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塑造自己的教學風格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呢?這需要從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相關能力與因素中加以整合分析,從戰略性的高度加以探討。(一)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深刻的理論准備教學風格既不會與生俱來,也不會無緣無故地突然形成。青年教師追求教學風格的前提,就是刻苦鍛煉教學基本功。江蘇省泅洪縣育才實驗學校小學部高級教師張林老師從教的前五年一直住宿在學校,以保證有足夠的時間熟悉學生、熟悉教材。正是在這幾年裡,他用心鑽研、刻苦實踐,為後來的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個人風格的形成創設了良好條件。所以說,教學風格是教師大膽實踐、勇於探索、長期教學經驗積累的結果。同時,教學風格的形成也離不開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學是最辯證、最靈活的一門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斯坦福大學教授蓋奇認為,教學的最高境界可進人藝術之境,但必須有其堅實的科學基礎,而想真正了解教學或成功地從事教學的人,必須精通教學的理論和規律。因此,要形成教學風格,教師必須首先掌握教育科學理論,辯證靈活地運用教育科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而不能硬搬教育科學中的條條框框。教學風格既不會光顧那些對教育科學理論一知半解、自以為是的人,也不會青睞那些不知教育科學為何物的「教書匠」。(二)樹立教學激情,熱愛學生激情是一切藝術風格之母,因為藝術最本質的東西是以情感人。一個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人,如果對教學不感興趣,也難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因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它表現為人們對某種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任何一種興趣都是對某種事物有所認識或參與了某種活動,體驗到情緒上的愉悅後發生的。所以,興趣可以使人滿腔熱情地從事各種實踐活動;可以豐富人的知識,開發人的智力。沒有興趣的活動,是不可能產生激情的。精湛高超的教學藝術是優秀教師用生命的熱情和對事業的執著創造的。教學藝術是一種塑造人的藝術,從事教育者與其他藝術家一樣,要有一種感動人心的魅力,使受教育者如沐浴在春風中而潛移默化。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教學工作者對所從事的事業有一種積極的獻身精神,以極大的熱情鑽研教學藝術,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雖然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各有不同,但各種風格所體現出來的教師的敬業精神卻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學生,只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才能從內心深處迸發出一種強大的力量。對學生誠摯深厚的愛,是教師出於一種對祖國負責,對人民負責,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高尚無私的理性之愛,也是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只有把教學作為一種藝術性的事業來認識和追求,才能享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而這種樂趣又會強化教師對教學藝術的追求,這就形成了樂教過程中的良性循環。可以這樣說,一個教師如果沒有「樂教愛生」的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三)樹立知己意識,發揮個人優勢知己,就是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僅要認識外部世界,而且還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和外部的關系,認識自己在事業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評價自己行為的對象。它通過自我體驗、自我分析、自我評價,達到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的目的。比如,要比較清楚地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氣質或哪幾種氣質的綜合。因為不同氣質的教師由於情感和活動強弱、快慢不一樣,教學上表現出來的個性風格也就有較大的差異。例如多血質的教師上課如同演講,手舞足蹈,眉飛色舞,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融語言、表情為一體。但缺乏毅力和耐心,對基礎差的同學不能很好地去輔導和教誨。膽汁質的教師上課時情感起伏較大。興致高時,如滔滔江水;興致低時,冷若冰霜;愛時如火如茶,恨時只想把調皮、搗蛋者痛罵一頓。膽汁質的教師教學能力強,有魄力,但脾氣暴躁,自製力差,激情不易控制,常常影響教學效果。茹液質的教師上課慢條斯理,以理服人;善於提問,啟迪思路;富有耐心,性情隨和;深人淺出,循循善誘;講究板書,條理分明。但反應較為遲鈍,行為拘謹,碰到意外事情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缺乏教學機智。抑鬱質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按部就班,細致平穩,缺乏表情,舉止遲緩,照本宣科。但他們往往理論修養較高,看待問題往往能一針見血,為人老成持重,辦事有條不紊。不同的氣質體現不同的個性特點,因而分別適合於創造不同的教學風格。作為教師,在教學藝術探索的道路上,應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揚己所長,發揮優勢,獨辟蹊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異於別人的生理特點、能力系統、思維品質、個性傾向等。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和教學統一起來,使兩者達到和諧發展,才能做到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才能有風格形成的沃土。正如美國的克萊德·E·柯倫在其名篇《教學的美學》中所指出的:藝術性的東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起來,使創造的成品賦有一種美。而美國教育家弗雷塔科更進一步指出:「只有當教師擁有教育過程中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找自
B. 小學美術與語文整合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程綜合化已經成為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而美術與語文兩個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將二者融合好,對於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以整合的思想觀念為依據對美術教學進行調整,探索可行的途徑,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美術教學效果。
一、美術與語文相整合,豐富美術教學內容
