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小學生入學前教育
當孩子從幼兒園的小朋友變成了一年級的小學生,這時對他們來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在幼兒園以保教為主,老師細心周到的照顧讓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孩子的許多知識是通過游戲和接觸實物等方式輕松習得。進入一年級後,每天要上六節課,要求思想集中,此外還得遵守校紀校規,很多事情都要求他們獨立完成。這種不適應是由幼兒園和小學的生活、教育環境及學習內容、方法等的差異造成的,家長要先知道小學和幼兒園的不同,了解孩子將會有哪些「不適應」,再在這個基礎上做出應對措施。
首先是主導活動的變化:入學前,兒童的主導活動是玩,他們常常做游戲,沒有任何學習上的壓力;入學後主導活動是學,此番變異無疑在他們的心裡投下了「重磅炸彈」,游戲已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要,取而代之學習則成了更適合兒童心理成長特點的活動。從教學來看,室內教學時間明顯拉長,室外活動量減少;從休息來說,休息時間明顯減少,不再有午睡。這些「時間差」對年幼的兒童來說,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其次是社會角色的變化:學齡前兒童是貪玩的,是寸步不離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學就不同了,他們是集體的正式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學校和班級的一切紀律,如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等,學生不僅要對自己負責,還要為學校和班級爭取榮譽。一年級小學生看到自己的角色轉變往往會又高興又自豪,家長要關注這個心理發展。第三是人際關系的變化:兒童入學前與家庭成員的依附關系密切,一舉一動都是成人指點;入學以後,兒童每天都要離開家長在學校獨立生活,這將進一步促進兒童從依附向開始獨立生活轉化。他們的交往圈子不再限於家庭內的幾個成員。作為家長,這段時間承上啟下的教育引導尤為重要,如何讓孩子順利的適應學校的生活?那麼該如何備戰幼小銜接?我從生活和學習兩個角度來分別談談。
一、良好的生活習慣重在培養自理能力
1、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在動手活動中培養和提高的,要多給孩子一些實踐的機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學習能力的發展。每天從起床開始到晚上睡覺之間凡是能讓孩子做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不要包辦代替,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忌孩子還沒干呢,您先覺得孩子幹不了。讓孩子做之前要先教給孩子一定的方法,遇到困難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家長要適時的給於引導。
例如:學會整理書包。上小學和幼兒園很大的轉變就在於一下子多了很多課本,上課的時候,很多孩子早早就從書包里掏出了書本准備好,而沒有培養好整理習慣的孩子依然在書包里搜尋書本,等老師叫學生把書本翻到第幾頁時,那些還是找不到書本的孩子就跟不上節奏了。
會收拾自己的書桌,對於自己的東西要有責任感,要能整理好,不丟三落四。
鍛煉孩子靈活的雙手,心靈手巧,要想孩子聰明就要讓孩子多動手操作。肢體的協調能力,要想讓孩子坐的住,就要孩子有協調的控制能力,自己的身體要受大腦的指揮。坐有坐樣,站有站樣,要對孩子有要求,要讓孩子有規矩。
2、按時作息,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適當加快生活節奏,避免孩子出現磨蹭的習慣。每天回家後的時間合理安排好,到點該乾的事情不用家長提醒。每天9點睡覺,6點半起床。早睡早起。
3、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
培養孩子有「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願望,願意為他人服務的願望。讓孩子有熱情,會關心周圍的人,關心班集體,主動為班集體服務。不要讓孩子對家長有過分的依賴,當他們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想辦法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時候再找老師和家長。
4、教給孩子進行社會交往
會使用禮貌用語、會自己解決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不告狀、理解「所有權」能分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做到別人的東西不管任何理由都不能隨便動,要先徵得他人的同意。會和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謙讓,不斤斤計較,寬容大度,不做危險游戲,懂得自我保護。要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要明辨是非,知道自己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孩子上學不是簡單的學習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人際交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4、要讓孩子養成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聽家長的話的意識。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兩代人都圍著這一個孩子,總認為孩子還小,一味的遷就孩子,對孩子要求少,或提了要求孩子不聽就算了,長此以往孩子越大就越不好管。給孩子提要求要明確具體,要求提在事前,先約定好不按要求做怎麼懲罰,然後就嚴格執行,不打折扣。
總之,良好習慣的培養應體現在方方面面,更應該小中見大,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比提前教給孩子一些知識更重要。
二、學習習慣的培養
1、認真聽講的習慣
要讓孩子學會傾聽,這是現在孩子所欠缺的。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是思考和傾聽,傾聽老師和同學的發言,所以上課就要主動思考認真傾聽。和孩子在聊天的時候有意識的讓孩子接著大人的話往下聊,現在我們聊天的時候都是順著孩子的思路走,要有意識的一下改變聊天的方式。另外,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也可以進行訓練,先有條理的告訴孩子做事的方法,讓孩子聽後先復述,再想想怎麼樣做,然後再做,這樣也能克服孩子毛躁的毛病。
