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任務型教學的教學環節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
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
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准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
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
a. 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其他各組執行任務的情況;
b. 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做的首要環節就是呈現任務,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習語言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任務驅動(task-driven)的過程,它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也有利於體現任務的真實性。如果教師不是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呈現任務,而是在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結束後再呈現並讓學生完成,那麼這就不是任務驅動型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動力就不如任務驅動過程中那麼強烈。所以,真實運用任務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此時,學生就進入了參與任務的環節。
任務環(Task-cycle) 是實施任務型課堂教學的核心部分。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根據其交互特點可大致分為五類:故事鏈任務(小組中每人講一段故事,全小組講完整個故事);信息差任務(兩組或多組信息互補,協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任務(圍繞一個問題或根據一系列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做決定任務(圍繞一個和多個結果,通過協商或討論作出選擇);觀點交換任務(通過討論,相互交換意見,不必達成共識)。其中信息差任務具有合作性和多元成果性的特徵;同時信息差任務過程簡單,也易於課堂操作。在豐富多彩的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就能運用自己的思維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主動地去習得英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各種任務中來,真正地做到「Learning by doing」,並從中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享受成功的喜悅。
任務的完成是任務型教學程序的最後環節。在時機成熟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新知識點、突出主題進行遷移操練,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轉化成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國內外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發展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以實用主義的認識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了「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育模式,他主張教育的中心應從教師和教科書轉到學生,教學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學習。語言學家HerbortH.Clark(1996)說:Language is for doing things.「學習語言既不是背誦孤言的單詞,也不是熟記脫離語境的句子,更不是記憶枯燥乏味的語法規則,而應當教會學生用恰當的語言把要求做的事情做好,詞彙和語法都是為「做事情」並「完成任務」服務的,課堂上教師的任務就是在語言運用的活動中把詞彙,語法和功能項目有機地結合起來。20世紀70年代,N.S.Prabhu在印度進行了一頂強交際法的實驗(Bargalore Project),他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並把學習的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
Ⅱ 小學語文案例反思
案 例 教 學 研 究
根據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鄭金洲教授報告整理
一、什麼是案例教學,如何理解分析案例?
不能把信手拈來的都叫案例。
1、案例的含義:
1)案例總是一個事件,不能作靜態描述,要圍繞一個主題,可以是一個或多個事件。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解決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沉悶的情況,設計了一些方法來解決問題。舊的問題解決後又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他根據這一變遷,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寫成了案例。
2)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寫成案例。要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景在內。
3)應該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4)應該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例:有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在講授《石鍾山記》這篇課文時,認為可以將這篇文章理解為蘇氏父子的研究性學習的終結性報告。於是,改變了教學設計,提出7個問題:本研究報告的問題是什麼?……教學效果非常好。該教師根據這一事件寫了一篇案例分析:我是如何教《石鍾山記》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
二、案例開發的作用
1、有助於教師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
如,成都市石室中學的語文教師李鎮西,將教學中的事件進行分析,加上自己的文筆,寫成一本書《愛心獻給教育》。現在他成了名人,整天在天上飛,連教育部的官員都在讀他的書。
將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歷程以及解決問題後得到什麼啟示記錄下來,這就是在做研究。
