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11:42:04

A. 如何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

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感受到教師所教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的,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更加的接近生活。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學以致用。那麼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做呢?
1、新課導入中創設生活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於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是練習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實踐證明,設計富於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由被動到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使注意力變得自覺,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像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中如何做好導入呢?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如在教《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平時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際,首先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問學生:「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會用到是什麼?」這時有學生就會說是人民幣。這時候老師可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並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在教材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並最終走向社會,所以課程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將學生校內外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與依據。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能受教材的束縛,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教《乘法應用題與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超市購物結帳時的清單,從清單上找到單價、數量、總價,知道已知單價和數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總價來,讓學生認識到「單價X數量=總價」這個數量關系式,這樣就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枯燥的數學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置於教學情境中,不但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
如果學習內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實驗情景呈現的,並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的生活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不斷建構知識意義,而能使思維不斷的擴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新的問題,並產生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於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如教《認識人民幣》一課,在學生對人民幣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後,練習中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用學具(人民幣)按出示的物品標價付給小組中的收銀員,收銀員按標價收錢並負責找錢,其他同學評價他們的交易是否正確。這樣用模擬的生活體驗把人民幣的應用掌握起來,讓學生通過買賣物品,在生活中體驗知識,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這就是從生活中讓學生提煉數學知識,然後在情境中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解讀生活數學 感受數學生活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達到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慾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教「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可以這樣設計: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你們知道嗎?邊劃邊講,腳底長與身高的比