2、集中注意力
方法1: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拼圖,拼圖的難度要逐漸增加。拼圖能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孩子在拼圖時,很容易投入,不知不覺中,能坐定的時間就長了,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長了。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拼圖時,要積極鼓勵孩子將圖拼完整,家長還可以把孩子拼好的圖表框掛在家中,讓孩子體驗一下成就感。
方法2:爸爸媽媽可以在給孩子講故事前,先向小朋友提出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聽,聽完故事後讓孩子回答問題。帶著問題聽故事,孩子會比較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會格外仔細。
方法3:在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經常請孩子幫忙拿各類小東西,從一件到幾件不等,請孩子一次性完成。比如:「請你幫我拿一個梨、水果刀,還要紙巾和一些牙簽。」還可以經常讓孩子向其他長輩傳話,「告訴你媽媽,記得上樓的時候去拿報紙。」語句可以從簡短的過渡到長一些的。
方法4:給孩子准備一些CD和圖書畫面內容相配套的圖書,這種圖書是以聽磁帶為主,用圖片來加深理解,這種以聽、看為主的學習方法,對孩子將來的小學學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要讓孩子做事專心致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爸爸媽媽需要長期努力的一項工作。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對待孩子,看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鼓勵他們。同時,爸爸媽媽在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時候,也有幾點需要注意:
★鼓勵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孩子在完成「作業」的時候,要有時間概念,不要給孩子太充裕的時間。
★給孩子一個固定且安靜學習的地點,一個固定的學習時間,盡量不要在孩子的學習時間打擾他們。
★幫助孩子獲得自控能力,避免各種干擾。比如,盡量避免在孩子的書桌上放零食和玩具。
★避免跟孩子說話一再重復。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他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3、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天有二十到三十分鍾,作為親子閱讀時間,引導孩子專心地看書、寫字、畫畫,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能力,選擇合適孩子閱讀的書籍,故事要簡短的,最好不看漫畫書。不看動畫片,少看電視,讓孩子多聽,少看。
4、一些必要的知識
認識數字;20以內加減法;5歲半以後多識一些字;漢語拼音會認讀。其他知識不要提前交給孩子,以免讓孩子上學後對學習產生厭倦,造成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前面講的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如果沒有培養好,孩子就有可能跟不上學校的學習。
另外,家長要轉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說話時不要總是一副對待小寶寶的方式。要配合老師對孩子進行教育,客觀的看待老師提出的孩子的問題,老師總是希望您的孩子能夠順利的全面發展, 並且是站在整體的高度去看待每一個孩子的,提出孩子的不足您要和老師配合教育,不能總報著孩子還小長的就好的心態。
總之,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直接反應的是您在家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狀況。孩子的學習情況也不僅僅反映的是學習能力,是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們不要只盯住孩子的學習,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以其他能力的提高為前提的。
Ⅱ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如何確定
教學目標是備課和上課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它決定著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起著教學導向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學目標?我個人認為要從以下幾個地方去做:
一. 確定教學目標
首先緊扣大綱和教材制定目標。大綱和教材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因些必須認真學習教學大綱,依據教學大綱,深入研究教材,准確把握知識系統和每單元的教學任務,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圍繞學習內容,全面化理解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辦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各項目與具體學習內容有機的整合,這既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同時也是課堂教學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
其次把握尺度。學生現有的水平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起點,對於教學目標的確定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不能忽視。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應准確把握教學要求的尺度,從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的教學目標,既不能加重學生學習負擔,違背教學中的量力性原則,又不能降低教學要求。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 實施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確定了合理的教學目標後,在實施的過程中,就必須講究方法。
