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沉與浮科學小日記一則
走在淡水河畔,看著流水匆匆而過,彷彿看到當年孔子單薄的身影站在河岸,對著匆匆的流水發出世人為之追尋的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古人的前車之鑒,還是自己的感悟,為何心中會如此的落寞?為何曾是那麼充實的心在這一刻會如此的空虛?
歲月的長河裡,我駕一葉輕舟,從我生命源頭起航,激流中也許只有錯過停泊的岸頭,才能覓得柳暗花明!雨打濕我的衣服,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在河流上狠狠的觸了礁,而河水
Ⅱ 一道小學科學探究題
先放水與先放鹽對實驗的影響不大,因為不管水與鹽哪樣物體先放,對溶解的鹽水來說,它的密度都不會發生改變(最好先放適量的水,再根據需要多次放鹽進行攪拌)。但對放土豆的先後時間就有一定的講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調制(攪拌)鹽水的過程中,時間一長,土豆有可能會被鹽水浸潤,由於鹽水的高滲透作用,土豆內的水分可能會被鹽水析出來,以至於改變土豆的密度,這樣就會影響實驗數據的可靠性。
科學需要客觀精神,為保證獲得的事實對證明一個問題的有效性,觀察與實驗必須要規范。在觀察與實驗所遵循的規則中,一個重要的規則就是要控制變數,如果應控制的變數未得到有效控制,那麼實驗的有效性就會受到影響。在《沉與浮》一課這一實驗中,土豆的密度應該保持不變,是需要控制的變數,因此要避免任何影響改變土豆密度的因素。
Ⅲ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科學史教育
一、滲透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啟蒙學科。科學素質的形成是長期的,而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科學素養不僅包括對科學知識的掌握,還包括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已有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實現學生對科學本質理解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科學史教育的感悟。在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中,將科學史知識整合到科學教育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學史材料,科學史知識將科學知識、能力培養、情感激發三方面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學史實的教育價值,能使學生理解科學的人文性,對科學發展有更完整的認識,進而理解科學知識的相對性;能使學生得到情感、意志、價值觀上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索科學的興趣、合作的意識和交往溝通的能力。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引入科學史知識,既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又使學生在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理解了科學的本質,很好地體現了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科學素養。
二、利用科學閱讀,滲透科學史教育
科學閱讀(science reading)是通過科學閱讀材料,包括科普讀物、科學文章、科學童話、科學故事等,以增進科學學習,科學史本身就是豐富的科學閱讀素材。科學閱讀能夠增進學生對科學的主動學習、科學知識之理解與科學新聞的判斷,進而提升科學認識觀以及學習興趣。在教學環境的布置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內外的空間張貼有關科學家的生平、事跡介紹的圖片或利用黑板報介紹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發現。可在學校的閱覽室里增添有關科學家故事、科學發現史等科學閱讀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學是……》的內容時,講到學生所熟知的科學家時,有一個學生就舉手說:老師我家裡有一張愛迪生的圖片,我知道愛迪生的故事,愛迪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盞電燈……他把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講的繪聲繪色,還說自己一定要學習愛迪生堅持不懈的精神。下課,我找了那個學生,原來他的家裡有一本掛歷,上面就是介紹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由此可見,在教學環境中充分利用科學閱讀素材,對滲透科學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滲透科學史,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
有強烈的興趣才有求知和探索的慾望。有了求知慾望,學生才有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才能保證學習的有效進行。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有很多科學家開展的科學研究生動、有趣,這類科學史能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急於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由最初的「有趣」上升為樂於探索的「興趣」。教科版六年級上冊《電和磁》。教師介紹了100多年前,奧斯特在實驗中偶然發現,當小磁針靠近通電導線時會有奇怪的現象。學生聽後感到好奇,很多同學向老師表達「想要親自動手操作、觀察」這一想法。通過實驗學生發現:把導線拉直放在指南針上方與磁針指向一致,接通電源,磁針偏轉,電流越大,偏轉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斷開電流,磁針復位。這一次科學史教育,重在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認識過程、理解本質和實驗方法。本節課上,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觀察到了當年奧斯特偶然發現的奇怪現象,使得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因此,復制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及科學的本質內容,可以增強他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滲透科學史,進行德育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科學發明成就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科學新教材中插入了一些關於我國古代科學家及古代科學研究的故事,教學時要適時引用之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重大成果,了解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增強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體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程度,感覺祖國發展的時代脈搏,激發學生的受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生要努力學習,努力創新,長大後為祖國爭光,為祖國爭氣的雄心壯志。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構思與傳達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是,構思與傳達的主體科學教師這源頭水必須是活水常流。科學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的教學中,讓他們去領略科學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一幅幅畫面!
五、多種途徑,滲透科學史教育
小學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不僅限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其他學科也是很好的渠道。比如,小學語文,社會綜合實踐課等課程都可以融合科學史的教學內容。科學史教學還可以在課外開展。如課外利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編寫科學小報,介紹科學發展史等。還可以結合科技活動,參觀科技館,聽科技史講座等。科學教師要在不斷認識科學史在教育中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科學學科教材中相關科學史內容,構建以科學史為教育平台的學校科學教育方式,多種途徑地實現科學史教育價值。讓學生真正了解科學的本質,彌補科學學科教育中人文因素價值的缺乏的現狀,彌補科學教育中科學方法教育缺乏的現狀。具體的途徑,一可把科學史教育落實於課堂教學,如利用科學史的故事作為課堂的導入,阿基米德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地大喊大叫「發現了,發現了」跑到街上,那麼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我們可以把這部分內容作為物體的沉與浮的引入部分從而和孩子們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也可以落實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地整理科學史的知識,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進行科學家的圖片展、故事會,出手抄報、電子小報的形式廣泛發動學生多方面地收集一些科學史的資料,在科學探究室里專門布置一個圖書角放置一些科學家的故事書,孩子們耳聞目染,情感態度價值觀受到熏陶,形成積極向上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教師也可以採用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教育,將一些著名的科學發現、一些經典的科學故事、一些為了科學而鮮為人知的科學家介紹給孩子,讓這些經久不衰的史實去感染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