B. 如何將"生活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呼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而這一切應該建立在教育觀念與方式的基礎上。《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然而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仍然只是嘴上喊得口號,研討時談的理論上的努力方向,現實中的教與學依然受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觀念所束縛,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脫節。《數學課程標准》還指出:「學生的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並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知識為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學習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系點,並架起橋梁,讓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淺顯易懂。
一、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重組教材,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陶行知先生也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很多學生總覺得數學學習枯燥乏味,深奧難理解,造成之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在於我們的教材和我們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脫離,學生學到的理論性過強的抽象的數學。事實上,數學來源於生活,植根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教師要善於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將學生熟悉的蘊含著數學知識的生活實例引進課堂,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並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要靈活處理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篩選、補充、整合、自主設計學習內容,把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的題目,力求將新知的呈現方式寓於生活現象,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學習自己身邊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特點,採用語言直觀、實物演示、游戲、多媒體教學等教學、實踐活動等手段,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易變性,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特徵時,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矛盾、沖突。提出:為什麼自行車的鐵架、房子的人字梁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動門上全出現平行四邊形?通過這樣的問題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探求知識經驗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同時結合平時的教學內容有機地指導學生寫數學日記、數學周記,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識。如有位學生在日記中記下了與媽媽逛商場時的發現。
《逛商場》
我和媽媽去商場買衣服。我們發現同樣一件標價一百元的衣服,甲商場採取八折銷售,乙商場則以滿一百元送二十元禮金券的方式促銷,我和媽媽為買哪家的更便宜進行了討論分析:甲商場商品打八折銷售,意味著買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場的促銷手段說明了花100元錢可以買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計算就是買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實際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場的促銷手段對消費者更有利。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還能省錢呢!看來學好數學對我們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構建生活化的課堂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情境,使數學知識成為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讓抽象的數學貼近生活,讓多彩的生活為數學服務。創設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思維的慾望。例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可以創設玩撲克牌游戲,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張牌,再把兩張牌上的數合起來,然後,說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枯燥的數字加減運算融入玩撲克牌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動手、動口、動腦,個個積極投入其中,這樣將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激活起來。又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原有的教學範例已經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把原來的例題改為:下面是開發區中心小學食堂價目表,你中午打算買哪幾樣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錢?學生自然很感興趣。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更主要的是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自主輕松的學會了小數的加減法。
課堂中,教師要善於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教學內容,增加數學的趣味性、現實性,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誘發學生思維的慾望。
(三)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歸宿。通過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促進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愛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創設讓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機會,既能激起學生的表現欲、好奇心,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從動作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例如:在教學面積的計算時,學生通常是硬套公式,至於面積計算到底有什麼用處並不了解。我們可以通過以給教室做窗簾為切入口,讓學生測算一下需要多少布料。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有的開始動手測量窗戶的大小,有的三五人一起討論自己家裡窗簾的樣子,做窗簾時應該注意些什麼等等,氣氛十分熱烈。教師適時引導:首先要測量出窗戶的大小,其次要考慮窗簾要比窗戶長一些、寬一些,如果是面積較大的可用兩幅窗簾對拉,兩幅窗簾中間還應考慮應有的重疊部分等等。再讓設想一致學生自由組成設計小組,共同探討,將討論結果繪成圖並計算出結果。一時間學生的討論、爭辯聲不絕於耳,每一個人都全身心的投入,開心自主地靈活運用各種知識,深入地掌握了面積的相關知識及應用。
