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科學動與靜新課教學

小學科學動與靜新課教學

發布時間:2021-02-07 12:34:55

①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一詞進行了各種猜測。孩子們各抒己見,活躍的思維引發探究的興趣。那麼他們的猜測究竟對不對呢?我利用課堂的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溶解的現象,通過找出不同的溶解現象和各種物體在水中的變化,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思考、探究:學生把帶來的麵粉、鹽、糖、味精、沙子放在水裡,結果發現有的溶解了,有的沒有溶解,還發現溶解的快慢也是不一樣的,在實驗中學生知道了溶解的現象。通過這些實驗,孩子們興奮的交流著彼此的收獲。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充分體會到了著名改革家李希貴先生的名言:學生的潛能像空氣,可以壓縮於斗室,可以充斥於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它就有多大的發展。但科學課程的開放也會出現教學時間不夠及組織教學比常規教學難掌握的矛盾。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有機會在生活中探索及認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會遇到怎樣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去認識新鮮事物、了解新鮮事物的矛盾,所以開放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更具有責任心和事業心,在課前更加充分地備好課,准備好哪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到生活中去認識現象、去搜集數據,或引導學生課前、課後去圖書館、博物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擴大視野,這樣開放式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體現開放性,也要教師充分利用校園資源、教具、實驗材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探討、認識事物。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要有針對性,范圍要小,不能空泛;要有童趣,不能太深、太專業化,避免科普化傾向,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認識新鮮事物的目的。四.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在科學學習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自己動手搜集各種資料,開展調查與實驗、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釋或結論,自己寫成研究報告,並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他們親自去做,去觀察、去探究,才能使他們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真正發展他們的能力,才能使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真正做到「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例如製作指南針一課,孩子們對這個活動的興趣顯然很高,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問題,比如「指南針的結構是什麼?」「指南針的作用是什麼?」「怎樣製作?」我及時引導孩子們想研究問題的好奇心,確定製作的方法、順序,設計製作的方案,自主進行研究,最後得出各自的結論,充分體現出學生是探究的主體,從而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自主學習時,首先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景和氛圍。應該明確在自主探究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在提出問題時不能因為學生答不上來,教師一著急就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教師應冷靜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學生實驗不成功,教師不能立即去做給學生看,而應組織學生分析問題出在哪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多動腦「想一想」、多動眼「看一看」、多動口「說一說」、多動手「做一做」,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開發學生的情感、思維、操作等潛能,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對同一個問題可能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事實上結論有時也不是唯一的。比如當學生的答案不統一時,這時老師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和否定,應該進行有理有節的引導。因為科學課學習主要在於學生的參與,在於過程的學習,而不是結論的學習。因為學生年齡較小,他們現有的水平、現有的能力不可能完整地或較順利地去完成一個課題。他們怎樣去研究,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問題,老師不可能面面俱到,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但是他們在做的過程中,腦子中會有很多的問題在進行思考,這對學生來說就是收獲,所以我們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五.搞好合作交流「學會共同生活」已成為現今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合作學習也成為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學習中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這對於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起到重要作用。科學課中有大量的觀察實驗多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很多課題依靠個人是不能進行操作的,這樣就提供了學生討論交流、共同操作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之間的活動一定要依靠團隊合作來進行。在課堂實驗中,我要求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分工明確,通過大家的集體合作,最後一起討論結果,這樣充分利用每個孩子的潛能,使實驗的成功取得了保證。在合作探究中,孩子們不僅認識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是多麼強大,而且學會了分工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小組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同學思維敏捷;有的同學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的同學動手能力強……,所以在實驗中就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充分利用組內同學的長處來完成研究課題,從小組活動中學會合作,共同獲得成功。六.適時激勵評價課堂中對學生適時適當的激勵評價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適當的評價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心智健康發展。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操作正確、有好的想法或講述道理充分,哪怕只有一個操作步驟正確,我們也應該通過語言、手勢、表情等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一次,我在教學《馬鈴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課,有一個學生平時不怎麼愛科學課,還經常搞小動作,這次他聽得特別認真,我表揚了他。他很高興,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把馬鈴薯放入糖水中一定會浮。我又表揚了他,說他想得好。當堂通過實驗驗證了他的想法,同學們給他熱烈的掌聲,此後每上科學課他都非常認真,還積極發言。以上是我對科學課課堂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活動的一些粗淺做法及認識。 新課改精神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更高的標准,要求我們研究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向好的方向轉變,如何讓自然科學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合作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地提高,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終的目標是使學生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

