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版六年級下冊美術課後反思怎麼寫
這次的課例教研是六年級的《明與暗》,內容是美術基礎理論知識,講起來往往會既枯燥,又很難講,在小學高年級美術教學中,進行一些美術基礎理論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更科學的觀察力與繪畫能力的培養。所以,在上這類課時,往往收效不理想。一直成為困惑美術教師的一個難題,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時難點,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注意摸索與探究,取得了一些比較淺顯的反思。
《明與暗》一課中,教學的知識點是物體在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明暗的變化。如何使學生將這個知識點生動有趣又實在的學習與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如果用灌輸法,勢必學生被動接受,效果很難保證。在教學中,我嘗試探究法進行教學,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收效。
1、運用生活的實例——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在課的引入階段,我請學生觀察一組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實物如汽車,課桌等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比較與具體實物的差別,學生開始,還覺得難以比較,但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比較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
2、利用學具與照片——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
在研究立方體的透視規律時,首先要認識立方體面的變化。包括,不同位置面的多少與形狀大小的變化。
教學時,我先利用學生的學具,請學生自己探究:最多、最少能同時看到幾個面?(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探究出來)在視中點位置向個方向移動變化過程中,這些面有什麼變化?(這個問題,由於學生的心理定勢,不易被發現)在第二個問題的探究時,為了化解這個難點,我充分利用教本上的立方體照片,引導學生用數學工具——尺來幫助學生研究認識立方體的面的透視變化規律。經過學生的測量,學生很快地發現這些面的具體的變化規律。
3、利用現代教學設備——比較理論與實際(透視)的差異。
為了加深明暗規律,在學生腦中建立更准確的立方體的明暗現象。我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比較觀察到的明暗現象與數學理論的立方體的實際區別,以便加深印象,能較快地掌握好立方體的透視規律。
4、逐一畫面——突破難點。
在掌握了立方體的明暗規律後,請學生對著立方體的照片,進行寫生,可以進一步掌握立方體的透視應用。但是,畫出較為准確的立方體明暗對於小學六年級來說,確實較為困難。所以這里採用「分面」解決法,可以有效地化解這個難點。當然,有了分,就注意合,注意各面的聯系與比較,就可以較輕松地畫出照片寫生立方體,為以後實物寫生作好准備。
『貳』 蘇教版六年級美術教案及教學反思有寫出來的嗎
任何人的教學總會有不足之處,即便教師再熟悉教材、學生和精心設計教學過回程,也會答在課堂上出現許多課前估計不到的情況,如表達不清、處理欠當、方法陳舊、演示失敗等.如果教師把課堂中出現的不足或一時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及時記錄在教學反思中,然後進行認真分析、思考,這樣做一定能促進今後的教學,為以後的科學研究積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