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己雜談讀後感怎麼寫
許景新先生在《為己雜談》中談到怎樣做人,要做什麼樣的人時,他說:人,首版 先要做到被別人接受權, 被社會接受, 被社會認可, 並能給別人以幫助, 帶來好處, 給社會帶來利益,做出一定貢獻,這樣才是一個有作為,有用的人。
從上述語言不難看出: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我想, 這應是許景新先生在 《為己 雜談》中所要闡述的主要觀點吧。
出生,成長,死亡,一個人,一輩子,是碌碌無為,渾渾噩噩地趟過,還是有所 建樹,名留人心地走過?民間有句俗語:人過留名,雁過留影。也就是說,人生 要有意義,這樣才不枉過此生
2. 隨筆雜談是什麼
是散文,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回智,引人深思。在答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
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位妙語佳句,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雜談是一種快捷的對現實社會現象發表自己見解的一個文體,它反應靈敏、傳遞迅速、觀點明確,會對現實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尤其是批評類的時評和雜談,對社會的某些丑惡的現象、某些不良的作風、某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給予一針見血的批評,這是時評和雜談最犀利、最直接的作用。因此,發展輿論監督,離不開時評和雜談。我們《人民日報》副刊有個欄目叫「金台隨感」和「文藝點評」就是這樣的一個欄目,這些欄目主要是針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和文藝界的一些不良作風,給予直截了當的批評,
3. 怎樣寫好雜談
雜談是一種快捷的對現實社會現象發表自己見解的一個文體,它反應專靈敏、傳遞迅速、觀點明屬確,會對現實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尤其是批評類的時評和雜談,對社會的某些丑惡的現象、某些不良的作風、某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給予一針見血的批評,這是時評和雜談最犀利、最直接的作用。因此,發展輿論監督,離不開時評和雜談。我們《人民日報》副刊有個欄目叫「金台隨感」和「文藝點評」就是這樣的一個欄目,這些欄目主要是針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和文藝界的一些不良作風,給予直截了當的批評。
4. 請問散文隨筆雜談的不同.說的越簡單易懂越好.謝謝
什麼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隨筆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徵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
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位妙語佳句,還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雜談是一種快捷的對現實社會現象發表自己見解的一個文體,它反應靈敏、傳遞迅速、觀點明確,會對現實有著振聾發聵的作用,尤其是批評類的時評和雜談,對社會的某些丑惡的現象、某些不良的作風、某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給予一針見血的批評,這是時評和雜談最犀利、最直接的作用。因此,發展輿論監督,離不開時評和雜談。我們《人民日報》副刊有個欄目叫「金台隨感」和「文藝點評」就是這樣的一個欄目,這些欄目主要是針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和文藝界的一些不良作風,給予直截了當的批評。
5. 雜談應該怎麼寫
雜談顧名思義,就是表達幾件事情,寫的時候要分篇章,例如一二三四這樣,雖然說是雜談,但文章里的主線最好一致,不然會給讀者很亂的感覺。
6. 隨筆和隨感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釋義不同:
隨筆:散文的一種。隨手筆錄,不拘一格。一般以內借事抒情、夾敘容夾議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樣。
隨感:隨時產生的感想(多用於標題)。
區別二、用法不同:
隨筆: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辭藻,嚴密的結構。
隨感:隨感是隨時隨地的感想,隨手就記下來,不一定要多麼正規,隨感是屬於自己的言語。
(6)小學教師雜談隨感擴展閱讀
一、隨感的近義詞:感想[ gǎn xiǎng ]
解釋:由接觸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應。
引證:巴金 《家》十五:「 覺民看見梅的這些舉動,起了種種感想。」
二、隨筆的近義詞:雜文[ zá wén ]
解釋: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引證: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魯迅 後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並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
7. 求小學教師優秀教育日記,教學隨筆
教育教學隨筆(2010-09-21 01:46:46)
標簽: 雜談
創設自主課堂 培養自主學習者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讀完了戴爾。斯科特。里德利的《自主課堂》受益匪淺。
戴爾說:「教育的宗旨在於培養自主的學習者,也就是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並養成終生愛好學習的學習者。教育重在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要形成自主課堂,造就自主學習者就必須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 他在《自主課堂》中運用大量的教學實例佐證了自主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提供了許多有指導意義的創設自主課堂的策略。在戴爾的《自主課堂》啟示下,我也嘗試著在我所任教的班級創設自主課堂,想方設法為學生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努力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一期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我讓學生在充分預習課文、查閱相關課外資料的基礎上,自由組合成四個學習小組,以抽簽的方式抽取各組的學習任務:一組學習「路上見聞」,一組學習「外洞景象」,一組學習「孔隙特點」,一組學習「內洞奇觀」。各組給予相應的題卡,並規定時間完成題卡上的學習任務。完成學習任務後,各組派代表匯報本組的學習情況,並以小老師的身份上台向其他組的學生傳授本組所學習到的知識。記得當時各組學生的學習熱情格外高,每個組的學生都在擰成一股繩努力地完成著本組的學習任務,並一心想著怎樣超過別的組,就連那些平時不善於動腦,不樂於動口的學生的情緒也被調動起來了。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四個學習小組順利地完成了相應的學習任務。四個組匯報交流學習的過程更是生動活潑精彩紛呈,如學習「內洞奇觀」的那組學生在網上查找到雙龍洞的好些圖片,他們以導游的身份巧妙地把圖片和課文結合起來,把雙龍洞內雙龍盤繞,各種器物羅列的鍾乳石奇異景觀解說得栩栩如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他們還展現了一些葉老沒有寫到的景觀,讓大家根據鍾乳石的形狀發揮想像給景點取名,經過一番討論,雙龍洞內又多了「玉樹臨風」、「千年等一回」、「面壁思過」等妙趣橫生的景觀。這就說明「具有適當挑戰性、有趣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而良性地刺激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使他們自覺地呈現出自主學習的狀態,能動地獲取知識。
《西門豹》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史實故事,教學這篇課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西門豹關心百姓,不迷信,足智多謀,為百姓辦實事的品格特徵,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學習課文人物描寫生動傳神的語言特色。教學《西門豹》時我嘗試著把學生分為男、女兩大組,讓他們在記住了故事內容的前提下,利用集體的智慧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後進行排練表演。學生可來勁了,大家忙著編劇本、查資料、設計服飾、發型,忙著分配角色、背台詞、對戲。。。。。。忙得不亦樂乎。經過兩天的准備,男、女同學各拿出了一台像模像樣的《西門豹》課本劇,女同學唱歌劇,男同學演話劇,表演得各有千秋,連家長都被吸引來了。表演完後,學生們對西門豹的形象爛熟於心,對他的品格特徵也更為敬佩,同時還好好地過了一把創造設計、自由發揮以及表演癮。事實證明這種「創造性的學習」往往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並讓他們學得更為輕松。
