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教學常規管理論文

小學教學常規管理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6 13:39:18

『壹』 如何落實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論文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會飛的蒲...

內容摘要: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已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將繼續提高。本文從教學准備、教學策略、課堂反饋、作業批改等四個方面闡釋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的實施,為我們的課堂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無論是教育研究者,學校、還是我們一線的教師都在為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進行一系列地嘗試。對於我們語文教師來講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我們共同探討的焦點。何謂「課堂教學有效性」。「有效」,《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這里說明先要有一個「預期目的」,而且這個「預期目的」必須是正確、明確、符合實際,能夠實現的,否則就會「緣木求魚」,無從談起。從專業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談談自己在預設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充分預設,提高教學准備工作有效性
進入新課改以來,「無法預設的精彩」——「課堂生成」被很多教師盲目拔高,導致很多教師不致力於課前的精心預設,而將課堂實際效益更多的寄希望於課堂上的隨機生成,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學時間的浪費。其實對於更多的一線教師,尤其是更多的年輕教師來說,課前充分的預設對提高課堂實際效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備課強調獨立鑽研、自主備課與合作研究、集體備課相結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讀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內涵,自主備課時還要考慮到適合任教班級學生學法的研究與設計。在此基礎上,帶著自己的思考,加強同教研組教師的集體備課,共享收集的教學資料,擬定教學的重點難點訓練點,商討有效高效的教學策略。自主備課與集體備課的有機結合,能切實提高程序預設的有效性,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一直以來,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最易被很多語文教師忽視。沒有學生高質量的預習准備,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並通過課堂反饋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比如熟讀課文,學會生字詞等,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節省課堂上寶貴的時間: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四是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既有助於學習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與運用能力。
二、課堂上教學策略要有效。
1、教學環節要有效。課堂上環節很多,但每一個環節沒有一個明確的訓練點,也沒有一個要達到的具體的目標,不知道這個環節為何而設。但凡這種沒有明確目的性的環節,一定不能讓它佔取我們的課堂時間。所以,每一節課,我們一定要結合目標抓住一個切入點,由這個切入點展開具體的學習,這樣,既能使課堂簡潔,也能使課堂更有效。
2、問題的設置要有效。這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問題的設置既要有挑戰性,要能夠起到發展學生的思維、想像的目的,但也要難易適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蘋果理論:枝頭的蘋果要是讓摘的人感覺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FFKJ.Net]他才會有興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覺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勁跳了,還是連夠都夠不著的話,那那個蘋果再鮮艷,再誘人他也可能不會感興趣了。同樣,如果是一個已經蔫了的甚至是爛掉的蘋果的話,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費一點力氣就可以摘到,但誰會稀罕呢?(2)問題的設置要靈活。有些問題,換一種問法,達到的目的是一樣,但學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樣了。
3、教師的語言要有效。(1)教學語言要准確。教學中,教師無論是介紹,是引導,是總結,還是下指令,語言都一定要是精準的。如:老師說了,「下面我們來做一個游戲。」那你接下來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游戲規則、游戲要求的游戲,而不能說,我隨口說出了「游戲」二字,哄哄學生,激起他們的興趣,可接下來卻是「做練習題目」,這能叫做游戲嗎?
(2)語言要有效。很多老師老覺得課堂上時間總是不夠用,其實老師太多的廢話就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勵學生來說吧,對學生精彩的發言,對學生突出的表現,只需要送上老師或真誠的贊美、或肯定的眼神、或會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學們發自內心的掌聲就足夠了,但要是老師再來一些問答:「同學們,這個同學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揚他一下呀?」「想。」「那咱們就來表揚表揚他吧。」然後再是學生整整齊齊,拖長聲調的「****你真棒」,這樣,表揚一次學生就浪費掉了多少時間啊!還談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給學生一幅植樹的情境圖時,老師問「你在圖中看到了什麼?」於是孩子們說看到了有樹啊,有人啊,天上還有白雲啊。。。。但仔細一想,這與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一點幫助嗎?如果沒有,我們說它幹嘛呢!
三、注重課堂反饋的有效性。
課堂反饋是檢驗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它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增強課堂實效性。課堂上要及時收集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越及時越有利於教師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可以從學生的回答,從學生的目光、表情、態度來了解;也可以利用一節課的最後五分鍾給學生提問釋疑;也可以當堂提煉少量的涉及本節課重難點的練習題給學生做,教師根據檢驗結果及時補充講解。無論哪種形式。只要及時得到反饋,就能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如魏書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視及時反饋,作文教學效果就特別好。每周利用兩節課進行作文訓練,第一節課限時完成一篇作文,在學生作文的同時教師來回巡視掌握學生的作文情況。下課鈴一響即刻將作文收上。第二節課在講作文發下去,由學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組改。最後由學生推薦出優秀作文,當堂宣讀,師生共同討論,指出其優缺點,從而明確此次作文的寫作思路。第二節課下課後,老師將作文全部收上來,當天再瀏覽一遍,掌握學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體情況,適當寫一些評語,第二天即刻將作文發給學生。並讓寫的好的同學將習作再抄一遍,張貼出來,供學生學習借鑒。因為反饋及時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很高,興趣極濃。並落實了課標對學生必須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一定要及時,要充分利用反饋保護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業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它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無聲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教師可以從中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掌握的程度;同時也有利於調整教學內容的進度;學生可以從作業檢測中了解對所學內容掌握程度,確立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式方法。教師從作業批改中獲取的信息,不僅具有促進和調節學生學習的功能,而且具有對教師的教學的參照和導向作用。因此,教師批改作業的方法是否得當,將會直接影響著師生雙方的信息反饋,影響著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要提高作業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規范、及時。按照教學常規中各門學科設置的作業,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級使用的批改符號應完全一致,圈畫要精細,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FFKJ.Net做到一目瞭然。其次,每次作業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批改,認真寫出批改等級,批改日期寫在學生作業結尾的下一行里。作業如有錯誤,教師應予以改正,也可指導學生重做或指導學生自行訂正,直至正確為止。讓學生訂正的作業教師同樣要進行批改,並標上批改時間。其次對學生進行啟發、激勵。
當學生作業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能只做簡單的判斷,而應該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糾正錯誤,不可重批輕改。教師對已批改的作業應盡快發給學生,並督促學生詳加研讀,或加以講解,以發揮批改效果。在批改作業中要善於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補救,要有啟發性、鼓勵性的評語,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對書寫整潔,解題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批註,盡可能地使用鼓勵性的手段,肯定為主,否定為輔。對於學生作業中新穎的觀點或解題方法,無論是否完全正確教師都應表示出贊賞和鼓勵。
批改學生作業,教師應注意字跡工整,認真仔細,以示對學生勞動的尊重,對錯題多的學生要進行面批。批改作業時應對不同對象採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對優等生鼓勵他們進行發散思維;對中等生重在點化開導,幫助他們理清思路,總結規律;對差生則應關懷備至,強化其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喚起他們的上進心,增強學習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從教師的批改中得到發展。在了解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評價。
學生作業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有效的作業批改不但是對學生作業本身的評價,也是塑造學生良好素質的一種綜合有效的手段。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我們教師只有踏踏實實立足於平日的教學,去除華而不實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學習後實踐,在實踐後反思,在反思後改進,在改進後學習。如此地潛心鑽研與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貳』 農村小學校長管理論文

