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課有什麼優點
「微課」的主要特點、優點:
(1)教學時間較短: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微課」的時長一般為5—8分鍾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鍾。因此,相對於傳統的40或45分鍾的一節課的教學課例來說,「微課」可以稱之為「課例片段」或「微課例」。
(2)教學內容較少:相對於較寬泛的傳統課堂,「微課」的問題聚集,主題突出,更適合教師的需要:「微課」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於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因此又可以稱為「微課堂」。
(3)資源容量較小:從大小上來說,「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須是支持網路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rm,wmv,flv等),師生可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查看教案、課件等輔助資源;也可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如筆記本電腦、手機、MP4等)上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非常適合於教師的觀摩、評課、反思和研究。
(4)資源組成/結構/構成「情景化」:資源使用方便。「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它以教學視頻片段為主線「統整」教學設計(包括教案或學案)、課堂教學時使用到的多媒體素材和課件、教師課後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反饋意見及學科專家的文字點評等相關教學資源,構成了一個主題鮮明、類型多樣、結構緊湊的「主題單元資源包」,營造了一個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這使得「微課」資源具有視頻教學案例的特徵。廣大教師和學生在這種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中可易於實現「隱性知識」、「默會知識」等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並實現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從而迅速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學生學業水平。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5)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於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6)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正因為課程內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正因為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而不是去驗證理論、推演理論,所以,決定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7)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8)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由於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開展「無生上課」活動,參加者能及時聽到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獲得反饋信息。較之常態的聽課、評課活動,「現炒現賣」,具有即時性。由於是課前的組內「預演」,人人參與,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心理壓力,不會擔心教學的「失敗」,不會顧慮評價的「得罪人」,較之常態的評課就會更加客觀。
十大特徵: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復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的,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的特徵有:
1.主持人講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鏡,可以話外音。
2.流媒體播放性。可以視頻、動畫等基於網路流媒體播放。
3.教學時間較短。5-10分鍾為宜,最少的1-2分鍾,最長不宜超過20分鍾。
4.教學內容較少。突出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技能點。
5.資源容量較小。適於基於移動設備的移動學習。
6.精緻教學設計。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7.經典示範案例。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
8.自主學習為主。供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課程,是一對一的學習。
9.製作簡便實用。多種途徑和設備製作,以實用為宗旨。
10.配套相關材料。微課需要配套相關的練習、資源及評價方法。
Ⅱ 講題微視頻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效銜接
講題微視頻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這些都是有視頻的,只要錄制下視頻,那自然就可以和不同的一些課程組成一個專題,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銜接方式
Ⅲ 小學基礎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及原因
我國小學教育評價中現存問題:
教育測驗和評價應當以激勵學生和改進教學為目標.對這一觀點,多數教育工作者都很認同.但在實際教學中,某些教師往往只採用測驗一個尺度,從學業成績一個方面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這樣不僅會妨礙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對教學改革形成阻力.當前教育測驗與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重知識輕能力
盡管從理念上看,學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實際上,即使在小學階段,以考試為中心的現象也很普遍.測驗命題死糾知識的細枝末節,忽略了記憶以外高層能力的評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死記硬背的學風.其後果是學生學習負擔沉重,影響了多元能力的發展.
2.片面追求分數
分數成為學習目標,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內在求知動機.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看,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獲得外在獎勵而激發出的學習動機,比如為了獲得高分而努力學習.內在動機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或活動本身的原因而激發起的學習熱情.考試使很多學生為考試而學習,抑制了內在求知動機的發展.僅僅用測驗分數評價學生,也容易挫傷困難學生的積極性.國外研究顯示,那些比較聰明的學生在有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態度更為積極,而那些學習比較慢的學生在不評分的學校里學習更積極有效.在小學低年級,分數對差生的不良影響尤為明顯.