在自主課堂中我盡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設法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因為好奇心往往是打開知識大門的叩門磚。每教一篇新課文,我都會設計幾個能吊起學生好奇心的 問題,並引導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自主求知,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有時課堂中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會和學生在課外繼續尋求答案。如教《撈鐵牛》時,學生對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鐵牛表示出極大的好奇,甚至不太相信水有這種神奇的浮力。於是課後我和學生共同用實物演示撈鐵牛過程,還做了好些其它的浮力實驗,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了,知識也學到了。學習《五彩池》時,學生很好奇於五彩池水是由於池底的石筍折射陽光而變得五顏六色的,對於課文的描述,他們似懂非懂。我要學生去找多棱鏡之類的東西,實驗陽光的折射情況。恰巧,我有一顆仿鑽石造型的人造水晶飾品,我把它放在太陽光中讓學生看,學生們大叫:「啊,太陽真的是七色的!」我又把水晶飾品丟進水杯中,再讓學生觀察,學生發現水在陽光照射下有了各種顏色,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明白了,五彩池的顏色真是太陽光折射出來的!」
在創設自主課堂時,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要求他們首先得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積極參與課堂中的一切學習,完成課堂中的所有學習任務,同時還要學會對他人負責。我安排每對同桌都是一對學習夥伴,他們有互相學習、互相督促、互相教育的任務。他們要互相監督聽課情況,要互相檢查課堂筆記和課堂聽寫,並互相糾錯。在這樣相互學習,相互教育的過程中,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加強了,學習習慣良好了,學習能力不斷強化,學習主動性增強了,真正成為了自主學習者。
很感謝《自主課堂》這本好書,它確實教給了我一些很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學策略----這些經驗和策略支持了我為學生創設的自主課堂,讓自主課堂快樂了我學生的學習,也快樂了我的教學。
引領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快樂成長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筆者從自身的閱讀經驗及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良性而有效的課外閱讀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塑造小學生美好的人文品格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是課外閱讀的黃金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各種能力以及人格心智正在逐步形成並發展,各種知識也在逐步積累,語文教師應該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學好語文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基。在從事語文教學時,我一直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常規的教學任務,備案在我每期的教學計劃中,我用書籍架成階梯,引領我的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向知識的聖殿之巔攀登,一路快樂成長。
一、引導有效閱讀
我提倡的是良性而有效的課外閱讀,即學生所讀的課外書籍必須是有助於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好書,學生在閱讀中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目標---積累知識,豐富語文素養,陶冶美好情操,健全心智。為了幫助學生實現這一閱讀目標,我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功課。每學期開學初我都會給班上學生布置不少於二十萬字的課外閱讀任務(新頒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小學階段中、高年級的學生每人每期的課外閱讀量不少於二十萬字」),根據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推薦相應的閱讀書目,如《弟子規》、《幼學瓊林》、《三字經》、《世界經典童話叢書》、《中國少年兒童網路全書》、《上下五千年》、《世界名人傳記叢書》、《唐詩三百首》、《成語典故》、《伊索寓言》、《山海經》、《愛的教育》、《大宇宙》。。。。。。內容由窄到寬,程度從淺入深,即從趣味性強、故事情節豐富的童話讀起,再向天文、地理、歷史、國學等讀開去。為了讓學生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我教給了學生許多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我讓每個學生准備了一本厚實的課外閱讀積累本(可連續用好幾個學期),每天規定三十分鍾的閱讀時間,邊閱讀邊做閱讀筆記完成當天的課外知識積累任務:或摘錄好詞、好句、好段,或摘記知識要點,或抄錄奇聞趣事,或寫閱讀感言,或做點評,也可模仿閱讀文本寫句、寫段。。。。。。學生每天的課外閱讀時量和課外閱讀筆記必須要家長簽字,再交給我查閱。我每周組織學生進行一次課外閱讀交流活動:有時讓同桌或同組的同學相互交換課外閱讀筆記進行學習、評價,有時讓課外閱讀經驗豐富的學生介紹閱讀經驗和收獲,有時是同學之間相互推薦最新書訊或優秀書刊。。。。。。在這樣目標明確又持之以恆的課外閱讀訓練中,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閱讀方法,激發了閱讀興趣,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由被動閱讀轉變成主動閱讀,由苦讀(有些學生起初把每天的三十分鍾課外閱讀視為苦差事)發展到樂讀(後來我偶爾忘了布置三十分鍾的課外閱讀,學生會自己主動補上,他們說少了那三十分鍾的閱讀會很不習慣)。我還隨時關注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心理,一旦發現學生有閱讀偏差便及時幫助他們糾正。有段時間,班上學生流行看驚悚小說,我調查了部分學生的閱讀感受,他們說這樣的小說情節十分荒誕離奇而陰森,看的時候特別緊張刺激,看過後腦海中老出現書中的恐怖場景,令人十分害怕,尤其女生,晚上會嚇得不敢獨自睡覺。針對這一問題,我在班上組織了一次「我們該讀什麼書」的主題班會,學生們在質疑、辯論、探討中明白了少年兒童期的學生心智發育不全,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驚悚小說中陰森血腥的描寫會給自己造成心理陰影。道理明白了,學生中看驚悚小說之風自然也就剎住了。
二、組織讀書活動
為了強化課外閱讀的效果,我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系列「課外閱讀綜合實踐活動」。
1、開辦班級小圖書館
為了讓學生既節約買書的經費又資源共享,我建議在班上辦個小圖書館,學生們都十分贊同,大家自願捐出各類書刊數千冊。為了辦好小圖書館,班委會的成員們利用課余時間把所有書刊全部包裝一新,分門別類貼上編號,並制定了嚴格的圖書管理制度和借閱制度。班級小圖書館開放後,學生們課間追打吵鬧的人少了,坐在教室里看書的人多了,學生相互交流的話題也豐富了許多。小圖書館還專門設了意見箱,經常向學生了解閱讀情況和閱讀需求。
2、學生自編《讀書報》
班委會編了一份《讀書報》,做為同學們課外閱讀的一個載體。這份《讀書報》由班委會成員負責主編,每個月出兩期,每期由四個學生合作編寫。《讀書報》上有精美的插圖,有豐富的課外知識,有班上學生的優秀習作,有新書介紹。。。。。。這份小小的手抄報凝聚著學生辛勤的汗水,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
3、開展主題讀書活動
