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淺談如何實施新課程下的六步教學法
1、要積極創設情境,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探索空間、搭建探究學習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3、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適應未來世界對人才的需求。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並始終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積極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營造積極創造的環境,讓學生在「動」中有所發現,有所研究,有所探討,在「動」中體驗共同勝利的喜悅。同時,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要利用激勵、贊賞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教學中,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等機會。通過「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形成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5、要關注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小組開展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理解過程。要關注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要想一想、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反思有利於對新學知識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運用,還利於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這種習慣對他們的終身可持續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標後,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在思想觀念上,一堂好課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要關注學生怎麼學的,教師是怎樣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二是在學習方式上,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互助學習;三是在教學結構上,強調「先學後教、先交流後展示」,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同學之間相互合作能夠弄明白的,教師就不要泛泛地去講,而要在學生弄不懂的那些疑難、關鍵的問題上,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這樣才能達到課堂的高效;四是在反饋方式上,要做到「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在備課方面,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嚴格按照成功課堂「三段六步」教學模式備寫,要優化學案設計,細化教學過程。學案設計要體現「六化」:目標具體化、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過程目標化、問題知識化。細化教學過程做到「六步」、「六個學會」、「九讓原則」。「六步」:即「展標、自學、助學、用學、測學、小結」;「六個學會」:即學生展示過程要「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學會傾聽、學會評價」;「九讓原則」:即「實驗讓學生做、情景讓學生想、圖形讓學生畫、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同時,在備課時還要強調學科特點,做到靈活運用,不拘一格。
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樹立「強優、提中、補差」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生教生」結對子幫扶活動,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特別是「後進生」的幫扶。課堂要把「後進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價值的資源,課堂採取「三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面批;課後做到「三及時」,即及時督促、及時輔導、及時表揚鼓勵。促使每一學生得到很好的發展。
總之,要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內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聚焦課堂,決戰課堂。要變基於「教」的學為基於「學」的教。要建立以學生「學」為中心、為主體,在教師「導」的啟發下,萌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的能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
Ⅱ 「雙主六步」教學模式指什麼
雙主」指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明確師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和職內責容,「六步」是指課堂教學的六個環節,即導學(包括「導標、導法、導趣」)、自學(包括「學知、學法、學疑」)、互學(包括「組織、合作、整理」)、展學(包括「展示、質疑、引導」)、結學(包括「結知、結法、結網」)、固學(包括「固知、固法、固能」)。
Ⅲ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三段五環」教學模式
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認真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我縣教師本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去學習,並給予學生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讓學生充分的經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經過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我縣的小學數學教學更加人性化,也更能適應學生的終身發展,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讓學生領悟了數學思想、積累了數學學習經驗。可以說,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教學方法有了許多改變,數學教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課改的大潮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取得的成績有以下幾點:
1、溶入了教學思想: 經過課改的洗禮,課改的諸多教學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師的心裡,溶入了我們的課堂.我們的教師不再是課堂的霸主,課堂上不僅能聽到教師的聲音,更多的話語權已經交給學生。課堂上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思考,創造機會讓學生探索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的個性彰顯,充分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你還有什麼想說的?」「你是怎麼想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這些問話,都能給學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感受收獲的喜悅。