二、在生活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把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問題。因而,有目的地開展與生活實際聯系的課外活動既深化所學的課內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在逼真的問題情境中展開自主探究的過程,充分展示學生的數學才華,促進學生的應用數學技能得以提高。比如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進行「步測、目測」的教學,讓學生親自走一走、量一量。如在教學「比例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運用比例知識測量出學校旗桿的高度。方法:將一根一米長的木棍立於旗桿旁,用捲尺分別量出木棍與旗桿的影長,再運用比例知識計算出旗桿的高度。用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寓教於樂,增強學生數學學習慾望。我們還可以用實踐的形式鍛煉學生,寓教於動,培養學生數學應用的才能,用數學的思想熏陶學生,寓教於思,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水平。努力培養學生從小用數學的方法去實踐生活,感受生活的數學與數學的生活,溝通數學解決方法與生活問題解決策略之間的聯系點。如何宗保同學在數學日記中寫道:今天,媽媽帶我去參觀了我們家正在裝修的新居。下午放學後媽媽說:「宗寶,帶你去新居參觀、參觀,好嗎?」我迫不及待說:「好呀!」我們騎著摩托車前往目的地,到了新居,媽媽告訴我:「這是你的房間。」我說:「這房間多少平方米呢?」媽媽說:「你自己想辦法找答案啦!」我靈機一動,於是向工人叔叔借了一把捲尺,我們一人一頭量了一下,才知道長是5米,寬是3米,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算出,總共有15個平方米。然後媽媽說:「今天就和你去挑選地磚,看看你的房間要多少塊地磚?」我高興地答應了。我們來到一間地磚商店,一位中年婦女來招呼我們,帶我們去門市部參觀,發現裡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地磚,有50厘米×50厘米、60厘米×60厘米、80厘米×80厘米,經過我精心挑選,要了60厘米×60厘米的一種米色地磚,媽媽說:「究竟要多少塊呢?」我拿起計算器熟練地操作起來,用0.5米×0.5米,得出每塊正方形地磚的面積是的0.36平方米,「要多少塊呢?」我心想,我的房間是15平方米,應該用15平方米÷0.36平方米(這是包含除法), 顯示器上出現了一長串數字,商是41.666••••••(循環小數),為了鋪滿房間地面必須採用進一法,至少買42塊地磚。於是我大聲地說:「共需要42塊磚。」媽媽聽了,連連誇贊我真聰明。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要為學習數學服務
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這一理念正在被教師們積極地運用於教學實踐。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要合情
如在《求積的近似值》一課中,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求積的近似值,某教師組織了如下的教學活動:1.創設同學買水果的生活情境,伴著買水果的錄像全班同學一起走進生活化的情境之中:梨每千克3.6元,張平同學買了4.76千克。2.讓學生幫水果店老闆算算張平同學應付多少錢?學生算出應付17.136,張平同學應付多少元?3.讓學生上台付一付。學生找到17.13元,問為什麼17.136元中的這個6付不出來?4.生小組討論得出人民幣的單位只學過元、角、分,分以下的單位還沒學過,所以付不出來。5.提問:如果用角作單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 ……
我們知道,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作為教師,應該從生活的「真實」二字入手,從「自然」二字切入,還情境為生活本來的面貌,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實化的情境中真正體驗、感悟數學知識。面對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會充分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的去思考。
上述案例中,教師雖然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題材買水果引入教學,可謂源於生活。然而,從生活引入新課後,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的「為什麼求積的近似值」卻沒有讓學生舉出生活的事例來解釋,只是以分以下的單位沒學過作答。其實「為什麼要求積的近似值」?正是生活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小數乘法的計算,積可能是多位小數,但卻不需要如此精確的多位小數。「求積的近似值」也就因生活的需要而呼之欲出了。如果教師稍作改進:「如果你是張平同學,你准備付多少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思考,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觀點:1.保留兩位小數,付17.14元,這是標准答案;2.保留一位小數,付17.1元:這是聯系生活的結果,因為生活中「分」已經離我們很遠;3.保留整數,付17 元;這是實際生活中最常見的討價還價的結果。這樣,「求積的近似值」因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豐富起來,包含著濃濃的生活味。然後再進行求積的近似值方法的提升,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題目的要求用四捨五入法靈活求取積的近似值。在計算錢的時候,如果不註明要求,通常保留兩位小數。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悟得深刻。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要合理
為了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加法估算,某教師利用本校現實的男、女生人數代替教材中的購買電話機、取暖器、自行車等情境,「根據學校有男生394人,女生有307人,估算學校一共有學生多少人」的情境。學生饒有興趣的探索出如下估算方法:有的認為394接近390,307接近310,全校大約有學生390+310=700(人),有的認為394接近400,307接近300,全校大約有學生400+300=700(人)。學生能用四捨五入的方法進行估算教師感到很滿意。
應該說教師對教材的再次加工,所創設的情境有更強的現實性,更易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究熱情。然而細加琢磨,不難發現教師對教材的生活化處理中,僅將生活情境狹隘的看成激趣的一種手段,追求的是通過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多種數學估算技能而已,而忽略了生活情境自身蘊涵的啟思價值,未能啟發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訓練學生靈活選擇估算策略的意識。而這種根據現實情境靈活進行估算意識的丟失,與「算算全校大約有多少學生」這一空泛化的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創設生活情境除了激發學習興趣之外還要努力追求教學情境的思考性和實踐性,讓學生在樂中思,思中悟,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再創造」水平。上述案例中,如果將問題改成「全校學生外出參觀,如果每人發一瓶礦泉水,學校應為學生准備大約多少瓶礦泉水?」這樣更富有思考性。學生不僅學會估算技能,而且經過計算、討論、比較、擇優,在特定的情境中還發現用四捨五入法估算的結果(700瓶)比實際需要的(701瓶)要少,每人一瓶不夠發。因此應把兩個加數看大一些進行估算比較實際,即把394看作400,307看作310,400+310=710,學校應准備710瓶礦泉水才夠發。從而讓學生用生活的眼光考慮數學問題,形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估算意識,提升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實現了以教學促發展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要合適
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搭配的價值,某教師組織了如下的教學活動: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譜(雞腿、豆芽、黃瓜),讓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含義。2.展開:出示周三的菜譜(肉圓、大蝦、白菜、豆腐、韭菜)再讓學生一葷一素的搭配,體驗有序搭配的優勢。3.鞏固:出示周五的菜譜(紅燒雞、肉圓、白菜豆腐、生瓜),讓學生思考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麼規律?4.應用:超市購物(從眾多商品中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
