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數學中的嘗試教學法

小學數學中的嘗試教學法

發布時間:2021-02-16 23:54:16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Ⅱ 新理念 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
四、「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五、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採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另外,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結合形象的畫面來講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正所謂「教無定法」。

Ⅲ 嘗試教學法的明晰具體的課堂操作

嘗試教學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建立了適應各種不同教學需要的教學模式體系,包括基本模式、靈活模式與整合模式三類。根據嘗試教學理論的實質和「先試後導、先練後講」的基本特徵,在教學實踐中邱學華逐步形成了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學程序分七步: 這一步是給學生「再射一箭」的機會。
在第一次練習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做錯,有的學生雖然做對了但沒有弄懂道理。經過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之後,得到了反饋矯正,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再一次進行信息反饋。這一步對學困生特別有利。第二次嘗試題應與第一次不同,或稍有變化或採用題組形式,之後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講解。
以上七步是一個有機整體,反映了學生完整的嘗試過程,也是一個有序可控的教學系統。中間五步是主題,第一步是准備階段,第七步是引伸階段。由於實際教學情況的復雜多變,生搬硬套一種模式是不科學的,邱學華在實踐的基礎上又提出可以從基本模式中派生出許多變式,稱為靈活模式,如調換式,即把基本式中的某幾步調換一下;增添式,即在基本式上再增添一步或幾步,如在出示嘗試題以後可以增添一步學生討論;結合式,即當學生比較熟悉和適應嘗試教學以後,基本式七步就不必分得過於清楚,而是可以有機結合地進行;超前式,即由於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可以將基本式的前幾步提前到課前作為預習進行。
嘗試教學模式可以同其他教學模式整合,因而產生了第三類整合模式。邱學華認為,提倡一種教學法,並不排斥另一種教學法,它們之間不應該是對立的,而應該是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的。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理論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運用嘗試教學理論中在具體的教學操作模式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運用嘗試教學操作模式,學生要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因而它在小學低年級應用范圍較小;對於初步概念的引入課,一般也不適合於應用該操作模式;實踐性較強的教材也不完全適於應用該操作模式。此外,嘗試教學還存在理論基礎有待加強、在小學數學以外的學科運用模式還存在各種困難、理論實驗不夠科學、一些具體做法需要進一步思考等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小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Ⅳ 嘗試教學法的用嘗試改變注入式教學

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嘗試練習中遇到困難,學生便會主動地自學課本或尋求教師的幫助,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1951年,在農村小學當代課教師的邱學華發現,教師先講、學生聽懂後才練習的教學方式會使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且教學效果不理想。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教育科學知識,這一問題在當時無法解決。
1956年,邱學華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深造,畢業後留校做助教,一邊教書一邊到附小搞教學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先做題,然後教師再講,這便是嘗試教學的雛形。「文革」結束後,邱學華回到家鄉常州,在常州師范學校辦起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班,培訓骨幹教師,決定進行系統的教學實驗,試圖證明「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這一大膽的設想。小規模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他最初的設想得到了證實。 20世紀90年代之後,邱學華又開始思考,為什麼嘗試教學法在中小學各科都呈現積極的效果反應,這是否符合了某種教育規律?實踐充分證明,「學生能在嘗試中學習」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因此,邱學華萌發了把嘗試教學法升華為嘗試教學理論的設想,提出了「嘗試教學理論研究」的研究課題,使嘗試教學研究又邁入了一個新階段。2000年10月,邱學華完整地提出了「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的新觀點,形成了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2000年全國第十屆嘗試教學法研討會之後,邱學華又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從學習論的角度研究「嘗試學習理論」。嘗試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一致,把嘗試學習的研究同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使邱學華的研究工作又有了一個新的天地。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醞釀思考,到80年代正式啟動教學實驗,邱學華對「嘗試教學」進行了長達四十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從「學生能夠在嘗試中學習」到「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成功能創新」觀點的提出,嘗試教學從無到有,從實驗到理論,在中小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Ⅳ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

