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課堂差異教學策略的研究》論文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當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正如《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幾年來,我們積極參與了學校「八五」、「九五」主課題下的子課題的研究,探索了一些方法,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正日益地深化,在實踐中我們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必須尋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基於以上的認識,又針對高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國家新課程標准為參照,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實驗研究」,希望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探索適應小學高中年級學生學習的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課 題 的 主 要 內 容
本實驗以數學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等為研究環節,將學生操作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我將立足於課堂教學,以為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緯,以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操作活動作經,組成一個操作整體。通過優化組合、相互聯系,充分發揮實驗因子作用,以求整合效應。
(1)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去感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培養自學能力。
(2)師生、生生交互討論活動: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聯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學習,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有觸覺性的經歷,進行動手操作性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4)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創設相關的情境,使教學「還原」生活,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
研究工作計劃(含階段工作指導)
2002年9月——2002年2月確立課題,撰寫方案,完成前測。
2002年2月——2004年12月組織實施,記錄情況、數據,進行研究分析。
2005年1月——2005年5月匯總課題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工作。
課 題 方 案
小學低中年級活動式數學課堂教學
實驗研究方案
一、實驗的背景與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當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正如《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幾年來,我們積極參與了學校「八五」、「九五」主課題下的子課題的研究,探索了一些方法,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正日益地深化,在實踐中我們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必須尋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基於以上的認識,又針對高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國家新課程標准為參照,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實驗研究」,希望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探索適應小學高中年級學生學習的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二、實驗的目標與假說
1、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的實驗研究,轉變應試觀念,切實克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2、通過實驗研究,尋求和探索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總結數學教學活動化的基本規律,為相關課題研究與加強學科教學提供有效策略。
三、實驗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實驗的指導思想:
本實驗根據《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以《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為指導,針對高中年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效率低的現象,通過「開放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2、基本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
我們的實驗立足於課堂教學,尋求、探索數學教學活動化的方式與途徑,從而創立能在一定范圍中加以推廣的某些有效的教學變數,能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2)整體性原則
本實驗著眼於高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涉及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只有將相關要素優化組合,才能發揮實驗的整合效應。
(3)和諧發展原則
本實驗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習的主動權更多地交付給學生,讓學生在廣闊、輕松的活動氛圍中樂於學習數學、學會學習數學、學習運用數學,長才幹,學做人。
四、實驗的內容、途徑和措施
1、有關概念的界定
「活動式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的各種數學實踐活動,本實驗主要側重於研究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表演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
2、實驗的內容和途徑
本實驗以數學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為研究環節,將學生表演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
3、實驗的基本措施
本實驗立足於課堂教學,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拼音教學等為緯,以學生的自讀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表演活動作經,組成一個操作整體。通過優化組合、相互聯系,充分發揮實驗因子作用,以求整合效應。
(1)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讀,去感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培養自學能力。
(2)師生、生生交互討論活動: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聯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學習,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有觸覺性的經歷,進行動手操作性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4)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創設相關的情境,使教學「還原」生活,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
4、關於實驗變數
(1)自變數:本實驗所採用的「活動式」措施是自變數,其中課堂教學中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操作活動、情境活動作為實驗因子中重要操作的自變數,而「活動環境」作為本實驗輔助性的自變數,僅作參考。
(2)因變數:根據主要自變數內容和實驗的目標,因變數應該為學生的綜合素質。
(3)無關變數:教師的學識水平、業務能力與學生有的知識基礎、智力等因素作為應該控制的無關變數,將進行相應的消除、平衡、抵消處理。
五、實驗的觀察指標、測量以及統計處理
1、觀察指標:
(1) 自學能力(2)合作學習能力(3)主動探索能力
(4)語言感悟能力(5)表達能力
2、測量
測量書面檢測與口頭檢測相結合,課堂即時效果與實驗終極效果檢測相結合。其中課堂即時效果由課題承擔者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隨即檢測;實驗班學生的基礎成績和終極效果在實驗前和結束後作檢測;為便於調控,實驗過程中採用半年一次的階段性檢測
B. 急需關於小學教育方面的論文題目
1 如何復在小學教學中實施素質制教育
2 幼小銜接、小學與初中銜接研究
3 小學課程改革的現狀調查
4 小學藝術課程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義
5 小學教師隊伍中的性別問題研究
6 小學班主任工作研究
7 小學教學過程特點研究
8 小學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
9 小組合作教學的研究
10 小班化教學研究
11 小學參與式教學研究
12 論小學教育方法的改革
13 課程評價的功能
14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15 有效課堂教學研究
16 小學課堂互動的研究