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課外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利用班隊活動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讀書活動,如:「智慧從書中讀出來課外知識競賽」、「唐詩宋詞誦讀會」、「比比誰讀的書多小書蟲經驗交流會」、「我閱讀我快樂閱讀感言小徵文」。。。。。。這些讀書活動的開展掀起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潮,連那些平時不善於閱讀的學生也有意識地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了。
三、引領學生成長
課外閱讀是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生在持之以恆的課外閱讀活動中,知識得到積累,閱讀能力得以提高,語文素養不斷豐厚,人格品行日臻完善---學生們在書香中快樂地成長著。
1、學生品格日臻完善
學生在課外閱讀活動中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更學會了不斷地完善自我。網路類書籍使學生充滿智慧;蘊含哲理的成語典故、寓言故事讓學生閃耀思辨的火花;童話讓學生充滿愛心,富有童趣;名人傳記讓學生志存高遠;唐詩宋詞賦予學生滿腹文氣。。。。。。在書香熏陶中,我所教過的124班、139班、153班班風良好,學風良好,學生綜合素質好,學生整體知識水平和人文水平在年級位居第一。例如139班曾連續八個學期被評為學校的文明班級,連續八個學期語文期末統考名列年級第一(一個年級四個班)(這些都是有檔案可查的)。
2、學生語文素養快速豐厚
有效的課外閱讀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解讀文本、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感悟和欣賞語言文字的能力得到了長足發展;學生的寫作水平快速提高,寫作興趣濃厚,自主寫作蔚然成風,學生在完成每期規定的八篇習作之餘還自覺地一周寫一篇小練筆,一天寫一篇日記,還有些酷愛寫作的學生寫長篇童話故事,如徐海凌的《不滅傳說》,歐陽旺的《森林冒險》,戴詩琴的《閣樓精靈》等長篇童話故事在《讀書報》上連載,並在同學中廣為流傳。徐海凌、張世甲、韓冰眉、周紅豆等學生還經常在《邵陽日報》、《小溪流》、《小學生導刊》上發表作品。還有一些語文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也在課外閱讀中學到了不少寫作知識,從而提高了寫作水平,如朱文騏三年級時每次作文都犯愁,從四年級開始喜歡上閱讀,讀的書多了,文思自然就開闊了,作文時也有話可寫了,到五年級時他的作文水平還達到了優秀級別,還時有文章在學校的《小記者報》上發表。
3、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
有效的課外閱讀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覺性,養成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學生課堂中聽課習慣良好:注意力集中,自控力強,發言積極,喜歡交流、辯論、探討問題,堅持做聽課筆記;作業習慣良好,能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各科作業,且書寫工整,卷面清潔,正確率高;學生有良好的反思習慣,每個學習階段完畢或每次考試過後,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或成績及時反思,分析自身的問題,寫出反思日記,查漏補缺,為下一段學習掃除障礙。
高爾基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老師,引導你的學生去熱愛書籍,去閱讀書籍吧,因為閱讀書籍會讓你的學生成長得更快捷、也更快樂。
2010年9月22日
為學生「造米」下鍋
---巧用心思為學生創造作文素材
邵陽市資江學校 趙秋霜
一次給學校的「感受師恩」演講賽做評委,其中有三個演講者給了我較深刻的印象,因為這三個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都在演講稿中寫到了看到自己的老師在辦公室一邊打點滴一邊批作業的情景,然後感動得眼淚湧出了眼眶。據我所知,我們學校的老師經常有帶病堅持工作的,但卻從沒有哪個老師在辦公室打過點滴。這說明什麼?只能說明他們三個抄襲了同一篇範文。不過,時下抄範文的又何止這三個學生。
學生抄範文是有原因的,一是各類作文書籍泛濫成災,每個學生手頭至少有一兩本所謂的作文工具書,當然抄起來是又方便又快捷;二是老師、家長每天逼著學生寫這寫那,為應付檢查,學生只能抄範文交差;三是學生生活閱歷淺,生活范圍窄,作文素材幾近枯竭,無「米」下鍋,無文而作,所以只能「借米」下鍋。
學生,尤其小學生作文素材枯竭、無文而作是一個普遍現象,其根源在於:1、學生生活閱歷淺,沒有積淀下多少可供作文的生活經歷;2、學生生活范圍窄,眼界不開闊,見聞太少,沒啥可入文的東西。現在的學生大多兩點一線,每天學校、家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春暖花開時節,他們不可外出踏春,秋涼果熟時候,他們不能出去秋遊,因為上級部門不準,學校不準,家長不準,老師也不敢,萬一出個安全事故,那可不是鬧著玩的。所以現在的城裡孩子好多不知道李花、荷花開在幾月,不知道花生結在枝頭還是長在土裡,甚至不明白公雞和母雞有什麼區別(曾經親眼看見一個四年級的學生在作文中寫公雞下了一個大蛋)。。。。。。3、學生缺乏身體力行的生活體驗,現在的學生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想做點家務,家長不讓,嫌添亂;想做做小玩意,家長掏錢買;想做點公益勞動,家長嫌多管閑事;甚至想在學校值日搞個衛生,衛生區域還要被班主任賣給勤雜工(我們學校如今絕大部分教室衛生,公共區衛生都被班主任賣給食堂的工人了)。。。。。。可憐的學生們到哪兒去找鮮活的題材,寫鮮活的作文呢?
作文素材的積累完全靠點點滴滴的生活積累,沒有真實豐富的生活就沒有素材。面對當前我們學生的生活現狀,我們做語文老師的該如何打破學生無素材積累,無文而作的尷尬局面呢?我從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給學生巧找素材,造「米」下鍋的作文教學方法。
一、精心設計活動
活動是學生的快樂之源,也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因此,我每期都會給學生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感受生活,體驗喜怒哀樂,並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從而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游樂中潛藏著豐富的活動資源,只要我們有心,就能挖掘出許多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腳本。有段時間,學生中特別流行用五顏六色的彩色膠管編編織織,於是我借機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巧手編夢 」的手工活動。第一課時,我讓學生在掌握了簡單編織方法的基礎上,自由組合或單干,在規定的時間內用彩色膠管和輔助材料編織成單件或成組的小玩意兒,要求作品富於想像力,有創意,並要命名。學生興趣盎然,一個個埋頭苦幹,規定的時間一到,一件件有模有樣的編織品琳琅滿目地呈現在我眼前,有形態各異的小動物,有精巧玲瓏的瓜果,有美觀大方的首飾,還有「姜太公釣魚」、「老鼠嫁女」等故事場景。活動的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把作品陳列在講台上,大家參觀欣賞作品,然後評出「最佳創意獎」、「最有趣味獎」、「最精美獎」等獎項,最後頒獎。學生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參與了活動全程,在活動中,他們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體驗了緊張、焦慮、失敗、成功、喜悅、遺憾等等情緒。活動結束後,許多學生還在津津樂道著活動情況。我問學生,如果把這次活動寫下來,有話可寫不?學生回答說,有,可寫的話多著呢!所以接下來的作文指導我沒怎麼費口舌,學生就把作文寫好了,而且佳作迭出。我還給學生設計過「我當小老師」、「我是小小設計師」(學生利用廢舊衣物設計新款服裝,利用廢品設計飾品、日用品等)、「趣玩橡皮泥」、「愛心小組在行動」(學生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每組在一周內完成至少五項愛心任務,超額的組將得到神秘獎品)、「做一回拾荒者」(組織學生撿垃圾、拾廢品)、「我吹,我吹,我吹吹吹」(吹泡沫比賽)、「火線運水」、「今天我當家」(孩子和家長進行角色換位)、「巧廚拼涼盤」、「編課本劇、演課本劇」等等活動。這些活動有手工勞動,有文體活動,有公益勞動,有語文實踐活動,有游藝活動,每次活動學生們都玩得不亦樂乎,,也寫得不亦樂乎,因為他們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真實地生活著,愉快地感知著,情感在盡情地宣洩著,所以心中的感受便會自然地發諸於筆端,成為了最真最好的文章。
二、巧妙利用教材
其實,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也潛藏著豐富的作文素材,教師如果利用得當,也能為學生作文找到下鍋之「米」。
1、改寫古詩
