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語文有效提問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有效提問教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2-17 11:04:55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㈡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揚生活之風帆 創課堂之精彩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說得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說說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麼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校園里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里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贊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著他也想說說)
生:老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群,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裡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著魚的屍體,心裡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說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面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該與動物成為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臟。
生:我們不僅自己要知道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說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才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像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說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說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說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現在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況。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案例中,我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啟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就孕育著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老師不斷地幫助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湧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著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回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著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己。老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㈢ 小學語文教育問題的真實案例

案例一
特級教師李吉林在教學課文《桂林山水》時,講了這樣一段話引入課文:我么的祖國非常秀麗,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名山大川。(出示桂林地圖)桂林山水有一種獨特的美。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現在老師就帶著你們一起坐飛機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大家閉上眼睛,飛機起飛了。過了兩個小時,桂林到了。接著,老師打開課本,充滿感情的朗讀。
徐家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2頁
案例二
一位特級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烏鴉喝水》一課的三幅插圖時,先向學生提問:「圖上畫著烏鴉想喝水,可是喝不著,你們想,烏鴉的心情怎樣呢?」學生說:「烏鴉心裡很急。」老師問:「你們從哪些地方看出烏鴉心裡很著急呢?」這個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容易忽略的地方去了。
徐家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2頁
案例三
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月光曲》時,先介紹了貝多芬的生平事跡,還讓學生聽了《月光曲》的錄音,使學生對課文中描寫的「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情形有真切的感受。在講到「月光照進窗子來,......」,老師讓學生背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喚起學生聯想,啟發學生想像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情景。
徐家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8頁
案例四
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學《鯨》這篇課文時,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學完這篇課文以後,要求大家當一回海洋博物館的講解員,根據學到的課文知識,向參觀者講解有關鯨的知識。
徐家良主編:《小學語文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6頁

㈣ 關於「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案例

春風也度玉門關
——淺談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操作策略
內容摘要:
小學文言文教學因其特殊的內容和階段,成為高段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筆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把握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初步讓學生認識了解文言文知識。從文言文教學的動力之源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點金之石誦讀兩方面展開論述,從適時滲透、情境創設和以點帶面三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朗讀、背誦和積累三方面對誦讀進行策略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 ; 人教版教材; 文言文教學; 操作策略

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除了編入大量的現代鮮活白話文外,第一次在小學高年級課本中編入了《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等四則文言文。相比以前小學教材文言文一片空白,選進了文言文,是一個進步,反映了編者重視文言文閱讀的良好願望。這樣的編排注意了第三、四學段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又適應了兒童認知螺旋上升的需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為第四學段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這可以理解為是針對古詩文教學所言。《標准》提出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是「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顯然這一目標是針對7—9年級而提,因為在階段性目標中,只在7—9年的目標中對應這一要求,作了「.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表述。在5—6年級的階段目標中,也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但這一要求是把「詩」和「文」放在一塊兒講的……………………而且 詳細請見 《春風也度玉門關 》