農村小學校長管理
校長要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正確處理好與教職工的關系。要做到謙虛謹慎,甘為人下,虛心向自己的助手和同事學習,學習他人的豐富教學經驗和管理技巧。此外,校長要關心教師,用情感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果校長與教師關系融洽,合作愉快,就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強凝聚力。規范管理體制,提高教學質量是校長的職責。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浪潮的沖擊,當好一校之長難,當好一所農村小學的校長更難,現就農村小學如何管理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校長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正確處理好與教職工的關系。校長是學校的領導,校長的一舉一動,對教職工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校長高尚的品德修養,對形成良好的集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當校長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凡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為人要正直,胸襟要開闊,允許別人發表不同意見,善於求同存異。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取得大家的信任。 二、校長要尊重自己的「工作」。 校長是主持學校全面工作的權力人物,要管好用好校長的權力,首先要做到謙虛謹慎,甘為人下,虛心向自己的助手和同事學習,學習他人的豐富教學經驗和管理技巧。對學校的一切重大決策,如評先進、工作調動、功課安排、經費開支等,校長要主動召集領導共同商量,最後作出決定,不能固步自封搞家長制,更不要嫉賢妨能,要尊重教職工的人格,使每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盡可能發揮教職工的智慧和良策,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正常運作。對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教師,要伸出友愛之手拉一把,受到挫折多鼓勵。此外,校長要關心教師,用情感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如果校長與教師關系融洽,合作愉快,就能提高管理效能,增強凝聚力。 三、規范管理體制,提高教學質量是校長的職責。 常規管理是抓教學質量的前提,通過常規管理來建立規范的教學秩序。校長要做好教學常規管理方案的制定工作,制訂方案時,一要突出指導性的原則,對教師的各項環節提出明確的要求;二要突出指導性的原則,以教師的教案為例,領導檢查教學,要先看教案,但如果以教案長短、詳略來衡量教學的成敗,是不可取的,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教師備課也因人而異。要建立教學管理責任制,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科任教師各方對教學質量都有責任,只有環環相扣,層層把關,教學質量才會得到保障。

『叄』 我是如何抓好小學數學常規教學的論文2000字左右DOC

、上課鈴響教師應及時進入教室,組織教學,認真實施已定教學方案,避免教學的隨意性教師中途不得隨便離開教室,或中斷講課與其他人員談話

2、上課時教師要精神飽滿,教態自然、親切,與學生平等交往,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堅持用普通話講課,語音清楚,表達嚴謹;板書整潔,字跡端正,板書布局要能體現認知過程,並且盡量做到重點突出

3、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教學時應重視向學生揭示知識發生發展的背景以及形成的過程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嘗試、大膽猜想、認真推理、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來獲取新知概念教學要重視直觀和實際操作;計算教學要重視口算訓練和算理理解;應用題教學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突出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的分析,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幾何形體知識的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和自覺檢驗等習慣,使學生在形成認知結構的同時,能力和習慣都相應地得到發展

4、提倡啟發式,反對滿堂灌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有充分的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和時間;要注意適時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兒童在接觸客觀世界的同時,和學習夥伴一起理解學習任務,探索、發現數學規律,各抒已見,相互啟發,交流補充;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使用課本的習慣和能力,指導他們看懂書上的例題、解答方法和過程,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5、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要簡單明了,有思考價值,有適當梯度,適當注意因人而宜;提問面要寬,學生回答有困難時,要耐心啟發;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放過學生回答中的錯誤和含糊之處

6、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鼓勵他們質疑問難;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耐心啟發,鼓勵他們多問、多答,並恰當地評價他們通過努力之後取得的進步,使全班每一個學生都相信自己能學好

7、每節課都應按時上下課,要合理分配好課堂教學時間要充分利用每節課的最佳時間,一般應在前20-25分鍾完成主要教學任務,並保證有10分鍾左右的學生集中練習,保證課堂作業在課內完成,切實減輕學生課後作業負擔

8、根據教學內容及現有條件,充分有效地運用圖表、模型等教具、學具和電教手段,增加直觀性,注意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用活用好多媒體課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中應通過觀察學生的眼神、表情,以及提問、操作、練習等途徑,了解學生認知的心態和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及時調節教學進度與方法學生課堂作業時,應注意巡視,適當進行個別輔導

