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二年級數學怎麼備課
你是新老師吧,告訴你幾個方法:①找你所在的數學教研組的組長專,向TA請教;②向老數學教師請屬教(這個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③在網上搜索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看看別人備課應該能夠受到啟發;④搜「備課」,在網路的詞條中有較詳盡的介紹。
『貳』 二年級數學教案備課40十16二
無語,那是等於號嗎我看成二了
『叄』 二年級數學整體備課的教學設計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
教學目的: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長度的表象。熟悉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2.會使用合適的單位來表示長度,會進行簡單的長度測量.
3、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熟悉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並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准備:
學生尺、米尺、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一、教學內容的分析:
毫米、分米的認識是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中有關測量的內容。課程標准對測量這部分的要求是:把測量與學生的實踐活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測量這部分內容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第一階段是一年級第二學期認識米和厘米;第二階段是二年級第二學期認識分米、毫米、千米。這節課主要內容是認識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認識安排在第二節。
這節課教材中安排了實踐操作活動,幫助學生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關系,初步學會用毫米和分米作單位來測量物體的方法。另外通過本單元的教學,還要幫助學生對長度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測量時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並掌握了測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對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體的長度。(這些測量只限於整厘米數)。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於米和厘米接觸的比較多,比如操場一圈約長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對於毫米、分米的接觸相對就比較少,但是現在的學生能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他們對於毫米、分米並不是一無所知,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毫米、分米這些名稱。但經過實際的了解,發現這些學生多數僅僅是能說出單位名稱,至於1毫米有多長,1分米有多長,並沒有在他們的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表象,也不清楚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單位,對於毫米、分米只是一種模糊的了解,還需要深入的學習與探究。
三、設計理念及我的思考:
《數學課程標准》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具體目標指出「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厘米的含義,知道分米、毫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測量問題,對於測量的學習表明了數學的價值和實際應用。
(一)、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境,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進一步通過學生經歷測量的過程,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三)、在測量過程中,逐步理解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總之,本節課我是以厘米這個長度單位為紐帶,(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長度單位)將米、分米和毫米聯系起來。藉助測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尺上的刻度,動手量一量,用手勢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實例等多種活動,感知、體驗、建立豐富的表象。讓學生在進行估測、實際測量比較、驗證的過程中強化表象,從而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四、教案:
教學內容:毫米和分米的認識。(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下冊42頁)
教學目標:
1、在測量活動中,明確毫米、分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表象。
2、在觀察、猜想、驗證等實踐活動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進率。
3、在實際的測量活動中,初步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長度。
4、逐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關系。
教學准備:
課件、直尺、硬幣、磁卡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引發思考
師:(出示市場上新上市一種兒童飲料)你能先估計飲料盒的高度,再測量出它的高嗎?
學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生可能出現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師:同學們測量時8厘米多的部分不夠1厘米,我們用厘米無法精確表示測量的物體長度時,我們需要用到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小小飲料盒的測量活動,幫助學生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體會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一)認識毫米
1. 認識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師: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識?1毫米在直尺上怎樣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長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給同桌看一看。
讓我們來一次體驗之旅:時間2分鍾,在你們的學具袋中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捏一捏找找1毫米,再動手測量一下驗證驗證。看誰找到得多?
生1:通過測量我發現1分硬幣的厚度約是1毫米。
生2: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磁卡厚度約是1毫米。
生3:通過測量我發現字的寬度約是1毫米。
生4:通過測量我發現1張光碟厚度約是1毫米。……
師: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記住1毫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捏一捏1張光碟或1分硬幣或1張磁卡厚度、比手勢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間觀念)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表象後,讓學生自主地去尋找1毫米,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主動的在頭腦中建構1毫米的表象。]
2. 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毫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毫米是常用的長度單位。你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了嗎?(課件)為什麼這些物體的長度、高度或厚度要用毫米作單位?
生:毫米做單位測量結果更加精確。
[設計意圖:尋找生活中的毫米,有利於使學生更加明確毫米的作用,同時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探究毫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麼關系?怎樣驗證這個猜測?
學生自己數1厘米中間的小格。
(課件放大直尺圖)再次驗證
師: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聲:1厘米=10毫米 1cm=10mm
[設計意圖:在觀察、猜想、驗證、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究毫米與厘米的進率,知道1厘米=10毫米。]
(二)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學習分米、厘米之間關系
師:猜一猜這個飲料盒的吸管大約有多長?為什麼?
