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師教學 >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找准起點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找准起點

發布時間:2021-01-27 01:28:55

小學語文課前如何找准教學重難點,教學

閱讀教復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制話的過程,從什麼地方開始對話,用怎樣的話題和方式開展對話,這就是教學的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慾望、思維的火花。選擇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往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業務素養。(一)從文章題目切入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抓住文章的題目,打開心靈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內容的有效途徑。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課,根據題目,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課文寫的什麼匆匆呢?(時間)那麼作者是怎樣寫出時間來去匆匆呢?(二)從文章開頭切入每篇文章的開頭都是精心雕琢的,也是最有意味的。如《手指》一課開頭一段: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著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那麼這五根手指都有什麼特點呢?由文章的開頭直接引出切入點。

② 如何尋找與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

一)尋找起點,以把握好方向
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心理需求不內一致,知識儲備差異容總有著這樣那樣的區別。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在進入新課之際,學生學習環境,心情,需求和興趣起點等等,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不論教學設計多麼完美,學生不可能對教學感興趣,更不可能實現與你的交流與共研

③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做到文道統一

古代學者一貫主張文以明道、文以載道、文道統一,認為這是閱讀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所謂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語言,道指的則是文章的思想和內容。文與道的關系,就是文章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表現內容。文道統一,簡言之,便是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的統一,教養與教育的統一,智育與德育的統一。而語文新課程標准中也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過程。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緊緊地結合在語文教育中進行。 一、挖掘文本,以文悟道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形式和內容是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挖掘文本的內涵,立足於文本進行教學,這樣就可以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 例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要力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特別是力求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教學前,我反復閱讀文本,挖掘出課文中包含的德育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作者借懷念少年時代的朋友,指出了我與閏土之間存在的差距及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教學這篇課文,就要激發學生對舊社會的憎恨,對新社會的熱愛。 2、我和少年閏土的友誼,我對少年閏土的贊美,實際上表現了我對勞動人民的尊重、贊美、熱愛。教學這篇課文,就要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善於學習勞動人民身上的長處的良好品質。 3、閏土知識豐富,是他廣泛接觸自然、接觸社會,進行實踐活動的結果。教學時就要潛移默化地勉勵學生接觸自然,走向社會,勤於實踐,主動地去獲取豐富的知識。 4、課文通過回憶對比,我坦然地認識到自己知識貧乏,說明我敢於剖析自己,能自覺地從農民身上,從大自然中吸取知識,因此就要教育學生時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是進步的起點。 探明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還必須選准文和道的最佳結合點。針對於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設計思考題,選准重點詞句,妥善組織訓練過程,一方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一方面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為此,教學時我設計了下面的思考題,來展開教學: 圍繞以上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抓住字詞品出道,加強朗讀讀出道,概括中心突出道。文與道並舉,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和諧統一。 二、聯系生活,學文入道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奠基時期,作為老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高尚品質,養成良好習慣。語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及一個個鮮明感人的形象,一顆顆純潔美好的心靈,都是學生的指路明燈。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講空洞的理論,不能只做號召性、表面化的膚淺文章,必須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把文與道的統一賦予身邊細微的事件之中,使學生不僅有理性認識,還要有感性的體會,並使之成為良好的習慣。 例如:《檢閱》寫的是波蘭少年參加國慶檢閱前,經過討論決定把拄拐少年博萊克放在隊伍第一排,後來在檢閱時受到大家稱贊的故事,教育我們對待殘疾夥伴不要歧視,要善意地給予鼓勵,友好相助,使其增強自信,得到溫暖。 剛好當時班裡就有這么一個腿部殘疾的學生,他行動不便,性格內向,很多同學都不願意接近他,甚至有個別同學在背地裡學著他走路。我決定利用教學這篇課文的機會好好地進行教育。我抓住中心句這個小夥子真棒!這些小夥子真棒!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找句子、想像、討論等方式,明白這既是觀眾對殘疾的博萊克自信和堅強的稱贊,又是對所有兒童隊員的贊揚。因為他們不歧視任何人,讓每個人都擁有應得的權利,他們的心靈善良美好。 繼而,讓學生尋找身邊的榜樣故事,來誇一誇,贊一贊。這時,我注意到,先前那幾個背地裡學殘疾同學走路的同學,臉紅了一陣又一陣,頭也埋得很低。 課後,我要求學生寫出學習本課的感受。很多同學都寫道:以後我一定要好好幫助有困難的人;我不會再取笑XX同學了;我願意和XX同學做朋友,去幫助他。更可貴的是,XX同學也在本子上寫著:博萊克真棒!我要向他學習,以後一定不遲到,我還要堅持上早操。 事實證明,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典型事例,往往會比空頭說教更有說服力,更能引起學生共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導習作,寓道於文 大千世界,萬花筒般的社會現象每天都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新也有舊、有善也有惡、有美也有丑、有是也有非。而小學生思想單純,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常常將一些錯誤的思潮視若真理,將一些潮流人物視為榜樣諸如此類的問題,在學生的作文中時露端倪。 比如,在指導學生寫《我的理想》時,我指導學生要聯系自己的真實想法來寫,它並不一定要遠大,但一定要是通過努力能實現的,並且是對大家有益的。重點要寫清楚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想和准備怎樣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其中有一個學生寫道:我的理想是長大後當一位中國南方電網電能計量室的主任,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理想,一部分是受爸爸媽媽的影響,爸爸媽媽都在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上班,我從小就經常去他們上班的地方玩,看著爸爸和他的同事們用手嫻熟地擺弄著各種儀表,心中不禁產生了驚羨之情。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媽媽的同學陳阿姨,她也是電網公司的員工,不過讓我驚異的是,她是從清潔工作做到辦公室主任的,這讓我十分佩服。而且她平時對比她職位低的人總是大叫大罵的,被罵的人也沒有還嘴,這讓我十分羨慕,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她這樣使喚人。 很明顯,這個同學的理想是切合實際的,是她內心真實的世界,作文的主題有積極意義,但個人的思想認識是片面的,不準確的。在批改作文時,我找了這個同學談心,詢問她是喜歡與老師平等對話交流,還是願意聽老師高高在上地發號施令,她靦腆地說:當然是喜歡與老師平等對話了。之後,我肯定了她的理想,也肯定了她所說的陳阿姨的成長經歷,並鼓勵她要向這位阿姨學習,不甘平庸,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朝著目標奮斗。同時,我又指出了這位阿姨不可取的地方:待人的態度和工作方法不妥,即不能輕視別人、不能辱罵別人,讓她明白,一個人真正打動別人的不是她的容貌、身份和地位,而是她的品質。經我教育後,這個學生把相關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修改:陳阿姨從一位清潔工成長為辦公室主任的經歷讓我十分佩服,我希望有一天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也能像她那樣,更好地服務於人們大眾。 此時,在作文的過程中育人的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④ 如何制定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目標

