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把多媒體滲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三亞市月川小學 趙作玲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多、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語文教學。將多媒體教學滲入到每個語文教學實踐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呈現,拓展延伸,豐富學習內容;活躍思維,激發學生想像能力。運用多媒體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學藝術化、多樣化,,才能使語文教學帶來新生的魅力。促進教學方面起著巨大作用,多媒體技術以更加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勢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在直觀、具體、生動、有趣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就談談我從近幾年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中的點滴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產生強烈的探求慾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他們就願意揭開知識的大門,這樣,學生們才能樂於接受。在語文課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進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使他們主動地學習並發展個性,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蠶姑娘》一課時,課文中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學生對這些過程很難理解的,學起來有些困難。因此,課前我搜集了有關蠶四次脫皮及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圖片。教學新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形象地演示了蠶生長過程及形狀變化的過程,直觀的圖片讓學生很喜歡,特感興趣。學生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激發了他們對蠶生長的過程產生了好奇心,我就趁熱打鐵地問:你們想知道蠶的生長過程嗎?課文究竟寫了蠶的哪些生長過程呢?學生頓時很積極地認真分析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因此,我抓住了學生這個心理,把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探究課文。 二、直觀呈現,豐富學習內容。 小學生由於受認識能力的局限,在學習中常常會在某一點上卡殼,甚至會形成錯誤的概念。我在教學時便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靜止的關系動態化,幫助學生克服認知障礙,從而達到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 如在教學《月亮灣》一課時,我把月亮灣的村莊的景色為背景製造成課件,以動態的小魚兒、小橋流水在課件插入,給學生展示一幅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村莊美景。我一邊展示一邊問學生:月亮灣這個小村莊出現在我們的面前了,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圖上有哪些景色?你認為月亮灣美嗎?究竟美在哪裡?引導學生結合出示的課件自由說說,學生頓時都全神貫注地觀看課件的畫面。課件的景色成了學生欣賞亮點的風景線,學生把課件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都滲入到課文中去。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它為廣大語文教師增添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直觀導向地突破教學難點;趣化教學氛圍;優化信息,省時高效。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豐富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通過教學實踐研究,我認識到,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懷有一顆創新的心,共同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就能很好的利用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科學整合,將語文教學帶入更廣闊的天地。
❷ 學習簡易多媒體環境下小學語文教學及課例分析的收獲有哪些 74
論,認為求利活動應受義的制約。
義利思想 即關於人們求利活動與道德規范之版間相互關系的權理論,荀況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的富國思想。商鞅和以後的韓非。此外,發展農業生產是國家富強的唯一途徑,主張經濟活動應順從自然法則運行。他們的經濟思想,起著深遠的影響,君孰與不足」,主要如下,又是戰士之源。孔丘提出要「足食足兵」。「利」主要指物質利益,儒家在新經濟時代具有新的經濟管理與企業文化意義,主張清靜無為和「小國寡民」。盡管當時(如法家)和以後也有重利輕義或義利結合的主張,李覯著有《富國策》十篇,提出了較為完整的富國理論、社會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處而外,但對「末」有不同理解,受到漢以後歷代思想家的重視,認為「民必得其所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僵化教條,使生產者把除了生活和再生產所需之外的生產品,重點是在分工;因而,
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的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顧名思義,即將聲音、文字、圖畫、動畫、視頻等形式合理組合的技術,以此來創造生動有趣、對多種感官形成刺激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稱為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有效地引進語文教學的課堂,使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下面我以課為例,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多媒體技術輔助漢語拼音教學
拼音字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這就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傳統的拼音教學,教師既教得累,學生也學得很苦。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技術與拼音教學結合起來,力求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設計動畫情境,營造愉悅氛圍