學具袋中拿出吸管。每個同學先估計長度?再實際測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實際估測
師:請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辦法記住1分米有多長。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間的長度是10厘米。……
師:你能估計桌子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嗎?
為什麼用分米做測量單位?
生:毫米、厘米作單位小、米做單位太大,分米做單位比較合適。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量一量、數一數等實際操作,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建立1分米的長度表象的同時掌握分米與厘米的進率。]
3、研究分米、米之間關系
師:我們認識了分米,請用手勢比1分米,手勢比1米,猜幾個1分米是1米那麼長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師:利用這把米尺來數一數驗證,你還可以怎麼驗證?
生:可以計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師:米和分米有什麼關系?
生:1米=10分米 1m=10dm
三、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來的米和厘米這些都是測量長度的單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約有多長。請用手勢從大到小排排隊?你能發現這些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嗎?(十進制)
[設計意圖:通過把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小排排隊,使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有一個整體認識,進一步鞏固了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用手指來表示長度單位,利用較形象的東西輔助學生記憶,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四、鞏固練習、拓展運用
淘氣的日記(課件)。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拿起1厘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請2個同學之間討論評議修正。
五、布置作業
1、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納米等)你可以去上網查找、咨詢家長等方式去了解相關的知識。你可以將自己找到的相關知識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來學習。
2、第二項任務,就是大家課後自由選擇物體,選定測量的工具,先估測,在實際測量,選擇合適的單位,記錄下測量結果。老師推薦一個表格給你們。
物體名稱及測量部位
估測長度(高度或厚度)
實際測量結果
板書設計:
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厘米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厘米是10小格,1米=100厘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2、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厘米。
三、教學過程
1、復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台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里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厘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厘米。
(2)畫一條長10厘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准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裡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厘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厘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採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分米=( )厘米 3厘米=( )分米
30厘米=( )分米 50毫米=( 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准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 )里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 ) 2張電話卡片厚2( ) 一張床長2( )
1枝鉛筆長2( ) 一根鐵釘長2 ( ) 一根黃瓜長2( )
設計目標:聯系生活,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麼?
一. 談話導入
在介紹這兩位新朋友之前,先回憶一下我們的老朋友吧,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了哪些長度單位,(米,厘米),你用手勢表示一下,1米和1厘米分別是多長嗎?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1米=100厘米
二. 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
1.看到我們的數學書,你能估計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嗎?(學生說)他們估計得對嗎,我們大家來驗證一下,下面同桌兩個同學合作,用尺子量一量它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並記錄下來,先想一想,我們應該用哪個單位?
學生量,師指導。
匯報測量情況。
2.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我們不能准確的表示出課本的長和寬。所以老師要向大家介紹出長度單位家族中的一個新朋友——毫米。
教師出示直尺,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把0-1放大。
師:觀察刻度線0-1之間,你看到了什麼?
這些刻度線把1厘米長的刻度平均分成了一樣大的小格,其中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提問:兩小格是多長?5小格呢?7毫米有幾小格?
師:大家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鉛筆尖指著數一數1厘米里有幾小格?(10),每1小格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學生動手操作後交流。
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4.大家覺得毫米這個單位怎麼樣?(非常小)拿出袋子里的一分硬幣,看一看,摸一摸。這個一分錢的硬幣的厚度就大約是1毫米。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長度是1毫米。(電話卡的厚度、10張紙的厚度)說一說,測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5.做一做。課本第3面。集體訂正。
6.拿出一元錢的硬幣,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
有學生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不正好是2毫米,2毫米少一些。對於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你們是否又會產生一個新的願望呢?
介紹: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比如微米、納米,同學們可以課後去查閱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更多的知識。
(二)認識分米
1.⑴電腦出示:飲料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種新型盒裝飲料(圖)。飲料的高度是8厘米,飲料配有一支吸管,請你猜一猜,這支吸管的長度。
學生猜測、交流,老師小結:吸管的長度必須比8厘米長。
⑵師:小朋友們真愛動腦筋,現在這支吸管就在你們的桌上,想不想動手量一量,到底是多長?