找准閱讀教學的起點,設置准確的教學目標。
目前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費時、低效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找准閱讀教學的起點,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從零起點開始。從審題到學習生字新詞,從思想內容到制訂表達方法完整地走一遍

⑤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鑽研教材,尋找教材的落腳點

語文教學,他是一個知識經驗積累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內助容於幫助我們掌握教材的重難點,確立教學中心目標。據我個人認為,語文教材的落腳點就在於你如何去上好每一篇課文,而課堂的教學設計又離不開學生主體,只有緊扣學生主體,以自己教育的對象相結合,這樣才能融匯貫通。

⑥ 如何選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大家已普遍認識到建構明確、合理的語文教學內容是當前深化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只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的確定與選擇仍然是個大問題,原因既在於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存在一個落差,教學設計與教學行為之間又存在一個落差,還在於我們的語文學科不同於數理學科。數理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也就掌握了這門學科。而語文學科是: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學生掌握了教學內容並不等於掌握了這門學科。數理學科,在上課前,「教什麼」已經直接由教材呈現給教師和學生。而語文學科不是這樣,「這節課教什麼好呢?」語文教師常常感到困惑。數學教師似乎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其它學科的教師似乎也不會提這樣的問題。唯獨語文教師,面對一篇課文,頭腦中首先會冒出這么一句。別小看這一問,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的語文教師心中常常並不清楚要教些什麼,更不清楚要教到什麼程度、用什麼方法教合適。
一篇篇的課文,這里教一點,那裡教一點;就同一個語文知識,今天教一點,明天教一點,每次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種比喻的修辭方法,教了六年;就是同一篇課文,不同老師教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有些甚至已經不是語文學科應該教的內容,變成了科學課、歷史課等等別的什麼課。對此,崔巒老師在《加強語文教育,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一文中指出,《課程標准》在制定與修訂中,有一個比較大的疏漏,就是沒有明確規定教學的目標與內容。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沒有明確規定,教多教少,教深教淺,都是教師自己說了算。這就使得我們一些教師以為一篇篇課文就是教學內容,教語文就是講課文。所以,我認為目前對語文教學和語文課程來說,「教什麼」的問題是第一位的。難怪一些專家直呼籲:我們的《教師教學用書》應該編得厚些,更厚些,具體些,再具體些,對每一課要教的內容作出具體的、明確的、保底的硬性規定,把內容與目標細化並落實到每一冊、每一組、每一課中,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在開始實施教學之前,也能像數理老師一樣,胸中有數,十分清楚教什麼,不教什麼,練什麼,不練什麼,十分清楚哪些是「基本口糧」, 只有這樣,才能清楚「我們種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田,澆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園」,才能避免教學內容的盲目性、隨意性,才能革除「教語文就是教課文」「閱讀課就是分析內容」的弊端。(談到內容分析,崔巒老師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表明加強語言習得、創新教學模式的決心。)事實上,語文課說白了就是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教什麼,第二個維度是怎麼教。教什麼涉及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問題,怎麼教涉及到教學方法問題。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建設到現在為止還不盡如人意,到現在為止還只是停留在經驗思辨的層面上,所以教什麼才是真正的語文,才真正具有語文課程的特性和價值,我們依然在摸索中、徘徊中,我們依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不斷地追問自己、反思自己,我教的是語文嗎?是語文課程嗎?是語文內容而不光是「教材內容」? 我們在選擇「教內容」的時候,時刻提醒自己:你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盲點了嗎?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了嗎?
那麼,教學內容如何選擇呢?
下面我們來進行第一個問題的探討與學習
我們都知道,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創見、深刻豐富的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到教學設計中,並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的方式加以呈現,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作教學化處理,取捨與甄選出能確保教學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下面我們先來聽一則故事。
傳說有一位國王給大臣們一個任務:編一套古今智慧錄,將世界上最聰明的思想傳給子孫。大臣們悉心搜集後,編成智慧大全共12本,國王看了,說太厚。大臣們精心挑選後,編成智慧大全一本,國王看了,又說太厚。大臣們反復斟酌,編成智慧錄一章,國王看了,還說太厚。大臣們又把一章縮成一頁,一共40條,國王看了,還是「太厚了」那句話。最後,大臣們從40條格言中精心選了一句,國王看後滿意了。
