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能力
一、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教師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富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氛圍。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創新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的最大空間,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培養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行創造性的學習。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措施——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精心謀劃,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方向與教師不一致時,教師不要要求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充分嘗試,並通過各種途徑去思考、探索獲得結論,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於學生通曉數學知識的發生和形成過程,從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知識 要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讓學生系統掌握數學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並知道這些知識的內在聯系,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發展智力和形成創新能力的基礎。數學這門學科系統性很強,由很多概念和規律組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類比、抽象、概括、總結與歸納活動,把有關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知識體系中,把知識點連結成面,形成知識網路,這樣學生在掌握了科學性和規律性的知識之後,智力就會得到相應發展,創新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⑵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中的創新能力
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然後練習"的模式。往往一堂課老師滔滔不絕,講得口乾舌燥,而學生卻雲里霧里,甚至昏昏欲睡,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不會學以致用,且思維呆板,動手能力差,即所謂的"高分低能"。在許多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加之生怕學生弄不懂,聽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瑣細的分析、講解。但過多地訴諸純理論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創新就失去了展現和培育的空間。為了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育教學需要創新,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更是一種精神。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改革與創新。筆者從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多年,深感教學的創新首先是教學思想的轉變,過去是重"教",現在是重"學",過去關注教師行為,現在更關注學生"創造",打破了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全堂聽"的教學習慣,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全面提高綜合素養。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農村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多媒體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麼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願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2.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後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採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於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麼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後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創新教學思路,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並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們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於一百,可以為0等等。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麼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4.拓展教學視野,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的愉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充分揭示數學美,能使學生對蘊涵於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角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說出許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隨機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說明角無處不在,有了角,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講《對稱圖形》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距離學生較遠,不能親眼所見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優勢,讓學生欣賞教師從搜集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美麗圖景,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等,將新知識深入淺出地隱含於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探究慾望,體會到數學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然後請學生利用計算機製作出各種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能啟迪和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活動,觸發智慧的美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數學蘊含著豐富的美:有符號、公式和理論概括的簡潔美與統一美、圖形的對稱美、解決問題的奇異美,以及整個數學體系的嚴謹和諧美與統一美等。但是學生未必能感受到這些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之美。數學公式是人們運用概念、法則進行推理判斷的成果,是數學規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簡潔、應用廣泛,充分展現了數學美的一種形式、一種意境。
總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農村小學生主動發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如何創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所有數學老師共同努力,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只有堅持不懈努力,我們才能真正地將素質教育與教學創新很好的結合起來,才能很好的完成教書育人這一神聖的歷史使命。
⑶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創新能力
在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然後練習"的模式。往往一堂課老師滔滔不絕,講得口乾舌燥,而學生卻雲里霧里,甚至昏昏欲睡,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不會學以致用,且思維呆板,動手能力差,即所謂的"高分低能"。在許多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加之生怕學生弄不懂,聽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進行瑣細的分析、講解。但過多地訴諸純理論的分析、講解,學生的創新就失去了展現和培育的空間。為了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育教學需要創新,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更是一種精神。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改革與創新。筆者從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多年,深感教學的創新首先是教學思想的轉變,過去是重"教",現在是重"學",過去關注教師行為,現在更關注學生"創造",打破了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全堂聽"的教學習慣,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全面提高綜合素養。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於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農村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多媒體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可以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麼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願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2.