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我是怎樣出生的》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合學回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目標是答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❷ 2014蘇教版科學三上它們是什麼做的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過程與方法: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和生產新材料。
4、了解紙的發明和紙的發展
5、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並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6、節約用紙的環境教育。
7、了解常見紡織材料的種類,了解不同紡織材料織成的衣物的特點。
8、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紡織材料,通過實驗研究不同紡織材料的性質。
9、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未來的衣服活動五一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0、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1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
12、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3、了解塑料的優缺點。
14、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15、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
1《常見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一些常見材料,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2、過程與方法: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和生產新材料。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常見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識常見材料,知道每種材料的特性。難點是引區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學准備:
1、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各種物體,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物品。
2、學生每人自帶一件玩具。
課時:1課時
教 學 過 程
談話導入:
我們生活中用到的物品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例如書是由紙做成的,桌子是由木頭做成的,輪船是由金屬做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出示課題:常見材料)
一、討論,它們是由什麼做的?
出示掛圖,看看教室里的物體,它們是由什麼做的?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什麼叫「物體」,什麼叫「材料」?學生可以理解為用來做各種物體的東西就叫材料。
用「頭腦風暴」的形式,分小組討論,並由組長負責記錄,討論完畢後由組長代表小組發言,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觀察最仔細,探究的問題正確率高。
二、它們是從哪來的?
在各種材料中,有的來自大自然,它們是天然材料,如棉花、羊毛、木材和橡膠等;有的材料不是直接來自大自然,而是科學家研製出來的,如塑料、合金等。
一些材料的製作過程:
剪羊毛——紡成毛線——織成毛衣
割樹膠——加酸凝固——製成雨鞋
開采原油——提煉石油——加工塑料
三、動手操作
翻開書P41頁,看看例圖上這個房間里的物品,哪些可能是天然材料製成的?哪些可能是人工合成材料製成的?把觀察的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
房間里的東西有很多,分別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你能說出這些材料的特點嗎?
四、合作學習
觀察自己腳上的穿的鞋子,它是由幾種材料做成的?為什麼選用這些材料,這些材料是從哪兒來的?
五、擴展練習。
任選一件由兩種以上材料構成的物品,按照上面的問題進行研究。
教學反饋:
2《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紙的發明和紙的發展
2、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並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能力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研究。
2、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並進行交流。
情意目標:
1、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2、節約用紙的環境教育。
3、與人合作的科學探究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紙的一些性質和特點
難點:學生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紙的結果
教學准備:
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分組材料:各種不同的紙,滴管,紅墨水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科學志趣
1、 談話:同學們,今天咱們初次見面,所以老師請小朋友欣賞一組漂亮的工藝品。
看清楚用什麼材料做的?請看大屏幕。
2、 電腦出示有關紙工藝品
3、 提問:知道這些物品是用什麼做的嗎?
4、 談話:想不想知道紙的來歷呢?
5、 電腦出示:紙的由來(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6、 提問: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種類的紙呢?這些紙主要有哪些用途?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紙質材料的物品,讓學生進入紙的殿堂,用視頻展示中國四大發明紙的由來,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為接下來對紙的深入研究奠定興趣和情感基礎]
二.自主探究,了解紙的特性及用途
(一)認識各種紙的特點
1、談話: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紙,請拿出一號信封,認一認是都是什麼紙?小組成員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集體交流
3、提問:如果老師剛吃完了飯,想要用紙來擦嘴,請問用牛皮紙還是餐巾紙好呢?為什麼?
4、談話:說明各種紙有它的不同特點,想一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各種紙的不同特性呢?小組討論一下。
5小組討論(觀察、實驗)
6、 匯報交流並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認識身邊常見的紙,在現有認知的基礎上直接感受不同種紙有不同的用途,同時過渡引入引起學生探究慾望]
(二)研究紙的性質
1、談話:原來大家了解這么多紙的性質呀,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紙的性質,好嗎?
2、談話:由於課堂上時間有限,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紙的結實程度,吸水性及透明度來研究一下
A:不同的紙的結實程度的探究
1、 談話:牛皮紙與宣紙哪種更結實呢?
2、 學生猜測
3、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 匯報交流,完善研究方案(兩張完全相同的紙)
5、 小組實驗
6、 交流匯報
7、 師小結:正因為牛皮紙結實,所以我們常用它來做包裝物品。
8、談話:老師想留一個問題給小朋友,同一種紙它的橫向與縱向結實程度是否一樣呢?小朋友們不妨回家做個實驗
B 紙的吸水性
1、談話:牛皮紙與宣紙哪種吸水性好呢?
2、學生猜測
3、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4、匯報交流,完善方案(滴的水滴數要相同)
5、小組實驗
6、交流匯報
7、師小結:正因為宣紙的吸水性能好,所以我們常用它來寫字作畫
C:紙的透明度
1、談話:牛皮紙與宣紙哪種透明度好呢?