最後選中的格言,其實就是今天我們都很熟悉的那句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國王讓全國所有的人都記住這句話,於是人們變得勤勞了,國家也變得富裕強盛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繁中求簡,才能成功!
語文教學也同此一理。語文教學之所以難,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面對一篇課文,不知道如何取捨。任何一篇課文,所包含的教學內容都會在幾十個點上。從知識的角度來說,有字、詞、句、篇、點、語、修、邏等;從能力的角度來說,有朗讀、默讀、查字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多種能力;還可以從方法的角度、習慣的角度、情感的角度、內容理解的角度列出一大堆項目。一篇課文就是一隻麻雀,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每個部位都有研究的價值。正因為每篇課文都具有這樣的綜合性特徵,因此我們常常會做出錯誤決斷:一節課教學內容多則七八項,少則四五項,面面俱到,沒有中心,沒有重點,結果往往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西瓜芝麻一鍋煮,教學內容多而雜,教學結果難免「少慢差」。
刪繁就簡是一種大智慧。我國古代許多智者,都提倡簡潔,「大道至簡」「多則惑,少則得」「刪繁就簡三秋樹」「任你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國的古文,少則幾十字一篇,多則三五百字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很少見。國畫,寥寥數筆,便形神兼備。國粹京劇,一把胡琴,一把椅子,演來卻妙趣橫生。可見,簡潔比起繁雜更有力量,更有效率。
現代的智者,同樣提倡簡潔。現代社會有二八定律之說。它倡導「有所為,有所不為」「四兩撥千斤」,這些觀念,對於我們選擇教學內容,同樣是難得的法寶。
選擇教學內容有兩種基本思路:一種是從「什麼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順向思路,常規思路;還有一種是從「什麼不需要教」的角度來思考,這是逆向思路,非常規思路。教學中採用兩種思路比採用一種思路常常更富創意。
關於教學內容的選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有個著名的法則,叫做「三不教」:學生已知已懂的,不教;學生自學能懂的,不教;教了暫時也不懂的,不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某個內容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也許更好,不教。有了這四不教,一篇課文需要教的內容就不多了,閱讀教學就會變得「少而精」了。
下面我們分學段對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做一些分析、探究
第一,低段,要凸顯字詞和朗讀,其它內容可以不教或少教。
教學,貴在抓住重點和難點。低段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識字、寫字、積累詞語和朗讀,抓住了重點,就抓住了根本,其它教學內容可讓學生自學或點到為止。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花姑娘》一課,可教的內容有如下幾項:①學認6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②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③掌握「盼望」等8個詞語;④體會感嘆句子表達的情感;⑤了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⑥理解課文內容;⑦了解童話有三次反復、對話多等特點;⑧懂得燕子等是益蟲,蚜蟲是害蟲;⑨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⑩學習自主識字的方法。如果選定以上10項作為教學內容,那麼兩課時教完的話,每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有5項之多。「多則惑」,一手抓5隻跳蚤,結果一隻也抓不住。
對以上內容,可作如下選擇:①②③項是關於識字寫字、詞語、朗讀等內容,是低段的教學重點,應牢牢抓住不放;④項的感嘆句,在本文中不突出,不如放到別的課文中去教;⑤⑥兩項理解課文內容,一點不難,學生讀一兩遍就能明白,不必再教;⑧項關於害蟲、益蟲的知識,學生在幼兒園就已懂得,屬於已知;⑨項培養科學精神,應以滲透為主,不必單獨設項;⑩項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可融入①項進行。這樣經過篩選、整合,教學內容只剩下①②③項,其中③項學詞語又可以與①②項結合著進行。因此真正需要教的是①②兩項,可以分別安排在兩課時完成。這樣安排,每課時凸顯一個重點,這比面面俱到、蜻蜓點水地教學,效果會高很多。
又如《地球爺爺的手》,花太多時間教「地心引力」,就大可不必,有不少教師甚至以此為重點,更是費力不討好。再如教《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是怎樣反反復復才找到媽媽的,花許多時間去問,也似乎大可不必,讓學生多讀幾遍,再模仿著自創一段豈不更好!總之,低段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一般都應遵循強化字詞和朗讀的原則,為學生打下一個比較堅實的語文基礎。
第二,高段,要凸顯表達方法的領悟,力求讀寫結合,其它內容可以少教或不教。
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凡是學生已學已知的,決不重復講解;凡是學生能自己學懂的,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的教學重點要選擇學生必須掌握而又未能掌握的內容。
如薛法根老師教的《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後》,只重點選擇了兩項教學內容:一是課文中的一個重點句子——把「?」號拉成了「!」號,二是讓學生發現這篇課文敘述三個事例時寫作上有什麼共同點。其餘如生字、生詞、朗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里講的三個故事等內容,一般教師都可能選作重點的,他都沒有教。因為他認為,學生在課前對這些內容已作充分預習,學生手裡佔有的資料甚至比教師的還多,再教這些,難免在已知中兜圈子。教學效果證明,這樣的選擇的確高人一籌。

