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實驗教學操作

小學實驗教學操作

發布時間:2021-02-14 15:32:09

❶ 如何抓好科學實驗教學操作

《科學課程標准》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目的。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把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實現獲取知識、鍛煉技能、培養興趣之目標。教師要精心策劃實驗活動,合理設計實驗方案,在實驗前、實驗中和實驗後進行合理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探究,使學生在實驗中既主動又規范,既積極合作又感到愉悅,從而全面提高實驗質量。
一、創設情境,引領發現
探究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創設問題情境,目的正是激發兒童這種天生的好奇心,從而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充滿探究興趣,從而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獲得知識。可以說,教師與其「給」學生十個問題,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產生」一個問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己探究,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例如,教學《燈泡亮了》一課,教師首先問學生:「漆黑的夜晚是誰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在引導學生關注電之後,師生一起欣賞夜晚城市燈火璀璨的美圖,加上教師充滿激情的講解,學生就會對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為後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學生們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也會特別高。
二、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技能
正確、規范的操作並非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是進行學生分組實驗的基礎。在學生分組實驗前,教師可邊演示操作,邊講解要領,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直觀刺激,形成一個感性認識。在學生熟悉操作流程之後,再進行親身的體驗,通過反復的強化訓練,達到規范操作的目的。如,在如何使用酒精燈這一部分的教學時,學生一開始就被教師的一舉一動所吸引,並隨著教師的操作進程產生種種疑問:大熱天的,老師幹嘛把門、窗、電扇都關了?為什麼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機點燈芯呢?為什麼用塑料燈罩滅火,而不像吹蠟燭那樣吹滅酒精燈?為什麼塑料做的燈罩不會被燒壞?為什麼滅完了火還要將罩掀開一次呢?等等。隨著老師的講解,這些疑問一一得以解決,學生在接下來的親自操作中就能夠按部就班,通過實踐掌握這些操作技能。
需要強調的是,對一些具有危險性的實驗——如用酸反應鑒別岩石、氧氣幫助燃燒等實驗,教師更需要正確演示、認真指導、規范操作流程,以防發生事故。教師規范性操作技能與嚴謹認真的實驗態度,會在學生心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在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和分組實驗中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三、讓學生參與設計實驗,自主探索
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教材中的實驗方法不一定完全符合學生思維,學生在實驗中可能會想出一些新辦法,這些辦法有的需要進一步改善,有的則可能較為合理。為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這些實驗之前,可以將實驗原理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依照有關原理設計實驗,然後交流匯報;也可以先讓學生探索,遇到疑難時,教師再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然後指導學生應怎樣繼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不要把該怎麼實驗布置得一清二楚,而是發揮集體的力量,人人動腦,個個動手。如,在研究杠桿在「什麼情況下省力?什麼情況下費力?什麼情況下既不省力又不費力?」時,可以鼓勵學生猜想,再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求證。先讓學生做一個保持「平衡架」平衡的實驗,使學生將平衡架與杠桿聯系起來,利用平衡架來通過反復實驗、不斷求證,最後發現杠桿原理,再讓學生運用杠桿原理解釋起釘錘拔釘省力的道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承當了實驗的主角,在設計中培養了創造能力,在探索過程中學到了知識。
