① 如何理解「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運用」這一課程的含義
《數學課程抄標准》把學習內容分為四個領域,「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其中之一,這是本次數學課改的一個亮點,也是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我縣現行的兩套教材在每一冊中都會安排2~3個專題性的綜合應用,除此之外,在各部分學習內容中,教材也同時安排了某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實踐與綜合應用」所涉及的內容很多,有奧數的內容(如排列與組合、雞兔同籠、植樹問題、統籌問題……)還有一部分信息多、計算量大的生活問題(如租車問題、購物策略、粉刷牆壁……),也有形式新穎、內涵抽象的圖形問題(如折疊、看圖找關系……)。數學實踐與綜合課不是「解決問題」課,也不是數學活動課,更不是傳統奧數訓練課
② 如何提高小學一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 結題報告
一、結合實際情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許多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差是因為他們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確地說是他們對應用題文字敘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讀不懂題,導致讀完應用題學生根本不知道各個數量的確切含義,或者對題目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把握不準。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把應用題的情景思維注入到實踐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錢買東西這一類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被題目中的數字所迷惑,脫離實際去想,把題目理解得一塌糊塗。其實用錢買東西,是最常見的事情,但當把這一幕買東西的情景敘述成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完全脫離買東西這一現實情景,只是題目中的數字在腦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實際情景與應用題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比較容易地把應用題解答出來。例如,第四冊數學中有這樣一類題目:小詩拿5元去1支鋼筆和5本練習本,鋼筆2元一支,練習本3角一本,售貨應找回多少錢?此題對於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一看題目就感到難做。我講課前,布置學生用5元把題目中的文具買回學校用,在講課時結合實踐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會把實際情景與題目敘述的情景聯系起來想,他們會知道「1」支鋼筆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計算,這時學生就比較容易地把題目解答出來:3×5=15角=1元5角(買練習本用的錢),2元+1元5角=3元5角(買鋼筆和買練習本總共用的錢),5元-3元5角=1元5角(售貨員應找回的錢)。
二、根據應用題的特點,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
應用題雖說是題目變化多端,種類繁雜,但大多還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教師如果在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性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方法,學生在答題時會少走彎路,解題效率會大大提高。下面介紹幾種小學數學應用題中常用的解題方法。
1.分析法和綜合法
分析法就是從題目的問題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條件,直至均為已知條件為止。綜合法從題目的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麼,直至得出題中問題為止。例如,客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去時每小時速度是45千米,4小時到達乙地,回來時比去時每小時多走15千米,回來時用了幾小時?這時就可用分析法:回來的時間=回來的路程÷回來的速度,回來得路程=去時的路程=去時速度×去時的時間,回來的速度=去時速度+每小時多走的,就可從問題推導到已知條件,也可用綜合法。分析法和綜合法可綜合運用,由條件向問題或由問題向條件或同時進行,這樣就較容易找到解題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於學生順向思維,尋找等量關系、理清思路,從而達到解題的目的。在解題的過程中,要靈活選用方法解題。例如修路隊修一條路,第一周修這條路的1/3,第二周修這條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這條路有多少千米?這道題用算術方法找分率對應的具體量就比較難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關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於接受。在用方程解應用題時讓學生嘗試列出不同的方程,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分析數量關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關系,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較,從中找出簡便解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圖示方法
圖示方法是通過畫簡單的示意圖來揭示問題的實質,顯示數量關系的一種策略。常用的有線段圖、幾何形體的切割等。例如,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隻腳。雞和兔各有幾只?運用圖示可使一些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形象,錯綜復雜的數量關系變得清晰明了。畫8個圓表示全是雞,圓上畫兩個線段表示雞腳(式子為2×8=16),與題意相比少了十隻腳(26-16=10),因為每隻雞兔相差兩只腳(4-2=2),在圓上再畫兩條線表示兔子就要畫五個圓(10÷2=5),這種簡單示意圖與算術方法相結合使問題更直觀化,更易於理解。
三、將數學問題生活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數學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數學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環保問題、生態平衡問題,小至利率計算、商品買賣……均可在數學中找到其應用的蹤影。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數學中的應用題則是生活在數學中的體現,它是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綜合應用。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提出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活素材,尋找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點,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生活現實,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實現生活化,如改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機地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
以上幾點是自己在應用題教學中的幾點體會,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需要對學生長期培養,只要我們對此重視,加之科學的方法做指導,學生解題能力就會有大的提高。
③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
教師要善於來創造富有探究的氛圍,而源富有探究的氛圍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有著共生關系。如果教師教學 能從這樣的角度出發。那麼數學課堂將會成為學生們喜愛的課堂,成為他們展示才華的舞台,他們將因此產生濃厚的數學學 習興趣,數學課堂也將因此而生動。
綜合實踐是學生的實踐,是學生的活動,更是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學生的意志。要上好綜合實踐課,應處理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④ 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結題報告
這需要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去寫別人不好幫,再說了就是幫也不一定和你的心意。
⑤ 綜合與實踐」活動教學的四個環節「選題—開題—做題—結題」中「開題」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什麼 謝謝
——開題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做什麼?