17 小學課堂教學管理研究
18 課程資源拓展研究
19 小學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研究
20 小學科學課程的綜合化問題研究
C. 如何處理好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論文
1、論點(證明什麼)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率分論點)⑴明確:分論點可以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記敘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④比喻論證 比喻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議論文的結構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①並列式②總分總式③總分式④分總式⑤遞進式。
6、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7、常見考點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原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D. 論文:淺談小學教學活動課與學科課的區別和聯系
數學這門學科,自古以來就被認為為是理性最強的學科,需要聰明的大腦和天賦才能學好的,其實不然,對於天真浪漫的小學生來講,他們接受各種文化知識的能力是等同的,那麼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認為關鍵在於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分析,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系,就像鄧小平曾說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同樣,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也是在教師,如何調動學生學數學的積極性呢?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又處於什麼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學中的幾點淺見:
一、先從本身著手,讓學生喜歡上你,從而喜歡上你的課。
作為教者本身來講,要從各方面來完善自己,比如,師德修養,文體方面等等,讓學生從內心尊重你,要和學生結交成各方面的朋友,從而使他們喜歡你的同時,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現在很多教師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時,經常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卻忽視了自身的素質要求,如果自身不修邊幅、口無遮攔的,如何讓學生喜歡上你,更不用說喜歡上你的課了。學生一開始就抵觸你,即使你再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只是「剃頭擔子一頭熱」。
二、其次先要誘發興趣,通過游戲性活動,讓學生喜歡上你上的數學課。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並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100以內二位數加減二位數中,我讓一部分學生當作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作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三、再次要設計疑點,激發思維火花,「勾引」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起於思,思起於源」。心理學認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中,經常會問,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樣?通過換位思考,改變以前學生被動學習的境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思考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的慾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求。
四、通過讓學生進行「爭吵」,在爭論中提出問題,開拓思維能力升華興趣。
學習數學是一項艱苦而又細致的勞動。學習的直接興趣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學生在刻苦學習,認真鑽研的學習活動中得到發展升華的。一個懶於學習,不願思考的學生,是很難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培養學生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要求學生遇事要勤於思考,善於思考,豐富想像,開拓思維。這樣,對升華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是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升華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教師可採用同桌、小組、全班等討論形式,組織學生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學生思維的火花互相觸發,交流各自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概括。利用這個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鑽研某些問題的更高興趣。
五、最後通過表揚、鼓勵,讓學生體驗喜悅,延長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興趣,還要想方設法使興趣持久。因為小學生的興趣既不穩定,又不長久。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意念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發追求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這種無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學生興趣的源泉。對學生來說,老師的一點點鼓勵,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揚,都是他成功的標志,他都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時學生的興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會濃厚、持久。綜上所述,是我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把握學生的學習心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就能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
E. 什麼是小學教育學論文
1、小學教育專業畢業論文選題
在小學(某某)學科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或策略)研究
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德問題研究
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習落後學生積極性的研究
改進小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研究
論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的藝術
(某某學科)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試論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數學,語文,自然....)自學能力培養
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朗讀
試論小學生自然課實踐能力的培養
試論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論小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
論小學生愛家鄉品質的培養
試論學生中獨生子女愛他人品質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
論("我"或某某教師)在小學(語文,數學,自然....)學科中教學的特色
教師期望在小學生發展中的作用
試論小學生的合作學習
試論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
試論小學生綜合性學習
試論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論活動課程評價的理論與實施
小學班級建設中學生幹部選拔與培養
論優秀班風的建設
在開展班級活動中預防危險事件發生的理論與實踐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語文,數學,自然,英語,音樂....等某學科)能力發展的評價研究
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研究
論小學生作業批改的藝術
小學教學中的考試改革研究
校本課程的研製與發展
小學各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材分析,網路資源分析,教學軟體分析,課外讀物分析等)研究
"大語文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
語感與小學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與小學語文教學
論文寫作要求:
選題:根據建議選題,學生與指導教師商議,題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難以駕御
結構:按照《畢業論文寫作》要求,要結構完整,包括題目,摘要,關鍵詞,前言(論證選題意義,目的,范圍,簡述前人研究情況和自己論文研究重點),正文,結論,引文注釋(腳注),參考文獻(10篇以上).以上內容缺一不可.