學生動手測量,老師巡視。
⑶學生匯報結果:吸管的長度剛好是10厘米。
師:10厘米的長度還可以用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表示,這就是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第二個長度單位家族的新朋友——分米。1分米=10厘米
2.用手指在直尺上擺一擺,1分米有多長,把尺子放下,把手舉起來,比畫一下1分米是多長。
3.你在生活中還見過哪個東西的長度是大約是一分米?那測量哪些東西的長度一般可以用分米作單位呢?
4.下面我們來量一量我們的課桌的長嗎?你們先估計一下,可以用手比畫一下,桌面的長是多少?如果用老師的米尺很好量,但你們手中的尺子都比較短,那應該怎樣量呢?(每段18厘米,看一共有幾段。 這樣比較難算,有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好算一些。每10厘米也就是1分米為一段,做記號)好,那同桌兩人合作一起量。
生合作完成並匯報。
5.現在我黑板上貼出膠帶長多少?(1分米)
再貼出2分米,這根呢?(2分米)
再貼出3分米,這是多長?(3分米)
再貼出4分米,這又是多長呢?(4分米)
它們一共長多少?(10分米)也就是1米。
10分米就是多少厘米呢?(100厘米)
100厘米也就是多少米?(1米)
如果這根膠帶長是10分米的化就應該和這根米尺一樣長,對嗎?
米尺驗證。上面長?(10分米)下面長(1米)
那米和分米有怎樣的關系?
1米=10分米(板書)
三.小結。
1.加上今天學習的這兩個新單位,我們一共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了,(4個)分別是,指名說。那你能將它們排排隊嗎?(米,分米,厘米,毫米 從大到小;毫米,厘米,分米,米 從小到大。)
四.鞏固練習。
1. 小明的日記。
談話:學習了數學知識,就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一(3)班小明寫的一篇日記,記錄了為媽媽過生日的事,想看看嗎?
出示:
2005年3月7日 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後,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500毫米,上學路上我看見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拿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做起筆記來。
(學生可能會笑,讓學生說說笑的理由,並幫忙改一改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比畫一下這些物體的實際長度來幫助學生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認識分米與毫米
西鄉徑貝小學 祝李怡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並且掌握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的編排有以下幾個意圖:1、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引入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
2、在實際測量活動中進一步學習新的長度單位;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自己研究的小課題「發揮評價作用,促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研究」,我是分三個層次來進行本堂課的設計的:1、巧借評價,興趣引入。課始幾分鍾的師生對話,巧借評價,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為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作準備;2、巧用評價,探究新知。這種考慮源於學生已有學習本節課新知的基礎,接下來教師要做的就是思考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我的策略就是想通過活動設計,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再採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充分發揮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3、互動評價,鞏固擴展。知識的主動應用,源於學生對練習的興趣和師生對其表現的評價,我盡量從這兩方面去思考練習的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
3、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估測能力。
4、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樂趣,獲得較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難點:
1、在實際測量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學過程:
一、巧借評價,興趣引入
師播放動畫:猜猜我們今天學什麼?(巧妙評價)
師:在奇妙的數學王國里,有這樣一個家族——長度單位,我們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它們。孩子們,你們已經認識這個家庭里的哪些成員了?
(師邊說邊依次出示標有米、厘米、分米和毫米的卡通卡片,並揭示課題)
師:你想知道關於分米和毫米的哪些知識?
二、巧用評價,探究新知
(一)創設有關鉛筆的情境
昨天老師值日時,正好碰到一年級兩個小朋友在爭吵,走過去一問,原來他們在為扔鉛筆的事爭吵:一個說,這些鉛筆太短不能用了,想扔到垃圾桶里;另一個說,這些鉛筆雖然短了點,但還可以用。我把這些鉛筆都拿來了,到底多長的鉛筆不合適用了呢?想請你們這些小哥哥、小姐姐來幫他們,行嗎?
(二)活動一:認識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1)師拿出其中的一支鉛筆,下面老師要考考你們的眼力,估一估:這支鉛筆大約有多長?
(2)這支鉛筆到底有多長,怎麼辦?(生上台來量,評一評:他量得怎麼樣?)
(3)課件演示:哪種測量方法正確?