2、學生猜測
3、交流方法
4、學生實驗
5、交流結果
6、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了解了紙的不同性質,正因為紙的不同性質才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紙和紙的不同用途。
[設計意圖:紙的特徵很多,選擇牛皮紙和宣紙進行對比實驗,實驗效果明顯,對於剛接觸科學學習的兒童而言實驗成功能帶來很大成功喜悅,結實程度、吸水性以及透明性的研究,可以讓學生通過猜想,設計實驗,驗證結果三個層次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提高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科學素養。]
三、了解造紙過程,認識節約用紙的重要性
1、 談話: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紙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
2、 電腦出示:(紙的生產過程)
3、 談話:紙的主要原料是木材,當然用竹子,廢紙,稻草、舊棉布等也可以造紙。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些新型材料的紙嗎?電腦出示相關信息
4、 談話:看完之後,說說你有什麼想法呢?(進行節約用紙,珍惜資源和保護環境教育)
5、 談話: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都需要用大量的紙,紙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必用品,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節約用紙呢?能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情況說說嗎?(結合生活實際,本地生活習慣進行節約紙的教育)
6、 紙的設計
談話:了解了這些知識,你希望未來的紙會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活的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紙,如下雨等。
[設計意圖:通過古代造紙的視頻展示讓學生了解生產紙的不宜,通過現代生產紙的工藝流程圖,讓學生產生節約用紙,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資源教育,設計紙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四、課外延伸
了解紙的回收利用情況,做一件紙工藝品。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充分感受科學學習的方式和意義,通過廢物利用製作紙工藝品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是科學教學的一種延伸]
五、板書設計:
結實程度
吸水性
紙 透明度
3《紡織材料》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常見紡織材料的種類,了解不同紡織材料織成的衣物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紡織材料,通過實驗研究不同紡織材料的性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設計未來的衣服活動五一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3課《紡織材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認識各種類型的紡織材料,了解由它們織成的布的不同特性。重點是做實驗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教學准備:
1、各種類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衣物。
2、實驗用的棉布和尼龍等材料。
課時:1課時
教 學 過 程
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紙的性質以及用它製作的物品。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另一種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這就是——紡織材料。(
❸ 誰有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電子版教材 教案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全套教案,共37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第8章 人的生殖與發育
第一節 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識別卵子和精子,描述受精過程
3、描述胚胎發育過程
二、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1、說明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是重要的生殖過程
2、說明睾丸產生精子和卵巢產生卵子
教學難點:
說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描述胚胎發育過程以及胚胎發育的條件和場所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一、、引入:你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
二、、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來源,教師總結引入課題
三、學生活動:
1、觀察圖8—1和圖8—2小組討論說出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2、討論:為什麼說睾丸和卵巢分別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
3、分組討論精子和卵子排出的路線,然後每組代表上黑板畫出示意圖
4、顯微鏡觀察動物的卵子和精子玻片標本
5、閱讀課文討論:(1)精子和卵子是在什麼地方相遇的?
(2)什麼是受精作用 (3)精卵結合而成的細胞叫什麼?
6、學生自學課文內容,了解常用節育方式提出心中的問題或疑惑
7、學生討論:(1)新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2)精卵結合後在什麼地方發育?
(3)為什麼回有「十月懷胎」之說?(4)人是從什麼地方分娩出來的?
(5)母體是通過什麼結構向胎兒提供營養物質的?
(6)你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四、教師活動:
對學生的討論結果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給予補充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何收獲?你還有什麼疑惑?
六、練習:課本第6頁:自我評價 1、2、3、4 (請學生講解)
思維拓展(學生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一節 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
一、生殖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睾丸: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男性生殖系統 輸精管: 輸送精子
的結構和功能 前列腺:
陰莖:精子的排出的通道
卵巢: 產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輸卵管:受精場所
女性生殖系統 子宮:胚胎發育的場所
的結構和功能 陰道:月經排出的通道
二、受精過程:
1、受精: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過程叫受精
2、節育方式:結扎
三、胚胎發育:
卵子 受精 發育 分娩
精子 (輸卵管) 受精卵 (子宮) 胎兒(陰道) 嬰兒
第 二節 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識別人生長發育的各個時期
2、舉例說出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特點
3、舉例說出青春期生衛生行為和習慣的重要性
4、關注青春期心理衛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青春期有關知識,提高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1、識別人體生長發育各個時期的變化
2、舉例說出青春期的性發育包括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發育,
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點
教學難點:1、說出青春期性發育的突出特徵
2、說明做好青春期衛生與保健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引入:人的生長發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一共有多少個時期?
二、學生活動:
1、討論:請結合自己的生長發育過程,想一想,說一說各個時期有什麼特點
2、活動:(1)學生4人一組,每個同學將自己的各個時期照片拿出來,請另外3個同學猜是哪個時期。(可參考照片背面的年齡,判斷回答是否正確)
(2)將家中長輩各時期照片拿出來交流,分析成年期又分為哪幾個階段?
3、討論:根據人的一生中各個階段的特點,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應注意什麼問題?
4、觀察圖8—8男女部分生殖器官發育趨勢示意圖,試著從圖中說出自己獲得
哪些信息?
5、學生觀察表8—1,根據表格中的內容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說出有哪些特徵屬於男女的第二性徵?
6、討論:當你首次出現月經或遺精時,是否告訴父母?你父母是什麼態度?你
是什麼感覺?
7、討論:你將如何與異性朋友交往?
8、討論:青春期我們在飲食衛生上要注意什麼問題?在穿著打扮上要注意什麼問題?
三:教師活動:
歸納、總結學生的發言,啟發、引導學生積極大膽的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你想知道的?
