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
1.貼近生活、注重體驗 學生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2.走進社會、學會實踐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裡,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 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也沒有與社會脫離了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我們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3.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 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品德與社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們在教學時,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品德與社會與現在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為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系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反饋信息,及時整理活動安排。在活動教學的探究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就是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況。及時調整,是積極的應變方式。分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 如果是多數學生的共同問題,那一定是我的教學組織中有什麼失誤,如果是個別學生的情況,我要從其活動過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問題,還是哪個環節的問題。而且,我希望在活動的過程中及時暴露問題,能交給學生們自己去解決是最好的途徑。 4.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在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三活」。即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4.1師生關系平等鮮活教育事業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學生稱老師為「恩師」,把對自己幫助最大的老師譽為「良師益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學生的人格,是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原則,而師生關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義,同時它也是教育活動得以良好實施的前提和保證。 4.2創設活動,使活動形式與實際情況相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特徵、認知水平、興趣偏好等等,在教學中,我創設活動時,是從這幾方面著手進行的:①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活動形式。③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計活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多具直觀性,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動貫穿教學過程,是有效的組織方法,如游戲活動、動手操作、小競賽等。 4.3訓練習慣,使活動具有實效性。活動教學中,大量活動的使用,對學生的要求首先就在於行為習慣的訓練上。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動口的廣闊空間,為他們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也許學具就成為玩具,合作學習就變成自顧自的訴說,表演,甚至會損壞東西,互相責怪。 在學生探討活動中,我要求學生不僅聽老師的講解,更要學會聽取同學的意見,從中找到與自己想法一致與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閃光點,彌補同學的不足,同時,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這樣的要求探討活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電化教學手段已悄然走進課堂教學,給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小學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強化了教育效果。 總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性極強的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不受時間、地點、形式、內容所約束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也應該百花齊放。教師也應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樂於探究的科學態度,熱愛生活的價值觀,這才是本課程的真正目的。
B. 小學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總結
2011年一年級思想品德課教學總結
本學期,我到了新文這個大集體,擔任了了一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工作,現對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在這一學年中,在教育教學任務中,自己失職盡責。依照大綱請求制定並施行教育教學工作方案。做到開學有方案,學期末有總結。
教學中論題研究教材,探究性的嘗試設計種種教學方式,以新教材理念為指導,不時深思積聚經歷,尋覓效的教學途徑。所任科目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果良好,進步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教學中把思品與生活課的教學同窗華誕常生活嚴密聯絡起來,協助學生控制正確的是非評價規范,懂得何謂善、惡、美、丑,進步他們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氣的盲目性和平安認識,構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品德與生活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構成和社會開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順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義務心、良好的行為習氣和個性質量。品德與生活課程目的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分離的統一體。經過多種教學活動,協助學生取得豐厚的情感體驗、構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氣、進步順應和參與社會的才能,控制必備的根底學問。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員的力氣協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形成的嚴重結果,從而校正本人的言行。平常注重培育他們養成簡朴,文化禮貌,尊老愛幼,遵紀違法,維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氣,個性心理方面培育學生構成安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
全班4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9人,他們是一群聰明生動的孩子。大局部學生都承受過幼兒教育,但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中央,不同的家庭,個體差別比擬大。有些學生學習根底好,行為習氣好。如孔奕欣、李子喻、聶華陽、邱湘等。可有些學生紀律鬆懈,習氣不好,如羅錦陽、張賢俊等。還有一局部同窗由於不順應寄宿生活,經常哭鬧,無心學習,如沈茜、周彥君等。因而,各種才能、各種習氣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培育學生順應學校生活的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氣應該擺在首位。要引導根底好的孩子不自豪,嚴厲請求本人,學習成果暫時落後的同窗樹立自信心。我努力把工作做精做細,一年級的小朋友一定能夠均衡開展
總之,經過一學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進步,到達了預期的效果。
C. 如何在小學思想品德課課堂中進行總結
本學期,我繼續承擔三(4)班和三(5)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一學期來,按照課程特點,在學期初制定了教學計劃,並對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使學生各方面的品質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重點做了一下工作:
