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重陽節的傳說》
教材分析:《重陽節的傳說》這篇課文向人們介紹了重陽節的由來;古時候在汝河邊的一個村莊里出現了瘟魔,村莊里流行起了瘟疫,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歷經千辛萬苦上山拜師學藝,在練就了一身武藝後,讓家鄉的人們登上高處,帶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並將瘟魔殺死了。以後大家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反映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贊揚了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課文共有九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古時候,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講重陽節的一些習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生字以及由繩子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3)練慣用「終於、先……然後……、因為……所以……」造句。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說說桓景是怎樣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組詞、書寫等掌握本課生字與新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3)通過理解課文,體會桓景為民除害的精神品質。
(4)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②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課文內容
古時候,汝(rǔ)河邊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裡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裡忽然出了一個瘟(wēn)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來。
桓景病好後,一心想除掉瘟魔,讓鄉親們不再受害。他聽說東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費長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決定前去拜(bài)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g)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ǎi)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xiáng〕妖寶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徒兒,你在這兒快一年了。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我給你一把茱萸(zhūyú)葉、一瓶菊花酒。你趕緊回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他一招手,飛來一隻仙鶴(hè),讓桓景騎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叫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後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准他的後背嗖(sōu)地擲(zhì)出寶劍,哧(chī)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③ 小班科學教案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編輯
其一
重陽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俗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2]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④ 重陽節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
導讀
尊老敬老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優良品質,家長要做好榜樣,正確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尊老敬老、懂得感恩的好品德。重陽節這天,帶著孩子一起為老人做些事情吧!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因 「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又稱重九節、曬秋節,也是中國的老人節。
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九在數字中為最大數,人們便賦予其生命長久、健康長壽之意。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直到公元718年,十七歲的少年王維在農歷九月初九,獨自一人登高望鄉,不禁想起了千里之外的親人。寫出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感動天下。
從那時起,九月初九重陽日,被大唐王朝正式確立為法定節日,各類風俗活動,才開始變得多元而豐富,沿襲至今。
重陽節習俗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的故事。
賞菊:菊花,長壽之花,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據傳賞菊起源於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仿,遂有重陽賞菊之風俗。
佩茱萸: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朝就已經很普遍。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另外,重陽節還有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曬秋等習俗。
重陽節也是「敬老節」
2013年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這也是重陽節文化價值的現代體現。
重陽敬老,敬的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在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希望重陽節不僅是傳承這一文化符號,更希望大家無論多忙都盡可能抽出時間多看看父母、陪伴長輩。
孝順父母不是局限在滿足父母的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他們的情感需要,多一點陪伴,多為他們做些事情。
人生最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已長大您未老。
我們都曾是孩子,但是撫育我們長大的人卻老了。
看著他們日益衰老的容顏和爬滿皺紋的臉,只能默默祈禱時間過得慢一些!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重陽節是敬老節,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趁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別讓他們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苦苦等待。
家長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敬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自己做到對老人謙遜有禮,尊敬有加,心懷感恩,言傳身教自然會影響到孩子。
感恩、敬老可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如:幫老人端茶送飯、給老人洗腳、閑暇時陪老人聊天等等。
父母以身作則,孩子也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自然知道怎麼對待老人。
我們除了自己好好陪伴父母,也要趁機採用合適的方式讓孩子們知道重陽節的意義,教導他們學會敬老、愛老,孝順感恩。
尊老敬老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是禮儀之邦,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懂禮貌,是家長們應盡的職責。
所以在重陽節這一天,不妨告訴孩子尊老敬老這個美德。
尊老敬老,孩子可以做什麼
平時都是老人圍著孩子團團轉,其實老人也需要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只是我們習慣了老人的付出,忽略了老人的需要。
作為孩子,我們不要讓老人的付出成為習慣,要讓他們感受到子孫給予他們的愛與溫暖。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
01利用節日引導孩子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給老人准備一個小禮物,親手為老人做一張賀卡,給老人捏捏肩,講講故事,扶老人上下樓,做老人的「小拐仗」,這樣孩子就會形成敬老、尊老的意識。
02多給孩子講一些孝敬老人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很多孝敬老人的典故,家長平時可以把這些好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古代人也是孝敬老人的,明白孝敬老人是優秀的品質。
03引導孩子用語言、行動表達感謝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用行動表達感謝。
如讓孩子向爺爺奶奶鞠躬,給老人寫感謝信等,這些看來微不足道的小行動,會讓孩子感受頗深。
因為,只有自身親自去做才會印象深刻,才會懂得付出,懂得感恩。
04如果孩子不孝敬老人,要及時批評
有些孩子可能覺得老人啰嗦、邋遢,會嫌棄他們。當孩子對待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面的老人表現出嫌棄時,一定要及時批評,並且要在孩子第一次表現出不禮貌行為時及時制止。
尊老敬老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優良品質,家長要做好榜樣,正確引導,幫助孩子養成尊老敬老、懂得感恩的好品德。
05孩子可以具體為老人做的事情
吃飯時,幫長輩拿碗筷;飯後,幫家人收拾碗筷、擦桌子;睡前向長輩們道「晚安」;早晨問候長輩;為爺爺奶奶捶捶背,捶捶腿;吃飯時長輩優先,美食請長輩先品嘗;外出時,遇到長輩要問好;乘車時,積極為長輩讓座等等。
天地循環往復,而愛會長存世間。重陽節,也是教育孩子學會敬老、愛老的最好機會!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雖然只有一天,但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卻可以給孩子上一堂有價值、有意義的課。
⑤ 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 手工小班教案
設計意圖:
水果是幼兒熟悉、喜愛的食品。它形態各異的外形、鮮艷美麗的色彩、奇特豐富的口味,都對幼兒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對年齡幼小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各地的水果市場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水果,且取材方便,它的種類很多,比如:蘋果、香蕉、梨子、橘子等。根據小朋友的這個興趣點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開心果園》。在活動中幼兒在「參觀果園」情境中了解一些常見水果的外部特徵。
托班的幼兒初步開始具有簡單的分類能力,他們的分類主要是按物體明顯的外部特徵,如形狀、顏色、大小等進行分類,本次活動中幼兒在「摘一摘,說一說、看一看,比一比、裝一裝,玩一玩」的過程中學習根據水果顏色的不同進行匹配。
活動目標:
1、學說短句「……水果是……顏色的」。
2、能正確區分紅、黃、綠三種顏色,並能按物體的顏色進行匹配。
3、積極參加集體游戲,體驗大家一起玩的快樂。
活動准備:
知識經驗准備:已認識紅、黃、綠三種顏色
物質材料准備:一幅大樹的背景圖、紅蘋果、黃香蕉、綠梨子若干,紅、黃、綠三輛小貨車。
活動過程:
一、參觀果園,學說短句「……水果是……顏色的」。
師:今天我們小朋友來到了一個美羊羊種的果園,瞧!果園裡面結滿了許多的果子,誰來說說果園里有些什麼水果?它們是什麼顏色的?
幼兒學說:蘋果是紅色的;香蕉是黃色的;梨子是綠色的。
二、運輸水果,學習根據水果顏色的不同進行匹配。
(一)摘一摘,說一說,再次認知水果顏色。
師:美羊羊想這么多水果我怎麼摘呀,請小朋友來幫幫我,好嗎?請每個小朋友摘一個水果,摘好了的小朋友去告訴你的好朋友,你摘的是什麼水果,是什麼顏色的?(幼兒自由講述)
(二)看一看,比一比,根據顏色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