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二年級英語課本與練習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在網上哪裡能買到(我所在市區所有書店都沒有了)
可以上亞馬遜或當當網購買
Ⅱ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的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英語教學中小組活動有效性策略的實踐與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一、 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合作學習是國際上最流行的教學策略之一,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了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認為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是當前在學校課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課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
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個體努力以及小組成員間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強調積極的相互支持與配合,強調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交往.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只有小組取得了成功,個人才能成功.合作學習特別強調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另外,有助於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這一單一、刻板的教學方式,改變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互動、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從而真正推動每個學生進步.因此,努力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嘗試著將小組合作學習引進課堂,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更新講課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
小組合作活動(又稱合作學習)於70年代率先興起於美國,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中小學教學實踐.它的產生除了美國獨特的社會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於克服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
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將傳統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關於小組合作學習被很多學者認為是一種適應各種學習風格,並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一種最流行也最有效的方法.早在1979年,美國的教育學家約瀚遜就論述了這種方法的種種好處.他這樣寫道:小組合作學習比起班級競爭學習或個體學習來,更能有效地掌握、保持和遷移概念、定律和原則?合作的集體成員可以逐漸形成更高超的概念學習策略,更有效的探尋和利用他人的信息,更能從自己的頭腦中復現或用自己的話闡述正在學習的材料,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材料?學生越是具有合作的態度和經驗,他們就越是能積極主動、持之以恆地追求明確的學習目標,越是相信學業成敗是靠自己的努力,越是希望成為優秀的學生和獲得優異的成績,越是認為學習新知識是有重要意義的?與只有班集體競爭學習或個體學習經驗的學生相比,有合作學習經驗的學生更信任自己的教師,更容易把教師當作激勵者而接納教師,無論從學習上還是私人感情上都是如此.
小組合作活動得到了許多國家教育工作者的認同.80年代以來,它也成為了我國教學理論和實踐領域所研究的對象.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課堂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的基本理念和課堂實施建議中,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標准》提出的小學英語課程的任務是這樣闡述的: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信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學校改革課堂教學,也對小組合作活動進行了應用與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和實踐,都驗證了小組合作活動作為課堂教學常規組織形式在提高學習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組合作活動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策略.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目的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旨在能使小學英語對話教學找到高效的操練模式,切實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通過小組合作活動,使每個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都能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以這樣的學習形式為載體,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參與意識,
發揮潛
Ⅲ 看看美國人如何學習母語
相比起數學教學而言,美國的公立教育對母語(英語)教學重視得多。學生從進入K年級(幼兒園年級)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每天都必須至少有一個小時的母語學習時間。甚至到了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仍然有英語的必修課,假如修完了以後,統考不及格的話,大學仍然是無法畢業的,要重考或者讀其它的英語補習課程。很多大學更把英語的八股文寫作規定為研究生入學的考試之一,假如無法通過,學生就不能被錄取為研究生。