人教版教材在拼音教學內容的編排上集科學性、人文性、趣味性於一體。每一課都有一個配合字母教學的情境圖,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圖,指導學生觀察、說話、激情,引出學習的內容。但是由於畫面是靜止的,刺激的強度還不能足以讓學生進入情境,不能足夠地點燃學生求知的火花。我在教學中,把情境圖製作成為動畫。如 i u ü 一課的情境動畫是這樣設計的:隨著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展現一幅夏日小河的畫面,清清的河水,綠綠的水草,一隻小螞蟻在岸邊要過河,可是它不會游泳,非常著急,該怎麼辦呢?一隻烏龜遊了過來,把小螞蟻背過河去。一條魚兒看見了,連連誇獎。如此,那麼生動的畫面、那麼動聽的音樂、那麼可愛的形象,那充滿人文的內容,學生一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此時學生已經不需要教師過多地去組織教學,只需稍稍點撥,一首有趣的兒歌便脫口而出。學生喜歡哪個形象就用滑鼠點擊一下,這樣與螞蟻的「蟻」、烏龜的「烏」、魚兒的「魚」諧音形似的「i」、「u」、「ü」便從畫面上跳了出來,畫外音:「你想學會我嗎?」、「你想和我做朋友嗎?」等鼓勵的語言,此時此刻,學生歡呼雀躍,情緒高漲。從動畫設計的創意來看,畫面要鮮艷美觀,動作要精心設計,注意對象與背景形成反差,聲音與音樂形成對比。這樣,通過動畫情境,給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學生的無意注意就很容易地被喚醒,覺得學習拼音有趣、有情、有意,於是每天都期待著語文課的到來。
運用動畫演示,揭示拼讀規律
拼音教學中,准確拼讀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傳統教學方法的運用,將字母讀音與表音的圖片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遷移,如「p」的發音與「猴子爬坡」的「坡」聯系起來,我們還要開發更有效的手段來突破拼讀教學的難點。
口腔動畫,輔助發音
在拼音教學中,由於受方言的影響,聲母中的鼻音與邊音、平舌音與翹舌音,韻母中的前鼻音與後鼻音,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根據它們的發音規律,研究發音的生理特徵,製作口腔的縱剖面的發音動畫(這些在網上都有)。學生在觀察、模仿的基礎上,通過動畫的演示,找准發音的位置與感覺,通過練習、矯正,學生很容易地掌握發音的要領,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
動畫演示,教學拼讀
學生在學習拼讀時要掌握聲母與韻母相拼、三拼音的拼讀方法與技巧。在教學聲母與韻母拼讀時,設計了「小猴推字母」的動畫,設計中注意了推聲母的速度要快,推韻母的速度要慢,然後揭示「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的拼讀規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動畫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通過練習、內化形成熟練的技能。
二、多媒體技術輔助識字教學
小學階段有較重的識字任務,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之一。尤其是低年級,許多課時都是圍繞識字展開。所以,優化識字教學,打下扎實基礎,對中、高年級語文教學,甚至學生的終身教育都是大有益處的。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他們的注意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這就使得苦口婆心地勸說、枯燥乏味地訓練效果不佳。多媒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它直接影響兒童的認識能力,關繫到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和一生的成長。就漢字本身來說,由於其演變歷史的久遠和造字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漢字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文字,尤其對於以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為主的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多音字、形近字的頻繁出現,為他們的識字學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當前小學實施的新課標語文中,每篇課文都有10到12個的識字任務,而現在的教學普遍存在著重機械記憶、重重復訓練、學生學習枯燥無味、興趣不高的現狀,運用多媒體,把聲、像、動畫等信息引入課堂,則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還可以為他們展示漢字形
❹ 如何使用交互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 微課製作
微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優勢 1.集成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微課在課堂中呈現出來的核心內容為微視頻。微視頻的拍攝和製作又是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為主要手段。所以,多媒體教學的形象生動、直觀互動的特點,以及多種媒體集成性和多樣性的優勢,都可以通過微視頻體現出來,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效傳遞,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2.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筆者在實際的語文教學活動中發現,大多學生持續保持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會超過20分鍾。「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小學生較為突出的學習特點,這是由他們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發展階段決定的,因此,小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更側重於形象認知。而微課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其5-8分鍾時間長度的核心內容對小學生具有極大的適應性。 3.產生「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 雖然,微視頻的時間只有5-8分鍾,時間比較倉促,但這種方式砍去了冗長的前奏後奏,僅僅保留課堂重點和難點,雖然孩子們每次只接受少量的新知識,但是,他們對呈現內容的關注度和理解力會增強,從而對所涉及的課程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微視頻具備簡單而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藉助微格優勢,優化內容提高效果 微課體系中的微反思可以讓授課者以受眾的身份感受和體驗自己的微視頻的組織和教學情況,類似微格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反饋階段:通過回放自己授課過程的錄像,進行自我分析和評議,找出不足之處進行調整或修改。授課者可以在微視頻的播放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反應,哪些環節是能夠引起他們強烈興趣的,哪些是孩子們容易走神的地方。如此進行總結和更新,勢必會優化教學內容,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❺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多媒體手段的使用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中得到較好的應用和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有效克服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增加了課堂容量,豐富了教學形式,提高了教學效果。多媒體已經成為了教師教學的好幫手。但多媒體教學手段如何才能得到合理的運用呢?
