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閱讀教學論文

小學閱讀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20-11-25 22:23:46

㈠ 優秀教學論文如何進行小學閱讀教學

小學階段不僅是學生開始接受知識熏陶的啟蒙時期,更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培養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體會一些文本內容的具體內涵,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習興趣,逐步增強閱讀意識。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清晰的解讀文本,更可以在文本剖析過程中提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獨到理解,增強自己的語文修養。
一、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關鍵性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秉持師生關系平等對話的基礎是,提升教學學生對課本文本的對話。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提現在教學備課和實踐課題等不同方面,是教師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方式提升自己識文斷字的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是每個小學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初步了解,具體對於內容的情感體驗還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循循善誘,達到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鑒賞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實自己的語文知識,還可以通過閱讀的過程來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和對語言的敏感,進行可以自主理解更多文學作品,發展自己的文學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模式的設定依靠不同的教學具體情況而定,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教師在課堂的朗誦和講解來分析文本內容,忽視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學習。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停留在較低的水平,造成這種問題的最大根源在於教師沒有能夠重視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對學生閱讀時間過少,閱讀教學質量過低無動於衷,致教學質量一直差強人意。小學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在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較狹隘,認為閱讀能力的培養只需要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基本的了解可以,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沒有良性的互動性交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收到了極大的壓抑。當然教師是一方面,學生對語文閱讀興趣不高也是重要因素,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有時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導致學習效率難以得到保證。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1.根據學生情況進行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教學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不盡相同,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掌握情況來改變教學任務的布置,讓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能夠積極的調動起來。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學的教學質量,教師也可以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來劃分不同的學習階層。比如1—2年級的同學可以閱讀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調動取來,喜歡上閱讀的感覺,感悟閱讀的樂趣。 至於3—4年級的學生,可以將教學目標初步設定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而最後5—6年級的同學就不僅需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根據所學習到的精神境界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2.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要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不僅將教學目標限制於閱讀課堂之中,或者只是單純的根據考試來進行閱讀,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從各個方面不斷滲透,讓學生把閱讀過程當成是一個自己升華的過程而不是完成任務的過程。現代閱讀更加註重的是讀者對文章和作者之間產生的共鳴,教師要將課堂設計為情意發展的過程。例如,教師可以將閱讀對象放眼於每位同學,將閱讀學習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各個方面,可以安排不同的學習小組來進行討論分析,將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閱讀機會充分利用起來,分享自己一周的閱讀心得,並且根據自己的閱讀心得了解閱讀的重要意義。
3.加強學生閱讀指導, 確保閱讀取得實效
小學階段學生閱讀過程多是通過自己對文本內容的淺顯理解來閱讀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教授學生一些具體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得到顯著地提升。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把握文章中心主旨,或者咬文嚼字,根據一段話或一個字來揣摩作者的學做意圖,讓學生可以有方向的進行閱讀。當然,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符合自身閱讀能力的書籍,讓學生能夠有選擇,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結語
總而言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對閱讀內容有基本的了解,還要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提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綜合感知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享受閱讀。

㈡ 怎樣組織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論文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勤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採用最佳的閱讀方法,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像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㈢ 不同閱讀方法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運用論文有多少篇

教孩子閱讀 各國方法大不同
美國父母樂於和孩子聊讀書心得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父母們覺得讓孩子愛上閱讀的好辦法就是給孩子朗讀一些書籍或是讀物,或是和孩子一起朗讀,這有助於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但是有關的青少年教育專業人士就在對相關的家庭進行研究和走訪時發現,孩子愛上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一定非要每天進行朗讀,多和孩子聊聊讀書心得,或是分享讀雜志和報刊感受,對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更有幫助。
丹麥主張流動閱讀習慣的養成
不分時間,不分地點,只要想看書都可以拿起書籍來閱讀,這大大方便了孩子們的讀書時間和讀書興趣。在丹麥,孩子們的閱讀相對更輕松,更有活力和主動性。國家圖書館為孩子們提供流動大巴,充分豐富了孩子們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機會,讓更多的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更多的書籍,幫助孩子們養成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的同時,成人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可以參與到閱讀中來。
國人較關注興趣閱讀尊重孩子
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閱讀習慣養成大多在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之上,孩子喜歡什麼類的書籍,家長們不會過多干涉孩子,會支持孩子的興趣選擇。國家也很關注孩子們在閱讀習慣上的養成,各城市圖書館的免費開放都是很有效的措施。當然,國人父母最大的一個問題就在於對孩子的閱讀時間和閱讀環境沒有重視起來,家庭應該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最好是有固定的閱讀時間,對孩子的閱讀習慣養成幫助更大。

