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學國學課教案範文
《論語》學而第一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1——1.4
教學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哲學觀;
2、把握《論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手法。
學習要點:
1、孔子的思想主張;
2、《論語》的思想內涵;
3、學習孔子的語言、行文、修辭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課時:1
教學過程:
一、孔子介紹
二、經典誦讀
1.出示原文內容:
1.1子曰(1):「學(2)而時習(3)之(4),不(5)亦說(6)乎?有朋(7)自遠方來,不亦樂(8)乎(9)?人不知(10),而不慍(11),不亦君子(12)乎?」
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
1.3子曰:巧言令色(1),鮮(2)矣仁。」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2.教讀詞句。
3.聽讀音像材料。
4.三最法誦讀原文。
三、經典故事
四、經典哲理
1.教師簡述孔子本章思想內涵。
2.初知大意。
1.1
【譯文】
孔子說:「認真地學並按時練習,這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嗎?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共同切磋學問),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別人所了解,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行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1.2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如果能踐行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而喜好觸犯上級的,這種人很少。不願觸犯上級,卻喜好造反的,這樣的人從來沒有。領導者治國就是要抓根本,根本樹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美德,就是仁的根本啊!」
【評析】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麼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孝悌是仁的根本,對於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餘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
1.3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和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現之一就是孝與悌。這是從正面闡述什麼是仁的問題。這一章,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1.4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出主意,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及時的溫習了呢?」
5、【評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時代,社會變化十分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中,即人們的思想信仰開始發生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出現危機。於是,曾參提出了「反省內求」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書中多次談到自省的問題,要求孔門弟子自覺地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改正個人言行舉止上的各種錯誤。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因為它特別強調進行修養的自覺性。
在本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疇。忠的特點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後已。「盡己之謂忠」。「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泛指對一切人,並非專指君主。就是指對包括君主在內的所有人,都盡力幫助。「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疇,不止用於君臣關系。漢代以後逐漸將「忠」演化為「忠君」,這既與儒家的忠有關聯,又有重要的區別。「信」的涵義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實不欺,用來處理上下等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信特別與言論有關,表示說真話,說話算數。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石。
五、經典背誦
學生背誦,小組檢查,教師抽背。
六、經典應用
說說學習體會,教師總結。
2. 中班國學經典<<風>>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記錄和動手操作活動,容幼兒嘗試產生風的各種方法,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現象的興趣。
2、初步了解風力有大小之分,風力大小與人們的關系。
重點、難點:產生風的各種方法,風力的大小。
活動准備:幼兒感受過風,並有過觀察記錄,提供產生風的有關操作材料,風與人們關系的圖片。
活動過程:
1、看看說說,風在哪裡?
教師:「前幾天,我們到戶外去尋找風娃娃,並畫了觀察記錄。請你輕輕地告訴旁邊的朋友,你在哪裡找到風娃娃?」張貼個別幼兒的觀察記錄,請幼兒說出記錄的內容。
小結:當我們看到樹葉搖、紅旗飄的時候就知道風吹來了,還可以聽到「呼呼」的聲音,風吹到我們的身上感覺是涼涼的。
2、探索感受風的產生。
1)出示靜止的紙條和風車,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才能使紙條、風車動起來呢?」「你有什麼辦法變出風娃娃來呢?」
2)介紹各種操作材料,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用老師給的各種材料和用具去試試,能不能變出風娃娃?看誰想的辦法最多。」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你用什麼辦法讓這些紙條、布條、風車動起來呢?」「除了老師給的這些用具,你還有什麼辦法能使這些東西動起來?」啟發幼兒說出自己的發現和探索的結果。
4)比較風的大小:教師用扇子動風車,引導幼兒觀察:「為什麼風車有時候轉得快有時轉得慢呢?」(因為扇子輕輕地扇,產生的風力小,風車轉得慢;要是用力地扇扇子,產生的風力大,風車也轉得快。)
5)小結:用扇子、紙板扇的時候,空氣流動了,變出了風娃娃:用口吹的時候,也吹出了空氣,變成了風;跑動的時候,也產生了風。風是有大有小的,適當的風力可以利用來為人們做事,是有益的,風力太大,產生危害,是有害的風。
3、了解風與人們的關系。
1)玩游戲:有益的風和有害的風。讓幼兒觀察圖片,說出哪些風是有害的?哪些風是有益的?根據風的好處和壞處,貼上高興和不高興的娃娃。
2)請幼兒想想,風還有哪些好處和壞處。
4、總結,結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