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三年級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它為什麼學得那麼好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小學的各門功課都是基礎課,從小打好基礎有利於今後的發展。
2.知道各門課程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偏科有礙全面發展。
情感:
1.有學好各門功課的願望。
2.敬佩學好各門功課的同學。
行為:
努力學好各門功課,不偏科。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准「勤奮學習」德目中得有關要求編寫的。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等素質。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
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小學開設的各門功課都是基礎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各門功課之間又都是有聯系的,因此要學好各門功課。有些家長認為考試科目就是重要科目,不考試的科目就不重要,以至於造成孩子的學習出現偏科現象。這是不正確的。
因此,教育學生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很有必要。
教法建議
1.課前,教師應了解一下學生對各門功課的態度、興趣,班上哪些同學能夠做到認真學習每門功課,哪些同學有偏科現象,偏哪些科目,原因是什麼,以便課上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
2.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各門功課,讓學生討論其內在的聯系;也可以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職業,讓學生認識,任何一項工作都不是依靠單一的學科就能做好的。
3.在教學第三部分時,可組織學生討論「現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的問題。讓學生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很多邊緣學科,各門學科互相滲透,越來越頻繁,要成為某一領域的專門人才,僅僅學好一門學科是無法實現的。讓學生知道,現在就必須認真學好各門功課。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七課 認真學好各門功課
❷ 新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一個怎樣的學科
新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
品德與社會
是一個道德建設的學科
❸ 未來出版社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怎樣面對煩惱優秀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來自第二單元「做樂觀向上的人」的第一課《怎樣面對煩惱》,本單元主要是教育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煩惱、困難、壓力和失敗,學會自我調節,提高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怎樣面對煩惱》一課旨在教育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教學要生活化,避免說教,要注意保護個人隱私,談話要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樹立樂觀向上的態度。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對待學習中的煩惱(學困生、學習障礙)學習中遇到困難,導致學生厭惡學習,不按時完成作業,逃避學習。
二、 對待生活中的煩惱(貧困、留守、單親、導致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與說話,課堂上不善於發言同時也不與同學交流.)
三、 成長中的煩惱(如:個字矮小,身體殘缺、導致自卑)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誰都會遇到煩惱。遇到煩惱並不可怕,關鍵是敢於面對它,解決問題。
2.學習消除煩惱的方法。
3.初步形成面對煩惱的正確心態和積極調整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消除煩惱的方法
❹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反思
第一單元
一、 人人都有自己的家 №:1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對象的親近感和歸屬感。感知到了社會進步會給家庭帶來變化。同時,學生知道了自家有哪些親戚,會畫家庭樹。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課件演示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更加知道熱愛自己的家,因為她是哺育自己成長的搖籃,知道了家長外出或出差為什麼想家,知道了自己什麼時候最想家。知道了自己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人組成。
但是,仍有個別同學不能明確學習本課的意思,在畫家庭樹時,自己的家庭成員中已經沒有了爺爺,但仍然畫上,這在以後的輔導中加以改正。
社會調查方面效果比較好。
2、我愛我的家 №:2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同學們在家中得到家人的關愛,學到了知識、本領和做人的道理。教學中,把家人的愛和優勢與家庭成員商量作為重點。
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課件,把家人的愛和家庭民主會議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學生觀察、理解。讓學生找出問題並理解。
課後作業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了解父母的心,問問他們的願望,把采訪結果天災課本中的表中。講完這一課後,讓學生搞一期手抄報並進行參評,評出優秀作品,利用活動課進行展覽。同時,教育學生熱愛家庭,尊敬父母,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單元 我學習和生活地地方
1、 我們的學校 №:3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知道學校的生活是快樂的,學校的工作人員給學生帶來了愛,學生在學校里快樂成長。教育學生更加熱愛我們的學校和老師。
教學中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在學校里大家一起活動;一起動腦筋;一起參加表演;展示學校的美麗環境;展示老師為學生努力工作的鏡頭。