美國的母語教學的主要部分大致分為:閱讀,寫作,文學欣賞,古英語和口頭表達這幾個部分。目前,全美有三十七個州都根據聯邦政府的「無一孩子落後」法案訂立了母語教學的課程標准和統考,因此,母語教學在全國各級學校教學的內容,基本是一樣的。
小學的母語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基本的寫作能力。在閱讀能力方面,低年級強調拼音(phonics)的教學。美國不教國際音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是從通過教學生拼音開始的。Phonics的基本原理是教授學生一些英語(美語)拼寫和讀音關系的基本規律,讓學生可以看到一個英語單詞,就能讀出來;或者,想到一個單詞,就能按照規律拼寫出來。另外,通過學習基本讀音規律,學生也能集中學習大量的單詞。例如,
「at」 的讀音是其中的A發短母音的音,老師會同時在一節課中教:at, bat, cat, fat, hat, mat, pat,
rat, sat等讀音相同的詞,讓學生學會這些詞語的意思,另外,當他們看到同樣規律的chat,或者flat就能讀出來了。
小學二年級以後,通過這種拼音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大約五千到六千個英語單詞,讀一些簡單的兒童書籍已經不成問題。(有趣的是,美國的「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也是以這個為目標。完全不懂英語的新移民來到美國,大概兩年左右,就可以掌握相同數量的英語單詞,達到能基本閱讀一般英語讀物的能力。反思我們國內的英語教育,由於花太多的時間在鑽研語法上,學生學了十年,十幾年都是啞巴英語,而且掌握的英語單詞奇少,基本無法閱讀一般的英語讀物。)
由於小學一年級是培養拼音閱讀能力的關鍵一年,所以,假如學生的拼音閱讀能力過關了,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會學習寫段落文章了。小學的二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都不需要寫全篇的文章,只需要寫段落。寫一段話,能講出一個故事,或者說明一個事實,就已經夠了。
與此同時,學生們會接受閱讀理解的訓練。小學的閱讀理解訓練大致分兩個階段。在拼音閱讀以後,第一個階段是decoding and
comprehension (解碼和理解)。解碼是最原始的階段,學生必須能把句子裡面每一個單詞都正確地讀出來,並知道每一個單詞的意思。然而,知道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不見得就能明白整個句子的意思,更不見得理解一個段落或者一篇文章的意思。所以,「理解」就是訓練學生理解句子或者文章的意義。理解的訓練包括句子結構的認識,知識的掌握,語境的認識,以及閱讀提示(Reading cue)的掌握等。每一個步驟都牽涉到非常專業的閱讀發展理論和相應的教學法。所以,即使在全美國小學的英語老師用的課本不一樣,但他們在課室裡面做的東西都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在教師執照訓練的時候接受的閱讀教學法訓練都是一樣的。這個階段大概在小學二年級就應該完成。
第二個階段是應用(application),合成(synthesis),和評估(uation)的要求。在這個階段,學生把閱讀帶到更高一層,開始培養批判性的思維。在「應用」方面,學生必須能通過閱讀,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然後應用在某些方面。例如,學生看著一份如何烘蛋糕的說明,能自己動手,加入不同的材料,調節烤箱的溫度,烘出一個蛋糕。在「合成」方面,學生必須能在閱讀中找到各種資訊,然後篩選對自己有用的部份,作出正確的判斷。例如,從甲地到乙地旅遊,可以參加火車團,也可以參加飛機團,看的東西,價錢,酒店,行程,都有不同的地方;學生必須能根據某個條件(比如在多少錢以內),在閱讀了全部資訊以後,通過分析和綜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旅行團。在「評估」方面,學生必須能通過閱讀,根據自己的評估原則或者客觀的評估原則來評估自己閱讀的文章的好壞,或者從文章中得到的資訊的優劣。
在中學階段,雖然學生需要閱讀的數量更大,但因為閱讀的技巧已經在小學訓練過了,所以,母語教育的重點就在於八股文的寫作訓練,文學欣賞,古英語以及繼續發展口語能力。
八股文的寫作訓練從小學高年級寫文章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到大學的最後一門英語課,一直在做。這是美國的母語教育最最重要的一個部份。從前,托福和其它一些針對外國人的英語考試,並沒有規定寫作(也就是八股文寫作)是必考的,結果,中國學生到了美國讀大學的時候,大學教師們最大的頭疼就是中國留學生不會寫八股文。目前,在美國各級大學強大的壓力下,終於迫使大學考試委員會在新的托福考試,GRE考試,甚至SAT考試中規定八股文寫作為必考部份了。
美國英語的八股文有兩個主要部份。首先是規定了文章的種類只能是下面的幾個:敘述性文章(記敘文);說明性文章(說明文);定義性議論文;比較性議論文;分析性議論文;反駁性議論文;評估性議論文。因此,在考試的時候,學生不可以寫作其它的文體(比如寫成詩歌;劇本;小說;應用文;散文等等)。
開頭引入段:
1.導出背景(只能用下面的開頭方法:故事式;疑問式;敘述式;反問式;交代文章的背景)
2.用一句話,寫出作者所有的論點。
中間段:1.每一個論點,使用一個主題句,在段落的開頭說清楚。
2.假如是議論文,使用例證和分析推理等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假如是記敘文,在中間段表現矛盾的組織,發展,高潮。
3.假如是議論文,在每一個論點分析完以後要作最後的強調。
結尾段:1.假如是記敘文,表現矛盾的解決,並突出主題。
2.假如是議論文,再次概括作者的主要論點,並提出做法。
高中對八股文的字數要求是全文至少有五個段落,每段至少有八個句子。
文學欣賞方面,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某一個歷史時代的作家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包括作家的生活和寫作經歷;作家的作品的風格和文字特點;作家對人物、環境的塑造方式;作家對情節的安排;作品的主題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等。另外,作品的不同文學形式也在研究之列。比如,詩有什麼特色呢?不同詩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詩各自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修辭和特別的句子結構的應用對於作品起什麼作用呢?都是文學欣賞討論的內容。學生們從初中第一年開始就看小說的原著,而且,哪些作品必須讀過,通常是由每一個州的教育廳規定的,最近,必讀作品的考查,甚至被加入到各州的統考裡面。
美國的中學母語課本通常是精裝的,經常有幾千頁,非常厚、非常重。有的是按照文體,把同一文體的文章安排在一起學習;有的是按照作家,把代表性的文章選在一起。但是,因為在課本裡面,每一個作家只能選入一到兩篇比較短的作品,所以,老師通常會規定學生在課外讀該作家的代表作,如小說或者詩集的原著。所以,加起來的閱讀量是相當大的。
Ⅳ 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 近5年國內外的研究成果!!