(一)多媒體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接受新知識、新內容,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理解。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方法不同是因為介入了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顧教師對學生的灌輸或學生脫離教師而單純與機器交互學習。只有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育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多媒體教學的真正含義。因此,教師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切實把握好以下幾點:(1)採取啟發式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在問卷調查中發現:在多媒體教學中,個別教師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播放課件上,而忽視了與師生的雙向交流,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如果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把主要精力用在與學生的雙向交流上,這種教學方法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還會緊跟教師的思路去進行積極思考。這樣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巧設懸念,注意提問的性質。有意義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使沉悶的教學氣氛變得活躍,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要注意,絕對不能為提問而提問,要看所提的問題有沒有思考空間,能不能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共鳴。所以教師在課前准備時都要根據本節課所講內容,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要突出實用性。
多媒體教學要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不能以運用了電教媒體就說明是電化教學或者運用電教媒體的種類越多、檔次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教師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要注重課件的實用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理解能力。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應是教材內容的濃縮和歸納,它要高於教材,精於教材,新於教材,應便於教師使用。因此,在多媒體課件製作中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1)吃透教材,掌握要點。教師在製作課件前,要通讀教材,吃透教材內容,並進行必要的濃縮或歸納,課件要反映出教材的基本精神和重點內容。(2)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重點需要教師反復強調和重復,但有時學生也把握不住。而多媒體教學就能有效克服這一不足,它可以將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並結合教學課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或論述。(3)簡單直觀,生動形象,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的將教師所要表達的內容直觀形象的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一種生動形象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如果課件內容是教材的原版內容,不僅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反而會讓學生感到疲倦無味、失去學習興趣。(4)切忌照搬他人課件。由於計算機技術的普遍運用,人們可以從網上下載一些課件以便使用,這給不少教師提供了便利,但網上下載的課件並不一定適合你的教學對象和你自己的教學特點,尚需進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如果不加審查拿來就用,肯定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提倡自己用自己做的課件,自己設計自己的課件,也可借鑒他人的優秀課件。
(三)多媒體課件內容要層次分明、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應來於教材,高於教材,內容的設計要層次分明、詳略得當、重點突出,便於學生掌握和記憶。教師不能圖省事把教材原原本本地搬到多媒體課件上,而應該在認真把握教材結構、內容、重點的基礎上,進行認真的歸納與,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或濃縮,對一些新知識、新觀點、新內容可進行必要補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製作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教學課件。
(四)在教學手段運用上,應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效能。
任何一種教學手段,無論是多媒體教學手段,還是傳統的教學手段,都是前人在教學實踐中得來的,各自都有其獨特的優長,也各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媒體教學手段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它是對傳統教學手段的揚棄和發展,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教學是實施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需要和教學內容,選擇適應對路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種教學手段結合並用,教師的一招拭,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一句贊揚都能給學生以極大的精神安慰和滿足。
合理、充分地設計、開發、利用多媒體資源還需進一步探索研究。只有巧妙地藉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善於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徵,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❻ 如何利用簡易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研修主題
如何利用簡易多媒體進行小學語文研修主題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應用日趨廣泛。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其網路教學系統,能使以往靠多種設備、技術才能實現的課堂多媒體教學集計算機於一身,並能與現代通訊設備形成網路,構成全方位、多渠道、互動式的教學系統。它集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魅力,促進了語文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和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從而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給語文教育也帶來了一場革命。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不言而喻。首先,它信息量大,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大量的信息,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其次,它能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無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陷,能夠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趣: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像可以像動畫一樣播放,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這樣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它能再現形象,突破教學重點。一般來說,學生對離他們距離較遠的或未曾見過的東西都不容易理解。傳統的教學難以為學生提供充分、可感的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語言和形象之間搭起一座「橋梁」,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通過再現形象,增強感性認識,有效地化解課文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學《胡同文化》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後用多媒體畫面展示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情景,並配上富有京味的胡同歌曲,讓學生通過語言與畫面、視覺與聽覺、感知與理解的相互結合,去更好地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再次,它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現今的中學生都具有一定的審美感受能力,而語文課本中有些課文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單憑文字是很難再現的,只有藉助多媒體手段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感因素,把美的形象展現出來,才能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另外,多媒體課堂可以馬上進行課堂練習,把練習投影在屏幕上,學生當場做,老師當場講解,適時把握學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在傳統的教室,一定要隔好幾節課後學生才能完成練習。