傳統美術教學內容單一,模式枯燥,學生的視野被局限在身邊的花花草草和家鄉的風土人情,這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素質教育改革的進程,因此在《美術課程標准》的指導思想下,我們要堅持「以人為主」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科間相聯系,從學生經驗出發,利用語文學科優勢,豐富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開發全新課程資源,擴展美術學習的區域,讓學生走出局限,開闊學生視野。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特別是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利用語文學科的便捷性和豐富性,為學生展示文字性的內容和知識,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啟發靈感,培養學生創作能力。根據實際情況,有條件的可以為學生配置多媒體教學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獨創性為學生創設逼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近距離的感受不同風格作家的筆韻畫風,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脫離狹窄的空間,在美術遼闊的天空中翱翔。
二、美術與語文相整合,啟發學生創新品質
通過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相互整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促使學生在快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使「樂學」真正落到實處。美術作品所反映的一般都是生活之美、藝術之美、自然之美,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習的趣味性與靈活性,將漢語文字的筆畫結構與自然實物特徵有機結合在一起,啟發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並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創作「圖畫文字」,如:美術字、藝術字等。例如,在教學《版面設計》時,美術教師可以找來甲骨文、象形文、篆書等各種字體的相關資料,讓學生看一看並猜一猜,這些文字都是什麼字體?並探究這些文字產生的歷史背景,從而激發學生對美術字的興趣,鼓勵他們從漢字的形、義、結構等方面出發,對漢字筆畫與結構進行合理變體,最終書寫出既美觀又形象的藝術字。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突出美術學習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將創作過程當作一種娛樂活動,將藝術字的書寫當作一幅畫來創作。實踐證明,在學生的想像與創新下,他們不但掌握了美術字的設計方法,設計出了美妙絕倫的藝術字體,而且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他們更懂得觀察生活與體會生活。
三、加深藝術作品理解,提高形象塑造能力
每種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影響。例如:詩和畫相互融合,可以使作品充滿詩情畫意,更好地抒發作者情感,並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它以造型為主要特徵,而詩是一種語言藝術,以抒情為主要特徵,兩者之間的統一促使情境交融,達到增強作品感染力的效果,其中詩歌的文學情節可以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情節感;而繪畫作品的藝術形象更具有具象性和感染力,當兩者融為一體時,就能更好地發揮美術教學與語文教學的雙重功效。因此在「古詩配畫」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理解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將文學情節用繪畫表示出來,「古詩配畫」教學首先要求學生對古詩反復誦讀,然後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將文字語言與視覺形象展示出來。反復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弄清楚詩的內容和意境,再通過分析、思考、構思和畫圖。例如,在繪畫杜牧的《山行》這首古詩時,應先讓學生誦讀古詩,使他們明白本詩主要描寫了秋天的霜葉,然後讓學生繪制出詩意的情境,用自己手中的筆來描繪霜葉,充分展現秋葉的美麗。學生們在繪制過程中,為了使畫中景色更有生氣,不但在天空中畫上了縷縷白雲,而且加上了小橋流水,突出和襯託了秋天的美景。
總之,我們作為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充分認識學科之間整合的優勢,並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的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二者的融合效率,最終實現美術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C.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課例研究
怎樣進行小學數學課例研究
一、「課例研究」的有關內容
1、明確「課例研究」的內涵
「課例研究」是在新課改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校本教研活動方式,是一種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學研究,它圍繞如何上好一節課而展開,研究滲透或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之中,活動方式以同伴成員的溝通、交流、討論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樣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的手段。
2、理解與「三課」的區別
第一,專業性活動與事務性活動的區別。課例研究是教師群體從自己的教學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以研究教學,改進教學為己任,旨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因此,「研究」是其要務。在常規教研中,備、聽、評課被異化為一項需要完成的任務,對教師而言,備、聽、評課的目的並非出於解決教學難題,而是為了完成學校領導布置的聽課任務。
第二,規范性行為與隨意性行為的區別。課例研究有明確的研究主題(本次就三個主題),是一項規范的專業行為。相比之下,常規教研中的備、聽、評課就有些隨意了。聽課教師往往事先不做任何准備,不知道要聽什麼,也不知道怎樣去聽,聽完課後,往往是「就課論課」, 研討的主題並不明確, 甚至極為泛化。有時研討也沒有人做記錄,授課教師事後也不根據評課意見,形成課例研究報告。
第三,常規性開展與臨時性開展的區別。課例研究期望教師群體通過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研究,形成和諧互動的專業發展共同體,因此它要求學校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為其常規開展提供時間、經費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但傳統教研中的備、聽、評課往往缺乏整體規劃和強有利的保障,常常會因學校其他事務的影響而被迫中斷或敷衍了事,有的學校甚至利用較長的時間來設計或實施一次備、聽、評課活動,其他時間則無所作為。
