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境
【摘要】如今語文課堂有這樣一種說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可見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初高中教師的一根難啃的「骨頭」,由於當前受制於來自教師、學生、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國很多中小學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困境。現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以期補足中學語文中文言文教學的短板,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6550658.htm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學生興趣
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瑰寶,承載著我國傳統精神。加強文言文的學習有助於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文言文作為遺產的文字表現形式,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將文言文很好的掌握,將有利於我們更好的領悟傳統文化,吸收並繼承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
一.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及不足
文言文系我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廣大人民群眾應充分理會並掌握,而這一過程需要先進的文言文教學的開展。可現今的文言文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1考試>興趣
鑒於應試教育尚未退出我國教育舞台,各類考試中將文言文的考察作為一個「門檻」。因此,學生們往往趨利性色彩較濃,緊盯考試大綱的要求,以此為准繩,進行針對性的備考,而無暇顧及興趣的培養。
1.2翻譯>誦讀
由於學生較晚接觸古文,且接觸的機會較少,這使得本來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更顯得神秘。這時,學生們學習文言文的首要任務往往是將所學的文言文進行翻譯,且投入巨大的精力。翻譯後,學生們面對滿書密密麻麻的解釋,硬著頭皮來進行記憶尚且不易,至於誦讀就是奢望。
1.3灌輸>自學
現實當中的文言文教學系由教師占支配地位,老師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意見領袖」,通過自上而下的灌輸、「填鴨」,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學生之上;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往往處於被支配地位,完全不去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片面接收來自教師的一家之言,而不加「咀嚼」的加以接受。在此情形下,學生們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全然沒有了自主學習文言文的概念。
二.完善文言文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文言文教學應將著力點放在興趣培養、閱讀能力提升、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等三方面。在此基礎上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頂層設計」,並將此三原則視為之後的文言文教學改革的准繩
2.1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在現行教學模式下,師生對於文言文的掌握偏重於對文言文中生詞的翻譯與理解,以至於教學效果不佳,付出巨大努力卻收效甚微,看似努力的教學過程,卻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需要師生互動,從培養文言文學習興趣上入手,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寓教於樂的手段進行施教
2.1.1通過播放視頻等形式加深對文言文學習興趣
中小學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這一因素的啟發下,教師們可以考慮通過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近期,遼寧衛視播出的弘揚傳統文化的動畫節目,通過一些文言文故事解讀來闡明我國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共同學習,以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使得學生在欣賞之餘體會到文言文所蘊含的文化傳統。
2.1.2再現情境,激發文言文學習興趣
鑒於古文所載的時代業已久遠,在對其原意的理解上難免會出現諸多困難,這時,可以採取一些辦法營造當時的場景,進行情景模擬,從而最大限度再現古文所載場景。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時,背景設置成古代城牆,以還原當時戰爭場景,並撰寫劇本,在班內組織一些同學進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身臨其境的演繹,更好地理解古文傳達的意思,從而增強了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2自主文言文學習能力的養成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古語強調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對於古文的學習亦是如此。要不斷加強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平時積極培養自主學習興趣,點滴積累,不斷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奮點」,將文言文的學習作為自己真正的事業來開展;講授者們也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通過適當的引導方法,增強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文言文教學完善對策
3.1注重興趣培養,營造自由思想氛圍
在教學文言文時,應適當脫離文本的限制,在基本進度完成的同時,適當的穿插一些文言文賞讀課,以輔助正常的文言文教學,強化文言文教學的效果。學生在文言文賞讀課上得以充分徜徉於古人先哲的智慧海洋,從諸子百家的思想光芒到唐宋八大家的文采飛揚;從漢賦的文採到建安風骨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同學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大增,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極大地激發,進一步強化了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效果。
3.2通過誦讀方法,體會古文的意境之美
不同於現代文的形象,古文往往一字千金,一字里蘊含萬千氣象,加之行文節奏的起伏明快,誦讀因此成為千百年來學習古文的良法。試想,在一個美好的早上,空氣清新,捧一本墨香古書,誦讀先哲經典,思想的芬芳像早晨清新的空氣滋潤每個人的心靈。再通過心靈間的交匯,得到思想上的升華。
3.3自學與合作相結合
學習是一個自主進行的過程,同時也要注重團結協作,將兩者充分結合。例如,在學習《出師表》時,學生應通過查閱工具書先解決音準、詞義,然後通過誦讀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拳拳孝心,「烏鳥私情,願乞終養」,作者通過生動的事例,將自己的孝敬之情充分表達。讀者通過初步學習要體會到作者的美德,從中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另外,要加強同學間的討論,還以《出師表》為例,有的同學歷史知識掌握的較好,會明白該文的歷史背景。通過互相交流,更加加深了對於該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再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疏通難點,達到極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招蘭.走出文言文教學的困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20).
