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讓激勵機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效應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學習就會積極主動, 學得輕松而有成效。內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容天生的, 主要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學生, 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 創設各種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在享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在質疑過程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⑵ 如何建立小學教師的激勵制度
望採納
⑶ 如何實行教師考核制度,形成激勵獎懲機制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張建生 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和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是遵循國家的總體教育方針、依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標准,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發展變化、對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評估的過程。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素質教育評價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對於中小學的具體科目的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激勵、診斷、改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評價項目制定正確、評價標准科學、評價活動實施恰當,才能有效地通過評價的診斷機制,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問題,分析構成問題的各個要素及其主次關系,進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公正、客觀、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轉變、更新專業認知領域和教學行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後的教育觀念,按照新的標准確定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使教師更好地將素質教育總體目標和學科的具體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擺脫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科學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評價,也有利於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為教學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提供一個客觀、合理的依據。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謂全面性,指的是在評價教師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總的指導思想上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認真研究落實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再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具有較全面的學科知識,是否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第四,要考查教師是否重視恰當的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注意點撥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2、發展性原則。有些學者把這一原則看作是教學評價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理所當然地追求學生的發展。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也必須以發展作為參照系。在 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教師和學生在當前水平基礎上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這一轉變,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變為評價「將來」和「發展」。『誠如加德納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考試往往用來找出人的弱點而非長處」,而發展性評價希望被評價者能夠認識自己的優勢,釋放自己的發展潛能。』 ① 評價 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評價學生學的行為、教師教的行為,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3、開放性、多元性原則。課堂教學行為不是僵死的毫無懸念的模式,由於參與雙方尤其是學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創造力,不可避免了決定了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意圖用一個固定的標准來框定評價所有的教學行為肯定是不恰當的,這就必然要求評價的標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開放性本身一體兩面的是評價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評價又、蓋了多方面的內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價值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是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概念、程度等做價值判斷,並把這一判斷描述出來。但是定性評價有時候表述出來會讓他人有不確定的感覺。『所謂定量評價,就是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確定成具體(量)化指數,然後按照指標說明打分,通過測算,統計出分數,參照分數和查閱圖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得出基本結論。』 ② 隨著評價理論和測量技術、理論的發展,定量評價在課堂教學 評價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由於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很多東西難以進行量化顯示,定性評價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異性原則。在教育領域,差異是處處存在的。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時,就避不開這種差異。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差異性因素很多,有客觀的,比如:城鄉差異,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差異,先進教學設施和落後教學設施的差異,優秀生源與普通生源的差異。還有主觀上的差異,如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差異、教學風格的差異以及教師之間的性格差異等等。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既要注意課堂教學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形成自己教學的特長乃至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三、目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教學評價改革與教學改革的不同步 『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是從20 世紀50 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方面的評課要求。這一評課要求,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一個總結概括,它是對過去在凱洛夫教育學課堂教學五環節基礎上形成的評價標準的實質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並在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保證課堂教學基本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 從20 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教育改革。1999 年,國家頒布《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並緊鑼密鼓的在兩年內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18 個科目的新課程標準的實驗稿,對教材內容也進行了大量的調整,統編教材不再一統天下,各地紛紛組織編寫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廣大一線從教人員對新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豐富多樣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有了豐富的感性經驗。然而,教學評價的發展卻顯示出明顯的滯後性。