一、 聽從領導安排,上好視導課。 課前精心設計教案,自製課件與教具,課堂上輕松愉悅的教學,學生學得很開心,也得到了領導的好評。
把握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二、聯系生活實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積極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我努力做好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轉變,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其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深深認識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體現的道德對兒童的發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作為一名教師,我會把知識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機滲透,讓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從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使他們努力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D. 淺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過程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和教師的課余教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並教育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付諸行動,提高思想認識。由於小學階段的學生認識意識還比較模糊﹑不穩定,所以,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這一特點,把握幾個基本准則。 首先,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針對性。 所謂針對性,是指根據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習慣和糾正不正確的認識。如:五年級的××同學受手工商業意識的影響,認為成績只要及格,不用那麼刻苦,課外找點工作多賺點錢,這樣也會使父母感到滿意。了解到這一情況,在教育中我講事實﹑擺道理,使她懂得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只求考個及格是不上進的表現,只有專心致志讀好書,才是正確的,至於寒暑假做手工積錢解決學費,也是可以的。在我的耐心教導下,終於擺正該生思想中讀書與賺錢的位置,也解決了這類學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針對學生中存在不團結﹑相互妒忌﹑關系緊張的情況,我及時進行解決﹑引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徹底化解矛盾。體育課上,××和××兩位同學因玩羽毛球產生爭吵,相互貶辱,甚至動起手腳來。解決這類學生的矛盾,首先要針對事情的嚴重程度和來龍去脈來教育他們。在這一點上,我列舉了村上曾經發生的一宗因學生矛盾而造成雙方家長動手打架的惡性事件來教育。通過事例引導他們吸取教訓,認識自己的過錯和魯莽。經過教育,他們都作了自我批評和檢討,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對方道歉的決心。他們的行動,同時也影響了其他不團結的同學,使這些同學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團結。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要堅持多樣化。 所謂多樣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樣: 課堂講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根據教材,並聯系實際補充豐富德育資料向學生講授,著重抓住德育目的,講清人物實際,讓學生感受德育道理。 課堂討論——在講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加深理解,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 專題班會——創設機會,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德育專題班會,使學生從活動中有所悟,有收獲。 第三,思想教育要有堅持示範性。 所謂示範性,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中,要身體力行,成為學生的模範和表率。小學生有著模仿的習慣這一特點,相反地說,教師的言行舉止將直接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模式。如:教師道德修養中有「為人師表」的要求,然而,教師對學生提出了「講究衛生」﹑「愛護公物」﹑「講文明」等德育要求時,教師本身的品德將影響著學生,學生會產生比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學生時,教師要堅持示範性,不然對學生的教育便會削弱力量。 第四,加強學生教育工作,首先要優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所謂優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統一的教學目的。另外,課外要設計練習,留置作業。練習題要從實際出發,緊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思想品德課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和讓學生進行行為訓練。學習一個品德形象,接受一個品德道理,其形式是多式多樣的。如:《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一課,我讓學生進行有關調查,了解校園里勤奮學習﹑在各次知識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教學《助人為樂》一課,我布置學生調查周圍「學生學賴寧」的好人好事。實踐證明,在調查了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想會默默地受到周圍的先進人物事跡所感染﹑受到啟迪,其教師效果往往比說教好得多。另外,每一課上完以後,我都布置適當的作業,讓學生行為得到訓練,認識得到印證,並注意定時總結匯報,表揚鼓勵。《孝敬父母》一課,我要求學生人人做一些使父母滿意的事。結果,有的學生父母生病,他就前往求醫問葯,照料父親;有的學生母親工作忙,她就洗衣服﹑做飯。他們在校能夠做個好學生,在家能夠做個好孩子。
E. 淺談如何創新小學思想品德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小學學校教育中,思想品德教學越來越受到學校、教師、家長的重視。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改變傳統理論灌輸的方式,創新教學方式,結合實踐進行教學,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識,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
一、加強師生互動,實現教學活動的高效進行
在傳統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由於對思想品德學科的不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對學生進行理論的灌輸,不考慮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使課堂教學成為形式化的教學。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了解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興趣,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教學設計,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的進行知識的分析和思考。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他們能深刻的理解教材內容,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使課堂教學高效進行。在素質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發揮自主學習的作用,認真思考學習內容,深入探究教材內容,使課堂教學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中逐步深入,實現真正以學生為主的教學。
二、開展問題教學,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在創新教學模式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作用,要把他們放到課堂學習的主體上,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因此,教師可以結合重點內容設計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進行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教材中的重點內容,還要注重學生的興趣,是問題提出來之後,能讓學生快速的集中精力,積極的探究和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能運用已經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獲得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問題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始終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深入思考,有利於他們對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有效的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