[2]孟慶雲. 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4)
[3]程永超.將文言文教學進行到底――淺談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學困境[J].《基礎教育研究》,2011(1).
[4]陶永武.轉變兩個觀念 走出教學困境――中學文言文教學的觀念誤區及辨正[J].語文學習,2002(5).
㈡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依然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現行的語文教材相對穩定。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立足課堂,那麼改革課堂教學就是當務之急。然而改革要穩重求勝,否則會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狀況。 一、處理好三個關系 1.教與學的關系。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牽著鼻子走」是其具體表現。顯然,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因為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束縛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及應有的創造力。究其根本原因,傳統的教學顛倒了主次,是以教師為主,把課堂當「講堂」。後來,稍有所改變,但也只是追求形似,而非神似。因此,要真正地改過來,就必須為學而教,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當「學堂」。葉老的「教是為了不教」,一語中的。 2.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說,播種在課內,收獲在課外。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只能是點「睛」、點撥、點「種」,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間。再者,語文課本一學期也只有三十幾篇文章,三年學完也不過近兩百篇。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談何容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有機結合起來。3.短期效應與長遠目標的關系。為考而教雖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為,從長遠看,學生得不到實惠。眼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學習中明於心而不能言於口、訴之筆,一篇作文幾百字,錯別字常見,病句不斷,語言蒼白,正是短期行為的結果。衡量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應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著眼;聽,能了於心;說,能達於聰;讀,能通其意;寫,能感於人。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二、消除兩個誤區 1.忽視基礎教學。眾所周知,目前語文考試以能力立意,試卷上的語言材料除文言文以外,均選自課外。於是有人認為這可以不教,那可以不學。譬如語法、修辭;字、詞、句的常識,文體知識等,有些教師以淡化為名,置之不顧。甚至有些課文的教學也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這種現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空中樓閣」。殊不知,樹高必然根深,厚積方能薄發。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課應該是「以知識為先導,以實踐為主體,並以實踐的養成為依歸的課。」由此可見,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訓練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前提。2.以為語文泛泛,無序可依。理解一個詞語的內涵,能這樣,也能那樣;賞析一個句子能從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一篇文章能淺,也能深,誠然,這是由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但是,語文知識是一個來源,語文能力的發展也有其必然規律。例如:識一個字應做到音、形、義相結合,解一個詞應明確在句子中的內涵和作用,析一句話應結合語境,讀一篇文章要緊扣主題,等等。由個別到一般,由簡單到復雜,由表層到意蘊,由低級到高級,學習語文是有序的,教學中應遵循並揭示出學習語文的規律。 只有遵循語文教學規律,課堂才能真正達到高效!