四、強化合作,共同探究
合作學習在探究學習中有著獨特的魅力。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組合作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合作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討論規則,傾聽別人的見解,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學會相互接納、贊賞、分享、互助,享受合作帶來的樂趣和喜悅,體驗合作的意義和價值。
1.精心准備,提供有結構的探究材料。
學生有權獲得、使用多種器材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特徵。教師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實驗材料,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關鍵和基礎。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激發學生們的靈感,活躍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從而創造性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否則,科學探究就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了。在材料的准備上,教師應根據探究活動的需要,選擇易於揭示科學概念、容易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與學生探究能力相適應的材料。如《蹺蹺板》一課,我們首先讓學生自己准備剪子、指甲刀、錘子,然後教師又為學生准備了杠桿尺、鉗子、鑷子、起釘錘等工具,學生通過討論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又通過親身體驗,知道了這些工具都應用了杠桿原理,其中鑷子屬於費力杠桿,其他工具屬於省力杠桿。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通過交流、實驗等形式,認識了生活中杠桿原理的使用,為學生加強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組建小組,科學搭配探究的夥伴。
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和更深層次的理解,易於生成新的問題,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不同的合作夥伴會有不同的效果,教師要在科學探究前先組建合作小組,將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興趣、性別、個性不同的學生分配在同一組內,組成4人或6人的小組,促使合作學習小組形成「組內互助合作,組間相互競爭」的氛圍。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各組進行制訂計劃、實驗和調查、研討和綜合意見等合作學習,共同經歷成功與失敗的過程,達到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切勿忽視實驗時的個別指導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高低不同的智力水平,在同年齡的學生中也會存在這樣的差異。如在《燈泡亮了》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提出:「你能用桌上所給的器材組成電路,使燈泡發亮嗎?看看哪個小組先組裝成功!」有的小組僅用幾分鍾就組裝成功,有的小組卻要在教師的啟發下或觀看別的小組實驗後才能完成實驗,這種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允許的。教師巡視指導的任務就是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啟發學生,糾正錯誤。教師就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幫助那些進展較慢的小組,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能在活動中學有所得,縮小與其他小組的差距。
六、及時反饋,適時評價
學生分組實驗要及時組織匯報反饋,目的是檢驗學生的自主設計是否合理,學生的實驗是否按原教學目標進行。反饋時,既要讓優秀的實驗小組作典型發言或操作示範,也要盡量讓各小組多發言,共同討論,互相交流實驗的收獲和經驗,共同分析實驗結果。使學生的反饋討論在有充分的事實條件下進行,由淺入深,由精到細,由不準確到准確地得出實驗結論。
小學科學課教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倡導「真情實感,親身體驗」。作為一名科學課教師,一定要以實驗為抓手,創設情境,規范操作,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❷ 如何提高小學實驗操作能力

