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標准格式
呵呵!沒有所謂的標准!
用你寫作文的格式就行了,作文不用我教你吧!
2. 小學生心理小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3. 小學心理健康論文
小學心理健康論文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總理的真摯情誼,並啟發學生理解人民為什麼如此尊敬和愛戴周總理。課後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生前事跡的資料,並舉行一個匯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總理。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周總理一心為公,為祖國、為人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讓學生把這一形象作為榜樣牢固樹立於心中。
三、盡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製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筆者的班級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很長時間以來,我發現她的膽量很小,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閱她的日記時,發現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父親「積怨」很深,認為父親對自己極為「兇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其措辭令我很是震驚。課後我立刻找到這位同學,同她談話,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此後,我又趕緊與她的父親取得了聯系,向這位父親通報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以及孩子的心理負擔,並同他探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交談中,孩子的父親主動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過於簡單粗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過於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表示要和老師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動找到了我,告訴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談了很久。她也認識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才,只是方法不夠好,並表示今後要多理解爸爸、媽媽。在此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開朗、活潑了許多。
最後,我引用美國的h·j·柯賴齊亞和w·m·斯塔頓所著的《小學生健康教育》一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揚中,他便學會自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同中,他便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麼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
4. 小學心理健康教學論文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總理的真摯情誼,並啟發學生理解人民為什麼如此尊敬和愛戴周總理。課後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生前事跡的資料,並舉行一個匯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總理。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周總理一心為公,為祖國、為人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讓學生把這一形象作為榜樣牢固樹立於心中。
三、盡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製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筆者的班級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很長時間以來,我發現她的膽量很小,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閱她的日記時,發現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父親「積怨」很深,認為父親對自己極為「兇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其措辭令我很是震驚。課後我立刻找到這位同學,同她談話,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此後,我又趕緊與她的父親取得了聯系,向這位父親通報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以及孩子的心理負擔,並同他探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交談中,孩子的父親主動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過於簡單粗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過於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表示要和老師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動找到了我,告訴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談了很久。她也認識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才,只是方法不夠好,並表示今後要多理解爸爸、媽媽。在此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開朗、活潑了許多。
最後,我引用美國的h·j·柯賴齊亞和w·m·斯塔頓所著的《小學生健康教育》一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揚中,他便學會自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同中,他便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麼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
5. 小學生心理小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6.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作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小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緊迫任務。
一、小學心理健康的含義及重要性
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心理學家認為:小學階段是人生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心理健康與否將嚴重影響到成年期的行為表現,怎樣使小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又怎樣使其在健康的軌道上發展下去,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大問題,要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就必須擁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培養形式。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焦慮問題
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國家教委的一位負責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小學生厭學的有30%,有的縣甚至高達60%。
以上問題主要是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小學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據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資料統計,1995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準的60%,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
7. 小學生心理論文 500字就夠了 !!急!!!!!!!不要多的
小學生心理健康標准(六)6.能夠適應學習生活。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較高。
以上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供參考,小學教師及學生自己應掌握這些標准,進行觀察和對照,如果發現有哪些方面有偏差,可以找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加以心理練習,如果偏差很大應到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去求得幫助。進入新世紀以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以前又擔任過語文教學,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第三個層次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只有靠學生內在情感動力,才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作文源於他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人或事。小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更無需這樣或那樣的刪改,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具體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學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是可以起到教、育兩不誤的作用的。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實踐