2、有助於發現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文匯報上有一篇報道《是案例使江蘇良風中學煥發第二青春》
案例能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抓手
3、有助於教師系統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見進行反省是十分重要的。
4、有助於推進教師間的經驗交流
三、案例的基本規范
1、基本格式(內容上的要求)
1)標題——以事件定標題或以主題定標題
不能直接兩個字:案例。標題要能吸引讀者如上面提到的案例:我是如何教《石鍾山記》的——經典文章的現代解讀
2)背景——交代事件是在什麼樣的時空中發生的
3)問題——交代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問題如何產生,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那些
4)問題的解決——交代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初步成效。
5)反思與討論——交代思考、感想、體會,解決問題的得失,下一步的打算或整個問題解決後有什麼新的問題出現,計劃如何解決等。
6)附錄——對正文起補充說明的材料如教學計劃等不便在正文中累述的。
2、好案例的標准
1)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
2)要在一定的時空框架內
3)具體生動的描述事件產生發展過程
4)能反映師生的心理變化
5)最近三年以內發生的事件
6)使讀者有身臨其景的感覺
四、分析案例的基本環節
1、案例的引入
2、個人分析,分析技能技巧是否應用得當
3、小組研討,不一定求得一致意見
4、全體教師的交流
5、概括總結
附件一:(語文案例)把怪球踢還給學生
學習完《陌上桑》進行小結時,我引用《教師用書》中的一段話並結合課本「閱讀提示」歸納為主題:「這首詩敘述了採桑少婦嚴辭拒絕太守調戲的故事……使君驚艷於羅敷的美麗而提出了無禮的要求,有荒淫之心,是好色之徒,從而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腐朽的丑惡靈魂。」話剛說完,一位平時很調皮的學生(生1)在下面咕噥了一句:「少年是淫棍」。
此話一出,全班愕然,隨即鬨堂大笑,並有不少同學向他投去贊賞的目光。面對突如其來的「怪球」,我稍稍遲疑了一下,便面帶微笑,請他把話講完。「我認為使君並沒有您說的那麼壞,否則,少年就該是淫棍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也都開始議論紛紛,教室氣氛異常活躍。我乘勢提出兩個問題,把這個「球」又踢給學生。
⑴為什麼說使君不是老師所歸納的這種形象?
⑵少年是淫棍嗎?
這時的學生有的思考,有的翻書,有的小聲議論。我靜靜地站在講台上,欣慰地看著學生們爭辯,萌生一種「遙想公瑾當年」的欣喜。學生們開始「帶球」了。
生2:使君是讓小吏去詢問羅敷,比較有分寸,並沒有用他的威勢強迫羅敷。
生3馬上補充道:書中寫道「使君謝羅敷」,一個「謝」字看出他很有禮貌,未見他的無禮、輕薄。
生4:我認為,羅敷在敘述其丈夫時用的是調侃的語氣,聰明的使君不會聽不出,聽後他也沒有把羅敷怎樣,可見他還是一位正人君子。況且太守沒有倚勢強迫,羅敷也沒有拚死抗爭,所以使君也許並無惡意。此時,教室里一片嘈雜,學生爭先恐後地舉手。學生的探究又深入了一步。
生5: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能欣賞羅敷美貌,而使君就是「好色之徒,有荒淫之心」?
生6:「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不是也屬於黃色書籍?
生1:所以我說如果使君的形象是按您歸納的那樣,少年就應該是淫棍了,你看他已「脫帽著 頭了」。
生4又摸出一本有關古文翻譯的書說:「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還有一種解釋是因為看了美麗的羅敷,回家就嫌棄自己的妻子了,可見他們的德性還不如使君。
生:……
下課鈴響了,學生們餘味未盡,教室里談笑聲正濃。我也陶醉在被我踢回去的這一「球」上——學生挑戰權威,不迷信書本和老師的虎勁,勇於從文本出發深入探究的思維方式,不正是創新型人才所應具備的嗎?下次上課就給他們布置另一個任務:找出語文課本中有疑問的地方。
(鄒國春 《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1期
Ⅲ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教育思想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贊賞鼓勵的魅力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范業軍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在強化閱讀教學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中逐步地實施師生之間互動評價,通過豐富的課堂閱讀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確地關注自我,認識自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小朋友,現在請你們把第二段中自己認為最美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把快樂與大家分享,好嗎?
生 1 :我認為「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茁壯成長」這句話最令我感動!
師:為什麼呢?
生 1 :我從「不屈向上,茁壯成長」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和頑強拼搏,所以我很感動!
生 2 :你說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見,香瓜子在艱苦的環境下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確令我們感動。
生 3 :你們都說得有理,但我要給你們補充一點, 「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麼強的生命力啊!」這句話也將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師:同學們,你們真聰明,能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到了生命的珍貴和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哪誰能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呢?(一學生朗讀)
生 1 :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
師:你們倆讀得真好,讓老師感受到了香瓜子對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師,他們讀得語氣很美,我彷彿看到了香瓜子在惡劣的環境下屈壯成長的畫面,我想和他們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把句子中的幾個重點詞語讀出不同語氣了。
師:同學們不但讀得好,而且評得也很到位,你們都很了不起!還有沒有句子令你們感動呢?