多媒體教學雖然有這么多優勢,但在課堂操作時,老師往往只關注課件放映的效果,忽略了學生的反應,使自己在課堂上成了放映員。而且大量的圖文信息使老師忙於快速滾動滑鼠,學生的思維常常跟不上,達不到教學接受的效果。有些老師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過分關注技術手段,對聲音、動畫等特效愛不釋手,使幻燈片花樣繁多,有些甚至每次點擊滑鼠都會發出聲音,產生動畫,但這些聲音和動畫又和教學的內容毫不相關,卻往往喧賓奪主,使學生視覺疲勞,所以,實施多媒體教學不能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另外,過多的圖片和視頻也限制了學生面對文字產生的想像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如果投影儀顯示了一個哈姆雷特,大家腦中的就只剩下這個屏幕上的哈姆雷特了,所以,並不是多媒體資料越多越好,有些老師一氣在一節課上放映了好幾種版本的課件,使學生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很是厭倦,教師在放映過程中更是連頭都不抬一下,無意中成為新的教學形式下的「滿堂灌」「填鴨式」,老師既吃力又不討好。因此在多媒體教室中,老師不能只看屏幕不看學生,仍然要穿插一些問答等互動形式,最好另外還要一塊可以隨時寫字的黑板。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引進多媒體,雖然帶來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春天,但千萬不要趕時髦追求形式,我們必須明白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忽略了語文的學科特點,多媒體教學不可能取代學生的文本閱讀,過多失當的使用不利於發揮學生的想像力,不利於課堂師生情感的互動。我們要發揮傳統教法和多媒體教法的優勢互補,合理地利用各種教學媒體,揚長避短,從教育學和心理學出發,在充分掌握教學資料的基礎上做好教學設計,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認真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合理利用多媒體上好一堂語文課,提高教學效果。只有把多媒體與現代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才是語文教育的根本。
❼ 如何將信息技術更好的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
隨著科技的大力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悄悄地進行著轉變。在小學語文領域,也因為信息技術的應用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豐富了以往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還提高了學生們對於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解放了課堂,讓學生們真正的愛上課堂,愛上語文。
1 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涉及面廣,但由於小學生本身限於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教師不能夠把全部知識一股腦呈現給學生。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活動集文字、聲音、圖象、影象等信息功能於一體,圖象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又具有檢索方便、資源共享、和平共有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能大限度的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強烈的求知慾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因此教師在設計和製作多媒體課件時,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針對性地進行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根據各個教學重點環節,利用計算機分別再現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文字、圖像資料,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導入新課時看抗美援朝打仗的片子和分別時的感人視頻,這樣導入新課,就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對中朝兩國人民的偉大友誼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大大提高。同時,還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交互性,把和課程內容相關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教學元素有機整合起來,兼顧趣味性,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2 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教師傳授知識的局限性得以改觀,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並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朗讀素材,生動再現課文中各具特色的形象,讓學生進行跟讀、感情朗讀,還可以配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進行課文朗讀,通過朗讀體驗作者的情感,不但能正確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對朗讀訓練不會有厭倦感,讓他們在朗讀中學會朗讀,從而使他們的朗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教師作為引導人和領路人是關鍵,教師要盡快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通過設計科學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吸收率。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的、呆板的教學程序,教師可以靈活機動地安排教學內容,彌補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拘謹與低效,極大地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表達能力,增強學生信心。 3 小學語文和信息技術的完美結合
21
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並不斷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給社會帶來了美好的前景,也給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動聽的音樂、絢麗的色彩、迷人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積極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快樂中潛移默化的學習並掌握知識。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最新的教育部辦公廳關於舉辦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活動(2012
年)的通知中,有關的信息技術教學在以後的中小學教學發展中有著前瞻性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學方式,形象生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情境教學,圖文並茂的效果。比如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生動地圖片或設計優美的情景環境讓學生激發出來寫作靈感,寫出優美的作品以小學作文為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組合「多媒體」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實現作文教學目標。總之,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資源,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教師要繼續以課程整合為理念,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優化學科知識的學習過程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以達到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4 結束語