這一實踐的宗旨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育共長。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小學生學習寫作文,主要以生活為基礎。寫作文的過程既是培養、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豐富學生情感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記錄。因此,抓住這一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把對整體學生的心理教育與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相結合。
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抓住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利用作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長會中,有些家長反映學生受不了委屈,因為一點小事便弄得大哭小鬧不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重視,於是我布置了作文《當我受了委屈的時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寫道:「當我受委屈的時候,我會非常生氣,有時候我會哭,有時候會靜靜的坐著不理睬他們,自已做自己的事,有時,我會打架,有時會罵人,還有時會摔東西。」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的處理方式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還有的孩子寫道:「會和好朋友說一說,讓她們說誰的對,如果是我的錯,我會向那個人說聲對不起,讓她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很顯然這樣的做法具有很強的理智性,且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對於這樣的作文,教師就不能一味的按原有的方式進行批改了,而是需要加進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如我給第一例學生的評語是:「你和我受委屈時的反映很像,而且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充分的發泄一下,但這很不好,是嗎?我常想,其實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或解釋,或走開,或不去想,都可以,對嗎?」類似的評語,可以指導學生的行為,使他們知道再發生類似的情況時,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些。在《我要做個好學生》這篇作文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在我們班裡中上等,我真想超過學習成績一直比我好的同學,我就每天都刻苦努力學習,終於超過了比我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我認為學習要放在第一位,我要做一個好學生。」她是這樣寫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篇作文也使我找到了她為什麼一直對班裡的事情漠不關心的原因。於是我在評語中寫道:你說的非常不錯,其實,我覺得你不僅要認真學習,更應投入到集體當中,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有更多的快樂!此後我有意識的在班級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性的事讓她做,逐漸改變了她狹隘的學習觀。還有一名學生的作文更令人吃驚:「做一名好學生,不但要學習好,更要在老師和同學以及別的領導眼裡留一個好印象。」我一直對這名學生的印象不錯,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的內心竟有著如此」成人化」的想法。於是我在評語中語重心腸的寫道:「做一名好學生的標准很多,其實最終一點就是你的健康成長,你明白嗎?」
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的發現、糾正了一些學生的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提高他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健康、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主、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
學習寫作文和提高認識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高年級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彙,視野逐漸擴大,能主動地觀察周圍的變化,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於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收獲
事實證明:經常寫作文會使一個人勤於動腦,感情豐富,思想活躍,促進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孩子們會遇到許多人和事,要求他們寫下來,喜歡的、好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贊揚它;憎惡的、壞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批評它。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們心中形成一個衡量好壞、美醜、善惡的標准,使其用這種標准衡量生活,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辨別力,豐富了感情,對於優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於贊頌,對於骯臟和丑惡的人和事敢於鞭撻,提高了審美能力。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勇於負責,培養了合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已的行為,以奮發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在實踐過程中,我感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還可以依據一些相應的心理學教材及學生實際,制定一個系列型的教、育計劃。採取主動,改變這種從學生出現問題著手的被動方式,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心理於未然。
8. 如何做好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論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舉措。一所學校特別是作為處於素質教育前沿陣地的深圳市小學,如何實施和開展這項工作並取得成效,進而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是我們需要長時間面對,摸索並思考的問題。筆者作為學校教學方面的負責人,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理念,下面,就以學校實際管理工作的實踐,談談這方面的幾點認識。
一、營造人人參與其中的教育氛圍
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其教育態度與方式,同時,心理教育實踐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體教師當中形成重視心理教育,進而積極參與心理教育的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泰寧小學目前已經申請了《特區小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班級水平輔導方式探索》課題,成立課題組,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從理論上豐富教師的心理學知識與素養。學校一方面選擇部分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C證考核培訓,一方面利用班主任工作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支少而精,工作能力強的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班主任隊伍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成員,更是積極將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充分的運用到自己的班級管理與學生工作當中去。而任課教師則在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心理疏導,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教育。
二、建構心理健康教育網路
心理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開設心理輔
導課的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心理輔導室,將對學生心理的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結
合起來。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能及時的
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教師、家長的教育方式提供參考意見。重點針對學生當中存在的學業與升學適應問題,情緒情感問題,人際交往問題,青春期成長問題等進行專題輔導。