② 課堂上的動與靜 不少於800字

把握科來學課堂上的動與自靜:
學生的「靜」與「動」,不僅需要老師的恰當引導和把握,同時可以審視出該堂課學生的掌握情況,或者更為詳細的看出那些學生真正掌握,那些學生不懂卻沉默不質疑。對此沉默的學生,教師可及時予以溝通,1、要端正其學習態度,2、,進行小組互助學習,幫助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督促他們認真學習。3、課堂上可對他們進行主動提問,追問時,先把個別簡單的問題交由其回答,從而表揚後使其增加自信心,並懂得需時刻集中注意力。4、創設一種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活動,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樂於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③ 小學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科學課有效性教學的幾點做法(

如何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學科學課堂必須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三維目標。促使學生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學生在三維目標上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指標。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五點做法。

(一)利用學生親身感觸,創設教學情境。
讓生活中的真實情境成為教學設計的有用資源。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我們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准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創設學習情境進行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感受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產生「情境效應」,它能有效地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從被動學進入主動學狀態,從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課件打出字幕: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四川汶川縣(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發生7.6級地震。接下來播放災後損失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由於對這場大地震學生們非常熟悉,就使得學生在驚心動魄的事實和觸目驚心的損失數據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現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學生會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去。
這樣,使我們的科學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用鮮活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使學生實實在在感到科學知識有用,體會科學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過程中。
(二)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促使學生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情感和思想狀態,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前提和基礎。這些知識和經驗可能是下一步學習的鋪墊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維定勢,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教學中,我們分析學情後認為: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科學概念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就可以把教學的側重點放在增加物體的排水體積上,做好小潛水艇的沉浮實驗上。
這一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是「讓學生親歷探究,找到使沉在水裡的物體浮起來的方法」 基於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本節課就是要讓他們再度體驗和經歷這一系列探究過程。

(三)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
所謂有結構的材料就是教師經過精心設計的典型教學材料的組合。「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與材料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重要的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蘊涵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會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帶給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在「觀察水」的教學中,每組一套學生實驗材料:牛奶(或有色飲料)、白醋、糖水、水裝在燒杯里,准備幾根筷子用於品嘗。在教學中,如果選擇替代實驗材料一定要考慮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選擇材料不當、分發材料的時機不當等都會造成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的困難,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四)教師的有效指導,及時反饋和評價也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及時了解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的程度和學習的狀態,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行為:激勵性評價、調節語氣、講話的頻率及需要重復或細講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引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巧妙的進行激勵性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的溝通,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還可以通過提問、分組討論等形式從學生的表述過程中,及時准確地獲得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方法、思維途徑及對問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在實驗課上可以問學生實驗要控制哪些因素?實驗時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以及在分析實驗數據、獲取結論的過程中,當學生不能圍繞研究問題展開時,當學生在交流中詞不達意時,特別需要教師及時的有效指導。

(五)通過及時復習,促使學生鞏固科學概念。
在課的起始階段,適當的對上幾節課的科學概念進行復習;在課的結束階段,利用多種形式對本節課或單元的科學概念進行練習。練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信息反饋的過程,教師可以從學生做練習的准確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來全面獲取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和掌握科學概念的情況,而後根據反饋得到的信息給予恰當的彌補和點撥,以便使學生對科學概念有一個再學習、再理解吸收的過程。適時、適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三維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一個鮮活的動態過程。所謂「教學有法,貴在得法」,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立足於學

④ 如何打造「動與靜」相結合的數學課堂

由於小學階段學生的生理發育水平及心理發展水平的局限,他們很難在一節課中自始至終安靜的集中精力投入學習,也不能要求學生整節課都在活動,因為這樣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因此需要教師正確掌控課堂動靜,才能使學生在動靜輪換中始終保持高效學習的狀態。

