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實現音樂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與音樂的結合必須考慮到兩者之間的契合度,須知兩者不是機械性的搭配,而是兩種因素的結合,教師要深入把控教材,掌握教材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價值、人文內涵,深入提取、捕捉、挖掘情感寓意,從而能夠較好的掌握文章和相關音樂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獲得 視聽上的雙重心理沖擊。例如, 在講解《找春天》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依照文章主旨選擇《春天在哪裡》這首歌,兩者之間的契合顯然是很明顯的,能夠較好的將學生帶入到文章中,愉悅的音樂聲讓學生情緒上產生歡快感,受到渲染後極好的活躍了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適時恰當的引入課本內容,引導學生感受文章中的主旨,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鑒於小學生生理和心理上都處於較為幼稚的狀態,他們的人生閱歷較淺,情感沉澱少,無法較好的理解具備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這時候可以很好的利用音樂作為媒介向兒童傳遞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實現情感體驗的升華。教師應當在客觀理解文章主旨後選擇那些契合主體的音樂來構建較為合理恰當的情境,誘導學生體會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提升學生從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從作品中的思想性獲得與作者的共鳴。例如,在古詩詞《憶江南》的教學活動時,選擇歌曲進行播放,再結合學生自主性的閱覽詞的效果,顯然要好於單純性的閱讀文字,語文教學活動的效率得到了升華。
總之,教師需要不斷革新自身知識儲備體系,革新自身教學理念,探討更加符合時代趨勢的教學活動策略,選擇符合客觀需要的音樂,通過音樂讓學生將思緒帶入到文字中,學生獲得了與作者的情感上的共鳴,自然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涵,從而感受到語文的樂趣,實現深層次挖掘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
⑵ 小學生古詩朗誦的背景音樂
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古箏曲 古琴曲 都可以咯、
⑶ 適合小學語文教學的煽情的音樂有哪些
友情地久天長,long long ago,都不錯,希望對你有用
⑷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有哪些
教師要教得好,讓學生學得好,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古詩教學要設計得精彩握要,首先教師必須對古詩文相當熟悉,對古詩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還能對其中一些古詩文有獨特的體會和感受,從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入對古詩文的欣賞與品味之中。
大量的文獻顯示,當前古詩教學關注四大方面的內容。第一、創作背景;第二、分析與理解;第三、欣賞與體驗;第四、朗讀與背誦。這四個大方面較為完整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探索有效古詩課堂教學研究中,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分七步進行: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詩導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的導課方式類似,即:間接導課與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導入法、疑問導入法,預習導入法,背景導入法等等.不管哪種導入法都與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如:我執教的《回鄉偶書》採取的就是間接導入法,由已學過的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來喚醒學生對詩人的再現進而在增強孩子的求知慾的前提下進入本課的學習。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就像本人執教的《泊船瓜洲》,從今天起我們進入第二組元的學習,隨著今天的學習我們將認識一位宋朝詩人王安石,今天學習他筆下的一首詩板書課題。
二、背景介紹,知曉詩人。
古詩的創作背景包括時代背景、詩人創作此詩的境遇與心態等。古詩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典型體現。教師在課前讓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可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並且新課程標准還指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各種各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因此處理好這部分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使教學增添生趣。
像我在這一環節介紹詩人賀知章創作《回鄉偶書》這首詩的背景,學生就會在這種情境中展開想像,獲得情感體驗。課程標准對高年級閱讀積累提出較高的要求: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能根據需要搜集有關材料。我教學《長相思》在這一環節讓學生交流對於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准備。
三、自主學習,弄懂詩意。
《語文課程標准》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古詩。
首先要大膽地放。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詩意。對於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和幫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解決。
引導學生利用書上的圖畫,注釋或其他工具書等幫助理解詩詞的意思。理解詩詞的意思還應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抓詩眼
:例如王維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更能理解異鄉異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個獨字,就知道倍思親時的孤單了,更能理解詩人見到別人團圓而自已隻影形單的寂寞了。
(2)抓詞語
:例如,同是寫送別的詩《芙蓉樓送辛漸》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詩句中的重點詞,就能體會到詩人送別時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別辛漸時心中充滿了傷感與凄涼,到底送別的辛漸是何人呢?為何這樣悲痛呢?一定與詩人的親友有關。
(3)抓詩句
:一首詩,每每有兩句是重點句,有些甚至成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點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鸛雀樓》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靜夜思》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抓詩題
:有些詩,從它的題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詩到底寫的什麼內容。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從題目就可見作者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風景?賦詩?)碰到了開頭是晴朗的,後來下雨了這樣的景象。又例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如果不看題目,一讀而知是寫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結合詩題細讀全詩,你就會發現作者是借物抒情,寫下了對林子方上京為官的無限祝福。