由於傳統評價標准巨大的慣性作用,以及評價理論自身發展的相對緩慢,直接導致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的不同步。新課程強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鼓勵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呼喚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人的全面發展。而既有的評價標准卻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價值追求,重視知識體系的講授,忽略學生人格、情感的培養。評價的目的只是對被評價 者的過去進行鑒別,而不是為了幫助被評價者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不夠好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理想的研究範式,但是目前兩者結合的不太密切。由於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和價值偏向性,在實際操作中受評價者自身因素影響太大,有時候甚至陷於盲目,而且沒有相應的消除干擾的對策。我們認為,定性評價不能脫離定量評價,沒有定量研究做基礎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評價時,各項指標的權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3 具體操作中的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 由於評價者自身素質問題、程序組織問題甚至個人好惡等影響,在評價課堂教學時有時候出現以偏概全、平淡膚淺、敷衍了事、只褒不貶等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流於形式,變成走過場,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4、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夠 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親自參加或體驗教學實踐活動並能有針對性的做出一些評價和對評價結果做相應的解釋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評價主體是教師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其他教學人員,這個組成結構顯然還不夠完善,理想的成員應該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業務負責人、各級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教務管理人員,還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這樣的組成結構,強調的是評價的多角度性,強調評價中的對話與交流,強調以前評價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評價的發展性連續性不夠強 由於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由對現狀的鑒別向對未來的發展轉化,因此,教學評價有必要體現其內在的發展性和連續性。但是目前評價是處於靜止狀態的,是對單一某次課的評價,它只能表現出教師當前的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應被評價者過去的表現,也難以准確預測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無論對教育研究來說還是對教師本人的專業發展來說,都是一個不利因素。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組成要素及權重: 對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視角來分析相關因素。比如從信息學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科書和教師、學生都是信息的載體,教師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向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知識信息、語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學生也隨著這一進程不斷做出反饋。信息的交換和輸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因此,師生間的交流是否順暢和諧,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成效高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要有助於學生培養主體意識,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最後都歸為一點:課堂教學是檢驗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綜合尺度,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考核師生雙邊活動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從以下幾個要素去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教和學的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師的價值取向。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課堂教學的指針,它制約著其他要素,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它的權重0.15. 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來看: 1、目標的制訂:要看是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習慣。這就要求目標明確、恰當。 2、目標的落實:主要看教學重點難點能否正確判斷和把握、教學方法能否合理選擇、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是否始終圍繞目標進行,以及學生達到所預期目標的程度。 具體評價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1) 教學活動開始就要給學生明確預期的目標 (2) 目標要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具有彈性,充分考慮差異性。 (3) 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的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實際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內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備一定的廣度,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多少。教學內容的權重0.30. 對此項指標的評價,要圍繞一下幾點來思考判斷: 1、 教師能否對教學內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難點突出。 2、 教師是否注意到教學內容的前後銜接。 3、 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4、 教師能否把內容生動直觀的呈現給學生。 (三) 教法與學法。權重0.20. 1、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式,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服務,又具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首先,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適應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曾經指出:對以語言傳遞信息的內容,可以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對於需要直接感知的內容,可以用演示法;對於技能課,可以用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還有適合欣賞的陶冶法,適合探究內容的發現法、探究法等。此外,還要講究各種方法的結合。 其次,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要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數優秀學生。要確保所有同學都受益,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學差異性的要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創造力。 2、學的方法是學生學習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對學法的考慮幾乎是忽略不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學生的自我發展,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學評價重心應該從「評教師」擴展到「評課堂」,這樣學生的學法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我們的評價視野。引入對學生學法的評價,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準的深化,也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准內容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教學評價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 學法的形成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努力發現學生學習的特點,推究其中的規律,然後再與學生交流探討,適時點撥。二是靠學生自己的探索。