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教法是四步法:一、知作者 二、讀詩文 三、明詩意 四、悟詩情」
1、知作者是必須的。這步贊成。
2、讀詩文也是必須的。不只要讀,而且要背誦。越熟越好。
3、至於「明詩意、悟詩情」,感覺可能存在問題。古詩是古代文學中的精華,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有時候涉及用典或是借物諷詠、借事喻事、借景抒情等。這要求不僅要對詩歌把握得當,而且要對當時的時世格局了如指掌。否則,談何明意,更說什麼悟情了。當然,有些詩,雖然不能說清楚它到底想表達什麼,但讀著讀著就能讓讀者產生共鳴。或許,能明了,就是我們自己對詩的理解,能悟的,也只是詩在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的還原和體現罷了!!
4、所以,三四兩步不要深究,也不要深鑽。為了應試,只要逐字逐句能讓學生說出每句詩大體在說什麼就夠了。
5、背誦再背誦。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其實這是很多大人的經驗,小時候讀詩,不管讀多少都只算是背下來。等長大了,突然哪天腦子里突然浮出這首詩的時候,就能真懂這首詩了。
專家觀點:
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節奏強、跳躍大、文言語多、意義濃縮性大,要把理解古詩詞意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復習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的時代較久遠,加之小學生認知層次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知識,因而對古詩詞理解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初淺的認為,可以利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的模式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的古詩詞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味和實效。
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朗」成為習慣
還清楚地記得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就是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入手開始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雖然當時覺得記憶非常困難,但現在回想起來,深深印在腦子里的偉大詩人、詞者卻恰恰是當時花費大功夫來記憶的。而現在,時過境遷這種做法基本上受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媒創設情景、圖畫音樂導入等方式。當然這些方式能夠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有助於學生理解內涵,寓教於樂,但的確又是忽略了對詩人、詞人的了解程度。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以下好處:第一可以養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作鋪墊(比如《七步詩》)。第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釋,可以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感知全詩(詞),了解全詩大意(比如:《示兒》)。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開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終身習慣之一。
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
調、補」成為習慣。
試著新課改下古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是先進的教學手段值得推廣。然而就鄉村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講求實效的還是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查注釋、解注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身邊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嘗試自己直譯詩句,通曉詩句的意思。
2、換——古今詞對換。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的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如在教學十一冊《泊船瓜洲》這首詞。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時,讓學生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隔開」。於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隔開」,也可解釋為「間隔」,兩個意思都能表現出京口和瓜洲的距離。
4、調—調換順序,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比如在《絕句》一詩中,理解「門泊東吳萬里船」時,應調換為「門泊萬里東吳船」,翻譯為「門前停泊著行了萬里的東吳來的船隻。」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古詩《泊船瓜洲》中,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時,如果設有補白的話,學生可能對京口、瓜洲、鍾山這三個地名,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不會明白其含義及作者心裡的想法。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心飛過長江,飛過幾座山,就到了家鄉鍾山,心裡距離近,特別想「還」;而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不能「還」。作者通過心裡距離和實際距離巨大反差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王安石在旅途卻心繫家鄉的強烈思鄉之情。
總而言之,古詩詞的教學要像教學其他諸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一樣,既要注重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自覺運用學法,感悟古詩詞理與情,積累古詩詞,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我積淀古詩詞的能力。
㈡ 中年級古詩詞教學要培養哪些習慣 教研記錄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節奏強、跳躍大、文言詞語多、意義濃縮性大,我們把理解古詩詞意思,體會古詩詞含義,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作為教學重點。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由於小學生認知層次教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的時代背景缺乏認識,因而對古詩詞理與情的體會、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詩詞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在中高年級利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讀詩(詞)句,曉詩(詞)意;尋詩(詞)眼,悟詩(詞)情」摸式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堅持訓練學生「查、解、釋、換、猜、調、補、尋、想、悟、誦」古詩詞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品位和實效。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在「知詩(詞)人,解詩(詞)題」中讓「查、解」成為習慣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興起從「知詩(詞)人,解詩(詞)題」入手開始古詩詞教學的熱朝。時過境遷,不在時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創設情境、圖畫音樂導入等花招,雖然表面繁華,但實效性低。其實,在古詩詞教學中長期堅持「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練,有如下好處:第一,可以養成查閱古詩詞資料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查閱中了解詩(詞)人的生平、寫作個性特點,了解詩(詞)的時代背景,為理解全詩(詞)做鋪墊;第二,從詩(詞)題目入手解題,可以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整體感知全詩(詞),了解全詩(詞)大意。由此看來,古詩詞教學伊始,我們要堅持進行「知詩(詞)人,解詩(詞)題」的訓