我們知道,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來源於生活,現實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教學則是對生活現象、關系和規律的提煉和升華。所以《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但是,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處理好生活性和數學性的關系。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整節課彌漫著濃郁的「生活味」。然而,盡管學生始終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研討數學,但是,研究排列方案時學生為了寫下這些菜名,交流排列方案時教師板書學生的搭配結果,費去了大量的時間。試想,這些時間花得值嗎?整堂課看到的是菜名,說的是菜名,寫下的還是菜名,學生由於這些美味所引起的生理條件反射可想而知。盡管學生在選擇搭配時顯示出了靈性和活力,課堂學習氛圍也洋溢著民主和平等,但令人遺憾的是,數學的應用價值在這種異化的生活化課堂中,顯得蒼白無力。象這樣,教師在教學時把聯系生活作為唯一的方法,課堂教學變成了單純地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現象,淡化了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揭示,導致學生對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規律理解不深,把握不準,不能把生活現象上升到數學的高度,嚴重影響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數學離不開生活,因為它使數學變得更生動、更有活力;生活更離不開數學,因為它又使得實際問題解決起來更得法、更科學。教師應善於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理念構建數學課堂,達到數學教學生活化,幫助學生在數學與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數學知識以生活化的設計走進課堂。使學生學有意義的數學,使學生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從真正意義上減輕學生的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C. 如何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也是數學應用的歸宿.任何數學概念都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世界,我們就能發現,到處都是數學.正是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指引下,我重新審視了現行的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卻驚異地發現:時至今日,教材中隨處可見的仍然是「修一條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嚴重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的「經典」應用題.學生既不知所學的數學「從何而來」,更不知將「走向何處」.他們每天只是在反復的「類化」訓練中習得機械的解題技能,而一旦面對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他們往往束手無策,更別說通過數學學習來促進他們「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了.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注重應用題教學的「生活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應用題內容生活化
教材中的不少應用題,由於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既無相關的生活經驗或模型可供參照,更無法透徹把握這類問題的結構,這給他們的學習帶來很大困難.教學時,我們可以對具體內容情節上作一些調整.如「歸一應用題」一節,教材選用的是「一輛汽車3小時行12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5小時行多少千米?」我在教學時將例題進行了改編:「張老師買4支鋼筆用去20元,照這樣計算,買7支用去多少元?」由於「要知道買7支鋼筆需多少錢,必須先知道鋼筆的單價」這一認識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早已具備的,因而在解答這一問題時,他們則顯得更為得心應手.
二、應用題表述多樣化
過去應用題「純文字化」的表述模式居多,很少將表格、漫畫、情境圖、數據單等引進應用題教學.在實踐中我發現,如果對應用題的呈現形式進行改造,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應用題變得活潑了、生動了,如:如教學求平均數應用題時,我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圖表或數據,讓學生結合表格來研究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氣溫、某班學生的平均身高等等.並將應用題以 「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易於學生接受,也符合了學生的思維特點.
三、應用題結構開放化
我們的應用題教學曾給學生展示了這樣一個誤區,那就是任何數學問題,它都具有完整的結構:包括「適量」的條件、「唯一」的答案、相對「程式化」的數量關系等.我們的學生正是在這樣一種反復訓練中學習數學,而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數學問題並非如此.恰恰相反,幾乎沒有哪一個問題擁有的條件是恰好的,問題答案有時也並不唯一.針對這一情況,我對應用題的結構作了一些大膽拓展,試圖以具有開放結構、富於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取代現行教材中「封閉」的應用題,以使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結構不完整的數學問題.一方面,可以提供條件不足的應用題,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同時學會捕捉欠缺的條件,然後自己去搜集並予解答.比如「給我們班每位同學都做一條底6分米,高2分米的紅領巾,共需多少面料?」解答這一問題時還需知道「全班的人數」,這一數據就可以讓學生根據班級情況自己去搜集.另一方面,還可以提供一些純條件或純問題的應用,讓學生自己根據條件或問題自由展開聯想,發散思考.如「六年級有男生15人,女生25人,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再比如「要求全校共有多少名學生,我們需要知道那些數據呢?」顯然,第二個問題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可以通過全校男、女生人數來求解;也可以通過每班人數、每個年級人數或其它一些數據來解答.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並給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了某種真實的參照.
2、數據「盈餘」的數學問題 .
其一是條件過剩應用題.這樣的應用題要求學生對問題中的數據學會正確的判斷,並作出合理的取捨,以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二是結論「不唯一」應用題.以「買花」一題為例,「如果給你50元,你可以怎樣來合理地買花?」顯然,問題的結論是開放的:學生可以用50元買任意一種花,也可以選擇其中兩種或三種進行搭配,而搭配方案也是多種多樣的.像這樣一種接近於真實情境的數學問題,對培養學生分析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而這恰恰是傳統應用題所無法比擬的.
3、信息「雜亂」的數學問題
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更多時候則是以一種散亂的數據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需要我們根據問題的要求對信息靈活地進行篩選、整理,從而促成問題的解決.教學時,我有意增強了這方面的訓練,通過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素材」和解題要求,讓學生自己來搜集、處理信息,尋求答案.比如給出某班學生的檔案,要求他們將閏年出生的同學按出生先後整理出來.顯然,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首先得排除與解題無關的信息(如姓名、性別、家庭住址等),然後再根據出生年份判斷平、閏年,並將閏年出生的學生按序進行排列.盡管解答這類問題,學生無章可循,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在這樣一種選擇、判斷和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得到了切實的培養.
總之,應用題教學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注重「生活化」教學,把應用題教學與生活實際