五、練習:課本11頁 自我評價 1、2、3 思維拓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的生長發育和青春期
嬰兒期(0~1歲)
幼兒期(2~6歲)
一、人的生長發育 童年期(7~11歲)
青春期(12~23歲)青年期 (24~39歲)
成年期(24歲以上) 中年期 (40~59歲)
老年期 (60歲以上)
二、青春期發育:第二性徵的出現
二、 青春期衛生
第三節 人體概述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並說出人體各個系統的主要功能
2、親自動手實驗,總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從而了解研究人體結構和功能的一般方法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和實驗能力
教學重點:
1、識別組成人體的器官和系統,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舉例說出人體各系統的主要功能
3、舉例說明人體各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統一的
教學難點:
1、舉例說出組成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
2、分析骨的成分與骨特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人類新個體的產生是由什麼系統完成的?該系統由什麼組成?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二、學生積極回答,教師總結引入課題
三、 教學過程:
教師:展示人體全身骨骼模型,請學生介紹這模型有哪些骨骼?哪些肌肉?這些骨骼和肌肉屬於哪些系統?該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觀察模型說出骨骼和肌肉的名稱,相互討論說出運動系統的功能
活動:請一學生上黑板前做快速下蹲的表演,一分鍾內能做多少個
討論:表演的同學運動後有什麼變化?看到這些變化,使你想到了什麼系統?
人體各個系統有什麼功能?
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積極回答,並相互補充
教師:總結歸納
教師:當你吃魚時,不小心被一小根魚骨卡住了,家人叫你趕快喝醋,你認為這種方法能解決問題嗎?
學生:討論猜測
實驗:學生4人一組做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的實驗:1、一個燒杯里裝食醋,另一個燒杯裝10%的稀鹽酸,分別把相同大小的魚骨放進燒杯,觀察現象,10分鍾後取出,漂洗後,用手觸摸,看能否打結。
2、用鑷子夾起一根魚肋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觀察顏色變化,用鑷子輕
輕敲打煅燒後的骨。
教師:請各組代表說出實驗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
學生:各組代表積極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討論:1、魚骨放在醋中沒有變軟,而放在鹽酸中卻變軟了,當被魚骨卡住喉嚨,喝醋行嗎?應怎樣處理?該實驗說明了骨骼含有什麼物質?
2、魚骨能夠煅燒,說明骨骼里含有什麼物質?
3、這些物質使骨骼有什麼樣的特性?
學生互相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歸納,今天大家表現很不錯,讓我們為取得成功而鼓掌
❹ 蘇教版四年級科學蘋果為什麼落地課件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單元中的第三課。
「無處不在的力」 單元著重引導學生建立一些有關力的一般概念,同時通過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條件,進一步認識力是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的原因,並通過對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討,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討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單元由《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車》五課組成。《蘋果為什麼會落地》從感性認識物體為什麼總會落地開始,認識地面上的任何物體都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上升到物體都有重力的理性認識。
【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學習前一單元 《物體的運動》和本單元《力在哪裡》、《物體形狀改變以後》兩課,對力已有了初步體驗與感受,但力的概念仍是比較抽象且難於理解,我們既要讓學生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從多方面感知力、認識力,又要在學習活動中避免過早過生硬的給出力的三要素的概念,這樣的教育現狀下如何把握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是很具難度的。《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中「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故事,介紹牛頓對觀察到蘋果落地的現象如何進行思考和研究的過程,體現出愛因斯坦講的「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偉大意義,學生對此課內容的學習充滿了期待與熱情。
【設計思想】
本課將組織學生立足於自身的生活經驗,透過「蘋果落地」、「拋文具」、「給引力打比方」、「准確轟炸目標」等活潑有趣的活動,再現重力與引力的現象並進行有系統、有層次的探討與研究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像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引力和重力的經歷,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聯。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知道物體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總要豎直下落。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收集相關事例來說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願意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於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教學重點:
1、認識到由於地球的吸引會使物體受到力——重力,重力是物體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
2、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教學難點:
1、認識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不管物體處在地球上什麼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教學准備:
模擬圖示、棉線、杯子、建議卡、學生身邊的任意文具、標示重力的箭頭貼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新課
1、(出示一粒蘋果,高舉後放開,蘋果下落。重復演示。)提問:蘋果為什麼最終都要落到了地上,不會往上飛?這是為什麼呢?
2、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了解學生的知識前概念情況。)
3、談話: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蘋果為什麼會落地。)
(二)認識引力的存在
1、活動體驗
(1)活動:每位學生從自己身邊找出一樣輕便的東西向上拋出,觀察體驗物體會落地。
(2)提問:物品總是要落到地面,這是為什麼呢?
