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做到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
一、轉變教育理念,教師變「主講」為「主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全面實施後,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但不少教師仍是課堂的主講者,認為教師不講多一點學生就不懂,就不會做題。新教材的編寫理念要求教師要切實轉變教育理念,變「主講」為「主導」。
(一)新教材的編寫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制教育都整體規劃、有機融合、自然滲透在語文學習中。這么多的內容課堂上是無論如何也講不完的,只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課外自主完成這些學習任務。
(二)新教材的編寫要求堅持課改方向,守正創新。語文學習規律、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習慣的養成、積累和感悟等要求老師轉變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實踐,打通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學會在生活中自主學習,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
(三)新教材編寫要求以學生為本,突出語文素養。學生的語言與思維、閱讀與鑒賞、策略與方法、表達與交流以及文化傳承等,都不是老師講講就能完全把握了,逼得老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引導學生自己去積累、整合、反思、探究、品味。
二、改變教讀方法,教讀課文變「教本」為「範本」
以前的教讀課文老師講得很細很透,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技巧等等,每一篇都要過細講一遍。《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教讀課文的閱讀教學設計重點就要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單篇課文的學習學會閱讀同類文章或是整部作品,也就是說教讀課文不再僅僅是「教本」了,它還是「範本」。
(一)重在設計閱讀方法
不同的文體閱讀方法也不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不能只著眼於單篇文章的閱讀了,而要著眼於這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的講解與引導。初中階段的文章體裁大致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以記敘文為例:記敘文是一種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記敘事件發生過程的文章形式,它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它又可分為記人的記敘文,記事的記敘文等。以記人為主的記敘文,它著重刻畫人物性格,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閱讀這類文章,主要設計一些復述類的問題:這個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了什麼事,過程如何,最後的結局怎樣,人物的性格特徵如何,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二)重在激發閱讀興趣
在掌握了某類文體的閱讀方法後學生並不去閱讀,這可能就是興趣問題了。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應用較多效果又不錯的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故事法」、「懸念法」、「類比法」、「激將法」、「比賽法」等等。「故事法」就是向學生介紹古人酷愛讀書的典故,如「懸梁刺股、鑿壁借光、聞雞起舞、韋編三絕、囊螢夜讀、孫康映雪、程門立雪」等等,講到關鍵處還可採用「懸念法」,故意停頓不講,啟發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看結局。
(三)重在創新評價機制
人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需要成就感的支撐。學生尤其如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創新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再不能簡單地說「你真棒」,「你很優秀」,而要有讓學生實實在在感覺到成就的評價機制出現。如某校實行的「星卡評價」機制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學生在課堂上或是課外閱讀中表現優異,可得一張積分卡;當積分卡攢到10張時,可評為「一星少年」,以此類推,直至「五星少年」。在這種評價機制中抓住了學生的好勝心,促使他們不斷向前,爭當「五星少年」。
三、轉換閱讀空間,課內課外相輔相成
語文學科的大容量性要求我們的閱讀空間不能只放在課堂上、教材中,而應是課內課外相輔相成,以課內閱讀為主,拓展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在新教材中,每一篇文章後面的「積累拓展」都設計了相關的課外閱讀任務,或是閱讀與之相關的文章,如《貓》後的「積累拓展」要求「課外閱讀夏丏尊的《貓》、靳以的《貓》和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與課文比較,體會這些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或是進行仿寫,如《濟南的冬天》後的「積累拓展」要求學生「借鑒課文的寫法,就你印象中的某地冬天的風景寫一個片段」,《鳥》後的「積累拓展」是「仿照《貓》和《鳥》中描寫動物外形、動作、聲音等的方法,為你所熟悉的動物寫一個『素描』」;或是同質作品的整合,如《古代詩歌四首》後的「積累拓展」要求把「古詩詞中多有借明月抒發思鄉懷友之情的詩句」再搜集一些,《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後的「積累拓展」引導學生「文中那個活潑可愛、盡情玩耍的小魯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後面那個拿筆寫作的『大』魯迅了嗎?你覺得這個『大』魯迅是帶著怎樣的情感來寫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請結合本單元後的『名著導讀』欄目的相關內容談談你的認識」;或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如《〈世說新語〉二則》後的「積累拓展」就把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都羅列出來讓學生去感受。善於運用文後的「積累拓展」,持續進行閱讀的推薦、交流、展示、激勵,學生就一定喜歡閱讀,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較高的語文素養。其效果是多做題、少讀書不能相比的。
陶行知先生說:「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幹;解放嘴,讓學生能談;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若在新教材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做到了這六大解放,也算是初步掌握了新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方略了。
『貳』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
『叄』 小學課外閱讀指導課教案
《好書交流會》——課外閱讀指導課教案:
一、指導目的:
1、讓學生在好書交流會中認識更多有益的課外書籍,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孩子體會到讀書的快樂,閱讀的樂趣。
