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教幾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謝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
② 求老教師小學數學的教學反思
一、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說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演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演算法則,所以在這里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說說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說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周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演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鍾,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准》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讓學生先分組計算再觀察每組算式有什麼特點,實際上這三組算式分別運用的是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但是這三組算式都是小數乘法,也符合嗎?通過讓學生觀察、計算,自己找出每組中兩個算式的關系,自己探究出「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對於小數乘法也適用。」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點撥,決不把規律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計算、觀察、發現。
學到了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才是數學學習的真諦。既然發現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再運用這些定律使小數計算變得簡便,這一步教學能激起學生運用新知識的慾望。接著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簡算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不足之處:只重視了運算定律,而忽視了口算能力,在練習時,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應用不夠靈活.。
針對這一現象我認為在練習課時要加以改進。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不斷的感悟和體驗中學習知識。
③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不知道這位朋友是要找具體哪一課的反思還是總結,我介紹給你一個網站你可以上裡面自己查詢一下,有一千多篇呢,自己找找。http://www.zgshuxue.com/Article/fs/sxfs/Index.htm
如果你要找總結性的反思我現在就給你一篇.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人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多年,一直以來我都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對孩子富有愛心,對工作認真負責 。幾十年的工作使我也在教學中累積了一些經驗,並做了如下反思: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在分類教學中,我讓孩子們應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試著分一分,和自己的小夥伴說一說,結果許多孩子們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們除了按年齡,按性別,有的還按衣著分、按發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說明了這樣的教材設計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感受到的是一個親切的數學問題,使他們樂於接收。
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隻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像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④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集
學會加減乘除的運算,基本應用題的解答,簡單幾何的計算。
需要掌握的挺多,但主要是基礎,基礎要好,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
基礎上,公式與定理要熟記。
⑤ 小學數學五年級教學反思〔北師大版〕
第一單元 倍數與因數
一、單元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探索數的有關特徵的活動,認識自然數,認識倍數與因數,能找出10以內某個自然數在100以內的全部倍數,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知道什麼是質數、合數,使學生經歷2、5、3的倍數的特徵的探索過程,知道的其特徵,知道奇數和偶數。
2、 使學生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在探索過程中,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3、 在探索活動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單元教學重點
因數與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奇數與偶數;質數與合數。
三、單元教學難點
在探索過程中,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關信息,進行分析、歸納、發現數的特徵。
四、單元課時劃分
9課時
第一課時 數的世界
教學內容
認識自然數和整數,倍數和因數。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自然數和整數,聯系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初步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數的所有倍數。
2、學生經歷探索認識倍數和因數的含義,能對生活中有關的數字作出合理的解釋。在教師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地歸納與類比,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探究倍數和因數
教學難點
倍數和因數的關系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結合「水果店」情境圖,認識自然數和整數。
1、談話引入。
2、出示水果店情境圖。
(1)學生活動:找一找。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數?我能找到幾個?全班進行交流。
(2)教師提示:還有要補充的嗎?(目的是讓學生找出圖中隱含的數字,比如0,1/2等。
(3)學生活動:分一分。你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學生單獨活動,教師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全班再進行交流。交流時讓學生說出分類的標准和分類的結果。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引導,為下面教學自然數和整數做准備。
(4)根據學生的分類情況,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揭示什麼樣的數是自然數,什麼樣的數是整數?並讓學生舉出例子來進一步說明和鞏固。
二、利用整數乘法認識倍數和因數。
1、解決:買5千克梨需要多少錢?