掌握不同的閱讀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很多時候實際上是閱讀。因此,語文教師應掌握不同形式的閱讀,力求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豐富教學藝術。

閱讀的形式多種多樣:

1、從讀者分,閱讀可分為范讀、自讀。
范讀就是示範朗讀,又可分為教師范讀和多媒體范讀。這種閱讀主要運用於新授課,特別是詩詞和散文等閱讀難度較大、感情濃郁的課文。范讀的主要作用是正音、感受朗讀技巧、體會感情,要求做到發音、停頓、語速、音色、重音正確。
白讀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閱讀課文。自讀又可分為個讀、齊讀、領讀、分角色讀等,個讀又可分為自由讀和指名讀。自由讀就是在朗讀時不限制聲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感情的濃淡,用於自學字詞、初步了解文章等時段;指名讀是教師有針對性地抽學生讀書,以檢測為目的——或檢測字詞的掌握,或檢測語句的理解、或檢測對文章的感悟。齊讀,指學生一起朗讀。領讀,就是找出一個領悟能力較強的、基礎較好的學生帶領其他學生讀書。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熟悉教材,讀得投入,銜接過渡自然、流暢。
2、從深度分,閱讀可分為泛讀和精讀。
泛讀,就是粗略地、大致地、快速地閱讀。這種讀法一般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閱讀內容,在教學中常用於讓學生了解課文大致內容或脈絡、結構等。
精讀,就是認真、專心地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探究。體悟作者思想,感受作者情感。精讀一般採用朗讀形式。朗讀不但要求大聲流暢地讀出文字,而且要求讀出感情。讀出感情要求高,難度大。要求學生將文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從而使讀者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交流共鳴——或悲或喜,或激昂或沉鬱。精讀又可以採用默讀形式,默讀時,學生可以根據提出的問題和要求有選擇地重點閱讀課文的某個部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

不同閱讀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以筆者自己的理解界定了不同閱讀學習的內涵,最後從教學實踐出發著重闡述了語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方法和實例。
關鍵詞:閱讀探究方法運用語文教學

語文老師每天都在咬文嚼字,每天都在探究問題;從大的方面看,能在生產、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並能解決問題,因此可以說,探究是一種過程,是探究者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去學習或創造的過程。通過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和體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說,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創新的必經之路。下面本人以教學實例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對於課內和課外的教材,我採用兩種不同的探究方式。對於課內教材的探究課,教師的主導性多一點,往往是教師設計開放探究的問題誘導學生探討,這種做法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為學生的課外自行探究提供某種關照;而對於課外閱讀教材的探究課,學生的主體性則大大突出,基本上是學生自行確立學習目標,自行提問、自行解疑,而教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對於課外閱讀的探究,我大體上設計三個流程:

