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科學課堂中如何根據小學新課程教學理念進行概念教學
= =丶丶丶丶丶丶丶忘了
㈡ 如何科學的進行概念教學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概念?什麼是科學概念?科學概念教學的方式有哪兩種?關於什麼專是概屬念?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描述。在心理學上一般認為,概念是用符號所代表的具有共同屬性和關鍵特徵』的一類事物。小學科學概念,主要界定在自然科學
㈢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1、鼓勵學生多問「為什麼」和積極思考:小學生的一個行為特點是喜歡問「為什麼」,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加以思考。
2、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實踐探索:探究活動是觀察、分析、思考與總結的過程,對於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問題,很多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動腦,而是缺少正確的引導與指導。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關注學生們提出的科學現象,並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現象背後的科學知識。
3、將教育環境科學化:學校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場所,學生在學校學習和成長,校園環境對於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教師應改變嚴肅的教育環境,設計一些具有豐富意義的文化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並體驗科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4、教學與活動服務於科學教育需求:小學生個性活潑好動,很多教師苦惱於怎麼讓小學生端端正正坐在課堂中學習,與其這樣,不如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天性,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實踐與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識,這種方式所得出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會更加有效。同時,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科學教育更多的應該是走進自然,走出課堂,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讓學習成果得到鞏固: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貫徹,新課標在小學教學中的施行,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必要性。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與興趣,增強科學意識,探索科學奧秘,用知識解釋周圍的科學現象。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在生活中鞏固學習成果,並將知識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對於孩子好奇的問題,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樹下,冬天濕衣服晾在室外結冰後仍然可以晾乾,從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氣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現象的背後隱藏著無數的科學知識。
師生之間的互相溝通交流對於知識的鞏固與記憶有很好的效果,教師應注重日常與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生活現象與常識,鼓勵與引導孩子們深入探索,鞏固課堂知識。
㈣ 淺談小學教育專業中如何開展有效的小學科學課程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在小學階段,學生進行的科學學習活動大多屬於接受性的探究活動.作為科學教師,重要的是應該學會選擇足量而合適的有思維價值的觀察和實驗研究活動.在活動中,特別是在高年級的活動中,要利用結構性材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理解科學概念、科學規律,加強思維訓練,注意挖掘科學問題中的隱含條件,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推理的嚴密性,促進學生科學邏輯思維的形成.沒有問題的思考,不是真正的思考;沒有思考的探究,不是真正的探究;沒有思維發展的課堂,不是真正的科學課堂.「讓思考成為習慣」,應該成為所有科學教師的追求.然而,當科學課改變了以往《自然》課以知識傳授為目標,採用了以探究等活動為主的教材結構後,我們往往把科學課局限於學生的動手課、實驗課,忽略了對科學課本質的全面把握.學生停留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只經歷了一個動手做的過程,缺少了嚴謹、求實,教學深入不到、影響不了思維活動.因此出現了看似熱熱鬧鬧,學生卻獲之甚少的場面.活動有餘思維不足等諸多問題便顯現了出來.
1 探究過程要體現科學的思維和研究方法,注重邏輯性
人類認識自然、深入研究自然,必然不能違背自然的本來規律.科學是一項尊重事實的活動,讓學生們知道獲得客觀事實是科學的核心.而獲得客觀事實、正確結論的前提是獲取過程要科學,推導要合乎邏輯.具體表現在對問題假設應指向邏輯性.探究從問題和猜想開始,猜想並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異想天開,而是建立在平時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之上的.
其次,探究方案設計應體現邏輯性.簡單的實驗不能簡單做.學生在學習《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鹽》這一課中,設計一份可行的計劃是本課的重點.如何讓學生的計劃體現出實驗的真實性呢?在討論實驗方案中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淤怎樣才能確定杯中的食鹽已經溶解完?於怎樣才能確定食鹽不能在溶解?盂如果杯中的食鹽多出來了怎麼辦?榆用什麼攪拌,攪拌時能不能把水濺出來?我的詢問讓孩子知道了做什麼實驗,怎麼做實驗和如何高效率地做實驗.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討論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趨於完善和科學,12 組的計劃都注意到了每放一勺之前都應在前一勺的食鹽溶解完以後;每一勺的食鹽量都要一樣等.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效地指導了實驗的開展.
2 證據的獲取、信息的處理、結論的得出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課程標准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提出「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的課程目標.然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很多種「說謊」的行為.如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實驗數據記錄的時候,總是有些小組記錄的數據是不真實的,有些是借別人的數據有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又如有些學生在結論的處理上為了證明自己的某一觀點,使獲得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牽強附會.這樣長期下去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是格格不入的,它將影響著學生今後生活工作中正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我們的科學課堂應充滿實事求是和誠信的氛圍.對科學理性思維的培養更應體現實事求是的作風.