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多門學科的學習,聽過多個教師的講授,再加上大量的練習和考試,會逐步感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權重0.2 教學過程是處理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由一系列相互銜接的教學環節組成。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更加強調教學進程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傳統的教學是結果教學,它的最高意義在於一切課堂教學環節都面向最終結果,在結束階段通過主講教師的總結得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論。這個過程中教師基本上唱獨角戲,即使不時有學生的問答也不過是點綴或鋪墊,都處於次要、從屬的地位。新課標提倡採用過程教學,這個過程則相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主張教師的權威性,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並且懂得知識形成的基礎以及和其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人文關懷,伴隨著各種價值觀的碰撞。 課堂教學進程的評價也從四個方面去進行: 1、考察課堂環節是否活潑而不死板,充實而不空洞。看環節與環節之間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探求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摸索方法的過程。 3、考察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是否注重對學生做出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評價。 4、考察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情況。主要看學生參與度。如何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呢?到目前為止,對學生參與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達法,比如說「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發言積極」。這種描述往往因缺乏具體支持載體,說服力不夠。沒有親自聽這節課的人很難從這種描述中了解真實的課堂情況。因此,研究「學生參與度」需要明確具體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圍繞教學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問題的質量如何?是否足夠具體鮮明的針對性?是否主動參與信息的獲取、處理、匯總與交流?學生對課堂作業的態度如何?是否認真、主動完成? 6 7 6 7這些因素的明確,對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五)教學效果。目標、過程、方法的最終歸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學進程的綜合反映,是各種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顯性和隱性結果。以往的評價多採用教學效果這個概念,更多的評價著力點還是教師。新課程下的效果評價重心應該向學生轉移,學生的表現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最終的衡量標尺,也是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尺。但是這個轉移,絕對不同於以往的通過學生成績來論英雄。我們認為,教學效果的評價,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否把注意力、興趣投放在所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中,這是課程情感態度體驗和培養的過程;要考察學生是否明白要做什麼、為什麼去做、怎樣做?要考察學生能否與他人有效合作,培養社會化的人格;學生的學習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目標、教師的預期目標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當然,在評價效果時,要堅持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有機結合。 (六)課堂教學取向 課堂教學取向,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的發展取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這一關鍵要素的行為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的教學行為是我們觀察、分析、評價課堂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即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現在許多教師在備課時認識到不僅要備教材而且更要備學生,但從教學實際行為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卻往往是:「備教材」主要是記住教材上的標准答案,「備學生」就是如何把學生引向「標准答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於那些不符合「標准答案」卻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視就是給予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背誦「標准答案」 的過程。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也就是從重學生學會轉向重學生會學,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3.由重視對答向重視對話轉變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對話」 意識。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只有在課堂上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 信息時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不斷的知識更新,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為教師是知識之源,兒童是等待教師灌輸知識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觀點在信息時代已經站不住腳。教師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應成為挖掘資源的向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轉載
⑷ 如何完善中小學教師評價 激勵機制
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 張建生 一、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內涵和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是遵循國家的總體教育方針、依據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標准,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要素及其發展變化、對整個教學流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評估的過程。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素質教育評價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認為,課堂教學評價活動對於中小學的具體科目的教學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激勵、診斷、改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評價項目制定正確、評價標准科學、評價活動實施恰當,才能有效地通過評價的診斷機制,發現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問題,分析構成問題的各個要素及其主次關系,進而找出產生問題的深層次的原因;公正、客觀、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機制,促進教師轉變、更新專業認知領域和教學行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後的教育觀念,按照新的標准確定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目標,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流程,使教師更好地將素質教育總體目標和學科的具體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擺脫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引導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科學有效的實施課堂教學評價,也有利於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科研部門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為教學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提供一個客觀、合理的依據。 二、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則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應本著以下幾個原則: 1、全面性原則。所謂全面性,指的是在評價教師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總的指導思想上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認真研究落實課程計劃和課程標准,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再其次,要考查教師是否具有較全面的學科知識,是否具備較高的教學技能,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第四,要考查教師是否重視恰當的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否注意點撥學生探索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2、發展性原則。