1、自由朗讀,自由感知。要求學生說說自已朗讀或默讀後的感受,或者是:讀了這篇文章,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以往,我們在學生朗讀或默讀前總布置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美其名曰"整體感知",這種方法固然有它的優點,但它有時卻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剝奪了學生自由感知的權利。再說學生平時課外閱讀時,難道有人給他們布置整體感知的問題嗎?也許閱讀教學有時應該返樸歸真,追求本色的東西,因為簡單就是美。
2欣賞品味,合作探究。四人小組可以品味課文的寫作方法、語言文字、思想感情、謀篇布局等等。第二流程的問題可以這樣設計:這篇文章你最喜歡的是什麼?為什麼?你認為這篇文章在寫作上對你有什麼啟發?你認為作品的文字有什麼特點?作品中哪些語言富有表現力,為什麼?或者是:哪些語句你想替換成新的語句?學生也可以不按上述問題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欣賞角度。這個流程很注重開掘學生獨特的個人(小組)體驗,我們知道以往的教學是傳授--接受式,即使有啟發,但大多數情況都是教師設計一個又一個圈套給學生鑽,得出的結論也是大同小異,學生很少有自已的頓悟,學生的思想是教師給的,學生就象工廠加工後的形態單調刻板的相同產品,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
3小組探疑,教師點撥。學生在自由品味後,對課文肯定有疑難之處,這時要求學生說說心中的疑問,去尋得同學們的幫助和老師的指點。具體操作過程是:學生默讀全文,自行思考3-5分鍾,然後提出問題,四人小組合作探討,若四人小組不能解決,這時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究,並稍加點撥。
總之,以上三個流程完全合乎新課標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精神。
對於課內閱讀教材的探究,其基本流程同課外教材相同,但我更側重於問題的開放、探究設計。下面本人著重談談課內對於人教版教材,我是如何誘導學生進行探究,從幾方面入手進行探究的。對於課內教材的探究,可以是關鍵詞句的探究,可以是開放性問題的探究,可以是主題的探究,可以對文章重新改造,更可以適當延伸到課外等等。
對於關鍵詞句的探究,相信每個教師都做過,只不過有人做得更好。這里以《春》中"一下車,"小草綠得逼你的眼"這句話中"逼"字為例誘發學生探究:綠怎麼會逼眼?這個字寫出了綠的什麼特徵?在我們學到的文章中有無類似的用法?這些用法的特點是什麼?有何異曲同工之妙?像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些句子也是運用擬人手法,化靜為動,寫出大自然的旺盛生機。這樣步步推進,層層深究,學生能形成系統知識,摸清用詞規律,從而達到提高能力、錘煉思維的作用。
對於同一事物,人們有不同理解,這很自然,也很正常。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應提倡多角度思維,這尤為必要。比如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文章中我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詳寫魯提轄的三拳?按傳統的標准化答案,肯定是突出人物疾惡如仇的性格,但是我在教學中不滿足既有的答案,要求學生再仔細探究,結果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除上述答案外,還有:①鄭屠是一個惡霸,人們對他敢怒不敢言,魯達拳打代表人們的心願,打得越歷害,人們就越解恨,如果略寫,難解人們的心頭之恨;②叫他慢慢品嘗他種的惡果,這叫罪有應得;③這里的詳寫突出了作惡者狼狽的下場,是對作惡者敲的警鍾、喪鍾......另外,我們甚至可以對寓意進行多角度的探究,無論是課內寓意還是課外寓意。傳統的教學中很強調寓意的單一性,卻忽視了寓意的豐富性。從作者的本意和讀者的主觀體驗出發,我認為寓意的解讀應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允許學生自由地馳騁想像、靈活運用、賦予新意。

傳統的教學參考書向我們的老師提供了標準的答案,我認為主題也是可以探討的。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誘發學生對主題進行探究。像多角度歸納寓意一樣,對於文章的主題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點無須贅言。除些以外,我著重分析以下四種探究方法:1、對主題的巧妙歸納。教師設計曲徑通幽的方法誘導探究,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在一次公開課中,我問學生一個題目:"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學了這一課,大家以後碰到歹徒作惡,是不是三拳兩腿打死他?"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回答說把他扭送到公安局、送他上法庭,我就問:"魯達為什麼不把鄭屠扭送到衙門,並告他一狀?"就這樣,老師不斷地設置教學情境,學生經過探究後,充分認識到封建社會的黑暗:在封建社會里,有錢能使鬼推磨,老百姓真是欲告無門啊!接下去,我又啟發學生在文中找出有關封建社會黑暗的句子。2、對主題的深化探究。比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這首詞充分表達蘇東坡徘徊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間,既出世又入世;既積極進取,又退讓無為。在些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較深的題目給學生探究:造成封建知識分子這種人格的精神土壤是什麼?學生在課外查資料,寫探究性小論文。有一部分學生在小論文中提到: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從李白到蘇軾、歐陽修)很明顯受兩種思想的影響,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時,儒家進取思想處於支配地位;失意時,道家思想使他們自我麻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很多都是這樣的。
對現有教材進行適當的延伸探究,對課文涉及的社會風俗、文化生活乃至科學現象進行探討,則有點小課題研究的意味。比如說,學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後,我布置了一個探究性作業:如果你是法官,鄭屠家屬提出訴訟,你將如何判斷此案呢?要求學生搜集有關資料,進行小論文的寫作。再比如學到《中國石拱橋》,課文作者認為石拱橋比平板橋堅固美觀,要求學生結合美學、力學進行實驗探究。這些小課題要求綜合運用學到的各種知識,實現了各學科的融合,很有綜合性學習的意味,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對現有教材的人物、知識進行再評估分析,這種探究活動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比如老師可以這樣設問探討:課文認為魯庄公目光短淺,你有不同看法嗎?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嗎?我想這些問題肯定會引爆學生思維的火花。