「綜合與實踐」是一類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綜合與實踐」的教學活動應當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課內外相結合。提倡把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第三學段綜合與實踐的主要教學環節包括:
環節一: 選題——問題引領
環節二: 開題——探尋解徑
環節三: 做題——實踐操作
環節四: 結題——交流評價。現在我就「開題」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什麼?聯系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首先,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結合數學知識,提出有價值的數學研究課題。
比如《營養早餐問題的研究》、《我校初一學生上網情況調查》、《我校部分中學生厭煩數學的情況調查》。
要使學生能充分、自主的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完成關鍵問題:選擇恰當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來自教材,也可以由教師、學生開發。提倡教師研製、開發、生成出更多適合本地學生特點的且有利於實現「綜合與實踐」課程目標的好問題。
其次、探尋解徑時不要拘泥於經驗,鼓勵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① 理解分析:
確立選題之後,師生共同分析題目的要求、目標,真正做的動手之前心中有數。
② 收集資料:
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比如:查閱文獻、圖書館搜集、現場調查、網路資源、問卷調查,方式方法多樣,變化多端,關鍵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有任務、都有責任,各司其職。這樣做照顧到了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也同樣體現了教育教學中兼顧公平性的原則。
③ 確定計劃
學生們通過多種准備工作,具體確定研究的計劃和方案,落實到書面上。
課題組進行小組討論活動,完成方案設計表(附錄)填寫,做好口頭論證准備。
學生代表進行口頭論證。
學生評審課題研究方案(附錄),最後確定解決方法。
④ 綜合研究
學生根據收集有關資料,分析加工所資料;根據計劃小組、全班、師生綜合研究,最後確定實踐操作的步驟。
條條大路通羅馬,依據課題,通過各種各樣的可行的方法是學生最後的出結論。
開題是選題的繼續,也是做題的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再者,挖掘教材內容,聯系實事,整合學校活動。注意多方面的知識應用,在開題時不能只是在數學學習的范圍之中。
數學活動課程建設需要長期持之以恆的努力,需要系統總攬全局的思考,更需要立體構建網路的策略。我們將進一步系統構建數學活動課程,在數學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中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更大發展。
⑥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
一、要在經歷過程中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像其它數學課一樣,每節課都有既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更注重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地調動已有知識及學習經驗,在過程感受數學方法、思想,發現數學規律,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最終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又區別於其它數學課,在一節課中,它沒有固定的知識點,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有待於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發現的規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來,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方法去學習同一內容,更不能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學生的發現作為知識點,要求全體學生都掌握。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這一課,教學目標是:
1、了解「從簡單情形開始尋找規律」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用列表、畫圖的方式尋找實際問題中蘊涵的簡單規律,體會圖、表的簡潔性和有效性。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能夠知道解決比賽場次類似的問題可以用畫圖法、連線法、列表法等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遇到復雜問題能夠主動地從簡單問題入手去尋找規律這種解決問題的策略,以達成本節課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數學思考」仍是實踐活動課的靈魂
通過有效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所以我們在上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時,仍需把握這一靈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與我們日常的數學課相比,給學生留有的思維空間更大,學生的自主性更強。這就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把「數學思考的位置」給留出來,讓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的結合點上進行巧妙設計,使數學實踐活動課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合理的整理與應用,真正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形勢上熱熱鬧鬧,人人都教能積極參與,讓數學活動課丟失了數學味,這樣就失去了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如,我在設計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時,就重點設計了如何讓學生在操做七巧板時,數學思維得到發展,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體現數學思考:
1、觀察七巧板,說一說有哪些我們學過的基本圖形,這些圖形之間有什麼關系。
2、分小組整理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相關知識,然後向全班匯報。
3、利用七巧板,移動一塊或兩塊,成為另一種圖形。
4、解決由七巧板組成的圖案的面積問題,一是解決香港第34屆數學競賽會標的面積(給出用字母表示的一個圖形的面積,算出整個會標的面積),二是給出用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的面,求出每一個圖形的面積。
在這四個有層次的活動中,學生把本學期所學的面積知識、分數知識主動地應用其中,而且培養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較難問題時有了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始終在活動中不斷的思考,而且使他們的思維層次不斷地在提升,實現了日常數學課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有效結合。
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