一、順應天性,「動」起來的數學課堂才高效
孩子總是生性好動,我們需要順著孩子的天性前行,創設各種機會,讓孩子們多參與課堂,開發各種潛在的教育契機。
1、數學情境調「動」好奇心,引發課堂激情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課之伊始,學生往往不能馬上進入狀態,需要教師設計生動的情境,使學生迅速投入課堂學習。課程進行中當學生感到疲勞、容易走神之時,也可以利用各種形式的故事,重新調動學生情緒。可見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如教學「10的認識」,創設數字寶寶排隊的情境,先出現數字娃娃「0」,接著依次跳出「1—9」,「9」認為自己最大,嘲笑「0」什麼也沒有,「0」傷心地哭了起來。「1」出來打抱不平:「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9聽了將信將疑,老師就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討論紛紛,為0感到委屈,支持1和0站在一起,屏幕一閃出現了10,學生可高興了,隨著情緒的高漲,激發了學習積極性,對本節課的教學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數學實踐觸「動」求知慾,啟發探究意識
求知慾往往是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層層揭開謎底,數學教學是充滿探究的過程,所以老師要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並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啟迪大腦思維,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更深刻。如教學《看一看 擺一擺》時,我出示「淘淘用9根小棒擺出3個三角形」,然後問學生「你們能用9根小棒擺出更多這樣的三角形嗎?」學生通過動手活動,一下活躍了思維,擺出了多種方法,其中「」這種擺法我課前還沒預設過,卻有好幾組的同學都擺出了這種方法。對於「9根小棒為什麼能擺出4個這樣的三角形?」這個問題,有的學生已經說出了「共用邊」這個詞,有的學生用連體嬰兒來比喻,讓我感到很意外,佩服他們想像力的豐富。如果課堂上學生不實踐,教師自己把各種結果展示,那根本不會出現這樣讓人驚喜的生成資源,也大大降低了數學課堂的實效性。

3、數學游戲牽「動」表現欲,激發爭先思想
心理學家艾里康寧認為,小學一年級學生正處於游戲活動類型和學習活動類型期的轉化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藉助游戲活動從初步學會理解人的某些行為,掌握了粗淺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象徵性機能和想像能力正在向通過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逐步了解並掌握客觀事物的特點及其規律的階段轉變。所以教學中適時穿插有趣的數學游戲,如:開展「闖迷宮」、「找朋友」、「開火車」、「奪紅旗」等多種寓教於樂的游戲,使學生都想著在游戲中奮勇爭先,不落人後,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活躍了他們的思維,而且激發了孩子的競爭意識。又如學習10的組成,通過找朋友,玩手指等各種游戲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並且從中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整個過程,學生輕松愉快,課堂效率也得以提高。

二、動中求靜,沒有傾聽與思考的課堂不會高效
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偏於好動,會不時的開小差,要麼擺弄自己的文具書本,要麼轉身跟身邊身後的學生講話,甚至不自覺的站起來。因此,我認為要讓學生學會動中求靜,畢竟數學課堂需要學生的數學思考,需要安靜的環境,整堂課吵吵鬧鬧肯定影響學生的思考。
首先培養良好的注意習慣。剛開學我基本上都要花2周時間進行專門訓練。及時提醒孩子們該怎麼做,當孩子沒坐好時,說:小小手,放得正!當沒看黑板時,說:小眼睛,看黑板!課前讓孩子准備好數學課本、鉛筆和橡皮放在桌角,上課後不再受筆盒翻蓋聲影響,集中注意力聽講。對表現好的同學及時表揚、獎勵,同時以「瞧我真棒」等競賽激勵學生養成注意的習慣。當學生學會集中注意於一件事時,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有效率可言。

其次要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鼓勵孩子要多說話,主動發言。到了一年級,很多的孩子為了表現自己,在別人發言時,就邊舉手邊不停地喊「我來、我來」。這樣往往不但沒辦法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且沒能夠聽清別人的發言。我就告訴學生傾聽的好處,讓孩子明白如何傾聽。無論聽老師還是同學的發言都要聽完整,如果有不同意見的,不能亂喊,要舉手錶達不同的看法。當發現學生不認真聽時,我往往先讓發言的同學停一下,學生就明白是自己不認真,大家都在等,馬上就集中注意力聽講。每天適時的提醒,反復訓練,使學生逐漸的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只有學生聽進去了,數學課才算有了效果。