一、 要給學生足夠的動手實踐機會
二、 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三、 要讓回學生自己動腦答思考問題
四、 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的去創新
實驗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學生在親自經歷科學實驗中,通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能培養和鍛煉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實驗不僅是建立科學概念和規律,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環節,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科特點,採取有效地手段和方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從而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❸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實驗教學

小學數學操作實驗教學課,是一門新課程倡導的創新型教學課。
為了找到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我利用學校安排工作時給我提供的有利條件,
義務在本學校一年級進行了一次教學實驗。

❹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

1、科學實驗課的課前准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回驗成功的有力保證答。
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❺ 小學科學一般實驗教學的流程是什麼

先寫試驗設計----准備器材-----注意事項-----演示------動手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❻ 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加入實驗操作考察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設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其探究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麼如何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多元化的變通教學中引導環節,如講故事、變魔術、做游戲、猜謎語等,都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教師是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這位教師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實驗開展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最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導
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探究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指導,把時間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去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收獲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2、圍繞教學做實驗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興趣的有效途徑。「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掌握規律。
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總之,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加上認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師適度和合理的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變得目標不明確,偏離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選擇合適的策略,引導實驗探究,確保實驗探究有效開展。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3]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改進教材,有效實驗。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些時候教材的設計以及編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們還是照本宣科,一塵不變地進行實驗教學,那效果可能會大扣。反之,假如能夠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再進行實驗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如:
1、在《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一端加熱。觀察那一端鐵絲先掉下來。該實驗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學生用花費較長時間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實驗操作中,給鐵絲一端加熱時,會出現多根火柴同時落下的情況。這樣就不利於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改進方法:可以教師自製蠟環用來代替火柴,教師只要學生在鐵絲上每隔一端距離放一個蠟環就行,實驗中學生會很直觀的發現蠟環會依次融化掉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熱的傳遞方向了。 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
2、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6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要求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預測一下,紙巾會被浸濕嗎?這是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是在實驗時總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該實驗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一是紙巾容易浸濕,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後續實驗即水進來把空氣趕跑的現象不夠直觀,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三是一堂課下來桌上堆滿了紙巾,浪費嚴重。 改進方法:用大號漏斗和小塊塑料泡沫(塗上紅色)代替紙團和杯子做實驗。實驗時,先用手按住漏鬥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氣占據了漏斗的空間,水就進不去了。然後放開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氣從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來,表明水進來占據了原先空氣占據的空間。改進後的實驗材料即可以重復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實驗的缺陷,使空氣占據空間與空間水被替換的現象顯而易見。 實驗證明:實驗教材只是一個工具,必須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實驗的最佳效果。
五、補充延伸,拓展實驗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獲取知識的地點不能僅僅是課堂,「大自然也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大舞台」。只有堅持課內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用於課後拓展實驗,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獲得課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向課後延伸。
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下課鈴一響,便意味著本節課課堂探究活動必須終止,但許多實驗探究活動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鍾內達到教學效果的。如四年級下冊《種子萌發》只有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但是「種子的萌發」從浸種到生根、發芽、長葉,整個活動過程至少要十幾天的時間。課堂教學和活動過程之間在時間上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課內課外結合,把一部分的活動向課前課後拓展。只有通過引領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2、將生活變課堂。
科學課的許多內容是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就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科學課的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有些教學內容還要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野、公園、工廠里去,以求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根據教學的相關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幾個人一小組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課外探究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❼ 怎樣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更有效

[摘 要] 在積極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科學課大部分知識是要求學生動手實驗去發現、理解、運用的。實驗是學科學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發展學生的能力。教師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使實驗教學更有效?筆者從實驗興趣的激發,到實驗目的的明確,一步步的展開至實驗設計以及一些實驗的改進和拓展方面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興趣 實驗 有效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這一宗旨。由此,科學課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既定為:以探究為核心,鼓勵和組織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實驗是完成《科學》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科學課,每節課都有探究活動,那麼多的活動是否有效?結合平時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激發實驗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我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2、巧設懸念,促使學生去實驗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 在講三年級《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我設計在兩個空礦泉水裡分別放一個氣球,但一個底下有個小洞一個沒有洞。我先讓同學討論能不能把瓶子里的氣球吹大?然後讓大家認為都能吹大,再讓班上力氣最小的女同學和力氣「最大」的同學比誰吹的更大?事實卻小女生贏了,男生的氣球始終吹不大。這樣,原有的認識結構不平衡了,學生急需解決這時的矛盾,興趣就高漲了。

二、明確實驗目的

實驗目的總是與所研究的問題相聯系的。學生對實驗是否有興趣,取決於對實驗目的的了解。如果實驗只是為了實驗而實驗,既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又不能高效地收集事實;如果實驗目的不明確,就不能激活學生認知的內驅力。因此,指導學生實驗時,在實驗前應要求學生明確實驗目的、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如:《斜面》一課,首先應舉例說明什麼是斜面,然後提出問題:斜面有什麼作用?把它作為一個研究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根據以有經驗假設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設計實驗的目的就是證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學生能設計出對比實驗,這是關鍵,他們已經有針對性的目的,把豎直提起的物體用的力與沿斜面拉起物體用的力進行比較,說明用斜面省力。這樣的實驗,學生根據所研究的問題,分析相關因素,做出假設,確定實驗目的和方法。學生自主意識增強,積極參與到探索科學規律的活動中來,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學習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三、精選探究材料