10、中、高年級可適當布置課外作業,但目的要明確,針對性要強,並按有關規定嚴格控制課外作業量

『肆』 大家有教育管理方面的論文嗎,不要百度復制,我看了都不行,謝謝大家了,就三十懸賞,萬分感謝!!!可以

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的大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聯合國有關機構、其他不少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都提出了多種優先發展教育,增加學校教育供給,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確保教育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火車頭的倡議或者決策、國策。
我國政府審時度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面臨的體制轉軌與社會轉型雙重艱巨任務,在借鑒先進的國際經驗和科學的發展理念基礎上,明確提出我國新的發展模式和教育發展戰略,即:實現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的兩個轉變、適當超前發展教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適合我國實際情況、有著前瞻性的發展思路,無論是對於經濟發展,還是社會進步、科技及教育振興、公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建設小康社會等,都必將產生無法預料的積極影響和驅動作用。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十多年來,我國先後就教育問題做出了各種重大決策、調整和改革,整個教育事業獲得了迅猛發展,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學校數量和學校規模呈幾何級膨脹,教育資源快速集中與聚集,社會各界對學校教育寄予超常的厚望。不僅如此,社會各界對於教育事業的支持力度亦越來越大,學生家長對教育的投資熱情有增無減,各個層次的學校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人們對學校教育的評價和信任度日益提高。應該說,這種局面的出現是國家和民族的幸事,是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有力保障。我國的教育事業能在短短的數年之中獲得這樣一個低起點基礎上的跨越式發展,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既大且窮的國家來說的確當歌當頌。然而,在對這種全民致力於辦教育,學校教育獲得空前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迴避另外一個現實問題,即:在這樣一種無論是社會還是個體都須臾離不開教育的氛圍中,一種盲目推崇學校教育的作用,迷信學校教育功能的缺乏理性思辨的感覺或者說是認識也在滋蔓開來。持有該種不完全正確觀點的人目前不少。
充分認識到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並且給予學校教育的發展以強有力的支持,這是好事,但如果形而上地認為學校教育就是現代化大教育的全部內涵或者真諦,則是一種偏頗的理解,這樣的認識同樣不利於指導新時期宏觀的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利於處理好學校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關系。對於學校教育及其作用,我們應當採取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實際是,學校教育在承載著超越以往任何時期更大的積極使命、釋放出更大效能的同時,本身存在著的一些不足和局限性也在同時顯現並在新的條件下被放大。正是看到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引發了部分人士對學校教育的不滿和質疑。他們痛心地看到,模式化的學校教育「以犧牲精神為代價」和「按照標准化的模式塑造人」,[1](P99)不僅如此,還「把成千上萬的兒童關在像兵營一樣的大房子里,不考慮他們的體力、不同的生理需要以及智力的差異,每天都不加區別地、清一色地給所有孩子配給四五種精神食量。」[2](P35)其結果是,「學生的獨創被逐漸破壞,被反復灌輸要馴服地服從別人的意見,否則就是胡思亂想。這種情況所造成的損害比過去整個社會受習慣信念的統治的危害更大。」[3](P318)在這樣的教育下,「只有那些(通過適合他們才能的氣質和能力)能夠適應流行模式的人,才能從中獲得益處。其他人則或者勉強夠格,或者託庇於夢想,要不然就求助於安慰和保證,但是最後卻身受其害,而落入差學生之列。」[4](P132)有論者對這種教育深惡痛絕,指責「現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殺天才」。[5](P50)
筆者認為,學校教育的局限性除論者上述論述和分類等之外,還可以把當代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區分為絕對局限性和相對局限性。前者指學校教育在成為自身時同時存在的不足;後者指相對與其他教育形式、以其他事物作為參照系時所呈現出的缺憾。
二、當代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分析
首先,信息時代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學校教育在整個社會教育格局中的作用,從而淡出了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位置。學校的一項重要使命即是承載知識的傳播,盡管也肩負著知識的創新,但後者遠不及前者,特別是非研究性院校的一般性學校,其主要職能還是前者,即把其他主體創造的智力成果集中起來傳輸給受教育者。信息時代的到來,使信息與知識的收集、整理、加工、傳播乃至創新等都呈現出雙向性、互動性、開放性、多元化的特徵。也許一個人沒有進入形式上的大學城修業,但在信息化時代不必然意味著他會再因物質上的磚牆阻隔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也許一個人沒有機緣和某一位科學家謀面,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之間必無交流溝通的可能性。信息時代的到來,一方面使得學校有可能增強其傳播知識的能力,更好完成其基本使命,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受教育者未必必須「學在學堂」,因為像林肯所面臨的那種惡劣的教學環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知識與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便利化,這像駕著自家車輕盈駛上高速公路,任何一個虛擬的開放式站點隨時供學習者無限而高效率地汲取豐富營養。可以說,信息時代的最終到來,將導致因物質原因而無法獲得信息和接受教育的人大大減少,信息時代里最終只有不願學習進步者而不再有無法學習進步者。
信息時代的到來,還有利於促成學習型社會的形成,有利於克服存在於傳統學校教育下的階段性弊端。教育的公平性問題在信息時代不會自然消失,實際上教育的公平性在信息時代將以不同的社會群體對數字化信息的不同佔有的形式表現出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會因各地實物資源的佔有與投入量的不均衡而導致各處在建設進度上的不同步,這將造成各地,特別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然而,彌補各地在數字化建設上存在著的這種差距的支出必定大大小於解決各地物質形態上的教育資源佔有的不均衡的花費。以較少的投資建成內涵了公平原則的信息高速公路,將極大地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從而使終身學習有了可能性。藉助於網路的便利,「每一個公民享有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取得學習、訓練和培養自己的各種手段。」[6](P203)
在前信息化時代,學院制教學一直是教育的主導方式,只有在學院裡面採取師徒相授的形式才能完成單向教育和信息傳遞的任務,脫離學校教育,就無法獲取到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史證明了這一點。在歐洲中世紀,由於學在教會,所以那時想躋身有識階層,唯一的選擇便是進入教堂成為一名僧侶;在中國奴隸制時期,學在官府,獲得知識成了膏粱子弟而非褐衣們的事情。在封建的中國,盡管在儒家的倡導下,民間教育及私塾教育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當時的情景,要獲得教育機遇沒有一定的物質資源占
有量是不行的,因此,接受教育仍然離不開教苑這樣一個地方。然而,在信息時代,我們看到:最新的知識、理論和技術一般是首先在網路上公布和傳播的,而且網路傳播以其更優越的社會影響力為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技術創新成果的持有者看好。在這種社會里,每一個場合、角落都可能成為自強的人自學的地方,這將超越前信息化時代或者說是物質化時期學習者脫離不了學校的尷尬,「受教育的機會遠遠超過傳統的學習空間———學校,而擴展到家庭、工作場所、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和科學中心乃至工作和生活中得以發展和成熟的場所。」[7]所以,信息時代的到來,如果說並沒有削弱甚至加強了研究性院校的創新能力的話,而學校的整體的傳播知識的功能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相對削弱。信息時代的到來使越來越多的人有可能脫離學校的形式上的教育限制。
其次,科教興國戰略的繼續實施以及社會的進步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功能進一步凸顯,相對而言,學校教育的作用有所下降。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呈現一日千里的狀態。當前,我國社會形態處在繼續轉型期,即由傳統的靜態社會向動態的現代社會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控制繼續放鬆,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日益多元化,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精神文明程度、政治文明程度皆得以提高,與之呼應的是個人在社會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增長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個體素質得到完善。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生存,任何個體都將受到社會深入而廣泛的影響和制約(但不再是那種限制個體價值發揮的控制),社會的教育功能上升。從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都無限寬闊的社會中,任何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都能吸收到無法計量的有用知識和信息,並且能夠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知識、信息的加工、整理乃至創新,「社會是個大課堂」的真理性判斷得到更為有力的實證。
人類社會的教育事業曾經經歷了一個與其他社會事業混沌一體到剝離出來,進而成為一門專門的事業或職業的過程。教育事業的脫穎而出是由於人類社會的初始發展的需要和當時的人們素質普遍偏低的要求。當人類社會的進步達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以至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因其「人文」化,從而都可能成為教育的素材,並且能為個體素質不斷提高了的受教育者的理解和接受時,教育就有可能從分離出去而形成的他類王國中重新復歸社會自身,這種復歸即使不是全部,也必將是越來越多、比例越來越大。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看到即使現在教育事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也仍有不少人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而無法接受常規的學校教育,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和在人格上的順利社會化,實際上這些人採取的直接向社會學習、在社會大課堂里不斷接受教育的辦法彌補和替代了他們在學校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他們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是學校教育所無法提供(學校教育本身具有選擇性,然而,這種選擇又未必始終都是有效的)。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使得社會自身既成為一個需要人們不斷去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對象,同時又成為一個自在的向有心的為學習者提供源源不斷知識的大寶庫。自覺地發揮和充分利用社會教育的功能,在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主動、有意識地促使社會教育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甚至適當地讓社會教育「佔領」一些傳統學校教育的領域和內容,或者說把那些本不該由學校承載的社會課之類的教育返歸社會自身,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之否定的規律。
另外,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我國社會現狀,我們發現,在堅持黨的教育路線、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背景下,我國數億個家庭在社會實現整體進步的同時,其自身素質也得到提高,功能得到豐富,其中包括家庭的教育功能比以往得以強化。現在,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意識到教育投資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投資,家庭對教育的投資也的確成了重大的家庭投資項目。然而,這還僅僅是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或作用凸顯起來的其中一點表現。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還體現在各個家庭在教育的直接開展上。由於建國以後的積累,特別是最近十餘年來教育與科技事業的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國人口中已經有相當大的比例獲得了各種層次的系統的學校教育,相當大一部分家庭具備了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教育的能力,相當大一部分家長已經很好地對其子女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這就為家庭、家長減輕在子女教育事務上對學校教育的無限的依賴度,以及通過家庭教育為培養新的一代社會人才創造了條件。從實際情況上來看,現在我國數量龐大的家庭中有相當比例的家庭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涌現出一些做得比較好的成功家庭。在家庭教育上,總體上是城市家庭比農村家庭既有資源佔有上的優勢,又相對更重視些。無論在教育內容上,還是在教育方法上,家庭教育都有著學校教育所無法發揮作用的某些方面。這是家庭教育不可取代的優勢。
比如,在家庭中進行婚姻和家庭等的教育比在學校里進行相關教育更有實效性和持久性,效果也會更好。在一些現代核心家庭中,我們看到那些已經掌握了豐富知識和大量信息的家長積極開展對子女的教育,置備了必要的在家庭中進行自我教育的物質資源和設施,利用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資源,家庭教育的功能得以實現。家庭教育作為現代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沒有因為在社會繼續發展後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而被學校教育或者職業性教育所取代。恰恰相反,在當代,家庭教育也獲得了作用進一步強化的物質條件和機遇。

最後,在分析了上述學校教育功能的相對局限性後,還必須看到學校教育的絕對局限性。關於學校教育功能或作用的絕對局限性,在此只是根據學校教育的特徵和新的時代特徵提出一二點不成熟的新的理解。

1•學校教育功能的絕對局限性首先表現在教育的主管選擇性上。學校教育不能沒有主管選擇性。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甚至教育的對象的選定都是帶有一定的價值判斷的。選擇性是界定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學校教育的范圍,保證學校教育得以實現的前提。如果在學校教育中排斥選擇性原則,學校教育就會無法正常而順利地進行下去,就會迷失方向。但學校教育堅持選擇性又可能會導致這種教育形式一定程度上的無效性,並且這種無效性在數量分析上還可能會很大。比如,一個受教育者在學校所接受的專業知識中有絕大部分在工作實踐中應用不上,成為「死」的、「無用」的知識和信息。這種學校學習或者教育上的無效性實際造成了一種教育資源配置上的浪費,從我國的窮國辦大教育的國情的角度來說是很遺憾的事。學校教育的主管選擇性與教育的一定程度的無效性是一種二律背反的關系。
不僅如此,學校教育功能的絕對局限性還表現在學校教育的客觀滯後性上。學校教育是一種專門化的社會教育形式,學校教育從社會其他事業中分離出來,能夠確保學校教育獨立地進行和提高其水準,但這同時又成了學校教育有可能背離其使命,並在學校教育發展中始終存在著的致命性的道岔。學校教育任何時候都應當以創新知識和信息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為己任。學校教育要完成如此使命,必須與社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跟蹤社會跳動的脈搏,從社會的「有用性」的角度進行教育。但是,學校教育的中立地位使學校教育並不是始終與社會的發展跳著同節奏的舞步。社會生活可能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校教育也許還沒有把這些新鮮經驗吸納其中;社會的發展或許已經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學校教育可能還在另一條軌跡上劃圓,如此等等。相反,學校教育可能向
受教育者灌輸了不少的信息量,但皆因其老舊或者謬誤而誤人子弟。這便是學校教育的滯後性所引發的一些不良後果。