(一)出示目標。 出示目標是目標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亮標方法,能正確進行學習導向,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向既定目標挺進。亮目標可採用以下方法:
1. 直接了當 通過教師簡單的談話直接了當地出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人人明白本堂課要學什麼,達到什麼要求。
2. 分步出示 鑒於學生對目標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通過分步到位有層次展示目標,並對出示的第幾個具體目標作必需的解釋。
3. 畫龍點睛 在教學基本結束進行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發現知識規律,出示學習目標。
(二)合理駕御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能否真正落實,還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觀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於無形的、動態的教學中,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亮點和切入點。靈活駕馭教學過程,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學會傾聽 ,即時應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這時教師要善於傾聽,善於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問題,通過課中捕捉學生的信息,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輕松地解決課中出現的各種可能。例如我在教學認識整時,小朋友已經有了看時間的經驗了,很多學生能讀出整時,這時就可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能告訴大家嗎?」假如學生讀出了鍾面時間,由於超越了老師預想,而被一句「是嗎?你真聰明!」的話巧妙擱置,那課堂教學的生成價值也就截然不同。教師要學會傾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學生身上,要學會及時作出合適的應答(包括評價、追問、啟發、判斷、組織等)通過多向交往作用,推進教學進程。
2、學會整合,順勢調整
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處於原生狀態,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這就需要老師自始至終研究學生,「選擇」學生的創新信息,加以匯集、豐富,形成更為綜合、完善的新認識,並引出新的開放性問題,引領學生把教學過程向更高水平推進。如教學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教師採用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現和疑問「為什麼會有內外圈?為什麼有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麼造出來的?量角器為什麼是半圓的?量角器是怎麼量角的?90°為什麼只出現一次?」這些問題中我重點選擇了最後一個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導學生發現半圈的度數是180°,順勢解答了第三個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去發現1°,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去讀出各種角的度數,在讀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爭議來學習內圈和外圈,確定測量方法,最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測量,歸納方法。教學中有效的選擇了學生生成的問題,同時加以整合提煉。
3、學會等待,彈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間,空間是生成的前提條件。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彈性控制就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留有時間和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等待中,把握節奏,當教師的時間掌握與學生的整體思維速度吻合時,學生的生成達到教師的預設要求。例如在課件出示統計表,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學生計算的方法算出總人數:8+9=17(人)而用數數的方法算出總人數是14人。為什麼算出的總人數比實際人數多出了3人呢?我便以此為契機,生成探究性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研究研究,學生一開始很迷惑,討論了一會兒後,學生就有了許多精彩的看法,從探究中學會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落實目標
Ⅲ 一年級入學常規教育教案
一年級新生進行入學教育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上課要遵守紀律,做到專心聽講,不隨便講話,不玩東西,發言要舉手。
2、會說「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
3、學會正確的坐姿。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懂得上課要遵守紀律,會說「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
2、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的坐、立、舉手、讀書及的握筆寫字的姿勢。
(三)教學過程
一、回憶參觀,榜樣教育。
1、回憶參觀:老師已經帶大家去參觀了高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的上課情況,誰來說說他們是怎樣上課的?
