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級數學老師對本學期數學科的教學反思'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以自己或同行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決策、行為、方法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調整的能力。通俗地講,就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能力。
二、為何要進行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 = 經 驗 +反思。一個不懂得反思的教師,是一個不成熟的教師,是一個缺乏理智與創新發展的教師。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在教師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
三、教學反思的特徵
教學反思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一是批判性,即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教然後知困」,當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後,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用「不滿」的心態,對教學進行冷靜的思考、分析,去發現和研究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化的總結與提升。二是創造性,即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尋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在理論的支持與指導下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觀點,以此來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形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三是自主性,即用自主、自覺的態度去反思。教學反思對教師而言,是一種高度自覺和自主的自我研修行為,是一種積極的精神活動,是一種高層次的工作方式。四是發展性,即能使教師得到發展。反思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促使教師尋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其中得到提升與發展。教學反思的真諦應該使教師敢於懷疑自己,正視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高目標邁進。
四、教學反思的內容
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簡單地分為教學理念的反思、教學行為的反思和教學效果的反思三個方面。其中,教學理念側重於理論,教學行為側重於實踐,而且只有當理論和實踐能夠以一種統一的方式被教師自我「否定」的時候,教學反思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教師的自我建構才是有意義的。
1.教學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師要敢於對原有的教學理念進行質疑,挖掘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其次,教師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要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貫穿了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是否內化為教學行為,克服就操作論操作的錯誤做法。第三,教師要以開放的姿態接納新思想,積極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通過不斷實踐、思考、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從而克服教學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學創新能力。
2.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應以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理性思考,不僅從教學觀念、動機水平、情緒狀態等心理因素方面進行反思,而且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等方面去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良行為。
3.教學效果的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有遺憾之處,而科學、有效地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因此,教師課後要對自己的教學成敗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找解決的辦法,同時,教師要學會用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結果,用辯證的眼光看失誤的問題。這樣,通過「由教反思到學、由學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誤、由失誤反思到發展、由現象反思到本質」的多次循環,就會使教師的教學實踐更加合理、更加優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要提高教學反思的效果,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教學反思的方法很多,但為了便於掌握和運用,我們可以將教學反思分為 以下五種方法。
1.教學日記反思法
教學日記反思法是指教師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把當天的教學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的反思方法。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可見,教學日記的重要作用。教學日記的內容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成功之舉,也就是取得的達到或高於期望值的成就。即教學過程中達成預設目標的措施,教學手段運用得當的體會,教學方法的創新,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過程,新課程理念的體現情況等;(2)不足之處,也就是低於期望值的結果。對不足之處的記錄可以包括: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是否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是否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教法與學法的選擇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等。對這些方面進行系統的回顧和
『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零乘5等於多少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零乘5等於多少教學反思」應該由執教這節課的數學教師來撰寫,根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及實際教學效果,從「教」與「學」的「得」與「失」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經驗,找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不一定寫多長,主要是教師通過每節課的教學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教學反思別人無法代寫,即使代寫了也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叄』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准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鍾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獲。
『肆』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反思
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提高計算準確率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首要前提。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學生今後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計算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的過程,計算能力的提高,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准確率不高原因分析
1、粗心大意、書寫潦草沒看清題目。
在做計算題時 ,一些學生態度輕視,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一些學生書寫潦草看不清題。比如:把「5」寫成「3」,將「6」寫成「0」;把「+」寫成「×」等。在很多時候,脫式計算中上一行的數字到下一行就寫錯了,或者將不同的數字寫成同一個數字。有時乾脆漏掉一個數字。
2、概念不清,運算順序掌握不好。
有些學生平時知道運算順序先算乘除再算加減,而類似7.89-6.89×1.5時,有的學生就會先減後乘。尤其是簡便運算方法的錯誤,以為能夠進行簡便計算,將運算順序搞錯。比如在進行小數簡算的過程中,(0.4+0.12)÷0.4可以簡算成0.4÷0.4+0.12÷0.4而在做0.4÷(0.4+0.12)時就沒有簡算方法
3、多受負遷移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已學知識的影響,即學習中的遷移。如果已學的知識促進知識的掌握,就是正遷移,反之即負遷移。計算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負遷移的干擾,影響計算的准確性。比如:計算小數乘法的時候,不少的孩子就經常會把小數點對齊,出現小數加法時的計算情況。
針對以上問題,應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1.端正學習態度,抓好書寫。
學生的板演,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確保不漏數,不抄錯題。比如在學習小數的乘除法,就要求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要對齊,特別是商中間有零的。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