2•學校教育功能的絕對局限性還表現在學校教育因其封閉性所導致的對社會教育訴求的延遲應答上。封閉性作為學校教育的自誕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缺憾,指的是其雖然來自社會系統,但又拒絕與社會其他組成部分進行信息、人員等的互動交流的自傾性,即其始終具有自成相對獨立王國的傾向。這里的對教育訴求的延遲應答問題表現在學校向外部提供的教育供給與學校外部大量存在的教育需求之間的不協調上,簡言之是學校教育的一種惰性。一般而言,學校教育面對社會的教育需求時並不總以一種積極狀態去調適自身並與後者相適應。這種似乎「中立」的態度盡管有時具有一定的價值,比如人們所推崇的大學精神,但它總體上是不利於發揮學校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的。

三、小結
雖然美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產生了一種激進的「非學校化」思潮,我國有的學者認為這種思潮有著「『荒誕』背後的理性」,[8]甚至有學者認為「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達到為現代社會提高整個民族素質的要求,我們甚至可以說,即使是培養專業人才,也不能完全依靠學校教育。」[9]但我們研究學校教育的局限性並不是要從根本上否定學校的主導教育地位。在上述行文中,筆者是在堅持學校教育仍在當代教育系統中處於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展開的。
我們研究學校教育功能的局限性是想使所有的人們(無論是專業人員還是其他)能夠對學校教育的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辯證的認識,在分析、考慮、處理學校教育問題時能始終堅持理性的旗幟。盡管國家提出並努力實施了科教興國的戰略,但我們很多人在理解這一戰略時縮小了教育的廣泛的外延,直觀地理解為教育就是學校教育,不自覺地冷淡、忽視了其他形式的教育,在處理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的被動式教育和受教育者的主動自我教育等諸種關繫上明顯傾向於前者。
實際上這種比較主觀武斷的看法由於沒有處理好學校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關系,將影響或者說是消解部分學校教育積極功能的釋放。既然教育是一個大的社會事業,我們就應當用社會學的眼光審視之,就應該在以國家力量推動學校教育快速發展的同時,自覺地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搞好針對更廣泛群體的社會教育,自覺地在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同時搞好家庭教育,就應該在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的前提下做好受教育者的主動的自我教育。總之,堅持現代的大教育觀念,防止出現對社會教育事業就是學校教育的誤解和工作中的偏差是本文立論的初衷。

[參考文獻]
[1](德)卡爾•雅士貝爾斯著,王德峰譯.時代的精神狀況[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2](法)昂熱拉•梅迪契著,侯建譯.新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3](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法)保羅•朗格讓著,滕星等譯.終身教育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
[5](蘇)斯卡特金著,張天恩譯. http://www.51lunwen.com/ 現代教學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7]高志敏.關於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8]石鷗,劉麗群.「荒誕」背後的理性———伊里奇《非學校化社會》及其給我們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4).
[9]謝維和.簡論基礎教育的價值和學校的責任[J]•教育研究,1997,(5).

『伍』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

『陸』 新時期小學班級管理策略初探的論文

小學班級管理策略班主任工作管理
一、引言
每個人的學生時代幾乎都是在班集體中度過的。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元,是教師和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最基本組織形式,班級管理在學校教育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直接關繫到集體內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對學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生年齡尚小,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學習觀形成的初始階段,班集體的健康向上與否將對他們的一生起著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然而,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小學班級管理就是教室管理,也就是管理學生的常規與秩序。所以,教室牆上都貼著《班級守則》與《班級公約》等。要求學生們能遵守秩序,重禮貌,好好學習,按時做完功課,不作弊,不遲到早退,遵守校規,尊敬師長等。有些學生的行為觸犯了班規、校規時,教師還用一些帶有體罰的辦法來糾正學生的各種不良行為並督促學生努力學習。這種片面的認識和簡單的做法致使班級管理死氣沉沉,班集體缺少應有的朝氣。還有人認為小學班級管理就是教學管理,於是忙著填鴨式的知識傳授,而忽視了品德教育,學生成了應試教育的奴隸。凡此種種,長期以往,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後果堪憂。小學生年齡尚小,班級管理應具有自身規律和特色,因此,探析小學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迫在眉睫。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小學班級管理中的主要問題,針對影響班級管理的因素,通過多種途徑、方法進行研究,尋找班級管理的有效策略以提高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引導教師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以教育的藝術打動學生,班級以健全向上的集體氛圍和力量影響學生,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與同伴和諧共處,互相關愛,營造團結、勤奮、守紀、創新的班級氛圍,為學生創設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
筆者從事小學班主任工作十多年,對小學班級工作管理工作有頗多認識和感受,也對此項工作的現狀進行了一定的調查和研究,發現情況不容樂觀。現例舉如下:
二、小學班級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及主要危害
(一)、「威權式」管理
常常聽到中小學同行說他們認為育理論所介紹的原理、原則、教法均不切實際,必須代之以嚴厲管教與體罰,因為這些老師從小學、中學都是這樣被打大的,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於是也就依照以前老師的方式行事。一些老師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嚴,師之惰」觀念之影響,加上絕對服從與齊一標准,要求學生乖順,這種現狀一直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甚至一般家長的質疑。
其實,威權式的老師對學生會產生下列影響: 1.對學生要求高度一致。2.要求絕對服從,採用嚴格管教方式,學生動輒得咎(學生無法獨立自主,且在人格上不易成熟)。

3.學生心生畏懼、怨憤,師生溝通有困難。4.學全害怕老師體罰,因而對人們存有敵意,在行為上表現自保、退縮,在認知上缺乏主動性,更缺乏勇氣,不敢反抗權威。

(二)「保姆式」管理

長期以來,保姆式教育充斥著小學的管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由教師包辦,老師天天守在教室,親自處理紀律、衛生、出勤等日常事物,教師的這種包辦管理,害了學生,也害了老師自己,扼殺了學生的靈性和創新精神,也抑制了廣大教師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管理的能力。廢除保姆式教育,提倡並實行學生自治已成了當務之急。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學校一定要養成學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則不應算為共和國的學校。」因為「今日的學生就是將來的公民。」

(三)、「重智育,輕德育」式管理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育一直以學生的學科成績及高升學率作為教學成效的指標,小學也不例外,一切以學科成績為主,整個教學重心放在學科知識教學上,忽略情意、技能、認知三個目標的同時達成。缺乏對學生的了解、信任、尊重、協助與鼓勵,無法給學生一個安全、溫暖、和諧、無恐懼的班級氣氛,更無法讓學生在自我努力中獲得成就,培養出評價、欣賞的觀念:當然也談不上讓學生在選擇、珍視、行動中去進行各種學習活動了。

縱觀以上幾種班級管理,其成因是極其明顯的:1、受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影響。2、誤解教育的愛。3、偏重知識學科的教學,缺乏人文素養。其危害也是巨大的:1、學生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2、班級缺少凝聚力。3、重知識輕德育,與社會需求脫節。

近年來,筆者學習了一些國內外班級管理理論及眾多優秀班主任管理班級的經驗,並在自身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斷地實踐積累,整理和探索了以下幾種不成熟的班級管理策略,與大家一起探討。

三、小學班級管理策略探討
(一)「平等式」管理策略
實施新課程的同時,對班級管理的理念也應該隨之轉變,摒棄教師的領導權,進行平等地師生交流,純化師生關系,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樹立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發展的管理思想,建構科學的班級管理模式。