㈤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㈥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提問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提問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學方法,希臘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助產」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答的方式藝術地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現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思考、激活學生的想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表達自己的成功感,也對自己的思維予以反思。
小學語文中閱讀時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到了高年級之後,閱讀所佔的比例和比重都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閱讀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們教師如何去設計問題,然後讓學生能夠根據你所提的問題去進行閱讀。
在教學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會用到提問這種教學方法。即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要求學生略加思考後回答這中教學方法。那麼問題提得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簡單了等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發揮。也就是問題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課堂效果,同時這還是一個老師教學水平的體現。所以,對於問題的有效性就顯得非常重要,怎樣才能使有效的提問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設置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設問的內容和形式決定著學生思考的方向,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些低水平的、連珠式的記憶性問題,學生通常只需要一兩句話便能回答。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教師和學生都想探討的問題,而且能夠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溝通不同主體之間的知識建構。教師應該以促成有意義的對話教學為目標,從廣闊的問題視閾出發設置開放式的、有邏輯性的系列問題。提問是否有效要根據所提問題的價值來判斷。如果一個問題設置的時候就沒有價值那它有沒有效就沒有再討論的意義了。
1、設問要具有超越性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發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老師所提的問題,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夠回答出讓老師滿意的答案來,而且還是異口同聲的。是不是真的是學生已經學好了呢?肯定不是。我們注意聽,仔細去看就知道老實所設的問題只是讓學生復述課本上的內容,只要是有書的學生他們都能夠從書上找到老師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說這跟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知識的拓展是沒有任何關系的。真正有效的提問時提出來之後,需要我們的學生進行思考之後才能回答出來的。當然也不是說學生思考幾十分鍾甚至幾天,而是「跳一跳,夠得著」這一種情況。
2、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學生對於問題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點,那就是看教師設置了一個怎麼樣的問題。我們知道問題通常有兩種,一種就是開放式問題,另一種就是封閉式問題。顧名思義,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閉式問題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們知道對於語文教學而言需要的是我們讀者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需要的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既然是個性化閱讀,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那麼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是」或者一個「不是」能夠說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個闡述。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提問要有效,就應該設置開放性的問題。
3、邏輯性的設問
語文的閱讀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感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語言思維的訓練。而對於一個人來講他的思維就體現在他的邏輯性上。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就必須要設置具有邏輯性的問題。教師在設置問題是要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否則的話,那你提出來的問題,學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不能夠連成一條線。我們都知道,要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要讓學生的思考能夠進一步老師的問題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夠統領全局,能不能把問題串聯起來,以及把一個個的知識點串成一個珠鏈,提問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提問有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二構建有效性提問的方法
提問並不僅僅是教師拋出問題,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節提問的發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鼓勵學生提問
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雙向的活動。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思維的訓練,然後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這只能完成老師所要教給學生的任務,然而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個體來講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來讓老師幫助他達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存在著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時如果學生自己不說我們教師就很難知道了。所以,在構建有效提問的時候教師必須要把學習的主人這一主要因素考慮進去,那就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問。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並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為了趕時間很多時候拋出問題後根本就沒有費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沒有仔細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直接關繫到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尺都給忽略了,那麼我們又怎麼去衡量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維,學生要用抽象思維來思考問題,所花費的時間相對來說思考的時間就要久一點。所以我們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
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後讓學生來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這個時候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就是在質疑。如「是這樣的嗎?」「這樣恰當嗎?」「你怎麼會有這樣的體會呢」等等。其實學生這樣說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說不定他的理由還是有理有據的,但是很多時候當我們老師發出質疑的語氣之後,學生就心中沒底了,就覺得自己真的回答錯誤了。老師此時何不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自己來證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錯誤的回答。我想當學生通過自己的證明之後一定會發現問題在哪裡,一定會進一步再進行思考的,而這將成為他學習的一大財富。
4、尊重個性化的回答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創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閱讀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是和我們生活經歷、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質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關的。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淺一些。但是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對文本的一個思考和感受。教師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們,而是應該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體會。
三有效提問的方法
1、由點及面的提問
提問的時候教師不應該以來就給學生一個籠統的提問,這樣會使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就像無頭蒼蠅找不著出路。而是應該從一個點散發開去,最後形成一個面。當然這個點不能太過細碎。
2、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進行提問
小學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麼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時候,就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再進行邏輯思維學生感覺要容易一點,老師也要輕松一點。
3、由淺入深
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為何說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讓學生先找著索溪峪的「野」體現在什麼地方?然後才是為何說它是「野」的。這個問題應該是一步一步推進的,是慢慢來的。否則以來就要學生回答為什麼要說索溪峪的「野」的話就無形中把問題給拔高了。
教育的責任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提問的藝術在於促進思維發展。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才能煥發出提問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的摸索、總結。