2、小結:大哥哥、大姐姐上課遵守紀律,專心聽講,不隨便講話,我們要向他們學習。
二、指導看圖,練習說話。
1、引入: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圖上小朋友是怎麼做的。
2、看圖:⑴圖上的小朋友們在干什麼?⑵丁丁在干什麼?他這樣做對嗎?為什麼?⑶冬冬正在對丁丁說什麼?⑷圖上哪些小朋友專心聽講?他們是怎麼做的?
3、說話訓練。上課的時候,我們要專心聽講。⑴跟師講。⑵自由講。⑶指名練說。⑷開火車練講。
三、小結評比,樹立榜樣。
1、表揚本節課專心聽講的學生,發紅花。
2、自己回憶前幾節課的表現,專心聽講的同學自己站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四、學習正確的坐姿。
1、回憶引入:
⑴小朋友在幼兒園里上哪些課?時間長嗎?他們是怎樣上課的?
⑵現在,我們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了,在小學上課可跟幼兒不一樣,一節課要上四十分鍾,上午、下午都有課,不過並不是每節課都坐在教室里上。在教室里上課進,小朋友不能亂走、亂動、亂說,也不能吃東西,要坐得好好的。那麼,上課時該怎麼坐呢?
2、學習坐姿:
⑴看圖說說:(示圖2)圖上的小朋友是怎麼坐的?
⑵老師小結:凳子離開桌子一定距離,身子坐正,眼睛看前面,兩只小手放在大腿上,可不能隨便玩書包帶、褲子或裙子,兩只小腳要放平。
⑶教師示範,學生模仿,巡迴檢查,及時糾正學生的不正當姿勢。
3、比賽練習:
⑴與圖上的小朋友比一比,誰坐得好。
⑵同桌比一比。
⑶大組比一比。
⑷與老師比一比。
4、創設情境練一練坐姿。
⑴引入:每一堂課開始都有鈴聲,叫上課鈴。上課鈴一響,大家都要坐得端端正正,靜靜地等老師來上課。
⑵學兒歌:
鈴聲響,進課堂,
課本鉛筆放得好,
靜等老師來上課,
比比哪個坐得好。
跟師念兩遍。
⑶念完兒歌練一練。
五、小結,學兒歌。
這節課,我們知道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講,並且學會了正確的坐姿,希望大家爭做認真上課的好孩子。
學兒歌:
我是小學生,
上課小手放得好,
小腳並並攏,
身子坐得正。
小眼睛仔細看,
小耳朵專心聽,
說話先舉手,
才是好學生。
邊念邊做動作。
Ⅳ 小學六年級之前的英語學習目標與教學目標
小學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這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實踐這一目標,我覺得關鍵一點就是要看我們這些授課者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我們是引路人!我們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任務真是任重道遠。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實際的困難,做好心理准備;同時對學生的要求不要太高,給他們一個自然的發展空間。下面就談談我對如何確立小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的理解:
一、從教材整體出發確立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的淡化
確立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既要從本課特點出發,又不能只盯在一篇課文上,要樹立英語的整體教學觀念。從整體出發,把眼光放在一單元、一冊書、一個學年、一個學段乃至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上來考慮,使其上下關聯,互為照應,分解合理,體現出學科的序列性。這樣,就不會為教一課而教一課,以致脫離教材,失去「英語味」。
如涉及具體單元或某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不能過於籠統、淡化,如以下的教學目標設計就存有此缺點:
知識目標:
1.掌握相關單詞,要做到聽、說、讀、寫四會。
2.掌握基本句型並能進行替換練習。
能力目標:
1.對學生進行初步的讀寫訓練。
2.能利用所學知識,根據教師所創設的情境進行對話表演。
對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設計,要清晰、具體、明確,注重前後聯系,體現目標的三維性。這樣從教材整體出發,在觀照課程目標、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的前提下,設計每課時的教學目標就不會出現表面上熱熱鬧鬧作秀,深究目標實質卻不甚明了的課了。
二、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設計的偏執性
課標倡導「以人為本」的精神,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發展需要來設計教學目標的理念是符合新課程精神的。某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偏執,其主要原因是對學生的實際需求不了解。因此,要走出偏執的誤區,必須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教學目標。
教例以人為本的英語教學片段
上課鈴剛響,有位家長託人送來一個大蛋糕並請求作為班主任的英語老師為劉兵過生日,以表達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此時教師決定改變預設的教學目標,確立新的教學目標,即創設生日party情景,學習與生日相關的詞語、句型,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心他人的思想情操。
師:Boys and girls,today is Bingbing』s birthday, Would you please sing the song"Happy Birthday"to him?
