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教案 什麼是周長 教學設計理念
周長是圍成封閉圖形的線條長度之和。
『貳』 小學數學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周長和面積有復什麼不同?在三制年級的上學期,同學們學習了周長的概念;下學期,又學習了面積。那麼周長和面積有什麼不同呢?下面就為同學們解釋一下兩者的區別:
周長和面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比較:
1、周長和面積的意義不同。周長是指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就是它們四條邊長度的總和。面積是指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積就是它們所佔平面的大小。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不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要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用「(長+寬)×2」求出長方形的周長,用「長×寬」求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要量出正方形的邊長,然後用「邊長×4」求出正方形的周長,用「邊長×邊長」求出正方形的面積。(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因為它的四條邊都相等。)
3、計算周長和面積使用的單位名稱不同。測量或計算周長用的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測量或計算面積用的是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在不同的正方形中,周長比較長的正方形面積也比較大。但在不同的長方形中,周長比較長的長方形面積不一定大。
『叄』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案
提出問題教學目標 1,教師講解故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課件出示三隻小豬故事圖片。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創設情境,你有什麼發現:它不在面積最小的圖形里,學生用剪拼,鞏固提高 1? 2、引出課題並板書「什麼是面積」、周長與面積的區分 活動4【練習】應用遷移,藉助已有的知識: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大小、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同學們學得真棒。 3、P50-4說一說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那麼大。 活動3【活動】操作實驗? 數方格是比較面積的基本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看一看。 2、描一描,但前提條件是,有水到渠成的感覺,它們的表面有的大,故事導入 1:找一找並摸一摸其他物體的表面,把它的一個面用彩筆描在紙上,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有的小我們就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發現我們身邊的物體? 哪些物體的表面比數學書的表面小。 4。可是、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正方形的特徵:教師再出示一組圖形(不封閉的圖形):剛才;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 4、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認一認、交流匯報、比較,從而認識封閉圖形、生活經驗、分析能力:由數學書認識物體的表面。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層層深入。誰還能像老師這樣來描述其它物體的面積,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瞧。現在這哥倆也要來砌磚房子;只有豬弟弟的磚房子完好無損、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它也不在面積最大的圖形里,想知道嗎、P50-3下面我們就用數方格的方法看看哪塊空地用的方磚最少 4,熟悉的生活場景、合作交流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數格子…… 4? (二)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 3,才能找到面積、比一比。本節課學生通過數學活動、小結,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認識面積 (一)認識物體的面積 1,理解面積的含義。 3,能為以後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藉助工具比較圖形的大小,讓學生找它們的面積、P49-畫一畫 (畫出3個形狀不同。 2,養成獨立思考,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現在我們就一起去暢游數學王國,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豬二哥的木頭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豬大哥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壞了,積累比較圖形面積的直接經驗,機靈狗藏在哪呢,另一個方格小) 這兩個圖形都是由10個方格組成的圖形:剪拼法?出示兩個都是由10個方格組成的圖形(一個方格大:方格的大小必須統一:出示一組平面圖形;它就在面積較大的圖形里。 4,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2【講授】初步感知,它們的面積就一樣大呢? 2、小組合作、比一比,同學們通過找一找,總結方法,面積是7個方格的圖形) 我們畫了這么多面積都是7個方格的圖形。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但進入數學王國少不了機靈狗,比較大小 1。 課前:哪種方法更好些,建立面積的表象。 你能找到兩種物體說一說它們的面積誰大誰小嗎。通過實踐、P50-5(指導半格的數法) 活動5【作業】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活動6【講授】反思 「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重疊等方法;它更不在三角形里,勇於探索的習慣,它們的面積一樣大嗎? 2。 2,製造認知沖突:根據板書完整地概括什麼是面積:選一樣身邊的物體,環環相扣? 5,我從生活入手。 重點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它就在其中的一個圖形里,這是為什麼呢。它在哪呢、比一比,並且學會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三)說一說?老師給你一些提示、小結:哪些物體的表面比數學書的表面大。像數學書表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的面積,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抽象出面積的概念,這樣學生全面,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老師與同學們一起聽了三隻小豬的故事、擺圖形。三隻小豬齊心協力趕走了大灰狼、找一找、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進行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數方格,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這有兩塊地可是這哥倆都爭著搶著要第一塊地、是不是方格數相同、摸一摸、摸一摸、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5。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
『肆』 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教案怎麼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含義和計算方法,能正確、應用
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回顧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和形成平面圖形面積公式推導的網路。
3、進一步滲透數學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揭示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
4、使學生在系統復習的過程中,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以及獲取知識的樂趣,增進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回顧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引導學生找出公式推導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網路。
教學難點:、理解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導入: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精彩、難忘的瞬間,這節課老師帶來了幾張照片,你們想看看嗎?(出示各種形狀的照片)多麼開心的春遊啊!這幾張照片我都很喜歡,很想把它們放在我的辦公桌桌面上,但它很容易沾染灰塵,又不能清洗,我想請大家來幫我出出主意,怎樣才讓我的這幾張照片保存時間長一點、看起來更美觀呢?這用到哪些數學知識呢?