3、把握「課例研究」的特點
一是教學性。課堂的本質是教學,而不是展示。教學重過程,展示重結果。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師生情感共融、價值共享、共同創造、共同成長、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體驗的完整的生活過程。如果說教學要展示的話,展示的也應是這個過程本身。
二是研究性。課堂不僅是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的實驗室,每一間教室都是獨特的,都是教師把教學方案加以落實、試驗、驗證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教學理論和方案的實驗室。研究性意味著課堂不僅要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對象,同時也要成為教師同行或專家共同討論的領域。
三是實踐性。課例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持續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課例研究是沒有終點的。
二、研究的三個主題
1、善於激活學習興趣--有效課堂的「興奮劑」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而學習最好的動力莫過於學生對學科本身產生的興趣」(托爾斯泰語)。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認識傾向,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在課前充分做好准備工作,把每一堂深講生動,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望,「求知慾」是人們進行積極探求知識的一種慾望。主要表現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特點就是「我要學」、「我能行」。如果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被喚起,思維被激活後,就能積極、主動的去探索、去創新。然而任何認知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作用下進行的,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直接動力。例如.學習「口算乘法」時,由於計算課比較抽象,再加上本節課知識點單一,就是講解「一位數乘整十數」的一道例題,而一位數乘整百數、整千數等口算方法放在「試一試」里完成。為了達到有效設計,以「兒童樂園」為背景;以小精靈導游為主線;以坐旋轉木馬、碰碰車,參加口算比賽,幫助叔叔、阿姨解決問題,師生找朋友等為內容,將學生置於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激活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特別是依據「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句名言,首先設計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兒童樂園,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用數學的眼光,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很快喚醒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為學生學習抽象的「口算乘法」開辟了良好的途徑。
2、勤於挖掘探索潛能--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之間不能畫等號,兩者並不是同步的。一般來說,知識的積累是漸進的、明顯的,能力的發展是潛在的,潛移默化的。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填鴨式的教學,雖然也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知識,但是,它對智力發展和能力的培養起著抑制的作用。所以有效教學能凋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從不斷地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發展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維活動空間,促進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信息交流渠道要暢通,應該體現多層次、多方向,以此增大信息量,挖掘學生的探索潛能。例如:在讓學生嘗試探索2×10=?時,教師首先從已學過的「表內乘法」知識出發--2×9=?,然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經歷2×10=?的口算方法形成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嘗試探索的空間,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遷移規律,再次嘗試探索20×3=?的口算方法,這時學生對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已形成了表象,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以小精靈導游看到「兒童樂園」的小朋友在做口算比賽,邀請學生參加,看誰算得又對又快:2×4= 20×4= 200×4= 200×4=,學生在學習一位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展到一位數乘整百數、整千數,並要求學生在口算的同時歸納概括口算方法,以此挖掘學生嘗試探索的潛能,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證實了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教法改革家嘗試教學法的創立者邱學華教授的名言:「在人類住居的這藍色的星球上,什麼樣的奇跡都可能發生。問題在於你是否敢於去嘗試!」
3、敢於展示學生錯誤--有效課堂的「潤滑劑」
所謂「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錯誤」伴隨教學始終,它有時發生在學生方面,有時發生在教師方面。課堂教學中學生一定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教師有時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尷尬。但我認為,流暢並不意味著教學的順利成功,表面的達成並不表明學生的有效發展。即使是公開課也應該是常態課中的經典,經典不迴避曲折,曲折才顯美麗。在教學中,我們不該放過學生中帶有普遍性的典型錯誤,而應發揮教學機智,將這種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轉換成教學資源,及時採取措施,調整教學思路.將錯誤轉化成美麗,這樣才能體現學生真正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幫助學生超越自我。例如:學生在口算20×3=?時,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想法(1)、因為3個10的和是30,再加上3個10就是60,所以20×3=60;(2)、因為3個20相加是60,所以20×3=60;(3)、也可以把20×3看成是3個20,因為3個20是60,所以20×3=60……這些動態生成的多種想法,雖然沒有突出本節課的口算重點,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都是依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而思考,具有普遍性,所以教師要抓住這些動態資源,及時採取措施,調整教學思路。