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和論述杜威的教育本質論及意義
杜威在著名的教育著作《民主與教育》中明確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這種「無目的論」的確使人不敢輕易接受。必須記緊的是他在這兒說的教育是跟他心目中追求的民主社會不能分割的,對他而言,特別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他反映的可說是一種美國精神——個體的發展本身已是最終的目的。 他說:「教育的自身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父母,教師才有目的。」如果我們把他的話理解為教育是漫無目的的,顯然是一種誤解,他「只是要人不因養成社會效率而抹殺兒童青年的天性和當前生活」他不甘心教育淪為「別的目的的附屬物」,所以他把教育中的目的這樣詮釋:「一個人放槍,他的目的就是他的槍對著放的鵠的。但這個對象不過是一個記號,(使我們對)所欲進行的活動有所專注。」放槍的最終目的並非鵠的本身,而是這記號使瞄準這動作變得具體和有意義,同樣,教育歷程本身已具發展個體稟賦的圓滿的意義,教育的目標只是作為導向和指引。 事實上,他並不否定教育須有「良好的教育目的」,這些目的的特性如下:須建基於個人的固有活動與需要;須能翻成實行的方法,與受教育的人的活動,共同合作;教育家須防備所謂普通的與終極的目的。事實上,當代教育的定位的確搖擺在兩類教育目的之間:一是「使受教者成為定型的產品」,另一是「最終要提高受教者的(創進)能力」。 基於對受教育者本身的重視,杜威反對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他指出「有人把感官視為一種神秘的筒子,以為我們能使知識經過這筒子,由外界把知識輸入心裡去以為只要使眼睛常常望著書本,使兒童常常聽著教師的話,就是求得完善知識的秘訣。」他認為灌輸式教育方法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教育即成長」:「成長的第一條件,是未成長的狀態『未』字卻有一種積極的意思,並不是僅僅虛無或缺乏的意思。」他肯定這種未長成的狀態是充滿能動性和潛能的,不是一味灌輸能使之充分發展的。 對杜威來說,創造充分的條件讓學習者去「經驗」是教育的關鍵:「所謂經驗,本來是一件『主動而又被動的』(active-passive)事情,本來不是『認識的』(cognitive)事情」,杜威「把經驗當作主體和對象、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他主張以這種進步的(progressive)教育方法使學習者從活動中學習,經驗本身就是指學習主體與被認識的客體間互動的過程。但他又說:「經驗的價值怎樣,全視我們能否知覺經驗所引出的關系,或前因後果的關聯。」並不是每一種經驗都是有教育的價值的,對經驗過程逐漸形成的主體的詮釋是關鍵所在。正因如此,杜威亦指出培養出學習者自習能力是教育的功用,他說:「教育功用的經驗的另一方面,即是能增加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他把這種能力的培養稱為「改造」,所以他說「教育即改造」。 從以上可知,杜威主張教學方法的實施應緊扣學習者為中心的前提,特別是在兒童的早期階段的教育「更多地是社會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工作」,後期再慢慢再轉向「系統的、技術的知識」。正如伯內特(JoeR.Burnett)在1979年論及美國教育實踐時說:「杜威的教育學在當時或現在,不可能在學校中得到廣泛地應用。因為從來就沒有培訓過進行這種教育的教師,學校也沒有這方面的人力物力,家長和政客們也不支持杜威的教育學。」
2. 求煙台杜威學校都丹丹,朱蕭博老師的資料
都丹丹
杜威學校播音主持專業教師
畢業於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進修於中國傳媒大回學
曾擔答任湖南金鷹之聲(金鷹955電台)播音員。榮獲第二屆「動感地帶杯」主持人大賽二等獎。主持第三屆「動感地帶杯」主持人大賽專業組決賽。獲得國家語言水平測試一級甲等證書。先後主持過生活類節目《友情提醒》、訪談節目《談笑間》、新聞節目《傳媒新空氣》等節目,從事播音主持工作數年來,積累了大量的播音主持和後期製作方面的實踐和教學經驗。培養出的學生,已紛紛踏上了播音主持這條工作的道路。
朱蕭博
杜威學校聲樂專業教師
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
師從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教授、研究生導師馬金泉老師
參與作品:中國音樂學院馬金泉音樂會 歌劇演唱
北京市中外金曲音樂會 歌劇演唱
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音樂劇 女一號
曾獲山東省4年一屆 青年聲樂藝術大賽 聲樂組一等獎
3. 陳鶴琴與杜威的生平簡介有嗎
一、陳鶴琴生平及教育活動
陳鶴琴創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的完整體系。他從事的幼教事業是全面的、整體的,從托兒所、嬰兒院開始手,到幼兒園和小學;在師資培養方面創辦了中等幼師和高等幼師專校。陳教授為了配合幼兒教育與兒童教育的需要,創辦了兒童玩具、教具廠,根據兒童心理的發展程序,製作了多種型式的玩具與教具。陳教授為了豐富兒童的知識,編輯出版了不少兒童課外讀物,如:《中國歷史故事叢書》、《小學自然故事叢書》等。他所編輯的兒童讀物。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語言活潑,圖文並茂。他還為幼教、小教界主編了多種輔導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兒童教育》、《小學教師》、《活教育》與《新兒童教育》等。陳教授為了推廣與普及關於幼兒教育和兒童教育,創辦與領導了中國幼稚教育社、中華兒童教育社,通過學術團體的活動,對幼兒園教師、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進行了輔導。
二、教育思想
1.教育實踐
1923年,創辦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鼓樓幼稚園,形成系統的、有民族特色的學前教育思想,主張「活教育」活教育四個步驟:實驗觀察(直接經驗)、閱讀思考(間接知識補充)、創作發表(加工整合)、批評研討(共同研究)
2.活教育思想體系
(1)活教育的目的論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從"做人"開始,把教育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這樣的人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有服務精神。
(2)活教育的課程論
鑒於傳統教育的嚴重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尋找"活教材"。 陳鶴琴所謂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會的直接的書,即讓兒童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在親身觀察中獲取經驗和知識。 他把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為"五指活動"。即健康活動、社會活動、科學活動、藝術活動和文學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兒童理想的生活。
(3)活教育的方法論
活教育方法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他認為"做"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因此也是「活教育」方法論的出發點。陳鶴琴在強調做的同時,還強調思維的作用。他把活教育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個步驟:一是實驗與觀察;二是閱讀與參考;三是發表與創作;四是批評與研討。這四個步驟是教學過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機械的、割裂的,它們同樣體現了以「做」為基礎的學生主動學習。