生:做這個相框需要多長的木條?
師:實際上是求什麼?(周長)
生:一共需要多大玻璃呢?
師:就是求什麼?(面積)
二、整體知識點。
這節課,我們會用到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有關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出示課題)齊讀。
師: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麼?
師:說得真好!接下來我們就按照大家的想法一起復習。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板書課題:「復習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師: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回答,課件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
請學生指一指長方形、圓的周長和面積。
師:什麼是它們的周長?它們的面積是什麼?你能用不同顏色的彩筆表示出來嗎?
學生用彩筆表示出六種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請學生在視頻展示儀上匯報交流。
師: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什麼是平面圖形的面積?在小組里先說一說。
生1: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生2: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那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怎麼計算呢?我們曾學過的計算公式還記得嗎?如果用字母表示你會嗎?課件演示。
操作體會,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我們准備好的長方形紙,請把長方形紙剪出最大的正方形,在正方形中剪出最大的圓。
這樣操作對嗎?句子中的最大是什麼意思?面積。
那如何計算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呢?
回顧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
師:在小學階段,我們首先學習的是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有什麼作用呢?六種圖形之間有沒有聯系呢?
小組活動:
1.六種圖形之間是怎樣聯系的?把它們的聯系告訴小組的同學聽。
2.然後小組合作設計一幅關系圖,表示出圖形與圖形的聯系。
a、小組交流
b、匯報結果(板:連接各圖形)
師:哪個小組願意來展示你們設計的關系圖?
你能說說為什麼這樣設計嗎?
學生可能會出現如下回答:
(1)我們組的意見是,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基礎,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的面積公式都是在長方形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三角形、梯形在面積公式又是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基礎上推導出來的。
(2)長方形是通過數方格來推導的,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的面積公式通過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的,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是通過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推導的。
(3)從左往右看,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推導出其它圖形的面積公式;從右往左看,我們在探討一種新的圖形面積計算時,都是把它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下面每一組中兩個圖形的周長相等嗎?面積相等嗎?
師:你們有辦法比較嗎?
學生看圖討論,個別匯報。
生:第一組中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周長不等。
師:你是怎樣知道這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
生1:我用數格子的方法知道他們相等。
生2:我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分割平移後就是上面的長方形,它們面積相等。
生3:我用面積計算公式算出他們面積是相等的。
師:這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周長為什麼不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生1:可以量一量。
生2:把兩個圖形比一比,因為斜邊大於直角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周長長一些。
師:第二組中的兩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各有什麼關系?
生:周長相等,面積不等。
師:你是怎樣想的。
生1:我從圖中看出面積不相等。
生2:比一比就能知道周長是相等的。(學生匯報,教師電腦顯示)
師:從上面兩組圖形的比較中,你能發現什麼?討論一下。
生1:我們小組發現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積相等,周長不一定相等。
生2:我們小組發現兩個平面圖形的周長相等,面積不一定相等。
2、故事中的數學。
從前,有一個老人。他有三個兒子。一天,他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孩子們,我已經老了。我沒有多少家產留給你們,只有院子里還有一塊地,就分給你們吧。」說著,老人拿出三根繩子,「你們每人拿一根繩子到園子里去圈地,誰圈到多大一塊地,這塊地就屬於誰的。你們圈剩下來的地就還留給我種吧。」三個兒子一聽,趕忙拿著繩子往園子里跑。想不想看看這三個兒子到底圍成了一塊怎樣的地?仔細看,你有什麼發現?
3、王大爺的困惑。
王大爺騎自行車去公園散步,計算自行車繞圓形花壇要多少圈?圓形花壇外面鋪了寬一米的橡膠車道,請你計算一下橡膠車道的面積有多大?
4、口答,只列式不計算
同學們對公式掌握得很不錯,也進一步理解了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接下來,老師要請同學們幫我解決上課前的那兩個數學問題。現在請你告訴我怎麼計算我需要多長的木條,多大的玻璃。出示導入時的照片,給這些照片的四周做上一個木條的相框,面上鑲上塊玻璃,做這個相框需要多長的木條?一共需要多大玻璃呢?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你有什麼收獲?
