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故鄉在北京》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美麗的家園」為話題,編排了三篇課文。分別是閻妮的《我的故鄉在北京》,梁衡的《美麗的晉祠》,魯斯•坎貝爾的《可愛的地球》。
《我的故鄉在北京》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閻妮1972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大學教師之家,高中畢業後,她留學法國,雖遠離故土,但始終不忘自己的故鄉北京。文章描寫了記憶中故鄉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達嶺長城秀美風光,作者語言准確、形象、生動,飽含深情,為我們營造出溫婉、含蓄、如詩一般的氛圍,抒發了強烈的思鄉情結。
1、根據本組課文的特點,確定本單元的重點。
我們根據本組課文的特點,確定本單元的重點是:了解描述景物和表達感情的方法,品味優美生動的語言,欣賞大自然的美麗。
2、課前搜集資料,結合自身生活感受,為感悟文章奠定基礎。
《我的故鄉在北京》一文,在課前可引導學生閱讀冰心、席慕容等作家關於故鄉的作品,了解作者閻妮高中畢業後就遠離故土赴法國留學的離鄉經歷,為學生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比眷戀之情做好鋪墊
3、優化教學結構,把握文本主線。
一篇文章總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它可能是關鍵的詞句、文眼、警句,過渡段,問題等,要抓住這個關鍵點,由點到面輻射全文,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效果。
如《我的故鄉在北京》,文眼是「歌」,全文以「歌」起始以「歌」終,一個「歌」字,貫穿了全文的感情線索。西山因「綠」,所以西山的歌有綠色的翅膀;昆明湖水清澈明亮,因此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八達嶺長城因有了野花的點綴,美得更豐富,所以長城的歌有了帶花的翅膀。在作者筆下,這篇課文也如同一首歌,一首具有故鄉獨特風韻的歌,一首家鄉的贊歌,一首思鄉之歌。因此,在授課時緊扣住「歌」字體會作者的情感,就可以比較准確的把握住作者的情感脈絡
比如《我的故鄉在北京》課後習題要求體會句子的深刻內涵把握課文思想感情,感悟段落鮮明的表達特點進而嘗試仿寫,也是學習語言的好方法。結合課文中大量的精彩句段,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教師可在閱讀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現去積累去感悟。如《我的故鄉在北京》對昆明湖的描寫,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動詞,准確地表現出登高遠望昆明湖的感受。「伸」、「擁抱」、「融」運用擬人的手法,要讓學生感受這樣的表達效果,感悟暗含在這幾個文字里的作者對昆明湖的依戀情懷。「我戀著西山,戀著昆明湖,戀著那雄偉綿延的長城」這個排比句表達效果怎麼體會呢?還是通過讀,邊讀邊想,決不能只知道它是個排比句就足夠了,這樣的簡單處理是無法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的。怎麼讀呢?可以這樣。讀到:我戀著西山,眼前可以出現一座綠色山巒的景象,這是一個點。再讀:戀著昆明湖,這又是一個點。把前兩個分句,我戀著西山,我戀著昆明湖,連起來讀好像我們眼前的畫面就豐富了,眼前就不僅有西山,不僅有昆明湖,甚至還出現北京的街道,北京的民宅,就讀成了一條線,眼前的景物越來越豐富;再讀第三個分句,戀著那雄偉綿延的長城,這三個點就形成了一個面,讀著讀著,眼前的景物也就擴展開了,原來作者通過這個排比句,要表達的是他愛著的、戀著的不僅是西山,不僅是昆明湖,不僅是長城,還有那北京的一草一木,所以這句話用排比句就充分的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
2. 《北京的春節》全文以及教案誰有
《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創新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悟作者選材對表達文章主題的作用。 3、學習本文精妙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目標2、3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春節,談北京 1、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家裡過春節的情景,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 2、說說對北京的認識。是呀,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我們國 家的首都,那裡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二、作者介紹 老舍,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1899年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其父親在抗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陣亡。1918年老舍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並開始寫小說,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三部長篇小說。1936年專門從事寫作,創作了《駱駝祥子》。1950年寫下了話劇《茶館》《龍須溝》等。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1966年受「四人幫」迫害,8月24日投河自盡。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找出課文的生字詞語。 2、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感知內容,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熱鬧) (2)本文作者是以什麼為記敘線索 (3)全文共17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 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 第三部分(17)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快速讀一讀課文,老北京的春節從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板書:臘月的初旬—正月十九 臘八——臘月二十三小年——新年——元宵 (二)研習「迎新年」這部分。 1、默讀課文,,劃出表現熱鬧的句子,談談為什麼說這些句子能表現出熱鬧。 2、這部分作者從幾個層面寫小年的景象的? 提示:三個層面:一是商販的忙碌,二是兒童們的「忙亂」,三是大人們的「緊張」。 3、第6段寫「祭灶王」的習俗時,用的是什麼寫法?用意何在? 提示:用對比反映時代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反映出兩個時代不同的社會現實。用意在於謳歌新時代。 4、7、8兩段按什麼順序來敘述的?兩段的側重點有何不同?如何體現寫作上的詳略得當? 提示: ①以時間先後分別寫了「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②第7段側重寫「忙」,第8段側重寫「熱鬧」。 ③詳略結合,「貼對聯」「掃房」「穿新衣」 「吃團圓飯」等一筆帶過,「備菜」則寫的較為詳細。 (三)研讀第二部分。 1、默讀這部分,說說這部分可分為幾層? 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遊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幹活。 2、默讀第二層,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過元宵節的熱鬧的? 學生討論後明確: 先將元宵節與元旦進行對比(如何對比的?),說明元宵節的獨特魅力:時美,可出來踏月;景美,可出來賞燈;氛圍更美,「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自由」。然後寫燈,寫了燈的數量多,分布廣;寫燈的用材、形色、種類,突出其「各形各色」。最後又寫了孩子們在元宵節的快樂。 總之,是濃墨重彩,狀寫元宵節的盛大與熱鬧。 3、讀「鬧元 (四)研習最後一部分。 1、齊讀這一節。 2、北京過去和今天的春節有和不同? 提示:過去,過年跟迷信分不開,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過去的花費用在神靈身上,現在則不必了;過去兒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懼,現在則只快活地過年;過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則是憑一年的勞動成果快活地過年。 3、作者的用意何在? 作者通過新舊社會不同春節的對比,極其巧妙地贊美了新社會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從而使文章更具現實意義。流露作者對新生活的贊美與無比的熱愛之情。 4、感受咱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有什麼不同。(聯系自己過春節的情況談一談。) 五、歸納寫作特色 1、時間為序,條理清晰。文章整體結構以時間為序,從臘八寫起,過小年、除夕前,再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具體的節日也是按時間順序如第一部分的第三層,寫「貼對聯」「掃房」「備菜」「吃團圓飯」「守歲」等。 2、口語風格,樸素直白。 3、運用對比,凸現變化。對比大致有兩類:一是春節前後的對比,二是社會新舊風俗的對比。 板書設計: 老北京的春節(老舍) 第一部分(1—8)寫迎新年。分三個層次: (1—2)寫臘八的風俗; (3—6)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風俗; (7—8)寫除夕前迎新年的風俗。 第二部分(9—16)寫慶新年和鬧元宵。分三層: (9—11)寫拜年與遊玩;(12—15)寫鬧元宵;(16)寫新年結束,大家又要忙著幹活。 第三部分(17)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寫作特色:時間為序,條理清晰。 口語風格,樸素直白。 運用對比,凸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