1、讓學生自覺關心班集體

「班集體」的概念對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是陌生的、抽象的,只能形象地引導他們:你們有兩個家,每天從第一個家裡背上書包來到第二個「家」里上學,第二個「家」的名字叫「班集體」,這激起了孩子們對「班集體」的親切感,從而學生頭腦中有了「班集體」的朦朧意識。

怎樣才能發揮學生自覺關心班集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呢?首先學會關心班集體的成員,改變以往學生喜歡打「小報告」的方式,因為打「小報告」只會使小夥伴之間產生矛盾。當小夥伴開小差時,用手輕輕拍拍他,然後擺擺手,指指黑板,示意他專心聽講;當小夥伴在課間沒有準備好上課前的准備時,過來告訴他,把書翻好,反放在課桌上,學生漸漸學會了關心小夥伴,這不僅提高了上課效率,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增進了他們的友誼。

其次學會關心班集體,利用班會展開討論:你准備為班集體做什麼,學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要把班集體打扮得非常漂亮;有的准備把教室打掃干凈。如:在國慶節前一天,為了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孩子們在教室里掛上了五顏六色的氣球,擺放了各種鮮艷的花朵,窗戶上貼上了各種形狀的窗花,黑板上用拼音端正地寫著「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整個教室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也表達了孩子們對祖國一片真摯感情。平時,教室地面上再也不會發現一片紙屑,紙簍里的垃圾也不知哪個孩子給悄悄倒了。課間只要發現有些課桌歪了,立即會有學生把它排整齊。從此,孩子們的頭腦中深深印上了「班集體」,因為孩子們認為這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2、讓學生自主參與班集體

每一位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班主任只是班集體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組織學生比賽、競爭、參觀、游覽,因此,班主任應充分抓住每次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比賽中展示自己,在競爭中施展自己,在參觀、游覽中相互配合、大膽探索。使每個學生都有平等參與機會。

如「小新星兒童團在向你招手」這一活動的開展,利用音樂課教孩子們學唱小新星兒童團歌,在晨會上講解小新星兒童團的知識,這激發了學生強烈加入的願望,有了這種願望,學生必然投入到自主參與的過程中,個個決心愛新星、愛學習、愛師長、愛同學、愛勞動、爭取早一點佩戴上鮮艷的綠領巾,成為一名光榮的小新星兒童團員。對班乾的選舉,也改變往常民主評選方法,而是人人申請:你想當選什麼;以你的條件符合當什麼;當選後又准備怎麼當好呢。班集體中設立不同類型的職位:班長、小小讀書站站長、護花隊隊長、管理圖書的管長、課間活動監督長、能教廣播操的小教練、早讀課上的領讀員、有責任心的語數組長,給他們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得以展露,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性,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從而形成一個有特色的班集體。

每一位學生都是班集體不可缺少的成員,學生和班集體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班主任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個性,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建設一個充滿活力的班集體。

(二)「開放式」管理策略
在班級管理中,一開始我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在一大堆班務工作上,把著力點落在「管」字上。我認為,只要我肯努力,肯花時間,就能工作到位。因此我忙於發現和糾正學生的錯誤,把大量經理耗費在處理各種問題上。可是,一段時間以後,我感到身心疲憊。原來,靠「管」已經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了。

1、開拓創新,樹立科學的新觀念。
很多教育者總是在考慮「怎麼讓這些孩子聽話?」而不是「我們怎麼來支持那些由我們負責的人,讓他們學會通過引導自己的積極性來實現自己的和社會的目標?」

當前,小學班級管理必須要用科學的人才素質觀、人才成長觀、教育規律觀、教育方法觀作指導。記得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先生曾提倡以10個「開」字來投身新時期的工作:「開拓的精神,開通的思想,開明的態度,開闊的眼界,開放的路子,開朗的性格,開發的干勁,開導的方法,開誠的交誼,開心的情緒。」我想,其實這10個「開」字,同樣適用於指導當前的小學班級管理。

2、情感教育,建設溫暖的班集體

在班級管理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首先,教師要以真摯的感情去激發學生的真情。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長輩的依賴性比較強,從我現在所教的一年級的學生身上就能看出來,在課間活動的時候,有些孩子就常把老師叫成媽媽。如果老師能以父母般的溫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去看,去說,去學,同時在這種父母般的情感中滲透說理教育,做到情理交融,可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使學生在獲得道德認識的同時,充分享受參與學習、活動後的愉快和滿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班級管理效果。

其次,正確運用愛去感染學生。教師的愛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真誠地愛護學生。所以,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師用全身心的愛關心學生,學生就能從自己親身感受到的愛護和關懷中,學會如何去關心別人,如何為他人著想,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各種關系,形成班級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建設好的班風。

3、管理有的放矢,促進班集體共同進步
第一,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受不同的環境影響,其體力、智力、興趣、愛好、性格等存在不同的特點。從學生家庭成員的構成,家長的教育方法、要求入手,可了解學生個性、性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學生的學習、勞動的態度;從學生在集體中的表現方面入手,可了解學生學習水平、活動技能,以及對同學、對集體的態度;從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入手,可了解影響學生成長的因素。學生特點了解清楚了,就為進行個別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教育。在充分了解學生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的基礎上,教師要因勢利導,進行教育。有的需要嚴厲批評,有的需要和風細雨式的說服,有的需要給予體貼、關懷式的溫情,有的需要給予信心,充分創造其學習生活的有利條件。

第三,是要因人而異,揚長補短,寓教育於各類活動之中。教師要讓每一位學生在為集體服務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有的喜文,可讓其常為班級吹、拉、彈、唱;有的喜動,可讓其負責班級對外聯系,廣泛交流。總之,讓每一位學生都為班級增添光彩。

4、爭取家長配合,運用家校聯系的新途徑

家庭是孕育小學生個性品質雛形的地方。家長的言談舉止,文化情趣,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校教育的目的、要求,及時地向家長作宣傳,把家長看成班級管理的生力軍,充分調動家長教育子女的積極性,不斷總結、推廣家長教育子女的好做法、好經驗。主要方式有家庭訪問,召開家長會,開展一日對外開放活動,電話聯絡,聘請班級校外輔導員等等。在這方面,教師的積極主動,更能贏得家長的陪護、支持,達到事半功倍。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為了培養人、教育人。家校教育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補充,方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產生1+1>2的教育效果。

5、注意心理相容,注意情感溝通
所謂心理相容,即要使教師的教育工作能在學生身上產生效應,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人。教師和學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互相信任和理解。師生心理相容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就有了情感的溝通,就會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接受教育就有了情感的基礎。

(三)「激勵式」管理策略

何謂激勵?前蘇聯學者斯拉斯捷認為,激勵就是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和動力,給以活力,喚起願望。它似催化劑,使優秀者更為完善,使自卑者自強,使盲目者清醒,使整個班集體進取向上,團結進步。

班級管理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班級管理的效能體現為人的發展。因而,班級管理的過程實質上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而引導人的行為活動的過程。在人的行為活動過程中,是否給予激勵,其行為活動的表現及效果大為不同。因而,現代的班級管理需要構建一套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活動動機,使之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進而產生積極的行為活動。以下談談自己在班級管理中常用的五種激勵策略。

1、全員參與——責任激勵

管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團體成員以不同的形式參與集體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對於提高成員的士氣、改善心理氛圍、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根據管理心理學的這一原理,我在班級管理中實施「班幹部輪值制」,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班級的管理,有力於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

「班幹部輪值制」即班主任根據學生檔案,均衡學生的優劣之勢後,把班級分成苦幹行政小組,並讓學生自設「官職」分管班級的事情。這便有了台長(整理講台的)、館長(管理圖書的)、門長(關開門的)、窗長(管窗戶的)、簾長(管窗簾的)、排長(排桌椅的)、探長(調查班級事件的)、地主(管地板衛生的)、安全部長(管活動安全的)、水利部長(管臉盆的)……在班主任直接領導下,由各行政小組輪流管理班級的各項工作。每個小組管理一周,往復循環三次結束。每一個循環結束,以民主評議的方式,選出本輪最佳管理小組。三個循環結束後,投票方式選出八名最佳管理學生。