在數學中有機地滲透數學文化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就是傳承數學文化的有效載體。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延伸的空間比較深,學生活動的范疇比大,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比較多,這些因素就為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著名數學猜想、數學史料等。如,我在設計《七巧板》時,讓學生收集七巧板的來歷在課上做交流,了解宴幾圖與七巧板的關系;在設計《比賽場次》時,最後環節向大家介紹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
把一個比較復的雜的問題「退」到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把最簡單、最原始的問題想通了、想透的,再解決就容易了。 通過有目的地在課中滲透數學文成化,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與此同時也豐富了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涵。
四、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後實踐性作業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具有開放性、研究性、活動性等特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活動形式的同時,還應該大膽地創新作業形式——設計課前和課後實踐作業。這項作業可以對課內活動做有效的補充和延伸,讓學生更加自主地進行實踐與學習。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接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數學文化熏陶,獲得更多的數學信息,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形式多樣的,如小調查、小製作、小課題研究、小研究報告等。
五、及時中肯的教學評價——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催化劑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層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各不相同,學生創新思維展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學生學習個性方式化程度很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及時地應變,做出有針對性的激勵性評價、延伸性評價及集體性評價。如你的這種想法與數學家的想法相同,你的發現很有研究價值,把你的設想繼續探究下去,會有新的發現的,這個小組的分工很科學,研究很深入等 教學評價,可以激勵學生快樂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拔動學生內心情感,啟發學生相互借鑒,體現教師教學機智。恰當地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是上好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催化劑。
六、有效地整合數學素材,不斷拓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范疇
課標新教材每冊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材素材。但是在我們的周邊還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成為鮮活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有時效性很強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數學趣題而成的等。如在實際的創編素材中我們的老師有以淮河的污染為題設計的實踐課,有神七發射、限塑、奧運會為題材設計的實踐課,還有像華應龍老師設計的《你會用計算器嗎?》、《神奇的的莫比烏斯帶》、劉德武老師設計的《電話機與年歷卡》等。這些執教老師自已整合而成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距離學生更近,時代性更強,很受學生歡迎。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課程標准》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落實的過程有著很大的探究空間。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我們還將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大膽嘗試,不斷提升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
⑦ 如何指導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的開展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現狀分析及反思
摘 要: 圍繞「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熱門問題,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展開研究與探索,通過當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教學現狀的分析,對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進行了反思與探索.主要採取的策略:一是 「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二是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三是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四是明確目標,加強活動過程的控制與指導;五是重視評價,監測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 現狀反思
引言:「實踐與綜合應用」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對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認識及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現狀堪憂:
【現狀1】缺少實踐活動的條件
說到小學數學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多數教師們都想到要動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和學具,要有現成的課程資源.而大部分小學都很難找到和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學用具及可以借鑒學習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相關材料或者光碟.
老師甲:沒有動手操作的材料,這課沒法上.
老師乙: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尚未形成,小學嗎,上不上沒關系.
老師丙:沒有可借鑒的案例和比較切合的教學資源,我們不會上.其實上不上都不影響質量的.
這些「沒有」成了大部分教師不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托詞.影響了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實施力度.
【現狀2】不是主要考試內容
部分教師認為,傳授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教學的核心.獲得較高的分數才是數學學習的目標.實踐與綜合應用在小學階段直接從試卷的卷面上很難以一種表述的形式出現,沒有辦法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教與不教都沒有關系.即使上吧,自然就成了平時教學的閱讀素材或者只當一個信息窗口一帶而過.
【現狀3】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方式無從選擇
由於老師和學生對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體驗少、感受少,因此解決問題時缺乏方法;加上師生的互動面窄,很多教師面對實踐活動課一籌莫展,於是就上成某單元的小結課、練習課或復習課.