心理輔導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規工作,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遇到煩惱的時候開始學會尋求老師的幫助。很多的在學業處於迷霧中的學生開始努力審視自身,認識自我,因為對於他們來說,有一個觀念開始形成:那就是健康的心理也是成才的必備條件。
心理活動課是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與感悟。輔導課「與煩惱說再見」、「男生女生交往課」「負面情緒的環節與消除」等,或討論,或活動,讓學生體味生活,感受真實的自我。讓心理活動課與他們一起分擔成長的過程中的煩惱,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歡樂,更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去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的困惑與疑問。
除了校內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咨詢室的開設,還要聯合家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形成家、校、社會三者相結合的心理教育網路,多方面共同推進,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多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滲透到班主任工作中
班主任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要求每位班主任每月一節班隊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每學期初制訂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計劃,組織評選「最佳心理健康教育個案報告」、「最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教案」等手段,引導班主任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水平。
2、滲透到團隊活動中。
要求學校團隊活動結合心理輔導。在舉行紀念革命烈士的活動中,學習革命先輩高尚情操和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奮發向上、立志成才意識;在開展少先隊大隊幹部輪換選舉的活動中,進行「對待落選的心理調適」、「幹部輪換與人際關系」的專題心理輔導,讓幹部們積極參與,培訓競爭意識,從「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發展」等幾個方面,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品質。
3、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品質、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學校要求教師努力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心理教育:(1)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人格塑造,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2)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心理訓練,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3)以激勵為原則,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心理暗示。(4)以方法為重點,使學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方法。(5)以自身為榜樣,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感染。「教學中是否滲透心理教育」已列入我校課堂教學評比原則中。
4、滲透到家庭教育中。
定期舉辦學生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教育,指導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學校開展心?健康教育,向家長傳授與現代教育相適應的家教方法。
四、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學科教學工作當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活動中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與效果,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這是我校在心理教育工作中推進的重點之一。它的作用在於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而且能夠推動更多的教師乃至全體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活動,以利於在學校營造起關心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比如:教師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研究學習困難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在實驗課上鼓勵學生積極動手,不怕失敗,學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人格,多給予學生以正面和積極的評價,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潤物細無聲」,這是教育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長期的摸索,如果不能選擇恰當的時機、選擇適當的學生、運用恰當的方法,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否則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滲透」的自然性。即要根據學科內容的特點,在滲透心理健康輔導過程中讓學生感到非常自然,而不能讓學生感到生拉硬扯,好像在貼標簽。例如,在語文教學中的某些健康優美的文章內容可以自然地用來幫助學生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在數學、自然、科學等科目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2、「滲透」的針對性。即在學科教學內容和心理健康輔導目標之間要找到最佳結合點,注意教學內容的哪一點適合心理健康輔導的哪一方面,以增強心理健康輔導的針對性。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3、「滲透」的計劃性。即要有意識地選取教材內容、有步驟地進行心理健康輔導,而不是「隨機取材」,以避免心理健康輔導因缺乏系統性而造成某一方面被過多強調,另一方面則可能被忽視。
當找到了適當的學科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把握住了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時間和對象,還應注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拓寬教學內容
心理學研究顯示:對於青少年來講,新奇豐富的內容便能使其樂於接受,易於接受。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語文課教學的內容遠非限於課本,因為教材中的課文只是「例子」。既然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很有必要為學生拓寬學習空間,即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補充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名家名篇,或選取一些報刊上貼近生活的熱門話題,將它們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習的天地是何等廣闊,語文蘊含的知識是何等深邃,語文所呈現的形象又是何等奇妙,從而激起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一篇篇文章成為愉悅身心的好教材。
2、創造「自我實現」的條件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我」成長的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教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語文教學的藝術成分更豐富。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這里的關鍵是教師做「教練」、「導演」,讓學生做「演員」。教師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地在課堂中實現自我塑造。歡迎質疑,歡迎對教材提出不同的見解,歡迎提出和教師不同的觀點;允許提出錯誤觀點,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這樣,在課堂中便能形成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有了這樣的氣氛,學生思想的泉水便會無拘無束地奔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會有思想碰撞,就會在質疑、論辯與闡釋中獲得真知灼見。
3、設計精當的「小插曲」
心理學研究還顯示:學生注意力集中的延續是受時間的限制的。想要延長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應抓住時機給予積極的「刺激」。一般來說,在同一個層面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持續時間只有20分鍾左右。據此,我在每一課堂中設計2-3次的「刺激」,以形成課堂氣氛的小高潮。比如利用某個滑稽的演示動作或者其句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忍俊不禁,開懷暢笑,其教學效果是較為令人滿意的。
9. 小學生心理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