(3)試解釋、交流。
(4)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並提出地面上任何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科學觀點的背景故事。
(設計意圖:教師及時介紹牛頓發現地球引力的背景故事,讓故事中的牛頓發現引力的過程引出引力的概念,顯得適時、必要、自然。)
(5)講解:物體會落地是因為地球有引力,會對地表上的物體產生作用力。(板書:地球有引力。)
2、質疑梳理
(1)問題:受到支撐或停留在空中的物體是否也受引力的作用。
(2)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明晰引力與重力的關系。
(1)講解:地球有引力,地球的引力會作用於地球上的任何物品。像這樣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我們稱之為重力,任何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物體重力是由於地球引力引起的。
(2)舉例:哪些物體受到重力作用。
(3)小結:不管有沒有物體,地球的引力總是存在的。只要有物體存在,物體就會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以,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板書:地球有引力,物體受引力作用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游戲活動
(1)「准確轟炸目標」游戲規則:同學兩人一組,利用身邊的各種文具材料作為實驗用品開展活動。每次活動由其中一位同學在地面上先放一個小物體,另一位同學將一件文具用品拿到高處描准目標後鬆手,讓用品自由下落,准確轟炸下面的目標。邊活動邊思考:上面物品應在怎樣的位置才能准確打擊到下面的物品。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
(2)活動、交流。
(3)講解:下落的物品要與地面目標物品同處於豎直的位置,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2、畫單個物體的重力圖示
(1)問題:你能畫出蘋果的重力圖示嗎?
(2)試畫並展示。(用箭頭貼指示出物體的重力,注意箭頭貼的出發點與方向。)
(3)指導畫規范的物體重力的圖示,並講解:重力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豎直方向是當地的水平方向構成直角(畫圖示講解),就是我們前面做的物體下落的方向。
(設計意圖:學生要畫出正確的單個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圖示,困難比較大,力的圖示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
3、畫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體重力的圖示
(1)(出示圖片)問題:有8個物體分別處於地表上空不同的方位並即將下落,那麼,它們將如何下落呢?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各是怎樣的?
(2)在模擬圖示上用彩筆畫出物體下落的路徑。
(3)展示交流。
(4)評價。
(5)問題:為什麼這8個物體受到重力的方向不一樣?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6)討論交流。
(7)講解:物體不管在地球上什麼位置,都有重力,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都指向地球的中心。
(四)拓展應用
1、挑戰重力活動:根據科學書第46頁的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藉助帶棉線的塑料杯進行挑戰重力的體驗活動。
2、交流。
3、想一想,如果地球沒有引力,將會產生什麼結果?
4、交流。
5、總結: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存在於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如果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果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相信同學們也能提出自己獨特的科學見解,也許有一天這些見解還會成為新的科學真理呢!
附:板書設計(略)
【課後小結與反思】
基於 「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有效地活動為出發點」的精神,我在備課之際格外注意做以下三件事:一是,調查了解學生對於將學習內容的興趣指向和已有經驗(即前概念)水平及水平差異等各種學習的狀況。二是,再學習課程標準的。通過再學習,不僅強化課程教育的中心理念,明確課堂教學活動應具有的指向目標,還找出了本課學習應落實的具體培養目標。三是,結合教材編寫專家提供的教學參考書,仔細品讀教材,認真研討教學專家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環節,認識教材活動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以上三件事,最需花時間的是第三件事,因為,與教材文本進行的交流,絕不僅是讀清教材的每一個活動要求那麼簡單。課程改革提出的「用教材」的理念指引著我們,所以說:尊重教材,切莫等於崇拜教材。經過對教材的體捂與研究,我發現教材中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商榷之一:在按教材的設計進行體驗性學習的過程中,我沒能感受到教材編寫者所期望讓學生體驗的學習樂趣。思考後,我認為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如意,可能與學生現今所處的生活環境令他們擁有著很豐富的視野有關系。就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早在學齡前階段已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有所了解,並知道有引力,一些同學還知道重力。所以,以這樣一個學生都已知的故事展開教學,雖能引起學生的一定學習熱情,但熱情的強度不會太大,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久,應考慮適當延伸活動。商榷之二:教材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接著讓學生通過抓尺子的活動去體驗牛頓所作出的第一個解釋。而後,牛頓第二個解釋的學習方式重復了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學習模式。這樣安排的活動環節,學生雖看似經過了「動手」學習,然而,正所謂 「『動手』只是一種手段,『動腦』才是目的,『動手』並不一定會『自動地』促進『動腦』」,由於在學生的每次活動開始之前,都已經明確知道了最終解釋,活動僅是去驗證,不需要自己再去思考、去解釋、去得出自己的結論,所以,我認為這樣的活動設計也值得商榷。商榷之三:教材中關於牛頓的第一個解釋的描述中的最後一句「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並不是正確的重力特徵的描述。還有,對於抓尺子活動前,教材設計的引言「我們來做一個和重力賽跑的游戲」,這之中的「和重力賽跑」的表述與教材的教學目標相勃。 「一位同學拿著一根長尺,從高處往下丟落,另一位同學在下面接住」, 這個活動要解決什麼問題?是解決自由落體的下降速度變化還是訓練學生接物的反應速度?我認為教材中這個攔截活動,容易產生重力與速度有關系的誤導,這節課要解決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因此,我設計「准確轟炸目標」的活動能解決物體受豎直方向的重力作用豎直下落的教學難點。
怎樣讓教學活動圍繞「物體落地」這一主題展開,層層深入,並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怎樣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通過對自己活動作出的個性解釋,從而認識引力,認識重力?怎樣避開專業而抽象的術語和定義,讓學生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地表述出自己新建構的引力與重力的概念?此外還有,怎樣處理活動中教與學的關系?怎樣促進活動中的生生與師生間的互動?選擇怎樣的材料,才能即簡約、方便、實惠,又有效的保障學生活動的開展?怎樣處理好材料的出現、使用與控制?……思考著這些問題,我大膽改變了原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表述及呈現次序,經過多次對教學活動設計的選擇與實踐,我對《蘋果為什麼會落地》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上的預設安排。
由於備課的精心、細心、盡心,本課教學活動落實了教學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對生活中類似蘋果落地和旋轉的桶中物體不會掉落的現象的體驗與分析,既認識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觸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識;既討論了學生們都會想到的問題,又恰到好處地介紹了牛頓的思考,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現象,促成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身邊事物的變化。本課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受到的在場聽課的教授、專家、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家點評】