㈢ 如何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讀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彙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後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於掌握,難的在於一些復雜的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文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並且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的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裡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的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並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誇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形式。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上,或者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老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文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存在的「疑難雜症」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成鑽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尋」字,即「尋向所志」、「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後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注意:初一時,不要講太多。遇到一個講一個,兩個就歸納兩個。初三時再總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與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文本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含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門學問。」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症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語法和反復做題的層面上,而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上面。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思維。教師應帶領學生打開思路,向課內縱深拓展,向課外橫向延伸,在廣泛涉足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對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增添了課堂的厚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㈣ 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
教學質量在新的課程理念
今天我們是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經濟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多樣性、生活方式、社會主體人的需要的多樣化,不僅是時代的呼喚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是教育教學的核心概念。「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今天是教學目標;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話題。《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對於這些點我們已經嘗試過,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積累了一些經驗,我想提出一些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的思路:(1)創設情境應該是合理的,學生們會樂於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加深印象,也是一種認知系統,激發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有時候,教師為了創設情境,創設情境,不僅是與教學內容聯系,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時間,而且使學生分心,但教學內容起著負面影響在時間的過程中,情境教學法將失去活力。所以我認為一切都應該有一個程度,合理和最重要的。(2)合作學習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是基於學生個體的學習基礎,因此,教師的問題或出現的情況,學生應該交給相應的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立解決的問題要討論,然後老師然後宣布小組合作學習開始,以免造成一批優生一言堂。現象。其次,在合作的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討論,以便對個人觀點的討論後,有時間的時候這些想法,然後得出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或計劃,這樣的合作將體現其價值,而不是壓縮時間或落後的教學內容不作正式的討論,目的惡化,使合作學習。(3)教師應認真設計教師的設計問題,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主動探索數學知識,有利於促進集體研究、合作學習。不要放得太簡單,沒有思考就可以解決問題。問題太簡單,學生會張開嘴,似乎氣氛是活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往往形成一種慣性思維,不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課程概念的更新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教師的素質,我們必須為每一位老師准備。(1)教師應該從單一的全面的全面的新課程要求全面的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教師的角色,一個公司一旦確定,許多教師會進監獄,把自己放在學科的堡壘,沒有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在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對當前的課程設置在事業部改革,包括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程內容和研究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教師。(2)教師採用教學方法由傳統向現代的信息社會需要信息人才,信息技術的培養有賴於信息技術的教育。一個教材改革的目標是教學的三維,即今天的教學材料已不限於紙書的桌子,但以教材為主體,機翼的視聽材料和電子材料,並對網路教材的開發。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是教育教學的根本改革,從思想、思想、理論、方法、方法、模式等方面。它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隨著信息網路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能力,並培養學生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關於信息網路的知識和信息的有機結合新教材的知識和信息,了解和掌握本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新的知識和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同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和更新信息篩選能力。教師必須能夠熟練操作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軟體、網路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社會對教育的需求,對教育系統的教育,教師教育的要求,一個不斷鏈的形成,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教育手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合理使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自己獨特的個人成為新時代對人才的社會建設的需要。
㈤ 如何認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中理念的改變
一、新課標對小學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麼,探究什麼,「課程目標」中有具體的體現。一是培養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二是培養認識能力,即「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四是培養崇高情感,培育「愛國主義情感,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優秀品質,即有「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又有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科學的思想方法」。並明確指出,上述任務的完成,要「注重情感體驗」,要進行「探究性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過程,不僅承載著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信息傳遞、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批判性、創造性的過程。這次課程改革,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提倡學生在閱讀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引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探討
閱讀能使人積累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培養本領,陶冶情操,進行相關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情感、態度的交流,讓人身心愉悅。在閱讀教學整個過程中,將閱讀的科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對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深遠意義。那麼,怎麼樣優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呢?在實踐中鄙人也總結了本身的幾點做法。
1.刺激引發學生閱讀興趣。
一個人知識(知識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經驗的總結)的獲取主要靠的是閱讀。語文教學一方面要重視教育學生閱讀的樂趣;二要教育學生養成很好的主動學習習慣。兒童是否能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學校第一學年的教學活動。假設教師能發現、獎勵和發展學生在閱讀中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長處,那麼他們就會以樂觀的態度去對待教師的教學活動,愛上這門課程。低年級語文老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學盡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動中、在游戲中帶領學生學習語文,應用語文,使學生品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樣才氣增加興趣。
2.教育學生閱讀本領
《語文課程標准》中,第七條總目標一開始就說:「要逐步教育學生具有獨立閱讀本領」。
提起閱讀本領,很多教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便是培養獨立閱讀本領,這是對閱讀本領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並不錯,難題是閱讀本領不但僅是讀懂。《語文課程標准》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教育學生具有體會、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本領。這種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該把他們機械的割裂開來。」這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別的本領。課標還提出「逐步教育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本領」,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本領等。這種各方面的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閱讀本領,理解本領是獨立閱讀本領的基礎和核心。