杜威的教育思想
①三中心論:「兒童中心(學生中心)」、「經驗中心」、「活動中心」;
②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礎與核心);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
③學校即社會;
④五步教學法:創設疑難情景;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種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驗證這個假設
好了,以上是今天老師跟大家分享的關於陳鶴琴與杜威的內容,大家有沒有被這兩位教育家所感動呢?接下來做一些練習小試牛刀。
練習題:
1.以下哪一個是陳鶴琴的方法論( )
A.藝友制 B.兒童中心主義
C.教學做合一 D.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1.【答案】D。本題考察的是陳鶴琴的教育思想,是識記類的選擇題。答案中,A選項和C選項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中C的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方法論,B選項是杜威的方法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是陳鶴琴的方法論。選擇D選項。
2.下列屬於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是( )。
A.活教育 B.產婆術
C.學不躐等 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2.【答案】A。解析:「活教育」的目的論是陳鶴琴教育理論的基本出發點。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在於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B產婆術是蘇格拉底的思想;C學不躐等是《學記》的思想;D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是孔子的思想。因此本題答案為A。
4. 赫爾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異同說
一、不同:
1、內容不同
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赫爾巴特,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他在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教學理論,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論,從而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2、主張不同
杜威,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個人能夠繼續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歷程以外,去尋覓別的目的,把教育做這個別的目的的附屬物。
赫爾巴特主張教育目的是培養擁護普魯士君主制度的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二、相同點:強調教學階段,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赫爾巴特提出三階段說,杜威提出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4)跟杜威學做小學教師擴展閱讀:
杜威的教育思想內容: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 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
5. 杜威曾經批判了什麼對新手教師的技巧「速成性」影響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
是關於怎樣做(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
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
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學教師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大學任教。他還廣泛地參加了學校以外的學術和社會活動,先後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會長、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第一任會長、人民座談會主席、獨立政治聯盟全國主席等。曾到達過日本、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蘇聯等國,考察教育狀況,宣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1952年杜威在紐約去世。其代表作有:《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學校與社會》(1899)、《我們怎樣思維》(1910)、《明日之學校》(1915)、《經驗與教育》(1938)等。
從政治上說,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中最根本的東西是社會改良主義。他的全部教育理論符合二十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壟斷企業的需要,而且是為解救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訓練馴服、熟練工人服務的。其主要內容有:
1.主張「教育即生活」,批判傳統教育的「課堂中心」。杜威認為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教育是不斷地改造經驗、重新組織經驗的過程。根據這一思想,他主張「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預備」,並由此提出「學校即社會」,要把現實社會生活的一些東西組織到教育過程中去,使學校成為一個「雛形的社會」。杜威提出這樣的教育概念,是針對「傳統教育」的。他認為「傳統教育」遠離生活,不適應美國現實的需要。他指出「傳統教育」有三個弊病:第一,「傳統教育」傳授過時的死知識,這種知識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給學生,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第二,「傳統教育」按照「過去傳下來的道德規范」去訓練學生;第三,「傳統教育」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理人」。杜威對傳統教育的批評,在許多方面是切中時弊而富有積極意義的。他強調教育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協調一致,注意實際有用的科學知識,學校教育要對社會生活起積極作用。這在當時都是比較新穎的觀點。但是,他把教育等同於生活,把學校等同於社會,則否定了學校教育的特殊職能。因為教育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社會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動,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2.主張「兒童中心」,反對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杜威說:「在學校里,兒童的生活成為決定一切的目的,凡促進兒童成長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這個方面。」他說,由教師中心改為兒童中心,「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而組織起來」。很明顯,杜威過分強調兒童的興趣,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違反教育規律的。但是他批評傳統教育忽視兒童、壓制兒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估計兒童的心理特點,探索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途徑和手段,從而增強兒童學習的獨立性與創造性的觀點,則是有其合理的內核。