㈦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學習心

一、跳一跳摘果子——注意課堂提問的難易度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而且所涉及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不能過於簡單。曾經聽一位老師在執教《海底世界》一課時,這樣提問學生:你知道海底的動物會發出哪些聲音?海底動物活動時又有什麼特點?老師一問,學生馬上紛紛舉手回答。試問,學生這樣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說明教師的教學水平高?還是說明學生的基礎好呢?恐怕都難說明。只能說明老師的問題太簡單。這樣的課堂表面看上去很熱鬧,課堂氣氛很好,好像學生全都會,實則什麼也沒學進去,長此以往,會讓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與膚淺性提問相反,有的老師提問則過於深奧。一個問題拋下去,學生目瞪口呆、雲里霧里、無從思考,索性放棄,乖乖地等待老師的答案公布。這樣的課堂提問,就像花瓶一樣只是一種擺設,只能成為教師的「個人專利」,會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對自己喪失信心,同樣也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因此,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師要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不能讓學生覺得太深奧難懂,也不能讓學生無需動腦,立馬可得,必須讓學生經過大腦的積極思維後得到相應的解答,讓學生「跳起來摘得到」。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並最終解決問題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把握好「問點」——注意課堂提問的角度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提問的地方很多,但只有掌握好角度,才能使提問更加有效。
1、以「文眼」為切入口
教版教材主編張慶曾提出「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閱讀教學主張。因此,我們可以抓住課文的「文眼」進行提問,突破一點,撥通全文,從而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在教學《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時,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現一個「苦」字貫穿全文,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使一篇原本篇幅較長,內容較分散的課文有了向心力,達到了長文短教的目的。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李時珍在外尋訪葯材的生活嗎?」通過討論,學生得出那就是一個「苦」字,然後抓住這個契機,我不失時機地引出下一個問題:「你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李時珍所歷經的千辛萬苦呢?」學生帶著問題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從在外跋山涉水,行走之苦;夜宿古寺,住得艱苦;就著山泉啃干糧,吃得很苦;借著月光,連夜記錄,苦上加苦等幾方面,真正感悟到李時珍為編寫《本草綱目》不怕勞苦、為民造福的偉大形象。
這樣的提問,既緊扣了教材,又給予了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如同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河面,激起學生一波波理解的漣漪,對於學生的自我鍛煉、自我提高大為有利。
2、以「留白」為切入口
語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教學中,我們可以巧妙地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提問,為學生營造一個想像和創新的空間。如《荷花》一課中「這滿池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老師可順勢問道:「荷花會有哪些姿勢呢?」學生通過看圖、調動已有經驗,展開了想像的翅膀:「那朵已經開放的荷花,真像一位穿著白沙裙的小公主,隨著微風翩翩起舞。」「兩朵對開的荷花,多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姐妹啊!」「你看,那朵荷花彎著腰,多像一個低頭梳頭發的小姑娘啊!」……一個看似不經意的提問,激活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激起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3、以「難點處」為切入口
教材難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理解內容的障礙所在,課堂提問注意准確地抓住難點,有效地設計提問,使課堂教學化難為易。
如教《誠實與信任》一文時,我反復讓學生朗讀課文,讀完後問道:「為什麼作者說『誠實與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一具有深刻內涵的難句深入文本,體會作者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留下字條,主動承擔責任的那份誠實,感悟小紅車主人對「我」人格的那份高度信任,進一步感受到人性的那份美好與崇高,這樣從文字的表面意思,直抵人物的精神境界,使文章思想內涵得以升華。
4、以「矛盾之處」為切入口
某些課文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矛盾處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畫龍點睛之筆,教學時如果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實際上就等於找到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循循誘導,往往能促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黃河的主人》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艄公在滾滾的黃河之上,駕駛羊皮筏子時的鎮靜和機智,我抓住這樣一個句子巧妙發問:「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面,大膽地破浪前行」一句中,『小心』『大膽』這兩個詞語是反義詞,同時來形容艄公的行為難道不矛盾嗎?」學生通過積極思維,終能悟出「小心」「大膽」在文中的妙用:「小心」表明艄公有高度責任心,身系乘客的安危,馬虎不得;「大膽」則凸現艄公那種大智大勇,從容不迫以及高超的駕駛技術,這二者的結合便更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黃河艄公的敬佩之情。
總的來說,「問點」有很多,但提問的宗旨,是要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本質意義,少提或者不提直述表面的問題,所提問題力求能引起學生「憤愜之感」。
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注意課堂提問的思維深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也要善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力,從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拓寬思維的空間,培養發散性思維能力。
例如,學完《三袋麥子》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土地爺爺來到我們班,送給同學們每人一袋麥子,你打算怎麼處理這袋麥子?」於是,同學們盡情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要學小豬,大飽口福一番;有的說會留一點兒作種子,其餘的學小牛留著慢慢吃;有的還提出了不同於書上的做法,說可以把麥子分成三份,一份留著吃,一份留著種,還有一份保存起來,以後慢慢享用;還有的同學甚至想到把自己豐收的麥子拿到集市上賣,然後把所得的錢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大家各抒己見,各呈異彩的答案,飛揚的是學生的個性,閃現了學生的思維亮點,流瀉出學生的主體情感。