小學的基礎教育對於個人有著基礎性和前導性的作用。所以做好小學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以至於國家的發展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術和小學語文的完美結合,正是新時代的要求和以人為本觀念的主要體現。小學語文教育也將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朝著更加美好的方向發展。
❽ 多媒體環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有哪些優勢
與普通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1.直觀性,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並能夠突出要點,有助於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
圖文聲像並茂,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
❾ 如何把多媒體和小學語文課堂巧妙結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 小學 語文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一、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 激發學生興趣 1、 激發學習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 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 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生字娃娃, 告訴學生, 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 , 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 幫他找到家, 你就能與這個生字娃娃成為好朋友, 生字娃娃就會對你笑一笑。 生動的情景, 優美的音樂, 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 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突破重點、 難點 在拼音教學中, 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 突出教學的重點。 例如, 在比較韻母 an 和 ang 的發音時, 我們設計了讓「ang」 的 g 閃動或者變色, 並提醒學生拼讀時注意舌頭的變化, 給學生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又如 j q x 和 ü 相拼的規則, 除了藉助兒歌幫助記憶外,還設計成功畫 ü 戴了一頂帽子, 帽子有兩點, 看到 j q x 走過來, 他就脫帽敬禮, 學生看了 覺得十分有趣, 在笑聲中, 他們就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規則。 3、 加強讀寫訓練 在課文教學時, 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 強化朗讀能力; 在指導背誦時, 第一遍, 可播放課文錄像, 配以輕聲的錄音; 第二遍, 錄音沒有了 , 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 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輕聲復核課文; 第三遍, 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 採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 背得快又准。 在寫字訓練時, 由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老師的講寫, 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在藍天白雲的底幕上, 田字格顯得格外顯眼, 一支漂亮的筆為同學們范寫著生字, 甜美的解說伴著輕柔的音樂, 讓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 寫字, 寫出來的作業比平時漂亮了許多。 4、 培養語言能力 作文無話可說, 無從說起, 是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我家的貓》 之後, 要學生仿全文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首先讓學生看課文的動畫片; 然後讓學生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 接著運用課件: 笨拙可愛的小鴨, 美麗輕盈的小鳥, 蹦來跳去的小松鼠, 鮮活的畫面, 悅耳的音樂, 學生的思維之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 他們紛紛選擇其中的一種動物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 用在全文中 學到的方法將這篇作文寫得十分成功。 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藉助課件,創造特定的情境, 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生活實際環境, 能促使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如以「我們身邊的垃圾」 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 可以通過課件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垃圾及其來源, 去向等展現出來, 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 想法。 還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設計, 在電腦里畫出來, 或製成模型, 有價值的設想甚至向有關部門建議,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二、 運用多媒體, 化難為易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可謂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無所不有。 課文中有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 難以理解的。 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內容不收時空限制, 形象地傳輸、 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 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 從而加快理解和記憶的速度。還可以憑借現代技術向學生提供了 動畫、 圖像、 解說、 文字、 音樂等多種信息, 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主動性, 能使他們更好更快吏准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 難點。 這就大大縮短了 教學進程, 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 以形象思維為主, 對詞句的理解有限,對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運用多媒體, 就能克服時空限制, 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 形象、 具體的視聽信息, 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 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詞句、 課文。 如在《小蝌蚪找媽媽》 的教學中, 學生對「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 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 看見青蛙游過去」 中的「迎上去、 追上去、 游過去」 這三個詞語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學生既不知詞語何意, 又不知為什麼要這樣用。 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從資料中截取有關的三個片斷, 並設計製作成慢放過程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對面游過去; 「追上去」 就是從後面攆上去; 「游過去」 就是從周圍游到青蛙媽媽身邊。 免費論文參考網。 