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
我們可以把朗讀訓練分成三個階段,即初讀、細讀、品讀,這和心理學中的心理發展過程正好相符,從感知到品味,最後學以致用,運用到閱讀各環節中去,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一、初讀
初讀是朗讀的初級階段,目的在於初步激發學生興趣,感知課文內容和重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初讀除了抓課題外,還要抓統領全文的中心句、段,讓學生著眼於對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細讀
細讀就是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反復朗讀咀嚼語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點,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和思想感情.
1.結合講讀過程進行朗讀訓練.
如《穆老師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讀:這一節有幾句話?主要講了什麼?(2)穆老師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有何特點?(3)這一段怎麼讀才能讀得好呢?(指導停頓和重音,並練習朗讀.)這樣指導,學生在理解句子內容和重點詞語意思的過程中訓練了朗讀.
2.通過挖掘語言的深刻含義指導學生細讀,使他們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當時一樣的心情.
三、品讀
品讀是高層次的讀,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評、欣賞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精妙之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讀欣賞,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
學生通過品讀欣賞,體會到了作者的寫作特色,「點滴積字」可以運用到作文中去.
2.品讀欣賞,與作者的心相契合
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完全進入了角色,與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體會到了那男孩寧死不屈、頑強斗爭的崇高品質.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活動,在教學中切實指導學生讀書、課堂上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是一條可取之路.讓我們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切實把語文課上成語言訓練課.
『貳』 小學語文指導朗讀的方法有哪些
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指導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一)提高教師朗讀素養
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老師們朗讀並享受朗讀。我們探討朗讀教學的意義,就是要引起老師們對於朗讀教學的重視。課堂上多拿點時間,多想點辦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我們聽了那麼多的語文課,發現課堂上老師們雖然也很重視朗讀,但是卻很少有教師去給學生范讀,甚至有的老師一味地要求學生這里讀得重一些,那裡讀得輕一些;這里讀得慢一些,那裡讀得快一些……學生怎麼讀都讀不出味道,這個時候,只需老師范讀一下,師生就進入了朗讀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師的范讀就是千呼萬喚不出來。
如何練出朗讀的真功夫呢?我們不妨看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備課時是怎樣備「朗讀」的吧--「我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是備朗讀,至少讀三四遍,上公開課,讀的遍數還要多。要求學生背的,我先背下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讀出意境,詩歌要讀出韻味,童話寓言要讀出情趣,說明文要讀得『明白』,課文中的人物要讀活,不論什麼課文都要讀出標點符號等等。總之,要讀出語感來。課文朗讀得聲情並茂了,我才敢走進課堂,因為我可以讓學生從我的朗讀里去感受,去理解,因為我取得了指導朗讀的發言權。」於老師給我們的啟發就是用心去備好每一篇課文的朗讀。
(二)明確朗讀指導的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三)精選朗讀指導的方法
『叄』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
小學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可見朗讀是指導學生感受語言情境,體味語言情感,理解語言蘊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力、領悟力、品評力、表現力的有效手段。是訓練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的重要途徑,所以新課標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老師應盡的職責。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語文課中想讀、能讀、樂於讀、讀出感情、讀出個性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 營造氛圍 讀出情趣1、朗讀不是簡單地吧文字轉換成聲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讀,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而這種情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來調度動?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小學生往往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最感興趣,課堂上我們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多媒體、音樂、圖片以及老師的范讀來渲染課文情景,首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書的慾望。例如:今年這學期一、二、三年級教材中的第一單元課文,全是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朗讀氛圍,我們可以在網上找出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春天美景的圖片或者布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課伊始把圖片展示給同學們看,他們不禁會發出陣陣贊嘆聲,因勢利導,這麽美的春天,同學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麗呢?我想學生會爭先恐後地舉手的,每位同學都會盡情地抒發自己內心對春天的贊美和喜愛!2、老師的范讀也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久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鑽研教材,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帶學生進入意境。例如:去年我在召市小學聽了一位老師上的二年級《兩只青蛙》,當小青蛙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爬出井口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小青蛙當時那種驚奇、興奮、喊叫、、、、學生自己練讀時老是沒找到感覺,老師適時的進行了范讀,學生馬上領悟出來,朗讀由原來的平平淡淡變成了有滋有味起來。