論文寫作邏輯清晰,內容充實.
F.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論文《小學數學學科里怎樣滲透德育教育》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建設和科技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聯系實際,闡明所學知識的用處,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淺出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例如:一年級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可以介紹人民幣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確使用和生產建設中的作用;二年級教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要使學生知道已學過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不能滿足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需要,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學習以及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經常用到;三年級教學「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時,可以介紹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五年級教學「比例尺」時,可以介紹按「比例尺」計算「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以及按「比例尺」繪制圖紙,在建築、科研、軍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過教師簡明扼要的介紹,學生能把所學新知識同現實生活、今後的學習和國家的建設逐步聯系起來,明確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另外,還可以藉助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提供的材料,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學生才能開闊眼界,產生學好新知識的慾望和正確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改進學習方式,培養創新意識。
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方式直接影響到創新意識的發揮。在實踐中,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循規蹈矩,純粹靠死記硬背,習慣於通過記憶、模仿獲取知識,而不去研究知識的來龍去脈的學生;不善於交往的學生,創新意識明顯不強。可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從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做起。
培養學生養成自主探索的習慣。自主學習者的動機是內在的或自我激勵的,學習的方法是有計劃的或已經熟練達到自覺的,其學習就是自主的學生如果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索的習慣,其創新思維就水到渠成。
首先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肯動腦筋、愛動腦筋的學生,思維才有一定的深度,才有創新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空間,問題太具體了,不利學生的創新,問題又空洞了,學生不知從那方面想起;還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不能問題一出現就急於尋找答案,這樣可能導致讓少數學生代替全班同學思考。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不能只關注問題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交流、匯報各自判斷、推理、分析或者頓悟、潛能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是我們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宗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根據數學的特點,說明事物的內涵,闡明事物的本質屬性與外的關系。
1.充分挖掘數學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
2.結合數學知識,介紹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如結合數學《圓的周長》教學,介紹祖沖之關於圓周率的准確計算,對學生進行祖國燦爛文明史的教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創新意識
小學教學課外活動是建立在小學教學課堂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教學活動。數學活動課非常注重求異、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非常苛刻地要求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更加濃厚的色彩。課外活動強調以自讀、自學為主,討論、釋疑為輔,賦予了小學數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更為濃重的色彩,無疑對學生自主、終身學習意願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後,我設計了一堂活動課。要求學生統計出全班同學的體重,並讓他們畫出表格,學生對來自身邊的數學問題很感興趣,他們熱心地調查,稱體重。同時,他們從收集到親手稱一稱到的體重中學會了比較數的大小,他們也通過實踐活動知道了飲食要合理分配,營養才會均衡,身體才會健康。在學完「時、分、秒」這一課後,我讓學生設計一個與時間賽跑的方案,這樣利用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實際問題,要求學生自己設計解決方案。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教育學生從小珍惜時間,珍惜勞動成果,引發學生對教學知識的興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數學的學科特點,深挖小學數學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讓我們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走進課堂,走進春天,去播種期待,播種心靈,播種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來的世紀。