師:Look,boys and girls,I made a birthday card for Bingbing,How about you?Take out your paper and make a birthday card for him,
教師提醒大家畫自己喜歡的內容。並用英語互相介紹。又指導學生寫下英語祝賀語並簽上自己的英文名。接著,同學們開始贈送生日賀卡,教室里洋溢著熱情的祝福語,如"Happy birthday t0you","Here is a presentfor you","Best wishesto you"等。
接著,教師利用Party上用過的物品開展教學,單詞有cake,card,present,candle,plate,fork,句型有"When』s your biahday?""What would you like"a birthday present?"等。
本教例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值得借鑒:
第一,「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求知需要、情感需要和發展需要來設計教學目標的理念符合英語課標精神,是英語課標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發展的具體體現。
第二,注重聯系教材前後內容,有效地將生日這一話題融入本課真實的情景中學習,並有所拓展,活用教材,體現了教學目標實施中的具體過程與方法。
第三,教無定法,因材施教,目標設計具有人情味,避免了預設目標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執性。
三、從學生認知差異出發設計教學目標,避免教學目標實施缺位
新課標提倡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但是,很多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並沒有想到要分層落實,而是使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全體學生。教師設計目標時必須認真進行目標的分解,提出整體目標的層次要求,實施分步分批達標。另一方面,學生間存在著個性差異,要求他們在同一時間就同一內容達成同一目標是不科學的。因此,教師設計教學目標應准確把握學生課前目標的達成度,而後分層提出要求,逐層提升,以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設計上體現分層教學原則:
A層:切實掌握所學單詞、片語及各語法項目,流利地背誦並表演所學的課文,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B層:掌握所學單詞、片語及語法項目,能模仿課文進行對話,背誦重點內容。C層:基本掌握所學的四會詞語、句型,能理解並朗讀課文。
在具體的語言操練中,要求A層學生自己創設情景,自編對話並進行表演:B層學生背誦教師規定的課文。能用書上所提供的詞語做替換練習並進行對話;C層學生會讀和理解課文,能機械模仿交流、表演。
另外在預習、表演、作業、拓展等方面都應體現分層教學觀念。
四、從預設到生成靈活設計教學目標。體現教學目標實施的靈動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學目標大致是預設的,而且教學目標大多是教師按照教學參考書制定的。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執行教科書目標,學生執行教師的目標。自從新課改實施以來,許多人對此提出了反思,認為課堂教學目標不應是預設的,而應是自動生成的。但如果完全靠課堂自動生成,那就勢必會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因此,只有將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才是最佳選擇。
落實課程目標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只有將課程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師生通過教學目標的達成才能最終實現課程目標。
Ⅳ 小學語文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怎麼寫
我認為可以這樣確定教學目標:
課時1:掃除閱讀障礙(如,生字新詞的認讀),能讀通課文(應多讀幾遍課文,盡量做到讀流利);了解課文的大意(根據年級的教學要求,理清課文的脈絡,即:課文每部分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話去概括.