三、結合游戲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小學生對游戲有濃厚的興趣,在游戲環節,學生的興趣高漲,每個人都能主動參與到游戲中。在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時,教師要教學內容設計成游戲,使學生通過參與游戲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讓學生玩過獨木橋的小游戲,讓學生從獨木橋的兩端走上橋,在橋的中間相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如何過橋。一些學生選擇讓路,一些學生互不相讓,都想先過橋,因此發生爭執。針對過獨木橋的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教學,讓學生分析什麼情況下能順利過橋,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沖突。通過對游戲環節的分析,使學生理解了在生活中要互相謙讓,和平共處,才能有效解決問題。通過游戲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認識和體會,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加深學生的體會
隨著創新教學的進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時,針對教材中的重點問題還可以組織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的討論,加深他們的體會,使他們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促進他們道德素質的提高。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重點內容給小組布置學習任務,讓他們通過深入探究學習內容,在討論環節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學生的討論,他們掌握了從不同角度對學習內容的分析方法,拓寬了思維面,有利於促進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換個角度想一想》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了一幅有無數個小圓點組成的畫,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說一說這副畫的內容。通過對畫進行觀察,有的學生說這幅畫是一個花瓶,有的學生說這是天上的雲,還有的學生說這是一本書。這時教師針對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我們得到的結果也不相同。然後給出學生一個問題:上美術課時,自己忘記帶畫筆了,想借好朋友的畫筆用一用,但是她不情願。針對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說:好朋友還不借給我畫筆,以後我再也不把她當好朋友了;還有的學生說:好朋友不借給我畫筆,是為了讓我在下次課時記住帶上畫筆。通過學生從不同方面進行分析問題,使他們獲得了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讓他們學會遇到問題時換一個角度考慮,避免和學生之間的沖突,學會愛護他人、幫助他人,使學生之間產生濃厚的友誼,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五、結合生活進行教學,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識,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保持高度一致,促進他們道德綜合素質的發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課堂教學生活化,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他們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例如,在教學《我和規則交朋友》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交通規則,可以設計結合生活中的交通事故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由於不遵守交通規則導致的交通事故,讓他們深刻的理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並在生活中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好習慣。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進行學習,使學習更生動直觀,能讓學生快速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識,提高他們的認識,使他們真正踐行學到的思想品德知識,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模式,給學生創設新穎有趣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高效進行。在創新教學模式時,教師要結合生活實踐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道德素質,並在生活中使道德認識與行為保持一致,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實現高效的創新教學。
F. 如何讓小學思品教學中《品德與生活》課堂活起來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關鍵詞:課堂品德教學現實生活生活即教育課程理念課;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一、角色扮演引發共鳴;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二、組
淺談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課堂活起來
邵陽市大祥區面鋪鄉中心完全小學 陳潔
摘 要: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新課程理念也倡導品德教學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使他們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關 鍵 詞:課堂 品德教學 現實生活 生活即教育 課程理念 課程基礎 陶行知
課程標准指出:《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中。這進一步從課程理念的高度,肯定了活動化教學是品德教育課之必需。《品德與生活》課是「活」的教育,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深入感受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 下面就我個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體會:
一、角色扮演 引發共鳴
近年來,有識之士提出「讓學生中在活動中學習思品」、「思品教學體現活動化」等觀點。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台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
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後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
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二、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唇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燈不撥不明,理不爭不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於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藉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
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對於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利大於弊,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麼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於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於思考,善於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三、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思想品德課的實踐,就是「做中學」的一種