記得聽過一節科學課,學生在探究黑色塑料筒和白色塑料筒在陽光照射下哪個升溫更快的對比實驗中,12 小組中11 組都發現黑色塑料筒溫度上升很快,白色塑料筒上升很慢.而有一小組卻發現他們的都下降了,而且白色下降的要比黑色的快.他們通過與其它小組交流,很快發現自己的溫度數據有很大差別.然而他們並沒有隱瞞事實,更沒有屈從,他們勇敢地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這時全班一片嘩然,很多小組指責他們.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他們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時全班都等著教師的看法.做課教師並沒有指責更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大力表揚了他們能實事求是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並給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時與全班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原來這一小組在實驗前把溫度計頭部握在了手中,在放進筒之前溫度計已經上升,因此出現了剛才的現象.最後讓他們再次實驗,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明白說實話的重要性,體會科學的嚴謹.科學課堂上當學生因為自己失誤造成數據的遺漏或是實驗過程中的發現與自己已有經驗不符甚至相矛盾的時候,教師應當引導鼓勵學生說真話.還要善於指導學生去獲得客觀的、可靠的數據資料,幫助他們分清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念;什麼是不相關的事實,什麼是有用的證據.只有這樣,才可能從小培養好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素養.
㈤ 如何圍繞科學概念組織教學
實際上,圍繞概念來組織科學教學,並不是這次修改科學教育標准中新提出來的方法。在小學自然課的標准中,列出的主要知識點就是科學概念的一種表達。原來新教改制定的標准中,也體現了應該圍繞科學概念來進行科學教學的理念。東南大學葉善專教授曾經詳細對比過這三個標准內容中涉及的概念,在物理、生物和地球科學三個大的領域,這三個標准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這次課標修改稿中希望把科學概念提得更明確和准確一點,並增加了分級。在領域方面,增加了技術和設計的領域。
按概念來教學,也不是科學課所特有的。在我們熟悉的數學教學中一直是這樣進行的。數學的教學中一定會讓學生逐步建構一些概念,如整數(正數、負數、零)、分數(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等。學生在掌握這些概念以後,才能了解和掌握不同的運算規則和定律。
為什麼我們要圍繞科學概念來組織科學教育呢?.
因為這樣做符合我們人認知發展的特點,是我們有效認識世界的途徑。在繽紛繁雜的大千世界裡,我們無法記住所有的事物和事件,我們需要將它們類比、分類、歸納,推理,找尋其規律和聯系,組織成為系統的知識。
過去,人們以為兒童並不具有形成概念和學習概念的能力。近幾十年來,關於兒童概念發展的研究方面,至少有近萬篇論文已經發表。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嬰兒在不會說話時,已經開始對面部和語音進行分類,1-2歲可以接受某些概念,2歲半左右可以運用歸納的方法,學前兒童已經能夠具有抽象推理的能力,並形成他們自己的概念。當然,這些概念的形成和概念涉及的領域有關,有些領域概念的形成先於其他一些領域,而且和兒童成長的環境有關,表現出兒童之間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兒童形成的概念很可能是不全面和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及早地幫助他們建構正確的概念,以利於他們進一步的學習。總之,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圍繞概念來組織科學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近幾十年來的研究,證明以下一些觀點是不正確的:
1. 概念的作用只是為了組織經驗。
2. 在兒童發展中存在認知能力發生突然變化的質變時期。
3. 七歲的兒童才具有接受抽象概念和推理的能力。
4. 兒童概念的形成都必須從具體的感知信息開始。
我們原來小學取消了一、二年級的科學課,在國家標準的案例中出現象「雞瘟」這樣的案例,可能和不了解有關兒童學習理論的最新進展有關。
在小學科學中圍繞科學概念來組織教育,對提高兒童的學習效率,促進兒童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組織和記憶知識,而且有助於他們鑒別、類比、和推理。有些經驗他們可能並沒有遇到,但是可以運用已經建立的概念去理解,去擴展,學會運用核心知識和模型來「觸類旁通」。可以說,概念是兒童建構更復雜能力的基石。
現在提出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和原來自然課的教育都是圍繞概念來進行,那麼兩種教育方法有什麼不同呢?在自然課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是演繹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一般由教師講解概念,也可以給出一些實際的例子,或是讓學生動手實驗。希望學生掌握概念以後,能夠舉一反三地運用概念解決問題。而現在提倡探究式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教育,是一種歸納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實出發,逐步建構出概念來,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以在掌握概念的同時,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他們探究的能力。期盼他們不僅能將結論舉一反三,而且能將探究概念的能力,如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等等,擴大到探究其他的問題上。
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這種探究應該在教師引導、組織和支持下進行,在一個學習的集體中,通過交流和討論來實現,不是只靠兒童自發的閉門造車。這也是「雞瘟」這個教案對探究式教育理解錯誤的地方。對這一點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下面我們試著列舉一些例子,看圍繞概念和不圍繞概念來組織教學有什麼不同。
例一:養蠶
養蠶是普遍在幼兒園和小學中採用的案例,很有中國特色。有的教學中,讓學生詳細地觀察和記錄蠶脫了幾次皮?每次相隔多少時間?每次脫皮時,蠶有多長?蠶在結繭時是怎麼進行的?甚至觀察蠶結繭時用了什麼樣的架子?這些架子是什麼材料?是什麼形狀?等等。當然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是好的,可是這些具體的過程和知識學生可能記不住,也難運用到理解生物的共同特點上。如果我們從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生命周期和生存條件著眼,讓學生重點在觀察如何從卵開始,蠶經過一個生命周期,從新產卵,延續後代。有條件和時間還可以觀察蠶維持生存所需的條件。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這個實例,體驗到生物都有一個生命的周期,需要一定的生存條件,需要繁殖後代。這些科學概念的形成有利於學生理解其他的生物。