《蘋果為什麼會落地》注重教材解讀,用教材並完善教材,以創設「准確轟炸目標」活動最為典型。全課的活動設計合理,且關聯性強,以學生為主體,極力創造出了讓學生更主動學習的環境與條件;活動的探究指向明確,層層深入,層層遞進;活動材料選擇典型而有效;善於將抽象與專業的術語,轉化為具體的表象,如引導學生利用一個箭頭卡片表示出物體受重力而下落的路徑及給引力打比方;記錄的轉化有藝術,以圖、線的表徵描述為主,並巧妙地通過圖、線應有的位置的指導,滲透了相關的知識概念要素。關注教學細節的處理,不論是預設還是面對知識的生成,這樣的學習方法對於以直觀和具體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需要而有效的。
❺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評課稿 動物怎樣繁殖後代評課稿
《動物怎樣繁殖後代》評課稿
聽了任老師講的一節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課《動物怎樣繁殖後代》,從總體上說,任老師的這節課較為成功,現以我個人的看法對其進行簡單的評價: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能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等幾個方面來把握,知識目標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標也有所要求,體現學科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
2、從目標達成來看:教學目標能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緊緊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課堂上能較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和強化。
3、任老師對該節課知識內容的傳授較准確,在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方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例如:任老師在講到卵生和胎生時(這是本課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她採取讓學生自己說對卵生和胎生都是怎樣理解的,然後配以視頻欣賞懂得卵生和胎生再加上活動,並舉例說說,加深印象最後給出卵生和胎生的定義。學生們不僅理解了,而且記憶相當深刻。
總之,整節課的教學過程,任教師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出發,十分注意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環境,充分調動各類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從而積極、有效地投入學習,突破學生的學習盲點。既滿足了教學和自學的需要,也適應了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還為學生課後探索與交流開辟了一條寬廣的道路。
❻ 求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的第八課《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教案,不要有多媒體運用,因為教學環境不允許。謝謝
一、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八課《小松樹和大松樹》。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習課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讀出不同的語氣。
過程與方法:教給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讀好人物的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懂得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三、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來理解課文,讀好課文。
難點:理解小松樹說的話,風伯伯說的話。
教學突破: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並創設情景讓學生敢想
敢說。
四、教學准備:
學生准備:朗讀課文
教師准備:大松樹、小松樹和風的頭飾及帖圖,
五、教學過程及設計思路:
一復習導入,揭示目標(約5分鍾)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⒈出示圖片:
提問:它們是誰?長在山的什麼地方,誰來幫它們找找家?
⒉讓學生填一填,說一說。
出示:山上(。。。)
山下有(。。。)。
⒊揭示本課目標。⒈學生紛紛舉手。師指名一學生到講台上。該生把小松樹圖片貼在山頂上,把大松樹圖片貼在山腳下。
⒉填填說說。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⒊明確要求。利用貼圖片的形式再現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直觀形象,容易使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通過填填說說的形式,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二精讀第二自然段(約10分鍾)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⒈師:這一天,小松樹對大松樹說了些什麼呢?同學們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板書:「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
提問:你們覺得小松樹怎麼樣?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⒊自由讀,體會一下小松樹說話時是什麼樣的態度?你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⒋讓學生說詞造句:
很很,「很遠很遠」這個詞寫出了什麼?
⒌「你呢?」是什麼意思?讓學生把小松樹心中想說的話補充完整。
⒍提問:大松樹真的長得比小松樹矮嗎?聽了它的話,大松樹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⒎指導感情朗讀,表演。⒈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⒉自由朗讀。例如:太驕傲了!它覺得自己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大松樹卻看不到。太霸氣了!太沒禮貌了!跟大松樹說話時喊「喂」。
⒊「喂,朋友」,從這兒可以看出小松樹驕傲,看不起大松樹。
⒋例如:很高很高,很大很大句子:這座山很高很高。
「很遠很遠」進一步說明了遠。
⒌學生想像,例如:你有我長得高,有我看得遠嗎?
⒍大松樹長得不矮,他想:
小松樹是小孩子不跟他說。
我不跟他一般見識。
所以大松樹沒有吭聲。
⒎練習朗讀,同桌互演。讓學生先自學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反復讀,在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
鼓勵學生把想到的說出來。
三精讀第三自然段(約8分鍾)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⒈小松樹的驕傲,沒有禮貌,大松樹都沒有去理會,他沒有回答。可是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風伯伯又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
⒉讀句子:「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聯繫上下文讀,訓練學生用「比」、「托」說話,體會「托」的意思
⒊指導朗讀。
⑴體會風伯伯說話時會有什麼的動作、表情,加進動作、表情練讀。出示圖片,指名說。
⑵指名讀。
⑶同桌互演(要求不看書)⒈課件出示風伯伯的話:
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自由練讀。
⒉朗讀句子,練習說話,體會到小松樹比大松樹矮得多,他能看得遠,是大山爺爺的功勞。[
⒊自由練讀。
⑴體會風伯伯說話時的態度:
①摸著――-動作
②風伯伯稱呼小松樹孩子。
③風伯伯笑眯眯的,和藹可親。
⑵學生點評。
⑶互相練習。多媒體演示,想像人物的心理。創設語言環境,訓練學生想像說話的能力,進一步理解課文。朗讀時加進動作,表情,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四講讀第四自然段(約8分鍾)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⒈提問:聽了風伯伯的話,小松樹怎樣呢?