【現狀4】安排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有差距
從1—6年級的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自於現實生活,是其他三個知識領域的延伸,並通過活動進行拓展.但有些內容離學生的實際有差距.如六年級上冊的《合理存款》,農村孩子對儲蓄存款不熟悉,更別提國債利息等.對於四下的《小小營養師》,學生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教學只能成為看圖學習.
實踐與綜合應用到底該怎樣上呢?筆者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課程標准設立的一個學習領域,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其內容是現實的、綜合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需要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交流.重視並認真開展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對於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數學、認識數學,提高學生探索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教材安排的每個內容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實踐能力.一般性的紙筆測驗即所謂的考試是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的,而實踐活動和綜合運用都是給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不能因為不考試就不上了,而且還應該上得很好.
1.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
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教材編寫意圖和活動目的;弄清活動中要應用哪些知識,解決什麼問題,獲得什麼體驗.策劃好課內活動和延伸到課外的活動,安排好課前、課中和課後的教學內容等.通過以上的思考,周密地設計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使實踐活動呈現科學性、趣味性、多樣性.
比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第5冊56~57頁的《製作年歷》,它是安排在第五單元《年、月、日》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次活動,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讓學生受到尊敬長輩、熱愛家庭的教育,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活動前讓學生弄清相應年份中每月的天數,每月1日在星期幾;課前指導學生調查重要的節日,每月1號是星期幾;課內完成月歷的製作:課後再製作完整的年歷.這樣才能統籌安排教學流程和選擇教學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開展活動.
2.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
對教材中所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要結合當地實際,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調整教材內容,合理安排好活動的時間.
在《製作年歷》這個活動中,教材要求製作年歷,活動過程包括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等.一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可以將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安排在課前和課後自己獨立去完成,課上也改為製作月歷.學生學會製作月歷的方法後,年歷的製作就可以放到課余時間去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看誰製作的年歷最美」 的活動進行評比,使年歷做得更精美.
3.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教材中所提供的實踐活動,只是為教學提供了線索.筆者認為教師組織實踐活動時不要僅限於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內容,還要結合當地實際和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自己設計內容,選擇學生喜愛的形式開展活動.
3.1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活動內容
例如低年級認識人民幣後,可以開展《小小商店》的實踐活動,我在教學時是這樣設計的:課前讓學生自備各種商品,有玩具、學慣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讓他們自己製作價簽,貼在准備的物品上,帶進課堂中,把教室模擬成「小小商店」,由學生推薦出「櫃台經理」、「收銀員」等人選.其餘的學生做「顧客」,開展購物活動.此外還讓學生了解社會中有哪些促銷手段,在「小小商店」中進行展示.結果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售貨員」極力「推銷」自己的「商品」, 「顧客」爭先購買.上這樣的一節課,需要我們做大量的准備工作,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加深認識了人民幣的相關知識,更可貴的是加強了綜合能力的運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又如一年級學習了統計的知識後可以繪制「我的作業真棒」實踐活動反饋表:二年級確定位置後可以繪制上學路線圖,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可以開展「你的房間有多大」的活動.這些內容有的雖然教材中沒有單獨安排,但配合教學內容適時、適當地設計並開展活動,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實踐和運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利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2 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活動內容
教學中,教師要立足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拓展活動形式,提高活動的實效性,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可以採取課內、課外以及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3.2.1 方案小設計
方案小設計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某一項活動方案,學生經歷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體策劃、表達設計、回答質疑等過程的學習活動.方案小設計可以包括統籌安排、優化設計、旅遊設計等.
例如:學生學完《兩位數乘法》後,教師可假設一個「旅遊中的數學問題」專題,設計一個外出秋遊的租車方案.四年級6個班360名同學乘車去遊玩.包車有兩種選擇方式:大車有42座,每輛200元,小車有18座,每輛90元,怎樣租車最經濟合算?這一活動內容,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後,會得出多種不同的包車方案,然後通過分析、比較得到最佳方案,既滲透了合理安排和最優化的思想,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用」數學的樂趣.
3.2.2 數學小游戲
數學活動可以以數學小游戲的方式來進行,抽象的數量觀念、空間觀念與兒童具體形象的思維活動之間需要有適宜的中介橋梁將它們聯系起來,游戲活動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新課程數學教材中已經包含了大量游戲的成份.特別對於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數學小游戲是一種非常適宜的方式,隨時都可以進行.