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後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採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於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麼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後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創新教學思路,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並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通過合作交流,學生們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於一百,可以為0等等。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麼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4.拓展教學視野,讓師生在數學學習中體驗美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喚起人們的愉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審美化的教學,充分揭示數學美,能使學生對蘊涵於數學知識中的美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如在《角的認識》一課時,學生說出許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隨機又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角,說明角無處不在,有了角,我們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講《對稱圖形》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距離學生較遠,不能親眼所見的生活場景再現的優勢,讓學生欣賞教師從搜集的大量具有對稱現象的美麗圖景,如"埃菲爾鐵塔"、"法國凱旋門"、"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門"、"故宮天壇"等,將新知識深入淺出地隱含於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學生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自主發現了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引發學生對這種對稱現象的探究慾望,體會到數學與自然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社會、觀察自然的意識。然後請學生利用計算機製作出各種對稱圖形,這種審美心理活動能啟迪和推動學生數學思維活動,觸發智慧的美感,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數學蘊含著豐富的美:有符號、公式和理論概括的簡潔美與統一美、圖形的對稱美、解決問題的奇異美,以及整個數學體系的嚴謹和諧美與統一美等。但是學生未必能感受到這些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之美。數學公式是人們運用概念、法則進行推理判斷的成果,是數學規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簡潔、應用廣泛,充分展現了數學美的一種形式、一種意境。
總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農村小學生主動發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如何創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所有數學老師共同努力,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在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於實踐、善於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只有堅持不懈努力,我們才能真正地將素質教育與教學創新很好的結合起來,才能很好的完成教書育人這一神聖的歷史使命。
⑷ 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創新氛圍。寬松、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是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的主體地位,從灌輸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思考,從讓學生機械接受轉變為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創新,用欣賞的目光去看待他們,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為學生創設敢想、敢問、敢說的學習氛圍,哪怕是錯誤的見解或者是異想天開的想法,也應該給予鼓勵。教師要熱情鼓勵學生善思、多問,充分肯定他們敢說的勇氣,保護每個學生的獨創精神,鼓勵學生發表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發現新問題,提出各種新的問題。對於學生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好奇心,通過設疑讓學生在新舊知識間產生矛盾,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生生合作,展開討論,培養個性。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形成概念、總結法則的關鍵處,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充分展示自己的觀點、認識、相互啟發補充,使問題得以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分析能力,又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開拓思路,發展他們的創新個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如教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掌握了割補、組合等不同的計算面積的推導方法,既增強了學生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鼓勵質疑問題,形成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來自於質疑。在教學中,每個學生心中都有無數個為什麼,可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往往就沒有疑問或很少疑問,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其實在現實教學中,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後,這些問題應如何處理呢?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目的,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不急於解答,而是將問題交給學生討論。這樣做,一方面,學生覺得自己提出的問題得到老師的重視,會更加認真聽課;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質疑中,了解到學生學習困難的地方,就可以在講解時有所側重,做到心中有數。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是一節課、一個例題就能解決的,它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學生質疑的舞台,設置一些懸念,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在似是而非的辨別中得到提高。
⑸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淺談
創新能力是指完成創新工作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我們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好奇心,對新事物感興趣,不斷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有創新的慾望,嘗試去做一些對自己是新的,沒有想過、沒有做過的事情,用學過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
一、創新意識要貫穿數學教育始終
對於孩子來說好奇心是天性,他們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他們對一切都感新鮮、富於想像。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教師的職責。學生有了創新意識,才會一直處於積極主動利用最優、最佳、新穎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做題,學生做一些習題是必要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推理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技能。長期以來我們數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過多的、盲目的、僅僅為了應付考試的習題訓練,不僅束縛了學生好奇心和想像力。我們日常每一節課都要注重培養兒童的創新意思。我們要多問學生「為什麼」;「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從這個方面想,你想到什麼」;看到這個條件,你想到什麼」。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中的習題:一個新建的游泳池長50m,長是寬的2倍,深2.5m。現在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貼上瓷磚,一共需要貼多少平方米的瓷磚?
學生通過讀問題:「一共需要貼多少平方米的瓷磚?」馬上明白這是求游泳池的表面積。學生通過讀條件:「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貼上瓷磚」,知道這是求游泳池的左右面、前後面、下面。學生通過分析得出式子:
50÷2=25(m)
50×25+25×2.5×2+50×2.5×2
這時,我追問學生:「有沒有更簡單的計算方法呢?」學生通過觀察計算的式子和需要同時左右面、前後面。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50×25+(25×2.5+50×2.5)×2
左右面、前後面需要計算2次,所以我們把計算的式子放在括弧內,括弧外再乘以2,表示計算2次。
學生在我的不斷追問下,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學生利用已學的乘法分配率,把計算和解題思維達到最優法。
二、從「分析與解決問題」到「發現提出問題」
數學新課標提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展創新意識。」新課標強調「分析與解決問題」,還強調「發現提出問題」,這是數學課程目標的一個發展,其實就是重視創新,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課前我要求學生先預習課文,預習完之後嘗試完成書本的習題並且根據本節課,你有什麼困惑?請提出一條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有商的不變規律和分數的意義的基礎知識,自學本節課困難不大。第二天上課時,有2個學生提出了兩條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問題1:分數的分子和分母能不能同時乘以一個小數,而分數的大小不變呢?