D. 如何使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

新課改的《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下面結合實踐從兩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如學習《購物》單元「買衣服」一節時,我帶領學生分小組到服裝商場參觀學習,讓學生認真觀察買衣服的具體情景、過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匯報,讓學生親自用人民幣演示購物的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計算中的算理。然後,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到市場或商店買東西。從而深刻體驗並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數學語言生活化
小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但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教師有時還需要列舉通俗的實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如在教學生解應用題的過程中,先後尋找多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東西:工程隊、鴨子、粽子、大餅等,最終終於讓學生從新認識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領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愛數學。
2、數學概念生活化
學生對於數學缺乏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不能理解數學中的術語,即概念。特別是在新授課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學對有些數學概念一字不解。這就需要我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其循循誘導。
如循環小數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再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引出「循環」的概念,便會帶給學生具體深刻的理解。
3、數學問題(例題)生活化和實用化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僅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遊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又如在學了「年月日」這一課之後,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閏月還是平月,如此切身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這對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數學學習生活化
由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學具、實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
如教了「元、角、分的認識」後,教師在每張座位上都布置一個簡易商品店,標上「一隻書包31元,一隻文具盒8元7角,一塊橡皮5角,一支鉛筆1角,一個削筆器28元3角」。並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換好的零錢,讓同桌位各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買你最想買的一件商品。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興趣高漲。在學生對錢數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師問:「老師給你40元錢,誰能告訴老師最多可以買哪幾樣商品?」學生的想像得到了激發,定會爭先恐後地想為教師出謀劃策。
5、數學作業生活化
現在小學里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長方體的特徵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麼特徵,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製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徵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後發言,這個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於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體會到:數學即生活。數學教學,尤其是低年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E. 如何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慾望
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更加的接近生活。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學以致用。那麼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去做呢?
1、新課導入中創設生活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又好奇,對於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是練習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厭煩。實踐證明,設計富於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並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由被動到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從而使注意力變得自覺,集中和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像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中如何做好導入呢?我認為可以這樣做:如在教《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學生平時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際,首先老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到超市購物的畫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問學生:「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會用到是什麼?」這時有學生就會說是人民幣。這時候老師可出示課題:認識人民幣。並說:「我們買東西就要用到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這樣課堂就活躍起來了,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著數學知識,從而體會到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無形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2、在教材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學生生活在社會之中,並最終走向社會,所以課程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將學生校內外的生活經驗與需求作為一個重要的來源與依據。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能受教材的束縛,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教《乘法應用題與常見的數量關系》時,可以讓學生課前收集超市購物結帳時的清單,從清單上找到單價、數量、總價,知道已知單價和數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總價來,讓學生認識到「單價X數量=總價」這個數量關系式,這樣就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枯燥的數學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因此,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置於教學情境中,不但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思維積極性的激發,而且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
如果學習內容是以生活情景和實驗情景呈現的,並包含有一系列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慾望的生活性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能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不斷建構知識意義,而能使思維不斷的擴展,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新的問題,並產生進一步研究的動力。在練習中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通過練習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過程中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還原和再創造,將數學練習融合於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練習為我所用。如教《認識人民幣》一課,在學生對人民幣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後,練習中創設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用學具(人民幣)按出示的物品標價付給小組中的收銀員,收銀員按標價收錢並負責找錢,其他同學評價他們的交易是否正確。這樣用模擬的生活體驗把人民幣的應用掌握起來,讓學生通過買賣物品,在生活中體驗知識,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這就是從生活中讓學生提煉數學知識,然後在情境中鞏固所學的新知識,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二)、解讀生活數學 感受數學生活
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數學教學中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達到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我們了解客觀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教學過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的慾望。
如在教「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麵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教「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可以這樣設計: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你們知道嗎?邊劃邊講,腳底長與身高的比是1:7,如果你是一名偵探的話,只要發現罪犯腳印就可以估計罪犯的身高了。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一個個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或者是:出示五星紅旗,美麗的雅典神廟、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發型設計,問這些美嗎?知道為什麼這么美?然後介紹希臘數學家利用線段找到世界上最美麗的幾何比—黃金分割,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揭示課題。
相信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就可以使學生分析數學的現象。生活中到處有數學,關鍵是教師能否善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挖掘數學中「生活例子」,使學生對數學有一個親近感,激發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三)、強化應用意識 促進數學生活化
生活化意識,眾所周知,就是從生活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這一點上,美國「木匠教學法」很成功。「木匠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讓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本原則,也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
1、巧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生活中無數的數學問題等著開發、利用。教師要充分創造條件,創設生活情境,把有限的生活知識源於無窮的生活情境中,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如學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後,讓學生給自己的相片裝飾上精美的邊框;學了面積後,讓學生回家去幫父母並計算地面的面積,計算地板磚的數量和購買所用的錢。這樣既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預算能力、社會能力,又十分有效的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2、優化數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包含著數學知識。數學可以美麗人生,數學可以智慧人生。研究數學在生活的應用,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同時,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可以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在生活中的研究、發現,以數學日記、數學小論文等的形式進行交流、匯報。在教「三角形的穩定性」後,引導學生探索:課桌椅搖晃該怎麼辦?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椅子;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可不可以?為什麼?……通過這樣讓學生充分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體會到數學能應用於生活,我們可以研究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樣能使我們的生活更便捷、更美麗,以此使學生更熱愛生活。
3、靈活運用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各種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它,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獲得數學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意識。結合有關數學知識的學習,安排「游樂園中的數學問題」、「最佳設計方案」等小課題研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再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此來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綜合能力。
「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給學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

F. 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途徑和策略評課詞有哪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更快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前提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樂學、會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進行教學,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情境,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點撥、引導,使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學會思考,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把教育放在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下,使教學真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才能對學生進行「完整的人」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具體而言,首先,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研究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生活經驗、個性品質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其次,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寬容和期待,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成長性,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迎接挑戰、打破常規,在學生犯錯誤時,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將重點放在弄清出錯的原因與改進上,從而使教學更具開放性,更有生活氣息,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結合生活實際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來源於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從生活中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要求教師善於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然後再將實際生活和教材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樣,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會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並不陌生和抽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使學生善於捕捉、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在教學「數據的收集」時,教師可讓學生數一數自己有幾本書、幾只筆以及家裡一些物品的數量。學生善於觀察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觀察中不斷思考,在研究中不斷嘗試,不斷創新,從而不斷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最終提高綜合能力。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情景,使課堂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加強感知,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將枯燥的數學符號和抽象的數學概念、公式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具體場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實物或掛圖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教學「兩步加減的應用題」時,教師可利用公交車上人數的實例來創設情境,告訴學生公交車上原來有多少人,上來多少人,下去多少人,讓學生算出現在有多少人。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出示自行車掛圖導入新課,讓學生觀察和認識自行車的輪子的形狀。這樣,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運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能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演示平移兩個面完全重合,化抽象為具體,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也相等。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生掌握知識後有針對性地聯系生活創設情境,使學生學以致用。首先,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發現、思考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其次,加強實踐操作,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想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加強實踐操作,使學生勤動手,多動腦,提高實踐能力。例如,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後,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旗桿的高度。旗桿很高,學生開始可能不知所措,這時教師可以拿一根竹竿,筆直地插在操場上,讓學生測量竹竿和竹竿的影子的長度,然後啟發學生利用比和比例的知識,測量旗桿影子的長,算出旗桿的高。在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中,學生獲得了知識,鍛煉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聯系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並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和積累數學知識,學好數學,用好數學。這樣,通過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以及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在生活中觀察和思考,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嘗試的過程中來,充分挖掘他們的創新潛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G. 如何將數學教學生活化