2、形成了教學模式: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摸索,改變了過去「教師講授,學生聽課,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這一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一些適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有由學校提出並在校內實施的教學模式:實小的「四環四動」;玉沙的「三段五環」;大垸的「生本課堂」, ……。有教師在教學中摸索、探討形成的一些典型的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探索、分析——交流、小結——鞏固提升」;「提供材料——猜測——驗證——得出結論——應用」;「生活——數學——生活」等等。
3、積累了教學成果:課改以來,我縣小學數學教師認真學習教學理論,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並不斷反思、總結,積累了豐厚的教學成果。一是參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省級課題實驗,積累了實驗成果;二是參加省、市、縣課堂教學競賽,教師們精心設計,自動生成的課堂,為我們積累了很好的教學示範課例成果;三是教師們在教學中善於思考,勤於動筆,撰寫了很多教學論文、案例、反思,在省、市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四是配合相關課題製作的課堂教學課件,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源。
雖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我們的課堂上也還存在許多問題,應引起我們重視。通過整理這一年來的視導聽課記錄,下面就我縣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相關的改進策略。
一、駕馭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託,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作為教師,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明確編寫意圖,吃透教材,合理用好教材,才可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干擾(研讀深度、理解能力、觀念等),在駕馭教材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理解教材不深入,教學目標把握不準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靈魂,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把握教材,就是要抓住教材本質的東西。只有把握好教材,才有可能處理好教材。只有對教材進行客觀的分析,才能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就可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如果教學目標把握不到位,教學設計就會出現偏差,完不成教材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例: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五下P61)。某教師在教學中給出了如下定位: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理解分數的意義;會用折紙、塗色等方式表示出分數;能用分數表示出指定的某一部分。在教學時,教師准備好了圓片,正方形紙及實物等。先讓學生用圓片折出四分之一;再讓學生用正方形折出四分之一(學生方法很多),再指出線段、麵包、香蕉的四分之一;接著是相關練習;最後給學生講解什麼叫分數。應該說按設定的目標任務完成很好!但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編排體系,忘記了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規律。學生在三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會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些是本單元開始系統學生分數的基礎,也是本節課的基礎,本節課的目標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把學生對分數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難點是理解單位「1」。所以本堂課的設計重點應該落在為什麼不同的圖形、物體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從而突出都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達到突破單位「1」的目的。
改進策略:反復閱讀,整體把握,正確定位。
2、對教材的編排意圖不明,隨意改編教材
靈活使用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創新的改編教材,讓教學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這是教師應該思考和嘗試的工作。但如果教師不吃透教材的編排意圖,隨意的改編教材,難免會導致教學跑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是誤導學生。
例:三上筆算除法(P74)。教師把例題改為:三一班學生參加學校校園集體舞體操比賽,每排12人,排了3排。三一班共多少學生參加比賽?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過程,教師還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上有3排圓每排各12個的學具紙。教師有意把10個與2個圓之間加大了一點距離。教師告訴學生現在每個圓用來代替一個學生,請你們在上面圈一圈、畫一畫、想一想可以怎麼計算,你是怎麼想的?其實教師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過藉助學生的生活場景引出問題,再引導學生分析演算法和算理,展示出不同的學生在計算時不同的思維,再來歸納出筆算乘法的過程。但是事與願違,最後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有6*6,4*9,3*3*4,10+10+10+6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改編教材和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時,教師忽視了如下幾點:一是學生的直觀思維在學習時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二是學生對口算乘法的依賴(所提供的素材剛好可以用口算乘法:4*9,6*6);三是對教材沒有深層的把握。我們梳理一下教材,就不難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本單元第一個內容是口算乘法(包括整十整百的數乘一位數;估算:接近整十整百的數乘一位數),這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十數乘一位數後,加上已有的知識經驗——兩位數的組成,再配合圖上的3盒12枝彩筆展開的教學。學生根據已有基礎應該能自覺把12分成10和2去思考。但改編後,相當於把整合彩筆打開後混在了一起,加之學生對圈一圈畫一畫也很感興趣,想盡辦法去圈去畫,對這些圓片進行了重新組合,所以最後學生沒有按照教師設想的過程走下去。這樣的改編,沒有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誤導了學生。
改進策略:弄懂意圖,深入研究,慎重改編。