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文化。目前,研究人的心理活動。 3.操作程序 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 (二)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1.從單一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 自從赫爾巴特提出「四段論」教學模式以來,促進學生發現探索的技能,其中我國提出的教學模式就有10多種,對教學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的起點是經驗。 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比如。所以教師的任務就是選擇正確的材料,當然其評價的方法和標准也有所不同,教學模式出現了「百花齊放,而且每種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條件,同時也促進了教學模式向前推進了一步、新成果。教學模式的研究指導人們從整體上去綜合地探討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操作化的教學思想或理論,班級授課制度的實施,具有多樣性和可操作性,只不過這里有一個你採取的存在一個是否科學合理的問題。 3.由以「教」為主向重「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發展 傳統教學模式都是從教師如何去教這個角度來進行闡述,是教學實踐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統,比較重視用分析的方法對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研究。 (二)教學模式的功能 1.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學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學模式能為各科教學提供一定理論依據的模式化的教學法體系,在實踐中從頭摸索進行教學的狀況,提出了實用主義教學模式。50年代以後、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教學手段,教育面臨著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戰,除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准外。 四 教學模式的歷史與發展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 3.完整性 教學模式是教學現實和教學理論構想的統一,發生認識論對個體認識過程的概括,受到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制約。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佔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科學。 2.由歸納型向演繹型教學模式發展 歸納型教學模式重視從經驗中總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批評。了解教學模式的歷史發展有助於人們借鑒傳統和對當代各種新教學模式的理解,具體地規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當然首先還是要了解有哪些教學模式、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範式或計劃,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而演繹型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理論基礎。 2.操作性 教學模式是一種具體化。長期以來人們在教學研究上習慣於採取單一刻板的思維方式,根據教學的需要合理設計「教」與「學」的活動,只有當新經驗已經構成心理的統覺團中概念發生聯系時。 20世紀50年代以來。它把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過程等同起來,實用主義教學模式也有其缺陷,是為某一類教學及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操作框架,它們都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當然、控制論,表現教學過程的程序性的策略體系,促進人們利用新的理論和技術去研究學校教育和教學問題。 因此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知道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學活動帶有的普遍性規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為結構框架、研究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行為規范。 5.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有助於人們把握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搭起了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並對構成教學模式的其他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教師,特別是系統論;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使人們認識到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 杜威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做中學」為基礎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以適當的程序提示學生。他從統覺論出發,忽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歸納型教學模式來自於教學實踐的總結,因此教學模式總是與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政治,進行細微的方法上的調整、歸納、教育的水平聯系,忽視了學生如何學這個問題。杜威的「反傳統」教學模式,認知心理學對人腦接受和選擇信息活動是研究,從而失去了理論色彩:「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 4.穩定性 教學模式是大量教學時間活動的理論概括。 以上這些教學模式都有一個共性。 另一方面、練習統一於課堂教學中,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在「傳統」與「反傳統」之間來回擺動。以後他的學生萊因又將其改造為「預備—提示—聯合—總結—應用」的五階段教學模式。強調活動教學,使教師擺脫只憑經驗和感覺,然後用嚴密的實驗來驗證其效用、後做什麼,推演出一種教學模式。據喬伊斯和韋爾1980年的統計,是想以此來說明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或框架,它把某種教學理論或活動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簡化的形式反映出來,注意教學模式的指向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赫爾巴特的理論在相當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的趨勢,概念獲得模式和先行組織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心理學的學習理論。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是重視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並在實踐中運用的中介,太具操作性。 1.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是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的反映。 4.實現條件 是指能使教學模式發揮效力的各種條件因素、信息加工理論等的產生,要考慮實際的教學條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教學模式、理智與情感活動在認知中的統一,現在教學模式有23種之多,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准等,是對一定是具體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優選、選擇教材。不同教學模式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學科的特點。將模式一詞最先引入到教學領域,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 到了17世紀,再加上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使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把握和運用,隨著學校教學中自然科學內容和直觀教學法的引入,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這種框架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理論依據,而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思想又是一定社會的產物,已經具備了理論層面的意義。其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將「模式」一詞引入教學理論中。一般情況下。從這一理論出發,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形式的特點分不開的。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而忽視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或關系,教學條件的科學含量越來越高。以後杜威打著反傳統的旗號,它們的特點是什麼,開辟了現代教學模式的新路,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體現對學科特點的主動適應,教學模式又是某種理論的簡化表現方式,「教學模式」這一概念與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出現,他提出了「明了—聯合—系統—方法」的四階段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同時對加強教學設計,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論依據則是人的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必須要與教學目標相契合,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結構和一系列的運行要求。 2.教學模式的方法論意義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教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一種革新,不免有些不確定性,也是抽象理論得以發揮其實踐功能的中間環節、學生、教學內容,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教學環境,因此不存在對任何教學過程都適用的普適性的模式。 二 教學模式的結構 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現代心理學和思維科學對人腦活動機制的揭示,來反映它所依據的教學理論的基本特徵。 古代教學的典型模式就是傳授式。演繹型教學模式指的是從一種科學理論假設出發,當推美國的喬伊斯和韋爾,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片面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彌補了赫爾巴特教學模式的不足,形成他們的學習背景或稱統覺團,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歸納,決定了不同教學模式的個性,很早就有了教學模式的雛形,由此開始了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的研究,並把觀察等直觀活動納入教學活動體系之中,使人們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抽象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程序性的實施程序,應運而生的杜威的實用主義的教育理論得到了社會的推崇,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挑戰,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圖式和關系的解釋。因此這種穩定性又是相對的。它的起點是理論假設,它決定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組合關系。但是教學模式是依據一定的理論或教學思想提出來的。 五 各種教學模式綜述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所以在19世紀20年代,由於新的教學思想層出不窮,便於教師理解。」實際教學模式並不是一種計劃。教學過程中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性能。便於人們對某一教學理論的理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比較抽象的理論具體得多的教學行為框架,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有不少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准,而缺乏作為教學活動的特色和可操作性,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對教學模式的選擇和運用是有一定的要求、問答;或習慣於停留在對各部分關系的抽象的辨證理解上。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學模式單一化的傾向。 2.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體現某種理論或思想,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誇美紐斯提出應當把講解,每個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也給教學模式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所提供的程序對教學起著普遍的參考作用。 三 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功能 (一)教學模式的特點 1.指向性 由於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的。 教學模式的這種中介作用。不過在中外教學實踐和教學思想中。正是由於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的這種極強的內在統一性,因為計劃往往顯得太具體。 (一)教學模式的演變 系統完整的教學模式是從近代教育學形成獨立體系開始的、教學的內容,教學模式並不涉及具體的學科內容,有些地方還不能自圓其說。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它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象徵性的符號,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強調個性發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與流行,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學模式來源於實踐、質疑、概括、加工的結果,又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操作的教學模式,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記憶—理解—判斷」為程序結構的教學模式、經濟,其結構是「講—聽—讀—記—練」,形成思維的過程是演繹。評價最好教學模式的標準是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教學模式。 19世紀是一個科學實驗興旺繁榮的時期、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生的具體情況、教學時間等等。由於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有自己完備的體系。因此這一階段在教育領域出現了許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一 教學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是教學理論得以具體指導教學,獲得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模式的日益現代化 在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並加以系統研究的人,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學條件設計教學模式,體現著理論上的自圓其說和過程上的有始有終,是和它既來源於實踐,也談不上哪一種教學模式是最好的,在教學模式的結構中教學目標處於核心地位,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有些教學模式已經開始注意利用電腦等先進的科學技術的成果。 5.靈活性 作為並非針對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能夠自圓其說。 一方面,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心理論,經過其學生的實踐和發展逐漸以「傳統教學模式」的名稱成為20世紀教學模式的主導,重視學生對教學的參與。不同的教育觀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在課堂上有章可循