有些學者把這一原則看作是教學評價最重要的原則,因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理所當然地追求學生的發展。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也必須以發展作為參照系。在 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和學生的現實表現,更要重視全體教師和學生在當前水平基礎上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和程度。這一轉變,從評價「過去」和「現在」轉變為評價「將來」和「發展」。『誠如加德納指出的那樣,到目前為止,「考試往往用來找出人的弱點而非長處」,而發展性評價希望被評價者能夠認識自己的優勢,釋放自己的發展潛能。』 ① 評價 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評價學生學的行為、教師教的行為,以激勵師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3、開放性、多元性原則。課堂教學行為不是僵死的毫無懸念的模式,由於參與雙方尤其是學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創造力,不可避免了決定了課堂教學中會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意圖用一個固定的標准來框定評價所有的教學行為肯定是不恰當的,這就必然要求評價的標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與開放性本身一體兩面的是評價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評價又、蓋了多方面的內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價值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定性評價是通過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概念、程度等做價值判斷,並把這一判斷描述出來。但是定性評價有時候表述出來會讓他人有不確定的感覺。『所謂定量評價,就是將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確定成具體(量)化指數,然後按照指標說明打分,通過測算,統計出分數,參照分數和查閱圖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斷,得出基本結論。』 ② 隨著評價理論和測量技術、理論的發展,定量評價在課堂教學 評價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由於教學活動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很多東西難以進行量化顯示,定性評價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異性原則。在教育領域,差異是處處存在的。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時,就避不開這種差異。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差異性因素很多,有客觀的,比如:城鄉差異,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差異,先進教學設施和落後教學設施的差異,優秀生源與普通生源的差異。還有主觀上的差異,如教師的教學理念的差異、教學風格的差異以及教師之間的性格差異等等。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既要注意課堂教學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鼓勵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形成自己教學的特長乃至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 三、目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1、教學評價改革與教學改革的不同步 『當前我國中小學普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標准,是從20 世紀50 年代初以來經過幾十年教學實踐的不斷檢驗和修正,逐漸形成的一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進程結構以及教師教學基本功等幾個方面的評課要求。這一評課要求,是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教學實踐經驗的一個總結概括,它是對過去在凱洛夫教育學課堂教學五環節基礎上形成的評價標準的實質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內在運行機制,並在規范課堂教學行為、保證課堂教學基本質量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③ 從20 世紀末期開始,我國開始新一輪大規模教育改革。1999 年,國家頒布《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並緊鑼密鼓的在兩年內制定了義務教育階段18 個科目的新課程標準的實驗稿,對教材內容也進行了大量的調整,統編教材不再一統天下,各地紛紛組織編寫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廣大一線從教人員對新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豐富多樣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有了豐富的感性經驗。然而,教學評價的發展卻顯示出明顯的滯後性。由於傳統評價標准巨大的慣性作用,以及評價理論自身發展的相對緩慢,直接導致了教學改革和教學評價改革的不同步。新課程強調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鼓勵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呼喚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人的全面發展。而既有的評價標准卻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價值追求,重視知識體系的講授,忽略學生人格、情感的培養。評價的目的只是對被評價 者的過去進行鑒別,而不是為了幫助被評價者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不夠好 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理想的研究範式,但是目前兩者結合的不太密切。由於定性評價的主觀性和價值偏向性,在實際操作中受評價者自身因素影響太大,有時候甚至陷於盲目,而且沒有相應的消除干擾的對策。我們認為,定性評價不能脫離定量評價,沒有定量研究做基礎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評價時,各項指標的權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3 具體操作中的其他人為因素的干擾 由於評價者自身素質問題、程序組織問題甚至個人好惡等影響,在評價課堂教學時有時候出現以偏概全、平淡膚淺、敷衍了事、只褒不貶等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流於形式,變成走過場,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4、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夠 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指親自參加或體驗教學實踐活動並能有針對性的做出一些評價和對評價結果做相應的解釋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評價主體是教師所在單位的領導和其他教學人員,這個組成結構顯然還不夠完善,理想的成員應該包括教育行政部門的教學業務負責人、各級教研員、中小學校長和教務管理人員,還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這樣的組成結構,強調的是評價的多角度性,強調評價中的對話與交流,強調以前評價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評價的發展性連續性不夠強 由於新課程標准下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由對現狀的鑒別向對未來的發展轉化,因此,教學評價有必要體現其內在的發展性和連續性。但是目前評價是處於靜止狀態的,是對單一某次課的評價,它只能表現出教師當前的教學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應被評價者過去的表現,也難以准確預測和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這無論對教育研究來說還是對教師本人的專業發展來說,都是一個不利因素。 四、課堂教學評價的組成要素及權重: 對課堂教學基本要素的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基礎。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信息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個視角來分析相關因素。比如從信息學的角度出發,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科書和教師、學生都是信息的載體,教師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向學生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知識信息、語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學生也隨著這一進程不斷做出反饋。信息的交換和輸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質量。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因此,師生間的交流是否順暢和諧,直接關繫到教學的成效高低。