3、使用教材不到位,出現偏差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目標,相同的流程,不同的教師來教,最後出現的結果可能是大相徑庭。存在的差異在哪能兒?除了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和素養存在差異外,更多的是因為對教材的使用情況有異,讓教學出現偏差,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
例: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的認識(P33)。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又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普遍運用。這個單元的教學從學生具體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的概念,把學生已有20以內數的認識擴充到100。主題圖以100隻小羊為背景,小羊是一年級小朋友喜歡的動物形象之一。因此教師們借用這一主題圖,配合情境圖展開教學,讓學生去認識100以內的數。我在聽課中發現,教師們大多採用如下教學流程:出示主題圖——指定區域數一數——估一估,擴大數的范圍——出示情境圖展開具體的學習活動。這樣的流程應該說是合理的,可是在教學中很多教師碰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教師問學生:「同學們我們估一估,大概有多少只羊?」這樣的處理,有利於養成學生初步的估算習慣,這也是培養數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當教師滿含期待的,等待學生各種各樣的估算結果時,沒想到學生異口同聲的答道:「有100隻小羊!」,估算的設想落空了!教學沒能在教師設定的軌跡上運行,教師也顯得非常難堪!另一位教師採用分割呈現的模式,雖然教學程序完全相同,但效果截然不同。這位教師的做法是:把主題圖分幾次呈現,先出示20隻小羊,讓學生數一數、圈一圈。然後說:「在草地上還有好多小羊,比20隻多得多,你猜猜可能是多少?」學生猜出各種答案後,然後突出「多得多」,再出現整體,估計誰猜的對一些,最後再讓學生圈一圈、數一數(整十整十的數)。這樣的處理,讓學生對「多得多」有了初步理解,也讓學生體驗了估算的過程,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大有益處。兩種對教材的不同使用,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
改進策略:用心領悟,深入挖掘,合理使用。
二、課堂教學盲目追求形式。
1、情景導入流於形式。
創設情境,這是我們數學教師非常熟悉並廣泛使用的一種導入手段,這也是符合課程標准要求的做法。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新異的情境,可謂絞盡腦汁,最後結果確不讓人滿意。
例如,「倒數的認識」情境導入:一位教師煞費苦心的設計了 「神奇的漢字」,利用這一動畫情境導入。先是出示一個「呆」字,然後變成一個「杏」子;接著出示一個詞「大海」,然後變成「海大」;最後出現一句話「客上天然居」,然後變成「居然天上客」。同學們,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過這種現象。學生在這一指引下,說出了「吳、另、音、部、防,人好、相互、唱歌、牛奶;……」倒著能讀的句子學生沒有想出來,教師又說了兩個:人過大佛寺;僧游雲隱寺。在學生的佩服和贊揚的眼光中,教師說,在我們的數學上也有這樣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倒數」,並板書課題。花了大量的時間,教師終於引出主題了,可惜學生還沉迷於拼湊漢字中,上完新課後,教師安排了一個開放練習,讓學生隨意寫出幾組倒數。結果是除了部分正確的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寫:6和9;15和51;3.45和54.3的。細細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的確,教師精心的設計,情境可謂新穎,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可是學生的興趣並不在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上,加之所選的情境與這節課的學習內涵是不相同的,並且在情境中沒有數學問題,因些不能達到幫助學生認識「倒數」這一目的,也不能引發學生思考,還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
改進策略:貼近生活,蘊含問題,引發思考
2、合作學習流於形式。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在共同完成任務時的責任意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有利於促進學生學好數學。因此,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利用合作學習這一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經常能聽到教師說:「四人小組一起討論一下」「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探討一下**的規律」等,像這樣的指令就是基於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有了這樣的形式,但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給學生的時間不充裕。
有一次在聽「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教師要求小組合作完成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思考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面積關系時。有的組就一個強勢的學生做了,其他的人無所事事;有的組各做各的,互不相干;有的組面面相覷,不知在教師要求的合作中自己應該做什麼。細想,這一過程需要合作嗎?一個人不能獨立完成嗎?
再如,教師讓四人小組分析討論,學生還沒開始進入思考狀態,教師就開始追尋結果,學生也就胡亂的看似討論狀,做做樣子,草草了事。
凡此以上種種都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把小組中的不同思想進行優化整合,把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成果,以群體智慧來解決問題。沒有了獨立思考的過程,合作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沒有一定的時間做保證,學生的研究探索將一事無成。如果教師設計的合作問題沒有一定的難度,討論就沒有意義,就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小組合作往往成了能說會道的小朋友的舞台,其他小朋友的潛能受到抑制。
改進策略:問題明確,給足時間,優化組合。
3、操作流於形式。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及技能,而且還要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經歷、感受、體驗、探索。操作活動就是幫助學生體驗、探索並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一種很好的手段。通過操作可把抽象的知識放在直觀中去理解,通過操作可以探索規律,並提煉出結論性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操作活動非常豐富,需要通過操作去幫助學生學習的知識也很多。計算課時可利用操作幫助理解,如:一年級的「退位減法」;幾何知識可利用操作推導公式,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還有統計里的相關內容,如:可能性等等。操作活動安排得當,將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操作活動安排不當,將費時費力毫無意義。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時,老師創設小明上學選擇什麼路比較近(家與學校分別在三角形路的兩點上)這一情境,幾乎所有學生一眼就看出了走一條邊最近,而教師硬要學生自己想辦法去操作,再比較。有的用尺去量,有的做一個模擬的,拆下兩條邊與一條邊去比。教師在學生操作後,引導學生提出猜想「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本不需要操作的對象,強制操作,這樣的操作有意義嗎?