課時2:根據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去理解、感悟重點段落;學習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積累好詞佳句(中、高年級);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全文(段落)(這要根據課後的要求去定)
Ⅵ 小學入學前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呢
還有幾個月孩子即將進入小學了,在上小學前他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呢? 幼兒園是以游戲為主導形式的教育,適合學齡前孩子思維特點及理解接受方式,小學是以課業學習為主導形式的學習,從教育的連續性角度來說,過渡期質變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對孩子的社會意識和抽象與邏輯思維這兩方面的心理品質培養。 一、社會意識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社會意識包括:任務意識、規則意識、獨立意識、自製力等,孩子到小學後伴隨新的主導活動而可能會面臨的驟然上升任務密度、難度,新環境帶來的規則量及獨立完成要求相應的心理變數。圍繞此,過渡期的教育培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培養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如理解規則意義,遵守生活、學習中的基本規則等。 2. 培養獨立性,如自我意識 獨立意識;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3. 培養任務意識與執行任務的能力,包括成就動機、責任感的培養和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的培養。 4. 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如對同伴、集體的積極情感,學著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習交往技能等。 5. 培養主動性,包括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好奇心,以及保護孩子發現、尋找新的經驗的渴望,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活動並主動去實踐等。 ● 以上各方面,幼兒園和家庭教育要重點培養後三個方面。 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於孩子來說,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指孩子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以及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孩子入小學後伴隨新的主導活動的認、讀、算等課業要求相應的心理變數。家長千萬不能進入讓孩子提早接受具體課本知識的誤區,而應重視孩子進行認、讀、算背後的智能發展,如:空間關系理解、觀察比較、邏輯運演和抽象符號操作等,以及主動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圍繞此,過渡期的教育培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閱讀准備 (1) 加強聽、說能力的培養。 (2) 加強早期閱讀的培養。 (3) 培養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分析能力、分類能力。 (4) 發展方位與空間知覺。 * 幼兒園和家庭培養重點在(1)、(2)方面 2、 數學准備 i. 數量關系的認識(等量關系、傳遞關系、相對關系、可逆關系、 包含關系)。 ii. 理解應用題題意,理解解題的方法,在生活中運用簡單的數學,編簡單的口述應用題等 iii. 萌發注意、發現、探索的興趣。 家長了解幼小銜接過渡期的主要教育培養內容後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對孩子期望過高。而應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實際水平循序漸進的耐心引導、啟發、鼓勵,不提過高要求或硬逼孩子;二是對孩子過分保護或包辦代替,不僅影響孩子獨立性責任感的形成,還使孩子事事依賴,自信心降低。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讓孩子有更多地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總之,兩種傾向客觀上都會加大過渡期的坡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明智的家長應該做到「了解孩子、鼓勵孩子、支持孩子」。
Ⅶ 小學各個學科教學目標之間有什麼聯系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主要依據布魯姆的目標分類知識和加涅的學習分類理論。加涅的學習分類理論把學習結果分為三類認知、態度、動作技能,其中認知又分為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三方面。根據學習結果的特點,他把教學目標分成了五種類型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
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而言,研究者指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用加涅的五類學習結果予以教完美的解釋。言語信息在語文課程中主要表現為語文知識,主要指「語修邏文」方面的知識課文內容知識,指文章所陳述或蘊含的道理課文背景知識,指有關課文時代背景、作者生平與寫作意圖的知識。語文智慧技能是運用語言文字正確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技能,主要體現在字詞句篇的掌握之中,學生通過字詞學習、句子學習、篇章學習獲得字詞句的積累,語感,識字寫字,口語交際能力等。
語文認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學習語文的程序,主要指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如識字、閱讀、寫作的方法等。語文動作技能主要包括發音技能和書寫技能。語文情感與態度主要指教材中的課文蘊含了許多情感態度方面的內容,包括道德和審美等。
加涅的學習分類結果主要對認知領域目標水平進行了劃分,而布魯姆等人則將教育目標按照預期學生學習之後所發生變化的行為分三個領域認知、情感、心因動作。