並且學生還讀出了不同的理解。課文的第三自然段,講的是小青蛙堅持自己的決心,不斷沿著井壁向上爬,跌下來,又繼續爬,其中有個同學朗讀時速度讀得很慢,老師問他為什麼這么讀,他說小青蛙爬井壁很困難呢,又爬得慢,所以我就讀得慢,雖然慢但讀的語氣很堅定。而另一個同學讀時就讀得稍快,他解釋說,小青蛙很想快點爬出井壁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情急切,所以快讀!多麼貼切的解釋!可見現在的小孩領悟力都很敏銳,關鍵在於我們老師怎麼去啟發他,點撥他。相似的課堂情節,在去年我們縣舉行的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中一小陳敏老師的課堂也有出現,課堂上老師不止一次地進行范讀,就在老師指導同學們讀「我的眼淚嘩嘩地流了下來,我沖出教室將父親拉進來,對老師說:『這是我爹!』在老師的激情指導下孩子們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的朗讀著,其中有一個女同學讀得精彩極了,讀出了自己的獨特感悟,因為這句話里有幾個連續的動作,就像電影里的快鏡頭一樣,這個學生抓住了幾個動詞重讀並用較快的語速讀完這句話,語感是那麼的好,並說出了這么讀的理由:當作者看到父親冒著寒霜雨雪紋絲不動地站在教室外面旁聽家長會,作著那種震驚、激動、感動以至內心陣陣隱痛等待復雜情緒噴涌而出,所以感覺要這么讀!聽!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孩子,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他以完全浸潤在課文的字里行間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裡。此時,已不是人之文而是我之文呢。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品評朗讀,讀出時效。 在很多閱讀教學課堂中常常存在朗讀時間不充分的現象,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准生字新詞,但實際上還有不少同學連一篇課文都未讀完,老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馬上轉入到下一個程序了,朗讀成子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而我們常常觀摩學習的名師課堂中,老師往往要讓學生在文中走幾個來回,熟讀課文後才進入學習理解環節。所以我們要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每個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勿勿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緒,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學生朗讀完畢後,老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撥,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在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例如:去年我聽一小骨幹教師李代珍老師上的《松樹和青藤》一課,當學生用一般語氣讀小杉樹而小青藤的話後,老師指出沒讀出人物的特點來,然後點撥指導並親自范讀:小杉樹是踮起腳,嚷嚷著說的,應讀得快點,大聲一點。而讀小青藤的話應抓住「幼小」、「微弱」、「請您」這幾個詞用非常友好而禮貌的語氣,很輕柔的聲音讀出小青藤的話。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小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老師應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的誇獎和稱贊,這一點在我們很多年輕教師的課上易見,明明學生讀錯了字,讀得也不是很好,還一個勁地誇真棒真好,這種單一的大而空的評價形式,極不利於學生讀懂、讀好課文的。好的教師應善於巧妙、機智地誘導評價學生,做到引而不發,不經意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願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心領神會。 三、創新求異,方式多樣 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如老師的輕聲示範或者是藉助媒體的范讀,但無論是放錄音還是老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宜用范讀。如:你們聽了范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而當需要藉助朗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范讀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模仿,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的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慎用齊讀,因為有學生會「濫竽充數」並易產生唱讀的不良習慣,這在我們鄉下學校常見。著重朗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有些課文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用的非常精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課文內容作用很大,直到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領悟文章的要旨。例如:二小的王莉老師代表龍山參加湘鄂邊區優質示範課活動時執教的《豐碑》一課,緊緊抓住課文重點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鎮定」、「安詳」這些重點詞語反復吟詠,感悟體會軍需處長的內心世界,老師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然後反復朗讀,要求把帶點詞語讀重音,讀出感情,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為了革命的勝利,軍需處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讓給了別人,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他的死是從容的,是無所畏懼的,當他看到戰友們在繼續前進時,他無牽無掛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軍需處長的形象在同學們心中豐滿起來。這是通過對重點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加深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如《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學生在反復朗讀中熟讀成誦,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語文教學一定會變得更加生氣勃勃與靈性跳動。
『肆』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始階段最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而朗讀是小學語文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項目答.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提倡以朗讀為主,理解為輔,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創設朗讀的情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領會表達.