3.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在評價學生時,學業成績往往是主要的評價標准.有些老師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好而當眾批評學生,甚至羞辱學生,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許多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時,不能忘懷的是老師的一次表揚或一個意想不到的鼓勵;同時久久不能遺忘的是老師的蔑視或嘲諷.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學生考了高分,就被認為是好孩子,並獲得獎勵;而考得不好,就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難.考試壓力給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引起考試焦慮,危害兒童的心理健康.考試競爭不利於學生間的互助與合作,還會導致一些不良習慣的產生,如抄襲、說謊、攻擊性過強等.
4.制約教學改革
由於測驗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和控製作用,任何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測驗觀念和測驗內容及方法的變革都難以行之有效.在不合理的考試制度下,一些好的教育思想、好的教材和教法無法在實踐中推行的事情時有所見.如學校開展「愉快學習」教學改革,但評價時仍然盯著學生在傳統測驗中的得分高低,則改革必然受阻.因為改革意味著採取新措施,改革初期可能會對常規教學帶來影響,不僅不能保證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分,有時還會因追求一些素質發展使學生的某些分數下降.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有一些學校不敢改革,也不願改革.
Ⅳ 中小學把老師講課錄製成視頻提供學生復習,有什麼弊端
弊端可能就是學生上課的時候就不認真做筆記了,認為課後做都可以
Ⅳ 線上教學對於小學生來講有哪些弊端
(1) 線上教學,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好把握。
線上教學大部分的學生聽得很認真,跟著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來。而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要講課,不能及時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況。這導致很多自覺的學生,成績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越來越差。
(2)在線教育個體被割裂,團體活動減少,不利於感情交流。
在線教育使得學生變成了不同的個體,沒有形成一個整體,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減少,讓學生之間的感情淡化,老師和學生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眾所周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成功的必要保障。
(3)軟體使用困難。
長期混跡於互聯網的青年老師們來說進行線上教學不是什麼難事,花幾天時間摸索一下就可以進行線上教學了。但是對於一些教齡長、年長的老師來說,他們往往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他們不熟悉軟體的應用,平時根本接觸不到互聯網,這讓他們對線上教學一籌莫展。
線上教學是有利也有弊的,從長遠來看線上教學已經成為了未來學習的一種趨勢。它要求每位老師對線上教學的優點與不足進行全面的了解,發揮線上教學最大的優勢,避免其不足。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也要不斷的進行網路學習的探索,學會弄懂網路教學需要的技術。比如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師不熟悉網路,沒有辦法進行網路教學,這肯定是會被學生淘汰的。
沒有變革就沒有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進步。線上教學,也有很多的不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它的優勢也在慢慢顯現。作為教師,面對新的事物,我們要學會接納,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片新天地,為自己的教學添磚加瓦。
Ⅵ 微課程用於教學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怎樣的影響
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一般為5至10分鍾。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其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學生缺乏的就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找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微課」是將傳統的結構課堂知識體系打破,將知識點進行細化、形象化、透徹化教學的一種方式。它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它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為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教育也在探索中不斷地改革和進步。在改革浪潮的沖擊下,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也改變了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態度。
在新課程標准和教學實踐的要求下,教師的工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教學方式和方法及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面對高中生學習壓力大、時間緊的情況,我一直在思索:能不能把那些零碎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短期內完成一次有趣的學習活動?我們常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擠就有」,經過長時間反復地思考,最終我把目光落在了「微課」上。它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環境,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還能讓學生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延伸學生課外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最好載體。
微課,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充分利用時間強化鞏固知識,還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見其重要性,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就更不要說合作與探究了。但是現在的中學生所缺少的往往就是學習的主動性,經過觀察和調查發現缺少學習主動性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沒記住課堂上老師所講的重要知識點,而課下有無從尋找,久而久之就失掉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最終導致厭學的情緒。而 「微課」的可移動性和細化、形象化、透徹化的特點正好彌補了傳統教學的這一缺點。所以說「微課」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的手段。
三、研究的目標及理論依據
目標:通過對這一課題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 「微課」,並能更好地利用起零碎的時間,在語文方面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
理論依據:《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新建構主義:網路時代的學習理論》、《我國微課發展的三階段及其啟示》、《微課的含義及發展》、《自主學習型高效課堂建設研究與實踐》、《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淺談高效課堂理念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等。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對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意識的研究。