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課堂教學要有助於學生培養主體意識,培養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問題,最後都歸為一點:課堂教學是檢驗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綜合尺度,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考核師生雙邊活動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課程教學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從以下幾個要素去考慮: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教和學的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師的價值取向。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課堂教學的指針,它制約著其他要素,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它的權重0.15. 課堂教學目標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來看: 1、目標的制訂:要看是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點,是否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習慣。這就要求目標明確、恰當。 2、目標的落實:主要看教學重點難點能否正確判斷和把握、教學方法能否合理選擇、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是否始終圍繞目標進行,以及學生達到所預期目標的程度。 具體評價時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具體方面 (1) 教學活動開始就要給學生明確預期的目標 (2) 目標要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具有彈性,充分考慮差異性。 (3) 設計目標要充分考慮新課標要求的三個維度的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實際載體,是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內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備一定的廣度,因此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教學目標能否實現以及實現多少。教學內容的權重0.30. 對此項指標的評價,要圍繞一下幾點來思考判斷: 1、 教師能否對教學內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難點突出。 2、 教師是否注意到教學內容的前後銜接。 3、 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關注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4、 教師能否把內容生動直觀的呈現給學生。 (三) 教法與學法。權重0.20. 1、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式,是課堂教學評價的對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制約,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服務,又具有自身相對的獨立性。對教學方法的評價,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首先,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適應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學論》中曾經指出:對以語言傳遞信息的內容,可以採用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對於需要直接感知的內容,可以用演示法;對於技能課,可以用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還有適合欣賞的陶冶法,適合探究內容的發現法、探究法等。此外,還要講究各種方法的結合。 其次,教學方法要適應學生的特點。要面向全體學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數優秀學生。要確保所有同學都受益,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學差異性的要求。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點、學習習慣等,靈活採用多種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創造力。 2、學的方法是學生學習課堂教學內容的方法,在傳統教學評價中對學法的考慮幾乎是忽略不計的。在新課程背景下,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倡學生的自我發展,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學評價重心應該從「評教師」擴展到「評課堂」,這樣學生的學法也就自然而然的進入了我們的評價視野。引入對學生學法的評價,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準的深化,也是對以前教學評價標准內容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它標志著教學評價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化。 學法的形成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師要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努力發現學生學習的特點,推究其中的規律,然後再與學生交流探討,適時點撥。二是靠學生自己的探索。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多門學科的學習,聽過多個教師的講授,再加上大量的練習和考試,會逐步感悟總結出一套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權重0.2 教學過程是處理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由一系列相互銜接的教學環節組成。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更加強調教學進程的重要性和創新性。傳統的教學是結果教學,它的最高意義在於一切課堂教學環節都面向最終結果,在授課結束階段通過主講教師的總結得出一個令大家滿意的結論。這個過程中教師基本上唱獨角戲,即使不時有學生的問答也不過是點綴或鋪墊,都處於次要、從屬的地位。新課標提倡採用過程教學,這個過程則相對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主張教師的權威性,在整個過程中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並且懂得知識形成的基礎以及和其他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這個過程中還伴隨著師生共同的情感體驗、人文關懷,伴隨著各種價值觀的碰撞。 課堂教學進程的評價也從四個方面去進行: 1、考察課堂環節是否活潑而不死板,充實而不空洞。看環節與環節之間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學過程作為一個探求知識、訓練思維、培養能力、摸索方法的過程。 3、考察是否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是否注重對學生做出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評價。 4、考察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情況。主要看學生參與度。如何評價學生的參與度呢?到目前為止,對學生參與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達法,比如說「學生思維活躍」、「學生發言積極」。這種描述往往因缺乏具體支持載體,說服力不夠。沒有親自聽這節課的人很難從這種描述中了解真實的課堂情況。因此,研究「學生參與度」需要明確具體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圍繞教學內容主動提出問題?問題的質量如何?是否足夠具體鮮明的針對性?是否主動參與信息的獲取、處理、匯總與交流?學生對課堂作業的態度如何?是否認真、主動完成? 6 7 6 7這些因素的明確,對科學地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五)教學效果。目標、過程、方法的最終歸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學進程的綜合反映,是各種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顯性和隱性結果。以往的評價多採用教學效果這個概念,更多的評價著力點還是教師。新課程下的效果評價重心應該向學生轉移,學生的表現是評價課堂教學的最終的衡量標尺,也是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尺。但是這個轉移,絕對不同於以往的通過學生成績來論英雄。我們認為,教學效果的評價,要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否把注意力、興趣投放在所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中,這是課程情感態度體驗和培養的過程;要考察學生是否明白要做什麼、為什麼去做、怎樣做?要考察學生能否與他人有效合作,培養社會化的人格;學生的學習結果與自己的預期目標、教師的預期目標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當然,在評價效果時,要堅持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有機結合。 (六)課堂教學取向 課堂教學取向,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的發展取向,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這一關鍵要素的行為是否發生了真正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敗,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的教學行為是我們觀察、分析、評價課堂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即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現在許多教師在備課時認識到不僅要備教材而且更要備學生,但從教學實際行為中反映出來的情況卻往往是:「備教材」主要是記住教材上的標准答案,「備學生」就是如何把學生引向「標准答案」。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於那些不符合「標准答案」卻經過學生自己思考的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視就是給予否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背誦「標准答案」 的過程。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從重結果轉向重過程也就是從重學生學會轉向重學生會學,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展。 3.由重視對答向重視對話轉變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對話」 意識。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只有在課堂上與學生真正地進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課堂生活才成為師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傳授」向重「指導」轉變 信息時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不斷的知識更新,以求跟上時代的步伐。認為教師是知識之源,兒童是等待教師灌輸知識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觀點在信息時代已經站不住腳。教師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傳遞者、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而應成為挖掘資源的向導、尋求真知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發展元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的、寬容的課堂氣氛。 轉載
⑸ 2. 如何完善中小學內部管理和激勵機制
一、激勵機制在小學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學學校管理中,激勵機制是十分重要的。它有以下三個優點。
1.教師積極性的調動
通過各種激勵方式,教師能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激勵機制能調節教師的行為,讓教師在鑽研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讓教師具有自主熱情的教學態度,自覺鍛煉自身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為了保住職位,一
般只會發揮出20%~30%的個人能力,而在受到激勵的時候,員工會將工作能力發揮到8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激勵機制在其中造成了50%~60%的差距。這個研究說明了如果激勵水平較低,教師在缺乏動力的狀態下一般不會有良好的教學態度,而在建立完善的激勵基礎之上,教師則會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熱情,並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3.增強校園凝聚力
在小學學校管理中,教師既是學校的管理對象,又是學校的依靠對象。只有當教師全面發揮自身能力的時候,校長才能辦好學校,完善學校的思想氛圍建設。這就要求校長明確對教師地位的定位,不能只將教師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僅僅定成僱傭關系,更不能將教職工崗位的改革作為對教師的一種管理手段,否則會造成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渙散。因此,管理者應該及時和教師進行心理溝通,爭取和教師共同制定激勵機制方案,讓教師體會到被理解的感覺,增加對教師的感情激勵,讓教師之間團結一致,構建和諧的文明校園。
二、小學管理中的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
對於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的主次方面,在學校管理中一直存在著爭議。一方認為當前的學校物質待遇不夠高,向教師發放物質獎勵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實用性;另一方則認為,知識分子更注重情感方面的投資,尤其是對於教師職業來說,有著安貧樂道的高尚品格,所以在管理中應該以精神激勵為主。
然而,在小學學校管理中,一定要做到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並重,將二者綜合全面地看待。學校管理者常採用的激勵方式多為物質激勵,但是在重視物質激勵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忽略精神激勵的重要性。精神激勵是滿足教師自尊心、激發教師奮力拚搏的重要方式之一。精神激勵的實行需要以物質為載體,物質激勵中需要貫徹相應的精神內容。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應該採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和提高。
三、把握激勵機制,提高時效性
1.准確把握激勵時機
激勵時機指的是,人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時機採取激勵措施所能得到的最好效果。激勵時機共包括三個方面:前期激勵、中期激勵和後期激勵。而在學校管理中,最常採用的方法是前期激勵,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樹立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發揮自身的創造性與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
2.根據不同教師制定不同的激勵行為
因為在小學中,教師的年齡和心理需求都不盡相同,所以,小學管理中對於教師的激勵制度應該是因人而異的。教師的需求是有多樣性的,是多因素結合而成的復雜結構。例如,年齡較大的教師對於安全保障和尊重情感較為看重,學校就應該對其採取榮譽和情感方面的激勵機制,而對於年齡較小的教師來說,他們對於個人提升及獲取成就方面比較重視,這時學校就可以採取理想和目標激勵的方式鼓勵其努力發展。
3.在激勵機制中確保公平實施
在獲得獎勵的時候,人們都會習慣性地把自己的報酬與取得相似成果的他人的報酬作比較。如果都差不多,就會產生公平的心態;然而如果雙方獲取的報酬差距過大,獲取少量報酬的一方就會產生不公平感,質疑激勵機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管理者的素質,最終導致消極失落的心理。因此,只有在激勵機制中實現公平化對待,教師才能調動起內在的積極性。
在小學學校管理中,管理者應該運用適合的制度及科學的手段爭取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力,因為學校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素質的提高,所以,學校應該在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在多種機制的綜合運用下建立適應學校校風、教師需求以及時代要求的激勵體系,讓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滿足自身的需求,保證小學教育的成功。
⑹ 義務教育的班主任的激勵機制有哪些
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政策宣傳提綱
決定,義務教育學校自年1月1日起實施績效工資。貫徹落實好《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順利平穩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改革工作,特製定本提綱。 一、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重要聲義 1.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充分體現了黨、對教師的親切關懷。改革開放以來,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年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了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在實施步驟上先進行基本工資制度改革,績效工資與規范津貼補貼結合進行。這次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黨、做出的重大決策。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持續加深,國內經濟困難明顯增加,目前事業單位施績效工資的總體意見尚未,其他行業事業單位尚未實施績效工資。在這種背景和情況下,黨、決定首先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更加充分體現了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堅強決心,體現了對廣大教師的親切關懷。 2.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績效工資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工作人員的實績和貢獻,發揮激勵功能。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的重要舉措,為確保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教師地位,吸引和鼓勵各類優秀人才到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從教、終身從教;有利於合理配置教師資源,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利於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激勵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有利於鞏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成果,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學校經費管理。