⑦ 如何找准語文教學的重難點

輔導年輕教師寫教案,說課試講課,他們問的最多就是怎麼才能抓住文章的難點和重點。那麼怎樣在語文教學中突破重點和難點呢?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總結、摸索。我認為。一、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抓准教材的重難點。 小學語文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長智慧,培養學生肯於思考問題,善於思考問題。做為一位語文教師,要明確這一目的,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學生智力上,著眼於培養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識途。我感到,要把語文之路探清認明,唯一的辦法就是深鑽教材,抓住各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備課時既能根據知識的特點,又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就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二、講細講透難點,發揮優勢突破重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便會使常規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過去老師口諾懸河的解說,手舞足蹈的比劃,表格掛圖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比如,語文第一冊識字教學中有很多字理的演變過程,如果單純地用書中插圖讓學生感受這種些字的變化過程,形式單一,孩子們的直觀感性也不強,印象自然不會深刻,在「子」,「雲「等生字的學習中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地演示這些字的演化過程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有著別的手段無法實現的優勢。三、學練結合訓練點,突破重點、難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特別是識字教學是重點的一年級,學生剛則接觸小篇幅的文章,對於字詞的積累是重點,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詞,積累語句,在學習《梅花魂》一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現了幾個場面?這梅花魂指的什麼? 外祖父為什麼那麼喜愛梅花? 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方向,就會帶著問題思考, 尋找答案,感悟課文。我們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提高課堂容量,加快教學節奏,刪繁就簡,將節約出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進入運用的廣闊天地,找到自身語文能力的不足之處,體驗到成功與進步的喜悅,獲得增強語感能力、養成積累習慣、促進語文知識向語文能力轉化的「原動力」,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教師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認真研究教學 方法,深鑽教材內容,並結合學生實際,把握教材內容,弄清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教材意圖,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設計課堂設問,方可找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和最佳途徑。

⑧ 如何找准課堂教學的起點

如何找准課堂教學的起點

【摘 要】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就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學生的這些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這樣才能搞好新舊知識的對接,才能鼓勵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關鍵詞】預設生成;課堂訓練;創新思維