對語文的重視程度逐漸下降, 是現在的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語數外三大主科中學生在語文上花的時間最少,而且最不重視語文,多數學生認為語文學不學無所謂,反正也不會考的很差,所以多數學生缺少自主學習語文的意識。
2、學生對微課認識的研究。
「微課」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新名詞,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很少接觸甚至沒接觸過「微課」,所以需要對學生在微課的認識上進行一些調查和研究。
3、對適用於語文教學且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的微課類型的研究。
在學生初步了解微課的基礎上,尋找適合不同情況的學生的微課類型,從而吸引他們對微課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充分地准備。
4、利用微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法的研究。
學習方法得當對於學生提高成績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好的方法能讓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利用微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千萬要注意方法的探索和運用。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學生方面
1、成立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能力差異生組合)。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全面開展自主學習。
教師方面
1、全程參與,獲得第一手資料。
2、加強過程管理和反思。
使用方法:
1、觀察法:通過此方法了解中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態度、習慣以及使用微課前後的變化。先作初步調查和前期觀察,然後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最後確定觀察對象。接著制定觀察計劃、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規定統一性標准、提出觀察提綱。
2、調查法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通過此方法去了解學生的性格、社會背景、學習習慣,進而了解他們對利用微課自主學習的認識。
3、測驗法:先推論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完善研究課題。
4、個案研究法:通過對課堂上個別自主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進行了解,制定措施,實施教育,觀察結果,探索規律。
5、文獻法:通過《新建構主義:網路時代的學習理論》、《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自主學習型高效課堂建設研究與實踐》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6、經驗總結法:要注意經驗的先進性(觀念必須更新),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
Ⅶ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對策一: 遵循輔助性原則,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
要走出以上種種誤區,合理地將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發揮出來,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在主觀上確立多媒體在教學中處於輔助性地位這一基本認識。
我個人認為,輔助性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工具性。關於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北師大師書恩教授曾說過:「整合型學習是指將信息技術與學生活動有機的結合。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工具來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知識、分析整合信息,並能精彩的呈現他們的學習結果時,就達到了有效地技術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應把語文學科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習的課堂工具。但在目前,許多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角色錯位,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到底誰主誰次。
2、中介性。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多媒體教學中,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教學過程中,媒體與其他幾個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或簡單機械
的組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
的組合在一起的 ,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媒體的作用很特殊,它起到了一個中介和橋梁作用,成為其它教學要素之間聯系的紐帶。它的作用是不斷為其它各個要素提供服務和支持,任何將多媒體凌駕於其它教學要素之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它是一條指導性原則,是針對教師主觀的態度和認識這個層面提出來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尺度和標准,用於衡量具體環境中多媒體使用是否合理。在教學中,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
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
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教師應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並將總的教學目標層層分解,進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運用的方式。在設計使用的時候,應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找准最佳切入點,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以及情感的模糊處。要能幫助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實際問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解決這些局限,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求對課文的重難點起到啟發、誘導、點撥的作用,追求點石成金的效果。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
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用於小學生經驗閱歷有限,思維能力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對課文某些重點內容還需藉助直觀的形象才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在這個時候,多媒體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例如,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應在「敵我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展示「強渡汝河」圖片或視頻片段,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學生把這個主要的關節打通了,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旨。
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有一位老師在上, 《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時侯,在課堂上播放了《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並配以黃河波濤滾滾、濁浪排空的視頻畫面。歌中的旁白敘述以及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學生的情緒一下就得到了調動,作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事實也證明,學生在觀看後,有了切身體會,回答問題時用的詞語很到位,朗讀也十分出色,這都是由於視覺上受到感染的緣故。與此同時,學生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黃河艄公的勇敢與智慧,鎮靜與機敏,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這一切,光靠老師語言的描述是難以達到的。在這個時候,多媒體就扮演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勝任的角色,將自身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了。