小學語文課本中每冊都有三、四首古詩,這些古詩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意象生動,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和語言文字訓練空間。因此,我每期都會指導學生在了解詩作背景和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改寫幾首古詩,即把古詩改寫成散文。在改寫過程中,學生突破原詩的語言容量,打破原詩的語言結構框架,進行著新的語言創作,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總是很活躍的。例如學生在改寫《宿新市徐公店》時,大部分學生都用較淡雅的白描筆調描寫了「籬笆」、「小徑」、「樹木」交織而成的院落靜態景物,然後用濃墨重彩描繪「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場景,既寫兒童追的種種動作,又寫黃蝶飛的各種姿態。原詩中只有「急走」和「追」兩個動作的兒童在學生的筆下有的狂奔,有的蹦跳,有的摔了跟頭,有的在喊叫,有的在說話,而且還有了鎖兒,柱子等有趣的名兒;原詩只出現「菜花」二字的菜園也被學生渲染得有形、有色、有香。一首二十八個字的古詩通過學生的想像、充實,變成了四、五百字一篇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2、續寫課文
翻開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有很多課文給學生留下了拓展想像的空間,如《凡卡》、《小英雄雨來》、《小攝影師》、《窮人》、《金色的魚鉤》。。。。。。續寫很能鍛煉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我曾指導學生續寫過《凡卡》,學生續寫出來的故事多姿多彩,反應出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有的學生極理性地給予凡卡更為悲慘的結局,寫他爺爺貧病而死,寫老闆阿里亞西涅更加虐待他,致使凡卡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最後。死在逃亡的途中。有的學生極浪漫地讓凡卡在鞋店裡得到老闆女兒的關心、幫助,慢慢長大成人,最終和老闆的女兒結婚,開了一家製鞋店,成為莫斯科著名的鞋匠,生活富足,還把鄉下的爺爺接到了身邊。
3、擴寫段落
課文中有些段落寫得很簡單,老師可以指導學生對它們進行擴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內洞奇觀」一段,作者只簡略地寫到盤在洞頂的鍾乳石青龍和黃龍,對內洞的其它奇妙景觀未展開寫,我便指導學生在課外查閱雙龍洞相關文、圖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擴寫練習,學生根據手頭的資料在原文的基礎上詳細、生動地描繪了內洞鍾乳石千姿百態的迷人景象,有的學生還加進了相關的神話傳說,學生的擴寫讓金華的雙龍洞變得更加神奇誘人。
另外,「文體互換」(把說明文換寫成記敘文,把劇本換寫成小說,把小說改換成劇本等等)、「翻新老課文」、「給課文補白」等也是學生作文材料的極好來源。
三、指導學生積累
正由於學生生活空間狹窄,生活積累匱乏,情感體驗空洞,所以老師就應該經常性地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材料的積累,指導學生從看似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可以入文的人、事、景、物,去捕捉平凡生活中的亮點。我採用單元日記的形式指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實踐,學生受益匪淺。
每個學期我按學校的開課周數給學生設置相應的主題日記(如全期有二十周,學生則寫二十個單元日記,不一定每天寫,但每周不少於三篇),每個單元定一個大主題,每個主題下有相應的觀察積累任務,如以「人物寫真」為主題,就是讓學生去觀察身邊形形色色的人,記錄他們的體貌特徵,言行舉止,穿著打扮,為人處事的故事等等。如以「花鳥魚蟲」為主題,則指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習性及其枝葉花果的特點,了解一些魚類、昆蟲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以「日月星辰」為 主題,指導學生看日出日落,月缺月圓的景象,看燦爛星漢,認識星座,了解一些宇宙的奧秘。以「我的成長故事」為主題,指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學習、社交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及時把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成文。。。。。。因為有了明確的觀察目標和具體的積累素材的任務,學生學會了用探究和發現的眼光去看周遭的一切,他們關心起在垃圾箱中淘廢品的拾荒老人來(有個學生詳細地記錄了一個拾荒老奶奶一周的拾荒經過,字里行間滿是對老人的同情,他還建議同學們把廢舊作業、書報、礦泉水瓶等等積累起來送給老人,我們還真的那麼做了),他們和在草地上打拳的螳螂游戲,把在街頭流浪的狗狗帶回家,他們聽得清樹們在風中吵嘴或談天(引自學生文中的話語)。。。。。。在這樣的日積月累中,學生的眼光敏銳起來,情感豐富起來,當然文思也就敏捷起來。
要改變學生無「米」而「炊」的作文僵局,老師只有巧動腦筋,勤花心思,才能為學生創設出有文想作,有文可作的令人開心的寫作氛圍來。不過,這可是一項長期的、艱辛的工作。
2010年9月23日
8. 教師評優感想
心目中的好老師
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這是一個大眾話題。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百姓和社會輿論都對教師表達了種種希望,教師們自身也在進行反思。然而,卻很少有人關心少年兒童——我們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他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教師。事實上,教師職業因他們而存在,教師職業因他們而崇高。那麼,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師究竟是什麼樣的?讓我們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教室的四周掛滿了兒童畫,天真的孩子們指著自己的一幅幅圖畫,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場的教師們滿含熱淚,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這種嶄新的培訓方式,這種跟孩子間心與心的交流,對教師來說還是頭一次。
前不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雜志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兒童心目中的好老師」徵文征畫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3000名同學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兒童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是兒童情感的自然抒發。兒童渴望什麼樣的教育?兒童喜歡什麼樣的老師?3000幅兒童畫把他們內心的夢想表現得淋漓盡致,3000幅兒童畫是對師德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檢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這些兒童畫面前都不會保持沉默。為了讓更多的老師了解孩子的心聲,北京市教科院將這些徵文征畫作為教師培訓的極好教材,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多次教師培訓,引起強烈的反響。
孩子渴望什麼樣的教育
這一幅幅稚嫩的兒童畫和徵文,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請看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學生瑞的話:
我喜歡老師的8個理由:
1.我們班設立了圖書角,每個同學帶2本課外書,沈老師卻帶來了6本,大家都愛看。
2.春遊時,我把食品弄丟了,沈老師送給我一袋麵包、兩瓶酸奶,其實她自己帶得也不多。
3.上次語文考試,我只得了85分,很傷心,沈老師借給我5分,讓我下次考試還給她。
4.沈老師買了一個漂亮的轉筆機擺在教室的書櫥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忘記削鉛筆了。
5.上星期,我不小心打碎了沈老師的紅墨水瓶,同學們都怪我。我哭了,沈老師知道後,沒有批評我,反而安慰我。
6.沈老師每天和我們一起背古詩。古詩文擂台賽時,她得了第一名。
7.生水痘了,我一個人在家,很孤單。
沈老師帶了水果來看我,還給我補課。
8.大掃除時,沈老師不讓我們擦天窗,她怕我們摔著,自己擦了所有的天窗,累得滿頭大汗。
看了孩子寫的話,沈虹霞老師激動地說,這是怎樣的一份情愫呢?我再也抑制不住淚水潸然,早已淡忘的小事,孩子卻記得如此清晰,我該如何守住那份喜歡,那份源自內心的真誠呢?