「班幹部輪值制」把全班同學置於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班級管理,競爭具有公平性,避免了由班主任指定幹部造成的主觀、片面以及由此使學生產生的不公平感和逆反心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被管理者會對管理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進而產生上下左右較為融洽的心理氛圍和群策群力、團結合作的人際關系,;實現自我價值的迫切感和為班級、小組爭榮譽的責任感與義務感,極大地調動學生們的工作主動性與創造性。在這種自我管理中,每一位學生的參與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班級管理與素質教育有機地融為一體,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數據說話——公平激勵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認為,公平感是一種影響人積極性的普遍觀象。從心理發展過程看,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於心理自律時期,他們一方面用審視的目光觀察別人,同時,也很注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如果遇到不公平的評價,就會產生巨大的受挫感,影響積極性的發揮。因此,作為管理者,一方面在自己的行為、態度上要做到一視同仁,避免主觀、片面性評價,另一方面,設計出科學的衡量學生行為的指標,實行量化管理,用數學學說話,把公平落到實處。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難以成方圓」。為了讓班級管理有章可循,我讓班委會列出學習、紀律、衛生等方面的具體條款,全體同學共同討論,制定出全體同學必須遵守的詳細的班規,實施班級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把學生在校的所有行為予以量化記分,定期公布,累計積分,並把積分作為評優的依據,這樣使班級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體操作是:從每組選出一位紀律小組長,負責登記日常德育加減分情況,每周末在班裡匯報一次,學期結束後,把各周的分數累加得出總分。或者也可以實行逐周累加,每周公布公布的分數就是該學期的總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在學習、生活、工作中,難免會出一些問題,因此,應該允許學生犯一些非原則上的錯誤,若能真正、切實改過,在量化考核的時候,應給這些學生適當地加回被扣的分數,以鼓勵他們不斷進取,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知錯能改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應該鼓勵。班級的量化管理只要運用得法,必然能因為管理規范,有效地避免主觀、片面性,增強客觀、公平性以及透明度。這樣,從整體著眼,從細處著手,既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激發了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從而達到讓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提高的目的,也達到了提高學生德育素質的最終目的。

3、先進閃光——榮譽激勵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都希望自己能置身於優秀組織里,並且成為這個組織中的優秀分子。在班級管理中,當學生取得一定的成績時,班主任要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必要時可授予一定的榮譽稱號。這有助於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因為榮譽是一個人在學習或生活中取得成功的重要的標志。獲得榮譽的學生,往往有一種被認可的興奮感和繼續進取的心理狀態,在獎勵時,要一改過去單純獎勵成績一貫優異或表現一向好的優等生的做法,特別注意獎勵那些經過努力而有顯著進步的中下等生。班主任更要時刻注意尋找班中這些同學的閃光點,對他們取得的哪怕是點滴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因為青少年學生缺乏韌勁兒,有了進步若不及時鼓勵,會很難堅持下來。
據班級的具體情況,設立獎章:
(1)集體榮譽獎章
參評對象為管理小組、各小隊,評比時間為每一個循環結束,評比依據是量化表,榮譽名稱有「最佳管理小組」、「先進小隊」,獎勵憑證為將狀。獎勵儀式設在班務會上,由班長主持,班主任頒發,並把獎狀貼在教室牆上,以示宣傳。

(2)個人榮譽獎章

參評對對象是全班學生;評比時間為每月評一次;評比依據是量化統計表;榮譽名稱為優秀學生;獎勵憑證為優秀學生卡。卡內分設為以下優秀項目:功臣獎、勤奮獎、最佳管理獎、好人好事獎、衛生模範獎、快速進步獎等。卡由書簽精製而成,每卡下方有班委會的落款和班主任的印章。獎勵儀式設在月末班會上,班長主持,班主任頒發優秀學生卡。

班級實施榮譽激勵為學生提供了發現、鞏固、發展自我之長,對比、尋找、克服自我之短的成長機會,學生在優秀學員的激勵下,加速了完善自我的過程。班級獎勵恰好起到了及時鼓勵、不斷鼓勵的作用,有利於促使學生把一時的進步變為永恆的品質。

4、導有目標——榜樣激勵
榜樣是根據人們關於模仿的心理特點而樹立起來的一面旗幟。它比說服教育更具有服力和號召力更容易引起學生生的感情上的共鳴,給學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學生模仿和追趕的願望。正可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班主任在進行情感激勵的同時,必須施以榜樣的激勵,才會真正揚起班級奮進之帆。

先進人物的言行具有導向性。以先進人物為榜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榜樣可以是社會上的,比如具有「釘子精神」的雷鋒,一心為民的焦裕錄,公而忘私的孔繁森,只求奉獻不求索取的張海迪……學生容易對那些為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等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從內心深處把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榜樣」也可以是身邊的「英雄」,我重視優秀學生對其他學生的激勵作用,比如熱情為全班同學服務的優秀幹部,刻苦學習樂於助人的學習標兵,勇於拼搏敢的優秀運動員……由於生活學習在一起,學生中的先進人物更具現實性、可信性,也因此更具可比性,更易為學生接受,更能起到立竽見影的作用。學生會用他們的事跡對照自已的言行,檢查自已的不足之處,引起自愧和內疚,從而自覺抵制外界的不良誘因,克服缺點以矯正自已的不良行為。因此,在學校設有榮譽專欄,展示年度評上市三好生、優秀學生幹部或參加省市有關競賽獲獎者的榮譽證書或個人彩照的基礎上,班級相應地利用班會,結合本班的先進人物進行表彰,並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激勵和約束學生,更能發揮群體效應,形成有特色的班集體。
責任激勵,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班級的管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公平激勵,實行量化管理,用數字說話,把公平落到實處,敦促學生施趕超之行;榮譽激勵,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與表揚,促使學生把一時的進步變為永恆的品質;情感激勵,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與學生的情感零距離接觸,引導學生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軌道;榜樣激勵,利用榜樣無窮的的感召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學生模仿和追趕的願望。當然激勵的方式還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都要適時、適當、適度,這樣才能使之為班級管理服務,使班級能按著所期望的目標發展,使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奮進、蓬勃向上的集體。

四、結束語

從以上方法的實驗效果看,我發現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想讓班級管理落到實處,改變觀念是宗旨,「放手」是前提,「引導」是必須,「活動」是主線,「評價」是促進,讓每個學生充分融入班集體,每天都有進步是目的。

通過開展這一系列的活動,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自我約束、控制、管理、教育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管中學,學中管,管中悟,不斷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班級的能力,提高班級管理的品味,總結經驗與教訓,才能促進學生更加茁壯、健康、快樂地成長。

表揚,促使學生把一時的進步變為永恆的品質;情感激勵,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與學生的情感零距離接觸,引導學生走向健康、向上的生活軌道;榜樣激勵,利用榜樣無窮的的感召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起學生模仿和追趕的願望。當然激勵的方式還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都要適時、適當、適度,這樣才能使之為班級管理服務,使班級能按著所期望的目標發展,使班級成為一個團結奮進、蓬勃向上的集體。

『柒』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的農村中小學教育
摘要:由於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是農村新課改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中小學;教與學;構建

目前,農村中小學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教育經費短缺嚴重製約著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同時由於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的偏低和觀念的陳舊,不能很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課程改革的發展。