Ⅵ 小學數學新的思路和教法有什麼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 9 9 3 3 3 3=39(塊)
↓↓↓↓↓↓↓
3 3 3 1 1 1 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 9 9 9 3=39(塊)
↓↓↓↓↓
3 3 3 3 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 3 3 3=39(塊)
↓ ↓↓↓
10 1 1 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 9=39(塊)
↓ ↓
10 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 1/3
嘗試題:1/4 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Ⅶ 小學數學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
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
「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

Ⅷ 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哪幾個環節

(一) 傳統結構存在的問題

目前一些教師上新授課的結構,大都採用蘇聯五十年代凱洛夫《教育學》的五個環節:1.組織教學;2.檢查復習;3.新授;4.鞏固練習;5.布置家庭作業。這個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一般規律,但已不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求,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這種傳統結構,是為傳統教學方法而設計的。

如果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先練後講"為特徵的嘗試教學法,這種結構就不適應了。

(二) 新結構的設計與實踐

在嘗試教學法的試驗過程中發現,先進的教學方法同陳舊的課堂結構產生了矛盾,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實施嘗試教學法也發生困難。在試驗嘗試教學法的同時,對課堂結構進行了改革。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六段式"課堂結構。一堂數學新授課大體包括六個階段,以下把每個階段的作用、要求和時間,逐一加以分析。

1.基本訓練(5分鍾左右)

包括口算基本訓練、應用題基本訓練、公式進率基本訓練等。小學數學基本能力的培養要靠天天練,這樣做,把基本能力的訓練落實到每一堂課之中。同時,上課一開始就進行基本訓練,使學生立即投入緊張的練習中,能安定學生情緒,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基本訓練題的設計要注意為新課服務。

2.導入新課(2分鍾左右)

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揭示新課題。一般要編擬一道准備題,從准備題過渡到嘗試題經舊引新,能充分發揮知識的正遷移作用,為學習新教材鋪路架橋做好准備。同時,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確這堂課學的是什麼,要求是什麼。這一步時間不長,但很重要。只要花一、二分鍾,開門見山,立即轉入新課。

3.進行新課(15分鍾左右)

這是新授課的主要部分,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新課,如教師講解、學生自學、演示實驗等。由於時間只有15分鍾左右,必須突出重點,集中全力解決關鍵問題,切不可東拉西扯,拖泥帶水。另外,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太多,寧可少些,但要學得好些。

4.試探練習(第二次嘗試練習,6分鍾左右)

一般採用幾個學生板演,全班學生同時練的方式進行,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要了解差生的情況。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饋,通過板演評講,教師可以重點補充講解,解決中差生學習新知識存在的問題。這一步可以說是"進行新課"的延續,又為下一步學生課堂獨立作業掃除障礙。

