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師資格證面試是什麼形式的
(1)抽題。按考點安排,登錄面試測評系統,計算機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試題專(幼兒園類別考生屬從抽取的2道試題中任選1道,其餘類別只抽取1道試題),考生確認後,計算機列印試題清單。
(2)備課。考生持試題清單、備課紙進入備課室,撰寫教案(或活動演示方案)。准備時間20分鍾。
(3)回答規定問題。考生由工作人員引導進入指定面試室。考官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2道規定問題,要求考生回答。時間5分鍾左右。
(4)試講或演示。考生按准備的教案(或活動演示方案)進行試講(或演示)。時間10分鍾。
(5)答辯。考官圍繞考生試講(或演示)內容進行提問,考生答辯。時間5分鍾。
(6)評分。考官依據評分標准對考生面試表現進行綜合評分。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實習指導教師類別考生面試按各市教育局有關要求和程序執行。報考初中、高中俄語學科的考生,考試機構將根據報考人數,在省內跨區域聯合組織面試,考生應服從考試機構安排,按要求進行報名和考試。
(六)面試結果公布。
『貳』 在不用任何形式的體罰的情況下,如何管理課堂學生如何維護課堂紀律
用嚴厲的措辭和必要的表面硬功夫來對待學生,,因為學生是以你的表現來衡量別人的,,如果你突然說了一件讓學生感覺好怕的話,他就會反思自己做過嗎,這樣就讓學生聽你的了
『叄』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依據教育教學目標,以問題為中心創設相關情境,即通過信息技術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視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為提出問題與發現問題創設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以此讓學生明白問題的由來,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開展問題化教學,使教學從低效走向高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做了一些研究。
一、信息技術題材應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問題情境生活化
杜威說過:「生活即教育」。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有利於生成。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因為只有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才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才能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發揮著行之有效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能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藉助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鮮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學,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如:教學《春江花月夜》一文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語言,從而理解、掌握語言。首先出示鮮明的畫面配上優美的古箏曲業代替「春江潮水連海平,還上明月共潮生」……等抽象的文字,讓學生從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領略春江花月夜的優美。然後再讓學生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什麼畫面就事半功倍了。文章雖美,但在傳統教學中光靠老師上課「一張嘴」「一支筆」的教學,是絕對達不到這種賞析帶來的教學效果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問題情境形象化
誇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導入,利用多媒體來創設、優化教學場景,藉助一些生活事例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動手操作的慾望,誘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如:例如在上《社戲》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童年》,輕松活潑的歌曲將每個人帶入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引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然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魯迅的童年生活,了解作家的童年經歷,感受魯迅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又比如上《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我先播放了貝多芬的名曲《命運交響曲》,然後說道:「一曲激情澎湃的交響樂,讓我們感受到貝多芬那顆要扼住命運咽喉、不甘沉淪的心,讓我們的靈魂受到一次洗禮。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有很多人選擇了堅強面對,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他是怎樣面對生活的。歌曲導入式很受學生歡迎,往往能夠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很快進入情境。因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富有美感的教學情境,有效地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情意的驅動下想像、思維得以積極展開,情感素養、思維能力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
三、信息技術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時間,使問題情境自主化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解於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於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路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路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路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於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麼?」「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麼?」「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
表達了什麼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情境教學是指「從情與境、情與辭、情與理、情與全面發展的辨證關系出發,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情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一讀,用心地體會一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播放月光下的大海美圖和《月光曲》的鋼琴曲)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然後在小組交流互動「我認為這一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一讀。」
最後各小組派代表出來朗讀。學生們一個個動情地讀著(播放音樂):「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交流合作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作為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設身處地感受學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引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提出合作學習的目標,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活動前向學生提出合作建議,教師必須有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和動力的能力,切實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提供了技術和理論上的支持。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教學實際,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當然在語文課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創設問題是靈活多樣的,方法各一。以上只是我在教學中一些嘗試,望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