生 4 :「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這句話也寫得好。
師:你的眼力不錯,我也認為這句話寫得好。可好在哪裡呢?
生 4 :我認為「即使」這詞用得好。
師:為什麼呀?說給大家聽聽。
生 1 :我說不清楚,可我就是覺得「即使」用得好。
師:說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覺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詞?
生:即便、雖然、縱使、就算、哪怕 ``````
師:你們的小腦子好靈活呀,詞語那麼豐富!自己用心讀一讀,體會一下。你們還覺得寫得好的有哪些詞呢?
生:「僅僅」這個詞也用得好!(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 分析與反思 ]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這一教學片段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展開了互動式的評價方法。教師給予學生鼓勵的眼神,富有激勵的話語,如「你讀得真棒、你評得很到位、你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腦子好靈活,詞語真豐富!」之類的話語,受到老師真誠的贊賞,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學習的空間更加廣闊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隨之得以更加充分的發揮,學生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習的主人。
贊賞是一種由衷的真情的表揚。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教師應給予出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學生互評在這一片段中運用的非常頻繁,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去評價別人,這種互評方式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優點,改正不足,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讀時,學生能對同伴的朗讀作一番點評:「你讀得真不錯,我也想讀一讀。你讀得語氣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讀水平進步了許多。」在評價中學生學會了朗讀,學會了競爭,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進自己全面發展。
在整個教學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和同伴心誠意切、實事求是的評價,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導到評價中去,調動所有的學生關注評價、參與評價,使學生在評價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並且在評價中得到進步,共同提高,全面發展,從而使課堂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王麗
[背景] 隨著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呈現。如「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等等。並且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師們在課堂上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毋庸質疑,新的教學方式的改變對閱讀教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有的老師在努力實踐這些理念時卻發生了偏差,對新課標中提出的朗讀教學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以至於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與理解感悟語言文字,體會內容和情感。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可愛的草塘》
「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進去就像置身於大海中一樣。」
師:誰能有感情地讀讀這一句?
生:「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師:「讀得大不大,美不美?誰能讀得再大些?(學生再讀)
師:大了嗎?我們再大聲朗讀一遍。
反思與對策:學生將「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一句讀了數遍,但讓人感覺到學生的朗讀是被動膚淺,缺少情感的。難道僅僅聲音大就表現出草塘之大之美嗎?我認為在文中表現的應該是作者進入北大荒看見草塘後的驚喜和贊美之情。如果教師不能結合文本內容用恰當的語言鋪墊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讀指導,只是非要學生讀出「大而美」的情感,這只能是牽強走形式的朗讀。因為美不是強加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應該讓學生自己體會、感悟。所以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時,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理解語言文字入手,通過自身語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與課文主人公親密接觸,身臨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間蘊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達到與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運」的境界。請看下面這則案例。
後記:在整堂課上,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用「心」來讀書。在課堂上通過自身的教學語言設置一定的情境,抓住學生對英子內心世界的體會,讓學生將理解語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學會關愛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朗讀的指導無須技巧性的語言點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情景式教學案例與分析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譚小芬
我們永遠在一起——《地震中的父與子》情景式教學案例與分析
在語文教學中,應多注重創設一種恰當的情景,通過對情境的體驗,激發同學們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深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動的故事,其中蘊涵著豐厚的人文資源。語文教學的任務顯然不僅僅在於單純地教會學生識字,認詞,讀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應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故事背後所傳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於小學生還缺乏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中若僅僅是通過課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來將課本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告訴給學生的話, 學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說教, 蒼白無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動中也是無所適從的。