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實施差異教學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拓寬多種閱讀途徑、倡導自主閱讀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❷ 小學教學如何面向全體與注重個別差異
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新的課程標准,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他們都能掌版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權,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又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樣一看來,似乎顯得有一些矛盾,但仔細一分析,兩者是有密切關系的,他們符合一般的客觀規律
❸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差異教學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為提升整體國民的英語素質在小學教育階段就開內設英語課程,讓學生從小容就接觸和學習英語知識。但是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學習能力、天賦、性格特點不統一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開展差異教學,彌補他們之間的差異。本文通過對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差異教學作探討,同時提出部分個人建議
❹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教學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內,研究並尊重他們容的個性特長,揚長避短。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呢?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方式如何體現,將直接制約著師生的思維和行為。
❺ 如何解決小學語文差異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分層實施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培優版撫差,使權全體學生,特別是基礎差的學生達到大綱、課本的基本要求的教學目標,又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在各自的起點上前進一步,實現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一、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制訂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同。二、承認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實行分層預習。三、在教學環節中落實分層推進,分類指導。四、評價也要體現分層的要求
❻ 小學語文差異教學實踐法的教學成果有哪些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回價功效。有效教學在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❼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有差異教學的幾點做法
學生各方面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現象,是無法避免的。面對這樣的差異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經過這幾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摸索,我認為要解決好學生差異性帶來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行差異性教學
我們面對的幾十個學生明顯存在著各方面的差異,這樣的差異肯定給數學教學帶來相當大的困難。而一個班級的教學在內容、進度上必須一致,如果不實施差異教學,勢必會使學習好的學生不能充分發展,學習基礎弱的學生迫於教師的進度而疲於奔命,這樣就造成了較高層次的學生感到教師授課內容太淺且速度太慢,在課堂上顯得索然無味、無所事事。而較低層次的學生則感到教師的授課內容偏難且速度偏快,學習跟不上、學習興趣提不起來,時間長了便產生了「厭學」的念頭。結合個人教學體會,本人認為「差異性教學」的具體實施,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差異化。差異教學中的分層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我們要把握好分層化的指導思想是成績和教學的分層化,而不是人格的分層化。為了不給各層次的生增加心理負擔和學習壓力,我們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就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把同一個教學內容的目標設計成多層化。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才能取得不同的的收獲。如我在教學五年級數學「小數乘小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原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1、讓學生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2、使學生掌握快速確定小數點的方法;3、使學生能快速熟練的進行小數乘小數的計算並能進行驗算。而面對我們班的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把我班學生的成績分為三層,成績較好的為A層,成績居中的為B層,成績較差的為C層),我把目標分為三層:A層學生必須達到上面的1、2、3點目標要求,B層學生必須達到1、2兩點目標要求,如果可以掌握第3點更好。C層學生必須達到第1點目標要求,基本了解掌握第2點目標要求。這樣在課堂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目標,只要他們在這節課里達到各自的目標他們就算成功。這樣各自都沒有較大的壓力。
(二)課堂教學差異化。把班級學生的情況和差異化設計的教學目標相結合起來進行差異化的課堂教學是差異性教學的重要環節。我們只有把學生、目標和課堂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很好的發揮差異教學的作用。如我在教學「小數乘小數」時,通過引導學生探索課本教學內容後,我給學生設計了三題課堂練習。1、1.2×4.5= ,5.6×7.8= 2.3×23.2= 36.2×14.3= ;2、直接說出下面算式的積的小數位數:33.2×0.23= 3.026 ×0.236= 0.236×12.036= 0.321×12.369= ;3、計算下面各題並驗算:0.25×0.36= 2.36×21.34= 0.245×2.58= 9.12×8.97 = C層同學完成第一 題就算達到目標,B層同學完成1、2題就完成目標,A層同學必須完成全部作業才能算完成目標,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收獲。