⒉想像說話:小松樹為什麼低下了頭?
⒊課件出示圖片,理解「慚愧」:小朋友,當我們犯了錯,你會覺得怎麼樣?
⒋小松樹做錯了事,現在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它這時的心情就是「慚愧」心情。⒈回答:小松樹低下頭。
⒉小松樹知道自己錯了,低下了頭。
⒊看課文,練習說話,逐步理解「慚愧」。
⒋做低頭動作,體驗小松樹「慚愧」的心情。
理解文中的關鍵詞,再讓學生聯系語言環境想像小松樹當時的心情,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進行表演(約5分鍾)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思路
⒈提問:這時小松樹會對風伯伯說些什麼?對大松樹說些什麼?
⒉提問:風伯伯和大松樹又會對小松樹說些什麼呢?
⒊指導角色表演。要求展開想像,加進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說的話和風伯伯、大松樹對小松樹說的話。
⒋提問:你最喜歡故事中誰?為什麼?⒈回答:大松樹哥哥,我錯了,你長得比我高,看得比我遠。
大山爺爺,我錯了,我不應該瞧不起大松樹。
⒉回答:風伯伯說:「知錯就改還是好孩子。」大松樹說:「以後我們倆還是好朋友。」
⒊組內演練,再選表現好的幾組上台表演。
⒋學生討論後,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在對話中感受、體驗。
讓學生戴上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頭飾,在表演中去體驗、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
六本課總結(約1分鍾):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課文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告訴我們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七隨堂練習設計(約3分鍾):
1、根據課文填空:
⑴喂,朋友,你看我哇!我能看到的地方,?
⑵小松樹能看得遠,不是,而是。大松樹看不遠,不是,而是。
2、仿照例句,用帶點的詞語說一句話。
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
比:。
八板書設計:
8、小松樹和大松樹
站得高
看得遠
沒有回答↑托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要盲目自滿,瞧不起別人
六、教學反思: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一篇兒童喜愛的寓言故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的語言和貼圖片的形式,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在情境的創設中,學生積極地充當其中的角色,充分發揮想像力,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在對話中感受、體驗。表演是對課文進行再創造,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角色,是一種更為深入的體驗。教學中讓學生戴上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頭飾,在表演中去體驗、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個性。學生將小松樹的傲氣、大松樹的大度、風伯伯的慈祥和寬容都表現得惟妙惟肖,課堂上氣氛十分活躍。在說的訓練中,我安排了以下兩方面訓練:一、句式說話。利用「很很,比,托」幾個詞培養學生說詞說句的能力。二、想像性說話。本課我設計了以下說話:1、「你呢?」是什麼意思?2、小松樹為什麼低下了頭?3、他會對大松樹、風伯伯各說什麼?4、風伯伯和大松樹又會對小松樹說些什麼呢?4、你最喜歡故事中誰?通過這些有坡度的說話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想像擴散性思維,而且學生輕松地認識到做人要謙虛,不能盲目自滿。
❼ 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蘇教版)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學計劃 09、2
江都市仙女鎮雙溝小學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在把若干個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剩餘」現象,理解余數一定比除數小的規律。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求商方法,會列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聯系生活實際並通過學具操作認識千位,知道計算單位百和千的關系,掌握三位數的組成,會讀、寫千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整十數及相應的減法,會對千以內數的大小進行簡單的估計和判斷。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基礎上探索三位數加、減筆算的方法,掌握計算要領,並會進行相關的估算和驗算。
經歷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並掌握演算法,會口算整十數乘一位數和不需要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會估計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積的范圍。
空間與圖形:
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能根據給定的東、南、西、北某一個方向,辨認出其餘七個方向。能運用方位詞語清楚地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看懂、會設計簡單的路線圖。
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有頂點和邊,會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初步認識直角,知道角有頂點和邊,會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初步認識直角,會用直角判定銳角與鈍角。
在測量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會恰當選用長度單位計量並表述物體的長度,會進行長度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統計與概率:
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會對同一組數據按照不同的標准分類。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塊都是呈現統計結果的方法,會利用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判斷、聯想和預測。
2.數學思考方面。
通過認識千以內的數,進一步提高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的能力。通過有關口算、筆算和估算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計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發展數感。通過探索和發現數、計算以及平面圖形中的一些簡單規律,進一步提高比較、歸納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符號感。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通過簡單的實際調查以及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活動,進一步積累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經驗,體會分類方法的多樣性,更加客觀地理解統計結果,從而發展統計觀念。
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中,繼續發展推理能力,學習有條理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
3.解決問題方面。
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問題情境和各種數學現象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積極嘗試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問題,初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評價。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體會合作的益處,提高參與合作交流的積極性。
4.情感與態度方面。
從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內容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思考的價值與魅力。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主動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原因並及時作出調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一共編排了10個單元教學內容。在「數與代數」領域先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然後依次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三位數的加法與減法,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結合計算,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教學分米和毫米,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方向和簡單的路線圖,直觀認識角(包括直角、銳角、鈍角)。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教學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分類標准,並分別計算。全冊教材編排了二次實踐活動,《測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動,利用指南針在校園內測定各個方向的景與物;《你能跳多遠》是專題型活動,運用統計的方法研究各種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1.選擇現實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素材