因此, 為了真正讓語文教學傳承人文之道, 針對小學生善於形象思維的認知特點, 結合現實,開展情景式教學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多環節、多手段來創設一種情境交融的氛圍, 一種有形與無形組成的" 教學情意場" , 使學生" 觸景生情" , 領會文章所表達的人文精神, 認同文章所傳遞的思想感情, 從而自然而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這次5·12大地震中的許多鮮活的實例來講述《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 闡釋情景式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 30多萬人在不到幾分鍾的時間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在混亂中, 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沖向他7歲的兒子的學校。那個昔日充滿孩子們漂亮的三層教學樓, 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但是萬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 不論發生什麼, 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正是憑借這一堅定信念, 這位父親孤身一人, 不顧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 經過38個小時的挖掘, 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學。
情景教學案例:
片段一 結合實際, 營造情景氣氛
(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 教師首先展示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關視頻圖片並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用3一4分鍾時間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後進入教學主要環節之一,結合實際, 營造情景氣氛。)
師:同學們,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號我們祖國的四川發生了8.0級的強烈大地震,在這次地震中有許多的人不幸遇難,其中也有許多向我們這樣正在教室上課的孩子,在上課之前,我們首先向他們表示我們的哀悼!(班長: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鍾)以前我們上語文課, 老師都要提一些問題幫助你們學習, 今天, 我也要提問題, 但不多,就一個, 想知道這是個什麼問題嗎?老師暫時不告訴你們, 讓你們來猜一猜。當然, 猜不是亂猜, 要有根據, 要有所准備, 怎麼准備呢請聽清楚第一, 認真讀課文, 邊讀邊想, 老師會抓住哪些詞句來提問,會在哪裡提問, 如果在這里提問, 我該怎麼回答。第二, 根據自己習慣的方式, 讀課文。你可以放聲朗讀, 你可以默讀, 你也可以邊劃邊讀。第三, 讀完後你還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聽明白了就開始吧! (學生快速地讀課文並在小組中進行討論, 教師巡迴指導。)
師:現在老師想聽聽你們的猜測, 誰先來?(請4一5位學生交流他們所猜出的問題, 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猜測, 教師予以鼓勵。)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義的問題,說明大家剛才對文章的閱讀很細致、很認真, 而且還很善於思考。老師也提出一個自認為價值較大的問題, 我是根據課文的最後一個小節提出的。
師生齊讀:"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師:大家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嗎?(板書:了不起)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父親。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 那些周圍的人們, 那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我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麼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麼, 下面就請你們續寫這篇課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個孩子的家長中的一員, 此時你會對這位父親說些什麼呢?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 (學生快速地寫著自己的感受, 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已經寫完的同學來給大家讀一讀你寫的感言, 好嗎?還沒寫完的同學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來交流你所設想的感言。 (請2-3位學生交流自己所寫的感言, 然後讓他們找出自己用來表達對這位父親敬佩之情的詞語, 並板書。學生會使用" 堅持不懈" 堅強" 、" 堅守承諾" 、" 永不放棄" 等詞語。
【分析】教學一開始, 以剛剛發生的5·12大地震導入,結合視頻、圖片,創設情境,將學生的思緒拉向了地震的慘烈現場。又在此情景下提出問題, 表面上看是讓學生來猜測老師將會提出什麼問題, 實質上是教師通過學生的猜測結果來更好地把握學情, 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於後續的教學環節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中, 布置學生寫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學生家長的" 身份" 來寫, 這種"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很快進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實感受, 並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如此, 通過課堂交流學生所寫的結局, 使這些發自內心的情景感受進一步在課堂上擴散, 直至形成彌漫於整個課堂的情景氣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悅中, 沉浸在對這位父親的無限崇敬和無盡感激之中。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資源整合和利用
濟寧市黃家街小學:閆軍華
《賣火柴的小女孩》案例片斷:
師: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第二段描寫幻景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幻景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自讀課文、體會。然後集體交流。
生1:我感受到這些幻景給人以美好的感覺,讓人覺得好幸福。
生2:我感受到幻景很溫馨,像夢境一樣。
師:是呀,多美的幻景啊!我看到許多同學讀後都幸福地笑了。在這些幻景中,你對哪次幻景最感興趣?請選擇其中感興趣的一次說一說。
學生自由找夥伴交流。然後大班交流。
生1:我最感興趣的是描寫烤鵝的幻景。因為烤鵝正冒著熱氣,真讓人垂涎三尺。而且它還可填飽小女孩的肚子。
生2:我喜歡出現火爐的幻景,因為這是大年夜,小女孩想到了聖誕樹,聖誕樹是那麼美麗。
生3:我最感興趣的是奶奶出現的這段幻景,因為奶奶是那麼慈愛,她可是唯一疼愛小女孩的人啊。
師:你們說得真好,老師已被深深感動了。那麼課文又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請大家再讀有關的語句。讀出「美好」的感受,你感興趣的幻景部分可以多讀幾遍。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五次幻景,師個別點撥。
師:好,誰願意先將你最感興趣的那次幻景讀給大家聽聽。
生:我讀烤鵝這次幻景……
師:應該說你讀得不錯,如果幾個關鍵詞能再強調些的話,就更好了。比如「更奇妙的是」,應突出怎樣的語氣?