3.主張「從做中學」,反對傳統教育的「書本中心」。杜威認為,「在做事裡面求學問」,比「專靠聽來的學問好得多。」學校課程的真正中心應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因而提出兒童應「從做中學」,從自身的活動中去學。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動教學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兒童的親身經驗代替書本傳授。與他的「思維五步法」相適應,他認為教學也有五個階段:①學習者要有一種「經驗的真實情境」;②在這種「情境」裡面,要有促使學習者去思考的「真實的問題」;③學習者必須具有相當的知識,從事必要的觀察以對付這種問題;④學習者須具有解決這種問題的種種設想;⑤學習者把設想的辦法付諸實施,檢驗這種方法的可靠性。應當指出,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強調學習者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提倡學生的個人探索,重視知識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就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學」絕對化,其結果必然導致否定間接的知識和系統知識的價值,這便不免有所偏頗了。
總之,杜威是美國極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對「傳統教育」,批評「傳統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發表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主張。但從整個體系來講,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說是有本質區別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依據他的「做中學」的教育原則和「問題教學法」等理論,出現了一批改革實驗。1918年,杜威的學生、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又譯基爾帕特里克)創立了「設計教學法」,提出要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和呆板的課堂教學,取消教科書,實行學習大單元;主張由學生自發地決定學習的目的和內容。學生在自己設計、自己實行、自己發展的單元活動中,通過疑問、假設、執行假設、驗證假設等教學步驟,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忽視以至否定了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1920年,美國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立了一種名為「道爾頓制」的教學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為各科作業室,按學科性質陳列參考書和實驗儀器,供學生學習使用;(2)廢除課堂講授,把各科學習內容製成分月的作業大綱,學生與教師訂立學習公約。這種制度強調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但實際上卻形成教學上的放任自流。
6. 杜威的思想對教師的教學有何啟發
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內這三個命題構成貫容穿杜威整個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對於教師及教育的啟發
一、恢復高考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歷史要求
二、改革高考制度,進一步探索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
三. 實施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戰略決策
四. 推翻「兩個估計」,確立知識分子應有的社會地位
五.「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為「兩個尊重」奠定了理論基礎
六.「兩個尊重」為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提供了政策依據。
七. 培養「四有」新人思想為完善學校的教育目標指明了方向
7. 跟杜威學做小學教師一書中的杜威指的是誰
約翰·杜抄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學的先驅,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19世紀流行的是殖民時期沿襲下來的舊教育,再加上19世紀後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逐漸刻板化,使得當時的學校陳陳相因,缺乏生氣。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當時傳統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從兒童的天性出發,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
8. 杜威的主要教育觀點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科目的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里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現代著名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理論家和心理學家。《新大英網路全書》(1979年版)在介紹杜威時說,他是「20世紀上半期美國教育改革中所謂進步運動的卓越思想家」。1930年,巴黎大學在授予杜威榮譽博士學位時,稱他是「美國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現」(轉引自《新大英網路全書》第5卷,1979年版,第680頁)。杜威的教育思想曾經在全世界廣泛傳播,有人說,「杜威的教育學說,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且影響了全世界」。可以認為,杜威是現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
9. 杜威實用主義的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
是關於怎樣做(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
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