G. 學科教學論文
如何轉化後進生
〔關鍵詞〕 後進生;轉化;策略;心得
滿腔熱誠,奉獻愛心
世界上萬事萬物盡管其復雜多變,但只要做具體工作的人以誠摯的愛心執著地去做,事物總會朝著人們的願望來發展和轉變。轉化「後進生」的工作也一樣需要誠摯的愛心和執著的努力。
後進生往往容易受人指責和歧視,他們渴望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寬容。當老師和同學誤解並苛責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不滿、委屈和壓抑,從而產生對抗心理。所以,教師只要對「後進生」特別的關心和愛護,就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主動地接受教育並努力學習。我班學生楊某,經常遲到早退,上課打瞌睡,很少交作業,頂撞老師,任課老師都對他很反感。為了教育好他,我通過一些途徑弄清了原因,原來他父母已離異,這給他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因而他對身邊的人沒有親近感,對學習沒有興趣,不遵守校紀校規,徹夜迷戀武俠、言情小說,以尋找新的精神空間。我知道他希望有人理解他、親近他。於是,我便經常和他談心,告訴他,父母的離異是家庭的不幸,做子女的在短期內自然很難接受,但是一味地陷入在對此事的考慮和怨恨之中,既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又疏遠父子、母子關系,同時還給自己增加無端的痛苦。學習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如不及早省悟,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高中階段的學習很快就要結束,到那時升學無望,豈不是更痛心,又讓父母親失望?我的一番勸解起到了良好效果,幾周後,他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沉默寡言了。同時我還告訴全班同學不要歧視他,要主動和他交朋友,使他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經過多方面的工作,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楊某的轉化告訴我們,只要尊重、信任、平等地對待「後進生」,用自己的愛心去呼喚他們的心靈,我們的教育就會達到目的。
找准「閃光點」,揚長避短
一個工作細心的老師對「後進生」心中細微的變化和生活中的異常舉動都能及時發現。特別是能夠找到「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能,對他們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能及時而恰當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價值,領略成功的快感,從而增強自信心,以激勵其進步。我班另一學生陳某,因家居縣城,在讀小學和初中時,和周圍一些輟學的未成年人交往較多,沾染了許多不良習氣,說謊、抽煙、打群架,無視校紀校規,確實是班上的「老大難」。但是該生卻有一個明顯的長處——樂於助人,熱心為同學服務,關心班級榮譽。於是我就充分肯定他的這些長處,多次和他談心。我告訴他,一個人來到世上,無論做什麼,做大事或做小事,都要受到人們的評價。當然誰都希望自己周圍的人對自己有個好的評價,這也是人之常情,更是人的本性。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但一個善於改正自己缺點的人才會走向成功。
在我和學生陳某多次談話之後,我讓他擔任生活委員,負責班上的衛生工作。他不但工作負責,還克服了紀律性不強的缺點,逐漸杜絕了吸煙等不良習慣,也從未和其他同學打架,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持之以恆,耐心轉化
後進生的轉化,一般要經過醒悟、進步、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反復」說明轉變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後進生內心世界常處於矛盾和沖突之中,自信與自卑、努力與懈怠、開朗與憂傷、大膽與怯懦、自主與依賴交替發生。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持之以恆,要有足夠的耐心,按照「反復——鞏固——再反復——再鞏固」的規律,深入細致地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以前我帶的班上學生丁某原來只是紀律性不強,學習不努力,成績較差,經過一段時間的說服教育後他有了明顯的進步,能較好地遵守紀律,學習比原來認真了許多。可是半學期後,卻突然發生了變化,他開始迷戀網吧。發現這一變化後,我立即找其了解情況,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起初,該生拒絕和我進行思想交流,不告訴其中原因,似有難言之隱,面對這種情況,我主動去家訪,始知其父患重病,家庭經濟困難,無力供她上學,打算讓她去打工以緩解家庭困難。對此,我又找她談心,對她的家庭狀況深表同情,讓她和班上優秀學生坐在一起,並且鼓勵她要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給她補課,讓她完成學業。同時還讓班上學生代表到她家看望她患病的父親,勸導不要讓丁某輟學。盡管如此,丁某仍對繼續學習信心不足,時有遲到現象發生。有一次她遲到五分鍾,我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表揚她說:「你昨天遲到了十五分鍾,今天只遲到五分鍾,有進步,相信你明天能准點進教室」。果然,從第二天起她再也沒有遲到過。在以後的日子裡,她紀律性強多了。幾周後,她開始與班上紀律性強、學習好的同學來往,也告別了網吧,並認真學習,成績有了明顯提高,畢業後考上了大學。