一、重新定位農村中小學教師角色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其角色結構的復雜性。相對學生而言,主要有以下兩種:
(一)層面式的「師長、同志、朋友、父母」角色
面對市場經濟、網路時代,面對激烈的社會變革和越來越高的社會期待,面對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沖擊,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一定要正確處理「師長、同志、朋友、父母」這一層面式的角色問題,走出辦公室,融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熟悉學生,努力創造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條件,在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提供雙方交換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機會。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學生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才能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達「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之目的。
(二)三維式的「導演、導游、導師」角色
在新課程中,角色的轉變不僅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導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就加大了指導的難度。樹立「導師意識」;首先是相信學生。相信學生能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靠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新知,並有所進步;其次是善於指導,中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強,情緒不夠穩定,方法還很欠缺,這就需要農村中小學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再次,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有利於激發興趣、有利於發展思維、有利於培養創造能力為原則。「導演、導游、導師」三維角色三種境界,都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後者更充分地顯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有益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農村中小學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小學得到有效地實施,就要優化課堂教學。構建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塊。
(一)探究准備
這是學習新知識的前提,其主要任務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准備良好的思維材料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
1.創設情景
(1)遷移學習。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知識、學法的鋪墊。 (2)情景引入。通過復習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用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實例、游戲、故事等引入。
2.提出問題
根據新知識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
(二)探究構建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准備多種探究性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好探究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探究的全過程,從而獲取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可分三步:
1.獨立探究。採用嘗試探究的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准備嘗試的材料(自學課文、操作演示、動筆練習等)和嘗試思考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嘗試中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嘗試,做到邊嘗試、邊思考,初步理解所學的內容。
通過學生嘗試思考,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嘗試精神。
2.合作探究。採用討論質疑的方法。在學生通過嘗試初步感知的基礎上,為了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運用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各自發表不同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幫助,共同研究,解決問題。
討論;有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討論的問題是新課中的重點、難點以及啟發思維的關鍵或在嘗試中遇到的問題。讓每個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的見解。小組討論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質疑;學生在討論中不能理解和未能解決的問題或在教學中重點、難點、關鍵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學生討論、質疑,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知識。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造能力。
3.發現知識。學生經過嘗試、討論試練後,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的過程,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方法,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知識歸納構建;發現學習規律,概括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三)探究深化
這是檢測鞏固運用新知識,掌握運用學法、形成技能的環節。
1.嘗試。這是檢測新知識,運用新知識;掌握學法和運用學法的嘗試;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助於學生運用學法和遷移學法。
練習要環繞目標,突出重點,有基本練習、綜合或專項練習、發展練習三個層次,練習要有開放性,形式要多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
2.評價。在學生嘗試的基礎上,讓學生互批、互評、互議,評出不同的思路和看法。通過師生互評,充分發揮學生協作的功能和自主學習的功能,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
3.總結。一方面讓學生談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深化作簡明提示。

三、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拓寬農村中小學育人環境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與創新,在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氛圍等方面實現有機轉換,確保教學內容的和諧統一。
(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學、尊重師長、尊重知識、尊重自然、尊重社會的意識和能力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960萬平方千米的廣袤地域,為我們提拱了豐富多彩的德育內容,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去挖掘它。針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多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我們本著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貼近實際和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德育工作。大處著眼就是對各年級學生應達到什麼標准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要求、小處著手就是從平時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貼近實際、注重實效就是結合時代要求、社會環境和學生實際,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落實德育的各項措施。我們以「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為主題,緊緊圍繞發展創新的內容開展了,少先隊、團隊演講比賽活動;以「養成習慣,收獲命運」為主題開展了爭創行為規范示範班活動;以「歌唱祖國,愛我中華」為主題連續舉辦了校園藝術節,開展了爭創藝術教育特色班活動;以尊重自然,強化和諧」為主題,引導學生將愛護、保護環境與自,身文明修養相結合,開展了從我做起,從身邊每件小事做起的活動;以「珍愛生命,遵守交規」為主題,開展了尊重社會,強化規則意識的話動;以」誠信、助人、尊師、興教」為主題,開展了每學期四次的團隊觀摩話動。我們還特別重視新生人學、新隊員宣誓、校園每日常規、畢業文明離校等一系列做人的教育。 (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相信學生的能力,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創造機會還給學生,開放學生的心靈世界,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1.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教學就是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傳授知識。」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項基本訓練。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敢問」,幫助學生「會問」引導學生「善問」。在問的形式上,可讓學生課前提問,供教師備課、上課;課上提問,供師生討論交流;課後提問,供大家學習探究.在問的內容上,指導學生」善問」,即把握何處問、怎麼問?
2.給學生選擇的權利。若要教學打動每個學生,就必須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在更多的教學環節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尋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的新機制,如果學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選擇,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去尋求自己的發展和提高。
3.給學生嘗試的空間。學生的知識能力不是教師給的,而是在自主嘗試、實踐探究中形成的。從模仿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構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大膽嘗試」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定向一自學—自探一交流一反思一內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不會嘗試到敢於嘗試到樂於嘗試到善於嘗試,形成了自主意識、強化了探究意識,提高了受挫意識,進發了成功意識。
4.給學生創造的天地。課堂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學習與成果的展示。但是學生中存在「三怕」:怕老師、怕提問、怕學生。應該培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只有體現出這種「不怕」的精神,才能顯示出孩子的求知慾,學生才能敢學、敢問、敢拼、敢和教師爭辯,才能創造出一堂好課,才能實現孩子真正的發展目標。樹立我能、我會、我棒的意識,鼓勵學生自主嘗試、自主實踐、自主創造,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性。
(三)挖掘校本課程資源,加大學校教育合力
由於農村地域的差異,決定了農村經濟、文化的不平衡,積極探索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是提高農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
1.校內資源。「一段校史、一位教師、一塊獎牌、一件作品、一項工程……」,若將這些統計、整理,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教育資源。
2.鄉土教材。「民俗民風、鄉土文化、特色產業、人才人力……」,不僅是編寫鄉土教材的基本內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可彌補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不足,又能讓受教育者看得見、摸得著,樂意接受。
3.家長交流。「每學期的家長開放日、專題講座、家長學校咨詢活動……」,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增進了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與交流,同時,學校也從家長那裡得到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不斷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難怪有人說家長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
4.學生活動。「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的講話、團徽下的宣誓、板報專欄、校規校訓」以及參觀、訪問、調查、競賽等有益活動,讓學生了解多彩的大千世界,感受勞動之艱辛,親歷知識的需求,觸動求知的慾望。實踐活動寓教於樂,使學生從中得到了「崇真、尚美、啟智、健體」的高尚品質教育。
(四)運用激勵性評價,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很多農村學校、教師習慣於大考、小考後把成績公布於眾,然後仔細排出名次,甚至把分數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這種做法偶爾為之,可能會給學生適度的壓力,激發學習積極性。但頻繁用這種手段,甚至將之作為控制、刺激學生的有力武器,後果必然是災難性的。長期如此,將破壞學校教學環境,使學生始終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之中。最可怕的是,對排名靠後的學生在心理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教育無小事,採取任何教育措施,都應首先考慮到學生的利益。我們在課堂上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了不同的評價標准,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不同的評價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認真對待;對學生的認識和實踐結果。正確的給予充分的肯定,有獨到見解的大加表揚,錯誤的不直接否定,更不草率批評,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閱讀資料、師生交流諸多方面得到正確的答案。由此可見,運用激勵性評價,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四、多種途徑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發展