5×4=20(元)
2、利用算式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
(1)說明含義。20是4和5的倍數;4和5是20的因數(需進一步使學生明確,20是4的倍數也是5的倍數;4是20的因數,5也是20的因數)關於倍數和因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學生第一次接觸,教師要讓學生多說一說,並通過一定的例證進一步說明。
(2)舉例說明。舉出一個乘法算式,說出其中的因數和倍數關系。
(3)練習:說一說。第3頁「說一說」先自己試說,同桌之間交流後,再進行全班交流。
3、說明研究倍數和因數的范圍。教師根據課堂生成,相機給出「只在自然數(零除外)的范圍內研究倍數和因數」這個規定。
三、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1、第3頁:找一找。學生獨立理解題意後,先自己找出7的倍數,小組內交流自己找的方法。全班交流時讓學生在比較後得出用乘法算式的方法來找一個數的倍數比較方便快捷。同時使學生領悟到:這個數是7的倍數,那麼7同時也是這個數的因數。通過試一試:你還能找出7的其它倍數嗎?使學生體會到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的。
2、同桌練習:你寫我說。在學生弄懂題目意思後,再開展活動。活動後讓中後生進行全班交流。
3、比一比:看誰找的快。(1)自己找,比比誰找的快。要求作出各自的符號。(2)組織交流,比比誰的方法好,比比誰找的對。(3)歸納。說說哪幾個數既是4的倍數,又是6的倍數。為學習公倍數作準備。
4、獨立練習。寫出100以內全部6的倍數。交流時,體會怎樣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進一步明確方法。
5、討論:根據除法算式如何說倍數和因數。例如:15÷3=5.
四、全課小結。
五、板書設計:
倍數與因數
像0,1,2,3,4,5,6,…這樣的數是自然數。
像-3,-2,-1,0,1,2,3,…這樣的數是整數。
買5千克梨需要多少元?
5×4=20(元)
六、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2,5的倍數的特徵
教學內容
2,5倍數的特徵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探索2,5的倍數特徵的過程,理解其特徵,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或5的倍數。知道奇數、偶數的含義,能判斷一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2、 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觀察、猜測和討論過程中,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3、 有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體驗,對自己得到的結果正確與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經歷觀察、歸納、類比等學習數學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重點
理解2,5的倍數的特徵
教學難點
對有關信息如何進行收集、分析、歸納發現數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這節課,老師要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探索活動,探索的知識是「2,5的倍數的特徵」。(板書課題)
二、探索活動
1、5的倍數的特徵
⑴你知道哪些數是5的倍數嗎?你能寫幾個5的倍數呢?(生憑借已有的感知認識寫數,師板書)你能猜出5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嗎?(個位不是5就是0)
⑵實踐檢驗
1 出示1~100的數字表格
2 找出1~100以內所有5的倍數,師做記號。
3 尋找5的倍數的特徵。通過觀察,很容易找到5的倍數的特徵: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⑶嘗試判斷
① 出示數字:70、90、85、105、120
② 學生運用乘法或除法計算,來驗證判斷結果。
⑷歸納總結,並板書。
2、2的倍數
⑴出示1~100數字表格
⑵在表中找出2的倍數,並做上記號,說一說這些數有什麼特徵。
⑶學生完成後,展示結果。
⑷說一說2的倍數有什麼特徵。通過觀察,很容易找到2的倍數特徵: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⑸嘗試判斷30、92、88、104、106
⑹歸納總結,並板書。
4、 偶數和奇數
⑴在學生理解2的倍數的特徵的基礎上,師說明偶數和奇數的含義,並板書: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
⑵你說我答
三、鞏固練習
1、 按要求選數填圈獨立完成。
2、 引導學生判斷時,應根據2、5的倍數的特徵說明判斷。
3、 准備袋子和0~9數字卡片。游戲可以分層次進行:第一輪游戲可以先讓學生任意摸一張數字卡片,與「5」組成的兩位數後,再判斷組成的數是不是2的倍數。在此基礎上,開展第二輪游戲,要求學生在摸之前先說說「摸出幾和5組成的兩位數是2的倍數」,然後按照這一順序:摸數、組數和判斷。第三輪游戲,先討論「摸出幾和5組成的兩位數是5的倍數」,再進行游戲,逐步讓學生體會摸出任何數與5組成的兩位數,都是5的倍數。
四、板書設計:
2,5的倍數的特徵
5的倍數的特徵:個位上的數字是0或5的數,都是5的倍數。
2的倍數特徵: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