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最後一課教案模板
學習目標:
一、 學習文章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二、 感悟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 了解小說的要素,重點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賞析精彩語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態 、動作,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小弗郎士變化中表現的愛國感情。
2、勾畫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義及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 了解小說的要素,整體感知課文。
2、 理解關鍵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都德的優秀短篇小說——《最後一課》,這篇小說一直被人們譽為世界文學寶庫里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為什麼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說,會產生如此的藝術魅力呢?
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說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對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著名小說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應征入伍,後來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 《最後以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二、檢查「自主學習卡片」
1、解決疑難字詞 詫異 懊悔 鑰匙 懲罰 郝叟 祈禱 哽住 挾著戒尺 踱來踱去
2、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學生相互討論本課的三要素 交流、明確:
人物:韓麥爾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為代表的「鎮上的人」,韓麥爾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說中起「穿針引線」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節:開端 上學路上(1~6)
發展 上課 (7~23)第一層:(7~10)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
第二層:(11~16)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後一課」後,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的人對這最後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第三層:(17~23)寫上「最後一課」的動人情景。
高潮和結局 下課 (24~29)
環境:自然環境 天氣、畫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為以後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轉變作了鋪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更加突出愛國主義的主題。)
社會環境 布告牌、普魯士兵出操、收操 (點明了「最後一課」發生的背景)
三、師生合作學習
1、學生勾畫出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相關句子,找幾句加以品味。
體會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感。
討論、交流
2、結合「探究·練習一」理解小弗郎士這一人物形象
學生自由朗讀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3、探究: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戰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英雄,而讓他們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樸素、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4、 《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像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四、深入探究: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業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揣摩一些詞語及句子的含義。
2、賞析精彩的語段。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二、 師生合作學習新課。
1、 仔細讀7-10段,學生勾畫出最後一課與平日上課異乎尋常句子,體會其作用。
2、 細讀第11段,討論:(1)韓麥爾先生的講話中用了兩個「最後」,你覺得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討論後明確:前一個「最後」表現了他沉痛而憤慨的心情,後一個「最後」提出了希望「用心學習」的原因,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
(2)韓麥爾先生講話的態度是「又柔和又嚴肅」,對誰柔和?為什麼嚴肅?
討論後明確:韓麥爾先生對孩子們充滿了愛,所以態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個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嚴肅」。
三、 精讀20-22三小節,小組合作討論以下問題:
1、 找出20小節中含義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2) 這可憐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2、 韓麥爾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寫上「法蘭西」、「阿爾薩斯」,用意是什麼?
3、 「這些字帖掛在我們課桌的鐵桿上,就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里飄揚。」這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
4、 找出21小節中表現小弗郎士心理活動的句子並說明其作用。
5、 怎樣理解「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好象那也算是法國字。」
6、 找出22小節中的環境描寫,體會其作用。
討論、交流
四、師生共同賞析結尾(24-29節),齊讀後思考以下問題:
1、 文中三處破析號的作用是什麼?
2、 「鍾聲」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為什麼還要寫普魯士兵的號聲?
3、 「忽然」教堂的鍾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刪去,為什麼?
4、 寫粉筆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韓麥爾為什麼「使出全身力量」?
5、 為什麼韓麥爾競至於「呆在那兒,頭靠著牆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個手勢?
6、 用這樣的動作描寫作結尾,好在哪裡?
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五、討論完成「探究·練習三、四」。
六、小結全文。
七、探究:
讀完這篇小說,同學們會有許多想法:是不是小說沒有寫完呢?為什麼小說寫到這兒就結束了呢?先讓學生明確:小說寫到這里結束,正是為讀者留下了無窮的聯想,從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然後啟發學生設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後一課,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學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練和布告牌)時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為題,續寫《最後一課》
⑵ 小學語文教案怎麼寫步驟是什麼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數學教學案例
圓錐的體積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的探索、合作精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圓錐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三、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景。
師: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指名讓學生回答)
生:回答 (師總結)
師: 圓錐有什麼特徵?(生回答)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糧堆,沙堆。你們知道它們的體積怎樣求嗎?如果用貨車來運,需要用幾車?引出(圓錐的體積)
(二)學習探討
1、學習探究圓錐的體積
師:請同學們先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知道圓柱體積公式的:
( 把「圓柱」轉化「長方體」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
師: 今天我們也根據這種方法,來研究圓錐的體積。你們有信心自己去研究嗎?(學生興趣十足)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你們小組帶來的試驗用品有什麼特點?