通過學習,學生更加熱愛學校;更加熱愛老師;更加努力學習。讓學生調查了解了學校的工作人員,使學生知道了學校的老師像媽媽。最後學生辦了一分手抄報,展示學校里的愛。但是,仍有三名同學對問題了解較差,下節課在進行補充。
2、 我生活的社區 №:4
在本課的學習中,採用了談話法。
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對農村社區、城市社區的比較,學生知道了農村社區比較分散,血緣關系濃重,文化比較落後,組織機構少。而城市社區比較集中,文化比較發達,組織結構復雜。在公共設施方面,城市比農村要多,工廠也比農村多,城市經濟比較發達,農村經濟比較落後。在交通方面城市比農村發達。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社區里的設施,知道了社區的組成都有哪一些。
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更進一步地了解社區,更加熱愛我們的社區,在社區裡面學到了很多知識,在社區里成長。
第三單元 我在生活中長大
1、我成長 我快樂 №:5
本課在教學中,注重了社會實踐活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學中應用了談話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學習可以向書本、媒體學,可以向他人學,還可以向生活學。知道了自己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沒有學好。知道了知識是無止境的,人人都要終身學習。這是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不足之處是學生對書本地理解太片面,對媒體的理解還不夠。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樂於動手、樂於觀察的良好習慣,提高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學生知道了有利於健康發展;有利於進步;有利於大家的事就做,反之,堅決不學。
2、 做生活的小主人 №:6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無論在家、在學校,還是在社會,我們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教學中利用了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知道不會做的事情怎麼做,像如查字典、問別人。讓學生知道不管學習,還是做事,只有抓緊時間,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有效率。
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性,知道了怎樣提高效率,學會了合理安排時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了學生善於動手的好習慣,使學生知道了哪些事情該自己做,哪些是請大家一齊做。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陶冶了情操。
不足之處是對合理安排時間問題上,有三名同學還是掌握不好。
第四單元 我和規則交朋友
第一課 規則在哪裡 №:7
本課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活動讓學生找規則,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學生一起找規則。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原因是在找規則過程中找不全。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了生活中處處有規則,做游戲有規則;上課有規則;課間有規則;連吃飯都有規則。
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演示,學生知道了很多規則。在調查訪問家長、老師後,學生對規則的了解就更進一步。通過學習,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大吃一驚:啊!生活中怎麼又那麼些規則!
不足之處室學生對有些規則看不到,原因是平時的觀察還不夠,教學中還有不足之處。
第二課 規則有什麼作用 №:8
本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知道規則可以保證我們健康、安全、愉快地學習。讓學生知道各種規則都有什麼作用。
教學中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課件1是學生接熱水,課件2時學生上下樓梯。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討論、思考發言,如果像課件上那樣後果會怎樣。依次讓學生了解規則的作用。然後,進一步討論課堂規則的作用;課間活動規則的作用;觀看比賽、演出的規則的作用等等。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規則確實是有作用的。最後通過兩個活動:一個是觀看拔河比賽;一個是觀看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讓學生找出規則並寫出來。
不足之處室學生對規則找不全,作用也就說不完整。
第三課 我們給自己定規則 №:9
本課的教學中基本上都是在具體的活動中,結合活動過程給自己定規則,因此,效果比較好。
通過跳繩,首先分成6個組,出具12根繩子,讓學生自己安排,通過學生爭議,分組討論,讓學生制定出規則。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的各種表現,反映出存在的問題,然後一起定規則。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制定的規則也比較權,課堂氣氛也很濃,效果是非常好的。通過學習,學生在制定規則時首先考慮到,平時老師要求我們的事情一般都時規則,可見活動教學的重要性。
在安排學生自由活動中,讓學生說一說吃蘋果的規則。學生會打得非常好。一是先蹊徑蘋果上的農葯;二是慢慢地吃;三是不吃變質地蘋果。效果很好。
不足之處是有少部分同學制定的規則不全,究其原因,沒有找出來的是自己平時做好了的。
❺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教案與反思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麼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專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屬。
2、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學校名片,激發學生關心學校、熱愛學校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像力,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良好個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練習法、講授法 教學准備:
1、學生設計表格,搜集有特色的名片。
2、學生准備硬卡紙、彩筆、剪刀等製作工具
教學過程:
一、初識名片,激趣導入
1、生活中,名片有什麼作用?