生:奇妙的、美好的、有趣的。
師:對呀,誰再來讀?
生:(讀)
師:好極了,你看多麼誘人呀!有感情朗讀就應該抓關鍵詞在語氣上加以處理。
生:(按照老師的提示分別讀其他幾次幻景,讀中師生共同評議)。
生:(五次幻景讀完後,一生提問):老師,我想提個問題,小女孩的眼前怎麼會出現「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景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透過幻景思考產生的原因,同學們,這就是鑽研,很多時候我們就應該多想想「為什麼」。這位同學,你真行,對他這個問題,大家能回答嗎?讀後想一想。
生1: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飢餓、痛苦的,她想得到溫暖和幸福,所以她會想到火爐、烤鵝、聖誕樹和奶奶。
生2:因為小女孩渴望得到溫暖、幸福,還有快樂,而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能給她溫暖、幸福、歡樂,所以她會產生火爐、烤鵝、聖誕樹、奶奶這些幻景。
師:講得多好。是啊,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只有寒冷、飢餓,還有孤獨,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歡樂、幸福,然而,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沒有?結果怎樣?作者又是怎樣寫的?讀讀描寫小女孩的現實部分,你又有怎樣的感受呢?(略)
生:(讀小女孩現實部分,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案例反思:
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如果僅僅靠教師從課外書中來攝取,那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學生仍舊是被動接受的容器,學習能力得不到發展。而加強學生參與教材篇內的整合與開發,不失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求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導學生參與教材篇內的整合與開發,做到了到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此及彼,由果及因。文中描寫小女孩的五次幻景,教者並沒有平均使用氣力,而是以其中的一兩次幻景作為教學點,重點引導學生去朗讀、感悟小女孩幻景的美好,並由此伸展開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方法學習其它幾次的幻景描寫。學生在感受「幻景」美好的同時,產生了探究的慾望,急於弄清小女孩產生幻景的原因,從而轉入了對小女孩現實部分的閱讀。通過「幻景與現實」這兩部分內容的整合開發,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最後學生由小女孩的命運想到了已學教材中的小人物的命運,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學習情緒高漲、思維活躍。這樣的教學顯得立體、豐滿。
Ⅳ 什麼是任務型教學誰能提供給我一個這方面的教案。。。
任務型教學就是教師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並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
2。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
3。活動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4。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5。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活動不應該僅限於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TEACHING PLAN (BOOK 7)
Mole 10 Unit 1
Theme:At The Library
Aims :1. Words :1) line、 in line、 CD、 rule 、hurry 、library card 、turn right、 turn left 、 go straight on 、chess、
2)draw、 wash 、jump 、run 、 listen 、 talk、 read 、write 、
2.Drills : Look at the library rules.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Please stand in line .
3.Functions : 掌握祈使句的表達及其否定形式。
4.Multi-intelligence: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Difficult Points : please 、 don』t 的使用。
Teaching Methods : 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
Aids : recorder、 cards、 pictures 、CD-ROM
Mole 10 Unit 1 At the library Rule 1 (library rule) Rule 2Don』t talk in the library.Please be quiet.Please stand in line.Show your library card.