語際遷移主要有兩種,正遷移和負遷移。凡是母語對外語學習有促進作用的,我們稱其為正遷移,凡是母語對外語學習產生干擾作用的,為負遷移。而一個人,一旦掌握了第一種語言,母語,這種語言就必將成為他終身離不開的工具,所以,一個人學習外語,尤其是學習外語的初級階段,即在學生對外語語言體系熟悉之前,母語是可以吸取經驗的唯一語言體系,這樣一來,很容易就把母語的語言規則和結構運用於外語學習,也就是說,不可避免的…
語言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學生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試圖藉助於母語的語音、結構、語義和文化來表達思想,就會產生語言遷移現象。語言遷移分為兩種:正遷移(posi tive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transfer)。當母語的某些特徵同目的語相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產生正遷移。例如,英語和漢語的基本語序均為S+V+O(主語+謂語+賓語),「我說漢語」(IspeakChinese)這個句子中,漢、英兩句語序完全一致。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就藉助於母語的語序用英語詞彙構成一句正確的英語句子。
論母語遷移對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1)
Abstract] Language transfer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fore language learners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have been using their mother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so that they have been very familiar with the rules of mother language. In addition,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refore, when they learn a new language, they transfer those rules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unconsciously, and then transfers appear. However,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in their usages, rules and so on. For that reason, two kinds of transfers form. They are positive transfer and negative transfer. This essay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definition of transf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mother languag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ransfer. Next, it illustrates the manifestation of transfer in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ulture separately in detail. In language knowledg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English letter』s learning, phonetic, lexical, grammar and discourse. In culture, transfer will appear in two areas: lex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s. Finally, this easy will giv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f the right treatment to the mother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mother language; negative transfer; positive transfer; language knowledge; English teaching
【摘 要】 語言遷移是二語習得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在語言學習者學習語言之前,他們就一直使用母語與他人進行交流。因而,他們對於母語的規則已經非常熟悉。又由於語言學習之間存在著共性,所以,在學習者學習外語時,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母語的一些習慣遷移到他們所學的外語中去。而後,遷移就發生了。然而,兩種語言之間在使用習慣,規則等眾多方面存在著異同。這就使語言在遷移過程中發生了兩種變化:正遷移和負遷移。本文首先對遷移的定義以及母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重要性進行闡述。然後討論了遷移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分別就遷移可能出現的兩大方面(語言知識方面和文化方面)進行詳細的描述。在語言知識方面,從五個方面描寫母語的遷移的表現:英語字母的學習,語音方面,詞彙方面,語法方面和語篇方面。在文化方面,則從兩個方面來描寫:詞彙文化方面和語用方面。最後,本文提出一些認為在教學中可以採取的正確對待母語遷移的方法。
摘 要 本文依據長期的教學和大量的觀察,從遷移的角度出發,探討分析了福建方言對方言區大學生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發現方言語音與英語語音存在著很大差異,構成了方言區大學生英語語音學習中的負遷移因素。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對福建方言區的英語教師的教學和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將有所裨益。
關鍵詞 福建方言,英語語音,負遷移,語言學習焦慮
一、遷移理論
在心理學中,遷移指的是人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心理過程。[1]在外語學習研究領域中,遷移是指母語知識對外語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許多語言學家和心理語言學家所探討的重要問題之一。
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Lado在《跨文化語言學》中認為:在外語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廣泛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傾向於將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和與母語相聯系的文化遷移到外語學習中來。奧得林(Odlin)[2]把遷移定義為:遷移是一種影響,它來自於已習得語言(可能是錯誤習得)與目的語之間的共性與差別。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將母語遷移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正遷移、負遷移、迴避和過度使用。由於本文主要討論負遷移現象,所以這里介紹一下此理論中的正負遷移兩個方面。