H. 急需關於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論文。
【內容提要】:探究源於問題,有問題才會引發探究的興趣和深入。如何讓學生了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順利地完成探究活動,並使探究充實有效,是一線科學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的重要過程和方法。
【關鍵詞】:探究學習 提出問題 有效教學
科學探究學習中,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更是貫徹整個探究活動的主線。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只有產生了問題才會去試圖解決問題,為解決問題而建立假設進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收集有關證據用來檢驗假設,因此如何使學生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並且在有限的時間里展開有效的探究,是科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思維方面有獨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視了學生的主觀的動性和創新意識的開發和培養,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的主動發現問題、產生問題並提出問題。
一、在觀察中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
兒童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慾望是科學探究的問題 「葯引」,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面對一些新鮮的事物,學生總會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可是,如果教師在科學教學開始就讓學生直接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會由於缺乏對認知對象的充分感知和細致的觀察,他們提出的問題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並且渴望得到終極的直接的答案,這種做法將是影響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科學課教學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相違背。所以要想學生們主產生問題就必須注重觀察——有觀察對象、觀察目的、觀察要求等。
問題的產生源於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的觀察,在觀察中才能獲得對認知對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確、具體的問題。學生由於細致觀察,而獲得了大量感性認識,對觀察到的現象能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作出合理的解釋,當解釋不了時,問題就產生了。由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建立在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問題就會集中而明確,充分突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
我們在進行有結構材料的探究活動教學時,總是採用這種教學過程:先進觀察方法的指導,然後進行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它是有一定的引導性和暗示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通過對結構材料的觀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在《認識常見的岩石》一課是,我把一塊大石頭放在桌上展示讓學生觀察,學生觀察後提出的問題有:這塊岩石從哪兒搬來?岩石有哪些特點?岩石有哪些種類?岩石有什麼用途……基於親身的感知,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現實性和科學性,而對這些問題,我讓學生思考:哪些問題比較適合我們在課堂內解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篩選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會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使課堂教學緊湊而有效。
二、在矛盾沖突中促使學生產生問題
當現實與已有的認識、經驗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矛盾。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製造這種矛盾、利用這種矛盾,更要突顯這種矛盾,促使學生產生問題,從而建立探究的目標和方向。
在突顯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對學習內容已有的認識、經驗,然後就針對性地選擇事例或現象,列舉常見現象按常規容易出現錯誤或意外的結果。
如要求學生對 「加穿衣服讓我們熱起來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後,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假設衣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思維論證——那麼衣櫃里掛滿衣服,為什麼衣櫃的溫度不會上升?這與假設的結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設不能成立,這矛盾的基礎進而提出要證明衣服能否給身體帶來熱,我們應該設計一個什麼樣的實驗來進行觀測呢?這種通過思維論證,又通過實驗驗證,學生深切體會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這些新問題能促使他們主動思考、主動探究,這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所追求的目標嗎?