例二:沉與浮
學生很喜歡水,也喜歡把不同的材料放在水裡,觀察他們是沉還是浮。這類案例在幼兒園和小學的科學課和教材中經常可見。
物體在水裡沉與浮,涉及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又是很難建立的。看過「居里夫人的科學課」這本書的朋友,可以發現,居里夫人花了很大的精力在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概念。
在現有的教科書指導下,很多課堂里讓學生用橡皮泥來做沉與浮的試驗。先讓學生把一團橡皮泥丟到水裡,看橡皮泥沉入水底了,教師讓學生把橡皮泥打成扁平形狀,橡皮泥就可以浮在水上了。這實際上在加強學生一個錯誤的前概念—物體的形狀決定沉浮。
如果教師了解學生這種錯誤的前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糾正不正確的概念,拿一根火柴和一根粗的鐵釘讓學生實驗,看看那根會沉?結果粗的鐵釘沉了,似乎因為火柴比鐵釘細,所以粗的鐵釘沉入水裡了。如果教師針對學生的這種錯誤概念,再請學生用一根細的縫衣服的針和火柴一起丟入水中,學生會發現,即使是縫衣針比火柴細,縫衣針還是沉入了水裡了。老師不妨再拿一個很大的塑料衣架和細小的縫衣針一起丟入水裡,學生一定對形狀反差這么大的兩個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情景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圍繞科學概念正確的組織教學,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這個例子也說明,認為只要是有探究的過程,只要學生動手,就是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對探究式教育不正確的理解。也說明只靠學生自發的自我探究,自我發現,並不是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就是「雞瘟」教案中值得討論的地方。
㈥ 關於小學科學課堂核心概念教學的幾點思考
1.把握學生的前概念
現在的學生處於一個多媒體時代,他們可能會通過電視、書籍、報刊、網路等渠道了解到自然現象和人類的一些科學產品,當然在他們的日常活動中也會產生一些自己的認識了解,而這些印象必然會被他們帶入課堂。這些印象就是他們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的「日常概念」,也可以稱之為前概念。在幫助學生構建科學核心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前概念。了解學生前概念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書面測試、訪談分析、個別交流、畫圖等。這些方法的採用可以視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當然這些方法並不是隨意用的,要針對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使用。
比如,畫圖非常適合在課堂上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這個方法比前幾種方法簡單易行,一張白紙,一支筆,不會對學生產生一些暗示,而且這個方法已被大多數老師運用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前概念,因為有時學生的想法是很難只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利用畫圖的形式可以讓我們更加貼切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因為有時學生所說的並不完全符合他們的所想,並不能完全表達他們所要表示的全部意思。利用畫圖可以更多地暴露他們隱藏於大腦中的隱性思維。
2.找准概念生長點,引導感知科學核心概念
基於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他們的腦袋中存在著一些前概念,這些前概念有的可能是錯誤的,但它包含著學生原有的經驗和假設,這些原有的經驗和假設正是核心概念的生長點。科學教學活動過程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前概念,通過深入地探究活動讓學生直面自己的錯誤概念引發認知沖突,通過各種構建活動,建立起新的概念體系,達到核心概念建構目標。這些活動可以是通過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來消除錯誤的前概念,也可以是讓學生經歷認知沖突,消除錯誤的前概念,還可以是為學生提供符合客觀事實的事物,發展學生不完整的前概念。但是科學核心概念的建構還要藉助完整的探究過程來實現。
3.通過探究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
幫助學生核心概念的建構過程也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順序以及他們個體科學概念發展的水平。近年來,為了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主的現狀,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廣泛提倡採用基於探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發現通過探究活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核心概念。當然探究活動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設計好的探究活動才能很好地達到目的。
4.促進學生深化科學核心概念
深化科學核心概念,就是把科學知識技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轉變成他的一種素養,通過實踐發現有這樣兩種深化方法。
概念圖構建法,它利用圖示的方法來表達人腦中的概念思想,把隱藏於人腦中的東西變得現行化、可視化,便於交流與表達。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清他所掌握的科學概念,加深記憶。並且可以區分出大概念和小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㈦ 科學的認識及其對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啟示
小學科學的宗旨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課以探究為核心.科學的教學是讓學生學回到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學到答科學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培養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交流互幫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