1、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 :當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相同時,學習者把母語規則遷移到外語中去,這時母語規則能夠減輕外語學習的負擔,減少外語學習中的錯誤,促進外語的學習。這時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積極的,這種影響叫正遷移。
2、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當母語規則與外語規則有差異時,學習者把母語規則遷移到外語中去,母語便會干擾外語的學習,此時母語對外語的影響是消極的。這種影響稱為負遷移。
由於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的語系,在語音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因此,在中國學習者的發音中普遍存在著漢語發音的負遷移現象;由於地區差異,又存在著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的負遷移現象。依據上述遷移理論,本文將具體探討一下福建方言在方言區大學生的英語語音學習中的負遷移現象。
二、福建方言與英語語音
「語言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聲音符號的習慣系統』……只有人發出的有意義的成系統的聲音才是語言」[3]。可見語音在語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見,語音、詞彙、語法在區分漢語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對來說,語音應該是區分漢語方言的主要標准」[4]。可見方言是按照語音來劃分的。
1、福建方言
「方言是民族語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區的人們使用的語言。」[5]方言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個是從結構去看,一個是從功能去看。社會語言學側重從功能方面去給方言下定義,「認為它是一種交際功能受到地區限制,其發展未達到標准化的語言變體。」[6]方言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歷史、地理等各個方面的影響。
福建省是漢語方言最復雜的省份之一。全國各大方言區中,福建占著5種。分布最廣的是閩方言。閩方言分為邵將、閩北、閩中、閩東、莆仙、閩南、瓊文7個次方言,之間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漢時代漢人南侵時與當地的閩越語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結果。除分布最廣的閩方言之外,閩西有大片客家方言,閩西北有贛方言,浦城縣有吳方言,還有一些地方有官話方言島。福建省境內的方言不但品種多,而且內部差異很大。像連城、尤溪、順昌等地,一個縣內就有幾種、十幾種不能相通的話。福建方言區的學生,由於福建方言的影響,英語發音會遇到一些特殊困難,因此也可以從母語方面探究原因,尋求解決方法。
本文針對在校福建籍大學生方言的語音特點,做一個淺顯的分析、總結,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方言的語音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並提出一些改進的建議,以資參考。
2、英語語音
語言首先是由語音組成的,語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際,交際的首要形式是口語交際,口語交際離不開語言的發音。英語語音是英語使用者所必須遵守的約定俗成的東西,個別語音可以有變化,但是變化不能超出該音音位變化所允許的范圍,否則就會引起發音錯誤。方言區的學生由於受方言影響根深蒂固,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中又以應試為主要目的,大多沒有受過系統的語音訓練,因此把方言中的語音遷移到英語語音中來,由此造成的語音方面的錯誤是非常突出的,下面具體討論福建方言在英語語音中的負遷移現象。
三、福建方言在大學生英語語音學習中的負遷移
英語學習中,本族語語音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早已有人論及。「從語音上看,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語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語音」[7]。學習一種外國語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受他本族語發音習慣的影響,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本族語的一套發音習慣搬到外國語中去。
這種影響對於那些普通話不標準的學生而言,是十分明顯的。如福建各地對/n/,/l/,/r/基本不分,在上大學英語Focus Listening的第一冊第一課中,對於平行的兩個班,我們在上課時先給一個班講述這三個音的發音特點、舌位,然後做辨音練習,而另一個班我們先不做區分,直接聽音,結果發現第一個班的效果要比第二個班好得多,而第二個班中,城市學生比地縣學生區分得清楚。這就充分說明了受方言語音影響較小、普通話水平較好的學生,其本族語對英語語音的影響就小,而那些方言很重,普通話很不標準的學生,本人方言語音對英語語音的影響就大。
綜上所述,語言具有表意性,「語言的表意性就是語音傳遞說話者用詞彙概念表達的一系列思想」。[8]當語音無法正確地傳遞說話者的思想,或聽者無法用已有的語音知識去感知說話者的詞彙概念時,這種語音肯定會對說話者或聽者帶來一定的影響。從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觀察到,方言太重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著焦慮情緒。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焦慮是個體由於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9]。這種語言學習焦慮對英語學習產生影響如下:
1、英語學習焦慮
福建籍學生由於很多人方言重,無法准確地拼讀單詞、朗讀句子課文,往往面臨一種尷尬的局面:自己讀的材料別人聽不懂,別人讀的東西自己不明白,寫出來大家都明白。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但語音問題是毋庸置疑的。如a moon-lit night,福建籍學生由於n、1不分,是不太可能聽明白什麼意思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學生以英語為學習目的語,很多新生剛入大學很難適應課堂活動,逐漸產生焦慮心理,進而影響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對他們的學習產生直接影響。這種影響可從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觀察到。有這種學習焦慮的學生,常表現為「語音變調,不能正常地發出語言的語音和節奏,站起來回答問題有凍僵的感覺,忘掉才學過不久的詞彙,甚至根本不說話,只是保持沉默不語」[9]等。他們回答問題以及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很小,傾向於迴避比較復雜的句子,或者經常抱怨課程進度太快,學習太難,需要更多時間去學習。
2、交際畏懼
根據McCroskey(1978)的解釋,交際畏懼指的是個人對於與他人的真實或者預期交際產生的恐懼或者焦慮程度。語音、語調太差的學生由於擔心無法感知他人話語,或者別人不能聽懂自己傳遞的信息,往往不願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交流,在課堂上經常有壓力和焦慮,不願坐前排,上課低著頭,迴避與老師的目光相遇,即使被迫進行交際,也是寥寥幾句,不願深入,或是說聲「sorry」結束。這些都是典型的交際畏懼表現行為。他們的交際經常是被迫的、很勉強的。他們對自己的英語能力的自我評估很低,有些學生甚至不認為英語學習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不願為此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因而學習效果很差,效價不高。