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推進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基礎性工程;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性戰略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3.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政策的制定體現了科學決策的要 求。一年多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把義務教 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擺到整個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的首位,先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三個部門通過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各個方面意見,特別是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和教師們的意見;調查了解了3 1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義務教育教師與當地公務員津貼補貼水平的情況,並選擇部分地方進行了實地核查;在此基礎上起草了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指導意見,又多次召開座談會徵求部分省(區、)人事、財政、門意見,進行反復修改。這期間領導同志多次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指導意見》最後經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並由辦公廳轉發。總之,《指導意見》是經過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反復測算和周密研究論證形成的,充分體現了依法決策和科學決策的要求,集中了地方、有關部門和廣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的智慧。 二、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主要政策 4.績效工資實施范圍。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范圍是按國家規定執行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的義務教育學校正式工作人員,這和年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時的規定是一致的。完全中學中既有義務教育,也有非義務教育,為保持學校內部合理的收入分配關系,完中的非義務教育教9幣津貼補貼問題由學校統籌考慮,待非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意見後,再按有關規定執行。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擬訂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的意見和非義務教育學校及其他行業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指導意見。 5.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績效工資總量暫按學校工作人員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資額度和規范後的津貼補貼水平核定。其中,義務教育教師規范後的津貼補貼平均水平,由縣級以上人事、財政部門按照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的原則確定。績效工資總量隨基本工資和學校所在縣級行政區域公務員規范後津貼補貼的調整相應調整。 6.績效工資的構成.義務教育學校的績效工資分基礎性和獎勵性兩部分。根據義務教育學校的特點,摹礎。准部分佔70%,主要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崗位職責等因素,項目和標准由縣級以上人事、財政、門確定,一般按月發放。採取這一做法,可以有效避免同一地區同一崗位級別教師在不同學校之間的工資收入水平差距過大。獎勵部分主要體現工作量、業績和貢獻等因素,是學校內部搞活分配的重點,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分配方式和辦法。為保障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制定分配辦法時,要符合規定的程序,廣泛徵求學校教職工的意見並報學校主管部門批准,做到公平公正、公開透明。 7.績效工資分配導向.在人事、財政部門核定的績效工資 總量內,學校主管部門具體核定學校績效工資總量時,要合理統籌, 逐步實現同一縣級行政區域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水平大體平衡。 對農村學校特別是條件艱苦的學校要給予適當傾斜。績效工資分配 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重點向一線教師、骨幹教師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其他工作人員傾斜。校長的績效工資由學校主管部門在人事、財政部門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范圍內確定。 8.班主任的績效工資.班主任是義務教育學校的重要崗位,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按照《指導意見》規定,原國家規定的班主任津貼,與績效工資分配中的班主任津貼項目歸並,不再分設。納入績效工資後,班主任工作量要作為教師工作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和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在內部分配時向班主任傾斜,更好地發揮對班主任的激勵導向作用。 9.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在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同時,對義務教育學校的離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標准由縣級及以上人事、財政部門確定。績效工資不作為計發離退休費的基數。 三、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經費保障與管理 10.實施績效工資經費保障原則.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照「管理以縣為主、經費省級統籌、適當支持&uot;的原則,確保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所需經費落實到位。 11.管理以縣為主.縣級財政直接承擔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的經費管理工作,在經費保障方面也要承擔重要責任。縣級財政要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所需經費,足額納入預算,及時撥付到位。 12.經費省級統籌。省級財政強化調控省以下財力水平差異的責任,加強經費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大對財力薄弱地區的補助力度,確保本省范圍內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經費落實到位。省級財政既要將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補助資金全部下達給縣級財政,又要統籌使用財政給予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量和本級財力增量,優先安排用於補助縣級及以下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經費缺口。 13.適當支持。財政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中西部及東部部分財力薄弱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給予適當支持。 14.規范財務管理。要規范義務教育學校財務管理,嚴格執行關於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費等費用的規定,嚴禁「一邊免費,一邊亂收費」。學校各類非稅收入一律按照國家規定上繳同級財政,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uot;。實施績效工資後,學校不得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外自行發放任何津貼補貼或獎金。 四、抓住契機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學校人事制度改革 15.認真完善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做好教師績效考核,是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已制定印發了《關於做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考核工作的指導意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訂貫徹執行的具體實施意見,建立健全教師績效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標體系。要把績效考核結果作為績效工資分配的主要依據,使分配激勵政策與考核結果緊密,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時,把教師績效考核與教師資格認定、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等緊密結合起來,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全身心投入教書育人工作。 