『伍』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的評價
朗讀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它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那麼,如何有效的進行小學生語文朗讀的評價呢?
一、評價要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朗讀水平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不僅是朗讀教學的總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行朗讀評價的標准。
正確,指的是學生發音準確,吐字清晰,聲音響亮,讀准確,不不錯字,不添字、不減字、不重復,要按句讀停頓,不指讀、不頓讀、不唱讀。流利,是要求學生把句子讀完整,不斷句。要讀出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間歇。要讀得連貫自然、速度適中。有感情,是指朗讀時,要讀出不同語氣,語調適中,有輕重、緩急,表情達意要真實自然。
二、評價要能使學生正視自己朗讀中的優點和不足
教師是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不單單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教師,而應是一個教育家。在閱讀課文朗讀訓練中,不同的學生,語文基礎不同,朗讀水平不同,加上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同,朗讀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但每個學生,只要能勇敢地站出來朗讀,即便不通順,不流利,也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應該讓每一個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
三、評價過程中要能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在指導學生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朗讀的評價更應注重讓每個學生富有個性地發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個學生對於文本都有著不同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而表情朗讀作為學生對文章情感內省的一種外現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帶上了個性色彩。當然,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我們還應積極倡導學生在評價中的合作,從小培養相互合作的精神。
四、建立科學的朗讀評價體系,發揮其導向作用
1)、評價應突出科學性
進行朗讀評價,無論是指導思想、評價內容,還是評價標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須合乎科學,不能犯科學性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使評價的結論成為指導和改進學生朗讀的客觀依據。
朗讀評價要具有科學性,首先,評價者必須把握正確、客觀的評價標准。《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既是朗讀教學的總要求同時也是教師進行朗讀評價的標准。「正確、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教師在朗讀訓練的各個階段要把握不同的評價標准,分層評價。可根據階段目標,在各學段有所側重。比如,在低年級,側重於評價學生是否把書讀正確、流利;而在高年級,則側重評價是否達到「美讀」的標准。
其次,評價內容應體現多元化。朗讀評價是對學生通過訓練所形成朗讀能力的綜合性測評,因而,評價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語文課程標准》對此進行了具體闡述:「評價學生朗讀,可以從語音、語調和情感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
最後,評價主體應體現互動化。進行朗讀評價,應強調評價主體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商,改變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
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若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問題,教師應靈活地處理:讓老師讀讀,你們來當小老師,給老師評評看。若讀得好,好在哪?你能學著老師的語氣讀讀嗎?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通過范讀,讓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評價老師的朗讀中得到啟發,促進他們的朗讀水平。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學生讀完後,教師對讀的好的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對讀不好的教師應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但語氣應該有鼓勵性和啟發性。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相互學習,互受啟發。有位教育家曾說:「教學的藝術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呼喚、鼓舞。」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民主的課堂評價氛圍,激勵學生自評、互評。評價自己的收獲,評價自己對學習方法的獲取,以揚長避短。
2)、評價要突出激勵性
小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教師要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對他們的朗讀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教師要靈活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評價要具體明確,以鼓勵為主,絕不「潑冷水」,以保護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的誇獎和稱贊,而是應該很巧妙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願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心領神會。
3)、評價要注意教育性
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把「教書」納入「育人」這個大目標。就朗讀評價這個環節而言教師同樣要注意其教育性。在學生互評時,大部分同學都是說別人的不足,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大家看到別人的優點,同時教育學生指出別人不足時要委婉得體。這樣做不僅能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觀點,而且也能教育學生善於發現別人長處,取長補短,不斷進步。