一、在預設生成中選擇
作為教師,我們都曉得「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精彩的課堂學習來源於科學合理的課前預設,這其中就包括對學習起點的選擇。通常情況下,我們在實施教學之前都是從教材體系方面去思考,而不是從學生頭腦中的認知起點去考慮。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做法,不利於知識的遷移,也容易促使課堂教學出現偏差。因此,我們應結合個人對教學設計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理解,來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從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出發,在了解和熟知學生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找准教學的起點。這樣的教學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實際,才能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在備課時我們就應該曉得,這一學習內容的邏輯起點是整數。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們就應該結合教材所列舉的例題:「把兩個餅分給兩位同學,每人幾個?把一個餅分給兩位同學,每人幾個?」而此時,根據學生的實際經驗,能用1/2來表示半個的學生已經有很多了。只是他們說不出實際意義來而已。因此,我們就應該引導學生從「半個」和「1」這兩個邏輯起點出發,讓學生一點一點地來接受新知識。事實上,就這一學習內容而言,學生的現實起點就已經高於了我們所選擇的邏輯起點。如此一來,我們在授課時就能夠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輕松進行了。
眾所周知,再嚴密的「預設」也難免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出現「意外」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課堂生成」。然而,盡管這些隨機性問題的產生會讓我們無法預料,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還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們在課前做足預設,牢牢把握好知識教學的起點,不但不會被突如其來的生成所困擾,而且還能從課堂動態的變化中將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進而產生新的起點,有效促進我們的教學。
二、在課堂訓練中尋找
心理學當中的「移情原理」指出:「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易於將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學內容中。」而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課堂訓練時,恰恰就是運用了這一原理,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通過對已有問題的條件變換,形成一些列的既類似又有區別的新問題。當我們結合學生實際,對新舊知識進行合理搭配和優化組合的時候,我們便能從中發現新的起點,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10以內數的「分」「合」練習時。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教學設計。在課堂的起始階段讓學生對10以內數的分與合進行回憶,然後採用同桌互考的方式,來彼此檢測和糾正,最後再向老師匯報。如此設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通過這種練習方式可以鍛煉學生自查自糾能力;第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來設計練習課的內容可以從中發現和尋找到新的起點,達到領會、鞏固、加深理解所學的知識、技能的目的。同時也便於學生的後繼學習。
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如果能夠有目的、有意識地結合典型習題,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合理的變形、轉化、延拓和綜合。就能夠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掌握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挖掘和探索,進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創新與發展。
三、在思維創新處捕捉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師所要首先思考的問題。於是,如何在解題過程中、思維創新處來確定和捕捉知識教學的起點,把握好教學的關鍵,也就成為了我們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求異是創新的核心。受認知和經驗的制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要結合學生實際,來適當地給學生提供求異思維的機會,然他們能夠從多角度、多方位去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當他們養成了自覺思考的習慣後。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因他們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讓學生從求異思維中進一步了解事物,而在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注意的就是捕捉知識的生長點。
例如,在學習「克和千克的認識」時,有這樣一道習題:水果店出售:蘋果2元/500克;桃1元/500克;香蕉5元/500克;荔枝8元/500克;西瓜8元/500克。如果是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我應該這樣問學生的:我要先買2千克蘋果,2千克桃;再買500克荔枝和2500克西瓜。同學們幫我算算我需要花多少錢?而事實上,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應用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相對較大。因此,我必須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水平,首先降低起點。之後再根據學生的思維深度來進行其他變式練習,就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了。
總之,教學中抓住和把握好知識教學的起點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實現和達成我們預定的教學目標。進而促進學生己有知識與經驗的遷移,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達到真正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彭伏元.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安徽教育,2008(04)

⑨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各階段教學重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教學研究,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來提高教學成效.針對以往應試教育模式的種種弊端,尤其是過於強調知識點灌輸和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要認真開展思考,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切實提高教學素質化水平,體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把握好教學設計環節.小學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其中的重難點,並將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學習基礎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創造性運用和「二次修正」,同時要潛心研究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力基礎,採取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環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將有利因素和存在不足充分考慮進去.教學設計中,要能夠准確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將其有效分解落實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尤其是要在引導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的思考題裡面體現出來.同時,要把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學生思維特點結合起來,體現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採取以學生為主、教師啟發引導促進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設計,為教學成效的提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2)指導科學預習方法,把握好學習准備環節.

⑩ 小學語文教師招考面試說課,現場抽說課課題,怎樣快速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重點

一般來說 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加油吧!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找准起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