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中國統一的中小學體育大綱頒發於什麼時候
你問的是上世紀的老皇歷了。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是2001年體育課改前的東西了。版
現在的中小學體權育教學採用的是《課程標准》,教學大綱早已廢除。
《課程標准》沒有規定各項教材的教學時數比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時數的安排完全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學校的具體情況、場地器材情況自行安排。沒有統一的規定。
滿意請採納,謝謝。
『貳』 我國先後頒布過哪些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
建國前有
1902年 欽定蒙學堂章程
1902年 欽定小學堂章程
1904年 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
1904年 奏定高等小學堂章程
1912年 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
1916年 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
1923年 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
1929年 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小學國語
1932年 小學課程標准國語
1936年 小學國語課程標准
1941年 小學國語課程標准
1948年 國語課程標准
建國以後:
1950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修正草案)》
1954年 改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初步意見
1955年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初稿)》
1956年《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
1963年《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0年 《全日制十年制學校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6年《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
1988年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
1991年中小學語文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試用)
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
2000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
課程標准有
2002年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
『叄』 小學教學大綱有幾個版本
現在已經不用「教學大綱」,只用「課程標准」,全國小學教材有很多版本,「課程標准」只有統一的一個。
『肆』 武術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列入教育部小學體育教育大綱是在1956年嗎
1956 年, 教育部 將武術作為教學內容編入教學大綱,並在大綱中詳細列出 了各級學校武術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課時數。 武術, 作為中華民族最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 是我國傳 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 它融合了儒家思想、 形體美學、 醫療 保健、 教育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的思想, 內容之豐富, 令世 界為之贊嘆.對於青少年來說, 武術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存 在不但能夠強身健體、 修身育德、 塑造品格同時對我國民族 傳統文化的發揚、民族精神的培養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鑒於武術運動對青少年的教育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 教育部門將武術列入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同時促進武術 的傳播和發展.
『伍』 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那一年變成課程標準的
2001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布了《英語課程標准(2001版)》(實驗稿),2011年已經不是實驗版,是正式版了。
『陸』 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的變遷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是隨著教育發展與改革的進程而變化的,當代數學的課程是這個歷史演變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我國的第一個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誕生於1952年,名為《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它主要是根據前蘇聯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編制而成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都基本上與前蘇聯的一致,形成了新中國數學教學的基本框架,對現在影響都十分廣泛.
1955年,教育部對1952年的這個大綱草案進行了修訂,制定了《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正草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先搬後化」的原則,以前蘇聯八年級、九年級的數學課本為依據編譯了我國的數學教材. 這與我國當時學習蘇聯,和國內暫無完整教學體系的實際情況一致,致使我國後來與世界教育大潮接軌進行教學改革和教材更新帶來巨大的阻力.
1961年,通過對1955年的大綱修正草案進行修改,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提出了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開始有了一點點自我的特點.
1963年,又在1961年大綱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二年制的《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 這一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正確而迅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的要求,它結束了我國完全機械模仿外國模式的數學教育,尤其是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這三大能力的提出,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世界基礎數學教育中日漸體現了強大的優勢,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民數學素養的提高. 中學數學中提出對三大能力的培養,使中學數學教學有了自己的目標,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慢慢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它對我國中學數學教育的影響是深刻而深遠的,止今乃至將來的一段時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十年動亂後,1977年10月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高考招生考試. 1978年,通過對過去的反思並以當時的國情適當吸收先進國家的數學教學的經驗,根據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精簡、增加、滲透」的「六字」方針,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1983年,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背景下,制定了《數學教學大綱》. 這份大綱,提出了基本和較高的兩種教學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又設立了必學內容和選學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了甲種本和乙種本兩種教材.