3、負評價恐懼
實踐證明,受方言影響大、語音差的學生往往很在意老師、同學對自己語言水平的評價,過於關注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行為方式傾向於使可能出現的不利評價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經常有意識地迴避或盡早結束交際。對自己今後的英語成就期望不高,在學習和交際過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這種經常性的提醒會威脅學生自尊需要的滿足,挫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進而增強焦慮傾向。
四、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以上論述證明,福建籍學生,很多人由於受方言影響,英語語音掌握較差,英語學習存在一定障礙,產生語言焦慮。根據有些學者的研究,語言焦慮可能對動作行為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影響:一是「促進性焦慮」(Facilitating anxiety);二是「抑制性焦慮」(debilitating anxiety)。[10]前者有利於外語學習,而後者則相反,而完全缺少焦慮感與焦慮感過強都不利於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為此,在英語教學中,對於由於受方言影響而產生的語言焦慮可採取一些措施予以有效控制。
1、英漢語音分析對比
成人學習英語和兒童學習話語的心理基礎是不一樣的。兒童在客觀環境作用下,通過同化和適應來習得語言,其語言習得的過程和智力成長的過程是一致的。成人學外語時其智力已發展成熟,因此他是從已知的事實出發,採用相應的方法去學習。要克服其本族語的干擾,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這在語音上已證明有較明顯的進展。[11]因此,對於剛入校的大學生,在語音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參照普通話語音特點,指出學生方言中的語音失誤並與英語語音進行比較,有目的、有意識地強化訓練,逐漸減少其方言的干擾,提高他們正確發音、拼讀的語言能力。
2、創造輕松、愜意的課堂語言學習環境
福建籍學生語音基礎普遍差,學習中存在語言焦慮,如何將這種焦慮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輕松、愜意的課堂語言學習環境十分重要。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一樣重要。輕松、愜意的課堂氣氛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對英語學習持一種積極態度,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提高,促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學質量,增強課堂信息反饋,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3、鼓勵學生朗讀、背誦英語材料
語言學習離不開語言材料的積累,朗讀、背誦英語材料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記憶單詞、理解內容,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充分感知語音特徵。提高對語言形式的敏感可以幫助學生注意所輸入語言的特徵,並且注意所輸入語言和輸出語言間的差距,從而更好地掌握語音知識。正確的發音不僅有助於學生聽力、口語的提高,而且也可幫助他們正確拼寫單詞,使其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7.
[3]潘文國. 漢英語對比綱要[M] .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2. 145.
[4]王福堂.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M] . 北京: 語文出版社, 1999. 46.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6]陳松岑.社會語言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7]申小龍.社區文化與語言變異:社會語言學縱橫談[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8]潘諾夫、王仲宣.信號、符號、語言[M].何純良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9]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10]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11]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ujian Dialects i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Zhang Shu
(a 2004 graate student in College of E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view of transf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ujian dial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s a point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and that of English, and hence, the factor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dialect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formed. It will b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not only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to English learner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n it in Fujian.
Key Words: Fujian dialec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Ⅳ 小學英語第五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免費下載
要孩子習得英語,而不是學習英語,那就需要建立小學英語的語言環境,就像獲得專母語一樣,屬語言環境很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出國的條件,我們也可以盡量利用一些輔助的工具幫助孩子營造這種英語的語言環境。如:生活中多跟他們說英語、在家裡的傢具上都標上英文,告訴他們:「what's this?」還有就是給他們看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英語動畫片。但是也不能簡單的播放,要注意重復、模仿等等,這樣最好是配套一些針對英語學習的軟體,這里推薦一款能《英華蘭魔法英語》小學英語學習軟體,課程設計很科學,魔法故事很吸引孩子,語音識別功能比較強大,對孩子英語的語感養成很有幫助。 最後,讓孩子的生活中每個細節都可以融入英語的元素,讓孩子不知道不覺的獲得英語,不用刻意學,也不會學了又忘記,因為那樣才是真正的得到英語。
Ⅵ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小學英語課本哪裡有可以點讀的
ularly does this observation apply to th
Ⅶ 香港朗文小學英語教材電子版哪裡可以詳細學習呢
無紙化的學習和考試已經開始普及,像香港朗文小學英語教材也會有電子版存在,那麼在哪裡可以詳細學習呢?