『陸』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指導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門藝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如果離開朗讀這一中介,學生很難走進課文,當然更談不上讓人物活起來。 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的要求與方法:一、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讀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過朗讀,把人物語言中蘊含的思想感情讀出來。 方法之一: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例如指導學生讀《珍貴的教科書》中指導員說的最後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我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一開始,學生就讀得低沉無力了,省略號被忽略了。後來,學生明白了這里的省略號是因為指導員身受重傷,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時,再讀,聲音就既弱又斷斷續續了。我經常提醒學生讀書要讀標點符號,因為它們也有表情達意的功能。 方法之二:啟發學生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通過加提示語進一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教《狐假虎威》時,有一位小朋友在狐狸說的老天爺派我來管理你們百獸,你吃了我,就是違抗了老天爺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膽子這段話前面加了狐狸吹牛說的提示語。應該說他理解得不錯,但他沒讀出吹牛的語氣。我說:你這樣讀恐怕蒙不住老虎。如果蒙不住的話,你的命可就沒了!我這么一說,第二遍他讀得就好多了。這種啟發,讓學生進入角色。即透過全文,透過提示語和標點符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是最重要的。 二、讀出話外音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是話里有話。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魯迅見周曄讀《水滸傳》馬馬虎虎,常常把這個人做的事,安在另一個人身上,便說道: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還有,一天吃晚飯時,魯迅說道: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都是話中有話。讀這些句子,要先讓學生理解話中之話是什麼,懂了,再讀。或者老師示範,讓學生看老師讀(讀這樣的話,表情特別重要),通過看老師讀,去體會話中的意思。一旦理解了,才能讀出話中話來。一般地說,這樣的對話比較難讀,但如果讀好了,也特別地有意思。學生會在讀中,在聽中,感受朗讀的魅力,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 三、讀出人物的身份 有些課文中的人物對話,朗讀時要提醒學生注意說話人的身份。如《驚弓之鳥》的魏王和更羸,《西門豹》中的西門豹、巫婆和官紳。身份不同,說話的語氣自然也就不一樣。指導學生朗讀《驚弓之鳥》,我提醒注意人物的身份,學生讀魏王的話就有了國王味,讀更嬴的話就有了大臣腔。有的小朋友讀魏王說的啊,你真有這樣的本事一句時,還用手做了個捋鬍子的動作。在他的想像中,他似乎真的成了魏王!這不就把人物讀活了嗎? 指導朗讀的另外一些方法:一、范讀老師的范讀,也是一種指導,而且是更現實、更直接的指導。但范讀要選擇好時機,一般不要在學生讀課文前范讀,這樣做,告訴的成份太多。當學生讀得不盡如人意時,處於憤、悱狀態時,我才范讀,即使這樣,也沒有強加於學生的意思。我總是這樣說:讓我讀讀看好嗎?我的范讀常常略帶誇張,以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對學生來說,正統不如卡通。好的范讀,不僅有指導作用,而且有啟迪、激趣的作用。所以,我備課首先備讀。實踐告訴我們,課文讀懂了,讀出味來了,教學方法往往也就隨之有了。 二、藉助錄像 由於學生的年齡、智力等方面的特點,加之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對於課文中涉及到的與現實生活相去甚遠的內容,要求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完全投入到課文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中去,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運用錄像這種聲形並茂的信息載體,讓學生進入形象的世界,使他們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朗讀興趣。 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中描寫五壯士壯烈犧牲場面時,作者情感的高潮全部集中在幾位戰士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口號聲上。當要求學生情感朗讀時,學生的處理方法往往比較簡單,只是單純的放開喉嚨,提高音調罷了,完全沒有讀出悲壯的感情來。於是,我上網選取《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幾個片斷,播放給學生看,當播放到五壯士英勇跳崖的鏡頭時,學生們的情緒被感染了,完全沉浸在畫面所營造的悲壯氣氛中,由衷地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人民萬歲的雄壯口號,語調慷慨激昂,情緒也久久不能平靜,從而完成了一次高水平的朗讀,並對理解課文內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藉助音樂 在朗讀中,配上合適的音樂也是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一個重要方法。音樂雖然不像錄相那樣直觀,不能造成視覺可見的圖景,不能敘述事件的經過,但是它最易激發人的情感,喚起人的聯想與想像。 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中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這部分內容時,文中有一段文字相當優美的描寫,在短短的幾句話中,描寫了海面由平靜平和到風卷浪涌的變化。在教學時,我播放了《月光曲》中描寫這部分內容的音樂,學生從樂曲中很明顯地感受到了音樂由先前的舒緩寧靜,慢慢變成激越慷慨。他們彷彿親眼看到了灑滿月光的
『柒』 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捌』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玖』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一、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充分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形成從「要我讀」轉為「我要讀」的良好的朗讀意識。為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著手如下措施:
