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朗讀教學

小學朗讀教學

發布時間:2020-11-25 16:33:24

1. 如何進行朗讀教學

老店鎮中心學校 文正沛 浦恩洪 【摘要】我在聽老師們上語文課時,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一到中學,上了初中就很少聽到學生朗讀了。為何呢?難道只有小學生才需要朗讀,中學生就不用了嗎?【關鍵詞】朗讀 學生 語文 我在聽老師們上語文課時,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一到中學,上了初中就很少聽到學生朗讀了。為何呢?難道只有小學生才需要朗讀,中學生就不用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本選文較為典範,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難易適度,適合學生需求,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通過朗讀才能真正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精妙,觸摸到作者思想深處的情感,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有的語文老師認為自己是啟發式教學,設計了許多問題來啟發學生理解課文,如果讓學生朗讀會浪費許多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他們錯了,大錯而特錯。他們不知道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只有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感知,這是任何講解、討論都不能代替的。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考試不考朗讀,就不認真對待它。朗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 二、沒有懂得朗讀的方法 朗讀看來是將無聲的文字元號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就行了。其實,要想收到好的朗讀效果並不那麼簡單。朗讀有它的規律,有它的方法和特徵,這需要老師精當的指導與示範,把握要旨,反復實踐,才能真正體悟到文中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所包含的魅力與魔力,收到理想的效果,就連正確的發聲、換氣、聲調的高低、停頓的長短和語氣的急緩都得注意到,一點也不可含糊,猶如一首好歌曲,唱得不好怎能感受其妙? 其實,朗讀作為學習語言的第一要著,也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在長嘆之餘,許多教師也在思考對策,如何才能樹立朗讀的新形象,讓其走進課堂,既而受到學生的親睞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朗讀可以提高語文素養 首先,要端正對朗讀的重要性的認識。呂叔湘先生認為,朗讀是最直接整體感受語言的一種絕好方式。朗讀把視覺語言轉化為聽覺語言,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導向話內與言外,使之向作品深層次發展,進而體會到文中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含蓄思想。滿懷情感地朗讀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 我們要摒棄和尚念經式的朗讀,做到眼、耳、口、心多管齊下,吟哦之間,多加品味,注意積累,如「嫣然」、「氤氳」、「潺潺」只要一讀,便心領神會。 朗讀不僅可獲取知識,還可培養氣質與修養。能正確發音、吐字,把握節奏、語流和語態等技巧,其表達和交際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口才好,侃侃而談,方顯非凡氣質。因此,有計劃有系統的朗讀技巧訓練是很重要的。 二、朗讀可以感受美 朗讀是一種審美活動。朗讀中,朗讀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被調動,鏗鏘婉轉的音調進入耳膜,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浮現眼前,細膩深沉的情感激盪心田,朗讀者陶醉於美感之中。因此,我們應盡量指導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與聯想,呼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美,從中獲益。這里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精選朗讀材料,不同文章其教法有異。一般來說,精巧生動的文學作品和縱橫捭闔的議論文宜於朗讀,尤其是語言豐富有韻律、文字富有意蘊的作品,不讀不能得其味,詩詞歌賦歷來靠朗讀打動人心。 二是老師真情范讀,現在教材均有名家范讀磁帶。但老師范讀不僅能深情還能並茂,較之錄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如《我與地壇》一文,其母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對母親的無限懺悔,朗讀之下讓人哽咽淚下,感動無比!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老師范讀到「尋尋覓覓,凄凄慘慘凄凄」那國破家亡、漂泊異鄉的凄苦無不讓人體會深刻,如臨其境! 三是細致耐心導讀,老師如一名導演,面對學生要用豐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用生動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讀起來才能進入狀態,才能把文中的情、理表達出來,從而收到應有的效果。 四是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 三、朗讀可以展示學生才華 追求獨立、張揚個性是中學生鮮明特點。我們要鼓勵他們在朗讀中展示個性才華。朗讀者本人具有雙重身份,是審美者,也是創造美的人。因此,朗讀活動要做到開放性和多樣性,才能盡顯個性才華。開放性是不限製得太死,要自由地讀。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文章的理解也因人而異,鼓勵學生讀出各自的理解,抒發和張揚自己的個性情感。 活潑多樣的朗讀無疑會激發學生創造欲、表現欲,除齊讀、個人讀、男女生讀、分角色讀等外,還可採用一些有興趣的形式,如:合唱式朗讀、分領誦、對誦、高聲部、低聲部輪流交替朗誦,適合較長詩文。 課本劇適應表演讀。熟背課文後,分角色上台朗讀,並配以動作、表情,人物間要有交流,要有思想的碰撞。接力搶讀,一同學先讀,直至讀完算積分決定勝負。採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督促學生注意讀准字音,更要注意情感的表達。 開放、多樣的朗讀會給學生帶來展現個性才華的空間,激活潛能,發揮創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語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語言優美的文章,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語言的內化主要靠朗讀,朗讀不落實,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便無從談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勞於讀書,易於作文」的真理.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已成為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共識.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有時課堂上看似熱鬧的朗讀卻收效甚微,學生讀得盲目,讀得無味,讀得「有口無心」.主要體現在:朗讀訓練沒有找准「著眼點」、朗讀情感未激發、缺乏必要的朗讀技巧指導等問題.下面就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脈」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2.選好訓練的「點」「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醞釀情感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3.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4.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5.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6. 最新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朗讀教學

教師的示範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範法、描述法、回憶法、音像法、看圖法、創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範法。所謂「示範法」,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朗讀磁帶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以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為鮮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雖在教室之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只有這樣,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才會是深刻的,終生難忘的。

7.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8. 小學語文指導朗讀的方法有哪些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指導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提高教師朗讀素養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老師們朗讀並享受朗讀。我們探討朗讀教學的意義,就是要引起老師們對於朗讀教學的重視。課堂上多拿點時間,多想點辦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我們聽了那麼多的語文課,發現課堂上老師們雖然也很重視朗讀,但是卻很少有教師去給學生范讀,甚至有的老師一味地要求學生這里讀得重一些,那裡讀得輕一些;這里讀得慢一些,那裡讀得快一些……學生怎麼讀都讀不出味道,這個時候,只需老師范讀一下,師生就進入了朗讀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師的范讀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如何練出朗讀的真功夫呢?我們不妨看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備課時是怎樣備「朗讀」的吧--「我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是備朗讀,至少讀三四遍,上公開課,讀的遍數還要多。要求學生背的,我先背下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寓言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人物要讀活,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符號等等。總之,要讀出語感來。課文朗讀得聲情並茂了,我才敢走進課堂,因為我可以讓學生從我的朗讀里去感受,去理解,因為我取得了指導朗讀的發言權。」於老師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用心去備好每一篇課文的朗讀。
(二)明確朗讀指導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精選朗讀指導的方法

9.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閱讀全文

與小學朗讀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