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科學興趣小組計劃
一、活動措施
為能更好地完成活動輔導任務,特製定計劃如下:
1.做好報名工作
先初步設定信息技術活動興趣小組人數約10人左右,由各班主任利用班會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學生自由報名,學校再根據各班得報名人數從中選出10名個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的學生作為學員,活動地點為學校電子備課室,時間為每周三下午第二、三節。
2.加強管理
為能更好地完成課外活動的學習目標,必須做到認真備課,耐心輔導,全面關心愛護學生,管理組織教育好學生遵守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文明守紀,講究衛生,更要愛護來之不易的計算機設備。
3.重視計算機引言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基於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一種認識傾向,它是學好一門課的內驅動力。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就要求我們在計算機引言課中,要從計算機的產生、發展、最新動態和Internet網路的有關常識的介紹,同時結合本地區、本校利用計算機進行畫圖、電子報刊、動畫製作等方面的應用,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的重要作用,學習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個人成才的需要,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注重上機操作能力,使學習興趣持久不息
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極強的學科,應該說上機時間佔70%,理論課只佔30%。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和觀察、驗證於一體的過程。學生剛開始學習時還有興趣,但慢慢地對計算機的熱情就會下降,不感興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設下疑難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上機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給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大力推行「發現式」教學,同時要保證學生充裕的上機時間,著重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當學生通過自己的上機操作能夠解答某一問題,必將會熟練掌握該項操作技能,增添一份喜悅之情,充滿一股學習計算機的熱情,讓學習興趣持久不息。
5.發揮「小老師」的作用,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當「小老師」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間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傳授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對教學中的一些簡單知識內容,而且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如在「畫圖」的教學中,事先告訴學生教學目標,讓學生自己組織上課,學生就會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以自己最好的教學方式,扮演「小老師」。同時,在上機實踐課中,教師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兼顧到每一個學生,這時讓一部分操作較好的學生當「小老師」,對其他同學在上機過程遇到的一些難題給予解答,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共同激發學習興趣。
二、具體活動內容:
本學期由於是剛組建興趣小組,學生年齡結構大,水平不一樣,所以將活動內容初步定為「電腦繪畫」、「電子報刊」、「動畫製作」由二、三、四年級的學生進行練習和創作,老師進行輔導,一起確定創作的主題,爭取到期末活動時學生要創作出一幅較完整的作品。
三、評選活動
在期末活動結束時,結合學校的安排,要對小組活動的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而且要對活動小組的成員進行考核,評出優秀學員。
㈡ 如何開展小學信息技術興趣小組研究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課題研究中主動獲取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意識;同時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在完成研究性課題時,必然使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資源的能力得到加強,從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和合作的手段。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實現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小學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所謂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選擇一定的課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基本特徵是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在小學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多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要求學生以共同的興趣愛好,自由組成研究小組,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實施方案,共同研究並總結研究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建議者、傾聽者和協調者的作用。例如在畫圖和文字處理的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對不同畫圖和文字處理的使用方法及實現功能進行研究並得出不同結論,教師再組織不同小組利用機會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學習的面更廣,在小組學習中提升合作學習的能力。
