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學經典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學經典分別為:《周易》、《老子》、《論語》和《孫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為六經之首。玄學、道教奉為三玄之一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1)卜筮書。《周易·系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語,史書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
2《老子》
《道德經》,又名《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為學、修身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3《論語》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一串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論語》,聖人之學,載道之學,君子治天下之學也。
B. 大神,求 國學音頻,最好能有論語三字經等,啟蒙孩子用,謝謝
聞天才國學機挺好的,相比其他幾家都有優勢,音質好,頻率對孩子的耳朵不會有刺激,而且內容豐富。總之比手機平板下載強些,至少內容完整,我家親戚有人在用,現在四歲的孩子都會背弟子規了。樓主要買的話,可以去博聞天才的官網買正品的,直接電話聯系,很方便的。我家親戚買的時候還是貨到付款,有保障。
生當中最危險的一段時間是從出生到12歲。在這段時間中還不採取摧毀種種錯誤和惡習的手段的話,他們就會發芽滋長,乃至以後採取手段去改的時候,他們已經是紮下了根,以致永遠也把他們拔不掉。時中SZ003(國學三件套)國學教育利器,家長錯不了的!。
時中教育聯合國內最大國學雲平台26國學網,歷經6年多扎實研發, 通過大數據分析,構建時中人格和行為習慣養成數據模型研究,首創時中三位一體國學教育課題 暨《時中12種人格美育與12種習慣養成研究》課題。
時中三位一體國學教育課題,是指以優秀國學經典為基礎,以「時中」思維為指導原則,構建具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兒童人格教育理論體系和行為習慣養成研究。通過聽「時中」,讀「時中」,行「時中」三位一體模式,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維度共同培育時中12種人格美德和養成時中12種行為習慣,使人內心豐盈,道德高尚,堅強樂觀,善良美好,達到時中
C. 你好,這次我也是被幼兒園老師邀請去課堂上課的,我想給孩子們讀國學經典論語,可以
你好。
現在很多幼兒園的孩子,
是已經接觸論語了的。
所以,既然你被幼兒園老師邀請去上課,
你是可以讀國學經典論語的。
現在國學是非常流行的一種文化,
也是,我們國人必須掌握的一門功課。
所以,讀國學經典論語,沒有問題。
D. 哪些是國學論語應該算是國學了,那麼論語中有哪些是精華又有哪些是糟粕
國學定義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掀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查閱國際君友會資訊中心的國學詞目有如下定義: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Sinology」(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國學范疇傳統國學。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范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里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范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涌,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一門、哪一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發展
西學東漸誕生國學。「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與西學的論戰。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別於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於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與西學在國內分流的發展。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於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塗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後,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系,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梁。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大國學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鑒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采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大一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一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一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人文「大國學」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導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並且保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這里,人文「大國學」論不排斥科學,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多元與規範文化的通體生存」狀態,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彼此之間應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編輯本段]國學經典 經部——儒學經典
經部分為「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群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石經類」、「匯編類」,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重要書目如:《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各種體裁歷史著作
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匯編類」,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為「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叢書類」、「匯編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耶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
集部——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
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
E. 國學經典讀本叢書論語和論語一樣嗎
論語主要有三個版本,魯本、漢儒本、四書本,現在流行的是四書本,裡面大致相同,但很多細處出入很大
F. 國學的經史子集包括什麼內容,你知道多少
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適用於傳統文化典籍。經史子集,泱泱五千年中華文化之瑰寶。
經部