四、誦詩想像,品詩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博大精深,凝煉含蓄。有著音樂、建築、繪畫、意境等在內的巨大美學價值。詩的情感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欣賞來體會。因此,在學生理解了全詩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後,教師要趁熱打鐵,通過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讓學生根據詩意想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於詩的思想感情。在學習古詩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依詩句的意思展開想像,入情入境,加強有感情地朗讀。在初讀過程中,僅以讀准字音,讀通詩句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讀,就要有感情表現的要求。在理解詩歌意境後的朗讀就要求能達到變感情朗讀為有創造性地朗誦。
五、創設情境,引入詩境。
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為之動情。怎樣讓學生進入到這種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呢?教師不要孤立地指導朗讀或單純地創設情境,而是將創設情境與感情朗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設情境作為學生感情朗讀的基礎和鋪墊。同時又通過讀來引導學生領悟詩情,進入詩境。我有時採取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此情此景;我有時通過看錄像將學生帶入到詩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豐富,學生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終,讓學生通過讀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實際上這一環節就是前一環節的升華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創作詩詞。
課程標准指出:小學階段應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文,以利於學生的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整個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古詩量並不是很多,所以在結束了一首詩的教學後,並不結束這堂課的教學,而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有意識地加大學習古詩的量。使學生在課堂中接觸到大量的古詩,了解到詩人更多的優秀的詩作。這樣,同學們的眼界開闊了,誦讀古詩的興趣也增加了。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讓學生表演,再現詩的意境;中高段可通過課件的出示和音樂的渲染,創設適宜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課堂環境。通過這個語言實踐過程,指導學生運用古詩的能力,激發他們創作的慾望及興趣,讓他們能學以致用,真正起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七、板書設計,簡單明了
教學板書是藝術,藝術是講究創造的,是需要教師花心血進行構思、提煉、創新的。每一幅新穎別致、獨具個性、富有美感的藝術板書的出現,都是教師創造性思維的結晶。我們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板書,更提倡教學板書的新設計和新創意。板書設計做到,圍繞詩詞中心,抓住關鍵詞,簡單明了,有創新。
⑸ 小學如何進行古詩教學
一、誦讀古詩,理解其義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國宋代作家蘇軾也說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作為古詩需要多讀,只有多讀、熟讀,才能夠理解其義。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多讀熟讀,善解其意。
1.激發誦讀興趣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必須要增強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古詩具有音樂感(韻律、和諧音調、抑揚頓挫、平仄交錯),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激發他們的誦讀潛在能力,營造一種和諧、民主、愉悅、快樂的朗讀氛圍。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評價應該運用鼓勵的手段,尊重學生的朗讀,特別是對那些朗讀比較差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而是要委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讓他們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要面向全體,讓朗讀優秀的學生幫帶朗讀較差的學生。要開展一些能夠促進朗讀教學的活動,比如,詩歌朗讀大賽、背誦詩歌比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朗讀熱情。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促進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例如,單獨朗讀、二人對讀、分小組讀、男女生分讀、師生賽讀、配音朗讀等等,通過各種朗讀樣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樂趣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自覺誦讀的狀態中,深深地被詩歌的美吸引住,陶醉在詩歌美妙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激發了他們的朗讀欲,自覺地感悟到了詩歌的內涵,領略到了詩歌的偉大與神奇。
2.培養學生朗讀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育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要想讓學生學習好古詩就要養成從小喜歡學習古詩的習慣,只有形成了習慣才能夠自覺地去朗讀、體味、咀嚼、感觸和欣賞,從中享受到它的內在美。一是讓學生能夠正確而標准地朗讀古詩,做到不丟落字,也不添字,不破句讀,練成讀音準確、發音洪亮、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效果。二是達到眼、心、口統一步調,使他們不斷提高靈感性。三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只有通過持久的訓練和堅持才能夠真正培養出愛好古詩、學習古詩、欣賞古詩、能寫詩歌的能力來。就像清朝孫洙所說的那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二、引領學生,走進情景
1.詩歌都是通過意象來體現的
也就是通過景象和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意旨,因此,我們做到真正地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把握詩歌的意象,也就是要走進詩歌的情境中,引領學生走進詩歌的情景里。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詩歌中的重點詞,理解詩歌的境界,進而達到理解詩歌的意旨。比如:在學習《小池》一詩的時候,就要抓住詩眼「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兩句,就會清楚地看到美好春天到來,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景象啊!進而表達出詩人觀察的細膩、用詞的精練。因此,只有抓住這樣的詞句才能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旨,也能夠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學好詩歌的重要條件,因為詩歌具有審美性,它靠語言的凝練濃縮了語言的高度表達力,具有跳躍性,它的內在美需要欣賞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升華到令人陶醉的意境美。因此,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主觀想像力,達到真正地學好詩歌的目的。比如,我在執教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的時候,就是讓學生去注意對「人家、紅葉、山路、雲彩」等意象的挖掘,從而看出一幅壯美秋天的畫面。我通過多媒體把這些美景都展現在屏幕上,學生由此增強了對詩歌的理解。