但如果是在「圓的面積」時,安排學生操作把一個圓轉化為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如果在教師的指導下操作好了,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將有助於圓面積公式的推導,也有利於解題能力的提高。又如,在一年級教「退位減法」時,16-9,讓學生藉助小棒操作,可幫助學生理解6不夠減9,用10來減,再與6相加得7。這樣有利於學生掌握退位減法的真理,和建立向前一位借1當10的初步感知。
改進策略:精選材料,操作有序,做好提練。
三、計算能力整體下降。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計算能力,應該要求學生算得正確、迅速,同時還應注意計算方面的合理性和靈活性。」在整個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每冊書都有專門計算的單元,從整數、小數到分數;從單一的四則運算、混合運算到簡便計算。在小學數學教材上,計算內容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讓整個小學數學教學透出濃濃的計算味。應該說「讀數和計數、知道時間、購物付款和找零、計重和測量、看懂淺易的時間表及簡單的圖表及圖示,以及完成與此有關的必要計算、估算和近似計算的能力是成年人生活、工作以及進一步學習對數學的需要 。」 可是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水平都很讓人擔憂。有教師抱怨,五年級的小孩連乘法口訣都不會、100以內的加減都不能過關;有家長坦言,自己的小孩計算非常粗心,總是出錯。的確,我縣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整體不強,與課改前比,應該說是整體下降。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除了來自己學生及家庭的影響,更多地應該是我們作為教師的責任。教師在計算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缺少口算能力的培養。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談到的學生計算能力低下的現象,其實是由於我們在教學中忽視口算的重要性造成的。由於學生剛開始學習計算時,年齡較小,記憶隨意性強。這時的口算教學,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熟記。
改進策略:重視口算,注重落實;反復訓練,達到熟練。
二是重多樣化輕優化。課程標准鼓勵演算法多樣化,所以在教學中,我們的教師一味的追求計算方法的多樣,不管這些方法是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復,有些甚至是無任何意義的所謂多樣,教師一味的肯定。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學習計算時過度的追求「與眾不同」,忽略了演算法更忽略了算理,再加上書上沒有出現計算的法則,教師也就順其自然,只要學生能做對就行,忽略了對演算法的優化。
例: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P68),學生按照教師的意思給出了多種不同的方法,如果允許的話,學生還可以在這樣低層次的重復中給出許多看似不同,其實質一樣的答案,都是毫無意義的不斷拆、分後的答案,這樣把多樣化變成形式化後在計算教學中是沒有意義的,不但不能幫助學生提高計算能力,還會有諸多負面影響。
又如: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P63),在教師的大膽鼓勵下「你還有什麼不同的計算方法?」學生提出了除書上以外的24*6*2,24*4*3,12*8*3等(因為學生已經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教師大加表揚。的確這些方法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不是我們這堂課的目的所在,我們應該把學生往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和計演算法則上引導。雖然書上沒有出現法則,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講或者不小結計演算法則。
改進策略:關注多樣,重視優化;弄清算理,掌握演算法。
三是課堂訓練不到位。教育心理學認為:計算是一種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識轉化為技能是需要過程的。計算技能的形成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研究表明,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即認知階段、分解階段、組合階段、自動化階段。要使小學生計算水平達到自動化階段,進行必要的練習是不可缺少的。要按難易程,有層次的安排一定數量的練習,促進學生計算水平的提高。
例:教學整數乘除混合計算後,學生會做:(25*4)/(25*4)=1;過後讓學生計算:(25+4)-(25+4)時,居然也給出了得1的答案。說明學生僅在簡單的模仿,把這兩類計算弄混了,也就是說在學習加減混合時還沒有達到自動化的水平。所以在計算訓練中要有針對性的、對比性的訓練。
又如:在小數乘法計算時,學生經常把小數點位置弄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設計練習時,可以分層設計。第一層,基礎訓練,給積點上小數點(6.7*0.8=536);第二層,變式訓練,如何加上小數點使積正確(28*93=26.04);第三層,開放練習,填合適的數,使算式成立( )*( )=4.8。
改
Ⅳ 小學教學模式有哪些
講解接受教學模式是我國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長期普遍採用的教學模式,它主要適用於系統知識和技能的講授與學習。它源於赫爾巴特(Herbert)的四段教學,後經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凱洛夫(Кайро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法、認識論,以列寧提出的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再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個人類認識的一般規律,對四段教學進行系統改造後傳人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曾對凱洛夫教學理論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體現該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即講解接受教學模式。 廣義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自學,教師傅到,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發展智力,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各種教學形式。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自學輔導教學模式是根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及數學學科特點而形成的 「在教師輔導下的學生自學」模式。 