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使用的,得,地》微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在語言文字規范化大背景下,幫助學生解決應用「的地得」的疑惑與困難。
二、設計思路
針對學生對於「的地得」的誤用與忽視展開教學,規范結構助詞「的地得」的使用。按照「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解決」的思路展開教學,總結歸納優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學目標
1、知道「怎麼樣的什麼、怎麼樣地干什麼、幹得怎麼樣」三種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區別與聯系。
3、運用小兒歌「動前土、名前白、行動後面雙人來」的口訣幫助正確使用「的、地、得」。
四、教學重難點
1、知道「的、地、得」的區別。
2、在實際情境中正確運用「的、地、得」。
五、教學時間
8分鍾微課堂
六、教學適用對象
義務教育九年制內的學生
七、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錄屏軟體
八、教學設計與過程
開場白: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地、得」的正確用法。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它們的區別。
1、相同之處:原來它們都是念輕聲「de」,都是結構助詞,起連接作用。
2、不同之處:在書面語中要寫成三個不同的字,而且它們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麼樣的什麼
(2)怎樣樣地干什麼
(3)幹得怎麼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它們的正確用法。
白勺「的」的結構是用「形容詞或名詞或代詞+的+名詞」來表示,而我們最常見,用得最多的還是 「形容詞+的+名詞」的結構。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詞+地+動詞」的結構來表示。
雙人「得」是用「動詞+得+形容詞」的結構來表示
② 如何進行微課的教學設計
一份優秀的微課設計方案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老師的文案策劃,另版一部分是錄課機權構的拍攝以及視頻處理方案。 老師文案策劃: 1、確定微課的主題,一節微課講授一個知識點。 2、課程策劃: 策劃課程大綱、設計課程體系、規劃授課內容、製作課程文案 錄課機構拍攝以及視頻處理方案: 1、拍攝准備: PPT設計、課程腳本設計、課程素材整理、視頻製作規格確定 2、視頻拍攝: 互動式大屏拍攝、授課現場拍攝、虛擬場景拍攝、寫真拍攝 3、視頻剪輯: 視頻打點、視頻剪輯、視頻轉碼、視頻審校 4、視頻包裝: 素材插入、特效製作、片頭片尾製作、字幕製作 一個優秀的微課教學設計方案不僅在視頻錄制質量上優秀還要有良好的視覺體驗。 以上由德勝智課視頻課件製作提供。
③ 語文微課教學設計步驟
利用微課,理解課文內容課文內容是多方面的、豐富的,同時由於教材的設計與學生的生活閱歷問題,導致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存在諸多疑難。微課程,以它特有的科學性和形象性,彌補了教材設計的缺陷,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進了教學形式的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教學《蘇州園林》一文時,要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設計特點: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但是很多學生甚至教師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無法對上述特徵加以分析;而且課本上沒有插圖,滿足不了教學的要求。那麼巧妙借用《蘇州園林》的微課程,就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展示出亭台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角落門窗的設計等,與視頻圖畫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師解說詞,解說詞運用文中的語句,溶畫文於一體。
④ 如何寫微課教學設計的方案
一份優秀的微課設計方案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老師的文案策劃,另一部分是錄版課機構的權拍攝以及視頻處理方案。
⑤ 小學數學倍的認識微課教案
網站上找的,復制了過來,能有幫助!
小學數學第三冊《倍的認識》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課本第76頁例2、例3,課本第76頁「做一做」及練習十七第1題。
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是第六單元「表內乘法(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完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掌握了「倍」知識,為今後利用乘法口訣解決「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等數學問題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3、會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並能用這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投影儀、學具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課件)
師:今天的數學課,老師要介紹一位新朋友給同學們認識,它就是小狗菲菲。這節課,我們的新朋友菲菲將和同學一起學習數學知識,同學們願意嗎?
2、學生活動。
師:上課前,老師請一些學生上來。
師叫3個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叫6個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
師:第一排有幾個女同學?(3個)
第二排有幾個3?(2個3)
學生回答後,教師引出課題:象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男同學是女同學的2倍。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道,學習「倍」的認識。(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學3倍
帶著學生擺圓片。
第一行擺2個圓片。
學生邊擺邊說:第一行有( )個圓片。
再在第二行擺6個圓片,(2個2個地擺)。
邊擺邊說:第二行有( )個2。
師:我們就說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3個2也可以說成2的3倍。
(2)用同樣的方法教學2倍、5倍、1倍。
(3)讓學生觀察、比較前面擺的圓片,在小組中討論: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幾倍,應該怎樣想?
學生討論後,每組請一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幾倍?應分兩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幾個?二是看第二行有幾個第一行的數量,就是第二行的數量是第一行的幾倍。
2、鞏固「倍」的概念。
判斷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學生解答時,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想的過程。
(1)
(2)
3、教學例3。
(1)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有3個2,那麼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師:如果只告訴我們第一行有2個圓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麼第二行有幾個2?同學們會擺嗎?下面,同學們自己動手擺擺看。
(3)小組討論:要求第二行有幾個圓片,應怎樣列式計算?為什麼?
(4)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要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三、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1、課本第76頁:「做一做」練習。
先讓讓學生弄清題意,再讓學生獨立地操作學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最後列式計算。
2、課本第78頁第1題。
學生練習時,多舉一些實例,結合操作學具,讓學生明白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的道理。
3、小組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識?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案例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一個卡通形象,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動畫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通過學生活動,創設一個生活情境:「有3個女同學,男同學的人數有2個3,那麼我們就說男同學的人數是女同學的2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系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二、藉助直觀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倍的初步認識」這一學習內容,是學生剛剛接觸的學習內容,對於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因此,只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整節課的教學,都能圍繞「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在學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學上,為了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第一行參照的數量都「2」,並且讓學生利用學具擺一擺,通過直觀形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時,也是學生藉助直觀演示,再結合以前所學生的知識,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說,使學生的腦海里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數學教案-倍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