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呢?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語言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程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於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徵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認識「<」「>」,我引導學生順口溜:「大於號、小於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於,開口在前是大於,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情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區分。又如把教學比大小說成「排排隊」;把教學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貨員」等,學生對這些生活味十足的課題知識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學習數學很有趣。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因而我們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多創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生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境化,特別是蘇教版實驗教材,幾乎每一節都有情境主題圖。如: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單元採用的情景圖就是學生所熟知的「數鉛筆」;第六單元「購物」呈現給學生的是文具商店貨架;三年級「對稱、平移和旋轉」單元則出示了許多美麗的剪紙……,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慾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
但是,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本身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新課程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的乘法教學中關於電影院座位的計算,由於學生進電影院次數有限(農村孩子則更少),相對來說,結合學校實際,如:算一算學校報告廳、多媒體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再如,相遇問題應用題教學,教師採用學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的相關的各種數學術語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快樂的、有積極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
三、例題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題是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設置的。但我們的數學教材,題材老化,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我並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蘇果超市購物,超市裡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錶,價值397元,他身上有465元。他們該怎麼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六年制數學第七冊「認識幾分之一」時,把例5改成「第28屆奧運會冠軍劉翔在110米跨欄比賽中,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你能用線段表示這個分數嗎?」通過多媒體電腦課件展示:課件播放劉翔在110米跨欄中的情景,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說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線段。這樣,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 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於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以「面積單位」一課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出示大小比較接近的兩個畫框(面積分別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請學生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起初學生意見發生分歧,發現僅靠前面學習的觀察法已經難以解決問題。教師適時引導:提出:「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索慾望被激發了,各種想法層出不窮,有的說:「可以用尺子量,因為我發現爸爸在計算房間大小的時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說:「我把兩本本子重疊就可以比較出大小,可以把這兩個畫框也重疊比一比」。有的說:「可以用同樣大小的小紙片擺一擺,看看可以擺幾個。」教師則抓住學生回答閃光點把握時機,把畫框反過來,呈現出畫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觀察法、測量法、重疊法的基礎上數格子法應運而生。同時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經歷上述的學習過程,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笛卡兒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通過不斷創設問題解決的情境,使學生不斷經歷「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認知過程,自主總結發現了比較面積大小的多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生活經驗啟發數學學習,享受到了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使知識形態的數學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冰冷的美麗」,而是「火熱的思考」。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 ,通過知識內化,方法掌握的教學過程,增進學生數學理解和用多種策略解決生活問題的信心和能力。
五、練習設計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重要要,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短暫,課後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後練習的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後,我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裡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並算出它的面積,最後估算一下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我在教學中又開展了「設計你的卧室」數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傢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傢具、粉刷牆壁和天花板的塗料、電器等。設計好圖紙後,再做市場調查,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建材規格、型號、價格等一系列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興趣盎然,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入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總之,數學教學要教得輕松,學的主動,只有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封閉的課堂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活動中、生活中學習,把無聲的「數學文本」演繹成鮮活的「生活文本」。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使每一名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H. 如何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新的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應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數學教學應要從孩子們比較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特別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孩子們能藉助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孩子們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的活力。讓孩子們體驗用有的數學和數學的樂趣與魅力。作為一名農村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與農村孩子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是數學學習不在枯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一、 讓孩子們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數學
農村的孩子接觸的事物大多與都與數學有聯系,那麼在孩子們生活的廣闊的數學空間里,教師要善於利用好這些資源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通過寫「數學日記」讓學生寫家裡日常生活中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通過數學學日記既讓學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數學、又明白了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景
我們每個人都有零花錢很多時候自己都去小賣部買零食和文具,買這些東西需要多少錢?應付多少錢?找回多少錢?這些問題都是基本的數學知識,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將學生引入場景中去開動腦筋,這樣教學結果會事半功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在教學時空手講得再好也不如給學生創造一個好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好。
三、設置生活化的作業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密切聯系,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精心設計作業,使作業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按比例分配》教完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校王老師家3口人、劉老師家2口人合租一套面積10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客廳20平方米、衛生間5平方米公用。房間面積王老師家35平方米;劉老師家房間面積40平方米。如果月租金1500元,怎樣分配才比較合理?課後同學們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說:「應該平均分。」有的說:「家庭人數不同,不應該平均分,應該按人數的多少來分配」有的說「應該按住房面積多少來分配」等等,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使大多數同學理解了什麼是按比例分配。又如:學習了「百分數應用題」後,可設計這樣的題目:一個家庭去某地旅遊,甲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如果買3張全票,則其餘人按半價優惠;乙旅行社的收費標準是:家庭旅遊算團體票,按原價的
80%優惠,這兩家旅行社的原價均為每人1000元。
(1)如果你家去,你准備選擇哪家旅行社呢?
(2)看到這些信息後,你對其他家庭去旅遊有什麼建議呢?
這樣的作業,能讓學生對所獲信息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並從中發現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和創新的成就感。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利用身邊的資源,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入手教學選擇發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切合實際找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分析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只有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是成功的教學。