1.加強學生對朗讀作用的認識。其實,學生在識記理解文章方面,朗讀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大聲、有感情地朗讀有助於觸動學生思維,充分地挖掘文章的靈魂所在。同時,朗讀是提高演講能力的基礎。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能彌補言語的缺陷,鍛煉口才,提高自已表情達意的能力。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中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注重講讀結合,提升朗讀效果。在教學中,教者要先指導學生理清文章內容。然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把課文的思想感情正確、形象地表達了出來。
3.利用好課文錄音,潛移默化地提高朗讀的審美能力。磁帶上的朗讀准確、規范、聲情並茂,與之相配的情境音樂渲染出課文的意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融入感情基礎,又帶給學生美的享受。因此聽課文錄音,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對朗讀的審美能力,感受到聲音的無窮魅力。如教學有趣的童話故事《七顆鑽石》《小豌豆》等,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者用繪聲繪色的語調把故事的情節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一下子被課文吸引住了,不知不覺進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受到了感染,有的不自覺地跟著錄音默默地讀起來,有的在隨後精讀課文時模仿錄音中語氣、語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課文錄音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朗讀慾望,都想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表現故事中的角色個性和動人情節。
4.採取激勵機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強烈願望。因此,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朗讀中的「閃光」之處,給予肯定,使學生有成功感。在教學中,我常採用畫表得星的方法,看誰讀得好,讀得好的就得相應的星星,這個激勵方式效果非常明顯。很多同學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星星,這樣也能滿足同學們的心理需求,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
在指導朗讀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朗讀中的示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把指導學生朗讀貫穿在全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范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已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讀是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應該教會學生總結朗讀的經驗,把握朗讀的技巧。
三、巧用多種朗讀形式。
教師在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讀,不講求形式的多樣性,要通過巧用多種朗讀形式,多方面地來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採用個別讀、自由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較讀、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同時,要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地採用適當的方式進行練習。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以競賽、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高年級的學生喜歡速讀、品讀等。
1.個別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中字詞及內容掌握情況,在讀後進行糾正、講評。
2.自由讀。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自由讀就彌補了這一缺陷,給學生時間、自由,讓他們盡情體驗、表現,語調、語速、感情可以反復試讀體會,不受集體約束。
3.開火車讀。是一篇課文由幾個同學接著讀的方式。教師可指名一個同學讀,讀到中途沒有到一段結束,再指定下一個同學接著讀下去。這種讀法可喚起同學的注意力,同時充滿趣味性。
4.齊讀。齊讀可以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能體現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齊讀則可在課的收尾階段,細心品味課文內容時進行。
5.比較讀。每位學生都有好勝心,如果有人比他棒,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會更加努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朗讀訓練。
6.配樂朗讀。教師根據課文內容選取恰當的音樂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讀。
7.表演朗讀。即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自編動作,把課文「演讀」成小小課本劇,也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演,這種朗讀形式學生很喜歡,幾遍「演讀」,學生幾乎可以背誦文章的某些段落。
四、作好朗讀評價,取長補短。
1.教師評價。教師應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自評反思。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為什麼這樣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理解。
3.互評糾正。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採用適合於自已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評價中反思糾正,從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能力。
總之,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表情達意的能力,還能促進學生的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發展。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好培養方案,運用科學的方法,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