例如:位置游戲: 2人一組,每人准備一個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紙左下角(0,0)處,輪流擲骰子,每次擲出兩枚骰子,一枚上的點數是向右方橫走的步數,另一枚上的點數是向上方豎走的步數,誰先到達右上角的終點(20,20)誰就贏.每走到一個新的位置,用一個數對把它記錄下來.
3.2.3 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認識和解決某一數學問題為目的,學生經歷一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的學習活動.對於小學生來說,具體包括調查研究、查閱資料和實驗研究等.
例如:組織學生跟蹤調查連續兩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況,研究用水費用的計算方法,組織學生探討節約用水的策略,並向全班家長發出「節約用水倡議書」.具體如下:
1.調查你家裡兩周的用水量情況(查看水表),統計你家裡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從你家的用水情況,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並解答出來.
(3)調查水對地球(包括對人類)的益處.
(4)在家裡,如何節約用水?
(5)設計一兩句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
(6)圍繞以上調查和統計,請寫成一篇以「水」為題材的數學小論文.
有些小課題由於問題的難度和知識的綜合應用程度大,學生獨立研究有困難,可以有若干同學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師參與並幫助解決.
學生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用「數學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設計」、去「創作」、去「想像」、去「體驗」,不僅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得以充分發揮,而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進一步發展.
3.3 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活動內容
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事實上,即使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內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數學活動的基本線索,教師要有主動處理教材的意識.
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擲一擲》等,主題明確,線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復雜,課堂實施就比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擺一擺》,四下的《小小營養師》雖主題明確,但涉及的數學知識不夠明朗,課堂實施就比較困難.因此,對於那些主題籠統、脈絡不清、素材缺乏內在聯系的專題,更需要教師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要結合本校和本地的實際加以利用和再開發.
4.明確目標,加強活動過程的控制與指導
數學的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更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有效的指導.
4.1 教學中要注意可控性
雖然每次活動是以解決一個或幾個實際問題為載體.通過實踐或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實踐活動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數學素養.可它涉及許多學科知識,是綜合性學習.因此在活動方式上既要個體探究性學習又要小組合作學習.
例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第4冊110~111頁安排了《做一做試一試》,第一部分藉助工具感知時間變化,第二部分藉助經驗體會1分和10秒時間的長短,第三部分藉助統計圖表探索多種計算方法.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感知了時間的回憶和想像,忽略了「一天當中」的要求,學生在討論中扯到了幾天幾年的事,浪費了不少時間,卻沒有真切地體會到1分鍾、10秒鍾的長短,偏離了教學目標.第三部分的「試一試」,老師事先布置學生收集了大量數據,課堂上讓每個學生逐一匯報,再根據數據繪製成條形統計圖,教師輔導學生制圖,尚未做完下課鈴響了,這樣既大大超出了學生的能力,又未突出「萬以內數」的加、減法中多種演算法的探索.
4.2 加強綜合設計的適時指導,幫助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解決問題只能憑借自己的經驗.
如五年級下冊的《粉刷圍牆》:
(1) 學校或者社區要徵集粉刷圍牆的工程方案,你們認為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2) 如果要粉刷我們校園東面的圍牆,怎樣計算面積了?
學生在進行這一活動時,雖然也可以找到粉刷的方案及面積計算方法,但這一方法的獲得學生是憑借自己的感覺.在粉刷牆壁時要考慮多重因素,由於學生處於小學階段見識有限,對於了解粉刷的面積、預算材料費和粉刷圍牆人工費這三方面考慮不周密.這時教師應給予幫助,同時提醒學生要根據要粉刷的面來具體施工,有的面被擋住了,不需要粉刷,這些面在計算費用的時候是不需要算在內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生搬硬套.這樣,在過程的實施中,學生不僅能從學習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並且在今後碰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就會憑借本次活動經驗,尋求最佳的策略和方法.
5.重視評價,監測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5.1 首先應加強實踐活動過程的監測.包括原始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分析與表現以及活動中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可以採取交流或寫成數學的形式進行評估.
5.2 重視教師對學生的客觀評價.教師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活動方法、策略等進行等級加描述性的客觀評價.這樣才能保證和實現目標的達成.
5.3 要採取多元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自我評價、小組評價中交流各種體會,總結經驗,升華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恰當地進行評價,找出活動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樹立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信心.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活動中的不足之處.以利於下次活動的開展.