(4)生估一估、量一量吸管的長。
吸管和這支鉛筆是一樣長嗎?是多長?你知道10厘米還可以叫做什麼嗎?你會用字母來表示嗎?(先讓學生說,師評價)
2.感知分米和厘米的關系
你能從直尺上找到1分米嗎?從哪兒到哪兒是1分米,你是怎麼知道這是1分米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師評價: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都從直尺上找到了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1分米裡面有多少個1厘米呀?(板書:1分米=10厘米 1dm=10cm)
3.體驗1分米和幾分米的長度
(1)比一比
用你的小手在直尺上比劃出1分米,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2)說一說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師評:小朋友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了這么多大約長1分米的東西。
(3)估一估
先估實物,再估綵帶(以游戲的形式)
猜猜:這把米尺是幾分米?
4、感知米和分米的關系
(1)拿出米尺,仔細觀察:1米里有多少個1分米?
(2)小組里交流:你發現了什麼?
互相評價:誰最會觀察,誰的發現最了不起。(板書:1米=10分米 1m=10dm)
5、解決問題
師:孩子們,你們認為這支1分米長的鉛筆還能用嗎?
師再拿出一支短鉛筆:這支還能用嗎?讓一名學生試一試:你感覺怎麼樣?
它有多長?你們先估一估。
(三)活動二:認識毫米。
1.量一量
師量,你們看,有多長?
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是5厘米嗎?比5厘米多一些,在尺子上看是多幾小格呀?你知道1小格是多長嗎?數一數1厘米裡面有多少個小格子?
課件演示
得出結論:1厘米=10毫米
2.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長?請你們對照尺子比劃一下。
瞧,你們的小手都快貼到一塊兒去了。你們覺得1毫米怎麼樣?1厘米是這么多,1毫米比1厘米還要短得多。
3.找一找
生活中哪些物體大約有1毫米長?(小組里合作完成)指名匯報。
猜猜:5個硬幣摞起來,大約是幾毫米?幾張撲克牌摞起來大約是1毫米?
4.說一說
課件播放:測量回形針、大頭針的長
(四)小結
沒想到剛才我們在幫助一年級小朋友解決鉛筆問題時,又認識了長度單位家族裡兩位新成員——分米和毫米。你們知道了它們什麼?
三、互動評價,鞏固擴展
1.游戲
孩子們,以前我們跟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交了朋友,今天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分米和毫米。下面我們來玩變、變、變的游戲,好嗎?
老師說長度,小朋友們想一想再變,看誰變得又好又快:
(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
評一評:誰的反應最快?
『肆』 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備課
不要想一些捷徑、吃透教材、自己多實踐。
備課是教師在教學前所做的一切准備工作,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對新的教學理念的掌握、接受、升華和運用的過程。有效備課能體現出教師的智慧和心血。 一、備學生 《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對自己的學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細致、越有針對性,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合理分析學生情況:
(一)了解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的知識預備狀態,主要是看知識、技能、情感方面有何經驗基礎。這樣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措施。如教學「柱的表面積」一課,學生通過觀察、實驗,自己總結與概括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內容屬於規則學習的范疇,而規則學習的前提條件是獲得運用有關概念的能力。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圓柱的底面積x2,對這個公式中的規則學習,學生必須掌握「圓柱」、「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加」、「乘」等數學概念,否則學生不能自主地探究出圓柱的表面積計算公式,也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因此,准確地診斷學生的起始能力和已有知識經驗是做好有效備課的基本前提。為了全面掌握學生情況,教師可以課前詢問、問卷調查、做些小測試等准備工作以減少數學教學中的「無效勞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分析學生背景知識。數學知識經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學習、建構新知識,又使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升數學知識的價值。如教學「環形跑道內外跑道相差多少」的問題時,讓學生去學校操場實地感受、嘗試,積累一定的背景知識後,學生能迅速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道的差距是在彎曲跑道處,並能很快地解決問題。 二、備任務
當代教育理念是「學生的學習設計教學」,備課不是任憑教師主觀預設方案進行簡單的復述,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因此,數學教師備課的主要任務是:充分領悟小學數學教材,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明確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主要是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大領域,教師要准確把握學習任務,根據各自教學任務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量的計量」時就得加強單位間進率換算的教學,要使得學生弄清實際生活中為什麼長度單位間進率是「十」?而面積單位進率是「百」?等知識性問題。 (二)認真分析教材,領會教材設計思路,教學重難點,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及教材的育人因素,這些都是教師備課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一位教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沒有強調是沿中間的摺痕對稱,在測試時就有學生誤認為長方形有四條對稱軸。 三、備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數學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講究全面、明確、適當、分層有彈性。既要確保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又要考慮到學生的發展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小學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
四、備檢測
教學活動中教學信息反饋也十分關鍵,檢測的目的就在於此。通過檢測可以了解到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如果未達到目標是何種原因造成的?教師得到信息後就可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整。