他們理解了 在這三個句子中為什麼要這樣運用, 從而在腦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 也為他們在以後的口語交際、 寫話中准確地用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圓明園的毀滅》 是四年級的講讀課文, 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可圓明園中的宏偉建築、 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古玩字畫, 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 學生很難體會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與龐大。 故此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 圓明園的圖片以及許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寶, 還讓學生觀看了 電影《火燒圓明園》 片段。 這樣學生在贊嘆圓明園美的同時, 既欽佩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才能, 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體會到強盜們的貪婪、 瘋狂, 激發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憤怒之情, 把學生帶入當年的特定時代, 突破了 時空, 化遠為近, 使學生情、 文本情、 作者情產生共鳴, 為學習課文作好了 情感鋪墊。 三、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 突破重點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 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 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 學生通過觀察, 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 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學信息, 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畫面生動, 圖、 聲、 文配合, 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 使 注意力更集中, 因而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稱象》 這篇課文時, 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貸象的辦法之間的聯系。 在教學時, 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 設置還原了 曹沖稱象的動畫效果, 讓學生反復觀察。 由於觀察了 直觀、 動畫的圖片, 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 解決了 提不動的難題, 用石頭代替大象, 化整為零, 找到了 稱大象的巧辦法這一道理, 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 巧妙利用網路, 培養學生能力 1、 查閱信息收集資料的能力 我經常設計一些開放的, 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 收集、 整理、 獲取信息, 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 的課余作業。例如: 要學生製作手抄小報, 在出版的過程中, 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 排版、 打字等, 整個過程培養了 學生收集信息、 選擇信息、 審美、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 2、 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黃山奇石》 中, 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 解了 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 我們可以將黃山的視頻資料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 課上,學生通過視頻看到了 黃山的怪石嶙峋、 危峰突兀, 形象地理解了 文中的抽象詞句。 3、 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 時,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 幾個問題: 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有哪些? 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 顯 然, 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熟讀炙, 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 做一些修正或補充。 教師做出適時點撥、 評價, 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 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 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 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 因此, 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 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❿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中脫穎而出,它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於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激活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赫爾巴特語)因此,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形象感知,使學生受到「情」的誘導.
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十冊《豐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豐碑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麼?(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導入重點段第三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導入第七節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麼會凍死的?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這種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
2、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人民對總理的一片深情,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學開始,可用多媒體放一小段哀樂,問學生:聽了有何感受?(難過、悲傷)師:你們知道嗎?總理逝世的那天,舉國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壯如失去親人,是什麼原因使人民如此愛戴總理呢?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可愛,在欣賞了太空所見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藍白交錯,美麗極了後,教師可說:讓我們再到地面上,我們的身邊去看看吧。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體演示:工業污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亂砍亂筏,山上一片荒蕪,到哪裡去尋找綠色?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點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像、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例如:第六冊《荷花》一課,引導學生理解想像「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有位老師設計了如下課件: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華欣賞滿池荷花。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體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滿池的荷花也隨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飛過來,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向我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像……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