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教案怎麼寫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實踐能力,但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並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養學生一些探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從生活和學習中挖掘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題,能夠試著和同學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在有效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創新的潛能。五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培養學生對生活、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要讓他們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形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成為創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教材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設的新型課程,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宗旨是:「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相當豐富,形式也和多。教材編排上充分體現小學學科知識和技能聯系較多,與學生學習生活環境聯系密切,容易激發興趣。
三、教學內容、重難點
根據學生的心智特點、成長需要和知識結構,精心設計了五個類型的活動內容:親自動手製作動畫片,體驗扮演不同角色的樂趣;共同關注校園公共設施;一起走進家鄉,品味特產,考察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參與改善社區消防設施的活動,積極為社區服務;進行人與自然的科學研究,觀測預報天氣情況。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難點是走進家鄉這一部分。
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
1、情感目標:通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2、知識目標:了解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社區服務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識。
3、能力目標: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過程目標: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實證的方法。
5、人格目標:獲得親身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塑造完善人格,初步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五、提高質量的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對整個活動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2、努力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時有所創造,有所收獲。
3、利用現代化媒體,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
4、善於組織小組活動,讓每個學生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機會。
總之,在教學中,要按照以上要求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
不必過於焦慮,就像一般教案一樣。看好教參書,掌握好目的要求,然後圍繞目的要求來寫就OK了。
3. 2018年1月6號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 科目是小學社會 想知道這個社會主要講什麼內容
小學社會教學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師范學校的一門專業課。研究小學社會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里,小學未設社會課, 師范學校也未講授社會教學法。
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用草案修改稿)》,規定在小學中、高年級設社會課。該委員會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社會教學大綱(試用)》中指出,教學中要注意:
(l)兒童特點;
(2)寓思想教育於社會常識教學之中;
(3)與實踐相結合;
(4)趣味性;
(5)與其他學科聯系;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工作和課外活動相聯系,並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取得家庭、社會的關心和支持;
(7)重視考查,以平時考查為主,內容應有利於引導學生了解社會,有利於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形式應靈活多樣,從實際出發等。
(3)小學社會科目的教案擴展閱讀:
目前小學開設的課程裡面跟「小學社會」相關的有:
思品科學;科學屬於統考科目,學校比較重視,專業教師較少,不過來小學,不出意外各種科目都要教,去的小學缺哪門科任老師,你就教什麼。
1、小學教師資格證面試主要考查申請人的職業認知、心理素質、儀表儀態、言語表達、思維品質等教師基本素養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
2、筆試各科成績均合格並在有效期內的考生,方可參加面試。面試採取結構化面試、情境模擬等方式,通過抽題、備課(活動設計)、回答規定問題、試講(演示)、答辯(陳述)、評分等環節進行。
4. 小學社會我們需要什麼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復指制定的制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5.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案
全冊的,還是某一課的。
6. 闡釋小學社會課程教學設計一般應包含哪些過程
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7. 闡述小學社會課程教學設計一般應包含哪些過程
來1.主體性原則。教學的自任務是解決學生現有水平與教育要求之間的矛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到調節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的作用。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過程。
2.目標性原則。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起定向作用,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衡量教學效果好壞的標准。教學設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幫助教師順利地實施教學目標。
3.針對性原則。課堂教學設計針對具體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學對象千差萬別,教學內容也各有千秋,教學設計需要體現這些差異性,具有針對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
4.實踐性原則。也稱為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解決的是教師要"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解決的則是"如何教"的問題,更具有策略意義,更具有規劃、籌劃的意味,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
5.有效性原則。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貴在有效。教學設計中所有教學策略的選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情景的創設以及課堂問題的設計等,都必須注重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