二、實施差異性作業
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縱觀目前教師布置的作業,大多都是書面作業,練習題的第幾題到第幾題,是書本例題的翻版,整齊劃一。而同一班級中,學生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由於A層生知識掌握得較好,這些作業對於他們來說是反復機械式的,沒什麼樂趣可言;B層生拖拖拉拉完成作業,敷衍了事;而C層生則是出現抄襲現象,或者就乾脆不交,他們產生了一種抵觸情緒。既然學生客觀存在差異性,我就嘗試在學生中實行差異性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感受各自作業帶來的愉悅。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堂作業的差異化。數學作業是起著鞏固知識的作用,我們不能淡化學生的基礎,所以一些必要的基礎題還是需要學生進行練習鞏固的。但這一練習並非要求一致,同樣體現出差異性。平時的課堂作業基本上是書本中的練一練和與教材配套的作業本,課前我們對這些練習進行研究分類,為課堂中學生的作業布置作好准備。大多練一練的第一題都是基本題,與例題相仿,讓C層學生去做, B層學生選擇下面其中幾題做,A層學生選擇其中一題,再補充一些課外的拓展題。
(二)課外作業的差異化。傳統教學中布置課外作業基本上是「一刀切」的現象,而「一刀切」往往無法顧及學生的各層需求,被動地做著千人一面的機械性作業,興趣無從談起。所以作業的設計應該從多層次和多維度來考慮,根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做作業的能力來設計,這種作業對學生來說富有可接受性,不同層面上的學生在達到不同層次要求的作業中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先按不同層次的要求設計好基本題、發展題、綜合題、提高題。C層的學生可以在基本題中選擇;B層的學生可以在發展題和綜合題中選擇;A層的學生可以在發展題、綜合題或提高題中選擇。這種選擇型作業,就如學生在超市中挑選自己喜歡物品一樣,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屬於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作業超市中自主選擇。
比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一課後,我發現C層學生面對書本的習題無從下手,B層學生基本掌握方法,A層學生已遙遙領先。於是給C層學生的要求是完成豎式中除數和被除數小數點的移動,(也就是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只要將兩者移對了,就算是目標達到了。對於B層學生,讓他們在教材的練一練中選擇不同類型的幾道題進行計算。對於A層學生,讓他們找一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
三、實施差異性評價
評價對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十分重要,積極、肯定和導向性的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的主導傾向。評價不要簡單的結果化,更不要輕易進行結論和定性評價。評價是教育教學手段、是教育教學手段方式,而不是評定,是促進學生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機制。所以,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就得採取差具有異性的評價。
差異評價主要是個性化評價,旨在"揚長"而不是"揭短",盡可能發現學生某一方面的優勢,及時進行強化,克服習慣的結果性評價,成績評定或逆向評價的方式。評價可以多形式、多方法。利如自評、互評、組長評、師評、師生共同評等方法進行,並輔以作業展覽,某種新穎方法利用該生的姓名命名等形式。
傳統的作業評價採用勾和叉,用劃一的標准去評價有差異的學生,這樣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是不大公平的。我採用多標準的評價方法:如可以採用「等級+簡語」式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具有很強的激勵性、導向性,評價旨在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學習的進步與不足,不斷明確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如「良+字跡工整=優」「良+如果能獨立完成作業=特優」「優+如果能讓更多同學分享你的傑作,相信你會贏得更多同學的羨慕。」差異評價目的是為了再次促進學生作業的興趣,提高作業的樂趣,它能起到激勵、喚醒、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總之,在教學中實施差異性教學,不但解決了學生的差異性給教學帶來的多重困難,同時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尊重,並達到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做有所獲的目的。
❽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差異化教學
對優生要增加題目數量和靈活度,對差生要有耐心,讓優生幫差生!等
❾ 《小學課堂差異教學策略的研究》論文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當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正如《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幾年來,我們積極參與了學校「八五」、「九五」主課題下的子課題的研究,探索了一些方法,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正日益地深化,在實踐中我們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必須尋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基於以上的認識,又針對高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國家新課程標准為參照,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實驗研究」,希望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探索適應小學高中年級學生學習的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課 題 的 主 要 內 容
本實驗以數學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等為研究環節,將學生操作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我將立足於課堂教學,以為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緯,以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操作活動作經,組成一個操作整體。通過優化組合、相互聯系,充分發揮實驗因子作用,以求整合效應。
(1)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索,去感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培養自學能力。