練,讓其成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終身習慣之一、
二、在「讀詩(詞)句,曉詩(詞)意」中讓「釋、換、猜、調、
補」成為習慣
試看新課改下古詩詞教學對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長期這樣教學,何談翻譯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
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看注釋。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這
一學習資源,直譯詩句。
2.換──古今詞對換。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我先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
理解了草長得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時,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躺」,有的說是「趴」,雙方爭持不下。於是,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躺」,也可解釋為「趴」,
兩個意思都表現了兒童天真、頑皮的天性。
4.調──調換順序,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敘述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笛弄晚風三四聲」時,應調換為「晚風笛弄三四聲」,翻譯為「晚風中牧童吹笛嬉戲,不
時傳來悠揚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
5.補──補白,即在直譯古詩詞遇到意義跳躍性大、意義含蓄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補充意思,補充含義。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九冊《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一詩,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時,學生對京口、瓜洲、鍾山三個地名,只是機械地理解為「從京口到瓜洲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著幾座山」,卻不明白其含義──作者心裡的想法。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補白:這是詩人在瓜洲遙望家鄉時的所見所聞。作者的心飛過長江,飛過幾座山,就到了家鄉鍾山,心理距離近,特想「還」;而一道長江水,數重大山,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不能「還」。作者通過心理距離和實際距離巨大反差
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卻心繫家鄉的強烈思鄉之情。
三、在「尋詩(詞)眼,悟詩(詞)情」中讓「尋、想、悟、誦」成為習慣
這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要在學生理解詩詞句子意思的基礎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上,引導學生從全詩(詞)尋找詩(詞)眼,緊扣詩(詞)眼想像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理與情,在正確、流利地朗讀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全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十冊《古詩詞三首》中《舟過安仁》一詩,(通過「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曉詩意」的學習,理解了詩句意思後)到最後一步「找詩眼,悟詩情」,學生找到了詩眼「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中的「使」時,我首先讓學生把「使」換成「讓」,體會詩句中是用「使」,還是用「讓」更能表現其意境。學生聯系前面學習中對「使風」的理解(即借風),進行了一次「使」好,還是「讓」好的討論。通過爭論,學生最後一致認為還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這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傘借風順風順水行船」;而「讓」的意思是「指使、容許或聽任」的意思,沒有「借、利用」的意思。這個「使」字,把漁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寫活了。然後,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兒童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品出這首古詩表現出來的古代兒童獨特的生活情趣。最後,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並把它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這一訓練過程,不但體味了詩人楊萬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賞吟誦了「張傘借風行船」的美妙意境與精妙詩句,培養了學生「尋詩眼,想詩境,悟詩情,誦詩文」的能力。這樣堅持幾年、十幾年即可形成習慣。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要像教學其它諸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小說等一樣,既要注意知識的學習,也要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要注意學習方法、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本質──自覺運用學法,感悟古詩詞理與情,
積累古詩詞;自覺養成自讀自悟古詩詞、自我積淀古詩詞的能力。
㈢ 如何讓讓小學古詩文教學生動有趣
就是採取多媒體教學互動的方式,然後把小學古詩文的意境用圖畫或者是視頻的方式表示出來,然後多與孩子們互動,這樣才能增加他們的興趣
㈣ 小學五年級古詩詞教學的要求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常用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疏通語言,了解大意
出色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於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由於閱讀古詩詞存在很大的語言障礙,疏言就更顯必要。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常用方法
1.字詞生疏處疏通:有些字詞,學生在日常的閱讀中一般不會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如:「千門萬戶曈曈日」中的「曈」,「歌聲振林樾」中的「樾」。
2.古今詞語形式、意義、用法的差異疏通:有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如:「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坐」(其意為因為),「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其音為xiàn,意為顯露,等同「現」),「返景入深林」中的「景」(其音為yǐng,意為日光)。
以上列舉的「曈」「樾」「坐」「見」和「景」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這些地方,當「說」則「說」,不能因為怕扣上「注入式」的帽子而放棄。
值得注意的是古詩詞在語言應用上,省略、跳躍、語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學時只要讓學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進行字字落實的翻譯。拘泥於後者,既難以做到,又耗費時間,嚴重者會泯滅學生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這勢必要求教師採用粗講熟讀的方式組織教學。
二、挖掘空白,感受詩情
中國古詩詞以含蓄見長,與中國書畫一樣,講究布白,留給欣賞者以足夠的空間想像。
詩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空白的藝術:故事情節的空白、人物描寫的空白、心理活動的空白、思想情感的空白、哲理上的空白等。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克服這些障礙,啟發合理的聯想和想像,去補充詩歌「空白」,接通跳躍的起訖點,從而領略詩歌獨特的藝術形象、鮮明的抒情畫面、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意義。
如古詩《春望》首聯和頜聯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作者在安史之亂中見到國破家散的慘象,內心創傷不可言狀,然而杜甫這首五言律,感情蘊飽,寓情於景,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像餘地。「破」到什麼程度?「深」到什麼樣子?花香鳥語本是怡悅神心,賞心娛樂之物,為什麼「花濺淚」「鳥驚心」呢?