香港朗文小學英語教材電子版:
和紙質書一樣,電子版的朗文教材同樣有很多個系列,比如說我們常見的BIG系列。不過不管是哪套教材在內容的設計上都會與內地孩子有些許的出入,畢竟環境不同,所以學習的內容也會有不同。朗文教材應該說隨便一套都比較經典,BIG系列總共分為兩套,BIG FUN/ENGLISHN,所以這套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讓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好在的知識銜接,會讓還自己學習的更加的系統化。
以主題+母語式的教學形式,內容更加貼近孩子的日常和學校生活,所以實用性比較強。另外就是這套教材極其重視培養孩子的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以21世紀對人才的需求進行設計,所以在教材中融入了自然科學、數學元素和概念、藝術、以及文化等等跨學科的內容,因此,除了以上的優勢還可以培養孩子用英語解決學科問題的思維。但是其也有一個缺點就是內容比較難,內地孩子比較難適應。
香港朗文小學英語教材電子版在哪裡可以詳細學習呢?
趣趣abc採用的就是電子版的朗文教材,只是說將教材做成課件,外教通過每節課的外教進行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知識必須要以書本為載體的方式,也能夠為孩子們減輕負擔,課前,我們有系統的在線預習功能,孩子可以看到當節課所學習的內容,課後也會有半互動化的復習視頻,幫助孩子們做好復習,且要求孩子沒接了必須要有50分鍾的英語錄音的輸入,十聾九啞,孩子沒有大量的聽力輸入,也不會有說話的本人管理的。
另外趣趣abc採用的是英美加母語外教授課,專業的教學資格證書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都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好課件內容,且課件中教研老師也針對性的做了動畫、圖片等內容,幫助孩子搭建好語音情景,為孩子理解輸入做准備。
固定外教授課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具有滿足其情感需求的作用,更多的是為了個性化教學的實現,讓每個孩子能夠得到適合的教育,從而得到最好的學習成果。
以上就是關於香港朗文小學英語教材電子版的內容分享了,希望對於家長有所幫助,想要詳細了解趣趣abc朗文課程的可以從試聽課開始進行哦。(免費
Ⅷ 尋求關於小學生母語教育的文章,謝謝各位幫忙!!
語文教學要「倡簡、務本、求實、有度」
中國教師報:張老師,您好,在我國的語文課改逐步走向深入時,各地在實踐中相繼出現了一些困惑。針對這種情況,您提出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語文教學觀,被老師稱為「八字方針」。您能談談當時是基於哪些考慮提出這四點的嗎?
張慶:在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准》的過程中,各實驗區的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多了,合作學習多了,使用多媒體多了,讓學生收集資料多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多了……然而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難免會處置不當,乃至出現一些偏差。為了進一步深化語文課程改革,我提出了這八個字,供老師在教學中參考。
先說倡簡。怎麼才能學好語文?我以為這並不復雜,《語文課程標准》上說「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實踐是什麼?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語文課程標准》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就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育搞得那麼復雜,那麼高深莫測。有些人將語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能力點,逐一進行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完全是一廂情願。而有些老師備課,將《語文課程標准》所說的教學目標分別設定為:知識能力、方法過程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語文課程標准》說的是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各自獨立的「三個目標」!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即讓學生多讀書、多動筆),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其次是務本。這里的「本」有三層意思:一是以學生為本位。教師千萬不可忘記: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要配合學生,不能讓學生配合自己。二是語文的本體。語文的本體是什麼?是語言文字,學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我曾概括為「七字訣」,即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作(習作)、說(口語交際)、習(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基本功,應下大力氣抓好,抓實。事實上,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使人文性凸顯出來。目前,有些語文課堂是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這就淹沒了語文的本體。我曾聽到過一節有關《桂林山水》的「詞串識字」課。這節課老師光放多媒體就花了十來分鍾,邊放邊出詞卡。然後又讓小學生練習當小導游,當堂給扮作遊客的小朋友介紹灕江風光。從文化熏陶上,老師的確下了很大的力氣,但識字的任務卻沒有很好地完成。「詞串識字」是「識字」課,識字寫字是主要任務。忽略了識字寫字,那還叫「詞串識字」嗎?第三是文本。我們講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的語文教科書,因為它是對《語文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有人說不能過於看重文本,因為文本不能解決學生發展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恰是對文本的重視與鑽研遠遠不夠,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錯,但如若對文本一知半解,何談超越呢?語文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不能以老師的講解或學生的集體討論來取代學生個人的閱讀。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如果教師對文本都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幫助學生感悟課文,是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最主要的手段。幫助學生感悟課文一定要扣著讀書進行,即所謂「扣讀導悟,讀中見悟」。應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還要鼓勵熟讀成誦,以形成積累。 第三要求實。上課、教學研究都要倡導過去朱作仁先生提出的「三實」——真實、朴實、扎實。現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卻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有什麼實效?