備檢測是要注意設計合理的試題,檢測的內容要與教學目標相符,並且為了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檢測可以在教學結束後,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應相信學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交流的主要途徑,備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顯現以學生為主,反映出新的備課理念和藝術。
『伍』 小學數學老師應該怎樣備課
一、轉變觀念,刷新理念
新課程標准指出,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實施機制。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理念決定教學的思路,只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在備課時給自己正確的定位,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二、備教材
(一)教學目標
數學課程標准規定了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由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方面組成的。這四個方面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態度離不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於其它目標的實現為前提。
1.明確知識內容的學習程度
上好一節課必須明確知識內容的目標設定,首先了解整個單元的內容,研讀教材分析,聯系前後內容,再進行教學設計。
以二年級下冊《認識角》為例,教師首先要了解這節課的知識目標發生了變化,以往的教材要求學生會畫角,而新教材則淡化了這個要求。另外,結合下面幾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會發現,這節課一定要使學生透徹地掌握「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才能為下面學習「角的種類以及角的比大小」做鋪墊。
2.設定能力的提升要求
每個年齡段對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定目標都有所不同,而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段以及每節課的內容,滲透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可以依據《小學數學新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分析》幫助教師去制定能力提升的目標方向。
3.制定情感、態度的價值目標
作為一線教師,平時課堂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貫穿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中去,必須充分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明晰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具體目標,並在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二)重點、難點
重點一般是一節課中應用最廣泛的知識,而難點則是學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識。教師備課時應思考如何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於新教師而言,最好備課能備到每一句話和每一個細節。
比如下面這一段備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學期《觀察物體》的一個備課片段。
師:這是什麼?
生:愛心箱。
……
師:你知道這個愛心箱是哪個學校的嗎?(請左邊同學回答)
追問:他說得對嗎?你們怎麼知道的?
師:對!在愛心箱的左面寫著「東山小學」。
(問右邊同學)你們看到了嗎?
預設:坐在右邊和中間的同學看不見寫在愛心箱左面的字。
……
師:愛心箱的左面和右面我們都把它叫做側面(板書:側面)
這段備課,不僅備了教師說的每一句話,也預設了學生的每一個回答,相信這樣備出的一節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可以從容自如,輕松引導學生掌握所學內容。
(三)鞏固習題
習題的設計是為了鞏固一節課所學的內容。教師備課時,應當遵循由易到難的設計思路,並考慮分層教學。對於速度快的學生設計一些提高的內容,而對於掌握知識較慢的學生,則要選擇少而精的題目進行練習,而這些設計都要在課前備課中完成,並且注意難點要引導學生突破和理解。
三、備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上好課,必須深入了解學生在學習新內容之前已經掌握的知識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預設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後來接班的老師,一定要回顧之前幾個年段的內容,這樣就能避免課堂上傳授內容過深或太淺而使學生失去興趣。
另外,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教師備課時應該顧及到每個學生的發展。考慮課堂語言的設計如何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並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備教學資源
1.生活中的數學
生活中的經驗是無形的教學資源,比如《認識千克和克》這節課,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逛逛超市,感受一些特定物品的質量,備課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使這節課不會顯得枯燥無趣,並對「千克和克」形成感性的認識。
2.理論基礎和知識鋪墊
掌握教學的理論基礎其實也是對教師的專業要求,教師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影響教師備課時的語言設計和備課思路。所以在備課之前不妨先去了解相關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點,在教師備課用書的最後往往會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理論基礎,教師先自我學習,深刻理解知識點,才能在課堂上輕松應對學生的突發提問。
備課時了解理論基礎和相關知識,還可以在備課時為以後的相關內容做鋪墊。數學知識點是一環套一環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內容激發學生課後探索的慾望,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五、反思教學,二次備課
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二次備課的重要性。課前的備課僅僅是一個教學思路和預備方案,而一旦真正上課,就會有很多插曲,這些插曲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教師在課後把這些插曲記錄下來,對自己當時的教學進行回顧反思,體會不足,幫助自己提升教學能力,並制定更加優秀的備課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