討論式課堂教學模式以數學問題為主線,以現代教學論和心理學為依據,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以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為重點,創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合作探索式學習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素養得到同步提高 小組合作學習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是在承認班級授課制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以學生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活動為主體,以小組目標達成為標准,以小組總體表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程序與策略體系。 探究發現教學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學和發現學習等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教學中為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發現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以學生自主探究、自行發現為主要特徵,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構起來的一種教學活動結構和程序。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CAI)是由通用計算機系統和具有實現教學功能的軟體組成的。在CAI中,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可以完成教學過程中對教學信息的處理和傳遞。由於計算機在程序的控制下可以通過輸出設備向人們呈現各種信息,通過輸入設備接受使用者輸入的各種信息,並能對其進行判斷處理,根據判斷結果進行轉移和提供有針對性的提示信息。因此,把具有教學功能的軟體(通常稱為課件)配置到計算機之後,計算機就能像人類教師那樣,與學生構成人機交互教學系統,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基本模式主要反映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活動的交互方式。在CAI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教學模式,傳統的模式主要有練習、個別指導、咨詢、發現學習、游戲和問題求解等。隨著多媒體網路技術的教育應用, CAI又發展了許多新型教學模式,如虛擬實驗室、計算機支持合作學習、案例研習等。
Ⅳ 信息技術環境下"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有什麼特點
1.「三段六步」是指課堂遵循教學過程的遞進原則和學生認知規律,確定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用中學習三段,每段分為兩步。第一段「自主學習」包含「目標導學」和「自學生疑」兩個步驟,教師激情導入,出示「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要求,學生獨立自學,解決學習內容的整體感知問題。第二段「合作學習」包含「展示質疑」和「精講精導」兩個步驟,學生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與困惑或小組或全班展示交流,相互生疑質疑,教師依據預設的重點問題和針對展示交流過程中的疑難問題精講精導,解決學習內容的全面理解問題。第三段「用中學習」包含「過關檢測」和「拓展延伸」兩個步驟,在於檢驗、反饋學習效果,歸納知識結構,交流學習感悟,解決知識的遷移運用問題。重點體現通過學與教的合作,既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又體現教師教學的主導性,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育人效果。
2.「導學自主」是本模式的基本特徵:(1)「導學」包含教師的教學主導和學生運用「學案」導學。教師的主導方式包括引導、疏導和指導。「學案」導學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通過教師有效的「導」,促進學生積極的「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自主」即教師自主備課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①自主備課是指教師按照「學案」設計的整體思路,在領會「學案」編寫意圖和模式操作要領的基礎上,深挖教材中的知識點、能力點、創新點、考點、亮點和疑點等,然後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設計出符合學生實情、彰顯模式理念和操作流程的「學案」,對「學案」內容合理而有效地落實在課堂教學上。②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依據「學案」自主學習、自主交流、自主展示、自主測評、自主反饋,突出學生學習主體,貫穿自主學習主線。③合作探究就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利用「小組或全班質疑釋疑、教師點撥」等方法式共同解決,包括組內和組際的生生合作探究的幫扶學習,以及質疑、反饋、評價過程中的師生合作探究等。合作探究,由師生共同預設、共同生成。
3.實現目標:
(1)實現學生對課堂生活的體驗與感悟、學習個性的解放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2)實現教師教學觀念的真正改變、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導學能力的提升。
(3)實現學校課堂教學的多元高效和師生的交互發展。
三、模式的基本特點
本教學模式體現了自主、互動的理念,尊重了「以人為本」的個性發展,遵從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規律,融合了學生個性化的特點,依據教師個性化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活動,給了師生充分的發展空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自主而發展。課堂成為了師生個性充分張揚、思維高效互動的生命發展場。
1.充分體現了學生自學、展示和反饋的自主學習策略。自學在先,先學後「導」,實現學習內容前置和問題前置;注重學生相互交流展示,質疑釋疑,落實小組捆綁式評價;重視當堂測評、糾錯,及時矯正反饋。
2.注重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學生通過獨立自學自測生疑、小組對學交流展示質疑、班內群學合作探疑和知識的遷移運用,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用中學習的主體意識。
3.為學生的主體參與提供了時間與空間。教師破除以自我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減少自己講授的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多討論、多實踐,讓學生自己看書、思考、質疑、解決問題。
4.為學生創設了成功的情境。課堂教學,使學生不斷體驗到自學的成功與進步,逐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有助於學生的反思與自我調控,自我獲得知識與技能是自我價值的滿足,師生的正確評價與激勵是促進學生成功的主要手段。