體現,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知行統一。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再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後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工廠、街道、名勝古跡。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四、換位體驗 內化認識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採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
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後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麼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知識,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
再如《同學之間》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輝的父母離婚後,王輝由爸爸撫養。他的一些同學知道後,在背後議論他是一個沒媽的孩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換位體驗王輝的心情,即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情境中將會怎麼想?同學們將心比心,真正感受到離異子女已經夠痛苦了,別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難過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地去同情和幫助離異子女。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起著積極作用。
五、結合實際,暢所欲言
由於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少,但是教學時如果教師能注意引導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喚起他們對生活對周圍環境的所見所聞,這時同學們的發言會特別積極,如教學《家鄉變了》這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情況,知道「三廢」污染的嚴重性,理解環境為什麼亮出了「黃牌」,這時可讓學生談一談身邊看到
G. 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如何落實新課程理念
開放的教學目標,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三維目標」。新的課程改革一大亮點就是學科教學要體現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統一,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標中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要關注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下面我就結合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幾個小片段,談一談自己在落實德育目標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提供給各位老師一起探討研究,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一、現身說法,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思想品德課程中最基礎的目標是:幫助初中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幹教師的人格形成過程就是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的寶貴教學資源。我們經常說「親其師,信其道」,在學習過過程中,如果能夠真正實現這一點,相信離我們德育目標的落實也就不遠了。關鍵是如何做到「親其師」?我在這方面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結合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與學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現身說法」。每位老師都有過自己的中學時光,回想那時的我們,有著和學生們類似成長的快樂和煩惱,也有著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那麼就將自己的這些故事、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來引導我們的學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來得更加親切,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學習《生活處處有情趣》這一項目時,我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培養高雅情趣,摒棄庸俗情趣,杜絕不良嗜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大部分學生此時對「什麼是情趣」,只是從資料中查來的一些抽象語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徹,更不要說德育目標的落實了。針對這一難點,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項興趣愛好——收集樹葉標本。於是就將自己這些年來收集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樹葉標本以及利用這些樹葉做的卡片拿到了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講述自己在每片樹葉和卡片背後收獲到的快樂、親情和友誼。但丁說「一看見花,我就放慢了腳步」,對於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著一片片普通而又美麗的葉子,聽著老師成長的故事,聰明的學生馬上真正理解了「什麼是情趣」,用學生自己的話來總結,那就是:通過做這些事情,讓自己體驗到快樂。學生們的思維也就豁然開朗起來:有的學生談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學生說到了自己。在學生們的暢所欲言中,很多同學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觸的是,在談到庸俗生活情趣時,有一名學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來了個現身說法。他講道自己在小學四、五年級時沉迷於網路游戲,連續在網吧呆了三天,花費了兩千多元錢,身心疲憊,自己的手也變成了「滑鼠手」。在大家看著他的「滑鼠手」發出笑聲的同時,更發人深省,有些同學不自覺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棄庸俗情趣」的課標要求已經深入到學生的內心。
人們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樣的,教師用自己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去引導我們的學生,學生也會「隨」老師的。一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最喜歡老師給我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老師同我們交流的是表情,是心靈,我們感到可以敞開心扉與老師平等對話,也受到了教育。」
二、課堂教學與主題班會相結合,拓展德育空間
所謂主題班會,它主要是圍繞一個專題,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主持、自己組織領導、採取各種形式,充分發揮班級中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依靠班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開展一種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活動。一些有著班主任經驗的老師或細心的老師會發現:很多時候,班級召開的主題班會內容和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異曲同工,甚至於有時班會內容就是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拓展,所達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也就是一致的。有時思品課一個項目中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課堂學習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較好地完成知識能力目標,可能就對德育目標的落實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而這時,與之相對應的一堂好的主題班會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關於交往問題」「如何學會和同學、朋友建立發展真正的友誼」是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的教材設計了《友誼伴我行》這一單元,其中《讓友誼之樹常青》這一項目著重從平等、尊重、真誠、理解、寬容、關愛、幫助這七個方面來幫助學生學會交往。應該說這七個方面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節課下來,感覺學生還有很多話要說,還有一些困惑沒有解決,產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這個教育契機,一次名為「友誼之樹常情」的主題班會召開了。首先是一段詩朗誦和小品表演,學生們以自己的各種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明他們在學習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體困惑和煩惱;然後進入全班活動的中心環節——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大討論,針對剛才呈現出的具體問題,尋找各種解決的具體方法,由