生:討論交流,並得出結論:一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一組圓錐和圓柱等底不等高,一組圓錐和圓柱不等底等高。
師:讓學生猜測它們之間的關系一樣(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互不相讓)
師:同學們,我們怎樣來知道自己的猜測的正確與否。(試驗)
2、學生分組做實驗,老師巡視。
學生試驗,小組交流。
各個小組的意見反饋。
師小結:我發現有的小組是用水來做的的試驗;有的是用沙來做的試驗。你們都能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關系:V(圓錐)=1/3V(圓柱)。而且我還發現一個小組的同學別具一格,用的是一個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泥,用小刀把它削成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削掉的部分又作成了兩個與第一個圓錐大小一樣的圓錐,這樣就得到了三個大小一樣的圓錐,也得到了圓錐與圓柱的體積關系。提出表揚!
3、師生共同完成例題,師針對個別情況進行訓練。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選擇題。
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8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是( )
(1)54立方米 (2)6立方米 (3)9立方米
2、東東的家裡有一個圓柱形水桶,裝滿水是30千克,需要幾個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形的容器來裝?
3、書上的一些題目。
(四)總結:今天你有什麼收獲?
七、 反思:
本節課我注重了知識的遷移,因為舊知是新知的的基礎,任何知識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讓學生動手動腦的同時,讓他們互相合作,共同交流,以便達到知識的共享。我讓學生通過猜測——驗證——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圖形的轉換,在練習題的的設計上,注重了對學生的圖形測量能力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創設情景中,我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特別是對出現不一樣的探索方法,大力的表揚,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總之,這節課我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獲得過程,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培養了他們的思維,根據實際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⑶ 有沒有小學語文標准教案模板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專或稱教屬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⑷ 小學語文教案模板去哪兒下載
網站的話可以去備課網、學科網、蓮山課件、教育資源網,有很多教案試卷內容供下載版。個人常用的是101教育權PPT,軟體里有很多PPT課件和教案資源,主要是質量都很高,是課件大賽或者出自名師的作品,而且可以直接插入PPT,非常方便。
⑸ 小學語文教案格式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內
2、學習新課
a、初讀課文,容了解大意
b、學習生字詞
c、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麼事
d、小組討論、交流。
e、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
3、指導感情朗讀,入情入境
4、小結,拓展延伸
5、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⑹ 幼兒園語文游戲支架式教學教案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以看作是搭建腳手架的過程。教師藉助於這種支架式的教學語言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多種支持,幫助幼兒不斷地完成新的任務。針對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文章提出了幾種支架式教學語言策略來提高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效果。 一、支架的內涵 「支架」( scaffold)本是建築業中的一個用語,也叫「腳手架」或「鷹架」。在這里,「支架」是一種比喻,伍德(Wood, 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這個術語來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後來卡茲登(Cazden,1979)將這種比喻與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聯系起來,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教學支架。教學支架就是在兒童試圖解決超過他們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教師所給予的支持和指導。 