5.從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出發給予了學生以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在不斷自主、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逐步形成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Ⅵ 如何創造性應用三段六步高效課堂模式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所以,教學中通過網路獲得相關信息來輔助我們的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信息時代,把現代流行的信息技術融入到我們的學科教學中,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我就結合這幾年的教學,談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哪些優勢:一、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是非常關鍵的。而充分運用多媒體,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明顯的效果。比如:《龍卷風》一課的教學中,光靠分析龍卷風的威力和想像它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對於沒有發生過龍卷風的地方的孩子們是很難認識到它的破壞力的,而計算機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圖片,聲像等資料,以其生動形象,直觀震撼的表現形式躍然紙上,直接作用於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從而取代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站講台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二、有利於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作為教師,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興致勃勃,積極熱情的從事學習和思考,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圈住教師的思維,有的人認為運用多媒體只不過就是花樣繁多,一節課看似熱熱鬧鬧,其實學生並沒有學到什麼真的本領,所以在許多課堂上仍然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語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並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備聽、說、讀、寫及觀察思維能力,所以我們要充分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化靜為動、化虛為實、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可聽可看、可思可想,學生有了這種感受,有了興趣之後,才會願意去思考,去表達,我們的目的才會達到。比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課上展示桂林山山水水的圖片,學生就會一下子被這美麗的景色所陶醉,有了美的感受,講授中他們才會更願意表達;最後在《醉美天下》這首天籟之音下結束全課,讓學生的思維仍然馳騁在那片藍天碧水之上,自由徜徉,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之中,老師教的也輕松,學生學的輕松,寓教於樂,其樂無窮。三、使知識的獲取更為簡便快捷。俗話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古語沒錯,可是在這個時間就是效率的社會中,在這個網路風行的年代,計算機卻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其中的信息資源豐富如大海之水,可以被隨時隨地地打開,訪問與探索,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穿越時空的界限,把你引領到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的海洋,方便又快捷,高效又准確。比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就可以利用課件進行生字書寫的演示,既調動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跟隨教學軟體一同進行練習,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與掌握;再比如,我們講解不同年代的不同歷史事件的時候,對於相關的時代背景可能不是了解的很准確,或者講解各地的名勝、風俗習慣等等的時候,你再也不用翻閱半天書籍,或是去請教很多的學識豐富的人,只需上網搜索一下,便獲取了相關的資料,不僅使學生了解了其人其事,更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了解,對作者的認識,還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鑽研的精神。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陶冶人的情操。語文憑借文字向人們傳達信息,反映社會生活實際,但是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也不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感悟、品讀課文的內容。而要想讓學生身臨其境,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定的環境,在這種美的意境當中,很容易喚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深入的探究文本,同時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如何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呢?多媒體可以直接展現,如教師根據文章內容,配以適當的文字或圖片,這樣,學生就會一下子進入文本,產生共鳴,進而很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文本,解讀文本,增強了教學效果。比如:講授《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時,配以月夜圖片,並配上阿炳那如泣如訴的音樂,一下子就會把大家帶到那美麗的泉水邊,感受那美麗寧靜的夜晚,同時也會讓人感到黑暗中孤獨的阿炳是怎麼艱難的度過每一天的。長此以往,相信我們的同學身心會得到真正的凈化與提升。五、補充豐富的教學資源,延伸課堂教學。語文學科是一個涉及范圍很廣,信息量極大的學科。有人說:「語文就是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新課標也指出要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增加大量信息,多媒體文本、動畫、視頻、音樂等,很好的使文本內容擴展,延伸,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比如,要了解太空生活,我們只需從網上搜索一段視頻就可以讓學生了解,同時加深了他們對太空的認識和掌握,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再次,學生從網路上搜集到的新聞、圖片等又為學生好各種板報提供了大量信息,在搜集與處理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六、有利於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寫作慾望。