「實踐與綜合應用」 它不僅拓寬了教師的視野,沖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縛,而且給數學賦予了生活的意義.同時,「實踐與綜合應用」是充滿著探索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一類學習活動,它為學生學會獨立探索提供了廣闊的天空,同時也向教育工作者原有的知識觀、教學觀、評價觀提出了挑戰.理解和把握這個領域,對數學課程的發展和數學教學的改革非常重要.願我們的老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舞台上創出佳績,為課改抒寫新的一頁!
⑧ 聯系實際論述如何指導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活動的開展
一、為學生創設更多的活動空間,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
二、創設情景激發情感,提高活動課的課堂效果。
三、做好活動定向的引導,更好的組織好活動。
1、要幫助學生把活動中的分工細化。
在數學實踐活動中,一般會將學生分為四人或六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活動前,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設計,及學生個體情況,為小組中的每個人布置具體任務。比如有的人負責動手操作,有的人匯報結果,有的人負責結果記錄,有的人負責檢驗,等等。這樣可以避免學生操作的盲目性。也避免出現部分學生參與活動,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的現象。這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並能面向全體,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做幾項活動,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問題的思考和探討。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得到一定的活動過程的體驗。真正使每個孩子都成為活動的小主人,並有所收獲。
2、要預見活動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問題。
在實踐活動課的開始,過程中,甚至最後,都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在活動的最初學生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已經知道的小問題,並把這些問題設計成問題串,引導學生一步步的走入要解決的問題中心去,讓學生自主、積極思維的同時,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探索發現,感受數學間的聯系。
作為數學新課程標准四大版塊之一的「實踐活動」,以其鮮明的教育性、科學性、實踐性、思考性、趣味性、開放性、層次性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們仍將不斷探索,讓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不是簡單的流於形式或是僅僅停留在某個具體的操作上。
⑨ 如何將生活實踐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結合
一、吃透教材、巧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共同活動,教師的教對於學生來說,又居於主導地位。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識的來龍去脈,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者意圖,對這些,教者只有仔細琢磨,深入鑽研,做到胸中有書,才能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同時,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還要研究教材內容與現時生活的最佳落腳點,巧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知。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怎樣教學的問題。1、掌握知識的系統性,才能統觀全局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非常強的學科,知識之間聯系非常緊密,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已學過的舊知識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所以,教師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時才能做到瞻前顧後,將前面的知識為後面的新知識做好鋪墊、搭橋;學後面的知識又能有計劃地復習和運用前面的知識。如果教師沒有掌握教材的系統性,教學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內容零敲碎打,分成許多部分獨立地去教學。這樣不僅教起來費勁,費時間,學生學起來也不好懂,難以記憶,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統地掌握教材,有沒有統觀全局的思想,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那麼怎樣鑽研才能系統掌握教材,又能統觀全局呢?我的建議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質的概念進行教學。如:單位「1」這個概念,不僅對分數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而且在以後全部分數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學習分數乘法時,必須把這個關鍵的問題讓學生徹底理解,這樣,在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時,學生就不會感覺理解困難,很明顯,單位「1」是貫穿分數、百分數這部分教材始終的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數部分教學一開始就要緊緊地抓住它,通過種種形式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單位「1」的意義。第二,研究各單元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分數再認識》這部分知識,是在三年級分數初步知識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對三年級分數初步認識的教學進行分析,從而,才能對五年級的《分數再認識》進行升華、拓展,展示教材的編寫意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第三,找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如:工程問題的應用題解答方法跟相遇問題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學工程問題應用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與相遇問題進行比較、發現,這樣對學生理解工程問題是有幫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識引申變化的情況,掌握教材的深度。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能夠透徹地理解,靈活地運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練習題,但不要超越編者的意圖,掌握教材規定的知識范圍和所學的知識難度,加深鑽研,細心琢磨教學目標,就不能偏離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題目的難度,甚至搞題海戰術,這樣做既浪費時間,也影響教學效果,還會增加學生不必要的作業負擔。2、只有教師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淺出 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授業和解惑,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對疑難問題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師對知識是否能正確、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所教學的內容一定要做一番認真的研究、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熟練地掌握,才能在課堂教學時做到深入淺出,如:在四年級教學《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一節時,為了讓學生透徹理解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變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個為什麼,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己進行探究,學會弄懂,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搞清它們的來龍去脈。(1)為什麼一個小數中的小數點位置一變,小數的值就變了呢?(2)為什麼小數點向右移動小數就變大了呢?(3)為什麼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就變小了呢?(4)一個小數的小數點每移動一位,小數大小的變化,為什麼是十倍的關系呢?這些問題如果課前教師對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較透徹,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淺出,點撥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只有領會了編者的意圖,才能重點突出 在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的准備題和例題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編者這樣安排的意圖,分清例題的主次再確定教學重點;同時,還要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例最佳結合點如何在開篇的教學情境中體現出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究、分析,領會意圖,如何運用最佳情境進行教學,做到心中有數,如:在教學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石頭、剪子、布」的游戲作為教學的開篇,提出的問題是,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幾種你能贏?這樣,學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戲與本節的搭配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組合數,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幾年來,教學研訓工作的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只有系統地掌握教材的內容,認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透徹地理解編教材編者的意圖,那麼他們在教學時,就能從教材的全局出發,重點突出,深入淺出,教學效果一定會好的。二、改進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教師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點、難點後,還要進一步考慮運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樂學、好學。