科學課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一個個活動需要一份份有結構的材料。如果沒有材料空談活動就是紙上談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倘若材料不夠典型,沒有結構,會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選擇生動有效的結構材料是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的前提和依託。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經過精心設計,有著豐富內在聯系的材料,蘊涵著某些關系和規律的典型教學材料組合。通過有結構的材料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中,教師為學生准備了木塊、石頭、泡沫塑料、胡蘿卜、鐵蓋、橡皮塊、回形針、牙簽、蠟燭等材料。有些能浮的,有些能沉的,有些既能沉也能浮的,還有一些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組5個;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材料一組5個,用來探究物體沉浮的規律。這些有結構的材料集合在一起為學生創造一個樂於探究的環境。在該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利用這些有結構的材料對物體沉浮的有關認識經歷了「發現-----否定-----再否定------再發現」這樣一個不斷沖突、不斷修正的過程,使學生對他們原來所做的關於沉浮的解釋加以修正。學生通過這節課的觀察活動,認識到「相同大小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輕重一樣的物體,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使學生進一步感到「體積大、重量輕的物體容易浮;體積小,重量重的物體容易沉。」從以上片段可以看到,有了生動有效的結構材料,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實現了孩子認知水平的發展

四、改進實驗教材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些時候教材的設計以及編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們還是照本宣科,一塵不變地進行實驗教學,那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夠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再進行實驗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如《熱是怎樣傳遞的》這一課中,有個實驗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的一端加熱。觀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來?課文的要求是用蠟粘,我課前做時火柴不能用蠟粘牢。還有蠟的多少對實驗結果影響很大。我就改蠟為軸承油——— 「黃油」。經過好課前的實驗,成功了,以後在課上就用它了,而且效果很明顯,教室里響起了陣陣歡呼聲。如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教學中,教材中出示了三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瓶子作為學生的研究材料,然後在三個瓶中裝入不同的水進行比較。實際上僅靠這樣的材料設計並不適合我們的學生,研究起來無從下手,也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和直接經驗,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對此,我又增加了一個瓶子,利用這個瓶子來對比衡量水的多少。學生在運用直接生活經驗時發現探究障礙,從而能更好地科學探究。這里增加的這個瓶子體現了知識建構的引導性,更有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


五、注重實驗指導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分組實驗有助於學生理解知識和訓練技能,有利於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在學生實驗操作過程中,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指導也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著實做好以下工作:

(1)實驗器材的分發

要設計好實驗器材的分發工作。考慮到安全問題、實驗要求等,有些實驗器材可以在課堂上學生討論時分發,如高高的量筒等;那樣既不浪費時間又能及時使用和指導。有些則在課前分發。總之,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對實驗器材的分發做到最優化。

(2)正確完成操作,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

在學生實驗時,教師要充分保證學生能獨立操作,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學生發生錯誤操作的原因,一般是由於不了解操作原因或思想上的疏忽。如用量筒進行液體測量時,量筒必須放平,觀察者的視線要與量筒內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等等。教師須嚴格要求學生遵守操作規程,明確操作要領,使學生了解每個正確操作所依據的原理。

(3)指導學生作好實驗記錄

要求學生如實記錄實驗方法、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並用簡明的語句,是鞏固學生實驗操作、培養觀察和表達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學生往往重實驗、輕記錄,教師必須予以嚴格要求,及時指導。

六、合理評價實驗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如《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一課中,在「改變橡皮泥的沉浮」活動中,教師出示一團橡皮泥,讓學生推測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師再將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問:大家能讓橡皮泥浮上來嗎?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學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綁在一起;往水裡加鹽、加糖……)等許許多多想法,雖然沒有達到教師的要求,但教師都給了激勵性的評價。在評價後,追問:不藉助任何材料,能讓橡皮泥浮上來嗎?說說你的方法和理由。這時由於學生在前面受到過表揚,他們會放大膽子去思考,就能促進實驗探究的有效開展。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開深入的探究,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中探究活動的效率得到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❽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操作的能力

一、 要給學生足夠的動手實踐機會
二、 要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內
三、 要讓容學生自己動腦思考問題
四、 要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的去創新
實驗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學生在親自經歷科學實驗中,通過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能培養和鍛煉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實驗不僅是建立科學概念和規律,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環節,還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小學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科特點,採取有效地手段和方法,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從而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態度,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科技創新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實驗教學操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