16.積極建立教師資源均衡配置機制。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城鄉統籌、有增有減的原則,充分考慮農村學校實際,進一步完善農村教師編制管理。合理設置城鄉學校各級教師崗位結構比例。創新教師補充機制,積極推行公開招聘,嚴把教師入口,加大「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uot;實施力度,大力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積極推進校長、教師的有序交流,以優化結構和競爭擇優為導向,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17.努力構建教師持續激勵機制。提高教師資格認定基本標准條件,積極探索教師資格定期認定製度。認真做好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拓展教師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教師榮譽稱體系。大規模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小學教師培訓,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和教書育人能力。 18.進一步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對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關鍵性作用不可替代,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切實把班主任作為學校重要的工作崗位給予重視,班主任崗位和教學崗位一樣計算基本工作量,不能把班主任看成是教師的副業。要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踴躍做班主任,使他們有熱情、有時間、有精力,高質量、高水平做好班主任工作,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19.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要弓l導廣大教師自覺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積極爭做遵守社會公德的楷模,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人師表、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教師要認真履行崗位職責,依法保障學生權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擅離教育教學崗位,延誤教育教學工作,不能以等方式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損害學生利益,這要作為教師考核合格的必備的基本要求。 五、認真做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實施工作 20.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黨、為教育、為教師辦的一件大好事。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教師要深刻領會黨、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對廣大教師的親切關懷,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重要意義,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精神,准確理解和把握政策要求,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真正把思想統一到黨、的決集部署上來,統一到《指導意見》精神上來,統一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工作部署會議提出的要求上來,切實把好事辦好。 21.加強領導,抓好落實。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把義務教育學校中、完中、職業中學、幼兒園等非義務教育教師的工作;既要做在職教師的工作,也要做退休教師的工作。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廣大教師深刻認識到:第一,在國家經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把義務教育教師的績效工資放在重要位置首先加以解決,廣大教師要從思想上深刻領會黨和的親切關懷,把關懷化作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和廣大眾一道共克時艱、共度難關。第二,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是一件大好事,符合包括非義務教育教師在內的廣大教師的根本利益,每位教師都應該講、顧大局,共同維護改革的大好局面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大好形勢。第三,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政策,是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和教育戰線同志們努力工作的結果,政策來之不易,應倍加珍惜。第四,要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和看待改革進程,理性對待需要逐步解決的實際問題。義務教育教師應理解到,由於各地發展不平衡,績效工資到落實到位會有一個過程;非義務教育教師要理解,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有關政策,績效工資問題也會得到解決。第五,教師是無尚光榮的神聖職業,廣大教師要時刻不忘黨和的重託,把培養優秀人才和億萬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作為自己的重大社會責任,認真履行教師的光榮職責。要為人師表,自覺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尤其不能採取等錯誤方式。這種錯誤行為犧牲學生的利益,給學生和社會上造成很壞影響,不符合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 25.積極引導,維護穩定。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作涉及面廣,實施績效工資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擺在重要的位置,配合人事、財政部門,切實抓緊、抓好。教育行政部門內部要建立領導責任制,抓部署、.抓檢查、抓督促落實。要加強指導,及時掌握實施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實施當中遇到的有關問題,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把黨、對教育的重視、對教師的關懷落到實處。 22.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學校和教師的意見,在全省統籌的前提下,以縣為單位,全面了解和掌握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及其津貼補貼狀況,深入細致做好測算工作。積極主動與人事、財政部門溝通協調,配合制定好具體實施意見,並認真部署實施。 23.加強培訓,嚴格監督。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做好實施績效工資的專項業務培訓工作,幫助大家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作的背景、重大意義,准確把握文件的精神實質和政策要點,促進各地做到思想認識一致、工作方向正確、政策把握准確、實施積極穩妥。要密切配合人事、財政部門建立健全有效的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嚴格把握政策和程序,通過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大對績效工資政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學校嚴格執行實施績效工資的有關政策。 24.激勵教師,顧全大局。要高度重視、深入細致地做好教師思 想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將教師思想工 作切實做到每個教師身上。』既要做義務教育教師的工作,也要做高十分復雜敏感。既涉及教育內部,也涉及教育外部。教育行政部門對在組織實施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要特別關注社會各方面的反映,正確弓I導社會。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配合,共同做好弓l導工作。要堅持低調而適度的宣傳原則,嚴格掌握政策宣傳口徑,遵守宣傳紀律。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要制訂應急工作預案,一旦發現苗頭要與有關部門及時研究處理,爭取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為義務教育學校順利實施績效工資創造良好的改革環境和社會氛圍。
⑺ 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上教師使用哪些激勵機制
激勵並不全是鼓勵,它也包括許多負激勵措施,如淘汰激勵、降職激勵。淘汰激勵是一種懲內罰性控制手段。按容照激勵中的強化理論,激勵可採用處罰方式,即利用帶有強制性、威脅性的控制技術,如批評、降級、降薪、淘汰等來創造一種令人不快或帶有壓力的條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為。
事實上激勵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是採用適合本學校背景和特色的方式,並且制定出相應的制度,創建合理的學校文化,這樣綜合運用不同種類的激勵方式,就一定可以激發出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校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得到創造性的實現。因此學校在制定激勵機制時一定要考慮到學校的特點和教師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勵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