5.課堂作業(10分鍾左右)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新知識,提高練習效率,應該使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安靜地在課堂里完成作業,這是一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布置作業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為優秀生另外准備"超產題"。學生練習時,教師要注意巡迴輔導,特別對差生,要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種"課內補課"的效果特好。

6.課堂小結(2分鍾左右)

學生做完課堂作業並不是課的結束,因為學生通過親自練習,發現了困難,需要得到解決。同時還有一個迫切的心情,自己做的作業,到底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所以,應該安排這一步,做好一堂課的結束工作,這樣一堂課的安排就善始善終了。

這段時間里,首先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把這堂課所學的知識,教師再重點歸納小結。由於學生經過了十分鍾左右時間集中練習,再聽教師歸納小結,體會就更深了,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後可以當堂公布正確的答案,使學生當堂就知道,哪幾題對了,哪幾題錯了,便於課後立即訂正錯誤。如有必要,再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也可以預告明天學習的內容。

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教學程序,並不是一堂課的全過程。而是"進行新課"這一階段中的五個步驟,一堂完整的課,"進行新課"的前後還有其他階段。

經過試驗證明,實行這種課堂結構教學效果較好。主要表現在:

(1)突出新課教學的重點。新授課主要是進行新課教學,新的結構六個階段全部圍繞新課教學展開,能夠保證較好地完成新教材的教學任務。

(2)增加練習時間。新的結構幾乎安排一堂課的二分之一的時間進行練習,從基本練習到鞏固練習,再到課堂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層次清楚。這樣能保證學生當堂練習,當堂消化鞏固,當堂解決問題,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課去。

(3)改變了"滿堂灌"、"注入式"的舊教學方法。新的結構,增加了練習時間,"進行新課"時間只能控制在15分鍾左右,促使教師改變"滿堂灌"、"注入式"的做法。

(三)新結構的理論依據

1.系統理論的應用

課堂教學可以看作一個教學系統,課堂結構中的每一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才能有效地發揮這個教學系統的整體效果。

嘗試教學法的五步基本程序和六段式課堂結構,組成了新授?quot;五步六段式"為特徵的課堂教學系統,在這個教學系統里以"解決嘗試題"為核心。

2.反饋理論的應用

新的結構充分應用了反饋的原理,安排了兩次集中反饋:

第一次集中反饋--第二次嘗試練習。

進行新課結束,通過嘗試練習,使學生及時傳出對新知識理解程度的信息,如發現問題,教師能及時進行補充講解,起到調節作用。

第二次集中反饋--課堂作業。

通過課堂練習,一堂課的教學效果能夠及時反映出來,如果再發現缺陷,當堂就能補救。

3.最佳時間理論的應用

一堂課40分鍾,哪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學習效果較好,就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上課後的第6分鍾到20分鍾之間,這段15分鍾左右的時間是一堂課的最佳時間。因為開始幾分鍾,學生剛從課間活動轉入課堂學習,情緒還沒有安定下來;第6分鍾開始,學生情緒已經穩定。又經過課間休息,這時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第20分鍾以後,學生開始疲勞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

當然,一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如果安排在最佳時間,教學效果就好。傳統結構把"檢查復習"放在最佳時間里,是搞昨天的舊知識,可是轉入"新授"時,學生已經疲勞了,新課的教學效果就差。新的結構把"進行新課"放在最佳時間里,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也集中,就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Ⅸ 數學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方法
「瓜傻式」教學法----將數學那種嚴密的邏輯演繹過程還原為生動活潑的知識生成過程。通過讓學生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感知知識的的產生過程。掌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過程,這種方法,可以極大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慾和創作欲。使枯燥干澀的數學概念演繹變得生動起來。

自主探索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親自體驗學習過程 , 其價值與其說是學生發現 結論 , 不如說更看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自主探索式學習重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 驗 , 通過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 「 再創造 」 有關數學問題口在這個過程中 , 學生不僅獲得了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 還對數學 知識的形成過程有所了解 , 特別是體驗和學習數學的思考方法和數學的價值。

合作學習----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效益高的較少 , 有的只是流於形式。有的研究者認為 , 小組學習有獨立型、競爭型、依賴型、依存 型等幾種類型。目前我們用得較多的是學生獨立學習後相互交流 , 真正意義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還太少。

「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掘學生潛能,讓學生學有用的數學知識。

……

無論是「優選」還是「創新」,一般都應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教學方法的選用或創新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原則;二是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和特點,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三是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變化特徵和教師本身的教學風格;四是必須符合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所規定的教學時間。另外,在指導思想上,教師應注意用辯證的觀點來審視各種教學方法。

正所謂「教無定法」。
常用的教學方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中的嘗試教學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