江蘇省贛榆縣城西鎮第二小學孫運芳寫出了好老師的十條標准:
1.老師不能偏向女孩子。
2.下課鈴一響,就讓我們出去玩。
3.春遊上哪去先問問學生。
4.學生犯了錯請家長,學生幹了好事也應該跟家長說一說。
5.能跟學生聊天。
6.老師要知道學生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7.老師應當注意自己的外表。
8.老師應當控制自己的情緒。
9.學生參加各種比賽,老師應該在場鼓勵加油。
10.課間十分鍾應該看看學生愛玩什麼。
內蒙古一位學生闡述了他喜歡老師的理由:「我們老師講課聲音抑揚頓挫,准確、生動、深刻,情感真實動人,好像這些事她都親自經歷過一樣,我們都喜歡聽她的課。」
蘭州市萬里小學四年級李欣彥同學這樣表達她對教師的渴望:「我心目中的好老師應當是一位知識淵博而又有心胸的人。我不注重她的衣著是否華麗、精美,更不注重她的長相是否漂亮,只希望她能認真講課,一絲不苟地對學生們負責。」
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鎮江山小學李箐同學很喜歡他的老師,「她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後進同學不諷刺、不挖苦、不放棄。」
江蘇省銅山縣張家集中心小學黃天同學開心地寫道,「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會把一個人的錯誤講成笑話,我們覺得您很幽默。」「希望您能成為我們的大朋友,除了上課,還能和您說一說我們的苦惱,而且您還能給我們保密。」
當然,在這些畫和徵文中,不僅僅有對教師的贊美,也有對教師的批評。在另一組徵文里,同學們講述了他們的親身體驗,委婉地表達了對教師的不滿。
「老師總拿好學生作參照: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學考得多好。」
「老師總是當著同學的面批評我們,其實,完全可以私下輔導我們一下。」
「你就是死貓扶不上樹。」「有的學生上課打瞌睡,教師用粉筆頭不客氣地打過去。」
「一次下課了,班長喊起立,幾個學生不起立,老師很生氣,讓我們重新起立,還有幾個同學不起立,結果,我們被罰坐了兩個小時。放學後,我們把沒有起立的同學揍了一頓。」
同學們的話語使老師們慚愧極了,他們看到了自己人文素養的缺失,深深為自己不經意間給同學們造成的心理傷害而愧疚。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兒童渴望老師維護他們的自尊,關心他們的情感需求,給他們自我表達的自由。對學生公平對待、充滿愛心和友善的老師是孩子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和大量感人至深的徵文相比,兒童用自己心靈畫出的畫更是催人淚下。有一位13歲的聾啞女孩畫了一幅《老師教我學說話》。一位耐心慈愛的教師認真地用自己的口型示範發音,女孩則努著小嘴努力地模仿,畫面是那樣地真切自然;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女孩用一隻纖細的小手輕輕地撫摸著老師的喉結——她正在感受老師發音的震顫。這情景不禁讓人感慨「世界上只有一種教育,就是愛的教育」。
在一幅老師和學生做游戲的畫下面,學生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她和我們一起玩,一起學習,她把自己也當成了一名同學」。山東省博興縣第一小學賈樂成同學的畫簡直就是活脫脫的兒童課程觀,畫中的教師左手托著知識,右手托著天平,一男一女兩個同學端坐在天平的兩端,老師的身旁還放著計算機、豎笛、地球儀、籃球等兒童心儀的物品。不僅如此,老師的胸前還畫著一片湛藍的海,象徵著博大寬廣的胸懷,他綻開的笑臉上被別出心裁地畫上了一隻眼睛,彷彿是燦爛的太陽。
學生的畫和文章,讓老師們大吃一驚:「根本沒想到學生會有那麼多的想法。」
從學生的眼中看自己,在教師們看來是教育生涯中令人稱奇的事,他們在心靈震撼之餘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許多老師感慨道:這些拙樸卻又真切的圖畫和文字,帶給我們以強烈的沖擊。沒有想到孩子們的思維竟然會這么活躍、這么深刻、這么富有創造性。一位教師看過這些畫和文章後說,「我原來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優秀的教師,但是和孩子們的要求一比,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大距離!」
孩子們的話使教師們震驚了,他們說,過去我們總說是「為了學生好」,因此有時不注意方法,甚至簡單粗暴,而學生特別在意教師的方式方法。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應當是心與心的接觸,心與心的溝通,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特別要關注細節,因為細節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久遠的、深刻的,學校每天的生活就是由無數個細節組成。因此,我們應當關注細節,研究細節,讓學生在細節中感受教育的魅力。學生在這無數個細節中成長,有時也是在一個個細節中受到壓抑、打擊。
孩子們的發言讓人感到心裡熱乎乎的。來自北京市宣武區的教師說,孩子們用自己的畫筆,表達了他們期盼好老師的心聲,描繪出他們憧憬好學校的意願。看了這些畫之後,真想流淚,它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教師應當發自內心地愛每一個孩子。
安徽的一位教師說:「學生一次沒考好,我們就另眼相待,幾次考不好,我們就將他定格為差生。學生的畫讓我們看到了自身人文素養的缺失,學生不僅需要老師給他們以知識,還需要給他們以人文關懷,需要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特別需要情感上的包容、關懷,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這些畫表達了兒童最響亮的聲音:好老師帶給兒童的不僅僅是教科書規定的知識與技能。其實,兒童更看重的是老師對他們的真誠關愛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情感體驗、發展的經歷。」
對此,教師們深有感觸地說,教師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必須讓孩子喜歡自己,他們喜歡有豐富閱歷和廣博知識的教師,這是我們今後的努力方向。
來自安徽的一位校長說,我們感謝孩子,他們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雖然我們每天接觸孩子、面對孩子,但並不真正了解孩子,這些畫幫助我們真正走近孩子,了解孩子,重新審視教育的問題。這些畫面令人深思,我們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毋庸置疑是想給孩子營造發展的空間,但需要我們反思的是,當我們做這一切的時候,是不是以兒童的視角、從兒童的需要出發?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尊重學生?
一些教育專家也發表了同樣的看法。他們說,這些畫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教育要滿足兒童的需求,那麼,兒童的需求是什麼呢?其實老師有時並不了解,而是憑經驗,憑想當然。每一個學生就像是一個世界,兒童作為活生生的人都有需要尊重、接納的內心要求。要做一名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要設身處地地體察兒童的內心需求,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考慮學生的內心感受。因此,教師的專業修養離不開「兒童教育觀」,即把兒童的視角和情感需求納入教育過程,以兒童愉悅的學習方式設計和組織教學。
以兒童的視角思考教育問題
對於這項活動的意義,多年從事教師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專家闡述了他們的看法。教育部師范司司長管培俊提出,希望這些直觀、拙樸而真切的圖畫和文字,引發廣大教師積極的反思,帶給廣大教師深刻有益的啟迪,幫助廣大教師塑造新的形象,以寬廣的胸懷關愛學生,以高尚的人格熏陶學生,以淵博的知識豐富學生,以文明的舉止引導學生,以現代教師的風采感染學生。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鐵道認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漠視兒童的感受,總是「應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卻很少考慮兒童的感受、體驗和需要。過去,我們談論教育、談論教師,都是由教育專家談、上級領導談、教育科研人員談或者教師自己談,唯獨沒有兒童的聲音。好像孩子說不出什麼,因而沒有必要讓他們談。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常常把學生假設成沒有情感需求的知識容器,給什麼,他就接受什麼,不需要選擇,也沒有能力傾訴,他們只要被動地接受、服從就行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並沒有發言權,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許多時候,我們強調滿足兒童的需求,可我們並不了解兒童,兒童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學校,喜歡什麼樣的老師,被我們嚴重地忽略了。
清華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史靜寰談了自己的看法:平時,在學校里,一些教師工作能力強,所帶班級成績好,被評為優秀教師、骨幹教師,而學生眼中的好老師並不是這樣的。我們自己認為的好老師,與學生期待的好老師有時是不一致的。其實,對於教師的許多做法,學生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比如,「對於基礎知識,老師總要求我們在課下掌握,而課下又發給我們大量練習題,我們哪有那麼多的課下?」「做的題不少,就是沒有看書的時間,沒有想的時間,全是機器般地做題,不去思考,下次做題仍不會。」
史靜寰老師舉例說,某地有一所小學和初中混合校,領導認為難管理,比如做操,混在一起,太亂,不整齊;老師也認為小學、初中混在一起不好,秩序亂,不好管理。