小學生年齡小知識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經驗不足,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落腳點難以找到,這樣更需要教師在教學時講究教法、研究學法。教學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級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要從各校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要強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及做法,但也有幾條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規律,以下幾條僅供借鑒: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知識 數學是一門嚴謹而系統性強的學科,各部分知識聯系密切,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深化和發展;數學又來源於生活,根據這一特點,教學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交接點,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落腳點,通過課前的搜集、整理,課上提問、發現,把難點化成幾個小問題,順利過度到新知。如:在教學《認識百分數》一節時,課前可讓學生搜集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子,在具體的實例中,找出百分數的話題,教學時,可讓學生先匯報提出有關百分數內容的問題,教師適時引出問題,巧設懸念,探究新知,學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學難點。2、運用直觀操作,分散教學難點 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運用直觀教具和學具,使學生認識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獲得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識,並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六年級《圓的周長》一節時,教師充分創造時間、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探索圓周長和直徑之間比值的規律,展示小組合作成果,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分的直觀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圓周率的意義,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3、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 教學實踐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不需要教,學生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將來離開學校在實踐中能夠自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傳授知識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打開思路,想問題,自覺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一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發現的基礎上,重點與學生探究、驗證,首先引導學生做實驗前的准備,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並說明實驗要求,小組商量活動方案,小組匯報活動方案,然後合作實驗初步推測,學生在小組實驗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將各組的意見展示出來,最後師生共同推理、驗證、歸納:打開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聯系剛才的實驗結果,你明白了什麼?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麼有關?如果給你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將它擲出,結果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主動參與的氛圍,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三、超越教材、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措施 教學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師生共同努力解決了學生學懂的問題,剛剛完成教學任務的三分之一。因為「懂」,只是學生把教材的新知識弄明白了,這並不等於學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識,他們往往離運用新知識去解決問題還有一段距離,還沒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當堂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明確訓練的目的性 訓練時要防止盲目地多練,否則多而雜,抓不往關鍵,結果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效果並不好,訓練的內容防止脫離實際,追求偏、難、怪的現象,從每節課來看,應該緊緊圍繞本節的教學目標進行訓練,反對那種脫離教學內容,急於追求拔高的訓練,教師只有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和教材的重點、難點有機地整合,做到心中有數,適當地調整教學預案,訓練的針對性才強。2、訓練要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一般來說,一節新課,課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鍾的訓練,特別要注意訓練題的數目不要過大,應用題的語言敘述和題目結構要清楚簡單,不要在數字語言上干擾學生對本節課主要知識的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口述或口算一些問題,以檢查學生理解的情況,但要注意訓練題的形式,避免學生死套書上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教師要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自編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生活閱歷的習題,以便能看出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了,真正讓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也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掌握得非常順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這時,教師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運用本節課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例子,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點,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或問題,大家合作交流解決,真正使本節課內容升華。3、不同水平的學生訓練時應有不同的要求 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慮到這個實際,在教學中特別注意因材施教,在訓練中也應經常安排兩套作業,這樣做,教師花費的時間和氣力都比較大,但是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調動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效果上來看,還是比較好的。 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要搞好每節的基本訓練外,還要注意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更不是讓學生單純地做題就能奏效,在復習課中,除了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彌補知識缺陷的工作以外,師生應當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對所學知識做一番總結歸納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這樣做,可以將知識化繁為簡,不僅使學生記憶掌握,而且對舊知識進行了一次深化,這對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總之,在教學和研訓的實踐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最重要地一環是改進課堂教學。但改進課堂教學的關鍵又與能否吃透教材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教師對教材的系統性掌握得好,又善於體會理解編者的意圖,再有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那課堂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我相信,只有我們教師肯於動腦,能花力氣,不斷學習,勇於實踐,一定會掌握課堂教學規律和教學藝術。
⑩ 如何合理把握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領域部分的實施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現狀分析及反思
摘 要: 圍繞「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出現的熱門問題,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展開研究與探索,通過當前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教學現狀的分析,對怎樣上好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課進行了反思與探索.主要採取的策略:一是 「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二是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三是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四是明確目標,加強活動過程的控制與指導;五是重視評價,監測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實踐與綜合應用 現狀反思
引言:「實踐與綜合應用」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廣大教師對實踐與綜合應用課的認識及教學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現狀堪憂:
【現狀1】缺少實踐活動的條件
說到小學數學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多數教師們都想到要動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和學具,要有現成的課程資源.而大部分小學都很難找到和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學用具及可以借鑒學習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相關材料或者光碟.