㈥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一直沿用「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傳統模式,高耗低效。那麼,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姚姬傳也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生作外行也。」讀的道理,就是通過誦讀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彙和句式,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進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氣勢或神韻。從糾正句讀到有節奏,最後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這不僅是積累語言的過程,也是一次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學生的朗讀和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誦讀,首先要「明讀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跟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的范讀或學生聽多媒體朗讀,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如《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一句中的「要」不讀「yào」而應讀「yāo」。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范讀顯得尤其重要。另外,還要「明句讀」。中學文言文教材都已斷句、標點,句子停頓易於掌握,難的在於一些復雜的句子內部的語法停頓問題。例如《論語》中「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文中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而「以為」中間省略了「之」。因此這句應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而不可誤讀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通過范讀,學生掌握了音節的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默讀,在讀懂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並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並且將朗讀貫串於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孤立地把它當作某一個教學環節。其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往往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發展創新思維的內驅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言文時應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讀方法外,在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我還歸納以下幾種方法:
1、適當的導入,創設情境,把學生領到文言文的課堂中來,讓學生感到走進去的樂趣。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先把電影《花木蘭》裡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給學生看,以此激發起他們學習此文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精選或加播與課文或作者人物有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孫權勸學》時,就適當的講幾個與孫權,呂蒙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在學習《論語》時,就簡要講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使學生受到觸動,活躍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劇,對於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課文,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劇,然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細柳營》這篇課文時,就嘗試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們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並且運用適當的內心獨白,略微誇張的表演將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表演得十分的到位,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搞知識競賽形式。以「開心100」的形式舉行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競爭的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上,或者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或者設置懸念、促人探索,或者……,教師需要找到一定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提高古文教學的實效性。
三、改老師串講為學生研討
教學中要使學生有一種意識——主動學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主動去解決。
筆者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作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因此教師應打破一言堂的沉悶局面,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全面地動起來,使其不再視學習文言文為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顯著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牢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凡老師可以放手的地方,盡量放手讓學生去自主閱讀、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求理解,不讓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語文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領會。老師就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二語,不要啰里啰嗦,能給他們開竅就行。老師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就會提高了。」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文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這一要求正好適合初中學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的注釋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幫助或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粗略地讀懂文言課文。
讀前,教師先教給學生閱讀、翻譯、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例如,翻譯時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就是要求譯文能准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加意思;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等。學生掌握了方法後,每次在講課前,都要書面翻譯出所要學習的篇目或段落,先行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小組討論,小組內存在的「疑難雜症」再上繳老師。講授過程中,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串講課文(不準看任何資料),本組成員則邊聽邊看參考資料,遇到中心發言人講錯的地方予以指正。有爭議的地方共同研討,疑難問題可當堂向教師詢問。這種變教師講為學生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讓其無形中養成鑽研的習慣。
四、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習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桃花源記》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尋」字,即「尋向所志」、「尋病終」,這兩個「尋」詞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尋找」的意思,後者是「不久」的意思。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便於理解。至於古今異義詞,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則列成表格,分讀音、通什麼字、意義三格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之、而、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列成表格加以歸類,分用法和詞義兩部分,以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時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注意:初一時,不要講太多。遇到一個講一個,兩個就歸納兩個。初三時再總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有效性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與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文本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他說:「教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其中蘊含著雜質,因而,這塊『璞玉』需要教師精心雕琢。雕琢,即從教材中開發出適合自己以及學生的『教學內容』,這是一門學問。」文言文這種文學形式,是前人情感的抒發、智慧的結晶。所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遭際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是毫無關系,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透視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剛強與孱弱,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症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上,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語法和反復做題的層面上,而應把相當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求每篇古文包含的深層意義上面。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才能認識到,古文學習不只是學會一些文言詞語,而是要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時啟迪他們的思維。教師應帶領學生打開思路,向課內縱深拓展,向課外橫向延伸,在廣泛涉足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對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增添了課堂的厚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效教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方法,都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的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在新課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學方面取得可喜成績。
---節選自網路!
㈦ 如何進行文言文的教學
1、關鍵是培來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源,學生有了興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㈧ 教育改革用古文怎麼說
教改
或者你把它變成一個長句子
比如,文教宜革,或者,教需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