從「支架」這一比喻的本意出發,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語言為幼兒的學習提供了多種支持:幫助幼兒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引導幼兒建立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幫助幼兒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促進幼兒擴展學習范圍,不斷地建構新的能力。教師教學語言的這種支持和幫助正是為幼兒的學習搭建了必要的支架。 二、支架式教學語言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舉例 這種支架式教學語言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如何運用,本文結合幼兒園的實地觀察,用案例分別加以闡述。 (一)採用提示語和詢問語,拓展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之獲得新的學習經驗 幼兒新舊知識經驗的聯系,需要藉助於一定的環境刺激的幫助,啟發回憶已有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與現時的活動情景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往往藉助於教師語言的參與,將知識內化,構建新的記憶、思維和心理表徵的結構,解決面臨的學習問題,獲得新的學習經驗。 〔案例:〕 背景:大班,科學活動。 T:現在請小朋友看一個錄像,看看我們小朋友都在干什麼?(觀看錄像:幼兒在區域中使用小工具的情景) T:錄像里放的都足我們這幾天做的一些游戲,誰來說說你都玩了些什麼呀?碰到什麼問題嗎華有沒有發現什麼秘密?(當幼兒說到某小工具,大屏幕上即出現該小工具的照片及名稱字幕,請幼兒說出此工具的名稱) T:我們為什麼要用這些小工具來加工菜呢?(觀看錄象:廚房阿姨用小工具加工蔬菜的情景) T:這么一大盆蘿卜,阿姨如果用刀切,要切到什麼時候呀,那怎麼辦呢?(繼續看錄像:阿姨開始用刨絲刀進行加工,很快就完工了,鏡頭前一大盆蘿卜絲。) T:你們覺得小工具的本領怎麼樣?(幼兒齊聲回答「很大」) T:現在,我們的小兔要喝一瓶汽水,打不開蓋子,怎麼辦?(教師拿出一個玩具小兔,一個塑料瓶汽水,許多常用小工具) T:你們試試看用哪些工具能把蓋子打開?(幼兒分組討論,探索。每組的瓶蓋都打開了) T:你們說一說都是使用什麼工具打開的。(每組的幼兒都說出了自己的打開方法) T:那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後還會有更方便的工具嗎?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讓幼兒在初步體驗使用小工具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小工具的名稱及功用。教師先用語言提示幼兒「看看我們小朋友都在千什麼?」,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錄像上的小朋友在乾的事情上,使他們有選擇地感知觀察對象。在活動結束時以「那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工具呢?以後還會有更方便的工具嗎?」這種詢問式的語言來結束本次活動。這種詢問式的教學語言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已有知識經驗(使用小工具可以把瓶蓋打開),而且還為以後的學習提供新的牢固的支架,拓展知識的外延(工具不止這些,以後還會有更方便的工具)。 (二)採用語言示範,糾正幼兒不完整的語言,幫助幼兒的語言表達更加准確、完整 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掌握語音的關鍵期,也是掌握詞彙和語法迅速的時期,因而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無論是語音、詞彙,還是語法,都離不開教師的示範和糾正。比如:三歲左右的幼兒,發音器官發育不夠完善,常把「哥哥」說成「多多」,把「老師」說成「老希」等,這些都需要教師正確示範,幫助糾正。研究中,發現幼兒說話經常發生用詞不當的情況,如「一頭馬」、「一件褲子」等。幼兒說話還往往說半句,即使用主要詞而省略其餘詞。 〔案例:〕 背景:中班,主題活動。 教師讓幼兒圍坐成一個半圓,教師坐在中間,教師教幼兒學習兒歌《秋姑娘》。 T:秋天象什麼?(幼兒齊聲回答「象一朵花,』) T:要說秋天象一朵花一樣。(幼兒重復老師的話「秋天象一朵花一樣」) T:秋天的風吹過樹葉,樹葉象什麼?(有的幼兒說「象一朵朵蝴蝶」) T;蝴蝶是一隻只,如果是花用「朵」來形容,應該說秋天的樹葉象一朵朵蝴蝶花。好,再說一遍。(幼兒又重復了一遍老師的話) 在案例中,幼兒總是說不完整的話,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用規范、准確、流暢的語言作出示範,讓幼兒模仿。語言習得研究表明,語言感知和運用能力是在具體的環境中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的。相反,教師如果不重視本身的語言修養,缺乏准確、規范的語言,就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帶來許多不良影響。比如在一次主題活動中,教師一直把「傘」讀成「shan",把「藏」讀成「chang"。如果把這樣的錯誤概念教給幼兒,對幼兒的發音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教師對幼兒的不完整話進行糾正、示範,使之完整、准確,對幼兒的發展是至為關鍵的。正如上述案例中,教師對幼兒說的話進行補充「象一朵花一樣」、「象一朵朵蝴蝶花」是針對幼兒對詞彙、語法等語言形式的補充。但從更深層次說,在這個糾正、補充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隨著幼兒的需要和發展空間作出適時靈活的調整,在幼兒學習的邊界地帶,教師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幼兒不完整的話或不清楚的話進行擴展,使其結構完整、意思明確,從而向幼兒表明自己能接受、理解幼兒的話,使幼兒積極地參與到合作性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