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摘要怎麼寫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摘要怎麼寫?學術堂將從兩個方面來告訴你:

1、論文摘要應該怎麼寫

1) 文字簡明扼要:文字必須十分簡練,內容需要充分概括

2) 編寫時要客觀、如實地反映一次文獻,切不可加進文摘編寫者的主觀見解、解釋或評論。

3) 結構嚴謹,表達簡明,語義確切。摘要先寫什麼,後寫什麼,要按邏輯順序來安排。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句型應力求簡單,慎用長句。每句話要表意明白,無空泛、籠統、含混之詞。

4) 要著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觀點。

2、論文摘要不應該怎麼寫

不能冗長,少寫無關的東西,語句不能含糊不清。論文摘要論文摘要不要列舉例證,不講研究過程,不用圖表,不給化學結構式,也不要作自我評價。

1) 應排除本學科領域已成為常識的內容;切忌把應在引言中出現的內容寫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尤其是自我評價)。

2) 不得簡單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題名是《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發生的研究》,摘要的開頭就不要再寫:「為了……,對幾種中國蘭種子試管培養根狀莖的發生進行了研究」。

3) 要使用規范化的名詞術語,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可用原文或譯出後加括弧註明原文。

4) 除了實在無法變通以外,一般不用數學公式和化學結構式,不出現插圖、表格。

5) 不用引文,除非該文獻證實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6) 縮略語、略稱、代號,除了相鄰專業的讀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說明。

目前摘要編寫中的主要問題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現引文,無獨立性與自明性;繁簡失當。

㈤ 最新論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領學生

教課文 明顯是局限於某一篇文章,著眼於一篇文章的話,可能忽視教育本身專。

教語文 思維范疇更屬大,廣度更高。選定的篇目本身就是一些優秀的文章,而由點及面,由一篇文章的教學引發學生對此類文章的思考,進而舉一反三,逐步形成自己處理文章的能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初衷。