在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追求浮華、不講實效的問題。上研究課,追求觀賞性,花樣多了,務實少了。有些教學研究文章,追求所謂「學術性」,食「洋」不化,術語堆砌,故弄玄虛,讓人讀後一頭霧水。我認為,上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課,搞課題研究也要倡導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即是研究的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邁開自己的雙腳,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寫文章,才能實實在在、明明白白,於人有用,於己有益。對於「訓練」,在《語文課程標准》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語文課程標准》說:「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屬於基本技能的東西,如寫字、讀書、作文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
第四是有度。所謂有度,就是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反思一下這一輪的語文課改,其前期出現的一些做法並不是不好,而是在「度」的把握上出了問題。如,為了尊重兒童的獨特體驗,卻放棄了教師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學生;強調了自主學習,又忽略了教師的傳授;上課時佔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搜集來的資料,卻把文本丟在一旁;不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以多媒體取代了讀書;等等。再好的手段、方法,如果沒有把握好合適的度,用得過了頭,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語文課堂應該追求「和諧、圓融、自然」的境界
中國教師報:在2007年,小學階段的課改實驗已經進行整整一輪了。您當時提出了語文課堂應該追求「和諧、圓融、自然」的境界,又是基於怎樣的想法呢?
張慶:這也是有針對性的。我想重點談一談「和諧」。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了語文課程是一個多維的整體,有多重功能。多重功能的關系怎麼擺?我以為應當追求整體的和諧。要達到整體的和諧,構成語文課程的諸要素就要保持一個合適的度。這好比是做一道菜,主料多少,配料多少,佐料多少,怎麼把握火候,都安排得比較適當了,做出的菜才好吃。
當前在語文教育領域,流派紛呈,口號很多,這是語文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是應當鼓勵與提倡的。我想說的是關於流派的命名。現在比較時興的做法,是在「語文」的前面冠上一個定語,稱為「某某語文」。我總覺得這樣的稱說不甚妥當。因為你打出了旗號,就要努力突顯你的東西,如果無限擴張,你就會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其他的維度。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語文課程的異化。我這么說,絕不是反對語文教學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風格,只是想友情提醒一下:要全面實現《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各項目標,不要以偏概全。
此外還要「圓融」。各個維度的尺寸把握好了還不夠,還要善於把各個維度融為一體,使之非常圓滿,就像一個渾圓的球。
所謂「自然」則是指在操作層面上怎麼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有人說,統一的道理我們都明白,可一上起課來,還是無法迴避:究竟是應當突出工具性,還是以精神熏陶為主?我的回答是,順其自然,不要刻意怎麼樣怎麼樣。也就是說要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效果出發。
中國教師報:在即將出版的《張慶文集》中,您將對語文的感悟歸納為「十四韻」,能否請您為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十四韻」的內容?
張慶:2004年10月份,《小學語文研究》主編袁浩先生約我寫一篇「卷首語」。寫什麼呢?就寫我熟悉的語文教育吧。於是我就寫了十首打油詩,總題為《感悟語文》,刊登於《小學語文研究》2004年第12期。以後,我又增加了四首,這樣就成了「十四韻」。其內容有習慣、識字、寫字、釋詞、閱讀、習作,有語言積累、語文實踐活動,還有學生觀、教學觀等。這十四首打油詩,大致包括了我對語文教育的一些認識。限於篇幅,我只能就其中的幾首說一說。
第1首:「養成好習慣,恆久乃為功。終生受其益,譬若影隨形。」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我們所說的習慣,不僅指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諸多行為習慣,而且還應包括語文能力本身,如寫日記,閱讀小說、詩歌,遇到問題查閱工具書或上網搜檢,等等。前人說「幼學如漆」,小學階段經過長期訓練而養成的諸多語文學習的技能與習慣,刻骨銘心,習以為常,可以影響孩子一生。
第3首:「豈唯純工具?寫字可育人。硯穿池盡墨,筆走泣鬼神。」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相當普遍的看法:電腦都普及了,讓學生花這么大的功夫練字,值得嗎?「電腦取代論者」只是把漢字看作純粹的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殊不知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讓學生學寫漢字,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人能寫字,字也能「寫」人。也就是說,寫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靈性。這正是《語文課程標准》重視寫字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7首:「教者如媒妁,促其自溝通。讀書須自悟, 嘵嘵不中聽。」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好像「婚姻介紹人」,其任務就是把文本介紹給學生,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本「談戀愛」。教師應當創造條件,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交流。「介紹人」要有眼色,該避讓的就要避讓。不恰當地居間聒噪,喋喋不休,是會惹人討厭的。如果「雙方」正處在「熱戀」之中,「介紹人」盡可以放手;只有當「雙方」交流出現了「故障」的時候,才需要「介紹人」出面疏通一下。
第14首:「欲做弄潮兒,莫效抬驢人。廣采百花粉,釀蜜由自身。」
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一些老師有這樣的迷惘:聽專家講座,這個人這樣說,那個人那樣說;看名師上課,這個人這么上,那個人那麼上,究竟該聽誰的?我們要有自己的主見。有個老師說得好:我們要像蜜蜂那樣在百花叢中採集花粉,但要釀出蜜來,還得依靠自身。我們要不迷信,不盲從,尊重實踐,善於思考。
教材要力求傳統經驗與現代意識的融合
中國教師報:許多人都用「民族化、現代化、簡約化」來概括您主編的這套小語教材,那麼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當時在編寫這套教材的時候,您在吸納傳統語文教育經驗、傳承民族文化方面有哪些特別的思考和設計?