每一科的學習,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語文在生活中應用的最為廣泛,由最初的聽和說,由閱讀、理解課文到運用和寫作,信息技術可以為此提供大量的幫助。它強大的視聽效果,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寫作慾望。其次,網路上有很多的資料,也為我們課外閱讀提供了大量素材,為我們進行習作訓練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在任教五年級的語文課程時,從網上搜集了許多感恩故事,讀完後,我們便一起寫感受,這些豐富的資源,觸動了孩子們的心弦,讓孩子們有話可說,有情要訴,寫下了一篇篇感情真摯,思想淳樸的文章。學生的思維能力,開闊性與敏捷性都有了很大的飛躍,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為作文教學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充分運用網路資源,創設生動形象,賞心悅目的立體教學情境,構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實踐性、創造性的活動結構形式,鼓勵學生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實踐,以趣促學,樂此不疲,實現學生多方面創新能力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總之,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老師教得生動活潑,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於樂的目的。語文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正確把握使用多媒體的時機和「度」,要少而精,不搞花架子,不流於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我們也更加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必將成為今後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
感覺這樣的提問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看看書,查查資料
Ⅶ 一案三環六步教學模式步驟具體是什麼
「三環六步」就是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六個步驟。
第一步:版激發權興趣,目標導入。
第二步:對標自學,探究質疑。
第三步:小組研討,釋疑拓展。
第四步:點撥提升,練習達標。
第五步:檢測驗標,當堂掌握。
第六步:總結歸納,分層作業。
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探索實踐非常必要,但針對學科特點,搞不同學科的教學模式研究更具有實效性。
因為每個學科,都有著每個學科的各自特點,即使同為理科,物理和數學就相差甚遠,同為文科,語文和英語也大相徑庭,僅僅套用完全一樣的模式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
每個老師的學識、能力、性格以及每個學校的學情、教學環境等都不可能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完全一樣的教法顯然不能適應教學實際的要求。所以,我們要的不是模式的程式化,而是這種模式背後的指導思想!
Ⅷ 信息技術環境下"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有什麼特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我國影響深遠,其特點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將學生當著知內識的盛器,一味容地裝填、灌輸,不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扼殺了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慾望,導致教學效果低下。「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兩方面來突出學生的主動參與的體驗式教學。本專題為《信息技術環境下「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介紹「三段六步」模式的結構和實施方法,供大家研修,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本專題分五個子專題: 專題一:關於「三段六步」課堂教學模式 專題二:「三段六步」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專題三:學習任務單的編制和使用 專題四:微課的設計和錄制 專題五:「三段六步」課堂教學的保障和動力——學習小組的建設和評價
Ⅸ 什麼是「六步教學法」
六步教學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
定向: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並告訴學生,使之心中有數,方向明確。例如講《桃花源記》一課,生字有哪幾個;詞、虛詞「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詞義的不同;句,這一課的省略句式比較突出,列為重點;譯,哪一段作重點譯。此外還要理解作者在這篇文章里所表達的政治思想以及這種思想的局限性。
自學:學生根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自學教材,獨立思考,自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決。
討論:學生前後左右每四人為一組共同討論和研究在自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尋求答案。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待答疑階段解決。
答疑:立足於由學生自己解答疑難問題。由每個學習小組承擔回答一部分。然後由教師回答解決剩下的疑難問題。
自測:學生根據定向指出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習後的自我理解,自擬一組約需十分鍾完成的自測題,由全班學生回答,自己評分,自己檢查學習效果。
自結:每個學生總結自己學習的主要收獲。教師在成績優秀、中等、較差的學生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使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得到及時強化。
這六步程序,可以依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理解的難易程度形成若干變式,如淺近的文章,以學生自學解決為主,其它兩步可以省略;若自測效果好,自結則可略。
這一教學模式同時輔之以課外活動,擴大學生吸取知識信息的范圍,使之學用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