TEACHING PLAN (BOOK 7)
Mole 10 Unit 1
Theme:At The Library
Aims :1. Words :1) line、 in line、 CD、 rule 、hurry 、library card 、turn right、 turn left 、 go straight on 、chess、
2)draw、 wash 、jump 、run 、 listen 、 talk、 read 、write 、
2.Drills : Look at the library rules.
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Please stand in line .
3.Functions : 掌握祈使句的表達及其否定形式。
4.Multi-intelligence: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Difficult Points : please 、 don』t 的使用。
Teaching Methods : 真實運用任務教學法。
Aids : recorder、 cards、 pictures 、CD-ROM
Mole 10 Unit 1 At the library Rule 1 (library rule) Rule 2Don』t talk in the library.Please be quiet.Please stand in line.Show your library card.
Ⅳ 請問一下大家小學語文教學案例怎麼寫,請給範文嗅了解的告訴下喲,州
充滿原始力的舉動。
帶了一窩雲雀蛋回來
掠過教堂的墓地。
孤影遙對你們眾星,心中驚駭
洶涌河流,呼喚我,
想在以後醒來哈哈
Ⅵ 《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原創)
[《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原創)]
《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
天河二小 金賽珍
本學期,我認真研讀寧波出版社出版的《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一書,本書深入淺出,採用上篇任務型教學設計和下篇任務型教學課例精選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理論變得生動簡單,《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原創)。本書讓我對「任務型教學設計」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同時對我的課堂也產生了很多影響。
作者認為,設計有效地小學英語教學活動應該遵循具體、實用的基本原則。
一、把明確的語言教學目標放在任務設計的首位。
二、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作為任務設計的第一著力點。
三、在一個教學目標下,任務內容應層次分明,任務的形式應多樣化,任務活動之間應自然過渡。
在學習本書之前,我一直存在這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我認為任務設計應該是每堂課的最後的實踐環節,而不是存在於每個環節中。在不斷地聽課、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想法非常局限,讀後感《《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原創)》。任務型教學設計應該符合哪些原則呢?
首先,任務型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在小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適度地運用英語教學游戲就是一種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的好方法。游戲可以創造接近現實的生活情境,提供語言交際的場所,喚起孩子的積極活動思維,挖掘他們英語學習的潛在能力。小孩子生性好動,樂於參加游戲,通過游戲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英語的畏難心理減輕,同時,課堂氣氛也比較輕松,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任務型設計應符合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而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任務而任務。我比較偏好在鞏固環節設計一個任務,有時這樣的任務其實不能達到配合教學目標,而只是為了讓課堂氣氛更加地熱鬧,或者調解課堂氣氛,而忽視了任務型設計為教學服務的本質。
再次,活動的設計應該盡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相對於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比較落後。所以教師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應盡可能從啟發學生英語思維為主,避免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的不均衡而降低學習興趣。過於簡單的任務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過難的任務又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要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如果學生缺乏任務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教師可以設計其他鋪墊性的任務,同時,要注意對已有知識的延伸和運用。比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
5中教師讓學生設計Robot』s
room,並寫出介紹該房間的話。學生既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又可以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介紹。對於這樣的任務,學生在完成的時候也能體現他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水平的均衡。
任務型教學設計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利用本書的理論指導為我的課堂服務,設計合理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成功,感受成功。
〔《新課程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例》的讀後感(原創)〕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Ⅶ 如何在課堂上實施任務型教學設計
一、任務型活動的定位
英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活動有助於改變學生機械接受的學習方式,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英語語言知識並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們在給任務型活動定位時,要從英語教育的角度出發,同時借鑒廣義的任務概念。英語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技能,而且要發展學生包括英語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英語課堂教學不是僅為少數英才服務,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研究語言學家就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有關論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任務型活動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語言形式。
第二,任務型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有發生的可能性,而不純粹是為語言學習編制的「假交際」活動。
第三,任務型活動不僅應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也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重視人文素養,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第四,對任務型活動評價的標準是是否完成任務,而不僅是所用語言正確與否。
中學英語教學中採用任務型活動旨在創造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環境,以促進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發揮運用的創造性。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
二、任務型活動的設計
(一)任務型活動的結構
任務型活動具有結構性,由目標、輸入、活動、角色、環境、輸出和評估七個部分組成。
1. 目標。任務型活動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和傳輸信息,要求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意義地運用英語。例如,設置「調查睡覺習慣」的活動,其目的就是交換個人信息。
當然,任務型英語教學不僅僅追求語言活動量和學生的參與程度,也關注語言的准確程度和流利程度。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該項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多少詞彙、短語和語法;學生能在多大程度上靈活使用這些語言知識以達到交際的目的;採用什麼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流利程度。
2. 輸入。在任務型活動中,輸入是指所用的視覺和聽覺材料。下面這個輸入材料是一個有關「睡覺習慣」的調查問卷,採用選擇填空的方式,內容涉及睡眠時間、睡前活動、睡眠姿勢、應對失眠的方法等方面。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周圍同學的有關情況,為做後續的數據統計和采訪等積累資料。
What are your sleeping habits?