作者是採用擬人之筆,反襯出內心痛苦之至。結聯的「搔更短」「不勝簪」是什麼形象?是詩人老態龍鍾的自畫像。他飽經顛沛流離之苦,倍受戰亂離散之怨,致使頭發疏而皤然,透過形象,探究其內心是什麼感情?詩人憂傷綿綿,愁腸郁結,有力地控訴了安史之亂的罪惡。其中多處的「空白」就得用想像去填補,師生共同把作者那樣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描繪出來。
三、熟讀成誦,化為已用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法則。許多名特優教師的課堂都非常重視誦讀。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在課堂上能營造出教師、學生、詩人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調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另外,古詩詞有著獨特的節奏、音律,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使學生沉浸於詩歌獨特音韻之中,進入詩詞曼妙的意境中。
如在教學《泊船瓜洲》詩中,教師說:桃花又開了,小草又綠了,燕子又回來了,然而詩人卻離開了,有道是故土難離,詩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怎能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是不得不問——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
回憶了家鄉,回憶了親人之後,教師又對比問:團團圓圓一家親,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和朋友一塊飲酒,還能嗎?眼前只見——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也許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這種鄉思啊,惟有問明月——生答:「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反復多次的吟誦之後,學生不僅熟讀了詩文,也更深沉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感。
出色古詩詞是語教學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語言精湛,內涵深刻,意境高遠,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詞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取向,採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出色的文化。
2小學古詩詞鑒賞教學方法
一、欣賞朗誦
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於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並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於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很好的指導。
教師的示範朗誦對學生理解詩詞具有很大的幫助,重視朗誦是詩詞教學的根本。古詩詞都有嚴格的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行雲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二、合理的聯想是教學古詩詞的關鍵
聯想,是由當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或推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認識活動。通俗地說,聯想就是由此及彼聯系起來想。聯想是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紐帶。在語文學習中,聯想與想像往往相提並論,把聯想作為創造性思維來看待。
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詞,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製造了想像的空間,為什麼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幹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
「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為什麼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里還有什麼景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逐一想像院子里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牆來」引發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隻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滿園春色。
在這樣的想像過程中,一方面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可見,聯想在文學創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及感情基調,就必須把握作者的聯想,在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聯想,而且還要善於引導學生聯想,以此深刻感受文本的意蘊,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訓練並發展學生的聯想力。
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學的一顆璀粲的明珠,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新教材增加了古典詩詞的比重,這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很有好處。要更好地教好古典詩詞,不妨以聯想為突破口。
三、合理聯想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於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於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過去經驗基礎上對記憶進行加工改造。古詩詞中沒有想像,就沒有藝術美的體現,就不能完全呈現出審美觀。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進入想像空間,在想像的古詩詞意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和移情,最終達到聯想,以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現古詩詞中的形象。
如在《示兒》中可以抓住一個悲字,詩人為什麼會悲?學生會聯想到什麼悲的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悲的情境後,讓學生看到詩人死不瞑目、老淚縱橫的畫面,理解詩人「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
四、重視拓展
古人留下的詩詞成千上萬,但是教材里選用的基本都是經典,數量有限,學生如果只學習這些,那麼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是連貫的,相輔相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教材中的古詩詞,還要豐富自己的閱讀量,讀些課外古詩詞。
如在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時就可以在課外同時學習王安石的其他詩歌。如在講授《送元二使安西》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假設和親人離別的場面,是否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送別的詩文?也許部分學生就可以寫出屬於自己的第一首詩。
㈤ 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資料
試看新課改下古詩詞教學對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長期這樣教學,何談翻譯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看注釋:
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這一學習資源,直譯詩句。
2、換——古今詞對換: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我先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得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時,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躺」,有的說是「趴」,雙方爭持不下。於是,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躺」,也可解釋為「趴」,兩個意思都表現了兒童天真、頑皮的天性。
4、調——調換順序:
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敘述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笛弄晚風三四聲」時,應調換為「晚風笛弄三四聲」,翻譯為「晚風中牧童吹笛嬉戲,不時傳來悠揚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
在「尋詩(詞)眼,悟詩(詞)情」中讓「尋、想、悟、誦」成為習慣,這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要在學生理解詩詞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全詩(詞)尋找詩(詞)眼,緊扣詩(詞)眼想像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理與情,在正確、流利地朗讀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全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舟過安仁》一詩,(通過「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曉詩意」的學習,理解了詩句意思後)到最後一步「找詩眼,悟詩情」,學生找到了詩眼「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中的「使」時,我首先讓學生把「使」換成「讓」,體會詩句中是用「使」,還是用「讓」更能表現其意境。學生聯系前面學習中對「使風」的理解(即借風),進行了一次「使」好,還是「讓」好的討論。通過爭論,學生最後一致認為還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這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傘借風順風順水行船」;而「讓」的意思是「指使、容許或聽任」的意思,沒有「借、利用」的意思。這個「使」字,把漁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寫活了。然後,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兒童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品出這首古詩表現出來的古代兒童獨特的生活情趣。最後,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並把它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這一訓練過程,不但體味了詩人楊萬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賞吟誦了「張傘借風行船」的美妙意境與精妙詩句,培養了學生「尋詩眼,想詩境,悟詩情,誦詩文」的能力。這樣堅持幾年、十幾年即可形成習慣。
我就是五年級下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