老師甲:沒有動手操作的材料,這課沒法上.
老師乙: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尚未形成,小學嗎,上不上沒關系.
老師丙:沒有可借鑒的案例和比較切合的教學資源,我們不會上.其實上不上都不影響質量的.
這些「沒有」成了大部分教師不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托詞.影響了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實施力度.
【現狀2】不是主要考試內容
部分教師認為,傳授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教學的核心.獲得較高的分數才是數學學習的目標.實踐與綜合應用在小學階段直接從試卷的卷面上很難以一種表述的形式出現,沒有辦法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所以教與不教都沒有關系.即使上吧,自然就成了平時教學的閱讀素材或者只當一個信息窗口一帶而過.
【現狀3】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方式無從選擇
由於老師和學生對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內容體驗少、感受少,因此解決問題時缺乏方法;加上師生的互動面窄,很多教師面對實踐活動課一籌莫展,於是就上成某單元的小結課、練習課或復習課.
【現狀4】安排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有差距
從1—6年級的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內容一般來自於現實生活,是其他三個知識領域的延伸,並通過活動進行拓展.但有些內容離學生的實際有差距.如六年級上冊的《合理存款》,農村孩子對儲蓄存款不熟悉,更別提國債利息等.對於四下的《小小營養師》,學生根本沒有這方面的體驗,教學只能成為看圖學習.
實踐與綜合應用到底該怎樣上呢?筆者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新課程標准設立的一個學習領域,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學習活動,其內容是現實的、綜合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需要在活動中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和交流.重視並認真開展這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對於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數學、認識數學,提高學生探索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教材安排的每個內容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實踐能力.一般性的紙筆測驗即所謂的考試是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的,而實踐活動和綜合運用都是給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不能因為不考試就不上了,而且還應該上得很好.
1.加強研究,明確活動的意圖與目標
教師首先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教材編寫意圖和活動目的;弄清活動中要應用哪些知識,解決什麼問題,獲得什麼體驗.策劃好課內活動和延伸到課外的活動,安排好課前、課中和課後的教學內容等.通過以上的思考,周密地設計活動的內容和方法,使實踐活動呈現科學性、趣味性、多樣性.
比如:人教版新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第5冊56~57頁的《製作年歷》,它是安排在第五單元《年、月、日》的基礎上開展的一次活動,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讓學生受到尊敬長輩、熱愛家庭的教育,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活動前讓學生弄清相應年份中每月的天數,每月1日在星期幾;課前指導學生調查重要的節日,每月1號是星期幾;課內完成月歷的製作:課後再製作完整的年歷.這樣才能統籌安排教學流程和選擇教學策略,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開展活動.
2.配合安排,合理調整活動內容和時間
對教材中所提供的綜合實踐活動,要結合當地實際,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合理地調整教材內容,合理安排好活動的時間.
在《製作年歷》這個活動中,教材要求製作年歷,活動過程包括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等.一節課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可以將製作經費預算、買材料、網上查資料安排在課前和課後自己獨立去完成,課上也改為製作月歷.學生學會製作月歷的方法後,年歷的製作就可以放到課余時間去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看誰製作的年歷最美」 的活動進行評比,使年歷做得更精美.
3.因地制宜,適當增加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教材中所提供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