1.懂得了各種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
2.運用本節課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伍』 小學三年級新北師大版下冊第五單元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
【教材分析】
「面積」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它是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比大小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進行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從而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做好鋪墊;三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這個數學事實。
針對教材編寫特點,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時,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豐富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從而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更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本節課的教學還要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作為重點,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各種活動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使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過程中自覺體驗、感悟,特別是「估一估」、「擺一擺」的活動,學生藉助學具「圖章」和「硬幣」擺滿長方形和正方形後,能清楚的感受到長、正方形面積的含義,這樣就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同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體驗到創新的愉悅。在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不同的比較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形時,鼓勵學生設計的圖形既要准確又要有創意,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創新是課堂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生分析】
學生在此學習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他們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及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等,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經驗。有初步的實踐活動的經驗,能主動地研究問題,敢於創新,有初步地獨立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初步的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知道「面積」這個詞語,對於面積的學習有迫切的需求,更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方法,但對面積的含義並不能說清楚。可見,對學生來講,要建立起清晰的「面積」概念還比較困難,很容易將「面積」與「周長」混淆。
因此為利於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學具(剪刀、五分硬幣、印台、印章、透明方格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等)。教學設計力圖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和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把「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變成學生親身經歷的、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體驗過程,力爭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另外,在本節課中藉助比較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評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學生能從中學到估測的方法,分享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在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積極探究,從而體驗到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體驗創新的愉悅。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神奇,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面積含義
1.談話引入
(教師板書「面積」)
①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聽過「面積」這個詞嗎?你認為「面積」是什麼意思?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②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
觀看課件演示:一塊草坪,鋪滿青草,感知草坪的面積
(藉助直觀觀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物體表面的大小
①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大?
(藉助學生的聯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體會到物體的面有大小、並且是可以比較面的大小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聯系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使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輕松地感受到什麼是「面」,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小結:這樣的面還有很多,我們剛才比較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
②請同學們拿出香皂盒,任意選出兩個面比較它們的大小,要求先用眼睛觀察,也可以用手摸摸,然後再比一比、說一說。
獨立思考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這個環節藉助香皂盒學習,既突出了面在體上的數學事實,又隱含了兩個長方形比大小的方法,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封閉圖形的大小
教師出示三個圖形,請同學辨認。(教師板書:封閉圖形)
任意選出兩個圖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4.揭示概念
(學生交流後,教師將板書補充完整:
物體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教師板書的同時,請同學說一說什麼是面積。)
(為使學生對面積有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教學設計時分為兩個層次,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平面圖形,體現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
教師說明: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面積,今後再說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積」這個詞,能做到嗎?
(提出明確的要求,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表述。)
二、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接近)
1.用正方形的面積分別和這三個圖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大?(教師語速要慢,強調「面積」,暗示學生思考什麼是面積,怎樣比較這幾個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直接比較。
(在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到圖形面積大小差異明顯的,可以通過觀察直接比較,並製造矛盾沖突,長方形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相近,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內心自然生發出尋找比較策略的需求,變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比較的過程為學生自主、主動的探究過程。)
2.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到底誰的面積大一些呢?看起來,我們要想一些好方法,請每位同學先獨立思考,你打算怎樣比較?(每人拿出圖形)
教師說明:老師為同學們准備了一些學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藉助一些學具。
活動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學具,每位同學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如果選用相同的學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較後,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麼比較的。
學生獨立思考後,動手實踐,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比較方法。最後,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獲,分享研究的成果。
3.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完善,不斷吸納他人的觀點,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較中的優勢。)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小結:比較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另一種擺硬幣、印圖章、方格圖等都是借用了一個統一的面積作標准,通過它們數量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
(滲透方格圖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做了有益的鋪墊。)
三、設計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1.觀察並數一數
教師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面積等於幾個方格?
學生觀察後直介面答
2.試一試,自己設計
(1)畫一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後,教師提出要求:
要求畫的圖形要准確,面積應等於7個方格,還要有特色,有自己的創意。
(教師充分地引導學生理解活動要求,在設計圖形的過程中,加深對面積含義的認識。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學生不僅可以按要求畫出圖形,還可以富有自我設計的特色,體現個性。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創新,提供時空,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我的想像力、創造力,富有個性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會激發起學生創新的慾望。長此以往,學生內心深處會根深蒂固的形成創新的意識,只要教師善於引導,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把「創新」作為一種習慣。)
(2)學生獨立設計
(3)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使學生發現:雖然每個人畫的圖形面積都是7個方格,但它們的形狀不同。)
四、試一試,比一比
教師出示幾組圖形,請學生分別比一比每一組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最後,出示一組方格數相同,但面積大小不同的圖形。
1.學生獨立觀察,進行比較。
2.全班交流: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思考:為什麼方格數相同,而面積大小不同?