而史老師問:發生過沖突嗎?他們回答:「沒有。初中生知道照顧小學生。」「我們學校條件好,其他學校都是小學和初中分開的,我們一起討論教學、備課,很開眼。還去初中聽課,感覺很有收獲,這幾年聽得少了,教師不能自己聽初中的課,希望學校組織,這樣有助於小、初過渡。」
課間操後,與一群二年級的小學生交談:
問:你們喜歡這所學校嗎?答:喜歡,我姐姐也在這所學校,上初中。
問:你姐姐也喜歡這所學校嗎?答:喜歡,我還沒上學,她就和我說起過。
另一學生說:我見過她姐姐,還和她姐姐說過話呢。史老師說,可見,這種小學、初中的混合校,學生很喜歡。
通常,我們習慣於從成人的視角安排、實施教與學活動,而漠視了學生的需求。福建東山縣後林小學李育生老師講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到一所學校聽課,被那精美的「教學長廊」所吸引,信步走過去,這個教學長廊比我還高。「這么高,孩子看得見嗎?」我請來一位學生,讓他也看看,只見他仰起頭,很費力地看著。我問他覺得怎麼樣,他告訴我看不清楚。孩子的一席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的布置是要給孩子看的,可他們卻看不到。而到另一所以美術教育聞名的學校參觀時發現,在該校的走廊和教室的牆上,到處掛著世界名畫和學生創作的美術作品。然而與其他學校迥然相異的是,這些畫都掛得很低,有些居然低到成人腰部的位置。校長解釋說:「對於大人來講,是吃力些,但對於兒童而言,卻正好呀。」這就是一種育人的理念,它企求一種深切的慰貼,那就是站在兒童的高度,與學生的眼光平等地對視,平等地交流。
北京教育學院教授季平舉例說,有一次,她去一所學校,發現學校建得很美,常常有外人來參觀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所美麗的學校,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呢?請聽聽學生怎麼說。她問學生:「你喜歡這所學校嗎?」
「不喜歡。」學生回答。「為什麼?」季平接著問。「沒地方玩。」「教室太擁擠,東西沒地方放。」「上廁所要走很遠的路。」學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我們該如何滿足兒童的需要?我們該如何以兒童的視角審視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
3000幅兒童畫帶給人們的思考是深刻的,長久的。作為教師、作為學校、作為社會,對於我們的孩子究竟了解多少?兒童是教育事業的服務對象,他們的學習需求與學習體驗的滿足程度,是判斷教育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評價教師專業素質的根本尺度。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不僅要提供科學的知識,應用的技能,還應以人文關懷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兒童作為活生生的人,都有被尊重、接納的內心需求,所以,教師要體察兒童的情感需要,實施適合他們需求的教學,教師的專業化應兼具科學和人文的品質。
【新聞背景】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國際兒童書畫大賽,邀請8 ̄12歲的在校生,憑他們的自然感受,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回答「怎樣才是一位好教師?」此次活動共收到來自50個國家的500多名兒童用自己的童心完成的作品。一幅幅充滿童真的圖畫,一句句洋溢愛心的話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說盡了孩子們內心蘊藏的對好老師的熱切期盼,展現了他們渴望老師關愛的內心世界。來自墨西哥的11歲的扎依拉小朋友,借用珍貴如油的春雨撒向乾裂荒漠的畫面,贊譽老師對於學生就如同滋養土地的雨水。紐西蘭的9歲的小羅絲滿懷希冀地對老師說:「你待人和善友好,充滿信任。你應當傾聽我們的心裡話,了解我們每個人,千萬不要發脾氣、不理睬我們。」來自葡萄牙只有10歲的小朋友卡特麗娜寫道:「一個好教師不僅是上課,更為重要的是,她帶給我們新的思想,幫我們明白很多事情,她能使教室成為樂園,而不是監獄。」這些畫深深地觸動了我國的教育研究工作者。據北京教科院副院長張鐵道介紹,一年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雜志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兒童心目中的好老師」徵文征畫活動,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活動,他們收到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3000多名同學的作品。這些畫寄託著兒童發自內心深處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對於好老師的渴望。每一幅畫,都是孩子心靈的吶喊與呼喚,稚嫩的筆觸表達了他們期盼好老師、感謝好老師的心聲。在這些畫面前,我們觸摸到了孩子幼小心靈深處的東西,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為之震顫。正因如此,這些來自於服務對象的直接反饋,已經成為教師教育最好的素材
9. 作文(中間用意思概括 4或5個字)
什麼是散文呢?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韻的文章。不過,古代沒有「散文」這一個名稱;「散文」這個名稱是「五四」時期才有的。在現代,廣義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詩歌、小說、戲劇、影視文學之外的一切敘事性、議論性、抒情性的文體,如秦牧在《海闊天空的散文領域》中說,「不屬於其他文學體裁,而又具有文學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屬於散文的范圍」。這樣,就有了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等的分類。狹義的散文則專指抒情散文。這是因為隨著文體的發展,敘事散文中的通訊特寫、傳記文學、報告文學等,已經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各成一類;議論散文則有了專門的名稱——雜文,也從散文中分了出來,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這就是狹義的散文。 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 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及歸屬 雜文的概念及其歸屬眾說紛紜,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1、屬於文學中的散文類。這類分法佔絕大多數。如 (1)《文學概論自學輔導》(第135頁)[1]把文學作品分為小說、詩、散文、戲劇四類,則明確把雜文歸到散文。摘錄如下: 「雜文:文藝性的論文,屬於散文的一種,以抒情與政論相結合,不拘一格,迅速反映生活事變和人們思想感情為特點,熔邏輯力量與戰斗激情於一體,把精闢論述寓於形象之中。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歷代許多具有進步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的古文,多是著名的雜文作品。在現代,由於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的提倡和實踐,雜文成為揭露敵人、打擊敵人的極為犀利的投槍和匕首,也是批評人民內部不良傾向的武器。雜文主要用於諷刺和暴露,亦可用來贊頌新思想、新品格、新風貌。」 (2)《20世紀中國雜文史》[2](第5頁): 「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內容,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 (3)《新華詞典·2001年修訂版》[3]: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 (4)《辭海》[4]: 「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 (5)《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5]: 「雜文,現代散文的一種,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 2、屬於文學類,但不屬於散文。如: (1)《中國雜文史》[6](第8頁): 「雜文,是和小說、戲劇、詩歌、散文一起登入文學大雅之堂的一種文學樣式。可以說是一種邊緣文學。」 (2)劉錫慶《藝術散文:當代散文走向的審美規范》[7]: 「報告文學、史傳文學和雜文、隨筆,應從散文『母體』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予以獨立。新的『文學分類』可採用十分法:詩歌;小說;戲劇文學;影視文學;報告文學;史傳文學;雜文、隨筆;藝術散文;民族、民間文學;兒童文學。」 (3)著名雜文編輯兼評論家劉成信的《雜文是什麼》[8]:「簡言之,(雜文)具有藝術性的短篇批判、諷剌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小說、散文。」 3、屬於「交叉型」文學體裁。 (1)《文學概論》[9]把雜文和報告文學都歸於「交叉」型文學,亦稱「邊緣」型文學體裁,即具有文學屬性,又具有非文學屬性。(見P86、P87) 「雜文是一種既有政論的性質,又有文學的特點的『交叉』型文學樣式。」 4、屬於「文藝性議論文」 (1)《現代漢語規范詞典》[10]對「雜文」定義如下: 「雜文,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議論文,特點是能迅速反映社會問題,生動活潑、富於戰斗性。」 對雜文概念的種種界定,雖在內容上眾說紛紜,各有側重,但有關雜文的歸屬方面,大部分人都一致認為雜文歸類於文學體裁,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雜文具有文藝性或文學性!導致教育領域也是把這一觀點灌輸給學生,導致全社會都接受這一雜文概念而產生許多錯誤認識與混亂發生。 