(2)師生、生生交互討論活動: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聯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學習,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有觸覺性的經歷,進行動手操作性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4)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創設相關的情境,使教學「還原」生活,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
研究工作計劃(含階段工作指導)
2002年9月——2002年2月確立課題,撰寫方案,完成前測。
2002年2月——2004年12月組織實施,記錄情況、數據,進行研究分析。
2005年1月——2005年5月匯總課題研究成果,完成課題結題工作。
課 題 方 案
小學低中年級活動式數學課堂教學
實驗研究方案
一、實驗的背景與意義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當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切實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正如《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幾年來,我們積極參與了學校「八五」、「九五」主課題下的子課題的研究,探索了一些方法,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也相應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正日益地深化,在實踐中我們愈來愈深切地感受到: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耗高效」,必須尋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基於以上的認識,又針對高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國家新課程標准為參照,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實驗研究」,希望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探索適應小學高中年級學生學習的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二、實驗的目標與假說
1、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的教學」的實驗研究,轉變應試觀念,切實克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2、通過實驗研究,尋求和探索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化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優化課堂教學,總結數學教學活動化的基本規律,為相關課題研究與加強學科教學提供有效策略。
三、實驗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實驗的指導思想:
本實驗根據《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以《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為指導,針對高中年級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效率低的現象,通過「開放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數學綜合素質。
2、基本原則:
(1)可操作性原則
我們的實驗立足於課堂教學,尋求、探索數學教學活動化的方式與途徑,從而創立能在一定范圍中加以推廣的某些有效的教學變數,能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
(2)整體性原則
本實驗著眼於高中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涉及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只有將相關要素優化組合,才能發揮實驗的整合效應。
(3)和諧發展原則
本實驗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習的主動權更多地交付給學生,讓學生在廣闊、輕松的活動氛圍中樂於學習數學、學會學習數學、學習運用數學,長才幹,學做人。
四、實驗的內容、途徑和措施
1、有關概念的界定
「活動式數學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參與的各種數學實踐活動,本實驗主要側重於研究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表演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
2、實驗的內容和途徑
本實驗以數學課堂教學為基本途徑,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為研究環節,將學生表演活動以及學生在情境中活動作為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
3、實驗的基本措施
本實驗立足於課堂教學,以計算教學、平面圖形教學、應用題教學拼音教學等為緯,以學生的自讀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表演活動作經,組成一個操作整體。通過優化組合、相互聯系,充分發揮實驗因子作用,以求整合效應。
(1)學生的自學自悟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地讀,去感悟數學知識的內涵,培養自學能力。
(2)師生、生生交互討論活動:讓學生通過與他人的聯系、合作、交往等方式學習,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3)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有觸覺性的經歷,進行動手操作性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4)學生在情境中的活動:創設相關的情境,使教學「還原」生活,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
4、關於實驗變數
(1)自變數:本實驗所採用的「活動式」措施是自變數,其中課堂教學中自學自悟活動、師生與生生交互討論活動、學生操作活動、學生操作活動、情境活動作為實驗因子中重要操作的自變數,而「活動環境」作為本實驗輔助性的自變數,僅作參考。
(2)因變數:根據主要自變數內容和實驗的目標,因變數應該為學生的綜合素質。
(3)無關變數:教師的學識水平、業務能力與學生有的知識基礎、智力等因素作為應該控制的無關變數,將進行相應的消除、平衡、抵消處理。
五、實驗的觀察指標、測量以及統計處理
1、觀察指標:
(1) 自學能力(2)合作學習能力(3)主動探索能力
(4)語言感悟能力(5)表達能力
2、測量
測量書面檢測與口頭檢測相結合,課堂即時效果與實驗終極效果檢測相結合。其中課堂即時效果由課題承擔者在實驗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隨即檢測;實驗班學生的基礎成績和終極效果在實驗前和結束後作檢測;為便於調控,實驗過程中採用半年一次的階段性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