A short questionaire to discover your sleeping habits
1. How much time do you spend on bed
making?
.
A. 5 mins a day B. 5 mins every other day C. 5 mins a
week
2. Before you go to bed, do
you ?
A. pull open the downstairs curtains B. read C.
eat
3. After a night's sleep,do you find that the
covers ?
A. are as tidy as when you went to bed B. are all over
the floor C. are in a heap in the middle of the bed
4. If you have trouble getting to sleep, do
you ?
A. count sheep B. toss and turn C. lie still and
concentrate
...
英語教師不僅要提供豐富的、現成的輸入材料,而且應通過任務型活動教會學生如何自己尋找資料,並在搜索信息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篩選信息和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3. 活動。任務型活動不是基於語言學習的技能訓練,而是基於完成任務的聽說讀寫等活動。例如,(1)閱讀:理解並正音;(2)對子活動:采訪等。
任務型語言教學提倡開放性的學習方式,主要表現在:師生互動,具有挑戰性;生生合作,具有積極性;情境變換,具有真實性;結論多樣,具有創造性。
4. 角色。學生是完成任務的執行者或參與者,有時也充當策劃者或組織者,具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學生是自律的學習者,但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他們主動體驗、交流、討論、探究,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發表意見。他們具有冒險精神,不怕犯語言錯誤,但善於反思,並逐步改正錯誤。
為了使活動順利進行,教師可能扮演助學者和監督者,有時也加入到活動中擔當學生的夥伴。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仍然擔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學習資源的提供者,言語行為的示範者,學習策略的指導者,學習結果的記錄者和評估者。
5. 環境。環境主要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任務完成的方式,也包括課外活動等。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境是動態的,它不僅隨任務的性質、內容、規模而變化,也因教師的個性不同和學生的特點各異而變化;同時,還要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調整。
6. 輸出。在任務型活動中指的是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表達的意見、見解及問題的答案等。任務型活動不提倡千篇一律的答案,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傳遞獨特的信息。
7. 評估。對任務型活動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差」的標准來評估。任務型教學的評價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師生目標的一致性;在活動的形式、內容、時間、跨學科等方面學生選擇的自由度;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的相互促進;等。
(二)任務型活動的類型
任務型活動提倡課堂語言學習更接近於自然語言的習得,即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在真實的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自然的語言。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和「用」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
1. 列舉。主要活動有:(1)頭腦風暴法;(2)信息搜尋法。例如,教學閱讀課文「Are we
endangered?」時,讓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列舉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完成網路關系圖示。這主要是為理解該閱讀課文及就相關內容展開討論做話題和詞彙方面的准備。
2. 排序與分類。主要活動有:(1)根據時間或邏輯關系排序;(2)根據價值排序;(3)根據某個標准分類;(4)確定分類標准並分類。例如,在教學家庭成員的關系時,設計下面的活動,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對方框中的家庭成員進行分類。
3. 比較。主要活動有:(1)相關內容配對;(2)找出共同點;(3)找出不同點。例如,在教學Travel這個話題時,設計表格讓學生就面積、人口、自治區政府與省政府所在地、周邊省市等進行新疆與江蘇的比較。
4. 解決問題。真實世界中的問題解決涉及:(1)表述問題;(2)描述經驗;(3)比較可行性方案;(4)評估方案;(5)確定方案。例如,在分配食物的時候,不同的人可能會採用不同的方法。受過教育的人,會採用數學的方法,通過計算來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可能會嘗試別的方法。下面這個活動,就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取出一定數量的酸凝乳。
5. 分享經歷。敘述一件事,描述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情感等,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例如:What
used to be your favorite and least favorite subjects at elementary school and
why?(你上小學時最喜歡什麼科目?最不喜歡什麼科目?說明原因。)
6. 完成項目。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其內容廣泛、形式豐富,往往需要他人共同完成。例如:Student