I. 談談如何將數學教學生活化

新課改的《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下面結合實踐從兩個方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現代數學在教學設計上很重要的新理念,就是要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密切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數學是活的、富有生活力的,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世界中。如學習《購物》單元「買衣服」一節時,我帶領學生分小組到服裝商場參觀學習,讓學生認真觀察買衣服的具體情景、過程,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匯報,讓學生親自用人民幣演示購物的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了計算中的算理。然後,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計算方法,到市場或商店買東西。從而深刻體驗並領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活生生的,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
1、數學語言生活化
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但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樣,主要還是取決於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裡面蘊藏著許多生動有趣的東西。如何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從而樂學、愛學,這就需要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將學生牢牢吸引住。在保證數學本身的科學前提下,教師有時還需要列舉通俗的實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於學生的理解。如在教學生解應用題的過程中,先後尋找多種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東西:工程隊、鴨子、粽子、大餅等,最終終於讓學生從新認識了數學:數學就是生活。
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領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形,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愛數學。
2、數學概念生活化
學生對於數學缺乏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不能理解數學中的術語,即概念。特別是在新授課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學對有些數學概念一字不解。這就需要我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其循循誘導。
如循環小數的概念,可以讓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再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引出「循環」的概念,便會帶給學生具體深刻的理解。
3、數學問題(例題)生活化和實用化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具有形象性和啟發性,它能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增強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不僅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數學情境,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遊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又如在學了「年月日」這一課之後,讓每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閏月還是平月,如此切身的問題讓學生體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這對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數學學習生活化
由於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而學具、實物模型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顯性活動。
如教了「元、角、分的認識」後,教師在每張座位上都布置一個簡易商品店,標上「一隻書包31元,一隻文具盒8元7角,一塊橡皮5角,一支鉛筆1角,一個削筆器28元3角」。並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換好的零錢,讓同桌位各輪流扮演營業員和顧客,買你最想買的一件商品。此時,學生的學習慾望大增,興趣高漲。在學生對錢數有了感性認識之後,師問:「老師給你40元錢,誰能告訴老師最多可以買哪幾樣商品?」學生的想像得到了激發,定會爭先恐後地想為教師出謀劃策。
5、數學作業生活化
現在小學里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在教長方體的特徵時,布置學生用硬紙板做一個長方體模型。學生要思考:什麼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長方體有什麼特徵,怎樣做才美觀大方。第二天學生帶著自己製作的長方體到課堂時,長方體的特徵根本就不用教師講解,每個學生已有體會與同學交流,個個胸有成竹,爭先恐後發言,這個的課堂能不充實、活躍嗎?
布置學生「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製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J.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如何上好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課
應用題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使學生不怕應用題,掌握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訓練:
一、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能正確分析等量關系是解應用題的關鍵。解答應用題的過程就是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過程。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只有對題目中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換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學生對題目中的某一種數量關系不夠清楚,那麼也不可能把題目正確地解答出來。而要分析等量關系首先要理解並熟記一些常用的等量關系。例如,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每份數×份數=總數、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以及幾何圖形計算的有關公式等等。下面就如何分析等量關系舉幾個例子加以分析:

(一)培養學生解一般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例如,某公司要生產手機54萬部,前10天每天生產1.5萬部,餘下的要在20天完成,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當學生弄清題意後老師就提問要想求平均每天要生產多少萬部?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餘下要生產多少和需要的時間)用哪個等量關系?(餘下要生產的量÷餘下的時間=平均每天要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題里沒告訴我們又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一共要生產的前10天共生產的=餘下要生產的量),前10天共生產的又沒告訴我們要怎麼求?用哪個等量關系?(每天生產1.5萬部×10天=前10天共生產的)一個題目分析下來要用到好幾個等量關系,只有這樣一步一步分析等量關系學生才能找到解應用題的途徑,才能列式解答。