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我認為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藝術,是檢驗學生對文本解讀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老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古人曰: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教師有效的提問和理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問必須具備目的性、針對性和激勵性。 目的性即一節課都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必須圍繞教學目標步步展開。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 針對性即課堂上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必須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假如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就會驕傲自滿或不屑一顧;問題太難,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過易或過難的問題都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當然,老師應因人而宜地設計問題。 激勵性即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也就是說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具有以下三個基本要求:一、提問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二、所提的問題必須精心設計,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三、提問過程中必須有恰當的及時的評價。 那麼,在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呢? 一、把握提問的「點」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創造的萌芽,達到培養學生好問善思的目的。老師要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有思考性,就必須對文本進行細細地解讀,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課堂提問時要把握好提問的「點」。所謂提問的「點」,就是教師應該在什麼地方設計問題,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 二、把握提問的「度」 課堂提問是老師的一種教學行為,它包括發問(教師提問)、候答(學生思考問題和組織答案)、叫答(教師叫某個學生或學生小組回答問題)、理答(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反應)這幾個環節。課堂提問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問倒學生。老師提問時,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心理特點,恰當把握提問的「度」,做到張弛有度,難易適度。 為此,老師必須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有效的、富於啟發性的提問,在合理的、關鍵的地方恰當地提問,注意問題的難易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應該做到:1、以表揚為主。2、鼓勵求異。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4、鼓勵學生積極評價。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

㈨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1小學 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較多的一種方法,通過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抓住題眼.激發興趣

很多學生起初對語文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這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抓住課文的突破口,從文中的題眼人手,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這樣學生對學習才會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學生為了找出答案,會認真思考與探索,初讀文章的時候,也會主動思索文中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題眼一般是整篇課文的關鍵陛詞語,能夠將課文的中心內容體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題眼,可以更好地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



例如:在課文《天鵝的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啟發學生找到題眼的亮點,利用「故事」這個詞語,提出以下問題:(1)課文講了夭鵝的什麼故事?(2)作者是如何在故事中突出天鵝的形象的?(3)天鵝主要有哪些精神與品質?教師通過這些題眼為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出學生閱讀的興趣,迫切希望從文中找到答案。

2.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開始的時候學習表現不積極,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抓住突破口,重視為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沖突」。這樣學生為了想解開這些「沖突」,可以將思維興趣激發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內容,實現了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課文《珍珠鳥》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問技巧的運用,開始直接問:「這篇課文主要想體現什麼理念?」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激發學生認真閱讀文章的興趣,之後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學生可以順利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這里能夠看出,教師要利用各種契機,提出有利於促使學生思考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確保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3.因材施教,整體提升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過於關注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忽視了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課堂表現上看,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表現得比較活躍,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能夠主動思考,而成績差的學生,學習信心一般不強,擔心自己回答錯誤被教師批評。對此,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課文《三顧茅廬》的教學中,教師要問學生故事發生的時間、描寫了哪些人物、主要發生了什麼事等,通過採用這樣的提問方法,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效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的講課內容將進一步深入,並對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對課文中心思想進行歸納,談一談自己獲得了哪些啟示。這樣的提問方式就非常有層次性,能夠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輕松、活躍,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從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4.突破難點,促進探索

教師合理運用提問的技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重難點,教師應精心設計需要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讓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課文《黃山奇松》的教學中,重難點內容就是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

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對學生講:「玉屏樓前的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實黃山上還有許許多多千姿百態的奇松,咱們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好嗎?」之後播放錄像,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到黃山松的確是千姿百態,它們裝點著美麗的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教師可以問學生:「黃山上有哪些奇松呢?它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教師運用這種提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自己的內心情感,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有效提問教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