現實的學習素材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從數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便於學生從已有的認識和客觀事實出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探討,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和認識。根據這樣的認識,教材特別重視對學習素材的選擇。一方面,讓學生藉助自己熟悉的具體情境來學習數學。例如,選擇學校圖書館借書情況的數據,提出加、減計算方面的問題,就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聯系生活經驗來研究、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進而提高學習三位數加、減計算的主動性,體會數學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選擇學生能體驗到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認識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對物體「認識方向」以及描述經過的路線,發展空間觀念。此外還設置常見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發展應用意識等等。另一方面,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情境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用「動物運動會」上不同動物長跑、跳高比賽的場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類統計;用具有生活氣息的大象搬木頭、猴子采桃子等童話場景,引導學生學習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以及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
整冊教材還充分注意題材內容的廣泛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加強學科間的綜合。同時又注意同一單元例題題材的整體性,用實物、對話、表格和圖片等多種表達方式呈現學習內容。如加法、減法這兩個單元的例題,全部以圖書館為現實背景,用表格呈現數據,以便學生感受和利用這些數量之間的聯系來學習新的內容。
2.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也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面對現實的具體問題,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思維的方式,參與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經歷數學問題的產生、數學知識的形成、數學結論的得出的過程,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讓學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為主要方式學習數學。例如,在認數時,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理解千以內數的實際意義,通過自己的觀察、撥算珠和分析活動,認識千以內數的組成,學會數的讀寫。在學習有餘數除法時,讓學生自己用學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餘的情況,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有餘數的除法並學會計算。在學習乘法計算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讓學生經歷「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應用解釋」的過程,從與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釋中探索出相應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確定位置」時,引導學生親歷其境,感受觀察者所在的位置,確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體的位置和經過的路線。在認識角時,讓學生從對一些物體的觀察中抽象出「角」,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鞏固角的概念、認識角的大小。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按不同分類標准依次經歷收集、整理、描述相應數據的過程,並用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交流等等。
本冊教材安排的2次「實踐活動」,特別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並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綜合應用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存在和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尤其是「你能跳多遠」,讓學生用數學的方法研究實際問題,通過在實驗中記錄、統計、分析數據,得出研究的結論。這不僅有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學生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
3. 著眼學生發展,重新整合知識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課程的教學,不光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數感,形成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以促進發展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為此,教材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了新的整合。
(1) 認數和計算的安排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
本冊教材把認識一千以內的數單獨設置單元,按整百數、幾百幾十、幾百幾十幾的順序來教學,並相應安排口算幾百加減幾百、幾百加幾十和相應的減法。這主要是從發展學生數感的角度來考慮的。一方面,如果在認識百以內數以後直接就教學萬以內的數,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在生活里接觸幾千或一萬這樣的數機會不多,就不利於學生正確體會、理解一個數的實際意義,這對培養學生的數感是不利的。在認識百以後先認識一千以內的數,與學生生活實際比較接近,可以以「百」為基礎,讓學生在實際數數中逐步體會幾百、幾百幾十等的實際意義,積累對數的實際大小的感性認識,學會用數來表達和交流有關自己身邊的事物,從而增強學生的數感。同時對千的認識,又利於以後體會幾千、一萬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教材把認識整百數、幾百幾十與整百數的加減口算、幾百加幾十和相應的減法口算交替穿插,可以用相應的計算促進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此外,由於加減法的計算要求不超過三位數,先認識千以內的數也與這一要求相適應。
教材在把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教學的同時,在內容上還體現了「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演算法多樣化」的要求。教材結合認數分別安排幾百加減幾百、幾百加幾十和相應的減法口算,乘法中結合安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習。教學加減筆算和乘法筆算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策略探索計算方法,如擺小棒、撥算珠、用已有的知識推理等。結合加減法筆算讓學生學習估算的方法,學習乘法時一並探索估算和筆算的方法,如例題36×2,教材讓學生先用估計的方法,認識到由於36在30和40之間,所以積在60和80之間,再探究應該怎樣筆算。學生練習計算時經常要求先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多或幾十多再筆算,面對實際問題時,要求估計結果大約是多少等等。這些對發展學生的數感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
(2) 空間與圖形的安排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安排空間與圖形內容時,教材注意提供現實的場景和材料,把認識空間與圖形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便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生活經驗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等方向,根據相應的方向觀察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或者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讓學生聯系具體環境、運用學過的方位知識形象地描述經過的路線,看懂和識別路線圖。這些都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方法。此外,在認識角的時候,不再單純地認圖,而是注重從對實物上「角」的觀察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出一個角、折出一個角、做出一個角,也十分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在認識分米和毫米時,除了注意讓學生感知1分米、1毫米的實際長度外,還在具體測量物體長度的基礎上,讓他們估計常見物體的長度,這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有作用。