建構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從合作學習的概念中可見,合作學習對小組成員的構成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不是幾個學生的隨意組合。教師對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仔細觀察、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成績、能力、思維特點等,然後進行合理的分組。分組之後,要注意收集小組成員的「磨合」信息,並酌情做出調整。這是合作學習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應合理分工,明確各角色的職責,使主持、記錄、把握主題(討論跑題時負責把話題引回主題)、匯報、記時等各有分工,人人有「事」干,以便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長處和作用。角色分工可以由學生協商進行,也可由教師在了解、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進行。每個人的角色可以相對固定一段時間,以便學生適應角色要求;可以定期輪換,以使每個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鍛煉,並可避免因長期擔任一種角色而出現懈怠感。不論採用何種方式確定匯報人,教師在學生實施合作前均應明確告知,以便學生做出相應的准備。各種確定方式各有利弊,教師可輪換使用。事先選定匯報人的方式的益處是承擔匯報任務的學生因任務在身會用心傾聽、整理同伴的觀點,匯報的質量可能較高。弊端是非匯報者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鬆懈心理;臨時指定和隨機叫號的方式,因每人都有可能被教師叫起成為匯報者,而匯報質量又決定本組成績,可促使每位學生成為認真的傾聽者。當然,因每個人是否成為匯報者只具有可能性而不是確定性,學生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並因此影響匯報質量。由內向或學習成績暫時落後的學生匯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要求各組記錄員做好記錄工作,為他們的匯報提供心理支持。
3.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合作學習中要使每個學生傾力投入,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其中,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對「異類」的觀點可以組織小組或全班學生討論、爭論甚至是辯論,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輕易否決或不屑一顧。
4.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教師應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現場的進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合作學習時間。合理的標准可以是:小組各成員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研討產生的方案都有時間進行演算、實驗探究和驗證;需要留出出錯耽誤的時間,需要有時間沉思默想,還得有時間去思考總結個人經驗,去進行相互交流。那種只因預定時間已到而強行打斷學生討論興致的做法,不僅無益於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更會敗壞學生可貴的參與熱情。
5.合理調控合作過程,加強學習指導。合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要承擔好組織者的職責。首先,應向學生說明合作的內容和要求;其次,在學生進入合作之前,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第三,及時了解合作的進展、討論的焦點和認知的難點;第四,要合理調控合作過程。教師既應是平等的參與者,又應是冷靜的觀察者和有效的調控者。這要求教師既能參與其中,與學生共同討論,又能適時抽身了解各組的合作進展情況,並能根據所掌握的情況合理調控合作的進程。教師完全被「裹入」其中而忘記自身職責,或在講台上忙於熟悉教案、准備課件和教學用品而對學生合作進展不聽、不看、不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6.採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評價要重在過程而非結果,重在全員參與。因此,應該根據學生參與研究活動的態度,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學生在研究中所獲得的成果情況和學生所得到培養的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評價學生在實施研究性課題時,獲得哪些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形成什麼樣的信息素養。注重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評價應主要採用實際操作和學生作品展示的方式。
研究性學習通過學生首先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即課題),採用小組協作方式,藉助網路等信息工具,通過個體的主動探索,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培養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由於受知識水平限制,所選研究性課題與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課題有所不同。要以學生為主體,本著發展學生個性和培養創新精神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的教學觀念,真正形成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㈢ 誰有小學手工製作興趣小組教案
《有趣的吊飾》小學手工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表現物象的形態特徵;運用剪、對折、粘貼製作吊飾;有目的的排列。
2、過程與方法:
(1)在比較中,感受民間飾物造型、色彩、花紋特點;
(2)在探索中學習吊飾的設計方法;
(3)在「嘗試運用」中把握製作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意與同學合作完成;
(2)對吊飾的串聯與裝飾發生愛好。
教學重點:能運用紙材和點、線、色表現物象;運用「剪、對折、粘貼」的製作方法。
教學難點:有目的的排列。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啟發談話法
教學預備:課件、有關圖片、學生作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比較
1、民間飾物與學生作業中的吊飾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地方?
相同:
(1)、簡練的外形;
(2)、色彩對比鮮艷;
(3)運用點、線、色裝飾。
不同:
(1)、材料不同;
(2)、懸掛的地方不同;
(3)、裝飾圖案有寓意。
二、探討與嘗試
1、嘗試找找身邊的媒材進行吊飾設計,鼓勵發現問題;
2、學生互相研究解決問題;
3、同一主題的物象形態選擇;
4、嘗試運用幾何形進行有節奏的排列,感受節奏美。
三、創作與評價
1、小組合作創作
2、自評與他評。
㈣ 數學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教案
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數學競賽,並適當給予一些小的獎勵,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熱情,而且採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