(二)培養學生解分數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分數應用題的等量關系的分析要找到題中的關鍵句,也就是分率句。在分析分數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先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的量,然後再寫出三個字的等量關系即「1」×=量。例如我國領土遼闊廣大,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東西相距多少千米?從分率句東西相距的千米數是南北的52/55中先找到單位的「1」的量「南北相距的千米數」用南北相距的千米數乘52/55等於東西相距的千米數即南北相距的千米數×52/55=東西相距的千米數。不管是分數乘法或分數除法應用題都可能用相同的等量關系,只要找到了等量關系再根據單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計算,單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計算。

(三)培養學生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分析等量關系的能力

列方程解應用題找等量關系更是必不可少的。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可以順著題意找,找到等量關系後設未知量為x與已知量共同參與列式。例如,商店原來有一些餃子粉,每袋5千克,賣出7袋以後,還剩40千克。這個商店原來有多少千克餃子粉?它的等量關系順著題意,用原有的重量減去賣出的重量就等於剩下的重量即原有的重量-賣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根據等量關系就可列出方程(x-5×7=40)。

二、注重培養學生列表或畫線段圖的能力

畫圖分析應用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整個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應用題是比較抽象的,用列表或畫線段圖分析能幫助學生弄清題里各數量間的關系。

(一)一般應用題中有關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問題可以藉助列表進行分析

例如,食堂買來280千克大米,計劃吃7天。實際每天比計劃少吃5千克,這批大米實際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數 天數 總千克數

計劃 2 8 0 ÷7 7 天 2 8 0 千克

實際 比計劃少吃5 千克 ? 天 2 8 0 千克

從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實際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計劃每天吃的,用計劃每天吃的減去實際比計劃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從而求出實際每天吃的列式為:280÷(280÷7-5)。用這種方法分析這類應用題即使程度再差的學生都能解答,特別是中下生效果很好。

(二)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可以畫線段圖幫助分析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藉助線段圖能夠幫助學生弄清有關數量和標准量的關系,找到解題的途徑。教學時,經常指導學生作線段圖訓練,使學生掌握作圖的基本方法:必須先畫表示單位「1」的線段,注意線段的規范性以及作圖的靈活性,運用補、截、移、疊等作圖技巧,講究作圖的科學性。同時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分析思考,理解數量關系,使學生的思維與作圖同步進行。這樣就能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啟示性。

三、注重培養學生對比辨析的能力

對於易混、易錯的題目,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似是而非的變式題組讓學生練習、比較,從而掌握解題規律。例如(1)少年宮舞蹈隊有23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合唱隊有多少人?(2)少年宮合唱隊有84人,合唱隊的人數比舞蹈隊的3倍多15人。舞蹈隊有多少人?通過對比使學生理解和掌握(1)的一倍數已知用算術解(2)的一倍數未知用方程解。又如分數應用題中學生非常容易混淆的兩道題:(1)一根繩子8米剪去1/4,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8米剪去1/4米,還剩多少米?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1)中的1/4是表示分率,而(2)中的1/4米是表示數量不能混淆。

四、注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發散思維是解決問題時沿著各種方向、不同途徑去探索和思考。讓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聯想訓練以及一題多解訓練,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和靈活性。如,飼養小組養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隻,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只數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可以用四種不同的方法解答(1)方程解:解:設白兔有x只,則黑免有1/5x只,列方程x+1/5x=18。(2)歸一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用18÷6×1=3(只)求出黑兔,用18÷6×5=15(只)求出黑兔。(3)按比例分配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有5份,黑兔有1份,共6份,黑兔佔一共的1/6,白兔佔一共的5/6,用18×1/6=3(只)求出黑兔,用18×5/6=15(只)求出白兔。(4)用分數的方法:從分率句中可知白兔是單位「1」,而黑兔的只數是白兔只數的1/5,18÷(1+1/5)=15(只)是白兔的只數,15×1/5=3(只)是黑兔的只數。平常教學時多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並對多種解法加以比較從中找到最佳的解法。從而使學生懂得,在解應用題時,要盡可能地選用最簡捷的方法。

五、注重培養學生驗算的能力

驗算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自我評價能力的重要步驟。驗算的方法有估算、代入,另解。下面就估算舉例加以說明。

例如,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要榨出2100千克的油,需要油菜籽多少千克?在做這道題時往往有學生出現2100×42%%=882(千克)的錯誤解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想一想:要榨2100千克油,只需882千克油菜籽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呢?從而判斷答案是錯誤的。再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理解「42%%」的意義,就是表示油是油菜籽的百分之幾的數,得出油菜籽千克數×42%%=油的千克數,找到了正確的解法,2100÷12%%=5000(千克),這樣就能做到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生活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