張慶: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創造力和凝聚力,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1994年1月組建了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組。那時候,小學語文教材中政治說教的傾向仍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編寫組鮮明地提出了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優秀傳統道德的觀點。
基於上述思考,我們在編寫小學語文教材的過程中,力求體現這一編寫思想。我想單就親情這個側面說一下。我們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情感都十分淡漠,那還談什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當時我們就有一個強烈的願望,一定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讀了我們的課本,個個成為有情有義的人。
漢語拼音有w、y這一課,我就編創了這么一幅情境圖(見圖1),又配了一首語境歌:「老烏鴉,叫嘎嘎,捉條蟲子喂娃娃。秋風起,天氣涼,媽媽為我做衣裳。」小學生看著情境圖,讀著語境歌,不光學習了w、y,而且感受到母愛,懂得長大了要孝敬父母。又如在低年級單元練習中,有一首「成語歌」是這樣編的:「骨肉之情、痛癢相關、情深似海、恩重如山」,插圖是:一位小學生有病,媽媽一手端著葯碗,一手拿著勺子給孩子喂葯。這樣內容的課文也有不少,像低年級的《陳毅探母》,講的是陳毅元帥趕回故鄉探望生病的老母親,他主動地給母親洗衣服。一般來說,寫元帥大都寫他的戎馬生涯,我們卻從親情這一角度入手,使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們的前輩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很好地來繼承,但不是拿來主義,要容納時代需要的東西,為現實社會服務。如我們設計的「詞串識字」,其中有一課是「春天 春風 春雨/柳樹 小草 嫩芽/布穀 燕子 蜜蜂/梨花 杏花 桃花」(見圖3),這就是借鑒了傳統蒙學韻語識字的經驗,但又有所拓展,如它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激發兒童想像力的功能,認識事物的功能,等等。這就是傳統經驗與現代意識的融合。
中國教師報:張老師,您能否從自己讀書生活的經歷,給年輕老師一些教師專業閱讀的建議?
張慶:提高語文素養,要靠「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要博覽群書,特別要讀經典,讀四大名著,要背誦百把篇古典詩詞,現代和當代中外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也要涉獵。我覺得直到今天這句話還是適用:你要給學生一桶水,自己就得有十桶水、百桶水。在這方面我有兩點建議:一是要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比如我讀小說,喜歡配合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如讀《戰爭與和平》,就看同名電影;讀歷史書,就參閱相關地圖;讀經典,往往將幾個不同的注本對照起來讀,等等。二是要配合自己的研究專題和寫作來讀書。這樣讀書往往印象深刻,經久不忘。
中國教師報:在這么多年的教材實驗中,許多實驗區的老師都得到過您的悉心指點,大家也被您這種熱忱的關愛及其對母語教育的情懷所激勵,您對他們,對母語教育的明天,有哪些特別的期待?
張慶:要建設母語教育新體系,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為此不懈地努力。我把我學習母語以及研究母語的歷程真實地記錄下來,提供給大家,意在為有志於母語教育研究的年輕一代提供一些可資借鑒的東西。
我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這么兩句,頗能表達我的心聲:「可畏後生驤首去,佇觀戰績紀新篇」。我希望也相信青年一代會超過我們,比我們幹得更好,幹得更出色。
張慶,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南京師范大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標准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主編,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出版專著《我的小學語文觀》《面向未來的母語教育》《張慶文集》(八卷);參與編寫《現代教學方法網路全書》《中國古代詩詞名篇分類鑒賞辭典》《母語教材研究》等。
Ⅸ 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小學一至六年級英語的電子書
到淘寶里搜: 外研版小學英語 (一年級起點)第四冊二年級下冊FLASH 點讀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