㈥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 ——教學論文

首弓小學黃家民 通過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我深深地體會到: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我認為必須加強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能力。而目前在農村小學,由於受辦學條件的影響,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學生閱讀興趣不高,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如何針對農村的教學實際情況,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 海底真是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這句話展開學習,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篇課文也就讀懂了。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我常常尊重學生的選擇,滿足學生的願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 二、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⒈略讀法。這種方法的運用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學習了《太陽》一課,學生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類與太陽、自然的密切關系,有目的地閱讀《人與自然》一書(或上網查閱) 。而且要指導學生去圖書館借閱相關的資料,再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養摘錄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積累,提高了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⒉精讀法。所謂精讀法,就是對書報上的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裡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邊讀、邊想、邊批註,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⒊默讀法。默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利用默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⒋摘抄評價法。此閱讀法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可以摘錄下來,積存進自己設立的詞庫 中,為以後的作文准備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還可以對自己訂閱的報刊雜志,將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來,粘貼到自己的讀書筆記中。 三、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閱讀。 我要努力為學生創造閱讀的條件,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幽雅的環境中舒舒服服的進行閱讀。 每個學生的興趣、個性特點不盡相同,因此他們所習慣的呈現閱讀體驗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表述 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如閱讀了《草原》以後,我鼓勵學生說:同學們的感受一定很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於是,他們有的深情地誦讀,有的和著音樂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寫起了小詩,有的和同桌交流 課堂成了學生積極參與、主動表現的舞台。 四、積極評價,讓學生對閱讀有不同的看法。 閱讀教學應提倡標新立異,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地解讀作品,對作品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如學習《愚公移山》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內容感悟。這樣,學生便會對課文中自己感悟的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有的同學說,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這是一座山,不是輕易就能移動的,再說,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數人能做到的事,要宣傳,讓所有的人都來幫你。二、人類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學生這種獨特的思考我們不應扼殺,應該允許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創造性地研讀課文。 總之,在提高閱讀能力時我們要處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範例,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㈦ 小學語文論文: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凸顯語文味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不過,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性仍然是個問題——即使面對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師那裡,「教什麼」仍然存在很大差異。正如王崧舟所說,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那麼,什麼是「語文本體」?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換言之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將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理解作為語文課的主要目標,更不應該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理解來組織教學過程。閱讀教學的重心應該是課文中所包含的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就是要有「語文味」,語文的本體論使人們關注到語言的學習是語文的根本屬性。語文教學應該回歸到它的工具性,從課文內容分析模式回歸到語言教學上來。而語言教學就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上。
一、「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
葉聖陶先生說:「至於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的訓練。」呂淑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通過閱讀(包括有聲的閱讀)培養語感是可行的途徑之一。
語感培養的內容主要包括分寸感、暢達感、情味感、形象感。
1.比較品味,培養分寸感。
分寸感是對語言運用的准確性的感受和把握。語感是在長期的讀寫實踐中,在對語言不斷地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中逐漸積累的。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緊緊抓住教材中的字、詞、句或看似平常的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細細品味,掌握其內在含義,體會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以培養學生語言運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學王語執教的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朗讀體會句子「春天到了,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時,教師是這樣啟發學生通過對比感受用詞的。師:句子中為什麼用「抽出」呢?用「長出」不行么?甲生:我覺得樹木發芽的速度特別、特別快。乙生:我覺得樹木是迫不及待得長出來了的。師:帶著這樣的感受讀一讀。生朗讀。師:還不夠快,能再快一點嗎? 讀出樹木發芽的迫不及待。在這里,教師在理解重點詞「抽出」後,通過朗讀指導學生感受「抽出」與「長出」的不同,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把握語言的表達效果,學生在「品味」活動中感受了語言運用的准確。再如趙英老師教授的四年級《自然之道》一課時出示句子:「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將「探出」與「伸出」進行的比較,都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比推敲,加深體驗,通過對比使學生對語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2.正確流利,培養暢達感。
暢達感主要是對語流的感受。它包含對語句通順以至暢達的感受,句與句之間上下銜接、句式搭配、語氣呼應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讀,做到口齒清楚,發音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標點符號讀出句間不同的停頓。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正誤感。然後力求學生讀時達到通順流暢,能讀出各種語氣和語調,這樣,可增強語言的暢達感。在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就是暢達感的培養。
3.入情入境,培養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讀培養語感,就必須訓練學生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根據文句的思想內容讀出語句的感情。第一小學王語執教三年級《美麗的小興安嶺》指導句子「小鹿在溪邊散步,它們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側著腦袋欣賞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讀時,教師通過激發學生對小鹿的喜愛之情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進行感情朗讀指導。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感悟也愈發深刻。四十四小學甘樂樂執教三年級《秋天的雨》時,請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選出喜歡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並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匯報後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尊重了學生的讀書體驗,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一讀,學生興致盎然,教學效果好。
4.想像入境,培養形象感。