puts himself in the shoes of Peace Corps Volunteer who must first acquaint
himself with the customs and mores of a tribal village. Then without offending
such customs,he must figure
out ways the inhabitants can earn money for their village needs.(作為一個志願者,要想辦法在不冒犯某部落風俗的前提下,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三、任務型活動的實施
(一)任務型活動的特徵
Peter Skehan在綜述Candlin,Nunan和Long等人的觀點的基礎上,較為客觀地提出了任務型活動的五個主要特徵:
1. 意義是首要的;
2. 有某個交際問題要解決;
3. 與真實世界中類似的活動有一定關系;
4. 首先要考慮的是完成任務;
5. 根據任務的結果評估任務的執行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任務中的問題不是語言問題,但需要用語言來解決。學習者使用語言並不是為語言本身,而是利用語言的『潛勢』達到獨立的交際目的。所以問題的設計調和了兩種教語言的途徑:語言的(注重語言形式)和非語言的(注重意義)……使兩者互補……使兩者的互相依賴成為必要。」因此,設計任務型活動時既要考慮語言因素,也要考慮到交際因素。
(二)任務型活動的步驟
Willis從語言教學的角度提出了任務型教學的三個步驟,如下圖所示:
在前任務(Pre-task)階段,教師可與學生一起確定課題,並教學有關詞彙、短語和句型,幫助學生理解任務的內容和要求,做好執行任務的准備工作。前任務活動中,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背景資料,尤其是創造真正的信息溝,使學生產生真正交際的需要;教師要向學生呈現類似真實的任務執行過程,以幫助學生理解有關方法和模仿地道的語言;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形式,並把注意力從語言形式轉移到意義上來。
任務階段(Task
cycle)由三個部分組成:任務、計劃、報告。學生或獨立,或結成對子,或以小組的形式執行任務,教師在一旁指導。然後,學生或以口頭形式或以書面形式准備向全班報告任務的執行情況。最後,部分學生或小組報告他們的發現或決定,比較研究成果。任務本身提供了語言運用的機會,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執行任務的能力。計劃過程中,學生為最終的報告進行排演,所用語言經過自己和同伴的推敲、錘煉,語言形式和意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向全班報告任務的執行情況,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在公開場合表現的信心和勇氣。
語言研究(Language
focus)階段,師生共同分析有關語言材料,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進行重點語言結構練習,突破語言難點。這一個階段的重點是學習語言,因此,可以有一些針對語言本身的操練或練習。
任務型教學吸收了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活動量大並具有真實性,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際,有助於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並最終掌握語言。為了完成任務,學生有選擇語言形式的自由,教師不必在詞彙和句型等方面給學生過多的限制。學生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在語言方面犯些錯誤是正常的,教師不要立即糾正,可以採用先觀察後指導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講解,學生也可以操練,但所學語言最終必須運用到任務型活動中去。除了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任務型活動,教師也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運用英語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
Ⅷ 小學語文課題里的教案,教學反思,案例分析是不是寫同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內學要容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Ⅸ 如何構建小學語文任務型教學課堂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具有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使命。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才能讓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趣味橫生,並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呢?筆者認為,需要從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天性與幼兒園的習慣著手,構建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課堂教學
Ⅹ 任務型教學的教學步驟
任務由以下三個部抄分組成:
1、任務的目襲標(Goals)。指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項基本技能等。
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知識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交際為目的,是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與教材。
3、基於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後想連,層層深入,並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一串「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後輸出原則,使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