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杜威在其一生中,除短期做中學教師外,大部分時間是在大學任教。他還廣泛地參加了學校以外的學術和社會活動,先後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會長、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第一任會長、人民座談會主席、獨立政治聯盟全國主席等。曾到達過日本、中國、土耳其、墨西哥和蘇聯等國,考察教育狀況,宣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1952年杜威在紐約去世。其代表作有:《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學校與社會》(1899)、《我們怎樣思維》(1910)、《明日之學校》(1915)、《經驗與教育》(1938)等。
從政治上說,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中最根本的東西是社會改良主義。他的全部教育理論符合二十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壟斷企業的需要,而且是為解救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訓練馴服、熟練工人服務的。其主要內容有:
1.主張「教育即生活」,批判傳統教育的「課堂中心」。杜威認為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教育是不斷地改造經驗、重新組織經驗的過程。根據這一思想,他主張「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預備」,並由此提出「學校即社會」,要把現實社會生活的一些東西組織到教育過程中去,使學校成為一個「雛形的社會」。杜威提出這樣的教育概念,是針對「傳統教育」的。他認為「傳統教育」遠離生活,不適應美國現實的需要。他指出「傳統教育」有三個弊病:第一,「傳統教育」傳授過時的死知識,這種知識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給學生,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第二,「傳統教育」按照「過去傳下來的道德規范」去訓練學生;第三,「傳統教育」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理人」。杜威對傳統教育的批評,在許多方面是切中時弊而富有積極意義的。他強調教育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協調一致,注意實際有用的科學知識,學校教育要對社會生活起積極作用。這在當時都是比較新穎的觀點。但是,他把教育等同於生活,把學校等同於社會,則否定了學校教育的特殊職能。因為教育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社會生活中固然有教育活動,但有些生活就不一定是教育。
2.主張「兒童中心」,反對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杜威說:「在學校里,兒童的生活成為決定一切的目的,凡促進兒童成長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這個方面。」他說,由教師中心改為兒童中心,「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而組織起來」。很明顯,杜威過分強調兒童的興趣,削弱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違反教育規律的。但是他批評傳統教育忽視兒童、壓制兒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學過程中充分估計兒童的心理特點,探索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途徑和手段,從而增強兒童學習的獨立性與創造性的觀點,則是有其合理的內核。
3.主張「從做中學」,反對傳統教育的「書本中心」。杜威認為,「在做事裡面求學問」,比「專靠聽來的學問好得多。」學校課程的真正中心應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因而提出兒童應「從做中學」,從自身的活動中去學。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化和活動教學代替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兒童的親身經驗代替書本傳授。與他的「思維五步法」相適應,他認為教學也有五個階段:①學習者要有一種「經驗的真實情境」;②在這種「情境」裡面,要有促使學習者去思考的「真實的問題」;③學習者必須具有相當的知識,從事必要的觀察以對付這種問題;④學習者須具有解決這種問題的種種設想;⑤學習者把設想的辦法付諸實施,檢驗這種方法的可靠性。應當指出,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強調學習者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提倡學生的個人探索,重視知識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就教學過程的一個側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把「做中學」絕對化,其結果必然導致否定間接的知識和系統知識的價值,這便不免有所偏頗了。
總之,杜威是美國極有影響的教育思想家。他反對「傳統教育」,批評「傳統教育」的迂腐,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發表了一些具有積極意義的主張。但從整個體系來講,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同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說是有本質區別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影響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依據他的「做中學」的教育原則和「問題教學法」等理論,出現了一批改革實驗。1918年,杜威的學生、美國教育家克伯屈(又譯基爾帕特里克)創立了「設計教學法」,提出要打破傳統的分科教學和呆板的課堂教學,取消教科書,實行學習大單元;主張由學生自發地決定學習的目的和內容。學生在自己設計、自己實行、自己發展的單元活動中,通過疑問、假設、執行假設、驗證假設等教學步驟,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忽視以至否定了系統理論知識的學習。1920年,美國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又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立了一種名為「道爾頓制」的教學制度,其主要措施是:(1)改教室為各科作業室,按學科性質陳列參考書和實驗儀器,供學生學習使用;(2)廢除課堂講授,把各科學習內容製成分月的作業大綱,學生與教師訂立學習公約。這種制度強調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但實際上卻形成教學上的放任自流。
10. 教師資格證好難!記了兩天只記得杜威的三中心學說,其他的也就記得誇美紐斯,根本記不住,像考政治課一樣
教師資格證備考抄不難!只要做到以下幾點,過教資很輕松~
1.教材——確定自己每天閱讀的頁數
2.記得做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資格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初中/高中/中職文化課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再配合上配套練習題,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主要是自己要靜下心來備考!祝你考試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