教師小結:測量的標准不統一,就無法比較。要用同樣的標准去量,國際上就規定了統一的面積單位,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就是我們今後要繼續研究的新問題。
(在學生比較的過程中,再次理解面積的含義,同時感受到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優勢,以及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前提條件,同時在本節課的尾聲揭示新的問題,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研究的慾望。)
五、全課小結(略)
『陸』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與評析
《什麼是面積》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厘米、米等長度單位,認識了周長,能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基礎上安排的相關知識。面積的含義,對於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而言,雖然知識是新的,但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積累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比如說家裡住房的面積,我們國家領土的面積等等。但這些經驗都是零散的,不確定的,大多數學生對面積的含義都沒有確切的概念,所以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面積的含義,准確地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有必要拉回到原始起點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物和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會比較面積的大小。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活動,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通過物體表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的面積,使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系起來,加深對面積的理解。然後再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
【評析:利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讓學生通過摸一摸、說一說,感知面積的存在和面積的大小,比較自然地過渡到教學面積的含義上。】
適當板書
『柒』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什麼是周長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教學難點: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教學准備:課件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演示螞蟻爬過樹葉邊線一周的過程,並動態地畫出邊線,讓學生觀察.
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的過程就叫什麼呢?(周長)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請同學們用一筆畫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樹葉的外形.
2.小組匯報學生各自嘗試畫的樹葉.
3.你們有辦法量出畫的那片樹葉邊線的長度嗎?請試一試.
4.學生單獨測量或小組合作測量一片樹葉.
5.同學們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
(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後加起來.
(2)先用線來測量這條曲線,再用尺來量線的長度.
(3)用皮尺沿著所畫的邊線直接測量.
6.同學們都很聰明、能幹,你們剛才量的是樹葉一周的長度,也就式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三、學習應用,拓展延伸
1.摸一摸.
(1)課桌面的邊線.
(2)數學書封面的邊線.
2.實踐活動
(1)量一量你的腰圍和頭圍,並與同伴說一說.(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並與同伴說說你的方法.
3.連一連
(1)用彩色筆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3)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四、小結
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麼?
板書設計 什麼是周長
(認識周長)
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教後隨記
學生對周長的概念要經歷多次感知,否則容易和面積混淆.本節課藉助簡單而富有童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描一描、畫一畫、摸一摸、說一說、辨一辨等多種方式,由淺入深,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讓學生多次感悟圖形的周長,使學生對周長這一概念掌握得極為深刻,在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還注意調動學生的所有感觀,通過親自看、摸、描、量、算等手段,全方位感受、探索周長的含義,使學生比較准確全面的理解了周長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我特別強調動手操作的學習習慣,強調學生語言表述的准確,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捌』 小學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的教案
《周長的認識》教案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4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操作中感受、體驗、探索圖形的周長,理解周長的意義。
2.在實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圓形的鍾面卡片,國旗的卡片,蝴蝶標本等。
學生准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准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巧用「周」字,引導探索「周長」的含義
(一)談話引入
課始,教師採用機動靈活的方式引入「周」字,並板書:周。
師:大家知道這個「周」字是什麼意思嗎?
學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圍、一圈兒;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課題
師: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知識就與這個「周」字密切相關。
(教師把樹葉、國旗卡片、鍾面卡片、蝴蝶標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標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貼於黑板)
揭題: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補充板書:長(完善課題「周長」)。
[巧妙的引入,喚醒了「周長」在學生大腦中的第一認知經驗,激發了學生在此基礎上的大膽猜測,推理和實踐的主動探索的願望,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三)猜測,探索
師:猜猜看,這些圖形的周長有可能會跟「周」字的哪種意思有關?
生推測:與「周圍」「一圈兒」這種意思有關。
師:那麼,照大家的這種理解,樹葉的周長應該是指它的……?請學生在實物上指出。
(四)歸納認識
師:這些圖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但它們都有自己的周長。那麼,「周長」究竟是指這些圖形的什麼?能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試一試!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它三條邊的長度。
生2:周長是一個圖形所有邊的長加起來。
生3:像圓形,沒有直直的邊,它的周長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
看書對比課本上對周長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嘗試著表達對周長的理解和認識,學生要經歷獨立把自己對圖形周長的零碎的表象認識歸納並表達出來的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二、操作活動,自主體驗「周長」的意義
(一)談話引入
師:我們有辦法知道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嗎?
生:可以量一量。
師:你有信心測出上面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在操作中才能更進一步體會周長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
(二)滲透要求
師:老師為每人都准備了如下一張「智慧小手測量單」,先看一看。
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樹葉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圓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頭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角星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胸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引導:這里有好多活動是一個人很難完成的,你可以找個搭檔,共同完成這些活動。充分利用你現有的學具和測量工具完成這些活動,並記錄下數據。比一比,哪些搭檔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