(3) 統計的安排注重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學習統計應該讓學生面對現實情境或問題,「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統計是通過了解具體數據解決有關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手段,同時統計能引發自己對問題的量化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判斷和推測。如果學生在學習統計時對這樣的策略、過程、作用有所體驗的話,就有利於發展統計觀念。教材在安排統計內容時,首先設置實際情境,讓學生思考「你想知道些什麼?」再提出量化的要求,然後讓學生收集、整理相關的數據「把結果填在表裡」,學會用統計表表達數據,根據統計表表達出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交流。教材還注意用學生自身的生活題材作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數據的統計和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教材的這些安排,可以使學生在處理有關問題時想到統計的方法,不斷積累對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數據的方法的體驗,逐步發展統計觀念。
(4) 教學的內容安排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方式觀察生活的習慣,認識生活里存在的數學信息,嘗試用數學知識或數學方法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主動地聯系生活經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本冊教材在內容安排上作了精心、周密的考慮。計算都從創設的現實情境引入,如加減計算以圖書館借書情況引入,乘法計算從大象搬木頭、小猴采桃、購買水彩筆等引入,從而使學生體會計算對於解決問題的作用,感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認識方向」從觀察學校周圍的建築物和公園平面圖引入。這些都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是現實的、是有實際意義的。
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練習里安排了大量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讓學生聯系實際應用數學知識。例如,讓學生聯系具體背景運用計算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提供現實場景讓學生嘗試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用統計數據的方法對現實問題進行量化分析並作出簡單判斷,讓學生利用周圍的環境確定物體的位置和位置關系,依據平面圖結合實際背景進行路線的描述,結合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進行簡單的測量,加強長度觀念和長度單位的應用等等。
為了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對一些特殊的實際問題,教材設計現實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聯系實際場景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體驗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系。例如,結合加減計算安排了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結合乘法計算安排了用乘法和加法(減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這對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里的簡單應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和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是大有好處的。
除了上述的一些特點外,本冊教材還重視練習的設計與安排,體現練習的層次性;注意有意識地、逐步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注重發展學生積極日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有這些都將有力地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年級的孩子在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生活後,已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基本上能做到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成績不能代表他學習數學的所有情況,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
四、主要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4、要多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動,培養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
5、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覺得扎實。
8、加強導優輔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9、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五、教學進度安排
1、余數的除法------------- 5課時
2、認數------------------- 8課時
3、分米和毫米------------- 2課時
4、加法------------------- 7課時
5、認識方向--------------- 3課時
6、減法-------------------12課時
7、認識角----------------- 2課時
8、乘法-------------------11課時
9、統計------------------- 3課時
10、期末復習---------------10時
❽ 蘇教版小學一年級美術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一)繪畫
1、學習記憶畫、想像畫的畫法,用這些形式表現自己熟悉的、喜愛的事物,體會表現的喜悅。
2、用硬筆線描的方法,繪制簡單動植物。
3、繼續學習以平塗為主的硬筆著色方法。
(二)工藝
1、學習簡單的紙工、泥工、拼貼、拓印等技法。
2、用撕、折、拼貼等方法,製作以紙工為主的簡單圖形。
3、用團、搓、壓、捏、拉、接等方法,製作簡單的泥工模型。
(三)欣賞
1、觀賞有趣的動、植物。
2、欣賞富有童趣的兒童畫。
3、欣賞兒童題材的美術作品。
❾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下冊怎樣才能省力教案
怎樣才能省力
一、教學目標:
1、能設計並說明用簡單工具是如何方便、省力的.
2、能從生活實際中找到使用簡單機械方便、省力的現象.
3、與同學交流在實際生活中使用簡單機械方便、省力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認識使用簡單機械會提高工作效率.
2、生活中使用簡單機械的例子.
三、教學材料准備:
木板1快、圖釘5個、長短不同的鐵片(每組各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許多像搬運東西之類的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會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這些工作,比如課本給我們提供的各個時期人們從事的勞動場面圖片中,他們在用不同的方法搬運石頭,這些方法有什麼不同呢?
指導學生看圖:人們在不同時期搬運重物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明確:在遠古時期,人們只用人的肢體搬運重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在勞動中不斷發現:使用工具可以省力.到了現代社會,人們把簡單機械組合起來,製造出現代化的大機械來搬運重物.人們真是越來越聰明!
(二)探究體驗:
1、我們看了圖片,了解了藉助工具可以省力,有的同學可能不大相信,是嗎?下面我們就做一個小游戲.每組桌面上都擺放著一塊木板,上面釘著5個圖釘,請每組的同學各自採用不同的方法選用不同的工具拔下一個圖釘,看一看誰先把圖釘拔下來,然後把自己的感受與本組其他同學交流.注意體驗用力感受,還要注意不要被圖釘扎了手喲.
(1)學生分組活動:拔圖釘比賽.
(2)交流感受.
明確:使用工具可以省力.
2、既然我沒已經體驗到使用工具可以省力,下面,就請同學根據你自己已有的經驗用你的聰明的小腦瓜來想出巧妙的辦法完成圖中提供的任務吧!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一些生活現象有所了解,並掌握了一些經驗,但是這些現象和經驗對於小學生來說只停留在表面想像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科學的思想上來.從生活中來,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在課堂上將理論與實際結合,使學生對已有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細化,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將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