2、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能力,形成初步的鑒賞能力。
3、在活動中進行團結互助的思想品質教育。
(二)交流讀書方法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既然你們這么喜歡讀書,讀什麼樣的書才能對我們有所幫助?(學生:要讀健康的,有意義的書。)
老師:你說得很對,讀書要有選擇地讀,內容積極、健康向上的書才能對我們有幫助。既然你們讀了那麼多書,肯定也有不少好的讀書方法?誰來說一說,你都是怎樣讀書的?你有哪些方法?
(學生自由回答)
老師:同學們說得真精彩,請同學們在以後的讀書活動中用到這樣的讀書方法,將讀書的快樂,用我們的筆,用我們的心記錄下來,讓他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美好的回憶。
(三)學生讀書,交流收獲
1、生借書,看書
2、全班交流收獲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發現了很多好書,我也發現了同學們都很喜愛讀書。我很高興,希望大家課後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盡情地來圖書室借閱吧。最後,讓我們記住莎士比亞的這句話:(齊讀格言)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
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肆』 小學低年段的閱讀教學設計與高年段的閱讀教學設計有哪些不同最好舉例說明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個人認為,低段的閱讀教學主要側重於培養孩子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培養語感。所以應該重讀,特別是朗讀,有感情的朗讀,不必硬是將生硬的、模式化的解析強加給孩子。
高段的閱讀教學則應該加上理解,但這個理解也絕不是教師個人的理解,而是孩子們自己的、個性化的想法,暢所欲言。
『伍』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想真正改變傳統課堂,使學生愛學、樂學,首先要做的就是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引導學生,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活動雖然強調教師的教,但是最終的效果體現在學生的學中。以前,教師的教學沒有針對性,採用的多是字詞句的多遍強調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思想的講授,這種教學方法過於落後。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之中,課堂乏味,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讓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位置,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變被動的知識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對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事半功倍的。
2.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
語文所涉及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還涉及政史地、物理、化學等各科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在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課文中的知識更好、更精確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
3.運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科技的更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遍現象,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相應發生變化。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上課。
多媒體的使用,使語文課堂的講授變得更加生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網路資源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網路上選取相應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做成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所要講授的知識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給學生予以展示。尤其是一些科普性比較強的課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相對於別的文章類型來說,科普類的課文增加了其理解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再結合課文中的文字介紹,給學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更為容易,也減小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陸』 小學數學閱讀指導課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關注有利於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因此我認為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學設計的目標:
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最基本的途徑,有效地設計教學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條件。「直覺不是有效課堂表現的關鍵,實際上,收放自如的優秀表現是經過周密計劃的」。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很多明顯的成績,教師普遍認為學生思維更活躍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關注教學目標、關注學生參與、關注課堂效益和質量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勞動。但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二、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設計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以各種學習和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自己的教學理念、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小學數學都研究什麼,小學生六年中要學數學的哪些內容?從數學內容層面而言,小學數學研究對象是數與形。研究數與形的表示、意義、關系和度量四個方面。
三、教學設計要環環相扣
1 .追尋本質,將數學學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2 .放慢腳步,把教學過程拉長——拉大半徑,拉大密度
教學內容分析要關注數學本質,整體把握數學內容——將數學學通透些,數學才會更簡單。
教學活動的設計——給學生多一些空間,學生才會施展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