總之,對小學語文古詩的教學還有很多的方法。限於文章的篇幅只談這兩個方面。不管怎麼樣教學都要把握詩歌的特徵來強化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詩歌,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促進古詩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望採納,謝謝!
⑹ 急求小學古詩詞的歌曲!!最好音樂優美一點的。萬分感謝!!
呃。。。你是要直接歌曲中唱的就是古詩,還是為古詩配樂?
歌詞為古詩詞的有:專《水調歌頭》《虞美人屬》(李煜)《在水一方》。。。鄧麗君有一張專輯都是唱古詩詞的,叫做《淡淡幽情》
如果為古詩詞配樂,建議用林海的作品,他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琵琶語》,其他的也很不錯,你可以試聽一下,而且很好找
⑺ 如何把用音樂用於古詩詞教學
學生的學習來離不開生源活實際,他們更習慣於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展現出來。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布置一些與日常生活和學習有關的練習,努力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沉浸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有助於學生認識他們所學知識的作用和意義。
⑻ 如何進行小學詩歌教學課件
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教學,就去研讀教參,教參上有很多教學建議指的參考。
⑼ 如何把小學古詩課上的有聲有色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現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通過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於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琅 琅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節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 踏/清秋。」七言詩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 /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節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 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 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然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 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後指導他們反復吟誦,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二、通過啟發想像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於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於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 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 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徵,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徵也有明顯的區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 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像,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教師要善於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 。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後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展開想像,進而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之後,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像從而感受 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 「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 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寄託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 詩話》中所雲:「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 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 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並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於感情,切忌無動於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 ,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 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過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 哲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一首古 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 ,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 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於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第一是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 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與神。哲 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 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 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 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於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與趣。理與趣的關系,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徵關系的一種特 殊表現。優秀的哲理詩都具有「理趣」,既富於哲理性,又富於藝術趣味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 藝術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我想教師如只講生硬的「理」而忽視「趣」,學生是不會「買帳」的。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⑽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古詩詞吟唱
詩的話比較困難,但是詞本來就是有曲的,詞譜就是根據曲調編的,可以找找詞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