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習慣。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習慣,為學生創設思考的情境,留給他們充裕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其樂於思考,勤於思考,善於思考。如我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時,先復習不退位減的方法,然後引出36-8,學生發現個位6不夠減8,怎麼辦呢?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就給他們較長的時間獨立思考,之後許多學生都舉起小手想說。這時為了滿足學生想說的慾望,我就組織小組交流,交流中他們又產生了新的思考,最後歸納最簡便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習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三、動靜結合,韻律和諧的課堂最有效
一堂課下來,學生光是靜靜的思考、學習,會造成精神疲憊而走神,影響學習效率;或者總是不停的活動,學生也容易產生體力疲勞,造成勞而無獲,而且總是動的課堂也是無序的課堂。所以我們必須在一節課上既有動又有靜,講究動靜結合的藝術。比如一節課的開始,以詼諧的語言或生動的故事導入,先調動學生的情緒。然後在學生經歷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數學思考,容易走神的時候,教師要抓緊時機再讓學生動起來,開展游戲活動,動手實踐等,注意動靜交替,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保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學《找規律》,我創設了參加森林聯歡會的故事情境,先是自己和幾個同學扮演小猴和小兔跳躍入場,學生一下子興趣高了,很快地融入其中,通過觀察發現動物們的排列是有一定順序的,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接著通過課件演示動物布置漂亮的會場,學習理解規律。然後就要讓學生靜下心來用所學的方法來塗聯歡會入場券,獨立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最後小組再表演有規律的聲音、舞蹈。這樣「動—靜—動」結合,既避免了形式上的熱鬧,又打破以往那種注入式、枯燥的學習。由於教學環節的創新和張弛變化,往往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師生配合和諧,這樣的課堂才會最高效。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向四十分鍾要效益,課堂的掌控至關重要;要讓學生既能靜下來傾聽和思考,又能動起來實踐和游戲。這樣動靜和諧的課堂,會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⑤ 淺談在新課改下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一、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 
小學科學課與自然課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課程目標的重大調整,由特別關注自然知識轉向關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而科學的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科學素養的重要內涵。例如,執教《紙的觀察》(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個活動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習慣和能力,而有的講課教師就明確告訴學生要研究紙的特點,其教學的落腳點就是總結紙的特點;第二個活動的重要價值是學慣用測量和計算的辦法,讓學生去經歷觀察活動,拓展觀察的途徑,而有的教師就非要學生計算出准確數據不可。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目標追求是有很大偏頗的。
就科學探究目標來說,雖然科學探究不僅涉及到提出問題、做出假想、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製作、搜集數據、進行解釋、表達和交流;雖然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一般要經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說或猜想→收集證據→解釋→評估→交流和推廣。但是小學科學教學各學期各年級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以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為例:三年級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上,包括體驗知道什麼是科學觀察、不斷擴展觀察內容、不斷學習和擴展觀察的方法。四年級在此基礎上重點是提高觀察的准確性和精確性,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五年級重點是調查研究,調查和研究有關的科學的問題,在調查研究有關科學問題中理解科學概念、培養探究能力。重視了對數據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以及充分討論,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即使是同一學段,教學的側重點也是不同的。
因此,為了實現科學課程的應有教學價值,首先教師應該把握課程標準的性質和基本理念,把握課程目標;其次要對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有整體性認識;其三至少應該切實研討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點,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避免探究過程的無效重復。
二、要創設平等和諧的探究環境
教師要倡導課堂教學民主、和諧、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心交給學生,與學生做到融合,是科學探究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身體距離和心理距離,經常面帶微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用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蹲下來和學生交談等激勵的動作來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心理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還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變化,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增強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1、科學學習評價單。結合每一個科學探究活動設計出科學學習評價單,讓學生盡量詳細地記錄他們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一邊做一邊寫下每個階段的思考。教師在課後通過分析每位學生的科學學習評價單,從中評價其學習情況。 
2、技能操作評價。對技能學習型的實驗操作,如溫度計的使用、指南針的使用等,可以使用操作評價表,請小組長分別評價每位組員的操作技能,從中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   
3、小組競賽。平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可採用小組競賽的評價方式。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各組的代號(可以事先作一套各組的標志,用時貼在黑板的一側),當小組或組員表現優秀時,就在該組標志下方加分,各組累計的總分在每次單元評價前結算成該小組每位組員的平時學習成績。
4.單元評價。單元評價時以筆試為主,作為單元學習終結性評價。要特別注意評價目的,盡量避免單純的偏重知識記憶、理解的考查。(1)挑選重要的、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再次學習。(2)單元評價能使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思考。(3)盡量採用影片、圖片等媒體或實物,創設具體生動、活潑有趣的評價情景。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科學教師應以「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的宗旨,設計每一教學環節,甚至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發展。