H. 淺談如何教好小學品德與社會
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對小學生進行德育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此,於一九八八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小學德育綱要(試行)》,一九九三年又頒布了《小學德育綱要》的通知等法律法規。眾所周知,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場所,如何才能教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是眾多小學品德與社會老師面臨的難題之一。 首先,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做好如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師課前應精心備課。備課是教師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備課的充分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決定著課堂教學是否能去的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說,課前充分地備課是上好課的必要工作。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不少老師認為課前是沒有充分進行備課的,不僅如此,而且還自以為是地說:備不備課並不重要,只要上課時自己認真教好就可以。簡直是荒唐!甚至有些老師在課前根本就沒有進行備課,只是到上課時才匆匆忙忙地照本宣科應付式地將課教完則不了了之。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或聽到類似的話語在耳邊響起,都會勾起我內心充滿憤怒的沖動!敢問:沒有認真備課,能准確地把握好知識的重難點嗎?沒有進行充分的備課,你們能夠准確地把握好各個環節的良好銜接及更好的把握嗎?如要追問,我心中是在有著太多的敢問實踐證明:要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和其他科目一樣,教師必須在課前進行充分的備課。 第二,課堂上教師應盡最大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備課的目的從某個角度上看,是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聽好課服務的。而是否能夠掌握好新課的知識,主要還是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及能夠在多大程度吸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不同學生的個性,進行良好並且高效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上能夠掌握好更多的知識。 第三,教師應教給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在學習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小學生因為其年齡以及閱歷等因素,在學習方法上很難做到自我總結並掌握好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足夠重視教給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這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高效的。 第四,教師還應時常進行自我反思。對於教師的成長之路,我一直堅信這樣一個公式:|教師成長=實踐+反思+學習。|長久的工作、生活實踐證明,自我反思,不僅可以對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還能在很大程度上能促進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進而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或許是因為如此,教學設計的每個課時後都專設了教學反思的一欄,以使教師應不斷進行自我反思,不斷成長吧。 第五,教師還應不斷學習有關教育教學以及有關專業的理論知識。教師職業道德中明確規定: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做到終身學習。由此可知,學習對於教師而言是有多麼重要。其實細細思考教師這一職業,那是一個以傳授知識和教育人為主要任務的職業,由於知識是在不斷地更新,如果教師在一定時期里學習的知識,之後就不再繼續學習,就意味著教師的知識停止了更新,結果會導致知識的陳舊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則不再適應新時期的教學需要。 其次,品德與社會和其他科目一樣,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還應做好如下幾點: 第一,課前要專心預習功課,為即將到來的新課做好最充分的准備。教師課前需要精心備課,而作為學生,課前同樣完全有必要認真預習課文。知識是具有連接性的,新舊知識間往往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相關性。學生課前通過認真預習,可以更加清晰新課的內容中有哪些事自己能夠看得懂,哪些知識自己認真看過後還是不理解,或有所理解但無法應用。此時,學生可在經過認真預習後仍未能掌握處作下記號,新課教學時就能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 第二,學生在知識教學的主戰場課堂上還應認真聽講,最大限度地吸收好老師課堂所講解的知識。課堂上認真聽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識傳授中得大部分知識是通過課堂上進行的,課堂上能否聽好課,決定著學生是否能將應掌握的知識掌握好與否。 第三,課後及時並認真地復習好功課。古人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即強調我們通過緊張的課堂學習後,對知識的掌握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是還不是能夠很好的掌握好,完整的、高效的學習還沒有真正的完成,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課後還應該認真地將學過的新知識好好地再次進行復習。復習時機從某種角度講,還是有一定講究的,簡言之,即應認真、及時。 第四,學生要認真完成課後作業。為鞏固好課堂知識做好最後的學習。知識的掌握分為不同的層次,簡言之,可分為了解、理解、記憶、運用等。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了,有些知識了解了,但是不一定能夠很好地理解;有的知識雖然已經理解了,但是目標要求我們不僅僅只是理解,或許是要求記憶或者要學會運用。因此,要做到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來,其一重要的手段和途徑即通過課後的作業來實現。由此可知,課後作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學生仍需時常自我反思。反思,並非教師需要反思,作為學生,時常進行自我反思仍是極其必要的。不同時間段所學習的知識是不同的,我們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好了,哪些知識還沒有掌握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應該將精力重點放在哪些知識上,需要好好地反思。不同的知識需要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甚至可以說,不同知識需要不同學習方法的靈活應用才能更好的將知識掌握好,同樣需要學生時常自我好好反思。甚至在不斷的反思中可以更清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更好的調整接下來的學習的安排;學生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可以總結出更科學、更高效的學習方法。 綜合以上所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一門普通的學科,學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掌握好一般通用的學習方法是必要的,但也應結合具體學科特點具進行有針對性地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進而更健康、快樂地成長與發展,成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祖國的新時代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參考書目:1 ,《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張治勇 2,《班主任德育理論與操作》喬建中 作者:孫小聰工作單位:樂東縣尖峰鎮翁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