「經」 有「五經」、「九經」、「十三經」之說。「五經」指的是先秦時代《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五種儒家經典。秦始皇焚書,除《周易》作為術數之書得以保留外,其餘四種皆被焚毀。漢儒憑自己的記憶將其恢復,將其定為官學,設立「五經博士」,五經之名正式確定下來。唐代開科取士,其中「明經」科考試內容變為「九經」,即《周易》、《尚書》、《詩經》、《左傳》、《禮記》、《周禮》、《孝經》、《論語》、《孟子》。南宋以後又逐步拓展為十三部儒家經典,簡稱「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四庫全書的「經部」共分十類,計695部,10214卷。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書的《宋二體石經》,《宋高宗石經》,唐文宗二年鄭覃的《十二經》(無《孟子》),明嘉靖年間至善堂《九經》,明崇禎年間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經古注》,清嘉慶年間計樹園《十一經》(無《論語》、《孟子》)等。
經部還包括歷代學者為十三經所作的註疏本,如曹魏時代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的《周易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漢代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漢代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儀禮註疏》,漢代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註疏》,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註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註疏》,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註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註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註疏》等。
史部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正史: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 清 乾隆年間詔定二十四史為正史,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不久,又將《清史稿》合編其中,合稱《二十六史》。
編年:按年代順序編排史料、著作等。《春秋》 紀事本末:史書體裁之一。以歷史事件為綱,將重要史實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順序編寫。創始於 南宋 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別雜史等:別史,圖書四部分類中史部的一目。指不屬於正史、雜史的史書。雜史,舊時區別於紀傳、編年、紀事本末的一種史書體載。或記一時見聞,或記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記,但均帶有歷史掌故性質。
史評:評論史事或史書的著作。如 王夫之 《讀通鑒論》、《宋論》是評論史事方面的專著; 劉知幾 《史通》和 章學誠 《文史通義》則多載對史書的評論。
詔令奏議:詔令,文體名。古代帝王、皇太後或皇後所發命令、文告的總稱。包括冊文、制、敕、詔、誥、策令、璽書、教、諭等。奏議,文體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類文字的統稱,包括表、奏、疏、議、上書、封事等。
傳記:亦單稱傳。記載人物事跡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傳記大體分兩大類:一類是以記述翔實史事為主的史傳或一般紀傳文字;另一類屬文學范圍,以史實為根據,但不排斥某些想像性的描述。
史鈔:摘抄一史或合抄眾史的書籍。《宋史·藝文志》始有「史鈔」一門。有專抄一史者,如《漢書鈔》、《晉書鈔》之類;有合抄眾史者,如《正史削繁》、《新舊唐書合鈔》之類。此類史書,博取約存,對讀者有一定的方便。
載記:舊史為曾立名號而非正統者所作的傳記,以別於本紀和列傳。
時令:圖書分類目錄名。 宋 以前有關時令的書籍,都入子部農家,但諸書所載,上自國家典制,下至民間風俗,不僅僅限於農事,故《中興館閣書目》,另列時令一類。清代修《四庫全書》,沿用 宋 人舊例,仍立時令一目。
地理:地誌縣志,記載方域、山川、風俗、物產等文字。
職官:歷代官制。如《唐六典》、《周官》。
政書:政書,是記錄典章制度的書籍,政書之名源於明代錢溥的《秘圖書目》。政書可分成兩大類,一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另一種是記述單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後世史書多以「志」來記述各朝典章制度。
子部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G. 求兒童國學啟蒙專輯視頻,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弟子規》、《老子》、
呵呵,這些內容有些不是兒童啟蒙用的,比如《論語》老子的《道德經》,這分別是儒家和道家的經書之一。
其他幾個都是兒童啟蒙教育,但是有區別的。《弟子規》講了儒傢具體的教育理念和言行禮儀。《三字經》主要講了儒家的學習內容和順序,其實儒家和道家是相通的,道家高於儒家,其思想本源都是《易經》。《千字文》是非常有內涵的啟蒙讀物了,能夠解讀的非常少,其中涉及到了天文地理,歷史神話,其中有非常深刻的意義。《百家姓》也是非常好的啟蒙讀物,而等孩子長大後,對每一個姓氏的淵源的學習和解讀,才是最重要的,那是老祖宗給後人留下來追本溯源的寶貝(*-*)
以上下理清一下這些經典的內容和主次。下面談一下學習方法。
其實這些經典中都是有非常深刻的內涵的,而對於兒童,我建議主要是讓其堅持朗誦,知道背誦的滾瓜爛熟就好,不要強求理解,這些內涵是需要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逐漸體悟和消化的,表面上的解讀,孩子時聽不懂的,需要他經歷。當然,家長要盡量創造一個實踐傳統文化的氛圍,不能讓孩子學習了,在家了和社會上感受不到所學的內涵。。。。。。
最後講一下,這些經典現在最迫切的是需要成人學習,現代國內教育對國學的比重太少了,所謂的語文,那就是很膚淺的了,和國學經書和經典相去十萬八千里也不止 呵呵,只有國學能夠改變社會道德和人文環境,加油吧!
H. 國學經典的內容
《國學經典全集》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國學入門讀物。作者以淺顯流暢的筆觸內,首先對國容學作了概述,進而分章節對語言文字、史學、哲學、文學、自然科學、藝術及其代表性的人物、派別和學術觀點予以介紹,並作了評述。《國學經典全集》薈萃百家,包羅萬象,充分體現「國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稱」。閱讀《國學經典全集》,讀者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形成關於國學的較為全面的概念;有志於深入研究者,亦可通過《國學經典全集》探尋進入國學殿堂之門徑。[1]
本書選錄了《易經》《詩經》《孟子》《論語》《書經》《六祖壇經》《道德經》《金剛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百家姓》十四部經典名作。同時參考各家集注,力求准確、流暢地翻譯原典,真實地體現經典精神。望讀者朋友們通過閱讀《國學經典全集(上下珍藏本)》得到更多的啟迪和教益,從而了解國學,熱愛國學。
I. 經典國學論語,好句有那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轉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J. 國學知識競賽論語和詩經備考資料 求啊
《論語》中關於《詩經》的論述
(2012-05-30 13:22:37)
轉載▼
標簽:
子貢
子曰
詩經
召南
關雎
文化
分類: 他人知識文章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選自《學而》, 始可與言《詩》已矣,意思是,終於可以和你討論詩經啦。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選自《為政》,意思是,用一句話概括詩經,就是不虛假。詩經是原始的、純粹的、質朴的、真正的想唱就唱。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7.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8.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8.8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15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9.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16.13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這篇比較有意思,伯魚就是孔鯉,孔子的兒子。
17.9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7.10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