形象感不僅指對文學作品的語言所描繪的「形象」的感受。還主要指對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整體性感受。對語感較強的學生來說,他會把眼前的文字內化為鮮明的形象,並激發豐富的感情,從而更好的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和深蘊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師教授的《和時間賽跑》一課,首先要求學生畫出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後進行出示:「我無法排除自己的憂傷,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著,跑得累倒在地上,撲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個詞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學生找到「憂傷」,老師進一步指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憂傷,找到後讀一讀。通過學生找一找、劃一劃、讀一讀,那個先是因為失去外祖母而憂傷的男孩形象,進而因為感慨時間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而產生憂傷的那個男孩形象赫然出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課文是用語言文字來塑造藝術形象的。它是要我們憑借語言文字的描寫,通過想像進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藝術氛圍,在腦海里浮現出課文中所描寫的藝術形象來。
「強烈敏銳的語感,是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我們應以這個核心來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即幫助學生變課文中的文字為鮮明、生動、具體的圖像,變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圖景為文質兼佳的文字。重視語感的培養有利於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1)閱讀課熱熱鬧鬧,感悟不深。許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以讀代講,支解了教材的豐富內容,阻礙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或天馬行空,誇誇其談,使閱讀教學猶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發展空間極為有限。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2)觀摩課轟轟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輕語文教師在各種評優觀摩課中,為展示自己的所謂「風格」、「風采」,常常出現了一些「秀」課,一堂課看起來十分熱鬧,教學手段新穎、教學形式多樣、學生回答積極、課堂氣氛活躍,但是,課結束後,學生學會了什麼呢?完全是教師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給聽課教師看。這樣的教學,根本談不上是「有效」的教學。(3)教學改革大張旗鼓,缺乏實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語文教師接受了一些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信息,並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個性化閱讀等等,由於缺乏深入的實踐研究,不乏流於形式,實效不大。有效教學順應了當前「減負」。隨著「減負」活動的深人開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向課堂四十分鍾要效率?如何讓學生擺脫沉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這些都是在減負之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實施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最佳路徑》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學生熟悉和喜愛的米老鼠、唐老鴨等動畫片斷,創設情境,介紹迪斯尼樂園在世界上的影響,同時結合課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插圖來告訴學生,本文敘述的正是孩子們喜愛的迪斯尼樂園的有關故事,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情境,創設一種寬松、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氣氛中愉快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教師要從學生的立場去考慮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選擇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最優的教學效益。
2.保證時間,提高質量
語文是一個特別的學科,需要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麼這種自我理解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自己的閱讀。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保證好學生的閱讀時間和質量。一堂語文課不可能也不允許有較長時間安排學生自由閱讀,學校的圖書室,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但是,單單靠學生自己借閱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閱讀的,所以學校還要定時安排中午的時間向學生開放圖書室,學生閱讀時間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學生真的去讀了嗎?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我們應該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去圖書室進行閱讀。其實,我們語文教材中,出現的許多東西,學生都可以去圖書室查閱相關的內容的。如《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三請諸葛亮的事情,學生對諸葛亮很熟悉,但是對於他的一生卻是了解很少,而在練習2里,出現的成語里,講的恰恰是諸葛亮一生的經歷,於是在上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們去查閱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學生們去查閱後,對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再給學生上成語,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並且能說出一些相關的故事來。這樣的閱讀,是教師引導性的閱讀,在閱讀的質量上能得到保障,並且能及時檢驗他們的所得,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值得一試的方式。
3.抓住時機,深化閱讀
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現在不少教師常常會安排一些課後小練筆,那麼,如何把這些小練筆真正落實到實處。在小練筆時,學生的思維常常停留在課文里,寫出來的小練筆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對於學生寫的小練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同時對他們不足的地方予以補充。然後再讓學生動手修改,把它當作作文來寫,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練」的目的。如《天安門廣場》中,由於部分學生對於文中出現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個介紹景物方位的小練筆。交上來後,發現個別學生介紹的地方,讓人看了不明白,於是我就讓他們進行交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方位順序介紹景物,如《我的小房間》、《我家的客廳》等,學生的興趣來了,話也多了。說話也有條理了,經過修改,他們的習作都有了很大進步。這樣不僅使學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學生在平時的交流中,得到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彌補了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的不足。
三、落實措施
1.精心設計教案
教師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課文的重點、難點,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及時地調控師生的作用。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煥發主動、自主、探索的活力。這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這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1)教師要親和學生,讓學生爭做學習的小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師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勇於實踐。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能經常用考試、作業來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
(3)教師要妙用獎勵。獎勵具有促進作用,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取學習預期的滿足。 3.教學形式要多樣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問學問,學學問問,不學不問,哪來學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鑽的體現。學生只有自己會思,會問,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2)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的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就是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質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3)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我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才能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學形式多樣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
4.多多反思。
有人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可見寫反思是何等重要。沒有反思,就沒有感悟;沒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反思能彌補教學中的失誤,也能記下自己教學中的「金點子」,有利於今後的教學,有利於自己的專業水平更上一個台階。因此每位教師只有多寫反思,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加速器。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達到提高課堂教學之效。

閱讀全文

與小學閱讀教學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