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調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的去探究。而在激發興趣方面,多媒體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課堂中,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有一位老師在上《三袋麥子》的時候,在課件中插入了一段課文故事的動畫,由於學習這篇課文的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動畫有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注意
力立刻高度集中,學習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看動畫的同時,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對小豬、小牛和小猴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對它們作出不同的評價。並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夠將課文中的有關描寫小動物神態的詞語與動畫中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上,多媒體也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對策三:遵循交互性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不是簡簡單單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產生的,它是個體依據自己興趣、愛好、態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主動地對外界的信息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強調的是主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作用和發揮,學習應該是在外界刺激和個體的心理結構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個體行為。按照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習者還必須從事自我控制,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臵的目標。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應加強多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交互性將多媒體特有的交互性優勢發揮出來。
我個人認為,交互性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與媒體之間的交互。教師與媒體之間良好的交互性事一則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式上,應擺脫傳統的「一鍵到底「的線型流程模式,要做到一學生為中心,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實現對媒體形式的自由選擇與切換,自由控制播放的速度與進度,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使多媒體不再是機械演示的工具。
第二,學生與媒體之間的交互。這兩者之間的交互更加側重個別化輔導與學生的因材施教。其重點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建立學生評價體系,通過人機對話,讓學生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思考的結果進行評價,並提供幫助信息,暗示思考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調整思考的方法與策略,轉換思考的角度,最終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換構建一個堅實的平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處於主體和中心地位。
對策四:遵循簡約性原則,符合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 在多媒體的使用上,簡約性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精簡多媒體材料可以使教學內容單純集中,避免學生注意力過度分散,讓學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悟上,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使用眼花繚亂的背景圖片和裝飾圖片,添加許多零碎的音效,或者在某個次要環節上展示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料,這樣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偏離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與運用多媒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遵循簡約性原則,我個人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應認真選擇適合多媒體展示的重點教學環節。這就需要首先把握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清教學主要環節和次要環節,認真斟酌具體每個教學環節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體來展示,用了多媒體後是否就一定能收到明顯的效果。據此從各個教學環節中精選出一兩個對課文理解起到關鍵作用的環節來重點展示,而對某些次要的教學環節則盡量不要用多媒體來展示,從而使課件內容精簡而又重點突出,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
第二,在多媒體素材的選擇上,應該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與課
文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網上可以找的很多,對這些資料應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從中篩選出最能表現課文情感的材料,在課堂展示出來。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課文第三自然段以大量的篇幅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終獲成功得例子。在教學中,有必要找一些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展示給學生,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網上這類資源很多,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應從中篩選出於課文「滴水穿石」這個主題聯系最緊密的材料展示給學生,如關於李時珍,經過斟酌,我選擇了一幅李時珍在崇山峻嶺中艱難攀登的圖片,效果良好,極有感染力。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教科書上也有很多圖片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原有的作用。
第三,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組織上,應使整體風格趨於簡潔明快。具體表現在課件背景圖片和修飾圖案的選擇,字體和顏色的搭配等各個方面,應盡可能地簡單素樸,杜絕一些不必要的動畫和音效。要做到既能烘托氣氛和表現主題,又使風格統一,重點突出,無紛繁凌亂之感。我曾經看過一則《月光啟蒙》的課件,這個課件的背景顏色自始至終用的是夜空的深藍色,在右上角有一彎殘月,所有的材料都在這個背景上展示,文字的顏色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銀白色。這樣,既創設情景,渲染了氣氛,有力的烘託了課文所表達的偉大而深沉的母愛這一主題,同時又使整個課件的風格簡潔統一,重點得到了突出,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上,從而深刻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