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研修活動方案

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研修活動方案

發布時間:2021-02-12 07:56:28

1. 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1、激起需要,形成興趣
需要是對事物的慾望或要求。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是在需內要的基容礎上,通過課外閱讀活動而逐漸形成的。
2、優化環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閱讀環境,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3、加強指導,培養興趣。
無意注意是小學生的主要特徵。
4、開展活動,鞏固興趣。

2. 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實施方案

正"書是最好的東西,有好書,我們就受用無窮了。""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可以這樣說,學語文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過程。"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單憑語文教材那僅有的幾篇課文,不足以使學生的閱讀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成長,已是閱讀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因此,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變得極其重要。1.讓學生"會"讀《陶行知教育名篇》中這樣說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教學的繼續和補充,最終目的是自己能讀書,不待教師講"。如果學生僅僅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懂得如何去讀,不會學以致用,閱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需要我們教師對之進行從讀書內容到讀書方法上的引導點撥,也就是說,要解決"讀什麼"與"怎樣讀"的問題。

3. 如何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研修方案

第一,應該先做好課內閱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因為課內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由知識、思維、情感、審美等多方面教育要素組成的綜合體。然而,仍有不少教師只著力於知識點的落實,繼續走著「分析—綜合」的老路,孤立的分析每個段落,破壞了融合在一篇文章整體結構關系中的情境和意蘊,肢解了課文的整體美感,削弱了學生對語言的品味、感悟,從而失去許多培養學生語感、發展直覺思維能力的良機。應該先改變課內閱讀的方式,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採用小組互助學習體溫加分法,在互相質疑、解疑的過程中,理解課文,讓學生真正走進書本。我們導讀任何一篇課文,都必須十分強調先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生動的感覺。努力使學生獲得對課文整體的直覺把握。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介紹一些與課文相關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時代背景、風俗、民情等,以激發學生自覺閱讀課外書的興趣。同時在課內閱讀教學時,應有意識地授予學生有關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的方法,如教讀小說,應教學生閱讀小說應抓住人物形象,並以分析人物形象為中心,鑒賞小說。教讀狀物文章,應讓學生明確作者一般採用的是描寫的方法,明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寫法。教讀詩歌應培養學生誦讀、鑒賞詩歌的能力。讓他們明確詩歌中意象的特殊地位。由此,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讀物的內在。「有效的閱讀應該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感知、感受、揣摩、聯想、體會等心理過程,達到閱讀的目的。感悟』就是這樣的心理過程。」(陸志平先生語)這樣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並能把這種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對課外作品的理解、鑒賞。

第二,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養成讀書的習慣。應該先安排學生閱讀,然後才把學生的被動閱讀變為主動閱讀。由於老套的學習模式,大多數學生的課外閱讀率低得可憐,連最基本的小學生必背的八十首古詩,大多數人都不能完成。更談不上主動閱讀課外書。因而,一開始教師應強調,甚至布置,下達任務,讓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課外閱讀,並定時檢查。關鍵是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的進行讀書實踐。檢查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布置背誦古詩,可以舉行古詩背誦比賽,並以評分制給予獎勵。布置閱讀經典著作,可以讓學生講故事比賽,並以評分制給予獎勵。還應該成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教師定期上文學欣賞課,在授以學生以鑒賞方法的同時,更應該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每個學生准備一本本子,記錄下自己閱讀的書目,定期評比交流。這樣經過一個階段的閱讀,學生漸漸從被動閱讀轉變為對文本閱讀的興趣,主動尋找課外書閱讀。變「苦學」為「樂學」。也就是從被動閱讀轉化為主動閱讀。

第三,引導學生博覽群書。總目標要求「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而,從小學起,就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要求學生閱讀世界著名童話和中國童話,閱讀比較經典的寓言故事,閱讀少年網路知識叢書,閱讀著名的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等。讓小學生背誦唐詩和《三字經》。閱讀少年版的《西遊記》。多誦讀古文,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展開對話,激起讀者的情感潛流,產生情感共鳴,從中學得為問之道。朱熹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唐彪認為「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可見,讀好的書就更為初讀書者重要了。切忌因為上有任務,讓學生蜻蜓點水式的閱讀,這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只要學生閱讀方法正確,能夠大量的閱讀課外書,自然而然,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就會提高,從而促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汗。更中喲的是能夠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第四,作為學校每周應設立一節課外閱讀課。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老師可以利用這節課指導學生閱讀,教給學生科學閱讀的方法。因為葉聖陶先生說,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多讀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樣讀,怎樣寫。沒有正確的指導,學生只是一味的讀,也不會有多大收獲,那些文字猶如過眼雲煙,看過就忘了,學生也不會去捉摸文字背後隱藏了什麼。學生更不會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了。

第五,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說學習別人的作品不能照單全收。因為我們所閱讀學習的名家名作雖然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但他們畢竟是特定時代的作品,有的有歷史局限性。我們應該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上,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採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評論它,既要肯定它的可取之處,又要看到它的不足。如閱讀了《三國演義》《說岳》,書中那種愚昧的忠君思想是不能吸取的,閱讀了明清小說有些大膽直露的表現手法,也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與我們所宏揚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馳。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吸取文化中的精華,屏棄文化中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4.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文閱讀教學教研活動方案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本: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復,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梁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余秀芹(市級骨幹)岳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余秀芹 馬俊虎
梁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准、閱讀教學的建議)、觀看名師的錄像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注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准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余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獲、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本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致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像課的形式,進行再探討。在大方向與課程標准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研修活動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