(一)調整農村學校布局,以信息化推動學校的發展
農村學校分布相對零散,規模小,條件差,在教育投資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把有限的資金均攤給各個學校;只能是杯水車薪。推進教育信息化,只有集中投資才能見效,而集中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調整學校布局,撤並部分不足百名師生的「袖珍學校」,集中力量和資金建設示範化學校,因地制宜抓好「計算機、閉路電視、廣播」三網合一的「鄉鎮網」及各個學校的信息網路建設,推動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農村「民轉公」和代課教師偏多,素質偏低,觀念相對落後,教法相對陳舊。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在建好農村學校衛星網這一「天網」和互聯網這一「地網」的同時,還要加強「人網」的建設。一是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培養培訓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通過發達地區對貧困農村學校的支教、城鎮和農村學校教師的輪流任教、城鎮教師定期送教下鄉等形式,共享「人網」資源;三是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四是加強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提高農村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基本功素質;五是建立完善的教學資源體系,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利用農村獨特環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農村進行新課程改革,環境、設施等並非課改教師所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缺。然而,沒有活動場地、沒有專業教室……,時刻困擾著課改的如期進行,作為課改先行者是否想到了農村那些平凡樸素的山川河流、田野村莊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諸如踢毽子、打沙包;盪鞦韆、促泥鰍、扭秧歌、舞龍燈等活動;都對學生的自主參與、群體合作、情趣愛好、創新思維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只要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引導得當,並加以創新改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建立校本教研製度,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大多數農村中小學忽視校本教研,盛行分數管理。為了扭轉這種重分不重人,利益驅動代替事業追求的被動局面,必須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製度,以「個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為主,通過教學反思、交流研討、集體備課、協作嘗試、說課評課、案例評選、探究創新等活動為教師參與教改創造條件。
(五)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強化家長與學校間的聯系
家庭不僅是學生溫暖的港灣,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誠邀家長與課改同行。無論是實施課改年級的教師還是其他年級的教師,都要多與家長聯系、溝通,做好宣傳工作,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舉行家長開放日、開放周,邀請家長走進課堂,縱橫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通過平等對話。在對話中互相理解,在理解中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六)健全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教育評價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與研究的功能,其目的在於提高教育質量,而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建立教師教育教學綜合量化管理辦法,不「以分論賞」,抓管理、促教研、全面評估教師工作;在學生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杜絕公布成績和用成績排名次的錯誤做法;鼓勵學校、家長、社區共建有效、合理、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激發教師進行新課改的積極性,在教育教學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課改文化氛圍。

『捌』 急需一篇關於小學教育的論文3000字要求不限

當前中小學教育管理中亟待關注的幾個問題

摘要: 體現著時代精神的課程理念其 代寫論文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不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也必 須 選准新的立足點,本著有利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 「人、校」共同發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實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營 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構建「綠色」管理制度,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

關鍵詞:課改;學校管理;問題

新的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觀念、行為上的諸多轉變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和學生這一層面, 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為也要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與之相應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為的支撐與保障,新課程的實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名副其實。
從一些工作現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已經明顯滯後,管理問 題瞬時凸現出來。如:重製度忽視人文關懷,重經驗忽視方法創新,重硬體忽視軟體建設, 重形式忽視管理實質等等。對照新的課程理念,就會發現我們在管理中有很多陳規陋習,如 果不加以調整、改變,勢必制約新課程的實施以及學校的發展,甚至教育的發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說,新課程讓學校管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面對新課程所引發的諸多新的變化、新的情況以及新的問題,管理者必須 本著有利於學校可持續發展,以及「以人為本」、「以校為本」,促進「人、校」共同發展 的根本宗旨,選准新的立足點,賦予管理新的內涵,創造管理新概念,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 層次和管理效能, 為課改的實施掃清障礙,保駕護航。因此,筆者認為,當前的學校管理應亟待關注如下問題 :

一、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關注學校定位,對學校缺乏一個整體的盤點,推著乾的現象比較普遍,這也 是學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課程理念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即只有從實 際出發,找到促進自己發展的「第二曲線」,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這就需要對 學校進行准確的定位。
做好恰當的學校定位是一個關鍵環節,是學校追求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的起點,它 關繫到學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設計並制定出與自身相吻合的發展戰略。因為只有明確了 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創造性地開展好各項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確為學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驟:首先要進行戰略分析,對學校內外部環境進行系統思 考 、整合分析。這包括三個方面:(1)把握社會的客觀需要。即:了解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對人 才培 養的需求,了解國內外教育改革的總體趨勢和動向,教育改革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 所在社區的發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觀趨勢。所謂「跳出學校看學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這個道理。(2)正視學校的辦學條件。即從學校實際出發,對學校的文化傳統、社會形象、 學校特色以及師資隊伍、生源狀況、教學設施、設備條件、資源等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觀規律。這是學校正確定位的基礎。然後,根據這些實際狀況,採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從S(優勢)、W(劣勢)、O(機遇)和T(威脅)四個方面對學校現狀進行細致分析,從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創建理想的辦學模式。其次要釐清辦學理念,擬定出極具發展空間的 學校規劃。辦學理念是貫穿學校工作始終的一條主線,是「靈魂」,用明確的辦學思想去統 帥學校的各 項工作,指導、規范教育行為,這應成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說,這也是決定辦 學層次高低的標尺。所謂「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深刻含義正在於此 。時下,課改給了學校發展極大的自由度和極大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用先進的理念貫穿 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促進學校的目標達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實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並不是新生事物,雖然被經常提及,但它沒有真正地在管理過程中生根發芽,在現 實中往往是流於形式,有名無實。究其根源是受傳統的管理觀念束縛太深,習慣於權力支配 、無條件服從這樣落後的管理方式,極大地扼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 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其實,教師不僅僅是被管理者,同時也是管理者,具 有雙重身份。要實現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本的主體思想,營造一個寬松 的管理和心理環境,喚醒廣大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讓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和決策,充分 發掘他們的潛能,這才是提高學校管理質量的根本保證。高效益的管理,有賴於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參與、團結協作。所以作為管理者應轉變「家長式「的工作作風,打破單一的、 封閉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強民主意識、團隊意識,採取柔性的、 開放的管理策略,把廣大教師當作合作夥伴,與教師進行廣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討,最大 限度地實現教師的「參政」、「議政」、「創新」、「求異」,傾聽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不 斷完善工作目標和任務,從而取得最大認同和理解,這是暢通管理渠道、保證目標實現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動中謀求統一的過程,教師如果不再只是被動 服從,而是主動適應,管理才會有質的飛躍。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極致

「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基於此點,關注教師的成長,立足 於發現人、培養人、促進其專業化發展應是現代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說的那樣:管理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做了什麼事,而在於發現了多少人和培養了多少人。
反思我們的管理實踐,凸現的是教師的工具價值,即把教師當作完成學校目標的工具,沒有 全面地關注教師的需要、成長和發展,忽視了對教師的發現和培養,或者說僅僅維持在低效 的培養水平上。這無異於慢性自殺,因為教師隊伍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學的本質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難理解「 立足於發現、致力於培養」該有多麼的重要。所以作為管理者,更多考慮的應是如何造就一 支專業化的隊伍,如何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觀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師,如何根據 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優勢,制定出因人而異的培養規劃,如何按時代的要求,促進 他們的專業化發展。尤其在課改的起始階段,管理者面臨著諸多難題,例如,研究型教師 的培養、教師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信息技術等新的技能培養等等,都需要 一個一個地去攻破,只有這樣,教師的工作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教師的整體實力才能不斷攀 升。

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學校是培養人、教育人、促進人不斷發展的文化場所,它應該追求一種文化品味,體現一種 特有的文化氣息和文化底蘊,從而達到時時引導人、塑造人、實現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進 一步地推動學校的發展。
受一定的認識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學校硬體設施的建設上,雖說這也 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僅強調物質建設未免有些偏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應在建立學習 型組織、建設學習化校園上多做文章,創設開放、寬松的交流空間,開展各種科研活動,開 設豐富多彩的論壇、辯論會、信息發布會等,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術氣、書卷氣,體 現出一種文化追求,這對師生的成長以及學校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文化氛 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幾代的管理者 和廣大教師共同為之努力奮斗,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綠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種常規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學校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的全 面推進,我們不難發現,舊的制度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學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重建管理制度應體現「綠色」宗旨。所謂「綠色」宗旨,意指新課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思想,立足於催人奮進、共求發展這樣的主題,要充滿生命的活力 。 具體說,有兩層含義:一要「新」。即總體上要符合時代精神和課改的指導思想,要體 現學校的管理意圖,引導、矯正教師的教育行為,充分 發揮制度管理的導向功能。二要「活」。即要體現一定的彈性,可隨時根據形勢變化以及實 際狀況進行微調,同時還不束縛人的手腳,有利於教師的探索和創造,有利於教師的進一步 發展,充分發揮制度管理的激勵功能。
總之,重建制度是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過程中要廣泛徵求教師的意見 和要求,取得目標上的認同,本著促進人、發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孝彬,程鳳春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學常規管理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