問題2:為什麼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而數學大小不變呢?
2個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解決我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我做補充。雖然大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什麼價值,但是我上課時提醒學生圍繞本課的重點提出有價值的一個大問題,並且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很好地培養,培養了學生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創新意思,會獨立的提出問題,進而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三、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載體
教師要充分發揮綜合與實踐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的特點和功能。讓學生在此類活動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抽象、概括、猜想等多樣性的活動,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分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為日後學生的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一線教師,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時時培養,注意保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種下創新的種子。
⑹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把「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小學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更是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些體會。
一、靈活使用教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要想在教學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就應以學生發展為本,靈活地使用教材,科學地設計教學程序。教材是一成不變的,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不足以支撐學生興趣廣泛、深度較高的探究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再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整改,才能使教材充滿生命力,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例如:在學習完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後,我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體驗立體物體的空間感,鞏固已學知識。使學生從對長方體正方體單一的書本認識到多方面的立體感知。我設計了如下環節:一、先將學生分組然後每組發8盒磁帶。二、向學生出示問題:1、你能想出幾種包裝的方法2、各種方法有什麼特點,並計算出各自的體積與表面積。3、最節省的包裝方法是什麼。4、自己動手試著進行包裝。通過學生的手操作,裝一裝、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試一試、議一議,找出最合適的方法。學生通過實踐就對長方體認識已從感性升華到理性,並從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進而培養其創新思維。使學生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理解知識。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知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問題,正是他們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他們深入認識某類問題的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信任尊重每個學生,熱愛鼓勵每個學生,要時刻注意情感的釋放和啟發。教師的每一個親切的稱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關切的手勢和充滿愛意的微笑,都可以無形中縮短師生之間情感上的距離,形成一種凝聚力,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實實在在營造出平等、寬容、尊重、理解、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
學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可以暢所欲言,自由發揮,大膽質疑,這樣有利於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有一定水平的問題來。
要培養學生「質疑」,教師應做到:一是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奇怪問題不能斥責和置之不理;二是要鼓勵學生質疑,創設質疑情境。教師出示題目後先不要忙於解答,而應問:誰能解答這道題?比一比誰的辦法多?誰是我們班的「小精靈」?講完應問:誰還有什麼問題?誰還有不同意見嗎?老師應該用這樣的語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三是教師應指導質疑,抓住問題的實質,提高質疑水平。這些,教師應面面俱到,融會貫通,才能培養學生「質疑」的好習慣,發展學生求異思維.為什麼小孩入學前總是天真活潑,問這問那,心中有千萬個為什麼,但讀完小學、中學後,問題少了,幾乎沒有了,難道是他們都懂了嗎?並非如此,只是我們的教育有意、無意的壓抑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質疑的動機。例如:在教學完「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問學生:「你們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提出了下列問題:為什麼要加「都」字?為什麼要加「相同」二字?為什麼要「零除外」?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是否也不變呢?接著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課本上的插圖和等式,並要求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熱烈,結果學生不僅弄清了這些問題,而且培養了思維能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數學興趣和愛好,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課外活動,例如組織一些數學知識競賽、數學興趣小組、數學專題講座、周末數學晚會等。讓學生從生活和社會現象中找數學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啟發,對社會現象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思考,自我分析、設計並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啟動器。觀察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在觀察中及時的指導,科學地應用直觀教具及現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從而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把一根細線的兩端各系一個小球,然後甩動其中一個小球,使它旋轉成一個圓。引導學生觀察小球被甩動時,一端固定不動,另一端旋轉一周形成圓形的過程。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紛紛發言:「小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小球始終繞著中心旋轉而不跑到別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