方法一:打草稿的習慣。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計算時,不喜歡打草稿,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在做計算題時,有的直介面算,有的在書上、桌子上甚至在手心裡,寫上一兩個豎式,算是打草稿,這些都是不良的計算習慣。大多數的計算題,除了少數學生確實能夠直介面算出結果以外,大多數學生恐怕沒有這個能力。針對這一情況,要求學生在上課前要准備好草稿本,認認真真地打草稿。
方法二: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方法是:先驗算。經過驗算就能確定題是否做錯。如果有錯再檢查題目是否抄錯,題目沒錯再檢查方法。驗算是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準確率的一個法寶,老師一定要讓學生用好這個法寶。
方法三:理解算理,優化演算法。算理是運算正確的前提和依據。學生頭腦中算例理清楚,計算起來就有條不紊。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老師先教學乘法分配律的公式(a+b)×c=a×c+b×c,再講明算理:用括弧裡面的數分別和括弧外面的數相乘,再相加。學生明白了算理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12.5×(0.8+4) =12.5×0.8+4,學生就明白怎樣的題可以做簡便運算,怎樣的不可以做簡便運算。
3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1)口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每天利用課堂三分鍾時間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題是很有必要的。這些口算題可以是卡片、聽算。然後任意抽一組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口答,答完計時,看哪組學生答完十道題用時最少。
(2)筆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筆算是計算重點,本學期主要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計算和簡算,這部分一內容是學生們特別容易出錯的,稍微不細心,就有可能打錯一個小數點、少寫或多寫一個零等等這些錯誤。針對這一問題,要求學生計算要做到「四查」:一查數字是否抄對了;二查符號是否准確;三查運算順序是否正確;四查結果是否算對和寫上。
(3)簡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簡算是依據算理,演算法的不同特點,利用運算定律、性質及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使計算的過程簡化、簡潔的計算方法。在本段數學教學里,主要運用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等進行簡算,而乘法分配律學生出錯的機率更大。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與熟練掌握這些運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簡便計算方法,並經常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簡算練習,讓學生在計算實踐中體驗簡算的意義、作用與必要性,強化學生自覺運用簡算方法的意識,提高學生計算的靈活性和正確率。
(4)估算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
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統計算前進行估算,可估計出的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准確性創造條件
4、收集錯題類型,做到對症下葯
一般地說,學生在練習時產生的錯誤,都具有相通性,又具有普遍性,在教師指導下,有些比較容易糾正和克服,有些則糾正起來就比較困難,特別是這種錯誤在頭腦中已經生根。所以我在平日教學中善於及時了解、收集筆算中存在的問題,有預見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常見的典型錯例,與學生一起分析、交流,通過集體「會診」,達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對於那些形近而易錯的試題,則組織對比練習,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的能力。
糾錯題型上的練習我通常這樣設計對學生的要求:判斷對錯→找出錯誤處→分析錯誤原因→改正→總結出預防同類錯誤的方法。在練習形式上安排有多種形式:可做單項練習,如判斷題、找出各題錯誤處、改錯題等練習;也可以做綜合練習;可以把各類錯題印在作業紙上,課上發給學生改,也可以讓學生拿出自己的作業本、錯題本,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重新分析訂正等.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應該貫徹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既要加強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針對性訓練。只要認真鑽研,工作中不斷進行總結和完善,認真挖掘計算題中的能力因素,學生的計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伍』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要反思自己教學過程中得失的情況,即學生學的情況、教師教的情況,從內容到手段都要實事求是的書寫!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從而實現自我完善,以推進自己的專業發展。————自己寫!
『陸』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教學反思
這部分內容是在直觀的層面上學習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解決生活里類似的實際問題,更重要的還可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由於解決求一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課的引進,對教材做了一定的變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中,我找准學生的「新知生長點」,利用舊知——求一個數的幾分之一是多少,抓住新舊知識聯系,喚起已有知識結構,更好地服務於新知的學習。
2、能把握教學重點,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幾分之幾。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探索並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考慮到三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想想做做1」中,我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說求某些物體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意思,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3、充分利用比較法,通過共同點,抓住分化點,達到目的。
學生解決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後,我出示了一張表格,讓學生比較求12個蘑菇的1/4是多少與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的異同,使他們理解求12個蘑菇的1/4是多少,就是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算出每份是3個;而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就是把12個蘑菇平均分成4份,先算出每份是3個,再算出3份就是9個。這樣,從比較中發現,共同點中也有不同,不同點中也有相同點,進一步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計算方法。
4、整個訓練設計有梯度、有層次,能活用教材。
考慮到解決這類問題對於三年級學生的難度,整個練習注重讓操作和直觀作為學生思考的依託,並將操作與分數意義連接起來,有利於學生對這類問題的理解。練習設計由封閉到開放,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5、課的結尾,讓學生用一句話來總結今天學習的內容。從某度程度上說,可以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概括能力。事實上,學生回答的的確不錯。
反思這節課,也有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
1、對於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給予「反應」。
復習分數的過程中,一位學生回答——把一些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可以用2/4來表示。此時,我並沒有揪出說的不好的地方。應該指出,不要說「取」這個字,我們可以說「有這樣的2份」,因為學到假分數時,這樣的幾份是「取」不到的。
學生獨立列式解決「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一位學生的方法是:12÷4=3(個)3×3=9(個),另一位學生的方法是:12÷4=3(個)12-3=9(個)。當時,我只是肯定兩位學生的方法,並詳細詢問了第一種方法的意義。其實,還應該仔細問第二種學生的方法,他也是按照分數意義來解決問題的,先將每份算出來,再用總的12個蘑菇減去1份3個蘑菇,剩下的就是3份的蘑菇個數。教師應給予鼓勵,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的資源。
2、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將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起來。
解決「求12個蘑菇的3/4是多少個」時,學生只是用分小棒的方法知道了答案。在此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將「做」與「說」同步結合起來,使他們在分小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根據分數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交流怎樣分蘑菇時,我讓學生說一說——把( )個蘑菇平均分成( )份,每份(
)個,給小灰兔們( )份,也就是(
)個,再出示這一段話,讓他們填一填。這樣就顯得課件演示與教師語言不協調,不同步了。反思,可以先出示這一段話,再讓學生根據分的過程,填一填。課件也同時演示分小棒,並閃爍「4份小棒」,「每份3個」,如此一來,學生理解的效果也就不同了。這樣,學習時學生參與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協同功能,思維活動的效率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
『柒』 小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反思
這一學期,有許多值得總結和反思的地方。現將本學期的工作做一個小結,藉以促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