按照「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要求明確具體」的原則,1987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 這一大綱屬於過渡性大綱,將1983年增加確定的多數必學內容改為選學內容. 高考只考必學內容,它使選學內容形同虛設. 但這一大綱,明確提出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概念,教學中要求使學生學好「雙基」,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
1990年,在調整數學教學計劃的要求下,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改稿)》. 這份大綱,把提高全民族素質的任務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1996年,為了與九年制義務教育銜接,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供試驗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本)數學》,於1997年秋季在「兩省一市」試驗中試用. 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分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選修分選修Ⅰ和選修Ⅱ,選修Ⅰ供文科學生使用,選修Ⅱ供理科學生使用,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都為高考考試內容. 這分大綱,首次提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增設了「教學測試與評估」項目的要求. 這一大綱的出台,對我國的數學課程建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2000年,在「兩省一市」試驗的基礎上,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修訂版)》,大綱中首次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它基本完成了由大綱至課程標準的准備工作,也進一步推動著數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我國的數學教學大綱的制定,使數學教育形成了注重系統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並以掌握知識與技能和訓練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使我國的基礎數學教育在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方面長期領先於國際水平. 但是,以往的數學教學,也存在著嚴重的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等多方面的問題,制約了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的創造性. 基於這些問題,通過研究當今發達國家的數學情況,並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於2003年正式頒了《普通數學課程標准(實驗)》,使我國的數學教育理念更加與國際接軌,也為廣大數學教師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不成你去101學習輔導答疑網問問,最近一個月正在搞活動,贈送金幣免費解答,那裡都是老師在線解答疑難問題滴!
『柒』 《中小學課程標准與教學大綱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首先得確定兩個概念的定義:
1、教學大綱指學校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其中包括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以及講授和實習、實驗、作業的時數分配等。根據教學計劃,以綱要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文件。包括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范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學大綱還包括參考書目、教學儀器、直觀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學大綱的教材的廣度和深度,一般應是學生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檢查和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准
2、課程標准現在也叫新課程標准(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將我國沿用已久的教學大綱改為課程標准,反映了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基礎教育各門課程標準的研製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經過全國近300名專家的共同努力,18種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新的階段。
簡言之:教學大綱是以前的叫法,新課程標準是教學改革後的叫法。沒有本質區別。
『捌』 我國建國以後第一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是
那是63年的數學大綱,現在不是大綱了,是標准了: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課程教材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從此開始了我國第一次課程改革。這次改革是教育部門自上而下進行的,實行對舊課程的改造,初步確立了我國中小學新課程體系,形成了全國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大綱與統一教科書的「大一統」課程模式。1950年8月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教學計劃;同年9月,在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並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擔編寫國家統一教材的任務,於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學全國通用教材。 1951年10月,政務院頒發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重新規定了中小學的學制, 規定小學實行五年一貫制,取消初高兩級分段制,中學修業年限為六年,分初高兩級,各三年。根據學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小學和中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頒發的第一個全面規范中小學課程的政府文件。這一時期的中小學課程教材的突出特點是:強調中央集權,全國統一,只設必修課,不設選修課;課程內容方面,注意科學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模仿前蘇聯的痕跡明顯,某些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中國實際。 (二)1953~1957年的第二次課程教材改革 1953年1月召開的大區文教委員會主任會議和6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兩次會議確立了今後教育工作的重點是整頓、鞏固和發展中小學。1954年4月,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 1956年教育部頒發了建國以來全國第一套比較齊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各科教學大綱(修訂草案)。這一輪改革隨著「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於1957年初結束。這一時期的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初步形成了比較全面的中小學課程體系,但模仿前蘇聯的痕跡仍很深;課程變動過於頻繁,教材跟不上需要,致使教學工作不能完全按照教學計劃執行。 (三)1957~1965年的第三次、第四次課程教材改革 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國泰民安。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 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 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一教育方針,在教育部的周密部署下,又掀起了課程改革的新浪潮,歷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7~1958年的調整,加強知識教學與勞動教學相結合及完成中學肩負的「雙基」任務。第二階段是課程改革大躍進,其中,課程改革的主題是:縮短學制、精簡課程。具體表現在1960年,人教社按照中小學適當縮短學制年限的要求,趕編了第三套全國用教材,把原來12年學完的內容壓縮到10年完成,供試驗10年制的學校選用。第三階段是1961~1963年的調整和反思,以「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為指導對中小學課程進行改革,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中小學課程做了必要的調整;編寫了第四套全國通用教材,供12年制學校選用,但因種種原因,修改後的教材沒有在學校正式使用過。這次改革,雖然基本扭轉了課程編寫和實施中的混亂局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某些地區反映教材內容深、分量重、教材難等。 20世紀六十年代左右,中國中小學數學教科書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其標志是1963年的大綱和教材(1965年出齊),它表明中國的數學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其突出特點在於:強調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掌握,雖然1963年《全日制中學數學教學大綱(草案)》中明確提出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但是,具體體現在數學教材上還是不太注重數學能力,對數學過程是忽略的。歸根結底,這一時期教科書的突出特徵仍是「教」材,但是,強調如何更好地有利於學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