前兩種方法都是從加法意義的層次思考,是低層次的思考方法,但是對的,應給予肯定;而第三種方法是根據乘法的意義思考,思考層次較高,但怎樣口算簡便?需要教師引導、提升。特別是學生口算2×4= 20×4= 200×4= 200×4= 這幾道題後,讓學生歸納概括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方法時,有的學生說,先乘一位數;有的學生說,把乘的結果加上幾個0;有的學生說,我根據2×4=8後補0等等,多好的動態資源呀,學生的思考過程已在提升,教師可抓住這有利時機正面引導,激勵評價,提升知識,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種生生、師生之間互動的實現和頗具創意的新知形成,關鍵是教師要充分地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教師有意暴露學生的錯誤,使之成為生成新知的有效資源,誘發了學生針對錯誤展開爭辯、探究、交流,於精彩之處挑起矛盾.困惑之時給學生留足探究空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從而發現了規律,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不斷張揚學生的鮮活個性,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提出幾條建議
1、有效教學是一種策略,它是一種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一種策略,要求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決策,並不要求教師掌握每一項技能。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2、「課例研究」是在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校本教研方式。是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每次活動要有明顯的主題,不能貪大就全,要小專題、多角度、分層次研究,解決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遇到的困惑,實現有效教學。
3、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
D. 美術教學風格怎麼寫
美術教學風格想要更好的書寫,必須要把它所涉及到的精華內容以及教學的各式各樣的風格書寫清楚。
E. 如何在農村小學開展校本教研活動
一、教師素質不高,業務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師積極性不高,上進心有待加強。長期以來,農村小學搞教學研究都是在學校行政主持下進行的,教研活動不過就是上課、聽課、評課而已。其結果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評課的教師講得順暢,上課的教師聽得舒服。而在校本教研中,不知如何著手,怎樣開展,也沒人指導,只是重復過去教研的老路。由此可見,怎樣上好一節課,怎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農村小學教學的關鍵。課例型的校本教研更適合於農村小學,它的基本做法是圍繞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教學環節進行研討,這可以幫助教師建構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成長。
在開展課例型的校本教研活動中,我們除了注重組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提高理論水平之外,在學校開展教研活動中我們的一些基本做法如下:
一、教研組針對學校平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選定課例研究的內容,由各人自我推薦上課。內容一旦選定,先由執教老師獨立備課和上課。學校教研組組織相關的教師聽課和評課,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獻計獻策,上課教師集思廣益,形成新的教學方案,然後進行第二次上課和聽評課。通過對比,大家探討進步之處和不足之處,如此循環。上課教師反思整個教學和研究的過程並寫成教學課例。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十分有利於提高基層教師的課堂設計和實施能力,促進教學藝術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不同的教師分別同上一節課。以往的校本教研活動,往往是一個小組內只推薦一名教師上課,其他人只能說評課而不能上課,沒有鍛煉的機會。為了讓這些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我們嘗試讓不同的教師上同一節課的教方式。第一個教師上完課,第二個教師針對第一個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上第二次課或者由兩個以上的教師分別設計並授課,每次上課都是教師集體聽課評課,讓教師切實感受到課例研究、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義,激發教師對課堂教學境界的不斷追求,也有利於教師學習和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教學特色。
三、學校的教學研究既要集中進行,也要滲透到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去。我們的做法是讓同事之間開展橫向的互助指導式觀課,這種觀課既不含有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權威指導成分,是教師同事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觀課,其目的是通過觀課後雙方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問題方面的分析、研討和相互切磋,以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
四、邀請專家指導聽課。主動邀請同行或專家聽課,讓專家進入課堂現場觀察,並針對研究主題作出相對規范性、導向性的評價,更利於我們改進不足,爭取進步。再說,我們的教研成果也需要專家的肯定和評價,激勵全體教師更加積極投入地進行創新研究。
五、全民參與教學反思活動。無論是對執教者,還是對聽課者,課後反思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們既要反思執教者的教學,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既要反思成功之處,也要反思失敗的原因。通過反思,執教者和聽課者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將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點點滴滴感受都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課例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解決教學實際問題,課例研究是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開展課例型的教學研究,打開了農村小學校本教研工作的新局面,使校本教研活動真正成為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更是全面構建和諧課堂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