雜文的本質特徵 雜文主要是通過「說理」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觀點的,亦即通過「說理」達到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作者就某一(類)事物、或思想觀點意識形態、或某人物言行、或某類客觀存在(如社會制度、政治秩序等)進行剖析,闡明自己的愛、憎、贊同、反對、評價等觀點看法,並解釋這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後果。「說理」是雜文的目標和過程。 以下我們來分析一下雜文是如何「說理」的 (1)雜文的常用說理方法 ① 演繹法:即用作者的思想觀點(當然必要時還要解釋觀點的來源、理由等)去評判、分析事件、某人物的言行、思想意識形態、及存在的各種體制秩序等,從而得出某一獨特的觀點與看法。 例如:徐懷謙《盛世下的沉思》[17],作者用這樣一個標准(「真正的盛世不僅僅有經濟發達、民生殷實這樣的經濟指標,而且應有一個人文指標,即是否允許每個公民能葆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他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去衡量歷史稱為盛世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因而得出除了唐代外,其它時代都不能稱為盛世,特別推論出:對於今天的「盛世」更應借鑒這一觀點。同樣的還有束學山《「要是國家背叛了她的人民呢」》[18]等。 ② 層推法:由所發生、所存在的事件生發開來,提出疑問,首先作了較淺的、表面的、大多數人認為的答案,隨後又對這個答案產生疑問或質疑,於是再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這樣引導讀者深入到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如層層剝筍殼一樣,最後把核心昭示讀者。 例如:章明《由趙薇談到我國歷史教科書》[19],首先借群眾對趙薇(穿日本軍旗)的道歉(「自己很不了解那段歷史」)的懷疑:電影學院的大學生對侵華和抗日戰爭一無所知嗎?然後經分析作了肯定的回答,為何如此呢?終於歸結到我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重點不是如實記載日寇的侵略暴行和我國軍民的英勇抵抗,而是著重論證國內兩黨派誰積極誰消極,誰打得多誰打得少,這樣當然難以使孩子收到理應收到的教育效果。同樣的還有劉興雨《岳飛因探微》[20]等。 ③ 歸納法:通過對某一類多個事件或同一事件的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的原因或結果,得出一個新的觀點, 例如:胡彬《悲劇的根源》[21],對「11·24」大舜號船煙台海難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如:媒體報道、路過的商船、海事局收到求救後的行動、救援行動、事後處理等)分別進行揭露剖析,昭示給世人一個共同的特點:漠視生命、冷酷、麻木!於是作者得出這樣一個結論:280個生命是被遍布社會的麻木、冷酷、病態機制所葬送的,因而作者找到了悲劇的根源。同樣,張雨生《腐敗與體制》(在國企改革中:賣、資產重組、產權改革、股份化、抓大放小、盤活國有資產等等每一種改革,都有一個特點:以嚴重的資產流失作代價)[22] ④ 對比法:望文生意,也即是通過兩者(或多者)的比較,發現它們的差異,然後對這種差異及成因進行分析評議。有以外國同本國的比較;新的材料學說與舊的材料學說比較;相似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的比較等等。 例如:張心陽《美國人的英雄觀》[23],以美國人那種人性化的英雄觀,審視並批判了國人長期以來的那種獻身的、壯烈的、無我的、英雄觀。 又如:馮偉《拿破崙如是說》[24],王得後《「傷人乎不問馬」》[25] 以上的方法,在雜文創作中常是兩種或多種綜合使用的,這些方法是雜文創作中較常見的方法。不可置疑,雜文亦存在其它一些特殊的說理方法:例如: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下文提到)等等。 (2)一些雜文中的形象分析 雜文有沒有形象呢?有一些雜文是有形象的,但雜文中的形象主要是為「說理」服務的,以增強生動、活潑、幽默等風格,是為增強說服力服務的。 ① 借形象。 一些雜文的「形象」是藉助於已有的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形象甚至動物等形象來進行說理的,如:《未庄一民致黛安娜王儲妃》[26],以魯迅曾塑造過的小說人物——阿Q,寫信給英國王妃,表現兩國不同的官民關系。又如張峰《黑貓縱鼠》[27],借貓、鼠之形象實諷當今我們社會的現狀。 ② 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不完整、不太細致的形象。 也就是說,不可能與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相提並論。例如李昌平《孫志剛替我而》[28],裡面有一段作者目睹一次北京警察街頭攔人、查證、捉無證民工上車的過程描寫,用了不足300字,所以,與其說是描寫,不如說是簡明的目擊記錄或新聞報道更恰當。對於文學來說,這算不上成功的形象塑造、情節描寫,然而對於雜文來說,卻是普遍得很。 雜文是為了說理而進行形象塑造的。雜文一般篇幅較小,而且要說明道理,完成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的,因此不可能進行細致的人物外貌、對話、動作、心理等描寫去塑造人物形象,也不可能設計各種矛盾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也很難去進行環境描寫、意境的營造等。所以,一般地,雜文中的形象一般是較概括、較粗略的。 ③ 用一些蘊含了特別的「理」的特別形象來說理。 有沒有不用說理,只用形象來寫的雜文呢?答:有!這類雜文必須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形象所蘊含的道理是眾所周知的,不需要去說的,也就是說觀點不但沒有了創新,而且隱藏於形象之中,極其「曲筆」。一般地,這類雜文成功的例子仍不太多。 如:王大海《白頭宮女說玄宗》[29],作者因看了一篇一個女文工團員寫的回憶錄《和中央首長跳舞的日子》後,(她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調到首都執行「重大政治任務」——陪中央首長跳舞,過著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生活)產生聯想:聯想延安王實味因抨擊抗戰艱苦歲月里的夜夜笙歌、舞回金蓮步,因而被槍決;聯想在她個人「精神和物質都很豐富」的時代,遍地餓殍數以百萬計;聯想唐詩:寥落古行宮,宮花寂莫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文章就象電影中的一個個畫面呈現出來。它作為雜文的最大成功在於敢於展現獨具震憾力的「畫面」(形象),並運用這些「畫面」所蘊含的深刻又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武器,矛頭直刺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長(很多現在還活著),揭露首長官員的腐敗以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的強烈階級反差,使文章有了極其尖銳的力度。不可否認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用特殊形象來說理的成功雜文。 (3)造成一些雜文乾巴巴的真正原因 有人批評:「有些說理雜文乾巴巴,原因在於作品缺乏文學性(即形象性)。」是耶?非耶?其實造成雜文乾巴巴有兩個原因:一是沒有深刻的思想以及理論基礎。二是沒有掌握好說理的規律和技巧(包括邏輯論理能力和運用「形象」說理的技巧)。相反,很多作品注重了文學性,卻通篇在寫小說講故事,卻無法把道理闡明深刻,淡化了批判的力度。例如劉征的《妙語錄音》、《莊周買水》[30]就有這種傾向。 (4)雜文亦不全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① 政論語體的概念及其特點[31]: 書面語體分成: 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 政論語體又叫宣傳鼓動語體,它通過對社會政治生活領域的各種問題的論述,向群眾進行宣傳和動員。政論語體包括社論、時評、宣言、短評等。 政論語體的特點: a、由於在闡述各種問題時要求具體的分析、系統的論述、嚴謹的論證、訴諸讀者的理性思維,所以它必須有很強的邏輯性。 b、為了達到宣傳鼓動的目的,往往要使用形象生動或幽默諷刺的言語表達形式,比喻、排比、用典、反問、反語、對偶等修辭手法常被採用。 c、在詞語選用上,除大量書面語詞外,間或也運用一些生動的口語詞、古語詞。大量使用政治術語和專業術語。 ② 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32]: 凡發揮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的意見,以及辯論事物之利害得失、使人承認為目的的文字,稱為議論文。議論文是在陳述辯駁意見,提出自己主張,使讀者信服。 議論文的結構要求嚴整,立論、證明、結論三部分明確,論點、論據、論證過程缺一不可。 ③ 有些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概念及其特點 從現時大量的雜文來看,應該說,大部分的雜文是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是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但仍有部分的雜文不符合政論語體和議論文的性質特點的,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 例如: 以會議紀要形式:陳巧林《禁白酒研討會紀要》(1996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問答形式:魏明倫《小鬼補白》(1997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荒誕故事形式:曾穎《神的賬單》(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故事新編形式:張峰《鐵杵磨針新傳》(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改寫報道的形式:朱健國《改寫葉喬波》(1998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書信形式:賈平凹《辭宴書》(1998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對偶對仗形式:蘇中傑《新編〈聲律啟蒙〉》(2000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擬人童話形式:四毛《一張百元鈔的一生》(1999年第8期《雜文選刊》) 以手冊條文形式:陳章《新編〈幹部手冊〉》(2000年第5期《雜文選刊》) 以小學生造句作業形式:葉大春《但是歌》(2000年第10期《雜文選刊》) 以年譜並加註形式:黃一龍《評注「成克傑年譜」大綱》(2001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哲理名言形式:王大海《思想的落葉》(2001年第4期《雜文選刊》) 以醫院診斷報告形式:蘇中傑《患者吳良知先生的就診報告》(2001年第7期《雜文選刊》) 以新聞稿形式:張心陽《替跟班兒記者寫篇稿》(2002年第1期《雜文選刊》) 以日記形式:燕趙客《樂和日記》(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說明文中簡介的形式:牟丕志《人科動物簡介》(2004年第9期《雜文選刊》上) 以文學小論文的形式:李方《假如梁山泊沒受招安》(2003年第2期《雜文選刊》) 以及前面提到的王大海的《白頭宮女說玄宗》,通篇都沒有一句議論,只有一幅幅畫面。 ………… 夠了!足以看到雜文的形式特點已超出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形式特點的范圍,連手冊、年譜、醫院診斷報告等形式都可被雜文採用了,並且不一定都具備嚴密的邏輯性。 由此可見,認為雜文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的說法是不全面的並難以立得穩腳的。 所以,雜文也不屬於政論語體或議論文體。總之,雜文就是「雜」,根本不能歸到某一類文體中,只能歸於文章類。 (5)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現今雜文與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有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歷史上的諷諫、諫諍是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孕育的,體現的正是封建等級制度下「忠」、「義」文化。 而現今我們所言的雜文,是在現代民主、民本、人權以及權力必須接受約束、監督等的現代西方文化中產生和發展的。因此,我不同意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中認為的:雜文源自古代的諸子百家們的諷諫、諫諍學說,並一直發展到魯迅集大成。我認為雜文應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魯迅的雜文。它們是兩種不同文化的體現,有著不同和功能和作用,這是它們本質的區別。什麼是作文 這個題目似乎用不著談,因為小學中年級的學生已經熟悉。作文是一門課,上課,教師出題,學生圍繞題目思索,組織,分段編寫,至時交卷,教師批改,評分,發還,如是而已。我當年也曾這樣理解。因為這樣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裡或眼前就有兩個影子晃動。影子之一,這是嚴肅艱難而關系不小的事,比如說,課堂之上,如果寫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體面;考場之上,如果寫不好,分數就會下降,有名落孫山的危險。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題構思、開頭結尾、組織穿插等等,必須勤摸索,牢牢記住,執筆時還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夠不出漏洞,取得內行人的贊嘆。 兩個影子合起來,說是等於枷鎖也許過分,至少總是大禮服吧,穿上之後,就不能不正襟危坐,舉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學時期,作文課就是這樣兢兢業業度過來的。 那時候還視文言為雅語,作文爭取用文言,在兩個影子籠罩之下,一提筆就想到聲勢,於是開頭常常是「人生於世」,結尾常常是「嗚呼」或「豈不懿歟」。老師當然也欣賞這類近於「套數」的寫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數,有時還留成績,受表揚。自己呢,有不少年頭也以為這條路是走對了。 後來,漸漸,知道這條路走得並不對,即使不全錯,也總是膠柱鼓瑟。認識變化的歷程,河頭驛站,游絲亂卓,相當繁雜,不能多說。打個比方,起初舊看法佔據天平的一端,因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顯得很重。以後日往月來,讀,思,寫,新的成分逐漸增多,終於壓倒了舊的一端。為了明確些,這新的成分,也無妨舉一點點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談到,民初某有怪異風格的散文大家談他的作文老師,乃是一本書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好事者幾經周折,才找到這位老師,是清末上海張南庄作的怪諷刺小說《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書的劉復校點本,讀了,也悟出一些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讀《莊子》,如《知北游》篇答人問「道惡乎在」,說是「無所不在」,然後舉例,說「在螻蟻」,「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麼樣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錯,一面是怎麼作都合法,這矛盾之中蘊涵著一種作文的妙理,用現在的習語說是 「必須打破框框」,或者說積極一些是「必須解放思想」。 本篇的標題是「什麼是作文」,這里就談在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門課程,提到作文,我們就想到這是指教師命題學生交卷的那種活動,自然也不錯。不過,至少是為了更有利於學習,我們還是盡量把范圍放大才好。事實上,這類編寫成文的活動,范圍確是比課堂作文大得多。情況很明顯,課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個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筆寫點什麼的機會是時時都有。這寫點什麼,內容很繁,小至便條,大至長篇著作,中間如書信、日記等,既然是執筆為文,就都是作文。總之,所謂作文,可以在課堂之內,而多半在課堂之外。 課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標題的形式,或經常不用標題的形式。自然,如果你願意標題,譬如寫一封信完了,可以標個「與某某書」或「復某某的信」一類題目。考察寫作的情況,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質的內容,然後編組成文,然後標題;作文課是練習,「備」應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學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題先,甚至無題也可以成文,會少拘束,敢放筆,多有機會馳騁,是有好處的。 課堂之外,凡有所寫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與篇幅的長短無關。司馬光等寫《資治通鑒》,全書近300卷,是作文。《紅樓夢》第五十回「即景聯句」,不識字的鳳姐編第一句,「一夜北風緊」,李絝續第二句,「開門雪尚飄」,都只是五個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體裁不同,篇幅不同,寫法不同,自然有難易的分別。卻不當因此而分高下。一張便條,寫得簡練、明白、得體,在便條的范圍內說,同樣是優秀的。 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謂「寫話」的說法。上面幾段主張作文的范圍應該擴大,是否可以說,作文不過是話的書寫形式,說的時候是話,寫出來就是作文呢?可以這樣說,因為種種性質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說出來又可以寫出來的。但那樣籠統而言之,並不完全對,或並不時時對。有時候,口裡說的,寫下來卻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詩《山行》,很喜歡,吟誦幾遍,怕忘了,拿起筆來寫,「遠上寒山石徑斜……」,這里寫話,可不能算作文,因為不出於自己的構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報表之類也不能算。還有一種情況,思路不清,說話不檢點,結果話「很不像話」,應該這樣說的那樣說了,應該說一遍的重復了幾遍,應該甲先乙後卻說成乙先甲後,意思含糊不清,等等,這樣的話,除非小說中有意這樣寫以表現某人的顛三倒四,寫下來也不能算作文,因為沒有經過組織。這樣,似乎可以說,所謂作文,不過是把經過自己構思、自己組織的話寫為書面形式的一種活動。 顯然,這種活動無時而不有,無地而不有,就是說,遠遠超過課堂之內。這樣認識有什麼好處呢?好處至少有兩方面:一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課堂學變為隨時隨地學,因而會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較大的可能把與命題作文有關的種種膠柱鼓瑟的信條忘掉,這就會比較容易地做到思路靈活,文筆奔放。總之,為了化敬畏為親近,易教易學,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頭」是有利無害的。
10. 文化苦旅讀後感4000字,包括人物評析、文化解析、寫作技法、思考體會和雜談隨感五個要點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於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聖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於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