2、小組交流自己帶來的名片,看看別人在名片上介紹了什麼
3、導入活動主題:同學們願意為學校製作一張名片嗎?
二、找出學校的特點
1、你對學校有了哪些了解?(地理位置、校園環境、教學設施、榮譽、老師和同學的情況、開展過的大型活動)
2、匯報結果
3、游戲--「校園之最」快速搶答 如:學校最有名的人是( ) 學校最美的地方在( )等
4、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學生名片投影展示
❻ 小學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勤儉節約自身做起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回些問題的方法;教答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❼ 人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作為新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又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於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是一門生活經驗課程。因此,在《規則有什麼用》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把學生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遭遇到的各種因素中,建立課程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並以游戲、對話交流為載體,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習得生活方法,提升生活品質,使品德與社會學科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努力把這節課打造成為一堂真實、互動、開放的課堂。
這節課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重組和整合,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進行了課前預設,讓學生課前去調查訪問、查找資料。這樣,教學空間就得到了拓展,課內與課外聯系起來。我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發揮他們的自主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關心身邊事物的態度,最終理解了規則的作用。具體來說,本堂課較為成功的地方有:
一、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還課堂的真實性。
教學內容要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感受到這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否則這些所謂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符號與事件。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教學要聯系生活事件,生活體驗,生活空間,生活領域,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克服「課程即知識」的傾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與生活體驗,使課程實施的過程成為學生生活經驗不斷積累的過程,成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成為指導生活的過程。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感受做為教學的切入點,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由近及遠地感受生活中的規則,活動內容緊緊圍繞學生實際生活展開,如參與游戲活動、實地調查,以學生調查的素材進行辨析,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教學設計,從游戲的開始,由近及遠,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規則,讓學生感受到了這樣的課程內容是真實的,真切的,可以觸摸得到的。
二、多方位對話,讓課堂靈動起來。
如果把課堂看作是一種生活的話,那教學就應該是對話的過程。
教學中,我多處讓學生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下談規則,如在游戲中談規則,在小組交流前談規則,在即將下課前談規則,使學生又一次實現了與現實生活的對話。而學生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獲得新知,老師則在學生的回答中重新梳理事先的教學設計,從而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在這堂課中,我還安排了三次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里合作探究,尋求答案,又在課堂的匯報中不斷完善、充實答案,實現了學生於同伴的對話。利用課文中的插圖,進行有機的整合,並在小組討論交流的同時,完善課本中的表格,進而做到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而學生就是在這一次次的對話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從而感受到課堂學習是一種享受。
三、學生自主探究,在建構中感悟與理解。
作為經驗課程的品德與社會,它恰恰讓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經歷。而新課程也指出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他們大膽活動,所以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就不應該是一種傳授,而應該是一種探究、感悟與體驗。「規則」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枯燥而又乏味的話題。在這節課中,沒有因為我的「告訴」扼殺了學生的思考與體察,沒有因為我的「知性」去扼殺學生的「感性」,而是通過游戲感悟、小組討論感悟、反面事例感悟、規則兒歌感悟等手段了解規則的作用,並且自覺地遵守規則,讓學生從有意識地要我遵守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規則,從外在的道德教育轉化對學生道德的引導,進而促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課堂上,不僅學生動了起來,還實現了主體參與的廣泛性,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探究、去建構,去盡情的展示自己,從而獲得了成長的經歷。
此外,我還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讓每一步驟都有規則,創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時給予多種形式的鼓勵和表揚,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❽ 小學三年級品社規則有什麼用教學反思
教完之後,深刻反思,有以下心得體會:
1、重視學生的體驗
根據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由此可見,重視學生的體驗對激發參與熱情,體現學生的自主,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培養思想情感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親自動手算一算,計算哈爾濱、海南島、台灣、烏魯木齊距離四川的距離。學生從計算結果的數據中,很清晰地認識到祖國地域遼闊。學生對這知識的認識不是被動的吸收課本上或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生動的思維活動,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出結論,真正體現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自主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發展。
2、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展和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節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節,涉及到兩位數相乘的數學計算。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能力,課堂上出現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象。
2、學生對數據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數據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節,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數據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天可以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台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