「問題——解釋——思維論證——實驗驗證——產生新的問題……」這樣一個連續的探究過程,對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驗證,養成科學學習的方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三、在探究過程中促使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
科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一個無止境的探究過程。杜威說:「知識決不是固定的、永恆不變的,它是作為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情況一樣。」
在《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中,在這之前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在關注物體本身上,學生也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在第一個活動中——同一個馬鈴薯在不同液體的不同狀況的現象出現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很自然就會提到液體的不同可能引起浮力的變化,這與前面所學的有關物體沉浮的知識聯系起來了,展開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的探究。這樣前一個探究結果很自然的就延伸到下一個問題了。
液體對物體沉浮的影響雖然早有定論,但今天是學生直接探究活動中自己發現並提出的,他們雖然不是科學家可他們確確實實直接在搞「科學」,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科學課教師所追求嗎?在探究學習中讓學生發現問題,並主動提出問題,從而養成對科學探究的興趣,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古人雲:「學則須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做學問的開始,是吸取知識的動力。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發現總是是思維論證和假設的基礎,是科學探究的前提。
「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問題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核心,在科學教學熾,要注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使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會提問題,敢提問題,善提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書目: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
2、張紅霞 《科學究竟是什麼》
3、韋 鈺 《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
I. 小學教育教學論文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語文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關鍵詞:創設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
(一)模式的理論基礎及指導思想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方式,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主動獲取知識。
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將課堂教學變成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活動的參與者、探索者和創造者。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論證、提煉,依據學科特點,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和歸宿,構建了「創設情境—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這種教學能讓學生逐步由以教師主導的「他主學習」,走向以獨立自學為主的「自主學習」,最後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流程如下:
教師 學生
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分層指導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總結評價
1.創設情境:通過各種手段,創設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死的語言成為活的生活。教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動畫片、學生表演等多種方式,以活動為載體,設疑激趣,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如在《ai ei ui》一課識字部分的教學中,導入時播放《春天在哪裡》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並利用書中的情境圖和兒歌的表演,讓學生在愉悅之中鞏固了知識。
2.自主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教師分層指導,有針對性地啟發、引導學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閱讀、思考、嘗試、聯系等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去分析、解決問題。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提供給學生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最初教師的幫助可以多一些,以後逐漸減少,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運用原有經驗來記憶字,為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如在識「白」字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學習,有的會聯系英語中的「white」來記憶;有的從字形上觀察說,白字像一個打開的易拉罐,當我喝飲料時,就會想到這個字……學生不但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掌握了學習的方法,也增強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還要組織好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邊共同研討活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從而體驗成功的樂趣。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包括同桌互幫式、四人小組研討式、多人小組寫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據學習的具體內容及具體條件,安排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在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討論中所提出的疑問,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多向思維。師生關系應是解決難題的合作關系,教師要善於運用誘導的語言,緊扣目標,引導學生逐層深化,激活學生的思路。
在實際教學中,創設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個階段,可以依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將兩個階段合起來進行。
(三)模式的教學策略
1.氛圍和諧的策略。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模式,應建立在新型的師生關繫上,為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要與學生互動,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學生對話,要用激勵性語言來鼓勵評價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植自信,獲取成就感。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朋友。
2.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實施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問題情境的創設,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單單是問題本身的設計,還包括問題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採取:
(1)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
3.群體討論。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組,提出討論,交流的內容和要求並加以有效指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和補充錯誤的和片面的認識。
(2)形成合作學習的氛圍,加強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和問題,可擴大參與面,組織組際交流、互查、競賽討論等。
(四)教學模式的評價
1.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一教學模式,其突出特點是在教學活動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創設情境,學生發現問題,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2.閃現學生個性。
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閃現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策略,能表達出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路和方法,嘗試多向思維,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
3.凸現學生創新性。
在學習中,學生敢於質疑問難,敢於標新立異,有競爭意識。
4.體現合作成功。
這一模式,通過「學習共同體」實現人與人的溝通,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達、交流、評價、吸收的過程中,體驗成功。
5.構建了平等的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師生互動,教師能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五)模式的特點及優勢
「創設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下,讓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主動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且通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深化學生的認識,最終使學生能夠主動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講授灌輸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實現了五個轉變:(1)變僅以掌握課本知識為目的為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充分和諧地發展;(2)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為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式學習;(3)改變追求唯一結論的封閉式教學為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互相研究,進行多向思維,鼓勵標新立異的開放式教學;(4)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靜態教學為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實踐活動的動態教學;(5)變教法的單一性為多種方法結合,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利用。
參考文獻:1、《教育理論》
2、《教學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