【借鑒布魯姆的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實際,新課程改革確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的「知識」目標分為了解、理解、應用三種水平,「能力」目標分為模仿、獨立操作、遷移三種水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為經歷感受、反應認同、領悟內化三種水平「過程與方法」指運用相關的認知策略在達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各教學目標水平的過程中獲得的能力。
Ⅷ 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首先明確三級目標:教學目標、學科(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
一、不同歷史階段的數學教學目標
A、建國初—60年代
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強「雙基」教學
B、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不僅要加強雙基,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加強雙基,培養能力
C、80年代初——80年代末
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能力,還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D、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時發展
E、21世紀初始
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從這樣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目標的認識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教育目標不斷地豐富,不斷地提高要求,這是時代的反映,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課程目標與課堂目標的分析
我們要注意的是上面所列舉的目標指的是不同歷史階段的數學教學(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指學完這一門課程應該達到的目標,而並不是在學習這門課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達到課程目標中所規定的目標,更不是每一節課都要達到的目標。這里有一個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一個一般與特殊的區別,雖然整體目標是由一節一節課的課時目標累加起來而達到的,但決非每一節課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確制定和把握每節課時目標,才能最終完成課程的目標。
在現實教學實踐中,會有一些小學數學課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魚與熊掌兼得」,如既強調過程又注意結果,但多數的課只能做到要麼得「魚」、要麼得「掌」,之所以兩者只能得一,除了一些主觀因素(比如教師本身)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時間。課堂教學時間是一常量(40分鍾),真正讓學生經歷與體驗,真正讓學生獨立思考,真正讓學生交流與合作,要實現任何教學目標,時間是一個保證要素。如果我們既要強調過程讓學生體驗充分,又要讓學生落實「雙基」,往往是行不通的。事實上,有經驗的教師往往不是在一節課上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兩個方面。
三、准確制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目標
對於數學教學目標,我們要有一個整體觀念,一方面要認識到數學教育的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大目標,是通過一節一節課的教學,一個一個單元的教學,一個一個知識領域的教學,一個一個年級的教學目標組合起來完成的。另一方面,每節課都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每一節課的課時目標是實現數學課程目標的一部分,即每一節課是對整體目標達成作出某一方面的貢獻。如有一些課可能貢獻「過程」,另一些課可能貢獻「結果」。從整體上看,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但在涉及到一節課時,可能會在教學目標上有所側重,這節課可能會強調過程、強調經歷、強調體驗,這樣的課常常是探索性比較強的課;而另一些課,可能在目標上更側重知識與技能的練習與鞏固,或者是注重學習某種數學思想、方法。
學生的學習也一樣,各種學習方法都有自己的獨特作用,學生學習需要經歷各種方式。這節課在強調過程上更加側重一些,更加重視一些,學生就會對結論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種感覺上去理解,對結論產生的理解會更深透一些,而下一節課可能是「雙基」的落實做得更好一些,這就可能會對結論掌握的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練,但總體上說,學生的「營養均衡」,這就達到了數學教學的課程目標。
我們在制定數學課堂教學目標時,首先考慮的是學生終身「受用」的因素,如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的熱情、學會學習、相互尊重、誠實待人等等。同時我們更應該注意到在新課標中,用來闡述目標的動詞有二大類:一類是用「了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等刻畫知識技能目標動詞;另一類是用「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從這兩類動詞著手,我們可以把課分成兩類:一類更側重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另一類更側重過程性目標的實現。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更側重」,事實上任何一節課都會有知識與技能目標以及過程目標兩個方面,這兩類目標從理論上說是辯證統一的,在一個單元或更長的一個教學時段內也是沒有沖突的,但在一節課中有時會有矛盾,因此我們在考慮課時目標時,應注意「更側重」,否則就可能會出現兩類目標都不能很好達到的現象。
在一節課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常常有許多想法非常好,目標十分豐富,但當進入課堂真正與學生交流時,就會發現很多設想只有在「理論」上可以實行,實際上難以達到,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學會用「更側重」的方法確定小學數學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