⑥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

上好小學科學課的技巧:
一、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科學

科學源於生活,同時又運用於生活。《新課標》強調:「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並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與經驗。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簡單、直接的經驗。例如:在學習科教版五年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時,新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土壤。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觀察不同的土壤,發現土壤中不僅有活著的動植物,還有死了的動植物殘體。由此使學生知道這些土壤都實實在在地源於生活,從而使他們知道科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通過課前收集、觀察,課內動腦、動手,也就漸漸擴大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二、親歷合作探究,理解科學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時代賦予科學教學活動的要求。但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動中,依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尺度。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機會;指導過晚,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狀態,這樣就會削弱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磁鐵》單元時,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鐵,並讓其自主觀察和研究,課上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磁鐵先展開自主學習,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讓學生從中認識磁鐵的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同磁鐵的磁力情況、磁鐵間的相互作用等。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在實驗操作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再分組匯報。因為大家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有關磁鐵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學生匯報時,各學習小組爭先恐後,暢所欲言。有時,各小組意見不一,也會發生爭執。教師就要及時介入,站出來幫助學生解惑。通過對照實驗等幫他們指點迷津。由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到實驗探究,學生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科學學習中,有些學習內容是學生無法親歷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這類學習材料學生不可能也沒條件通過直接認識獲取事實經驗,必須採用親歷以外的學習方式進行。例如:播放多媒體課件、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中提供的流媒體視頻文件等,通過地層變化模擬動畫、火山地震發生時場景的回放,使學生從中間接獲取經驗,也同樣能達到親歷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際問題,運用科學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從提出問題到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實驗尋找證據進行驗證,再經過思維加工,歸納概括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學生雖然獲取了經驗,如果不去運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和活力,這些經驗也就沒有了意義。只有把這些經驗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加以理解和運用,把他們的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四、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遠程網路資源和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科學教育資源
為了達到上述的科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各種科學教育多媒體資源、網路科學普及資源、網路虛擬現實資源等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直觀科學教育素材。具體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資源
1.多媒體科普教學資源:包括各類科學教育的光碟教學片、電視科學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科學探索等相關的電視節目,美國的發現(Discovery)系列科學普及電視片以及其他各類自然現象和科學現象的科學普及的節目等,教師可以根據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課標的要求。有目的地選擇上述的多媒體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給學生觀看;
2.運用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可以通過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普及網站,獲取科學普及知識,組織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網直接訪問國內的各類科學普及網站,這樣,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獲得各類科學普及知識,並激發學生在科學教育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網路和虛擬現實資源,直接訪問一些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虛擬現實資源大腦的奧秘、宇宙奧秘等),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通過虛擬現實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觸或看到的科學現象和未知世界,通過這些現代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成績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⑦ 小學科學上的「靜止」和「不動」有什麼區別

靜止可以看成一個男孩站在原地不動,連眼睛都不眨的那種,不懂也是男孩現在原地,但是他的眼睛還能眨。靜止比不動更嚴格。立方塊應該都行

⑧ 如何掌握實驗教學中學生的動與靜 小學科學

教學目標

1、探究目標:學生能利用參照物判斷某一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學生願意對物體「運動和靜止」的問題進行探究。

閱讀全文

與小學科學動與靜新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